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尾巴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尾巴课件范文1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让谁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在开始部分,让幼儿拿出动物卡片按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给五个动物排序,这是动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过让幼儿观察排序图,从毛毛虫的角度用语言表述出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排序,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让幼儿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优势(这需要幼儿调动自己所有的排序经验,并在头脑中自如地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很快找出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长处”),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准备:
课件“让谁先吃好呢”(扫文末二维码可获取),小动物卡片每人一套。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师:看,这是一个又大又香的桃子。你们想吃吗?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幼儿用“××样的××”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的特征。)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五位朋友。)
(析: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和名称,使幼儿对这五种动物的重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按多种特征排序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等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决定来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它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幼:长颈鹿想比谁最高。
(析:一个“猜”字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师:不错,长颈鹿就是要比身高。(教师点击课件:长颈鹿说:“比比谁最高,谁就先吃桃子。”)
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请你们比比小动物个子的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1):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是怎么排的?
(析:让幼儿在操作后说出排序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内化排序知识。)
(教师点击课件:“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桃子就该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准备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一个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是谁呢?)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长耳朵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师: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耳朵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请你们比比小动物耳朵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析:幼儿必须排除动物大小的干扰,才能正确地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2):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桃子就该我先吃!”小兔子说道。)
师: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其他动物反对呢?我们来看看。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
师: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尾巴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请你们比比小动物尾巴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3):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我的尾巴最长,桃子就该我先吃!”猴子说道。)
(析:幼儿在猜想―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按动物特征排序的方法,更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师: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我们来看看。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地跺着脚说。)
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比比谁最重,谁就先吃桃子!)
(幼儿操作图片,按从重到轻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4):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一点也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师:毛毛虫那么小,它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师(出示前面4张排序图):这些图中,小动物在比什么?是谁想的办法?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帮助幼儿回忆4个动物排序的方法。)毛毛虫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会和别的动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们想想看。
(析:排序图的出现使幼儿在回忆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序的基础上,想到了毛毛虫可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序,让自己得第一,从而化解了逆向排序这一难点。)
师:你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想的办法和你们一不一样。
(教师点击课件,如图5:毛毛虫说:“要比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谁的耳朵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谁的尾巴最短,我又是第一名;要比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还是我!我得了四个第一,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我先吃!”)
师: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小动物们为了得第一想尽了办法,拿自己的长处比。聪明的毛毛虫只是改变了比较的方法,按照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顺序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品尝桃子
师(点击课件):毛毛虫得了4个第一,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小结):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比较方式。不仅可以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还可以反过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的办法就会多一些。
四、拓展活动
比尾巴课件范文2
本单元围绕着“大自然的秘密”的主题,选编了《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3篇课文,1个“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1个“语文园地”和1个“快乐读书吧”。
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都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时以读为主,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童话的语言特点;借助图片、重点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取关键信息;通过演一演、比一比、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在运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有趣的动物”,在大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话时吐字清楚,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对没听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语文园地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写字、古诗积累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话故事”推荐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养成爱护图书的好习惯。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小蝌蚪找妈妈
