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两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范文1

一则、

话说那共工和颛顼争帝,共工输了,一气之下呀,把那顶天立地的不周山给撞断了。这下可好,天向西南偏,日月星辰也就随之移呀移。

这种变化对共工来说无所谓,倘换做颛顼那可就有所谓了!天天,颛顼盯着天空,看着它升落。就是想不出什么名堂。

森林的动物们,不再嬉戏、追逐,但学会了野蛮的捕猎。因为如今的地形不再是坦荡,而且曲折且并有高山、洼地。那些可怜的动物们有的被丢弃在深山老林,有的失足落于悬崖,有的因饥饿而吃同族,有的太过强悍都成了霸主,还有的等待死亡。

人们想捕猎,也没有那么容易了,往往进了森林,就再也出不来了,能出来的也只是危在旦夕。百姓们没有了口粮,怎能生活?一些饥饿过度的村民竟然冒出了人吃人的念头!这怎么行!颛顼再也看不下去了,动用了自己的神力,下了一场“五谷雨”,从天而降的粮食,使人们无不喜笑颜开,暂时缓解了饥饿。之后,颛顼与共工协商,一起教授百姓自耕的方法。共工也明白自己错在哪,便爽朗的答应了。

多少年以后,人间有恢复了往日的和平。

可回想当时共工的失望神情,又何曾解释?请听下回分解。

二则、

话说那共工与颛顼争帝,共工输得可冤了,他呀,好几天都吃不消,动不动就发火,要不就生闷气。那样子可骇人了!准确的说,共工就像一座爆发的火山,就准备喷发一下火堆了。

而颛顼呢,那就截然不同了!他神奇昂昂的在地界大摇大摆的晃来晃去,还一路吹着小口哨。小胡子翘的老高的,一摆一摆地,神气极了!

天上,共工脸气得发青,牙齿紧紧地咬住双唇,两个小拳头死死地攥着,眉毛拧成了一条标直的直线。终于,共工再也看不下去了,刚想泼一场洪水给人间,但理智战胜了邪念。他明白如果人间发生了洪水,人类没好日子过。这可怎么办呢?一向聪明的共工突然短路。一时半刻,都想不出什么。

只见,他两眉一松,双眼一紧,双嘴一咧,一丝奸笑流露了出来。而后,又装做一副凶巴巴的样子,一步步向不周山迈进。

新闻两则范文2

(一)会计观念的转变——由收入费用观转向资产负债观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下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正是坚持资产负债观念,通过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分析两者之间差异的性质,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得到资产负债表日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应有金额,并与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相比,确定当期应予进一步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或应予转销的金额,作为构成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的递延所得税。这一方法保证了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与资产和负债概念的符合性,也保证了资产负债的真实公允。

(二)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变化

旧准则中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时,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中的递延法或损益表债务法。从理论上来说,纳税影响会计法优于应付税款法,更能体现“所得税是企业在获取收益时发生的一种费用”这一观点。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摒弃了应付税款法,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法来核算递延所得税,在理论上更符合会计要素确认的要求。同时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体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原则,实现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

(三)新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新会计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未单独定义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依据会计准则确认,其计税基础依据税法确认。暂时性差异强调差异的内容,反映的是某个时间点上的差异,包括旧制度中所称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中的能转回的差异,其范围比时间性差异广。

(四)新准则规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需要提减值准备

为了与其他资产项目的会计处理保持一致,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五)财务报表列报与披露的不同

新准则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采用“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概念,要求企业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作为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并且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与当期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分开列示,所得税费用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清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同时,新所得税准则还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信息,这将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信息。

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概述

(一)当期所得税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率

其中,应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转回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二)递延所得税的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对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分别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得税税率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如果这些经济利益不需要纳税,则该资产的计税基础即为其账面价值。

通常情况下,资产取得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后续计量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即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一般而言,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负债的确认和偿还不会对当期损益和应纳税所得额产生影响,其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涉及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得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产生差额,形成暂时性差异。企业应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形成的暂时性差异,按重要性原则确认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费用。

(三)所得税费用的计量

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及递延所得税以后,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为两者之和。即:

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三、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执行

