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1

一、指导观察,理清顺序

参观活动,往往是依次观看,这样才能详尽地了解参观对象的主要内容。组织一次有意义的参观活动,学生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为避免杂乱无章,就要引导学生在参观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路线,按顺序进行观察,写作文时再按参观的顺序写。可指导学生以参观的地点变换为线索,列出有序的参观路线,把看的内容记录在表格里:

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带上照相机时,你会拍下哪个镜头?当你看到你感兴趣的东西时,想到了什么?当你听到很新鲜的事儿或动人的传说时,又会怎么想?鼓励学生用一两句话记录下来。随着参观地点的变换,所见所闻所想也随之变化。内容充实了,顺序理清了,叙述就不会乱。

二、确定重点,分清详略

按照参观顺序写,并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所见所闻,那样很容易出现不分轻重、平铺直叙的毛病。所以,在理清顺序之后,则应着手指导学生围绕参观的重点内容,花一番工夫确定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这是本次习作指导的重点。

记一次参观活动,参观前和参观后的一些内容是次要的,重点是参观过程。在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往往不止一样东西,而写参观记,总要抓住一两点详细地叙述,参观过程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怎样从中确定一两个重点部分呢?学生的表现往往是难以割舍。参观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可爱、那么有意思,都想提它几句。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本次参观活动的目的来指导学生选择重点内容。这次我校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游览家乡的枕头山,所看到的内容有:1.枕头山一路美丽的风景;2.枕头山上几处有特点的景点以及美丽传说的文字介绍;3.枕头山上一座高大的寺庙;4.爬上最高处,俯视山脚,壮观的景象尽收眼底。启发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对比,如果要表达家乡的美丽,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如果要表达对寺庙建筑美观的赞许,则应确定哪些材料为重点?再启发学生领会:凡与中心目的无关的,一概不写;与中心目的有关的,但关系不大密切的应略写;与中心目的关系密切的,就要反复琢磨,把它详细地写下来,让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对比分析,学生确定重点就不难了。

三、把握具体,有序叙述

要把参观过程中的重点部分写具体,除了指导学生观察要特别留意重点外,还应着重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详细地写出来。

第一点,列好总起句,为分述打下基础。先引导学生把自己所确定的重点参观内容口头讲述或心里默述一遍,找一句最能概括自己所述的意思的话作为总起句,并把这句话写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结构: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从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来突出表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结全文。再引导学生互问互答,详细介绍枕头山的景点,启发他们将所观察的景物与文中的景物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进行描写。这次作文取得很大的收获。如一位同学开头是这样写的:“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结尾是这样照应的:“家乡的四季真是一幅美丽的天然画卷!”也有的同学以“家乡的枕头山景色优美,令人向往”为总起句,然后详细描述一路上的见闻,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文章写得具体、生动。

第二点,写好分述句,进行片段训练,这是写好参观游记作文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围绕总述句组织材料,如围绕“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后楼,家乡的枕头山更是一年四季景色怡人,瓜果飘香”这一句话,学生就应该具体描述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分述当然不是简单地把参观时看到的东西像流水账似的罗列出来,而要引导学生根据总起句的提示把看到的有关内容进行一番认真的梳理,再想一想哪些该讲、哪些不讲,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再考虑哪些地方有必要把自己想到的也写进去。如在指导这篇习作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表现家乡的美丽的有关材料进行详细描写,至于游览前的准备和游览后回来的路上只要简单交代就行了。这样引导学生围绕总述句写分述句,既有顺序,又有轻重,还有所想的内容,写具体就不难了。

第三点,写好过渡句,注意前后衔接。过渡句在参观记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过渡句要根据前后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示。如《游家乡的枕头山》这篇作文前半部分可以写美丽的景色,后半部分写一写丰富的物产,可以“我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来作为过渡句。可以启发学生,在参观地点发生变换的地方用上表示前后地点变换的语言,使两地点勾连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在由总述转为分述或分述转为总述的地方,用上表示承上启下的语言,使之既体现本段中心,又有利一层层地具体叙述。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2

我的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的作文书,让我把作文补习补习。这本书的名字叫:“名师教你好作文;。作文的书表面得颜色像彩虹色彩鲜艳。书面上很显眼的写着关注成长关注教育八个大字。

内容有描写人物和趣事,还有景色和抒情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有【老师的样子】这篇是写人物的,还有趣事是【斗蟋蟀】,【我的家乡真美】是写风景的,还有【我爱妈妈】是写抒情的。老师为了我们能够吸收和更好的掌握到新的知识,绞尽脑汁想尽一切简单易懂的办法,让我们这些求知的孩子既简单又轻松快乐的学习成长着。你瞧这个小作者写的多好啊!

