国际商务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商务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商务专业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1

[关键词]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81-02

外贸单证贯穿于整个外贸工作过程中,单证制作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单证员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其职业空间的发展。外贸单证操作技能是每个有志于从事外贸岗位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学应与普通高校有所区别,应该遵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即培养操作性强的技能型人才,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可是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看,还远远不能达到社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

1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也是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应用型课程。从教学目标上看,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开设《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和单证操作流程,熟练掌握审核信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独立和熟练地缮制和审核全套单据,具备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多种原因,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1.1 课程定位不清晰和课程标准缺乏影响教学质量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应用型外贸人才,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具体标准不明晰,造成《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定位不清晰、教学目标不明确以及课程标准缺乏的现象;而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忽视专业课程设置的有机联系,拘泥于个人对课程教学目标的理解或者仅仅根据教材安排教学,从而导致了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不当,最终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1.2 教师“教”学生“学”的陈旧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多采用课堂讲解与作业练习相结合,按照课本章节顺序讲解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是教师详细讲授单据的作用、内容、缮制方法,再讲讲单证缮制的例题,学生课后再做相应的练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则以听课为主,加之《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特殊性导致课堂上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短,学生缺乏学习操作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乏味枯燥,师生互动性差,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难以实现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1.3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体现考试作为教学过程反馈手段的作用

考试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选择学习重点和学习方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考核采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方式,考核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只靠期末突击,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更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1.4 近年来高职院校陆续开始的注册招生,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且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学习制单或审单接触的基本是英文,要求操作者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并掌握专业外贸术语。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加之近几年生源的减少,很多高职院校开始注册招生,有的学生英语基础几乎为零,全英文的合同和信用证根本看不懂。加上先期开设的国际贸易实务的知识不扎实,国际贸易术语区别不熟悉,国际贸易惯例不清楚,综合制单能力弱,导致学生学习单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1.5 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职教育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即“理论+实务”的“双师”型教师。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多是来自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虽然他们的专业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理论教学能力很强,但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教师的讲授只能是纸上谈兵,从书本到书本,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难以对该课程进行形象透彻的讲解,从而使课程教学显得苍白无力,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对于学生的疑问,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也只能从书本知识中找到答案,而不能解释实际业务中为什么这样做。

2 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国际商务单证》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又要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在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就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尝试并提出探讨。

2.1 根据市场需求由专门机构制定课程标准

发达国家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重视,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和美国的职业教育类似,是市场化运作,由国家培训理事会根据产业、企业及就业市场的信息制定相关就业岗位要开设的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的课程和课程的标准,并把这些信息发给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这些课程的标准来安排教学,不断根据市场进行教学改革。就《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而言,它是高职国际商务专业中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操作型人才,所以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应设立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标准,以上发达国家对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2.2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摒弃传统守旧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2.2.1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遵循授课实践化的原则,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合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全面理解掌握外贸实际业务。

(1)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打破讲课的概念,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能力本位的项目教学代替灌输式教学。本课程依据外贸单证操作流程设计项目,针对每一个工作项目设计具体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以提高学生该项目所覆盖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具有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完成实际的外贸单证员需要完成的相同的工作任务。

(2)利用外贸单证软件实训教学。高职院校应购买相应外贸单证软件完善校内的模拟实训环境,实训课在仿真外贸单证实训室内进行,运用仿真的单证软件(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有世格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和顺普外贸单证实训平台)学生可以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外贸单证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和教学做一体化,为今后从事国际商务单证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

(3)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渠道探讨产学结合的形式,但多数还是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纳入到日常实践教学体系中去,因为企业出于自身的考虑,同时接受大批学生顶岗实践势必会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营,因此需要高职院校想尽各种方法建立几个比较稳固的教学实训基地,比如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这样学生在经过老师授课之后,进入校内教学实训室仿真实训,再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全真实训,这样的教学流程能够大大增强学生对于单证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加强学生与一线业务的联系,让所学到的知识更加直观,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课证融合法。高职的课堂教学应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在一起。可以将《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日常教学、考核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的职业考证相融合,选用由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认证考试教材《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作为教学的辅导书,上课内容、课后练习与考证内容相融合,采取“以考促改”、“以考促练”的方法,使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较顺利考取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毕业时实现“双证”,为顺利实现就业打下基础。

