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方式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方式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方式分析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1

【题目】机电五金市场电商采购模式构建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采购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机电五金市场采购模式的现状

【4.1-4.2】采购流程不合理与供应链资金流不稳定

【4.3-4.5】采购需求分散、时效性不强及安全性不高

【5.1-5.3】电子商务采购模式的优化效果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材;微粒观;核心知识;情景设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2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宋心琦教授认为,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学生能否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应当是中学化学教学的第一目标[1]。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面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科特征决定了贯穿中学化学课程教学始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中学生从微观角度思考宏观现象的思维习惯。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2]是承载微粒观教育的主要内容:(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3)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4)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本单元应达成以下重要教学目标为:认识到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知道微粒的基本特征以及几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对原子内部要有基本的认识,基于这些微粒的认识体会物质的组成和分类,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等概念的本质[3]。

1 基于课程标准视角对教材中微粒观建构思路的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每个主题从“内容标准”、“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学生不仅要学习“标准”里规定的“所要达到的最基础的学习要求”,而且还要经历和体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出的活动。同时,课程标准也肯定了真实情境的价值。标准中有关微粒构成物质的内容[4]见表1:

教材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产物,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者结合的学习化学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也是整个化学学科的重要发展目标[5]。从内容的编排体系来看,教材以微粒观为主线构建本单元核心知识,以水为素材,充分梳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精选典型事实,设计了许多具有一定思维容量、适宜难度、合适梯度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问题组,通过对问题不同层次、不同时机、不同方式的精心设计,驱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突出化学学科特色(实验探究、宏微结合思维、符号化表示方式),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等活动和探究,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建议”。

从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从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到水的分解和合成的探究活动及其微观分析,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原子结构历史的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深入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及其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有层次地引领学生深入了解微粒观,认识到微粒观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并列的,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奥,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不断深化提升的。教材构建了一个既充分整合、又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编排”的体系,实现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的三序结合[6],达成了核心知识的教与学和化学基本观念构建的和谐统一,使得教材充满思考性和对智慧的挑战。

2 教材微粒观建构方式的特色分析

基于对教材微粒观建构思路的分析,笔者从教材设置的典型事实、基本问题、情景与活动对核心概念、观念构建的达成等视角出发,总结出微粒观在本单元的构建体系(图1):

教材注重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有了精心设计的情境,化学教学才会圆润、丰满、光彩照人,才会有利于产生有效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微粒观,教材创设了许多类型丰富、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既有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物品、现象、经验(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以及化学史实(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等事实情境,也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实验情境(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还有一些极具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充分联想的模拟联想情境(金、金刚石的实物图及其原子模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这些情境要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么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情感性的多重特点[7]。

教材也注重以问题为主线来创设激疑的化学学习情境和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产生于与真实的生活、生产素材相联系的情境中。例如,在学完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后,教材设计的“活动天地”描述水分子的运动:①水结冰和冰融化过程中,水分子的能量、运动速度、相互间的间隔是怎样变化的?②小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变化进行了如下描述:……你同意小丽的描述吗?③你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描述水分子的这些变化?通过设置三个层次的问题组,实现对微粒观的巩固、模仿与迁移、发展,层层深化学生的微粒观,使学生获得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认识物质及其运动的特殊视角,巧妙地跨越存在于微观和宏观世界之间认识上的鸿沟,实现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

教材还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并尽可能使其与情境具有相似性,或者是情境中活动的模拟,使教师不仅能从情境中提炼出引发学生思考的信息,而且能从情境中抽象出学生能完成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将促进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实际生活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变化”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两个科学探究,赋实验予直观、现实的意义,从微观的视角出发对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进行微观分析,发掘出分子、原子知识的生长点,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成分,不随物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且伴随着能量变化的认识,引领学生探究物质的构成、组成及变化之秘,初步形成从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基本观念。

这种设计,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学习结果与探究过程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8]。