还有【我爱妈妈】人家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妈妈无私的宠爱着我们,给以我们快乐美好的童年,妈妈就像我们永远的守护神,看到我们生病焦虑不安担惊受怕,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在妈妈心目中的分量,和没有孩子的无依无靠的不安。妈妈您不要怕孩子不会有事的,妈妈我爱您,我也永远是一位守护妈妈的守护神。

这些小作者多么会写作文啊!好感动……也真的好佩服他们。妈妈给我买的这本作文书真好。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3

关于习作还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从中我们看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健康的写作心理的关注和关怀。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们想写作、敢写作、能写作、爱写作、乐写作,主要是兴趣培养。

一、目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

从学生角度说:无兴趣。

从教师角度说: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

我认为,教师训练无系列、指导不得法是最主要的问题。

现象:

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作文、日记教学,然后按照集体研究的结果分头去上课,但等学生的习作交上来之后,老师们就会“有人欢喜有人愁”了:有的老师会说,这次指导很有效,学生写得不错。但也会有老师说,我也指导了,怎么学生写得还是不好呢?

分析:

这一现象的产生,我认为其中固然有学生习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老师的指导出了问题。因为方法不得当,导致指导低效、无效。长此以往,也必将磨尽老师们的热情,形成恶性循环。

二、指导方法及实例

1.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中段习作中,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占一学期习作总量的30%以上。如下表:

第几册 有关景物描写的单元及内容

人教版三上 1.介绍家乡的景物 2.了解家乡的环境 7.自由作文

人教版三下 3.秋天的快乐 6.风景优美的地方 8.自由作文

人教版四上 1.写自然景观 2.写观察日记 5.导游词

人教版四下 1.写校园景物 6.写乡村生活 8.自由作文

可见,描写景物的训练是中段习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身边的景物再美,对学生来说也是既似见过,又似没见过;既熟悉,也不熟悉,它们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

下面以指导学生写《美丽的迎泽公园》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列指导。

(1)初次动笔:不写游戏,写景物

第一次周记,让孩子们观察迎泽公园,写迎泽公园美丽的景色,但是要求学生切勿写玩“激流勇进”“过山车”等游戏的经过,主要以写景为主,可以写公园里的小花小草、假山小池、凉亭书院等,用上积累的优美语句。

学生写了:

迎泽公园里盛开了各种各样的鲜花,有的红,有的白,有的黄,千姿百态,美极了!小草绿绿的,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毯子。树木也很多,有杨树、柳树,都在风中摇晃着枝叶。迎泽湖里的水绿绿的,水面上有人在划船。

这篇习作文从字顺,景物丰富,但存在有“面”没有“点”、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问题。学生对景色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给人的感觉不够美,美得不够具体、不够有特色。

(2)二次动笔:锁定一处,抓特色

这一次只写迎泽湖,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先概括,后具体。比如,远看迎泽湖水是什么颜色,像什么。近看,湖水清澈,湖中还有小鱼等,并且可以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生动。

孩子们再次呈现习作时已经小有模样了: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清澈见底的湖水中还不时有几条小鱼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

学生将目光聚焦到了迎泽湖,观察起来就更专注了,写出了湖水的平静、安详,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一点情趣。

(3)三次动笔:“动静结合”,写细腻

迎泽湖不仅美,而且应该捕捉它不同状态的美,如无风时平静的美,有风时微波荡漾的美。让学生不仅学会描写景物,更重要的是将看到美景的感受抒发于笔端。

师:看到微波荡漾的湖水,你觉得像什么呢?

生:像人脸上的皱纹。

师:确实像,但是这样说就不美了,可以说湖水高兴得笑出了鱼尾纹。还像什么?

