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5―0104―01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意。”小学生作文“无米下锅”、“言之无物”的状况仍是当前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其实,对生活的感受应是学生作文的基础,体验生活更是积淀生活素材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树立作文教学的新观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发现与体验生活创造一个新的“窗口”。
一、用心发现,体察生活之美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例,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时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还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包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成长,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思想在文章中得到张扬,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二、用心感悟,体验生活之味
人是有感情的,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学会用心“说话”,这是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有效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敏锐、丰富、细腻情感的“源头活水”。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将平时的感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如,一名学生以《老师,您真“偏心”》为题,叙述了老师偏爱班上的一位学困生,表达了对老师“偏爱”学生的“不解”和由衷的敬爱,写出了对生活的真切品味,让人读后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情意。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用心感悟生活,思考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品味生活中的美。
三、用心构思,展现生活之美
学生心中有写作素材,对生活中的人或事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这样还未必能写好作文,还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用心去构思,把事例和感受写好,写得精彩。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作文要展现生活的美,无论生活是幸福的还是凄美的。其次,要指导学生把生活中刻骨铭心的、感人至深的、永生难忘的精彩片段写出来,而不是泛泛地谈、长篇累牍、面面俱到,这样反而不能突出主题。最后,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在写作的过程中适时地运用描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好词好句等,使文章富有文采。学生只有学会了构思,才能把生活中的事例和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用心抒写,丰富生活体验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多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生活经历写下来,使其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生活。过节时,让学生记下节日见闻;学校搞活动时,让学生积极参与,记下自己与他人在活动中的所作所为;观看演出、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后,写下观(读)后感。教师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抒写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越来越多,久而久之,才能积累下大量有价值的写作素材,才能养成自觉收集、积累和创造习作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在此基础上,不断的练习,学生才能写出有个性的好作文来。
五、用心创造,提炼生活本真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2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具体表现。但学生怕写作文,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还是普遍现象。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就应当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把学生从那种对生活“视而不见”的状态中引出来,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因此,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写作起着关键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粗浅的论述。
一、教会学生关注生活,是感悟生活的前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同时,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多数学生却认为平淡无奇,就算生活中发生了一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也只是听一下就过去了,根本没往心里去,更不要说每天发生在生活中那些平平淡淡的小事了。这是因为,这些事本身和学生自身生活没有多少关系,因而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所以,一旦让学生拿起笔来描写生活,他们就觉得空白一片,无从谈起。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把生活中这些变化引入学生的视线中,引起学生的关注。
二、用心去观察生活,注重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观察生活是学生作文联系现实的重要手段,我们平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不能只局限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观察,而且应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如果说在写作与生活之间,观察是桥梁或媒介,那么感受与体验则是这桥梁、媒介的重要基石。
观察也不能只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形式上,它还应是一种能力,在融入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及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的同时还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外在事物的相互渗透,它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生活是一个万花筒,蕴藏着人生百态与真善美丑。让学生走近它,观察它,感悟它,学生作文不仅有了无尽的题材,而且平添了无尽的底蕴,折射出深沉的悟性。
三、在思考和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它不但直接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而且写作过程的全部心智活动都从这里发生。
感悟作为一种能力,是需要教师精心培养的。如何培养学生这一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俗话说:“多想出智慧”,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用心关注生活的同时,再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善于思考的话,必将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对是非的判断能力,对生活的认识能力。
感悟作为一种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能力,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讨论,触类旁通,相互启迪,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信息,提升自己的认识。这种讨论,可以就同一件事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例如:新学期开始,有几位同学没有完成假期作业,老师让他们停课回家补作业,就这件事,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太凶了,遇事缺少调查研究,作风武断。不利于教育好学生。也有的学生认为,做不做作业,是学生自的问题,如果学生认为这样的作业做得没有什么价值,完全可以拒绝去做。也有的学生从做学生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做一个学生,完成作业是一个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就像一个公民应该按时向国家纳税一样,任何理由都无法为其行为开脱。针对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发表了很多看法,大家在这种交流讨论中,拓宽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四、学习别人的“感悟”,提高学生感悟的深度
作文,首先应该是人生的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是人的一种心灵的需要。正是有这种心灵的需要,你才能从看似平凡的事件中发掘出蕴含着的深邃哲理,才能不断地把感受美升华为思想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首先要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宇宙无限,物象万种,我们只有接触它,熟悉它,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去寻觅真善美,去挖掘生活中的哲理和智慧,才能探其幽微,悟其秉性,写出意蕴。
其次要积极思考人生,善于联想和想象。要尽量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味来。让你的心灵得到释放,让你的个性得到张扬。
第三要尽可能亲身感受生活,深入体验情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生活,激活灵感。并迅速捕捉住,把它演绎成有生命的事物。只有这样,作文才能产生扣人心弦的魅力。
五、勤动笔墨,及时把感悟加以储备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作文课堂 作文兴趣 积累素材
学生害怕写作文,学生害怕上作文课,这种现象是每个语文老师都经历的难题,如何让学生不怕写作文,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成了每个语文老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生写不出优美的作文,勉强写出的文章又缺乏真情实感,这已是作文教学多年的痼疾了。如何克服这个难题,我认为要解决作文的训练方法,要想摆脱作文训练的被动性,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教师就应当生动而深刻地启发学生感悟人生,积累情愫。学生只有“以情绪为动力进行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有生活可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那本来“视而不见”的生活,从而发现生活?