3 有策略地帮助学生搭建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

教学中如何充分体现宏微结合思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把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微粒观作为该单元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有一定层次和梯度的课时目标,通过实物的观察、联想、猜测、数据、动手操作、模型、示意图等信息和活动,实现宏微结合。

3.1 创设真实、生动、激疑的情境,实现宏微结合

情境的价值在于“学”,基于真实情境的化学学习,使学生产生很多美好的情感,体会化学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单元内容、学生经验,选择反映化学的特征、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素材引入学习主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学中应创设丰富多彩的宏观现象来启发学生的微观思维。与微观有紧密联系的宏观现象非常多,关键是要选取在学生生活中最常见又最有启发意义的事例。还要用好这些情境和素材,更多地尊重学生的最初理解,让学生把自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表述出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和领悟,得出结论。例如,①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②把一个有些瘪的兵乓球放入热水中,会慢慢鼓起来。③用壶烧水时,水烧开后壶盖会上下跳动。④物质的三态变化与体积变化的关系……

微观知识抽象,纯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难理解,要帮助学生真正从宏观步入微观,形成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的视角,确实是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当补充实验,再辅以演示、分组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观知识,进而理解宏观现象,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电解水实验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水电解过程中水的变化和完全相同的两试管中氢气和氧气的体积变化,观察到水位逐渐下降,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近似为2:1,得出反应符号表达式(宏观+符号表征)。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电解生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每两个氢(氧)原子结合生成一个氢(氧)分子,氢(氧)分子构成氢(氧)气。所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微观表征)。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思维,将物质的三重表征方式结合起来[9]。

3.2 设置有层次的问题组,实现宏微结合

通过设计驱动性的问题,即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降低问题的难度,设计成问题组,驱动学生用相关的微粒知识正确解释宏观现象,使其原有的微粒观在应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问题组1:①为什么没看到花却能闻到花香?②为什么将蔗糖放到水中,一会儿蔗糖不见了,整杯水却变甜了?③为什么温度计中的液柱随温度的改变上升或下降?从中能得出微粒的哪些特点呢?

问题组2:①结合金刚石、干冰、金、氯化钠实物及构成微粒的图片,说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②这些微粒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问题组3:①水蒸发和电解水两种变化的本质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两个过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可以安静地燃烧,混有空气的氢气点燃时易发生爆炸。你能从微观上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吗?

问题组1通过对给出的简单事实、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感受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隙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微观粒子的存在;问题组2通过观察实物及构成微粒的图片,使学生得出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体会微粒观;问题组3通过两个实验事实的微观分析,使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应用微粒观,如控制某些化学变化。三组问题使学生在宏观认识积累和微观理解的不断交替中发展微粒观,完成分子特征的归纳和提升,初步树立微粒观。

3.3 利用模型、模拟等多种资源,实现宏微结合

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需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力,需要生动、形象、直观的载体。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恰当地利用图片、资料、模型、flash 动画演示等多种资源,使微观构成形象化,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提供证据支持。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模型毕竟是模型,它是宏观的,只是对微观事物的一种直观的、形象化的表述,它不是微观事物本身。

例如,借助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拍摄出的分子图片或微观世界的样子;通过观察金刚石、石墨的球棍模型(注意说明“棍”表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原子之间的间隔大小不同;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微观结构,用立体的、动态的方式模拟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微粒间的转化过程,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当然,这些资源也可以是理论上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但必须尊重化学概念体现的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以及促进学生认知规律螺旋上升的特点。

总之,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是化学学科的灵魂,是人类在化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而成的关于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及实际应用的价值判断。无论在化学科学研究的场合,还是在理解和学习化学的课堂上,这种价值判断演化为一种观念,运用化学基本观念往往能化繁为简、成功导向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获得知识、观念、思维、能力等共同发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10]。

参考文献:

[1]王磊等.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J].化学教育,2008,(6):7~12.

[2]毕华林,卢巍.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22~44.