(5)技能竞赛法。定期举办校内外贸单证技能比赛,积极参加校外有含金量的外贸单证技能比赛,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学习单证的动力。

(6)优秀毕业生回校讲座交流法。可以邀请一些活跃在外贸一线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讲座交流,结合自己在外贸岗位上的亲身经历与学习过程中的感悟谈谈成为一个合格的外贸单证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企业青睐以及如何学好《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等等。这种类型的交流更加具有说服力,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能够增强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学习的动力,明确努力方向,为国际商务专业在校生建立良好的职业规划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2.2 把最新的教学手段应用到教学中

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发制作PPT课件、制作微课程、制作网络课堂,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手段丰富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服务。

2.2.3 把双语教学落实到国际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中

从企业现实需求出发,《国际商务单证》课程培养目标应定位为“语言(主要是英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中信用证、外贸合同以及绝大部分单据都是英文,同时,在实务中几乎都是用英文来填制外贸单证,熟练掌握英语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信函等。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而且还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国际商务专业中的一些核心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外贸英语》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在课堂上多使用英语并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商务英语互动的情景,也可以选取部分模块内容用英语授课,特别加大对合同条款的英语例句解释、对贸易惯例原文的引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笔者相信虽然国际商务专业的注册生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通过各门专业课老师不断地强化训练和学生自身努力,英语水平可以明显提高,这也是为将来从事外贸工作打下基础。

2.3 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对于每一个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来说,都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走进课堂,他们是教师,走到社会,他们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外贸人员。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是校内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由学校和外贸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创造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的机会和条件;另一途径是引进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往往活跃在企业一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校内单证教学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最新的信息。

2.4 改革《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考核模式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的实践考核应该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流于固定模式,甚至形式化。建立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培养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应树立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试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书本考查与课外考查相结合,专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的原则。

除可采取上述考核方式之外,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可以把与《国际商务单证》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的取得纳入考核。这一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又能引导教学过程,规范实践和操作,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

3 结 论

新的全球贸易形势和就业形势,都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再也不能闭门造车,与实践脱离,而必须把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真实需求相统一。因此,《国际商务单证》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调,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企业深入实践,提高学生的外贸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商务单证人才。

参考文献:

[1]胡炜.浅析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秦勇.浅析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经济师,2011(1).

[3]刘斌.技能竞赛对国际贸易单证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13(22).

[4]周文苑.基于校企合作的外贸单证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交际,2011(6).

[5]夏夕美.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质量提升路径[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3).

[6]许博.基于CDIO理念的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J].物流技术,2012(15).

[7]张东庆.关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8]叶卫军.构建任务驱动型实训模式 提升外贸单证核心技能[J].职教通讯,2012(14).

[9]许丹微.高职院校《国际商务单证》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5).

[10]李嘉倩.《外贸单证制作》课程教学反思[J].价值工程,2011(3).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2

关键词 2015年度 国际商务 跨境电商方向 调研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5.090

20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ross-border Business Direction)

Profession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port

WU Yiqun

(Hu'n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01)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were special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fered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ross-border) the feasibility and course offering advice, to prepare for the ope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Year 20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ross-border business direc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加之受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外贸行业遭受打击,进出口增速下跌,201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自2009年以后的又一个“双降”年份,仅为24.58万亿人民币,同比下降7%;而与此同时,跨境电子商务却发展迅猛,其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不断攀升,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总交易额约为6.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加30%以上。良好的发展态势使得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相应增加,尤其是服务于中小型外贸或电商企业的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跨境电商平台操作,且有良好的商务英语综合能力的一线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为深入了解行业形势和市场动态,获取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状况,进一步明确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根据调研方案,国际商务学院国际贸易教研室组织5名专业教师分成2个调研小组对长沙地区及深圳地区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 调研目的

(1)了解跨境电子商务在中小型外贸货电商企业中的业务比重及相关岗位设置;(2)掌握企业中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岗位结构和能力要求;(3)分析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4)洽谈跨境电商校企合作事宜;(5)探讨跨境电商类专业课程设置。

2 调研内容(表1)

3 调研途径和方法

(1)对跨境电商企业及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实地走访,切实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人员结构及岗位需求等信息;(2)发放跨境电商专项调研问卷,了解相关企业对该类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计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3)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对传统外贸业务和跨境电商业务在操作上的区别和看法,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4)征求企业和培训机构对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开设的意见和建议,以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4 调研结果分析

