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研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研培训范文1
一、研究背景
考研被称为继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高层次专门培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张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考研热”的狂潮。研究资料显示,从1998年至2012年的15年时间里,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长超过100万。每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考研的规模不断地扩大。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据统计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确认报名参加,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增幅达9.6%,再创历史新高。这也就说明了研究生考试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这也就为考研培训市场的产生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眼下的这种考研人数出现逐年递增现象的同时,也创造了大学生们对于考研培训的需求,使得“考研经济”异常火爆。考研培训机构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也滋生了市场混乱无章,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资质,培训收费昂贵等不良的现象。
二、考研培训市场的现状
(一)“考研热”的产生原因
1.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发展,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仅限于满足于自己的温饱问题,而是更多的给予关注给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会发现,人们对于“大学生”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这短短几十年期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前,能顺利通过高考成为大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上大学就相当于找到了铁饭碗,以后的就业同时也有了保障。而现在,为了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国政府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策略,并已把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同时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和优化,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大学扩招计划,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想成为大学生已经不是广大学子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享受到平等的高等教育以提升自身素质。
但是,在为一大批学子提供继续深造机会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负面影响。长期以来的大学扩招虽使得更多大学生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域分布广的特征使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也就是说,虽然大学生数量多,但是全国总体的平均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也正是因为上大学不再像以前那样困难,在毕业后的招聘中持有大学文凭的毕业生占绝大多数,那么如何让自己能够脱引而出成为用人单位想要录用的人选就成了大学毕业生们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了。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相比于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且当前,我国就业总压力依然较大。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稳定增长,宏观就业压力不减,据分析,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
2.心理延缓期
由于就业形势总体严峻,广大毕业生在毕业后想找到一份既稳定又合适的工作还是比较困难的。即使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工作,职场新手们也未必完全做好了适应大压力工作环境的心理上的准备。因此便出现了心理上的合法延缓,即社会为青年进入成人期在时间上所提供的合法延缓,如各种正式教育、学徒期、征兵制等。这些青年实际上已经成年了,按照常理来说其生理上应已具备了踏入社会进行生产劳动的初步技能,但有部分青年却并未卷入社会生产活动,仍在接受教育,就像是一种进入社会前的缓冲,延缓一样,同时也为青年达到某些方面的自我同一性提供了时间和探索的机会,而长辈和社会大多为这种延缓持包容的态度。
3.“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
同时,年轻一代的朋友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大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了。虽然,我国的课堂教学从小学到大学,虽然一直以来在强调自主式、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主要的还是在课堂上,老师讲授,学生被动吸收的灌输式方法,我们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在上课时,我们大多时间都被要求认真听讲,勤做笔记,而课下则是以完成作业为指标,造成了无所大收获的局面。即使是到了大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未见有所改变。在大学期间,想要将自己的专业学得深刻,有所思考,还是件困难的事。
毕业后就业压力大和想要继续学习深造成为了广大大学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原因。
(二)山东省临沂市考研培训机构现状的调查
1.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人口第二大省,是中国的温带水果之乡。众所周知,因为报考人口众多,山东省考生高考竞争压力巨大,学生学习十分刻苦的特点也广为人知。据山东省招生考试院统计信息,2013年山东省研究生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同比增长7.9%,是历年最多的一次,而且很多的考生非名校不报,近九成考生选择报考985、211名校,出现了瞄准名校扎堆报考的现象。有很多考生都把考研当做自己的一次翻身的机会,抱着非名学校不上的态度去考研,有学生坦言,“自己就是吃了非985、211学校的亏,找工作总有门槛,所以才会一心想考名校的。”