[3]辛本春.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88,1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5][6]胡久华,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2~62.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3

关键词:油田 采出系统 空化防垢 室内技术

由于石油需求量不断增大,原油的采收率因此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加强采油技术非常重要。目前,油田采出应用复合驱油技术,实现了碱、表面活性剂与聚合物相结合的复合使用方法,提高了原油的采收率,同时降低采出成本,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提高原油产量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是指三元复合驱驱替剂从进入到底部时,会和地层水、矿石矿物以及原油反应,从而造成地面的注水设备与井筒内结垢,从而引发堵塞,并且由于处理难度较大,也是制约了三元复合驱油技术进行大范围推广使用的原因所在。油田采出系统中空防防垢技术作为一种全新除垢技术,其特点是效率高、操作简单、不借助化学药剂,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无环境污染等。

一、试验部分

1.试样和试剂

1.1碳酸钙镁垢的防垢剂。碳酸钙镁和硫酸钙镁等形成的微溶盐垢,通过加入防垢剂可以起到除垢效果,其操作简单,主要成分是有机磷酸盐,其不但能与水溶液中的镁和钙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络合物,还与碳酸钙晶体中钙离子形成相对稳定的络合物,所以,碳酸钙晶体、有机磷酸盐、水溶液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得碳酸钙晶体保持小晶体形状。进行室内分析的内容有模拟水与现场水,从而选择出较为适合除垢的防垢剂,现场水一般来自油田的污水站。

1.2硫酸盐形式的防垢剂。在垢中,硫酸盐垢处理相对困难,特别是硫酸钡和硫酸锶垢,由于其是难溶盐,并且没有合适的络合配位基团,所以在处理技术上难以实施。目前,经过研究人员的多次试验,在物理领域的防垢依然没有取得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转向化学防垢技术的研究,使用一些在室内试验中较为有效的化学防垢剂,并且在计量站(转油站),以及各个管井的汇集出投放防垢剂,借助于跟踪检测方式记录防垢效果,针对水性变化进行药量调整。

2.选择试剂

采出油田污水后,需要借助于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化学分析方法等针对采出水中含有的镁、钙和硅等化学离子含量进行试验分析,从而分析出采出水离子浓度范围。在室内实验中需要的试剂有:氢氧化钠、不锈钢材质的试片、浓盐酸、硅酸钠和丙酮,均属于A.R级。

3.室内实验的流程

室内实验主要考察的是油田采出液的结垢因子,通过各种空化防垢的装置处理之后浓度变化的规律。简单流程简述如下:油田采出液经过同名的玻璃管道后流入空化防垢装置,之后进入到内置的不锈钢挂片三通,继而进入到非金属的管道内部,流程管道。室内的空化防垢装置功率是5.5千瓦,管道出口的压力是0.15兆帕,此项流程的内置不锈钢的挂片三通的距离是每间隔10米设置一个,数量共计九个,刚进入到的透明的玻璃管属于有机玻璃管,其非金属的管道是PP-R热熔管,热熔管的管径是φ50MM×6.9MM,室内空化防垢装置流量是5立方米每小时,水样的流速是1.35米每秒。

4.室内实验的目的

第一,室内实验采集水样是三元复合驱在初步使用的采出液,硅离子的浓度较低,但是伴着注采强度加强,其溶液中的硅离子的浓度会逐渐增高。因此根据其这一特点,针对三个不同浓度条件下的溶液进行效果处理分析。第二,主要考察的对象时油田采出液中的结垢因子,并且通过空化防垢装置技术处理后硅离子的浓度变化的规律。

5.空化防垢技术装置的原理

溶液形态的空化聚能的除垢技术的原理是:液体作用在离心力下会进行高速运转,经过装置时与“反应发生器”的内表面形成高速接触下的摩擦效果,因此该区域压力也会随之增加,从而产生距离较近的真空负压,接近负压条件下的液体会出现沸腾现象,并且形成大量低压微小形态的气泡,也就是空穴(空化)现象。高压水流运转带动下,周围的液体产生的巨大压力作用,会使这些气泡和空化相互进行猛烈撞击,从而使其爆破,产生力量较大的冲击波,其冲击波的冲击能量会大幅度的提高液体局部温度,并且释放出大量能量。根据这一液体空化的实验原理,产生的气泡会在短时间内破坏水中形成的结垢物质的成分与结垢形成条件,因此结垢难以形成。