4.1 调研企业跨境电商相关岗位分析(表2)

4.2 跨境电商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分析(图1)

4.3 跨境电商核心专业技能所占比重分析(图2)

4.4 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中心及调研企业建议,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应分为四大模块:(1)专业基础课程:电子商务实务、国贸实务、网络营销、外贸业务英语等,该阶段课程一般应在第一、二学期开设完毕。(2)专业核心课程: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应用、网络信息编辑、跨境电商数据分析、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物流等。该阶段课程一般应在第三、第四学期开设完毕。(3)专业方向课程:国际市场调查与预测、跨境电商客户关系管理、跨境电商平台维护与优化、国际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综合操作等课程。该阶段课程一般应于第五学期及其他学期穿插开设。(4)专业课程实训与毕业顶岗实习:其中专业课程实训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指导完成;毕业顶岗实习则集中安排赴校企合作企业由企业导师指导完成。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通过此次专项调研,总体来说国际商务专业(跨境电商方向)的前景较为乐观,这是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的且符合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专业课程设置也客观可行。但要长远发展还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丞待解决。

5.1 主要问题

(1)跨境电商并不适用所有的外贸企业和产品。调研显示,很多大型外贸企业主要通过展会发展市场和新客户,跨境电商的发展较为缓慢;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且产品更新速度较慢的产品发展跨境电商的速度也较慢,这就使得跨境电商人才在这些企业和领域的需求有一定局限性。(2)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与现行的专业设置极不匹配。目前与之相关的专业主要以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两个专业为主,并没有专门针对跨境电商的专业设置,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课借鉴的经验极少。(3)跨境电商师资力量较为缺乏。除了少数在企业有电商平台操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和部分参加了跨境电商业务培训的专业教师以外,能承担专业课教学的老师明显不足,具有“双师”素质的老师更是缺乏。(4)跨境电商作为单独的专业方向开设在广大的家长和考生眼里认可度还不高,存在一定的招生压力。相对于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大部分的家长和考生对跨境电商还较为陌生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也将影响该专业的进一步宣传和招生工作的开展。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3

关键词: 国际商务本科 专业课程体系 现状 设置原则优化

一、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未能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商务英语专业区分开来。

国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本科专业的设置是近年来的事,由于其产生的时间很短,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很难把国际商务专业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的国际商务方向区分开来。以南京大学为例,其国际商务专业是作为英语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因而其在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十分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学科核心课程中涉及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一共有64个学分,占学科核心课程总学分的75.3%,专业方向选修课中涉及英语能力培养的共有25学分,占所提供的所有选修课程总学分的50%。由此可见,南京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的英语专业知识为主导,而只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和技能。再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国际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来看,与国际贸易专业进行比较,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呈现出前者包含于后者的关系,未能将国际商务专业很好地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区分开来。

2.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未能与专科高职类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区分开来。

目前设有本科层次国际商务专业的高等院校据粗略估计有二十多所,因国际商务专业属目录外专业,所以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或多或少参考了早期的职业技术教育类国际商务专业,加之国际商务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专业,因此,无论是大专类国际商务专业,还是本科类国际商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无不十分重视应用型实验型课程的开设。具体表现为:其一,开设大量提高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课程;其二,开设了大量的模拟实验课和实务操作课,如国际商务模拟实验、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商务谈判实务等。尽管本科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确实应开设这些课程,但往往未能将其与专科层次的课程区分开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是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如专科层次那样培养局限于某个业务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在注重应用型的同时,更应重视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3.课程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

国际商务专业涉及的职业较广泛,典型职业包括:外销业务员、外贸单证员、跟单员、进出口报关员、涉外商务、货物、商务文秘、保税仓管理、国际融资与结算、国际货运保险、国际贸易中介服务、外向型企业业务经理、从事国际经贸管理的公务员等。无论是哪种职业,无不要求学生具备极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虽与是否掌握一门较娴熟的外语为密切相关,但却不仅仅取决于外语能力,而是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反映学生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的人文素质将显著影响学生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学生的个人魅力和沟通能力除了受遗传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影响之外,还可以通过跨专业、多学科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培养,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此类人文类课程普遍不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将来的职业发展。