2
以童话的形式介绍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长成了小青蛙。
1.认识40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7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小蝌蚪找妈妈》,背诵《植物妈妈有办法》。
3.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
4.能借助图片或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5.能提取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再交流。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产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我是什么
2
讲述了水的多种变化形态,如云、冰雹、雪等以及水的利与害。
植物妈妈有
办法
2
儿歌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告诉我们大自然很奇妙,我们要仔细观察。
口语交际
1
有趣的动物
1.交流自己喜欢的一种有趣的动物,吐字要清楚。
2.听后可以提问或补充,有不明白的地方,能有礼貌地提问。
语文园地一
2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1.归类识记8个词语,正确认读11个生字。
2.能结合生活了解“迎上去”“追上去”等三组词语中动词的意思。
3.照例子能使用“有时候……有时候……”“在……在……在……在……”的句式说话。
4.会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字,做到执笔、写字姿势正确。
5.诵读和背诵《梅花》。
6.朗读《企鹅寄冰》,讲讲这个故事,体会阅读的快乐。
快乐读书吧
1
读读童话故事
1.在课外开展阅读童话故事的活动;了解读书的一些方法和好习惯,感受阅读的乐趣。
2.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体会分享的快乐。
1
小蝌蚪找妈妈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书写“两”等10个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3.借助课文的短语了解“披”等四个词语的意思,能仿照例子各说一句话。
4.借助汉语拼音,读好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感叹号和问号。
重点
1.能正确认读“塘”等14个生字,读记“脑袋”等12个词语;正确认读多音字“教”在本课的读音,能根据语境选择读音。能正确读写“两”等10个字,注意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写字姿势。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难点
1.注意感叹号和问号,读好角色对话。
2.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实际,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知道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
1.字词教学
借助插图:“塘、脑袋、宽、肚皮”等字词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将识字与认识的事物联系起来。
归类识字:可以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动作演示:“捕、迎、披、跳”这4个生字,借助拼音认读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达到识记的效果。
创设生活情境:语气词“哇”,应借助具体的句子认读,再在生活语境中运用识记。
书写生字:“两、皮”是独体字,“顶、跳、孩”等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在掌握基本笔画的基础上,教师边范写边提示书写要领。
2.角色朗读
这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富有趣味性,有大量的角色对话,角色语言的朗读,可以借助提示语读出角色的语气、语调。教学时,可采用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小蝌蚪,让学生辨析小蝌蚪三次对话的语气、语调,第一次是疑问,第二次是急切,第三次是惊喜,抓住问号与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在情境体验中体会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
3.积累运用
结合课后习题的要求,通过比一比、选一选、演一演的方式体会动词的妙用,并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运用动词。借助插图,用“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__”的句式复述小蝌蚪变为小青蛙的变化过程。
1.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
(2)初读课文,和同桌一起认读课后的词语。
(3)再读课文,说说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谁,说了些什么。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随文识记“塘、脑、袋”等14个生字,在语境中读准多音字“教”。
2.借助插图,梳理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过程。
3.抓住关键词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同学们,老师刚才在学校看见了一张寻人启事,大家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
寻人启事
大家好!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和自己的妈妈一起欢快地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2.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通过寻人启事,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学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读一遍课文,注意遇到不熟的生字和词语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助识字,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抽查读。
(3)识记多音字“教”。
2.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小蝌蚪长什么样子?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1)相机出示词卡: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长长的尾巴。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结合图片和生活实际,积累运用叠词。
课件出示:
红红的太阳
蓝蓝的天空
高高的树木
清清的河水
(3)指导读准轻声词:脑袋(nǎo
dɑi)
尾巴(wěi
bɑ)
(4)归类识记“月字旁”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字也带有“月字旁”?
(5)读准后鼻音:塘。课件出示:池塘。相机用“塘”组词。
3.你们觉得小蝌蚪可爱吗?咱们一起来读读,读出“快活”的语气。(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再指名读)
师:小蝌蚪这么可爱,我也想来读一读,如果我读得好,请大家给我鼓励,如果我读得不好,请大家给我指出不足。(师范读后,生再练读,再指名读)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后,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再读课文,梳理故事。
1.小蝌蚪是怎样慢慢长大,最后变成青蛙的呢?请读读课文,把写小蝌蚪逐渐变化的语句画下来。
提示:引导学生画出完整的句子,小蝌蚪变化的过程是: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
2.引导交流小蝌蚪的变化。
课件出示: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3.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图片:谁能对照这些图,说一说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课件出示:
提示:引导学生借用句式来说话:“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
4.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完成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
)腿,再长出两条(
)腿,后来尾巴变(
)了,最后尾巴(
)了,成了一只(
)。
设计意图: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情节,读悟课文呈现小蝌蚪成长为青蛙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分角色朗读课好铺垫。
四、图文结合,学习分角色朗读。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游了很久很久。指导朗读“游哇游”。学生跟读,再自由练读。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准语气、语调。
提示:迎上去问,语调上扬,读出疑问的语气;追上去叫,读出急切的语气,语速较快;看见妈妈后游过去叫,读出惊喜的语气,语调上扬。
课件出示: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鲤鱼阿姨,我们的妈妈在哪里?”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你们到那边去找吧!”