生:像拖地裙的褶皱,散开一地,阳光映照,十分耀眼。

师:景色如果只写看到的,那么只能写有限的文字,倘若结合景色把自己内心想到的也写出来,那么文字就会更加耐人回味。

这次习作对于孩子们来说略有难度,但是授予了方法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写景的能力。

习作展示:

远看迎泽湖,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像一块金子吸引着每一位游客。走近它细细观赏,才发现它是那么安详,没有一丝波纹,平静地躺在大地妈妈的怀中,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湖面是那么平静,即使游船划过,也仿佛被剪刀慢慢划开一道裂痕,随即很快就合上了。

迎泽湖又像一位身穿银白色长裙的女子,微风拂过,湖面荡起波纹,好似给长裙镶上了美丽的花边。太阳耀眼的光芒投射到裙子上,更显得光彩夺目。厚厚的长裙似一层棉被,将冷空气隔离,生活在湖底的鱼儿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来游去,像在捉迷藏。阳光洒满湖面,蓝天,白云,小船,湖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彩画,让人流连忘返。

(4)四次动笔,补景致,写丰富

湖不是单一的景色,湖中有游人荡舟游玩,湖边有垂柳依依,所以我要求学生先写湖水,再写湖水周围的景色。如:湖边一圈垂柳,柳枝细长垂入水中,它的婀娜姿态可以描写;湖中央的小岛也可以用寥寥几笔简单勾画其特色,与湖水掩映更显美丽。

习作展示(写周围景色的句子):

夕阳西下,远处的楼房成了黑白剪影。迎泽湖只有安静地熟睡,等待第二天黎明的到来。

湖边一个个土灰色的石墩围栏像一名名时刻准备战斗的战士,手拉着手努力保卫美丽的迎泽湖的安宁。

湖边婀娜多姿的垂柳恰似一位位长发少女,轻轻摇摆着身姿在为游人舞蹈,不知不觉长发已散入湖中,成为小鱼游玩的道具。

只写一处景物,显得不够丰满,加上一些周围的景致做点缀,文章就圆满了,这样就“又见树木,又见森林”了。

由此,我们归纳出写景的方法:

①抓特色(即锁定一处景,抓住景物特色);②定顺序(确定观察景物的顺序,写远景、近景的比较);③写细腻(运用比喻、拟人点缀,动静结合,加上想象);④写丰富(配上周围的景致)。

写景,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指导,带领学生摸索、实践一些方法,孩子们就会渐渐地感悟到,原来景物可以这样写,这样写才叫具体。正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写作中学写作”,系列地指导,反复地实践,学生就会悟出写作的门道。

2.指导即时作文

即时作文,就是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通过接触社会,观察生活,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有了新发现、新体验后主动及时地把当时的见闻、感受、想象记录下来,经过提炼成为习作。

简单来说,“即时”就是当下、立刻、现在。“即时作文”就是现场作文,现场做,马上写。

“即时作文”是有心理学依据的。我们教材单元训练中的习作,大多都是在写“昨天的故事”,如“记暑假的一件事”“记游览过的一处景物”等。学生在习作时,必须从记忆中把与习作主题有关的信息检索出来,然后习作。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即使有较强的记忆力,回忆间隔了很长时间的生活信息,也不可能“原汁原味”地把它呈现在习作中。如果采用即时提取的策略,就可以使现场形成的记忆马上下笔成文,这样就容易写出真实的、灵动的、鲜活的习作来。

即时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即时性,它倡导“现买现卖”。在学生参与现实生活时,只要思想有冲动,情感有体验,认识有提高,就立即记录下来。只要老师有意识地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及时记录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认识、感悟的习惯。然后,通过加工,整理成文。

老舍先生也曾说:“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征,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文字的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中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就写不出丰富的内容。”老舍先生强调的就是即时记录的习惯。

怎样指导学生即时作文呢?以《荸荠》指导课为例:

上课前,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种荸荠:带泥巴,没有洗的;洗干净的。

上课时,我先拿出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大多数不知道,只有个别学生说是荸荠。学生们觉得这个东西很新奇。我在黑板上写下“荸荠”两个字,告诉学生,荸荠既可作为水果,又可算作蔬菜,是很多人喜爱的时令之品。

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是一个没有洗的荸荠,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答:

荸荠黑乎乎的,不好看。

它是扁圆的。不大,比一元钱硬币大一些。

它上面有一些嫩芽,尖尖的,像鸟嘴,颜色稍微浅一些。

它的下面有一些根须。

……

“好,大家刚才说了荸荠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请马上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荸荠,这种奇怪的东西,穿着黑乎乎的外衣,上面沾满了泥巴,一看就知道是刚从泥土里蹦出来的。它的肚子扁圆扁圆的,头尖尖的,活像一个小洋葱,土里土气,简直是一个“乡巴佬”。我想,它脏兮兮的外衣下面会有怎样的“内心”呢?会不会也让人没有胃口呢?

二次观察:

“看,这是洗干净的荸荠,再仔细观察,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时,你会想什么?”