2.考研培训市场需求不断上升,竞争激烈。本研究通过对山东省临沂市的教育服务市场和大学城校区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了解考研培训服务市场的现状。临沂大学是临沂市的唯一一所综合型大学,必然也成为了考研大军的主力,考研学生中约有80%的考生参加了考研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根据调查发现,仅临沂大学大学城内,主营考研培训的教育机构就有不下十家。临沂市教育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共有6977人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2014年则有5845人,最新数据表明,2015年参加考研的考生数量为5323人,人数较2014年继续下降。虽然近三年来,考研总人数总体呈持续走低趋势,但仍然稳定的保持在5000人以上。由此可见,考研培训机构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3.考研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考研培训机构为了能够吸引考生的加入,纷纷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大多培训机构都在前期招生工作中推出了一系列不同学科的免费试听课程,这无疑会吸引众多考生的目光,从而形成了长期的培训链条,使得学生能够成为自己的潜在客户。但对于学生消费团体而言,费用合理且培训质量高是他们选择合适培训机构所考虑的首要因素。不同的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也是略有不同。据教育界人士估算, 目前每名考生的考研费用平均不低于2500 元。而且根据不同考研课程的定位,还有VIP班、白钻班、黄钻班等其价格都要比普通班要高出很多,这些高级课程打着“包过”的旗号来吸引学生,针对的是一些有一定经济能力且基础比较薄弱的考生。但是这些相对价格昂贵的考研培训课程是否真如机构人员所说的保证高效有效还不得而知。
三、基于现状形成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建立健全与实施法律政策,是政府进行市场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手段,政府应为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竞争规则的制定和维护达到对市场主体的监管作用,为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其在法律规范的制约下有序良性发展。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专门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政策。
同时应完善教育培训市场竞争运行机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是政府管理的极其重要的职能。进入市场后的政府,仍然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竞争秩序的维护者,这时政府作为教育服务的“总裁判”,应该保证教育培训市场的竞争充分完全,遍布教育培训各个层面,无论是公立的,还是非公立培训机构,均应受到鼓励公平地进入市场和政府项目的招投标市场,公平参与竞争。必须坚持市场的“三个分离”原则,即培训与行政权、考核权、用人权的分离,防止任何权力侵入市场。
(二)培育健全职业化的人才队伍
考研教育培训学校要培养具有专业性、高质量的教师,决不能仅仅凭借外聘这一手段。各教育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教师资源的优势,就要制定一系列提高教师的办法和措施,并认真加以贯彻与实施。一种是实行专业资格认证。在教育服务机构内部采用等级制,即对讲课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可分为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和终身教师,对不同等级的教师制定下一个晋级目标,同时辅以奖金的激励,以激发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另一种是采取签约制。例如 影响力教育训练集团推出的“850”承诺,在“850”承诺中,学员满意率达到 85% 以上的方为合格课程;学员满意率在 85% 以下,课程讲师费按原价的 80% 收费;如果学员满意率在 65% 以下,课程讲师费则实行零收费。这样对讲师进行了一定地限制,使其更加努力的备课、讲课。
参考文献:
[1]李中国.两种“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4(8).
[2]刘姗姗.我国考研培训市场现状及规范策略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李中国.G-U-S 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研究,2013(12).
[4]秦典梅.考研教育培训集训模式的产生及其市场营销策略浅谈[J].文化教育产业.
[5]李中国.综合实践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9).
考研培训范文2
关键词:艺考生 空乘专业 项目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24;F5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50-01
一、空乘培训项目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正处于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据民航招聘频道分析数据,从2010年至2015年,空乘稳居招聘需求指数前三名。此外,由于艺术考试要求的文化课分数相对低一些,近年来越来越多高中生在高考时选择艺术类考试,在这些艺术类考生中不乏形象好、气质佳的高中生选择参加空乘专业相关的各类艺术考试,以期通^艺考顺利进入高校空乘专业。目前,社会有不少机构、培训学校都专门针对空乘类的艺考生开设了相关培训,艺考学生通过参加专业的短期空乘培训,大大提高了艺考通过率,培训市场紧俏。
二、高校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
大学网搜索显示,全国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达297所之多,高校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天然优势。以海口经济学院为例,海口经济学院空乘专业设立于2000年9月,自设立以来,该专业一直是学院的重点专业,2002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设在教育部组织的2005年职业院校高职高专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评估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一)师资力量强
空乘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10人,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曾任航空公司乘务长,有的教师具有空乘相关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有的教师还是空乘相关行业的考评员。2008年,空乘教学团队被评为海南省省级教学团队,专业课《民航乘务服务》2009年被评为海南省级精品课程。
(二)专业层次多
2009年起,我校空乘及相关专业形成了本科、专科、艺术类、非艺术类等层次的招生与教学,本科层次艺术类空乘专业招生,有音乐表演(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舞蹈学交通运输(空乘方向)专业(艺术类)、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方向业)(艺术类)等。
(三)实训设施齐全
我校空乘专业的校内设有模拟客舱实训室,使用全真B737-800型退役飞机作为专业训练,此外还设有民航安全检查实训室、民航离港实训室、形体训练实训室等。为空乘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实习设施。
(四)培养人才质量高
我校培养的空乘专业的毕业生在国航、海航、南航、深航、东航、厦航、天津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海口美兰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多家机场公司实习、就业的达千余名。
很多高校空乘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设施设备齐全,师资水平领先,培养学生素质高、能力强,广受民航行业单位的青睐,具有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的天然优势。
三、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的内容
从各大高校对空乘专业的设置的归属来看,属于艺术类招生的空乘专业主要有音乐表演(空乘)、表演(空乘)、播音与主持艺术(空乘)、舞蹈学(空乘)、艺术教育(空乘)等。充分利用高校教学资源,特别针对艺考生的空乘培训内容主要设置为五部分。