一、用心观察生活,是学会感悟生活的先决条件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却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目,我们更要关心。而且,恰恰是一些小事之中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哲理,不同寻常的真、善、美。如一个学生写《为她喝彩》,观察到一个行走的漂亮的姑娘不小心凉鞋破了,没有半点惊慌,没有半点迟疑,就拎起凉鞋大大方方地赤脚走在大街上。文章经过一番描述后,最后抒情议论:“走自己的路,何必顾忌别人的眼光和评论。这最后的议论,是多么深刻的感悟呀,而感悟的来源却是一件非常细小的琐事。这种琐事,生活中多得很,但为什么有的同学“视而不见”,有的同学却能产生深刻的感悟,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借鉴别人的“感悟”,是培养感悟力的基本途径
前人留下的名言、警句、俗语、成语,是前人感悟生活的结果,我们不妨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议论一番,讲讲自己的看法,举举生活的实例。比如,巴尔扎克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它让人止步不前,甚至跌入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它是垫脚石,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议论理解,并让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事情。学生很感兴趣。
另外,教师可提供相关读物,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的情感共鸣。青少年时期感情丰富敏感,讲究友情,注重真善美,教师不妨提供一些适合于学生看的读物。浅显的如流行歌曲,稍深一些的如于秋雨、于光中等当代名家的散文等。其实最受学生欢迎的还是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报纸杂志上的随感美文,《青年文摘》《青年博览》《读者》上这种文章比比皆是,学生看了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命、情感结合起来,于是产生了共鸣。久而久之,生活中碰到类似的事件,便会感悟顿生。也可以看一些长篇小说,因为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的感悟无处不在,看了以后,这些感悟便潜移默化地被学生接受了,从而学生便会在这些感悟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感悟。
三、开放式地组织学生谈论感悟,是培养感悟力的又一种有效方法
感悟作为一种可以培养和训练的能力,就可以让学生交流,以获得更广泛的信息。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难以启齿,认为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只能在最亲近的人中间进行。如何排除这一心理障碍?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在学生面前谈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自然的感悟,谈论自己对学校对班级发生的事情的看法,甚至可以谈谈自己的家庭,家庭中的喜怒哀乐、忧愁烦恼,目的是让学生仿效。教师应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课堂前后与学生平等地交谈,课堂上亲切地向学生倾诉,这样,课堂里渐渐会形成一种倾吐衷肠的氛围。有了这种氛围,再加上老师的鼓励,一些胆大的学生便会参与进来。由于一种从众的心理作用,其他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如再来一些小小的奖励手段,学生们的谈论会变得争先恐后,热烈非凡。学生从谈论中感受到别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理解、不同体会、不同感受,便很自然地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用心地感受生活。
谈论感悟,也可以由教师命题。如有一节写作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件大家经历的事:期末语文复习课上,抽背古诗文情况很不顺利,教师脸露不快,这时,教室门被推开,径直进来两位迟到的男生,教师不禁怒色有加,大喝一声“出去”!迟到者出去了,并带上了门。教师当然是希望他们重喊“报告”,但两位迟到者却一去不复返了。十分钟以后,教师让另一位学生去把他们叫了回来。这一件事情很平常,当时也很少有议论,但这次被拿到课堂上来就不一样。教师问学生对这一件事的看法,课堂像进了水的油锅,一下子沸腾起来了,他们纷纷地议论着,面红耳赤地各不相让。有的认为老师太凶了,缺少耐心;有的确认为老师之所以生气,是因为她爱生心切;他们有的认为两位迟到者太委屈了,大冷天被赶出教室;有的却认为这两位学生太不理智了,感情用事,自己吃亏……谈论结束,下笔成文,轻而易举。同一件事,各不相同的主题,精彩纷呈。这实在是由于开放式的谈论感悟,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认识问题的方法,感悟能力自然不断提高。
四、勤写日记,感悟的成果才能不断地积累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4
学生的写作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生活,这种写作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有的写作材料来自于阅读以及阅读后的感想与思考,这种阅读活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感想与思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小学生的写作实际上是客观生活在学生内心世界形成的表象的再次展示与阐发。这种内心世界表象的稳定性与鲜明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加工,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写出内容真实、形象具体、情真意切的文章。所以,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这种必要性,要求老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爱山、爱水、爱人、爱物……并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所见所闻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行动。