4.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

商务环境不同,企业的竞争策略、营销策略都会有所不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必须熟悉目标市场的商务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强调对经济与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商务环境的教育。例如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国际市场营销这门专业课程,但往往都局限于对一些营销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缺乏对不同国家商务环境的详细介绍,更没有提将各国商务环境的教育和商务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商务环境教育的缺乏使学生毕业后学到的仅仅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而难以将其与商务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

二、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1.以国际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因此应以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的总原则。国际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实务和国际商法基础,基本掌握国际法规、国际惯例,并能较熟练地应用国际法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法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能在跨国公司、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政府机构从事实际商务业务、商务活动策划、国际企业管理、法律咨询、政策研究等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商品流通活动,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则是从事跨国商务活动。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高层次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复合型和创新型是其与专科的主要区别,因此其培养难度更大,具体的课程设置必然与专科不同,即使是同一门课程,教学重点也与专科不同。

2.与当前我国经济贸易的现实环境相适应。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已从一个外汇紧缺国变为外汇充裕国。对外贸易已从注重出口创汇转向出口和进口并重,鼓励引进满足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物资设备。外资方面,从大力吸引外资转向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在国外投资设厂,“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上述经济贸易环境,不断培养出一批既能胜任传统的国际贸易出口业务的业务员,又能从事进口商品采购与销售业务的采购主管、销售主管;培养既懂得招商引资,又能够抓住机遇,选择合适的进入战略,带领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经营与管理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国际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1.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

国际商务的主线是企业走向世界和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与管理问题。对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而言,除了应具备通用的管理能力:(1)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标准的能力;(2)对目前工作水平与标准之间的差距的敏锐洞察能力;(3)纠正偏差的能力;(4)在国际商务领域的具体管理能力,即对跨越国境的各种商务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能力。因此除了基本的管理学原理课外,还可以开设国际财务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国际金融管理、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使学生掌握对跨境企业商务活动进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2.增加双语教学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无论是国际贸易专业还是国际商务专业,都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因而各个高校在开设这两个专业时,都十分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但从英语课程的设置上看,往往忽视了对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所从事的工作,英语应用能力仍显得十分薄弱。为了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水平,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力争多开设双语教学专业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略国际商务领域专业的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其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3.加强实务课程整合,培养学生综合业务能力。

国际商务本科与专科的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而不是仅仅培养局限于某个环节的办公室职员。因此在实务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首先,应系统开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海关实务、报检实务等业务课,其次,应加强这些课程的综合,开设国际商务综合实训课,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商战实训中,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除了开设传统的实务课程外,笔者认为,开设国际市场调查分析课,培养学生搜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在未来的国际商务活动中把握商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开设跨学科课程。

国际商务专业的应用性决定了国际商务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强弱则取决于外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个人人文艺术修养与交际能力等综合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时,除了加强外语能力的训练外,还应该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技巧。同时以专业限选课的形式跨学科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其中的课程,加深对自己感兴趣地域风土人情和文化历史的理解。此外,可以开设交际心理学课程,介绍心理学中影响人际交流和大众交流的因素,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

5.增加商务环境课程。

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加强商务环境教育,帮助学生熟悉他国的商业运作规律和经济环境。具体包括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实际课程设置各个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一步细化。比如专门开设美国商务文化、美国商务环境、在美国如何销售等专题课程,聘用有留美经验的老师或者美国老师主讲这一系列专题,使学生在未来的商战实践中能够迅速地融入特定市场,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跨国商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夏励嘉.本科国际商务专业特色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0):91-94.

[2]吴翠霞,刘雪林.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7-49.

[3]张廷海,秦超.高等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09,(6):70-71.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4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互联网+”;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8-0025-04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与“互联网+”相结合催生了跨境电子商务,并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扩大海外营销、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方式,也为大众创业打开了一条通道。

一、宁波跨境电商的产业发展与人才供求情况

(一)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情况

2012年5月,宁波成为国内首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之一。历时5年多,宁波跨境电商产业迅猛发展。2014年10月17日,宁波成为首个累计交易额破亿元的试点城市。2015年5月26日,宁波成为全国首个累计交易额破10亿元的试点城市。2016年1月,宁波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宁波跨境电商完整生态系统已经逐渐形成,涵盖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贸易企业和服务企业等。截至2016年7月,备案跨境电商市场主体共990家,与2014年底的79家跨境电商备案企业相比已经增长了近80%[1]。