二、结垢因子在不同阶段下的浓度变化

在油田现场中采出的污水称之为母液,因此可以配置不同浓度的硅离子溶液,并且加入到空化防垢的装置内部,溶液在装置内部运行几圈后,在节水口接出一瓶水当做是静止对比实验,在装置中运行3个小时,并且每天的不同时间段内测定污水中的镁离子、硅离子和钙离子含量变化的规律。

1.硅离子的起始浓度是80毫克每升

在起始状态下,硅离子的浓度一般是80毫克每升,流动的钙离子的浓度和静止状态下的钙离子浓度变化规律如下:①时间的不断增加,在装置中钙离子的浓度变化范围较小(流动态),其浓度变化控制在30毫克每升上下,但是静止状态下的钙离子的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其浓度变化较大(对比实验),最显著的现场发生在45个小时之后,浓度呈现直线下滑趋势。因此,我们了解到在装置中进行的钙离子沉降,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②在静止状态下的镁离子与流动状态下的镁离子的浓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二者相比较,静止状态下的镁离子浓度的下降速度较快,流动状态下的镁离子浓度下降速度相对较慢。并且静止状态下的镁离子浓度从起初24毫克每升逐渐下降到12毫克每升,流动状态下的镁离子浓度从起初24毫克每升下降到了17毫克每升,因此,了解到装置对于镁离子沉降,也有抑制作用。③经过相同方式的对比分析,装置对于低浓度的硅体体系具有防垢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

2.硅离子的起始浓度是820毫克每升

室内实验中加入480克的硅酸钠,起始浓度控制在820毫克每升,由于加入了硅酸钠,溶液PH值会相应的提高到10.8,离子也会转变成为碳酸离子,导致溶液中的镁离子和钙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沉淀。静止状态与流动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均有下降趋势,但是静止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下降速度相对于动态较快。流动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24小时实验后的变化较为平缓,在700毫克每升左右变化,但是静止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到400毫克每升,流动状态下的硅离子仅为700毫克每升。因此,硅离子浓度明显提高后,装置对于硅离子浓度下降具有一定效果的抑制作用。

3.硅离子的起始浓度是1200毫克每升

根据上述两组实验,硅离子起始浓度调整到1200毫克每升时,静止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变化波动较大,流动状态下的硅离子浓度一直在1200毫克每升左右波动,因此,装置对于高浓度的硅离子的沉降有显著的影响,得出结论:提高硅离子浓度,装置对于硅离子沉降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三、结束语

油田采出系统中的空化防垢技术室内分析得出结论:空化防垢技术装置对于硅垢有防垢作用,尤其是高浓度和中浓度的硅离子,防垢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4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现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属事业单位,相对企业来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起步较晚,而且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对其财务管理一直没有企业重视,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

(一)财务管理体系落后

疾控中心主要通过国家拨款的方式获取资金,但是国家对资金的使用只是通过预算工作进行管理,不仅导致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弱化,也会使疾控中心产生更强获取国家拨款的动机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离不开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跟上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保持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其他部门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目前大部分疾病防控机构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依然沿袭落后的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仅仅靠其本身的几个财务人员进行草草的备案和管理,极度缺乏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体系,这种局面下很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部管理及外部的规划水平。

(二)财务管理认识不足

疾控中心是国家的事业单位,国家对卫生防疫等工作进行拨款的模式,会使疾控中心进行财务管理的活动比较简单化,此外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相对较低,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够全面,最终导致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里的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现阶段,疾控中心的管理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方面的认识,且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多财务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经验,此外,疾病防控机构未从培养人才等方面,构建较为合理的管理制度。也没有根据机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未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之后的发展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和整理,无法促进疾控中心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基于内控视角下如何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务管理