(1)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第2自然段中小蝌蚪说的话,结合图片理解“捕食”。
②小蝌蚪看到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想到了什么?
③齐读小蝌蚪说的话。
(2)指导朗读第3、4自然段。
①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读准生字“顶”,识记“披”。
③各小组分角色练读。
设计意图:
重组教材,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认识介绍小蝌蚪,到学习文本,再采用个体朗读、同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指导朗读人物的对话,让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弄清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问题。
五、情境表演,体悟道理。
1.谁能上台来演一演?(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小蝌蚪)
2.师生合作表演。
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多么开心呀!妈妈会怎样夸奖他们呢?
4.当妈妈不在你们身边的时候,你们遇到困难该怎么办呢?
小结:小朋友们以后遇到困难要主动探索。
设计意图:
在情境中体味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激起学生喜欢读童话、演童话的兴趣,在表演中体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认读生字、新词,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理解、积累动词,并会运用“披、露、鼓、甩”等动词写句子。
3.练习复述故事。
一、图文结合,品读语句。
1.小蝌蚪长大了叫什么?它长得还和小蝌蚪一样吗?
2.找出描写青蛙外形的短语或句子。
课件出示:
四条腿
宽嘴巴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谁能读一读?
(2)谁能连起来说一说青蛙长什么样子?
提示:仿照描写小蝌蚪的样子,从头到脚有序地介绍。
(3)小结:青蛙真有趣,小时候叫小蝌蚪,长大了就叫青蛙。
3.动词积累。
课件出示:
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1)像这样的短语还有哪些?
(2)看图,说句子。
课件出示:
第一幅图:老师披着衣服改作业。
第二幅图:小妹妹露出胳膊打针。
第三幅图:大灰狼吃饱了,鼓着肚子睡大觉。
4.识记“披、露、鼓”。
(1)谁来演一演这几个动作?
(2)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动词,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找得多、找得准。
(3)迁移说话。
①出示一个人的照片。你能照着上面的样子,说说这个人的打扮吗?
课件出示:
提示:戴着帽子、穿着大衣等。(能说短句即可。)
②教师追问,把句子说具体。
提示:戴着什么样的帽子?穿着什么颜色的大衣?引问指向不同的描述角度。
③鼓励学生连着说两三句话。
(4)小蝌蚪找到妈妈了,他们多高兴啊!他们是怎么做的?
(5)找出相应句子,体会“蹬、跳、蹦”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课件出示: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①谁来读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小青蛙动作的词。
②指名读一读这三个动词。
③仔细看这三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蹬
跳
蹦
④引导学生归类识字。带有足字旁的字都和脚的动作有关。
⑤指导朗读句子。读出青蛙的敏捷。
⑥小青蛙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们。
设计意图:
通过品读句子,感受课文中动词的运用,借助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动词,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适时融入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观察字形,写好汉字。
1.字形教学。
(1)课件出示会写的字,读一遍。
课件出示:
两
哪
宽
顶
眼
睛
肚
皮
孩
跳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3)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
独体字:两、皮;左右结构:哪、顶、眼、睛、肚、孩、跳;上下结构:宽。
2.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两”“皮”。
①指名说说笔画、笔顺,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两”“皮”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③范写“两”“皮”,分别提示各笔画的起止位置。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2)出示:顶、跳、肚、孩、眼、睛、哪。仔细观察,这几个字分别是什么结构?书写时有什么共同点?(要点: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①指导书写“跳、孩、眼”。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眼”左部横画间距均匀。“跳”注意避让右边部分,使右边的撇能穿插到左边,使整个字的结构更紧凑。“孩”字中“子”的横变成提。教学时,教师可出示儿歌“主动避让有礼貌,巧妙穿插很友好”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②指导书写“肚”。
提示:“肚”字教学中,先借助块状图直观展示左窄右宽,再边讲边演示“错位”:左右两边差不多长时,左边的略下移,右边的略上挪,字更和谐、匀称。可出示儿歌“左右等长要错位,左低右高好可爱”帮助学生识记书写要点。
③指导书写“顶”。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顶”的右边首横宜短,保持“页”部瘦长,在短横中间出短撇,下部写“贝”时两竖左右对称,末笔点与竖撇收笔处对称。
(3)指导书写“宽”字。
提示: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要领:“宽”字宝盖头包住草字头,“见”的横折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和竖弯钩要舒展,底相平。
3.学生在教科书上描写,反馈纠正后改错,再练写。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归类书写生字,通过观察发现、教师范写,落实了写字的重难点,学生先自主练写,再点评,优化写字效果。
三、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1.同学们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到小青蛙生长的过程,真会学习!那么,你能讲讲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吗?