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小型电子商务企业,也带动部分外贸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业务转型。电子商务企业数量增加、区域集聚极大地引发了政府、企业建设电子商务园区的热情,并自发地或在政府引导下建设了一批跨境电商园等集聚化平台。2016年6月,省级产业集群跨境电商试点方案公布,宁波市鄞州区名列其中。

(二)宁波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情况

据调查,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人数自2013年以来不断增长:2013年约17%,2014年约28%,2015年约35%,2016年需求增长率约39%,呈现出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毕业生素质与企业要求差距大两个特点。

1.企业类型与规模

目前备案的跨境电商贸易企业,其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电子商务类企业;二是外贸公司,约占宁波外贸公司总数的40%。企业一般规模较小,约82%的企业员工不超过50人,约14%的企业人数在50至200人之间,只有约4%的企业人数超过200人。

2.专业类别与学历

目前,宁波跨境电商领域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含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外语(主要为英语和日语)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学历需求的差异主要反映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与岗位上。一般而言,普通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为专科及以下,企业所有者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小企业对中职层次人才需求大,中型企业对大专层次人才需求大,大型企业则更倾向于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鉴于目前跨境电商企业的规模均较小,因此,学历不会成为中职学生涉足跨境电商领域的障碍。尤其是在客服、销售助理、网络美工和部分运营助理等岗位,企业更青睐于动手能力强、薪资要求低的中职毕业生。

3.岗位设置与要求

结合对跨境电商实体企业的调研与对网络招聘信息的整理,归纳出目前宁波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设置与需求量。目前跨境电商人才的岗位主要有客服类、销售类、技术类、运营类、跨境物流类和其他。在这些岗位中,需求最为迫切的是销售类岗位(占32%),其次为运营类(占18%)、客服类(占14%)、技术类(占8%)、跨境物流类(占8%)、其他(占10%)。同时,具有良好英文基础的客服人员也较受企业青睐,在某些小型企业,销售类岗位与客服类岗位都由一个人兼任。再者,企业对熟悉跨境平台的运营管理策划的运营类岗位人才也有较大需求。针对上述跨境电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见表1[2]。

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素质特点。总体而言,不仅要通晓跨境电商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还要知晓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网络营销、跨境支付等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和国内外相关产品行业的知识背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文化风俗礼仪,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真诚的服务意识和灵活的市场应变能力[3]。

(三)宁波跨境电商人才供给情况

从人才供给学校数量看,目前宁波约有33所学校相关专业可以为宁波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输送相关人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8所,成人学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中职院校17所。但是,已开设跨境电商课程或方向的院校仅有11所,占宁波所有高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总数的17.5%,而这11所学校中,中职学校目前仅有2所。

从人才供给的质量来看,尽管有较多专业的毕业生可供企业选择,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企业仍然感觉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企业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存在如下缺点: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扎实,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弱,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二、中职学校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立足于现有的国际商务专业,积极借助专业已有的优势,开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是适应宁波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符合就业岗位对专业技能新要求,并破解当前传统外贸专业发展停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改革途径。然而在改革探索阶段,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一是培养目四:。立足于国际商务专业加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清晰的培养目标,该目标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又要区别于高职院校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目标。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规格与高职院校区别不大,或者仍然是基于传统的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二是课程体系杂乱。由于各校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时间不一,目前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完善的服务于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各校几乎是在传统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几门跨境电商课程。且各校开设的跨境电子商务课程标准不一,出现名称多样、开课学期差异较大、开设学时较短等情况,导致学生只能学到一些跨境电商知识的皮毛,很难掌握跨境电商的核心技能。

三是教材内容陈旧。由于跨境电商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政策的不断变化,许多做法不断被修正,但是教材的更新远远达不到技术变化的速度,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可能无法适应岗位工作任务的新要求。

四是师资力量匮乏。从师资情况看,宁波目前开设跨境电商教学的11所学校,共有跨境电商师资数为116人,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仅有1%。师资几乎全部转自原国际商务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缺乏系统的跨境电商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五是软硬件缺失。目前,虽然多数学校针对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已提出以实战代替模拟教学,然而,真正落实到位相当困难。首先,中职学生既没有资金和人脉,又没有货源和经验。其次,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存在冲突,忙于实战的学生,往往文化课的学习会被落下,导致学生无法毕业。同时,学校对跨境电商实训室的硬件建设也远远跟不上跨境电商技术的要求,导致实践教学难以开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国际商务专业 “六位一目标”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区域实际与学校教学改革情况,针对以上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短板,笔者提出以“六位一目标”的方式改革当前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求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市场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其中,“六位”是指专兼师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创业实战、校企双选。