综上,笔者已对疾控机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分别为:财务管理制度落后、财务管理认识不足,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疾控机构的有效发展,据此我们必须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改善,促进疾控机构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完善措施。

(一)完善疾控机构内控环境

疾控机构的日常管理各环节中到处都有内部控制的痕迹,良好的内控环境是完善的内控制度实现的基础前提。因此,疾控机构需要严格按照实际需要营造出一个优质的内部控制环境,通过内部控制环境的营造促使内控制度实现顺利的实施以及有效的实施。要促进疾病防控中心财务管理,就必须对疾控机构内控环境充分优化,首先,在文化建设方面,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构建与交流,通过语言的沟通来产生情感共鸣,以此来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与此同时,管理者应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可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帮助员工形成一定管理意识,促进整体意识及观念的有效提升。此外,疾控机构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制定出一系列配套奖惩制度,坚持全体人员一视同仁,奖优罚劣,将激励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单位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执行的热情以及相应的积极性。此外疾控中心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树立全方面的科学化财务管理观念。全方面的科学化财务管理观念具体指的是指导疾控中心财务管理进行有效实践的合理价值观,这也是疾控中心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起点。

(二)项目经费使用的管控

合理加强对疾控中心资金的管理,才能对资金有效进行控制,最终实现最优化的资金使用率,进而使流动资金产生预期的效果。同时,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部门还应该科学地分配资金,使疾控中心的流动资金和非流动资金的比例适中,进而有效避免资金浪费。对于疾病防控机构而言,项目经费的使用是一项较大的开支,因此加强对项目经费管控力度,有利于疾病防控机构的正常运行。要对项目经费进行管理,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管理条例,其条例的制定应充分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对机构各部门职责进行分工,项目经费内控部门将机构内部经费量予以考虑,并对立项工作提前部署,将内控部门与其他部门充分联系起来,确保项目信息的顺畅。此外,机构还应对加强内控管理力度,将反馈机制应用其中,通过管理小组进行集体决策,并将评价结果向具体人员反馈,以此促进内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执行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制度

不相容岗位指的是那些由同一个人担任非常容易出现错误行为以及舞弊行为的岗位,同时也非常容易掩盖工作人员错误行为以及舞弊行为的岗位。不相容岗位通常包括:出纳职务与收入、支出、费用的核算职务,与债权债务的核算职务,与稽核职务,与会计档案的保管职务等均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予以分离。会计核算职务与相应的稽核检查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予分离。总分类账的登记职务与相关明细分类账的登记职务属于不相容职务,应当分离。

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以及构建阶段,疾控机构需要确定哪部分岗位满足不相容条件,之后有效规定疾控机构每个部门跟岗位职责权限实现不相离要求,为不相容岗位跟不相容职位之间可以实现进一步的互相监督以及互相制约,最后构成一个有机的制衡机制。其中,重要岗位的工作需要定期轮换,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轮换岗位的交接可以有效的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可以有效的强化监督力度,提高了监督的效率,同时提升了工作的质量以及水平。

(四)合理配置财务资金

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与一个经济活动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身经营中资源的各种消耗进行记录,并进行控制与规划,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经济活动交涉时能合理的进行资金的支配,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有限资源配置得到最大优化,最终达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得到提高的作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职责以疾病防控为主,不以盈利为主,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因此疾控中心必须合理计划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工作开展力度,以此实现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各大企事业单位均开始进行与时俱进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对疾控中心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疾控中心应该积极鼓励单位里的骨干力量“走出去”,对同行业优秀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参观以及访问和各种学习活动,通过汲取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不断的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最终促进疾控中心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5