四、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项目对于高校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扩大空乘专业学生的规模,提升生源质量,提升高校社会名气
由于航空运输环境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先天身体条件要求比较高。这就使得空乘专业对学生的外貌形象、身体状况等条件要求高。高校通过开设艺考生空乘培训班,可以把空乘艺考生集中到高校,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会优先报考高校空乘类专业,扩大了空乘专业的学生规模。另外,艺考学生前来高校培训,专业教师对学生从学生的外貌、气质、才艺、外语水平、身体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把关,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空乘学生的生源质量得到保证,学生的上机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使本专业在市场上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使专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考研培训范文3
关键字:培训; 考评; 研究; 实践
深化全员教育培训,提升员工队伍素质,是推进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全面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实现“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坚强保证。国网山东阳谷县供电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业”发展战略,努力探索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坚持以考促培、以评提质,以“三考”为抓手,以“三评”为手段,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技术练兵、竞赛调考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必要性分析
开展培训考评工作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手段。随着智能电网的全面发展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实施,公司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发生了重大变革。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考评机制,设计适当的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引导和规划员工的行为,全面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目标。
开展培训考评工作是全面提升员工业绩、能力素质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培训考评工作组织与制度保障体系,形成考评工作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绩效考核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员工业绩;以培训考试为抓手,全面提升员工能力素质;以强化考勤为手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量化评估为核心,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充分激发队伍的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助力公司持续科学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标准和制度覆盖面窄。在培训标准和制度方面,虽然省市公司颁布了教育培训管理标准和岗位工作标准,但大多是指导性的要求,没能对所有具体工作做出规定,需要编制相应的考勤办法和考核制度进行全面贯标。
考勤制度执行不到位。针对一些员工无故不参加培训、考试,迟到、早退等现象处理力度不够,虽然有考勤办法,但有时考虑人情面子就没有采取相应的考核措施,导致员工存在“来与不来一个样”的想法。
培训评估方式较单一。大多数培训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让员工填写培训效果评价表,只对培训内容、授课方法、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打分,没有采取多样的方式对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进行量化评估。
三、主要做法
(一)“三考”测水平,以考促培强能力
考核体系化。围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循环、动态的绩效管理系统,使绩效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结果应用体系和过程监控体系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有效整合。以绩效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指标体系作为前馈控制阶段,绩效评价体系和过程监控体系作为过程控制阶段,结果应用体系作为反馈控制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的环,做到绩效管理的可靠、可控,同时经过连续不断的控制盒反馈,达到自身不断提升和改善的效果。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采取有效性、科学性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形成责、权、利相结合为原则的全方位综合性管理体系。
考试常态化。按照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建立完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岗前考试、岗位竞聘、人才选拔、持证上岗和专业调考等各类培训考试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各类人员、各个层级、各个专业、各个阶段的全员常态考试机制。根据统一考试内容和要求,对领导班子、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开展一轮全员普考。考试种类主要包括技能竞赛、知识竞赛和专业调考。
考勤正常化。建立培训“点名、报告、记录”三项制度,由人资部负责组织实施。点名制度。培训时,改变过去只在培训前点一次名的做法,实行每次培训前签到、培训完后签退制度,以防止只签到,不参加学习或者中途早退现象的发生。报告制度。规定每次培训学习中的缺席人员必须在培训前一天向人资部提出请假申请,并经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不参加培训,对无故缺席者要写出书面检查。记录制度。员工在培训活动中的表现,包括遵守秩序等内容将记录在案,记录结果每季度在公司内通报一次。
(二)“三评”促改进,量化评估提素质
培训全过程评估的原则是以培训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一个培训项目分为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三个阶段,依据对各阶段测度的设计、培训目标的量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来设计全方位的矩阵式流程评估。
培训前评估。此阶段中,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与调研、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的选聘、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案的论证等,由专家、领导或同行参与评估,其他环节由专职人员进行评估。在子流程的设计中注重评估点的细化。如,培训需求子流程中涉及组织层面、岗位层面和个人层面需求清单、分析结论和建议等评估点,列出了是否依据胜任岗位能力要求,找准了能力需求的缺口;是否提出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需求点;是否确定了可行的目标;是否通过问卷、座谈、个人访谈等方式做过详细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等。