所得税准则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取代了应付税款法等现行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会对上市公司和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产生影响。原来以应交税金的数额确定利润表上的所得税费用,现在要确认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当税率发生变化时,还要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新准则的实施必然影响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影响企业的净利润。新会计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以后逐步扩大范围,最后推广到所有的大中型企业。因此,企业必须接受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评估实行所得税准则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对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做出决策,制定出企业自身的会计政策。

此外,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顺利实施所得税会计准则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理念和做法与现行会计实务有着较大的差异,会计人员面临专业技术和实务操作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从应付税款法等简单方法改为资产负债法,新旧转换中企业要按照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并将影响金额调整留存收益。(2)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很快将会实现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的“两税合一”,所得税税率的变动也要对所得税进行调整。这些均会增加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提高会计处理的成本。(3)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增加了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如判断递延所得税资产可确认上限、判断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等,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摘要】2006年2月l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所得税相关准则有了原则性的变化,成为新准则中备受关注的准则之一。本文将比较新旧准则,并分析新准则下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以及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确认计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76-83.

新闻两则范文3

[论文摘要]:为适应会计国际趋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现实经济业务,2006年财政部对准则进行了修订,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本文以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为依据探讨了有关债务重组的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债务重组中的会计准则问题。

[论文关键词]: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现值

一、引言

为规范债务重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1998年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1]。该准则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准,债务重组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然而实际工作中,许多公司却利用准则中的这种规定进行盈余管理,一些经营困难的上市公司把债务重组视为保牌、摘帽的法宝。为了利润操纵,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2]。将非现金资产抵债的计价基础由公允价值改为账面价值,债务人因债务重组产生的差额不再确认为债务重组收益,而是全部计入“资本公积”,从而避免了对公允价值的滥用,抑制了部分利润操纵行为。但是这种规定有悖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协调。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环境变化以及修订前准则实施情况的基础上,2006年财政部对准则进行了修订,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3],重新定义了债务重组的概念,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文根据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以下称新准则)和2001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以下称旧准则)探讨了有关债务重组的定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新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等债务重组中的会计准则问题。

二、债务重组定义

国际上对债务重组所下的定义从总体来讲反映了两种思路,一种是广义的债务重组,一种是狭义的债务重组。广义的债务重组认为所有涉及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都应视作债务重组。最能体现这种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会计指南第11号将债务重组定义为:“为了改变或解除债务人对现存债务的责任而采取的行动,其中不包括债务的消除和可转换债券转为股权”。狭义的债务重组认为只有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且债权人对债务人做出了让步事项的才视作债务重组。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美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的定义是:“债权人因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基于经济上或法律上的原因,对债务人做出的平常不愿考虑的让步事项”。

新准则[3]把债务重组定义为:“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新准则把“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作为债务重组的前提条件,把“让步”作为债务重组的必要条件。而旧准则[2]的定义是:“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可见旧准则是广义的定义,而新准则为狭义的定义。

笔者认为这样修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⑴债务人没有发生财务困难时发生的债务重组的会计核算,其实质属于捐赠,适用其他准则;⑵企业破产清算时发生的债务重组,属于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非持续经营条件下的债务重组不属于债务重组准则涉及的范围,其会计处理由相关的会计规范子以规定。在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时,情况比较复杂其债务重组无论是否属于持续经营,本准则也不予涉及。⑶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时所进行的债务重组,如果债权人未做出让步,则不涉及会计的确认和披露。因此将债务重组的定义恢复为1998年准则的定义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虽然新准则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在文字上与1998年准则的定义[1]一样,但新准则的适用范围比1998年准则的适用范围广,这是由于债务重组定义对“让步”的判断标准不同,1998年准则未采用现值计算,而新准则借鉴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号公告的做法,采用现值计算来判断债权人是否做出了“让步”。

新准则规定,以修改债务条件(包括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进行债务重组中,债务人将来应付金额的现值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对于债权人而言,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现金、受让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享有股权公允价值、将来应收金额现值的差额(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先冲减减值准备),作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受让非现金资产按照公允价值入账。现值更能真实反映债务人、债权人在债务重组活动中的利得和损失,现值概念的引入,使得债务重组具体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趋同。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各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是一样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指出:“公允价值,指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的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中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而不是在强迫或清算拍卖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一项负债所使用的金额。”我国将其定义为:“以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用以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

债务重组采用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计量:

(1)非现金资产属于企业持有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公允价值。

(2)非现金资产属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其他资产且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其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其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当以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仍不能确定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的,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等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恢复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合理、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①公允价值更能体现某一时点上资产或负债的实际价值。②有助于全面反映债务重组对企业的实际影响,正确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如以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资产转让损益与债务重组损益的性质不同应分开核算,只有公允价值的运用才能清楚地将其区分开来。

恢复公允价值,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由于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合并》等具体准则中部分引入公允价值,为了保持会计准则的一致性,在债务重组准则中应引用公允价值计量。

恢复公允价值,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企业要开展世界贸易,就要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被认为能为决策者提供最为相关的信息代表了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公允价值已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采用。

四、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

(一)债务人的处理

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的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

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分别不同情况进行处理:非现金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的规定,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非现金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非现金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二)债权人的处理

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在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所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时,将其终止确认,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等。重组债权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并抵减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债权人收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现金资产的,应当以其公允价值入账。

五、新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实际操作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中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准则已有几十个之多,公允价值会计在各国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也正显示出蓬勃生机。同时,我国的市场环境和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将是必然的。而且会计本身就是要传递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应该是最真实、公允地计量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它之所以会被利用来操纵利润,往往是因为市场环境和人为因素。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不完善,尤其是生产要素市场存在缺陷的条件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和现值的计算在实际操科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实际操作时能做到的只能是选择最接近公允价值的计量,尤其在资产或负债不存在公平市价的情况下,需要通过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来探求公允价值的情况。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认只能来源于双方协商,那么公允的程度就有待提高了;同样现值利率的取得也会存在具体困难。这些都给公允价值计量留下可选择的空间。在日前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者还要以企业财务报表指标作为投资决策依据,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合理的情况下,不排除因受自身利益驱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利用此进行利润调节和会计造假的情况。笔者认为在目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注重相关辅助机构的工作质量,如评估机构、工商管理部门、物价部门、税务部门等,建立好相关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想办法提高这些部门的工作质量,把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到最低,恢复公允价值的公允。

(二)关于重组收益的问题

新准则规定,以债务转为资本清偿某项债务,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债权人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重组收益,确认为目期损益。相比旧准则而言,重组收益最终计入了目期损益,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差作为资产转让损益。然而就如98年准则,一些亏损的上市公司就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维持报表利润,使会计报表不真实。这就需要修改现金流量表的相关项目。由于债务重组不是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它的损益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因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把由于债务重组产生的收益或损失从补充资料的净利润项目中扣除,这样对净利润调整后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才会是真实的数据,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现金流量表的主表和补充资料中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项目相一致。因此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应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增加一项债务重组净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这样处理可以较清楚地了解债务重组收益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提高会计数据的质量。

六、结语

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的,是在2001年修改1998年公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修订,它更能反映现实经济运行的特点,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更为其体,更其有操作性。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和实施,对于进一步规范我国的资本市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和完善企业制度,促进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新闻两则范文4

【关键词】会计准则 会计操纵 公司监管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会计准则。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层次为具体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具体准则是针对具体会计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信息披露等做出的具体规范。我国1992年底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起开始系统研究制定具体会计准则,至2002年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2006年我国对己的16项具体准则和1项基本准则进行了重新修订,同时了22项具体准则。这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于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些准则和应用指南等共同构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本文根据会计准则体系中一些变化了的内容来探讨会计监管问题。

一、存货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一存货》准则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由于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的狭小,许多行业现已进入了微利经济时代,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家电、电脑、汽车等行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些行业的产品多年来价格一路走低,导致这些行业及相关产业经营业绩也一路下滑。在此情形下,许多企业打起了利润保卫战,常见的手段之一是存货发出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如果存货价格前高后低,采用后进先出法,发出存货成本相对较低,导致当期利润偏高,同时期末存货以最早的较高的单价确定,使当期资产虚增,而偏高的利润又最终虚增所有者权益。这种利用后进先出法来粉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营造虚假繁荣景象的做法极具危害性,因为这是一种披着合法外衣的造假行为。故在微利经济时代、在低通胀甚至负通胀时期,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有其必要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新会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账面上反映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本,而没有被人为调节。企业一旦采用新的存货计价方法,其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波动,在监管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该会计政策变动导致结果的合理性。对于想要隐藏利润的公司而言,将会利用变更的前一年的报表,继续采用后进先出法或改变原有的会计政策采用后进先出法,做大成本、减少利润;这部分利用会计政策变更蓄意造假的行为则是我们监管的重点。在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存货计价方法。对于继续使用后进先出法的,由于其保持了会计方法的一贯性,只需要重点验证其计价金额;对于改变原有计价方法而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则要重点审计其存货计价的真实性或者完整性。