关键词:采购 谈判 程序 策略

一、概述和采购方式分类

1.概述

随着社会分工精细和行业的深化,采购管理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其所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深,正广泛的应用于多行业、多领域、国内外的各类项目,已经成为较大规模、较为复杂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采购是指采购主体基于消费、生产或转售等目的,有偿获取资源的经济活动。根据采购主体的不同,采购可以分为个人采购、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等。其中企业采购是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采购,即企业采购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服务的。在此前提下,企业采购除了要满足采购的质量、价格和时间的需求之外,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对降低采购风险、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采购方式分类

2.1按照标的物属性划分,可以分为工程采购、物资采购和服务采购

2.2按照选择交易主体的方式划分,常用的采购方式有招标、询价、比选、磋商、竞买、订单等方式。

选择交易主体划分的采购方式中,招标、询价、比选通常是卖方竞争的采购方式。竞买通常是买方竞争的采购方式。采购人应根据采购目的和要求、市场的供应情况,选择恰当的采购方式。

二、谈判概念的提出

不同的采购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情况和特点。招标采购由于受到国家《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以及其他行业内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约束,其程序性、规范行、竞争性和技术经济性也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而对于非招标采购,尤其是磋商、比选等方式,由于没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制约,只能依靠行业或企业制度规定,并受到采购人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采购结果与采购目标一致是否保持一致则产生了大大的问号。为了进一步分析谈判采购对结果的影响,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谈判的概念。

要给谈判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谈判的内容极其广泛,很难用一两句话准确、充分地表达谈判的全部内涵。因而我们试图从谈判的字面理解、产生原因等方面入手,对谈判的内涵进行分析,描绘出比较简单的轮廓,以便把握谈判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上理解,“谈”即商谈、磋商、讨论,采购方与其相对方(承包商、供应商或服务商)就采购的标的(工程、物资或服务)进行协商;“判”即做出决定、达成协议,通过双方协商确定最终与采购人签订合同的相对人及其提供标的范围和价格。

具体来说,谈判就是以某种利益的满足为目标,是建立在采购方需要的基础上的,这是进行谈判的动机,也是谈判产生的原因。这些需要来自于采购方想满足自己的某种利益,这些利益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当需要无法仅仅通过自身而需要他人的合作才能满足时,就要借助于谈判的方式来实现。因此,笼统的讲,谈判是参与各方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时空条件下,采取协调行为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询价、竞买和订单较少体现出谈判的性质,我们所谓的谈判,要体现出协调的过程,也是我们经常说的磋商和比选。为了是内容更加集中,下面我们以企业物资谈判采购进行分析。

三、谈判采购一般程序

1.确认采购需求

采购周期起始于采购方的采购需求,采购方基于正常运营生产的必须提出了对零部件、组件、原材料、设备或制成品的购置需要。采购需求可能是对现有产品的改造和完善,也可能是对全新产品的初始购置。采购需求包含了采购方对改物资的数量、型号、使用位置尤其是质量、性能的意愿。

2.编制采购方案和谈判文件

对于物资采购,首先考虑的是采用招标的方式组织采购。对于满足《招标投标法》及其配套法律要求可不招标的物资,可以结合需求的实际需要视情况采用谈判的方式进行,鉴于谈判采购方式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方案和编制公平公开的采购文件。

在采购方案中,采购方至少应对采购范围、组织实施单位、拟邀请供应商、谈判的主要时间节点、主要商务条款以及确定供货商的方法进行明确。其中,拟邀请供应商及其理由、主要商务条款和确定供应商的方法是采购方案的主要内容,其相应条件确定的是否合理、客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采购工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采购文件则是向拟邀请供应商明确物资采购范围、商务条款、技术条件等要求的文件资料,其内容必须公开公平,确保每个拟邀请供应商获取的信息是充分的、相同的、无偏离的。

3.谈判准备工作

根据已制定的采购方案和采购文件,采购方开始就如何执行方案的相关内容进行准备工作了。

确定具体谈判目标 准备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确立希望通过谈判达到的明确目标,目标是未来达到的愿望。谈判采购的基本目标就是采购方和供应方就所要采购的物资达成一致协议。采购方希望找到性价比最优的供应商,供应方则希望找到沟通良好、付款及时、能够长期合作的客户。