培训中评估。将此阶段分为培训实施准备和实施过程两个子流程,其中开班前准备、开班典礼、考试考核、项目总结为重点。采取定性和定量,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估的各环节进行评估。如,随机听课、检查听课笔记、工作日志、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定量测评、考核分析学员成绩、召开各层面座谈会等方法。
培训后评估。此阶段主要采取“柯氏四级评估法”进行,运用3个层次调查的方式开展,即学员自评、有关人员填写调查问卷和重点人员访谈。实施培训后评估,由评估小组形成评估报告,将评估结果反馈到实施部门、学员所在单位及人力资源部。
“柯氏四级评估法”即开展“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的评估。
第一级:反应评估,主要衡量参培学员对培训所做出的反应,一般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进行。第二级:学习评估,主要是指参培学员参加培训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态度转变、知识扩充或技能提升等,一般采取测验考试的形式进行。第三级:行为评估,主要是指参培学员参加培训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行为方式的转变。一般在培训结束3-6个月后进行,采取自我评价与组织单位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第四级:结果评估,主要是指参培学员参加培训后,能够实现的最终结果。一般在培训结束6-12月后对指标改善情况和培训成果转化情况进行测评。
(三)抓落实,重实效,全面提升培训质量
培训指标稳步提高。通过推进“三考三评”考评机制,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而且改进了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过程中的不足,培训目标值也得到有效改善。月度计划落实率达100%,学员出勤率达98%以上,考试合格率达95%以上,考试优秀率达30%以上,学员综合满意率达90%以上。
竞赛成绩稳步提升。2011年以来,公司共组织参加聊城供电系统各类竞赛调考28项,其中有22项公司代表队均荣获团体或个人第一名。2013年,在全省电力营销服务和供电所人员岗位技能竞赛中,公司选手与市公司选手组成的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在市公司各类竞赛调考中,公司共有4人取得个人第一名,4人取得个人第二名,3人取得个人第三名,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工作成效显著增强。通过推进培训考评管理,员工工作目标、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标准更加严格,工作流程逐步规范。绩效考评结果不仅仅应用在收入分配方面,而且还作为评先树优、岗位竞争和晋升晋级的主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激发了员工潜能。员工责任心、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到了“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考研培训范文4
关键词:内河船员;船员培训;考察制度;海事部门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7)02-0030-02
近年来,随着国家海洋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航运大国。内河航运作为航运业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其中,船员作为航运产业链条上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船舶安全和盈利的决定性因素,船员综合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航运业发展的兴衰。特别是航运业寒冬期以来,如何加强内河船员的管理,完善内河船员培训考察制度,保持我国内河船员劳务市场健康发展是海事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
1 新形势下内河船员队伍的发展现状
我国航运业始终高度关注内河船员劳务市场,为能够及时了解船员发展政策,获取船员发展的最权威信息。近年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加大了船员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了全国同一的船员数据库和船员管理系统,从宏观层面掌握了我国船员发展的基数数据。《2015中国船员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新增注册船员53 843人,其中新增注册内河船舶船员23 320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注册船员1 370 224人,其中注册内河船舶船员731 234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25.6%和2.72%,注册船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国船员教育培训机构310家,基本满足了水运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但相比于海洋运输,内河运输的发展较为缓慢。
为加强船员管理,提高船员素质,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船员注册管理办法》、《船员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船员管理条例规范。但是新规定的出台,并没有为我国船员管理方面带来本质的提升。特别是航运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相应的船员培训考察和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内河船员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内河航运发展。航运业低迷期间,部分船公司大量停运船舶以减低成本,导致对船员需求的萎靡,但目前对于大多数航运企业仍然面临着高质量船员的短缺。据统计,当前船员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航运企业培养的船员;二是航运相关事业单位,其部分员工保留有船员资格;三是个体船员,他们大多是失地农民、下岗职工或船民世家。其中个体船员是目前内河船员的主体,但由于来源复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目前的内河船员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价格相对低廉,给船员管理、船员培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内河船员培训管理的现状
2.1 船员管理规则的立法层次较低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等相关规定的颁布,内河船员的管理法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如何保证内河船员在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劳动保护和培训考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内河船员管理方面的执行力欠缺,无法有效地维护船员的相关利益。正是由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部分船员积极性不高,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热情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内河航运对高素质船员的吸引力日渐低下,造成船员综合水平无法匹配航业的发展,优秀的内河船员后继乏人。