2.学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按照小青蛙生长过程的顺序,参照图画,用“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要求:用普通话按顺序讲;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个体练习。
(2)反馈指导。按要求组织评议,重点是内容完整,语句通顺。
(3)按评议的内容,同桌互讲互评。
(4)反馈指导。
设计意图:
借助课文的插图,直观性比较强,学生可以看着图将课文内容一步一步复述清楚,复述课文的过程不仅是课文语言内化过程,还是学生的听、读
、思、记能力训练过程。
四、游戏识词,趣味延伸。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小青蛙过河。同学们扮演小青蛙,一边读词语一边学青蛙跳,准确地读完一组词语就顺利过河了。
小青蛙,双腿一蹬,向前一跳,再一蹦,再一跳。学生边读边小青蛙跳。
课件出示:
脑袋
口袋
袋子
袋鼠
欢迎
迎接
迎风
迎面
水塘
池塘
鱼塘
荷塘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小蝌蚪可开心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多读课外书,就一定能了解到大自然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
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小青蛙过河》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巩固课文生词的识记的效果,和前面环节浑然一体,让学生余意犹存。
《小蝌蚪找妈妈》内容生动、有趣,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程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同学们可开心了,因为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2.读中感悟,悟中激情。
朗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初读课文后,学生在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和孩子们聊一聊小蝌蚪的样子,顺势出示课件,随文识字,交流识字方法,感受叠词的表达效果,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读的质量。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心导学,要求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以读促说,说中理解。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重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并表演。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3.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比尾巴课件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兴趣;运用;农村;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313-01
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资金的更多投入,大多数农村学校也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十几年,现将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和见解浅谈如下。
一、应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归类识字课,内容单调枯燥,普遍教师认为不好讲。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制作了一个“摘苹果的课件”,把生字写在鲜红诱人的苹果上,并做了动画设计,谁读对了苹果自动摘下。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把学生带入一个愉悦和谐的情境之中。根据识字教学需求还制作了“猜谜语”、“寻宝”、“奥特曼大营救”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特别喜欢,因此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单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或者用投影、学具操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恰当运用多媒体,常会使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迎刃而解。
例如,五年级上册《假如没有灰尘》,提到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只会说空气新鲜了,人不会生病了等,大家只是认识到灰尘危害。而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马上明白了灰尘的重要作用,理解了事物的两面性。
多媒体教学更能激起低年级的学习兴趣,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我认为小青蛙的生长过程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于是在教学时,首先让孩子们凭借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尽情地说说青蛙的生长过程,但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很少到田野中去玩,即使去玩了,由于家庭环境、年龄特征的影响,能说清楚青蛙生长过程的也几乎没有。我就抓住这个学生想说又说不清,越说不清越想表达的时机,播放了一段优美的多媒体画面:在美丽的池塘里,一群青灰色的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慢慢地长出了两条后腿,接着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并配上《小蝌蚪》的歌曲。绚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迷人画面,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青蛙的生长过程一目了然,伴随着多媒体课件在看看、唱唱、演演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青蛙生长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钻研教材,因果取材,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只有在充分了解教材各项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选择较为科学合理的电教手段与方法。所以教师还要深入教材,洞悉每篇课文的课型、内容、时代背景、教学重难点、德育等。之后,要根据具体的课文,比较,选择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画及音像片段。必要时,教师还要作相应的裁剪与编辑,甚至运用微机处理,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
如:在讲《鸟的天堂》一课时,我选择一段录音(各种鸟的鸣叫)与图片(画眉鸟等);在讲《镜泊湖奇观》时,我选择了范读录音等,让学生在愉快饱满的情感中,完成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选择电教手段时要合理搭配,精心选择,使之能真正起到“点睛”“激发”的作用。
四、应用多媒体,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年龄小、知识面不广,抽象思维刚刚开始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抽象的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直观形象中感悟知识。