学生交流:

洗干净后,就看见它的表面很光滑,是棕红色的,像红枣的颜色。

荸荠的腰上有一条道儿,像是地球仪上的赤道。

这么个小东西,究竟是什么味道?能好吃吗?

马上记录刚才的观察和心中所想。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给小荸荠“冲了个澡”,它摇身一变,换上了乌黑光亮的礼服,和刚才的“乡巴佬”截然不同了。它的肚子赤褐色,像爸爸喝的红酒。摸摸它的肚子,很光滑。再捏捏它,表皮很硬。头上的芽高傲地直立着,好神气呀!

三次观察:

“看老师把它的衣服脱下来。”我拿水果刀小心翼翼地为荸荠削皮,并把上面的芽和下面的须削干净。

“看,削好了,你现在看到一个怎样的荸荠?说说你看到的和感觉到的。”

白白的,像牛奶的颜色。

给人感觉嫩嫩的,仿佛有很水。

学生再次记录。

学生习作展示:

老师麻利地为荸荠脱下了外衣,啊!终于看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它瘦了一大圈,浑身雪白,从一个黑不溜秋的小胖妞,变成了一位披着婚纱的新娘子。

四次观察:

“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的味道了吧?我们尝尝吧。可是现在只有一个削好的荸荠,怎么办呢?我来切,咱们班有56人,我就切56份。”

我细心地把一个小小的荸荠切了56片薄薄的片。然后学生轮流上台领取,他们像领到一个小宝贝一样,或放在手心,或拿手指小心地捏着。

我说:“先别急着吃,先闻一闻它的味道。”学生们都深深吸一口气,然后迫不及待地说开了:有一股清香,甜甜的……

尝一尝――学生们小心地把荸荠片放到嘴里,细心地品尝。很快,学生又汇报了:

有点儿甜,像梨的味道,汁水很多,有一股清香……

咬起来是脆的,像梨……

把闻到的、尝到的再记录下来。

学生习作展示:

我迫不及待地想尝尝它的味道。老师将一小片荸荠小心地放在我的手心里。我用手指捏起来,放在鼻子下面使劲地闻,啊,一股清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我赶紧把它放进嘴里,嗯,有一丝甜,像梨的味道,凉凉的。牙尖一咬,感觉酥酥的,很快甘甜的汁水就从荸荠里挤出,顿时溢满了我的口腔,麻醉着我的舌尖,沁人心脾。

在课堂上,学生尝过了生的荸荠,我又叮嘱他们回家再尝尝煮熟的。我要求学生还是按照看――闻――尝的顺序来观察、体验、记录。

写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再写就是拓展延伸了。我请学生自己搜集关于荸荠的介绍,然后请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写下来,当作文章的结尾。

类似这样的做法,我们可以开展一个水果系列描写,学生会非常感兴趣的。

即时作文,就是通过这样“亦步亦趋”的指导,即边观察、边体验、边写作,让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还没有忘记时及时记录下来,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体验,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要,循序渐进,无形中降低了习作的难度,对学生战胜习作畏惧感很有帮助。同时,将生活体验引入作文教学,也遵循了写作规律。

经过这样的指导,三年级的学生也能写下洋洋洒洒、充满童心童趣的长文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有效地提高了观察能力。

当然,如果所有的日记和作文都这样指导的话也不现实,比较费时、费力,同时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但在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时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扶着学生学习写作,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可以提高要求、变化方式:将集中一次指导学生观察景物,然后马上写。

例如指导学生写作《秋雨》:

(1)指导地点――教室

先教给学生,观察光靠眼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调动所有的感官,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一齐工作。认真地观察、了解,使头脑里同时得到多种通道获取的材料,做到不但要观察形态,听音响,辨别味道,而且要感觉事物的冷暖,将这些感觉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这一步强调观察方法:多种渠道获取材料。

(2)指导地点――雨中操场

了解了观察的方法,再带学生亲自走到雨中实践这些方法。如:站在楼前,看到雨中的校园和平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雾蒙蒙的、像烟……)

看看树有什么变化?(叶子新了、干净了、更绿了……仿佛喝饱了水。)

看看花池里的花、小草有什么变化?

看看雨滴落在操场上的小水潭里是什么样子?你联想到什么?

站在树下,闭上眼睛,听听雨水打在树叶上的声音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

深深吸一口气,感觉一下雨中的空气怎样?

看看街上的行人、汽车、骑自行车的人,又是怎样的?你又想到了什么?

再想象一下,田地里的农作物会怎样?