收集相关信息 如果采购方和供应商有过合作合作的业绩,那么信息收集的过程就存在较大困难;如果第一次接触,那么双方就会提前收集对方的信息。采购方需要知道供应方的生产体系、供货业绩、财务状况、制造设备和主要人员;供应方则对采购方的合作诚信、资金落实情况,甚至是采购方参加谈判的人员组成等内容提前做信息收集工作。

采购方应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了解供应方的综合实力,并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有了一定的准备和分析,采购方就能够确认供应商是否使用了经济有效的技术流程,可以估计供应商的成本结构,甚至可以站在供应商的立场分析供应商对采购物资的数量、收益期望和成本构成进行概括确定。

风险预判与应对措施制定 在实施采购前,提前预判采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或者转移风险,提高采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从而避免在采购过程中出现突发性问题而没有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使采购陷入被动或者延长了采购时间。

4.明确谈判步骤

在采购方和供应方就具体的采购活动进行的谈判过程中,要明确采购的步骤,也就是有一个先后的顺序问题,其先后顺序不宜进行调整。一般来讲,至少有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双方就采购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采购方了解供应方对项目物资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以及供应方整体实力的过程,也是供应方对采购方实际目标的进一步明晰。这一步骤主要是双方对相互提供的条件是否满足原始期望的过程。

步骤2、明确商务要求和竞价规则。采购方需要对满足采购方要求且有提供货物意愿的供应方提出项目的供货期、供货地点、付款条件等涉及的价格的具体商务条款进行说明,明确商务要求和定商规则。

步骤3、按照竞价规则,确定项目物资的供货商,并与供货商进行进一步的价格磋商。

步骤4、双方达成协议,谈判结束。

四、常见问题和解决策略

由于谈判采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体现采购过程的公开公平和诚实信用,采购方应重视提前做好采购过程中的风险预判和相应的解决策略,并不断的汇总收集,逐步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和对采购目标的影响。

由于采购方人员的成本意识、理论基础、沟通能力和谈判技巧的不同,以及采购过程中的诸多不可预见因素,导致采购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根据工作实际经验,现将常见问题汇总分类为如下几种:

常见问题1:采购需求不准确或不充分。

表现形式:经常性调整技术标准、采购数量等采购要求;取消采购需求;供货期变动或提出的供货期不满足采购时限或制造周期。

可能原因:技术部门或设计单位对于项目物资的需求性尤其是技术要求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导致技术问题);需求部门对于物资的需求性提出较为随意,没有考虑实际需要,完全出于主观意愿(导致商务问题);项目建设的立项过于草率,没有进行前期需求性调研(导致项目取消)。

解决策略:要求设计或者技术部门对提出的技术要求负责,对随意变更技术条件或标准的实行考核制,从根本上杜绝技术要求或标准的频繁修改;要求根据项目物资需求实际提出采购数量、供货期等要求,同时考虑物资合理科学的生产制造周期,避免主观性引发的低级失误。

常见问题2:供应商选取的不合理。

表现形式:供应方只有一家,形成了单一来源,不具备竞争性,导致采购成本上升;邀请的供应商不具备拟采购物资的生产能力或供货资质,导致采购失败。

可能原因:采购方没有调研物资的制造市场,对于拟采购物资的供应商的数量或资质了解不足;或者采购方人员存在主观倾向性的错误观念

解决策略:提前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拟采购物资的主要属性和制造厂家,论证物资唯一性和充分性,落实厂家的供货业绩,避免邀请的厂家过少或邀请错误的厂商;提高采购方人员的思想素质和理论基础水平,摒弃主观因素对采购实施的影响。

常见问题3、过程违反采购程序。

表现形式:没有提前告知物资采购的选商规则,在采购过程中根据主观倾向性或根据厂家价格情况确定规则。

可能原因:采购方工作人员对采购程序不熟悉,采购过程较为随意;或采购方工作人员存在主观倾向的错误观念;