比尾巴课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所以创新意识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时代在呼唤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而学校是人才的摇篮,教师便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者,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在教学中正确引导,点拔学生,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们谈谈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巧用多媒体,激起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事物的动力之一,可驱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系列的目的,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做到拿捏得当,如:《比尾巴》一课,我们可以把录音、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学生 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让他们一边看动画,一边听录音使学生有置身于大自然、走进动物园的感觉。在理解课文的过程时,又可以利用动物的头和尾巴的图片课件,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动物的尾巴逐个“飞”到动物的身上,学生们会被这种新奇的场景吸引住,一个个兴致盎然,感觉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这样,迅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创造性学习奠定了基础。怎样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个难题,因为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神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积极投入到每节课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我们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显示的动画效果,使浅显平淡、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容知识教学于情趣之中,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知觉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堂的开始我们就用电脑显示一个同学们都熟悉的机器人,然后讲了制作这个机器人的故事。这样一来即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又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中,同时配合多媒体画面中显示的机器人形状,让学生说出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学生从鲜明的图画中很快说出了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利用幻灯片从机器人身上分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此导入新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恰当运用了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3 运用多媒体提供材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的教学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数学知识进行演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奥妙,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泛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数学“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而又深刻的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在课件中恰当“闪烁”,引发学生思维的“闪烁”。在制作计算机课间时,将有关的数学内容“闪烁”几下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几下“闪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却是不一般的“闪烁”,他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小数乘法”教学时,因数里的小数部分的“闪烁”,积里小数点的“闪烁”以及积小数部分下划线的“闪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积得小数点位置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比尾巴课件范文5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持续专心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学习,学会主动学习;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学法,探索知识。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却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为了激发和保持学生长时间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创设不同的情境,组织儿童喜爱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多种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设导言,激发兴趣
我在不断探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每节课开头的导言十分重要。它可以把学生下课时那种兴奋的心情和涣散的精神一下子吸引到课堂上来,而且精心而巧妙地设计导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导言设计可以有以下具体的做法:
(1)谜语导入。谜语是最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一种活动,因为它不仅符合儿童好奇的兴趣特点,还是一种特殊的设问导入方法,能引人入胜。如我在讲《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四肢短短,身体扁平;墙上爬行,专吃纹蝇;尾巴易断,断了再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来猜。然后我再结合课文加以引导:“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可以再长出新尾巴,但书上的小壁虎却不知道这一点,当它的尾巴断了之后,就到处去借尾巴,它都找谁借尾巴了呢?怎样借的呢?学习了《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你们就明白了。”这样,一则谜语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唤起了学生头脑中对小壁虎的表象,做到了以疑促学、以疑激趣,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愉快学习的氛围中。
(2)从课题直接导入。文章的题目好比画龙点睛,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想边交流、议论。这样从课题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一下子抓住重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激励导入。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一定的感召力,它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热爱。这种感召力运用恰当,就能激起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使他们主动学习。善于运用激励艺术,就如同列车行驶、飞机航行,只要开启其动力,点燃其发动之火,它自会飞奔快跑,势不可挡,一日千里。
实践证明,“巧设导言”这一做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师生之间建立感情的桥梁,为整堂课的讲解打下基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使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和谐自然,犹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2.点燃情感,激发兴趣
点燃学生的情感,可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可以使他们的心理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我在教学实践中曾经做过一些尝试:在讲《秋天》一课时,先让学生看了一段录制的校园秋景。虽然他们平时就生活在校园中,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无比熟悉,但当电视屏幕上出现校园景色时,他们依然是那么兴奋。随后问学生:“你们能找到我们小学的秋天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兴致可高了。这样看着校园秋天景色的录像,让校园美景与课文美景相对应,让学生体会到书上写的秋天是实实在在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和美学价值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以图文并茂、声像并行、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大大缩短了人的思维领域中对抽象事物理解的距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不再是空泛地讲授;使教学内容由繁变简、由抽象变直观,使学生由浅显的直观表象感悟到深刻的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同时也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4.合作表演,激发兴趣