2.2 内河船员培训体系“应试化”
船员培训是提高船员综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但在航运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下,船员教育培训机构只能勉强维持,无法及时的更新相关培训设施,教育投入积极性不高。船员教育培训存在“应试化”,片面的强调评估考试的通过率,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此外,船员教育培训机构的分布和发展不均匀也拉低了内河船员培训的整体水平。培训质量的降低间接导致了内河船员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降低,随着内河航运的发展,航行环境日渐复杂,船员的综合素质逐渐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航行安全[患增加。
2.3 内河船员考试模式滞后
理论考试在船员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检测船员培训质量的最直接体现。由于各级海事部门对考试权限和职责的划分不清,各地海事部门对考试规定的执行尺度参差不一,使目前的考试难度一降再降,几乎已经降低到船员综合素质的最低门槛,内河船员证书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由于题库的长期存在和缺少变化,使得某些培训机构的船员培训围绕着题库,只注重考试的通过率。此外,在内河船员的实操考试过程中,考官过于注重考试的通过率,造成实操考试流于形式的现象。培训考试后,许多船员拥有很多证书,看似“全能船员”,实则相关专业知识学而不精、知而不会,不利于内河航运的健康发展。
2.4 船员动态监管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对内河船员的管理还处于考试、评估、发证的静态模式下。没有完善的日常监管机制,造成船员评估单一,通常的船员评估由海事部门相关机构单独进行,缺少船舶和船务公司方面对船员的考核评价,使得船员特别是高级船员的实际能力无法得到客观的评估。在船员资历审核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不严格的现象,使部分没有达到资历要求的船员得到了考试和晋升的机会,产生了持证船员低素质和不适任的现象。
3 关于内河船员培训考察的建议
3.1 健全内河船员培训考察规范标准
建立船员适任标准体系,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培训管理规则》,制定船上培训管理办法。按照船员不同职务资格的适任能力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梳理船员培训的知识要点,细化培训内容、方式和评价要求,形成系统的船员培训知识体系。制定船员培训大纲,修改完善内河客船、危险品船舶船员特殊培训大纲,提高客船、危险品船舶船员培训和适任考试标准。编制船员培训模拟器性能标准,明确可以使用模拟器替代实船训练的科目、内容和具体要求。制定船员远程教育培训管理办法,编制船员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和培训课件的制作规范。
3.2 创新和改革船员培训考察方式
以应用为导向,改革船员教育培训模式,强化船员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训。调整实际操作和理论培训的权重,强化实际操作能力,鼓励航运企业根据需要与船员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实行订单式和模块化分段式培训,建立船上培训师资队伍,探索“师带徒”培训新模式,研究案例教学等有效的船员培训方式。建设船员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推行船员远程教育培训,形成远程与现场相结合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船员教育优质化资源均等化。推进船员实操考试电子化,开发应用船员实操考试管理系统,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科目研究开发符合本地需要的船员实操考试智能化系统,逐步推进船员实操考试智能化。开展船员素质教育和培训,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训进课堂,组织编写内河船员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安全责任等知识培训教材,并纳入船员培训考试大纲,提升船员综合素质。
3.3 优化和调整船员培训考察内容
改变应试型船员培训考试模式,根据船员适任标准体系修订船员考试大纲和题库,努力实现培训、考试与实践的协调一致,考试结果能够更加客观的验证船员的培训效果,反映船员的适任能力。理论考试注重考核船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考试注重对船员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强化对船员日常操作、应急应变等方面的技能评价。建立船员考试社会命题和题库维护机制,逐步加大情景模拟试题的应用,制定完善的船员理论考试、模拟器考试和实操考试的规范标准。
3.4 加强对船员培训考察的管理
建设适应船员考试工作需要的船员实操考试基地,建立完善的考官、适任评估员、体系审核员培养和管理机制,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素质一流、作风过硬、清正廉洁的专业人才队伍。规范船员考试的行为,调整完善船员考试的收费标准,加强考场监督,严厉打击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促进船员考试评估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构建海事部门与航运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动态船员监管机制,通过航运企业提供的一线资料,结合考察结果,对船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评价。
4 结束语
内河船员是服务长江经济带、促进水上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力量。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转变,首先要实现船员大国到船员强国的转变。文章结合当前航运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内河船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内河船员培训考察方面提出了“健全标准、创新方式、优化内容、加强管理的”的建议。在航运业整体低迷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当前我国内河航运局面,海事部门有必要从战略角度出发,对未来内河船员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助推内河航运经济的发展,开创内河航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家富.船员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海事管理,2010
[2]芦庆丰.关于船员管理问题的思考.交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3]孟祥武.新形势下的船员管理与试岗培训.世界海运,2012
[4]黄程远.长江船舶船员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考研培训范文5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考研培训范文6
关键词:自考助学与专业培训; 衔接教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邢晓(1971-),女,浙江省衢州市人,衢州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36-02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性回归,以往只重学历的用人机制逐步向重技能方向转移,传统的自考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新时期自考工作发展的方针和目标也有所调整,开始着力构筑自考与多种教育衔接沟通的立交桥,探讨职业教育与自考衔接沟通、稳步推进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等试点工作。自考助学的内涵也由学历课程助学向技能实践提高的方向转移。