(一)明确差异化目标,加强一线跨境操作人员培养

目前中职学校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做法基本是在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跨境电商方向,这确实是一条快速转型的方式,并能行之有效。因为跨境电商的本质是“互联网+外贸”,即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但是,需要厘清传统国际商务岗位与跨境电商岗位的区别,中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培养的区别,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拟订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可通过企业调研等方式,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跨境电商的中职人才需求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素质要求进行全面分析。从企业对中职学历学生的需求来看,中职毕业生从事的跨境电商岗位主要集中在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岗位群上。因此,中职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培养适应跨境电商发展的,能从事客服、技术、物流、销售四大基础性岗位的一线操作人员。

(二)专兼结合,打造专业跨师资团队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其开展不仅需要国际贸易知识,还需计算机技术、网络营销、跨境物流、跨文化交际等多项技能和知识。因此,发展跨境电商专业方向还需要整合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几个相关专业的资源。学校可以将电子商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相关的专业师资进行整合,成立专门的跨境电商教学团队,并对这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的跨境电商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打造一支校内专业师资团队。同时,由于跨境电商更具实操性,学校还需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跨境电商精品卖家与相关专家担任实操课的讲师,成立一支专家讲师团,分享实际开店过程中的经验与案例。

(三)岗位需求,建立递进式课程体系

要培养适应于跨境电商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还需要构建一套基于跨境电商工作岗位与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考虑到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中高职的培养定位衔接,笔者认为,可在原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跨境电商专业方向的课程,基于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成长为主线,构建职业成长递进式课程体系[4]。具体见表2。

(四)项目任务,实践信息化教学新课堂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课程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以项目-任务式推进实践教学。同时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示等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好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线上体验。在项目进程中,教师还应选取真实案例作为背景,将真实店铺的运营业务引入课堂作为实例。这样学生获得的将不再是割裂的理论知识或枯燥的操作训练,而是情境式的多元素互动与岗位体验。表3是以速卖通平台为例开发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操作实务》项目任务教学进程。

(五)平台实训,构建理实一体模拟实训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进入真实项目开展真实环境下的实践教学。然而,目前几大跨境电商平台都要求以企I账号进行注册,这给校内实训带来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先购买教学模拟账号,组建学生团队,注册店铺。让学生在速卖通等真实操作平台下,开展仿真式店铺经营实训,学生将平台操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校内的实训需要有硬件的支撑,因此,学校应加强跨境电商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让校内实训能更生动、更智慧。

(六)创业实战,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

学校可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由专业教师牵头,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成立跨境电商实体企业进行创业,积累真实店铺运营的经验。对于学生缺少人脉与资金的短板,可采取校友反哺、家长资助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货源与资金支持。同时,跨境电商是个复杂多变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如学校应借助各类途径开展相关的职业素质培养,举办跨境电商风云人物故事会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创新,在团队中体会责任。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5

关键词 高职 国际商务专业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现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多注意对学生理论的传输,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却不加重视,从而培养了很多只会纸上谈兵的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会由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出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情况。现在在高职院校中有很多专业都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缺乏工作经验的问题,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有很大帮助。下面是对高职院校中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的分析:

一、国际商务专业概述

在高职院校中国际商务专业是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及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这也就增加了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国际商务专业的设立也应运而生。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人才的主旨是培养面向国际市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的专业商务人才。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还需要精通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能熟练运用国际法以及国际惯例解决对外贸易中出现的贸易摩擦,更好地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国际商务专业需要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使人才具有复合型和应用型的特点。国家商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以及相关知识有西方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国际商事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要熟练掌握,另外,营销、统计、计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也需要熟知。所以从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计来看,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并且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应用型的人才。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跨国公司和外向型企业,同时在一些涉外经济贸易部分中对这方面的人才也有需求。[1]这个专业伴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这个专业的人员有比较不错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途。