具体到怎样去引导学生们观察、感悟生活,可以从一个个小小的细节以及学生间对细节的交流开始,例如:上学路上,秋风萧瑟,看见树叶飘落了吗?树叶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飘落的状态又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想起了什么事?能不能把它们写在纸上?等等。这样的观察与感悟,不大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但教师的多次引导,却可以起到指路明灯与积累的双重作用。久而久之,当留心成为习惯,思考成为生活的必需,学生的写作也就可以顺手拈来,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宽松的写作环境,激发写作欲望
写作也有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种规矩应该是对学生写作的积极引导而不是扼杀自由、桎梏思想,以至于到最后框死写作的欲望。所以说,这种写作的“规矩”,与其说叫“要求”,不如说叫“方向”——引领学生写作的方向。
对小学生来说,宽松的写作环境非常必要的。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基于其身心发展特点,应该是非常活泼、敏感而善于接纳新事物,也有自己对事物的独到观点与看法的。即使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身心自由的环境下也是如此。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给予他们非常轻松且足够宽松的写作环境,他们必会高兴地去说、去写、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也要明白,开展写作教学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得高分和难住学生,而是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写作就是要学会用手中的笔说话,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思。进而在这一基础上,鼓励学生放心大胆地去写心中所欲写,发心中所欲发,没有什么不可以写,什么都可以写。及至借助以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为榜样、帮助建立优秀习作展示平台、写作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倡导个性化的写作,展示写作的个性美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5
1.打破学科枷锁,还原生活本色
由语文的本义可知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以文学为镜反映生活,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
由语文的本意可知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学习、理解、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感受生活,理解生活,进而又以文学为镜反映生活,达到创造生活的目的。
由语文与生活的血肉联系可知学习语文应以生活为内容,为老师,但应试教育却把语文学习引向了语言学和文学论的研究。例如:小学五年级就让学后分析造字法,要求默写形声字若干,会意字若干…这样过多的强调语言的规律,文学的形式,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失去了语文学习的乐趣,真是本末倒置了。必须打破语文的学科枷锁,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开放式教学观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操作。
2.开放教室小课堂,容入生活大课堂
如果只是在教室内做语言学的分析,文学论的教研,就背离了语文的本义,放弃了生活这位老师,必然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
2.1 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外观内感抽象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感性显现,从而理解、掌握语言。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是时,就可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来代替“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蓬莱仙阁”等抽象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感性形象中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领略圆明园美之所在。
2.2 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教师要熟悉学生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活的形象来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在教学《曼谷的小象》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潇洒”一词,先分析学生熟悉的举止潇洒的人的神态、举止、和风貌,再引导学生用“潇洒”去评价他(她),再让学生查字典概括,学生就准确地理解了课文是以该词对小象优雅姿态做评价,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该词,“某某,你好潇洒哟!”
2.3 到生活中运用、发展语言,可以设置生活场景,甚至直接进入生活,让学生主持、发言、评论、辩论、采访、做推销、搞宣传、查广告牌中的错别字、纠正他人语病、收集民间词汇、整理民间故事…采用众多的方法提炼学生语言能力。
3.调动情感体验,发展意象思维,意会悲欢离合,状写人生百态
文学源于生活却又超越了生活,她是生活的集中化、概括化与典型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材料,更是认识感悟生活的老师。学习文学的基本内容就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实际就是了解和感悟生活;写作实际就是反映和创造生活。感悟与创造,其乐本无穷,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情感体验比较单纯,故而对复杂的生活内涵、微妙的情感纠葛缺泛直接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意象思维,让他们能轻松愉悦地解读文学作品,从而激起对生活的热爱,萌生表现、创造生活的欲望呢?