一、自考助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研究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以“没有围墙的大学”著称,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近几年中职升高职比例的控制,自考生队伍逐年宠大而且趋向年轻化,25岁以下的自考生占到59.44%。自考助学工作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助学形式从传统适合在职考生利用晚上及周末时间、工学矛盾小的业余辅导派生出全日制助学辅导和最近几年流行的网络助学辅导。而全日制自考助学更是让人感受到与普通高校无异的校园氛围,得到社会的认同,尤其适合中职、普高等低年龄的毕业生,成为许多自学考生的一种理想选择。各高等院校利用宽裕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各种助学工作,使全日制自考助学规模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2009年仅浙江省具有全日制助学招生资格的学校就有81所,核定招生自考生7.4万。这批年青的自考生要通过自考助学解决学历问题的同时,更需要通过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就业问题。在此背景下自考助学工作将要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
自考助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提升低学历的年轻社会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与专业劳动技能培养指明方向,避免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重复进行,缓解国家劳动力培训的压力,更好地促进就业能力的提高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自考助学研究与改革的方向
我国传统自考助学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对自考助学的形式、强化自考助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考通过率及相关自考政策的研究。最近两年自学考试虽然开始从职业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诸如进行高职类大专自考改革试点,增加实践课考核的内容与比重;也有学者开始对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并举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总体方向还是属于粗放型的,正处于摸索阶段,对职业技能培养力度还相当欠缺,有的专业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
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改革步调一致,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必须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的方向去改革。要通过对当前自考助学现状的分析,探讨适合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让自考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既能学到相应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学到相关的专业基本技能,减少劳动力培训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才能保证自学考试持续可稳定发展。
三、自考生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自考生的数量、年龄、职业、报考前的学历等特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浙江省2009年为例,自考学历教育共开考136个专业,考生50.2万人次,新增考生每年基本维持在12万左右;考生的年龄构成发生了变化,30岁以下的考生约占当次报考人数为92.5%;学历结构偏低,高中(中职、中技)的报考人数约为63%;考生的职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自考队伍的主力军,占当次报考人数的75%。
(二)年轻的自考生队伍对自学考试的认识态度。从1981年开始,自学考试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越来越得到广大考生和社会的认同与追逐,考生逐年递增且趋向年轻化。通过对6个专业、13个班级共594名自考助学的学生入学时的问卷调查,得知91.75%的学生对自考学习充满信心,主观愿望较好。反映出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自考教育有较高的认可度,也是参加自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三)自考助学生源的学习习惯。自考学生的学历结构偏低是一个不利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这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学习习惯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怕吃苦、投入学习时间少,而且学习计划性、自觉性较差。从问卷调查反映出真正每天投入在自考学习方面上的时间少于1小时的占30.47%,在1~2小时的占52.36%,对课程学习没有任何计划的考生占27.27%,有计划但基本上坚持不下的占58.08%;考前没有做好复习的占70.2%。自考生这种仅有良好愿望却没有实际投入的学习习惯、学习状态非常不利于自考教育“以考促学”培养人才模式的初衷。也是许多自考生抱着试试而已的态度,最终选择了放弃自考的原因所在。
四、自考助学与技能相结合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经过数据分析与调研论证,认为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方案是符合当前自学考试教学改革的方向,能为进一步完善自考教育对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但这种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跳出传统自学考试的框框,要结合学生现状因材施教,迎合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选择自考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程度,要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考核方式与标准、学分互认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进行合理定位。自学考试做为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到目前为止自考学历的通过率还是很低的,浙江省截止到2009年底累计有1000.09万人次参加了自考学历考试,累计培养了36.79万(专科21.48万、本科7.52万、中专7.79万)毕业生,毕业人数不到3.7%,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几乎处于空白。所以对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定位必须要理性,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在自学考试与技能考核中都取得好成绩,而是对不同的学生在整个教学结合模式下有所选择,统筹兼顾自考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在努力通过自学考试过程中,使专业技能也有所提高与收获;对于文化基础较差、实践操作较好的学生,在争取拿到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同时,对专业理论知识也有所了解,达到知识面拓展的效果。