二、无形资产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1、对无形资产开发过程中的费用符合条件可以资本化的规定,使得符合条件的公司财务报表将表现出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增值。这对于研究开发费用较大的企业影响是巨大的,将极大地增加企业的利润,从而造成权益的增加,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权益比率提高,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是,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而言,利用这个政策变化,随意调节费用所属期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虽然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可能借此操纵业绩。在明确了研究、开发阶段界线及相关费用的基础上,注意监督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处理方法。通过审查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金额,分析管理费用的大类明细项目“研究支出”是否合规合法;通过审阅资产负债表中的无形资产项目金额,了解该企业的无形资产规模,并通过无形资产的账簿纪录,分析无形资产成本的构成内容是否合乎准则要求。

2、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过去的规定是:有法定年限的,按法定年限进行分摊;如果受益年限明显小于法定年限的,则按受益年限进行分摊;如果既无法定年限,受益年限也不明确的,可按不少于10年的年限进行分摊。新准则实施后,公司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缩短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降低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提高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作为监管部门要从谨慎角度去评估这类公司的长期资产的真实价值。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1、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一方面将更真实体现非货币性资产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够改变过去上市公司利用不正当关联方交易、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达到隐瞒交易实质的手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准则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该项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监管企业时应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

2、确认交换损益,杜绝了公司过去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造成税收漏洞的状况。在公司财务报表上体现为资产价值的变化和利润明细项目的变化。公司的报表是否会集中出现异常非货币换,值得关注。

四、资产减值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资产减值准则是新会计准则体系中新的准则,将对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

第一,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提出了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树立了资产减值的理念及其确认和计量原则,结果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利润业绩普遍下滑;而现在将适用范围扩大,必然导致公司财务报表利润指标全面下降。

第二,为了防止企业利用资产减值多计费用,达到隐瞒利润的目的,准则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和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其别突出了公允价值。在执行新准则前一年的报表中,监管部门要关注公司为避免执行新准则,因此原因导致利润大幅跳水而在上一年财务报表中事先做出的平滑调整。

第三,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此政策将有效地防止顾雏军式收购中的利润操纵行为,收购时多计提减值准备造成巨亏,收购成功后再将减值准备冲回形成账面利润。我国企业利用减值转回人为调整利润现象频频发生,对2004年度减值损失转回金额最大的前20家上市公司年报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转回前期资产减值损失不同程度人为调整损益,2家ST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32495万元、4500万元,占各自当年净利润的309%和581%,成功地摘除了ST;4家上市公司分别增加当年利润28080万元、6885万元、6373万元和5003万元,避免当年出现亏损;6家上市公司维持或提升了公司的业绩。值得监管部门警惕的是,一些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上一年将减值准备冲回,其利润的真实性将大受影响;尤其是季报、中报不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更需要关注。据WIND资讯统计,2006年上市公司可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分别约为23亿元和62亿元。监管部门对上一年度公司发生的大额冲回减值准备,应当要求其提出充分适当的证据表明原来计提减值准备的适当性,否则以前年度的计提就是滥用会计估计的结果,应当按照会计差错处理。以防止公司利用会计制度和准则发生变化的前后给年报“洗大澡”。

五、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在《职工薪酬》和《股份支付》准则中,充分体现了对企业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关注。扩大了职工工资的构成范围,以“薪酬”两字统一了各类报酬和福利。在职工薪酬的定义中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把原计入管理费用的许多费用项目,如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费用、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作为职工劳动报酬支出包括在薪酬内,监管部门可通过查看资产负债表中的预计负债项目,分析双方权利的履行情况,通过检查“应付职工薪酬”的具体项目,剖析企业拖欠职工薪酬,或作为虚减利润“口袋”等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关注职工工资和福利费有无与以往年度相比突增或突减,并无法与企业相应的非财务资料相符合的异常情况。