解决策略:提前确定采购程序和竞价规则,并向邀请供应方明确,在采购过程中严格依照既定规则行事,避免主观意愿对采购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采购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制定采购程序标准文件,加强采购程序控制,以客观制约主观。

常见问题4、采购范围的限制性公开。

表现形式:向部分厂家公布采购程序或规则;对于采购前或采购实施中的变更问题向厂家公布的标准不统一。

可能原因:采购方工作人员的工作疏忽或者业务能力不足;采购方工作人员存在主观错误观念。

解决策略:采购过程中的变更或澄清问题均落实在书面上,同时向所有供应商公开宣布,对于存在异议的或者变更的要求采购方和邀请供应商均签字确认,确保所有供应商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

五、分析总结

对于谈判采购来讲,关键还是采购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采购方的业务学习和知识储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规避采购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也要求采购方工作人员具备以下能力:

1.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

采购支出是构成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部分,因此采购人员必须具有成本意识,会精打细算,不可大而化之;其次,必须具有成本效益的观念,并能随时间投入与产出加以比较。

2.扎实的理论基础

采购方人员应当学习招投标业务知识,还要具备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合同法》方面的知识,以保证采购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漏洞。

3.技术能力

了解物资基本的技术要求,是完成一项物资采购的充分条件,能够有效地提高采购效率,节约采购时间降低成本。

4.表达能力

采购人员无论是用语言或文字与供应方沟通,必须能正确、清晰表达所欲采购的各种条件,例如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付款方式等,避免语意含混、滋生误解,尤其是忙碌的采购工作,采购人员更应具备长话短说、言简意赅的表达能力,以免浪费时间,而说之以理、动之以情来获取优惠的采购条件,更是采购人员必须锻炼的表达技巧。

5.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

由于采购业务牵涉范围较广,相关部门比较多,欲使采购业务能顺利进行,获得良好的工作绩效,除了采购人员的努力之外,尚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有效的配合。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及协同能力非常重要,以备工作的顺利完成。

6.掌握谈判技巧的能力

采购方式分析范文6

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区别公开招标:招标人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特别特定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投标

邀请招标:招标人以邀请投标书的方式邀请特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投标

竞争性谈判:采购人邀请特定的对象谈判,并允许谈判对象二次报价确定签约人的采购方式

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使用条件:

公开招标:适用一切采购项目,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

邀请招标:在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中,满足以下条件经过核准或备案可以采用邀请招标

(1)施工(设计、货物)技术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符合条件的投标人数量有限

(2)受自然条件,地域条件约束的

(3)如采用公开招标所需费用占施工(设计、货物)比例较大的

(4)涉及国家安全、秘密不适宜公开招标的

(5)法律规定其他不适宜公开招标的

竞争性谈判:满足下述四个条件

(1)招标后没有供应商投标或者没有合格的或者重新招标未能成立的

(2)技术复杂或者性质特殊,不能确定详细规格的

(3)采用招标所需时间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

(4)不能事先计算出价格总额的

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优劣势分析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优劣势剖析

所谓公开招标,是指采购人按照法定程序,通过在指定的媒体上招标公告,邀请潜在的不特定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人通过事先确定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人中择优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所谓竞争性谈判,指采购人组成谈判小组,谈判小组内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供应商分别进行谈判,待谈判结束后要求所有参加谈判的供应商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最终报价,采购人从谈判小组提出的成交候选人中依据符合采购需求、售后服务且报价最低的原则确定成交供货商,并与之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1 公开招标的优势分析

首先,招标过程的公平性。其次,投标人的广泛竞争。最后,专家评定的权威性。

2 公开招标的缺点分析

首先,公开招标的周期要求。其次,中标人的评标依据。最后,供应商的数量要求。

3 竞争性谈判的优劣势分析

首先,公告时间的自定性。其次,双方谈判的有效性。最后,招标过程的可控性。

4 竞争性谈判的劣势分析

第一,多次谈判带来哄抬价格。第二,企业竞争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