(二)以就业为导向,找准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自考教学培养方案改革的关键在于专业技能方向是否合理、能否让学生毕业后掌握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自学考试改革方案应当围绕“专业技能”这个中心开设相应的课程,要保证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基础理论比例的合理性。比如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从事会计行业必须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多的是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要熟悉做帐查帐实务,所以该专业的教学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并不高,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际帐务能力的训练,围绕会计证、电算化考核等技能培训要求来组织教学与助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围绕高职大专的培养方向,尝试自考计划的调整与课程教学改革。利用自学考试教学试点改革的机遇,大胆探索高职类大专自考与职业技能衔接教学的实践,通过分析传统自考体系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论证自考计划中实践课教学的重要性。把降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的难度、减少统考课程的科目、大幅度提高实践课教学与考核的比重等问题做为当前自考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并对这些问题加大力度进行调整与改革。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由于该专业属于自考新增试点专业,在2009年浙江省自考开考计划中还没有此专业计划,刚开始时参考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相关的课程,其中包含高等数学(四)等6门统考课程,经过教学实践运行,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理论偏深、偏难的专业教学,没法继续坚持自考学习。经过第二轮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实践,基本上达到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方向、降低专业理论的难度与要求、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助学过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得整个教学计划更加合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两轮教学计划中统考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比较如下:
(四)明确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更好地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应紧密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教学,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为主线,尽可能向专业技能方向看齐,才能真正做到学历与技能培训有机组合与衔接。
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整个专业课程设置共13门课程,除了毛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及毕业实习三门课程外,将其他十余门课程的内容按理论与实践方向进行分解,再把实践内容与技能考核项目一一组合,做到降低自考课程理论知识难度的同时,使得实践课程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考核也有一个相对可行的标准。具体方案如下:
(五)日常管理模式的跟进。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的大专自考学生不仅仅是文化基础差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自律能力较差,一直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做不到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考前复习等环节。所以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不能以开放式的大专生的管理模式来管理,而是选择一种界于大专与中专之间新的模式去管理,即要迎合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丰富学生的第2课堂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又要强化对他们的日常纪律的管理;要引导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与思路,端正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增加晚自习辅导管理、考前模拟练习、专业老师串讲答疑、技能强化训练以及班主任跟班管理等环节,大大改变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增加了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改革的运行结果
通过对两届学生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改革与实施,从教务部门汇总的自考课程考试成绩与学生技能考核的结果分析,基本上达到了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运行教学改革方案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较好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合理定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的问题,认识到自考助学不是单一为了自考课程的通过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考助学这一教学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化修养都有所提高,提高毕业的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而自考统考课程的减少,又大大降低了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也保证理论教学内容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大部分学生充满信心地沿着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教学改革的思路,能够基本了解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专业基本技能。
总之,自考助学与专业技能培训衔接教学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这种教学改革不能认为是简单的降低专业培养要求,更不能是为了凑学分拿文凭为目的,而是真正把专业技能培训结合到自学考试的计划中去,让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通过自考助学阶段取向不同,最终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更快地适应社会、走向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必读[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