《股份支付》准则中股份支付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与企业的激励机制密切相关,股份支付同样属于职工薪酬的内容。任何方式的股份支付与工资相比,都是较大金额的,监管部门应分析其支付方式的利弊、合理、合规和合法,特别是对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公司对董事会关键人员和企业核心、骨干员工实行的大比例股权激励,并监督授予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和计量依据。可从所披露的信息中去发现问题和寻找原因。

六、债务重组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过去财政部根据郑百文的案例制定了债务重组的会计准则,规定债务重组收益不能作为利润、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郑百文债务重组前欠建设银行的债务就达22亿元。为了确保重组成功,建行豁免了14亿元,作为利润处理,郑百文出现异常利润拐点,即从每股亏损两三元摇身一变成为每股盈利五六元。事实证明,这一会计准则对一些高负债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监管部门对此应当予以重点关注,防止关联方通过豁免债务方式输送利润。例如,对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特别是ST、PT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负债较大而且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其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投资者可以通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分析识别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七、与金融资产有关的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有四项具体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使得新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要大于一般的企业。金融企业最为明显的变化是金融工具可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种计量属性,能反映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公允价值的计量可以极大提高信息的相关性。监管部门对金融企业的会计监督应侧重于资产负债表中应收及预付款项、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等项目涉及到的公允价值的计量,以加强其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八、收入准则中的监管问题

准则改变了过去用名义金额确认收入的方法,明确了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并将其与名义金额差额体现在当期损益中。这样将有效防止企业利用不正当关联方交易隐瞒收入或者虚增收入。监管部门应当更加关注公司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集中交易以及营业收入与支出的计价与金额认定异常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新闻两则范文5

“如果我是那个小孩该多好,可以在你怀里淘气的撒娇……”这首唱给留守儿童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流泪,让我动容,更让我的心为之牵挂。

11月24日,我们五(七)班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班会课上来了许多特殊人物——他们是“国培计划安徽省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关爱教师培训班”的几名老师。他们来我们班观摩。同学们既喜欢又紧张,张老师今天格外精神,有任务在身的我当然更想为留守儿童心灵的慰藉更好的展现自我。

随着两位小主持人的闪亮登场,班会课开始了!

首先是班级新闻播报员郭一航、周嘉琪给大家带来两则新闻。这两则新闻都是留守儿童坐校车时发生的悲惨事件,大家听了后都感到为之震撼,心里也不由得泛起一丝怜悯。

接下来的一段视频,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目前竟有5800万留守儿童,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寂寞和黑暗中,他们缺少关爱和教育!这时,王芩?那清脆的歌声银铃般的响起:“如果我是那个小孩该多好,可以在你怀里淘气撒娇……”听着听着,我的眼眶红了,仿佛看到了留守儿童期盼的眼神和孤独的身影,他们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回到身边,哪怕一天,甚至一小时也好。可我们呢?整天在蜜糖罐里长大,不知道珍惜来自爸爸妈妈的爱。

教室极其安静,大家的脸上仿佛都很凝重。为了缓解大家的凝重,老师放了一首抒情的歌曲。随着歌曲的播放,我走向了讲台,开始了我的朗诵。我深情地朗诵着,把我全部感情都投入了进去,希望我能用我自己的表现来让所有人都来关爱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

最后,全班同学都拿出了自己对留守儿童的一份爱——贺卡,在现场写出了对他们的祝福。

班会课即将接近尾声,张老师动情地为这次班会课做了精彩的总结。

新闻两则范文6

赵波(以下简称赵):今年“两会”报道的焦点应该是仍然是民生问题,如就业、医疗、上学、住房等问题,公众希望“两会”能带给他们更多的实惠,切实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务虚的表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免除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学费等,就是一件直接惠及许多人的好政策,还有像物权法的讨论,以及公众对这部法律的关注,说明了公众越来越注重对自身权利的维护,也说明了政府的施政主张努力贴近人民的利益诉求。公众关注的,应该也是媒体关注的,也是我们关注的。

云网是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我们网站对“两会”有着不同寻常的兴趣,总是捕捉那些和老百姓,尤其是云南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问题和内容展开报道。我们的报道力图用平民的视觉去看“两会”,用老百姓的语言去解读“两会”,用身边的变化去感受“两会“,力争使我们的报道成为网民了解“两会”的一个小窗口。

记:今年国家对境外记者参与两会报道给予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您对此怎么看?