二、高职院校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上文对国际商务专业做了简单介绍,通过对国际商务专业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这个专业在学生培养方面是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并且学生有些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的力量实现不了培养目标中的要求,很多技能和能力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经验中才可以获得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商务专业实行工学结合很有必要性。高职院校在培养国家商务专业学生方面资源有限,教师资源和其他硬件设施都满足不了教学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中可以获得理论知识,在学校之外,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学生可以把在学校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提高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实习岗位,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能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从高职院校的角度讲能有效提高学校本专业学生的质量,提高学校的声誉,能更好地获得外界的认可。从社会的角度讲,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国际商务方面的人才,使我国在开展国际贸易中有更多的人才储备,使对外贸易更好展开。因此,高职院校中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实行的必要性,同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法

(一)改变课程安排模式,创新课程设置形式

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典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偏重,因此对于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上就要做出改变,实现创新。[2]传统的课程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没有多样性。这样的课程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大胆创新,课程设置上实现多样性。可以增加校外课程的数量,学生在外边实习或者在一些公司中上班都可以算是对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方式更加具有灵活性,不拘泥于传统,这样学生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更好的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把理论、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对课程的设置进行创新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可以对其不断加以完善,探索出更好的课程设置形式。

(二)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

要想实现高工学结合,高职院校必须为学生找到更多的实习岗位,这就需要学校和校外的一些对外企业或者跨国公司展开合作,定期向这些企业输送国际商务专业方面的人才。[3]学校与校外企业展开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跟校外企业展开合作可以为本校学生找到更多的实习机会,有利于提高本校学生的质量。对提高学校的声誉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对于企业而言,实习生在企业实习可以为企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可以有效减少成本,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价值。对于学生而言,虽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收入不多,但是可以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也能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技能,使自己毕业以后在众多毕业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保持一定的竞争力。学校在与校外企业合作时,对企业也要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学生实习过程中能真正学到一些知识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反之双方则都可能面临一定的损失。因此,与校外企业展开合作时也需要慎重。

(三)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所谓“双师”教学团队主要指高职院校通过高校招聘、企业实践、企业选聘、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起“双师型”教师。建设“双师”教学团队时首先需要确定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方向,同时采用多种渠道等方式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另外企业中的一些技术人员等有比较专业的知识,高职院校可以把这些教师引入高职院校,这些教师由于有长期的实际工作经验,在给学生授课时所讲内容也更具实用性,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另外,还可以设立起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能更好地投入教学工作中。“双师”型教师队伍要能够做到自我要求、自我修正和自我检测,保证有一个高质量的教学队伍。高职院校除了从企业引进教师外,还可以把自己本学校的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再学习,获得更多的直接教学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中的国际商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采取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适应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具体运用这种模式时需要对应用方式和应用途径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出最适合的方式,然后在高职院校中加以实施,努力实现最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学研究计划项目”《三峡区域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1] 林剑谊,吴雪飞.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2(12):48-50.

国际商务专业范文6

1.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即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共建课程为纽带,以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模式。现代学徒制主要体现在“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学徒制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现代学徒制是一群师傅带一群徒弟,它既有传统学徒制“言传身教”的精髓,又具有现代教育“规模化”的特点。

2.现代学徒制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中的应用背景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办学以来坚持“以社会需求调整办学方向,以企业满意衡量办学质量”的办学宗旨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输送优秀人才。我院的国际商务专业始建于2009年,经教育厅批准开设,已毕业5届学生,培养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商务人才。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建立“工学结合、学做一体、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在教学模式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适应行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但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实现了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要转变现行的育人模式,引入“现代学徒制”,真正做到将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基本掌握本专业核心岗位群要求具备的岗位技能,能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的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在我院国际商务专业中的应用方法设想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企业-学校”的渐进式育人机制。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二学期在学校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四学期在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每周安排固定课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为学生讲授专业主干课程,尤其是技能应用类的课程由企业人员讲授。第五、六学期,学生回学校在企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和提升职业能力,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2.改革教学模式

实施双导师制,学校指派专业教师在校内学习阶段为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并在企业实习阶段到企业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企业选派企业人员作为师傅,负责指导学生实践技能提升。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三个转变: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将“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现代职教模式”,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项目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

3.构建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企业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企业用人的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来设置课程,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企业的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适合学生知识培养和能力发展的项目课程,并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尤其是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主要由企业师傅讲授。

4.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学生在企业的实习阶段,采取分阶段考核模式,每月由企业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保障学生的实习质量。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表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实习岗位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学生在校内的实习阶段主要采取过程考核的方式,采用教师考核、学生自评、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等考核评价方式。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上一篇冰心的作品繁星

下一篇狼与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