3.1 倾情投入,真情演绎,以师情激生情,以生情悟文情,在情感的激荡中激活学生意象思维。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可放一曲哀乐,营造悲的氛围。教师悲情的朗诵课文,一遍一遍,直至泪如雨下,声气梗阻。让学生从教师的情感中去体验人们失去总理的大悲大痛,又从这大悲大痛中感悟出总理人格的伟大以及人民那种对总理的真悲、真痛和真爱。
3.2 从笑声中得到启示,从悲悯中得到净化,直面崇高得以超越,直面丑恶得以警醒。一切文学作品莫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莫不蕴含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解读文学作品不能脱离生活而仅做形而上学的研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笑为手段,否定生活中那些不协调的形式,从而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俗话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肯定、引导和发展学生情感中善的方面,让学生心灵在悲剧冲突中得到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古人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教师要利用文学作品中一切崇高的形象来震憾学生灵魂,使其余是以超越;以一切丑恶的现象来刺激学生良知,使其得以警醒。当然,这些目标的实现,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以文学作品中活的形象来激发学生活的生活进行感悟得以实现。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6
【关键词】美术生活 生活美术 紧密相连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247-02
一 美术创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对于美术与生活而言,归根到底也就是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首先对于美术的创作而言,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断感悟,然后将这种感悟以美术作品的形式展现给大家,这就是美术创作的由来。只有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够创作出好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产生的早期,其实美术创作的过程就是复制实际生活的过程,生活总是流动的,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时间点,然而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就能够留住生活中的美好,将流动的生活定个在某个美好的瞬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创作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是要以生活为依托,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美术作品。同时,艺术还应该高于生活,尽管美术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然而却不是生活的复制品,那样的美术作品就会显的过于死板,毫无生气,高于生活就是加上了创作者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特定的情感表达,这样的美术作品才能够在生活的基础上熠熠生辉,成为一代佳作。
二 让美术创作融进生活,丰富生活
对于高中生而言,应该尽量的将美术创作融入生活,带有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才能够打动人心。在刚开始接触美术的时候,思想总会有那么一点狭隘的,总是会将逼真与否作为判定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其实这样的思考方式是正确的,对于初期的美术创作而言,将生活中的物品通过美术创作表达出来,然而随着对美术认知的加深,就应该懂得将美术融进我们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进行美术的创作,而不仅仅是将看到的东西通过美术表达出来,而是要将对生活的感悟透过美术展示给大家,这样将美术融入生活之中,同时也是将生活融入美术之中。此外还应该用美术来丰富生活,生活中没有了美术总是会枯燥乏味的,因为应该运用美术创作所特有的魅力来丰富我们的生活。用美术创作留住生活中的美好,用这些美好的瞬间丰富生活。
三 在生活中寻求灵感,促进美术创作
对于美术创作而言,灵感的寻求至关重要,一幅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良好的灵感的。只有在灵感的指引下,才能够下笔如有神,完成一幅好的美术作品。然而灵感的寻找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要将生活作为坚实的基础,在生活中寻求灵感,用灵感进行美术创作。每个人都会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因此在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也是应该有着不同的生活感悟,对于老师的教学过程而言,不应该一味的追求同学们一致的创作,而是要根据学生们不同的生活经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美术作品。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能够教会我们很多,因此应该在生活中寻找灵感,促进美术创作。没有生活作为基础,天马行空的想象是不能作为创作的基础的,那样的美术作品会容易流于形式,不能打动人们的内心。
四 美术教学生活化,重视生活化美术教学
对于高中生而言,对于美术生活,生活美术的感悟,教学的生活化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将生活融入到教学课堂中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老师们应该重视起美术课堂的生活化,带有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灵感,以生活为基础促进美术创作。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还应该注重生活化轻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在课堂中构建其利于师生良好沟通的课堂氛围,进行创作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探究,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在课堂中还应该举办生活化的活动,例如寻找家乡的美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形式。同学们对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认为家乡最没的地方,然后让学生们随着自己的美感体验,去寻找灵感,捕捉家乡的美。在同学们分别述说家乡的美景之后,老师再进行美术作业的布置,让同学们自己脑海中家乡的美景用自己的笔画出来,这样一来,画自己的家乡,同学们兴趣盎然,再加上通过之前的叙述,同学们对所要画的内容已经了然于胸,下笔如有神。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同学们对生活美术的感悟。
结束语:无论是美术或者音乐,都是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艺术作品就会流于形式,仅有其表而无内涵,更不能打动人心。只有立足于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寻求创作灵感,才能够将最美的艺术作品展现给大家,给人们以美 的享受。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美术生活,生活美术。首先美术创作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没有生活实际,美术作品便会失去了其应有的灵气,在创作的过程还应该加上作者自身对美的感觉,让其产生灵气。同时还应该让美术融进生活,在生活中处处发现美术,用实际生活的感悟促进美术作品的创作。对于高中生而言,还应该重视美术生活化的教学,在生活化的教学中促进对美术生活,生活美术的感悟。
参考文献:
[1]王文新. 生活美术教育初论[J]. 艺术.生活. 2007(02)
[2] 刘丽琼.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3]何永胜.留意生活[J]. 意林文汇.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