赵:开放源于自信,这说明中国将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声音,包括批评的声音。这几年国家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政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大,特别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说明政府正试图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当然包括境外媒体。官方为采访“两会”的境外记者大开“绿灯”,在表明我们自信和宽容的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媒体“公关”艺术的提高,境外记者采写的东西更容易为境外受众所接受,通过境外媒体,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即使会有媒体“误读”中国,这也不奇怪,因为每个人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因此结论肯定也不一样,没有必要对同一事物采用同一角度,用同一种判断标准,得出同一种结论,应该相信广大国外读者、观众的智慧和判断。

记:您如何看待平面媒体与网站报道两会的差异?您觉得您的优势怎么样?

赵:差异肯定是有的,就是平面媒体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党报和生活类、都市报纸在报道“两会”时,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别,更何况网络媒体,但我觉得二者也有许多共同相通之处。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这是传统的优势,但我认为最大的优势就是网民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声音,使自己对许多问题拥有“话语权”,这很重要,而且能够在网上进行交流,有共同讨论的“语境”,有平等讨论的“环境”。在网上消除了身份,也打消了顾虑,能够畅所欲言,当然报纸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我觉得以后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以通过网络和更多的不同层次的网民平等交流,与网民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和利益诉求,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使各种议案、提案更有针对性。网络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相对经济和低成本的途径,网络在提高公民政治参与和参政效果,集中民智民意,沟通政府与社会,检验政策效果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可谓“物美价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互联网上,部分网民会有一些情绪化的言论和喧泄,但我们能够在网上听到许多真话,真切了解和掌握一些阶层,特别是边缘人群的声音,这样才能兼顾到阶层的利益,和谐社会的建设才来坚实的基础。版权所有

记:今年两会突出了“和谐中国”这个鲜明主题,贵报准备怎么把握这个主题?

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在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确实是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外化为一种国家目标。云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也提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目标,也把和谐社会建设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高度。我觉得,中央和地方政府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性,是改革和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说明了执政党和政府在执政理念上的成熟和理性。不久前,各地纷纷报道城管执法与流动商贩冲突的事件,这其实就是政府管理与部分群体生存利益的“搏奕”,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城市已经准备出台措施,允许流动商贩在一定区域内摆滩设点,据有消息透露,昆明也将开禁部分路段给商贩经营,我认为这就是政府在管理中,不是简单地搞“一刀切”,而是兼顾了不同群众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还有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等,都反映出和谐社会建设不是一种口号和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将从老百姓身边的细微变化,从医疗、教育、住房等难题的破解出发,记录和谐社会建设的脚步。

记:您认为记者报道两会,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记者如何把握报道的方向和角度?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赵:这个问题有指点记者朋友之嫌,我觉得每个记者有自己的角度和方向,我认识的许多记者都有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我想,只要有新闻职业道德和良知,有新闻敏感和责任感,就能做好报道。

记:今年很多报纸的两会报道加大了与网站互动的力度,你们有此方面的很多合作吗?

赵:我们作为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两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对“两会”报道采取了很多方式,开办了专题,和省内外一些媒体合作,搜集来自“两会”的云南信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媒体的合作力度,把重要的活动报道好。

记:媒体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您认为公众怎么来关注两会?从哪些角度去关注?

赵:媒体更多应该和公众沟通,和公众保持一种“亲和”的关系,而不是板着面孔,充当“家长”角色。当然“亲和”不是媚俗和迎合,而是一种与受众群的信任、沟通、平等的关系。所谓舆论引导,不是先入为主的说教,先验地把受众摆在对立面,而是理性、亲和的交流和沟通,是在对别人观点和意见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平和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网络媒体要想发挥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更应该如此。至于公众关注“两会”的问题,前边已经说过一点,但通过各种媒体,大概是公众关注“两会”最主要的途径吧。至于角度,大概也受多数媒体,特别是强势媒体“议程设置”的影响,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关心与自己相关的诸如房价涨落、食品安全等“微观问题”。

记:您认为今年的两会对我们“十一五阶”段建设,有什么实质的意义?版权所有

赵:这个问题过于宏观,受视野和智力所限制,难以回答。但我觉得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已经走上法制化的轨道,是按照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运行的。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是在民主和理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和以前“”式的发展,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国家,只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走上民主和理性的轨道,按程序和规则办事,就完全能够实现人民福祉和国家目标。

上一篇过年的传说

下一篇铁路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