这一步强调:师生互动,丰富体验。

(3)指导地点――教室

观察后,再回到教室交流,确定写作顺序,最后动笔写下来。

这一步强调:指导交流,即时动笔。

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是走马观花,不细致、不深入,所以观察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要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有所认识,才能有所表达。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就会有多么灵动的表达。

经过细致地指导,学生的习作《秋雨》就有模有样了:

一走出楼门,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因为下雨了。秋天的雨,雨点不大,可是下得很密。站在学校的梧桐树下仔细听,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像我们春天养的蚕吃桑叶的声音。

操场中间低的地方已经积了一滩水了。雨滴落在水里,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了一圈圈波纹,像是有小鱼在水里吐泡泡。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4

一、“感悟”美景,陶冶性情。

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景色,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这是一切“感悟”的基础,最重要的“感悟”是“感悟”大自然、“感悟”家乡之美。日出日落,春风秋雨,鲜花朝露,落叶严霜,行云流水,游鱼飞燕,――这些都是美的,让学生走进其中,必然感慨万千,“感悟”深刻,则激情满怀。例如,在仲春时节,我带领学生们去踏青,并且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回来后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学生们写作激情很高,写得很好,有一个学生写到:“鲜红的太阳在家乡的大平原上升起,照耀着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小燕子在麦田上穿梭,农民在田里劳动。河水清清,倒映着蓝天、白云,轻轻流向远方。空气清新,微风徐徐,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啊!我的家乡真美。”通过这样的主动“感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为以后“感悟”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二、“感悟”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许多同学抱怨缺少写作素材和题材。遇到写“挫折”的内容,就是某次考试失利,成绩不好“无颜见爹娘”,结果在父母的耐心劝导下或是在某个故事的启发下,重拾信心等等,这样老旧的材料连学生自己都感觉“没意思”。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生活现象,却蕴涵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只要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公平、善良、正直之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学生的生活,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版块,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应当让学生从“感悟”家庭生活入手,让他们真心的去看爸爸衬衣上斑驳的汗渍,真心的去看母亲头上那星星的白发,“感悟”父母的辛劳,感受悠悠慈母情,浓浓严父爱,进而让学生怀“感恩”之心去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去发现、去捕捉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瞬间。

三、“感悟”真情,激发写作感情。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被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关注学生感情的酝酿,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编出灿烂的云锦,吐出光辉的火焰。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写作前让学生“感悟”真情,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他们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程度,那么他们在文章中一定能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做到情透纸背。这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既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技术。

四、“感悟”教材,创造精美表达。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5

下面是一个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却不注意句式选择的的句子:

我的家乡是江南的名城无锡,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多少年来我的梦想就是能到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判断句,雷同而缺少变化的句式使整个语句显得很平板乏味。如果把它改为:

在北方长大的我,常在心里惦记着江南名城无锡,因为那里是我的老家。不知哪一天才能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样一改,意思还是原来的意思,但由于句式的灵活多变,就把思念老家的感情表达得深沉动人。

在作文中锤炼句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一、表达要清楚,语句要连贯

表达清楚、语句连贯,这是作文对句子的基本要求。可是这一点许多同学做得并不好,他们往往是东敲一棒,西打一枪,看了叫人摸不着头脑。如下面的句子。

今年二月,我来到香港,第一次领略到了蔚蓝色大海的美景,大海的不同美景才真正的让我折服。

这一组句子就犯了表达不清楚、语句不连贯的毛病。我们可作如下修改。

今年二月,我随爸爸、妈妈到香港旅游。我第一次看到了大海。啊,大海无边无际,波涛汹涌。大海的奇异景色令我赞叹,让我折服。

经过这样一改,表达就很清楚,语句也很连贯了。

二、排比句式在整齐中要有变化

很多同学在作文中往往爱用排比句,这对于增强语言的气势很有作用。排比句是一种整齐的句式,但整齐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整齐中求变化,语句才有更醇厚的情味。如: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有的观望,有的静坐,有的攀援,有的觅食,有的捉虱。

若把它改为:

猴山上有许多猴子,有的追逐嬉闹,有的翘首观望,有的静坐以享清闲,有的攀援以试身手,有的向游客“身手”乞食,有的则互相搔痒捉虱子。

由于排比的部分由原来的词变成了形式各异的词组,语句也就整饬之中有一种参差之美,读来抑扬顿挫。

三、运用技巧,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

另外,使语言更富韵味和情调,还必须适当运用一些表达技巧,恰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此外,注意变换角度和手法,使表达形式灵活多样,也能产生立体效果,使语言具有感染力。例如:

下课了,刘老师把我和王伟、李红、张佳叫到办公室。刘老师问我:“黄梅,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我说:“早晨起来肚子疼。”刘老师又问王伟:“王伟,你今天为什么迟到?”王伟说:“妈妈看错了时间。”老师接着又问李红:“李红,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李红说:“奶奶没及时准备早餐。”老师最后问张佳:“张佳,你为什么迟到了?要说老实话,你们四个人怎么会不早不晚一起迟到呢?”张佳说:“我们一起去公园了。”

上例中记叙了老师找四位同学问话的经过,条理清晰,中心明确,但过于呆板和单调。具体表现在:一是语言描写形式死板,全是老师问学生答,毫无变化,读来感觉沉闷,没有一点生气;二是手法单一,只有语言描写。若能配合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就会使表达充满灵气,突出当时鲜活的情景,还能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上例可作如下修改。

下课了,刘老师把我和王伟、李红、张佳叫到办公室。刘老师将我们四个人扫视了一遍,一改平时的和蔼可亲,阴沉着脸,首先严肃地问我:“黄梅,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我――早晨起来肚子疼。”我低下头,鼓起勇气,终于把事先想好的理由说了出来。“那你呢?”王伟一点也不害怕,晃着腿,满不在乎地答道:“因为妈妈看错了时间。”说完,又昂起头来看看天花板,等待和老师争辩。刘老师生气了,又问李红。李红眼睛看着窗外,我知道那是故作镇静,她的理由是奶奶没及时准备好早餐。这时,刘老师气得脸色都变了:“张佳,你要说老实话,你们四个人怎么会不早不晚一起迟到呢?”张佳吓哭了, "我们一起去公园了。”那声音像蚊子哼,小得几乎听不见。

描写家乡景色的作文范文6

一、找好仿的切入点

作为一名中年级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要善于钻研教材,发现教材中的语言形式用教材中适合用于仿作的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感知上的认同的同时,尝试运用作者这种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以达到知识上的迁移与运用。那么如何找到仿的切入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供参考,要想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好的素材呢?一是教材中的经典片段。二是课外阅读中适合中年级学生特点的片断,而这些片断的选择必须要有作者在写法上有明显的特点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照应的方法,又使文章浑然一体,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我的家乡”为题,采用“总—分—总”这种构段方式进行练笔,让学生通过对家乡的认识选择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表现对家乡的印象。

二、积累仿的素材

新课标中对于中年级学生积累的要求是这样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任何文字的运用都离不开文字的积累。“积硅步才能至千里”,我们让学生进行仿写的练习就缺少不了字词句段的积累与背诵。但是,只是枯燥的文字背诵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还会打击学生学的积极性。因此,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积累素材的方法可以由简入难,化繁为易,化枯燥无味为兴致勃勃。如,在积累作文素材时,我们可以采用朗诵会的形式,让学生就选择的素材进行诵读表演,在此过程中,学生淡化了背诵的枯燥意识,化之为有情趣的表演,不仅积累了知识,也让同学们在朗诵会中增添了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三、训练仿的逻辑

语言是有逻辑性的,有逻辑性的语言才能有条理,层次分明。在学生积累了素材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以指点,让学生在语言积累了基础上发现了语文的奥秘,并把这种科学的表达方式运用于作文当中。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教师在指导学生仿写的过程中,抓住其中的两个点,一是按照总分结构来描述,二是运用中心词,围绕中心词进行描写。有了仿的逻辑的引领,学生的仿写才能更有效率,更为集中地体现文章的主题。

四、总结仿的方法

总结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得以进步的重要环节。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他的学习就能得到更快的进步。及时总结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巩固,也是学生得以后自主学习的凭仗。如,在教学《翠鸟》这一课时,对翠鸟的外形描写让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翠鸟的外形的。学生通过提醒,知道了作者按着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充分地运用了表述颜色的词语,把翠鸟外形的美表现出来……教师通过及时地总结这些写作方法的总结,让学生明白了写法,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方法,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打下基础。

五、进行“放”的练习

学生作文不能只是依葫芦画瓢,更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感受。新课标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当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总结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我们可以让学生放手进行作文练习。但此时同,学生的仿的迹象比较严重,难以脱离仿的素材,教师可以在此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放射性地引领。如教学《翠鸟》时,在仿写时鼓励学生仿写一动物,随后可以拓展到玩具、拓展到人物、花草、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等等。放手让学生练习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的思维离开文本的束缚,在语言的海洋中自由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