比尾巴课件范文6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文化因素,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教师融会贯通,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知识“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出自爱因斯坦语)。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这种直观形象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技术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识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是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基础。识字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的水平;识字时间的早晚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影响。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快而准确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多媒体教学便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由于多媒体的运用中,采用了声音导入机制,因此可以利用计算机声音来代替老师的读音,这对于农村地区,特别是地方口音浓重地区更有意义。在利用粉笔进行板书时,教师的字体端正与否,笔画笔顺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写字。所以,运用多媒体进行识字正音和指导书写,将有助于提高整个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
2、识字教学课件可以显示字的笔顺、部首,可以拆分、组合,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加直观、形象、有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利用笔画变形突破字型教学中的难点。
3、借助动画形象突破字义教学中的难点。如《小壁虎借尾巴》课文中描述小鱼、黄牛、燕子这三种动物尾巴动作的词语“摇、甩、摆”,学生不易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微区别,这是词语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动画,展示出三种动作的动态画面,使抽象的文字与形象的动作结合起来,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双向交互作用,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教师也教得轻松。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
实践证明,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充分运用多媒体,不仅使学生能看到、听到、充分感受到,而且能促使他们在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中的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 这一段写出了西沙群岛海底各种动物的特点,但对于远离海域的学生来说这一切是缺乏感性认识的。此时,多媒体便能发挥出传统教学无可替代的优势。为了能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海底生物世界,教学时可以进行一下几个环节:1、观赏海底物产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海底丰富的物产。2、出示不同形状的珊瑚,让学生直观体会“绽开”一词的含义,领略其多姿多彩。3、播放海参和大龙虾活动的课件,理解“蠕动”、“威武”等词语的含义。4、展示海底鱼群图片,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 “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不仅弄懂了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充分体会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练习巩固中的效果
传统教学机械单调的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且练习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练习巩固的环节,多媒体更充分显示了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可以让学生用鼠标点击选择答案,当答案正确时,除了银屏上显示正确答案,还可以配上掌声或者表扬声;当答案错误时,配上鼓励的声音,提醒学生重新寻找答案。也可以选用不同的答题方式。用这种方法做练习,学生兴趣十足,学习效果极佳。
在课堂联系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以图画的形式出现,客服文字练习题的枯燥乏味,这样做让学生练得轻松,习得有趣。这种形式尤其适合低年级学生。如教学《小山羊》一课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它们喜欢吃什么?让学生为小鸡、小狗、小猫、小牛和小山羊选择各自喜欢的食物。题中出现的小动物和各种食物都以图画的方式出现。直观形象的图片练习题,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印象,巩固了联系效果。
另外,多媒体手段支持下的语文练习课,比传统教学的练习环节能节省更多的时间。
四、多媒体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盲目使用多媒体,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堂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没有的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可有的老师误认为它是一种“全能媒体”,备课时没有进行周密的设计,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从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整堂课不管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文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不用翻一下书,不用读一次课文,黑板上也不留一点痕迹。多媒体简单地转变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2、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而且容量过大。有的教师在一个课件设计中,竟然使用了二、三十张幻灯片,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电影播放,教师只是机械地操作着电脑,解说着多媒体课件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变成了观众,成了知识的灌输对象。
3、忽视了板书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教师,减少了教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和次数。但是,有些教师认为课堂已经可以不用粉笔了,一切均由电脑代劳,课件代替了板书。虽然多媒体课件也能呈现板书,但是由于屏幕的局限,原本可以在黑板上整体展现的板书,别切割成几个部分呈现,这样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仍不可忽视传统教学上的板书的功能。
五、正确进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上好每一堂课,不仅需要具有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将相应的技术转化成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手段。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拓展,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比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进行分工,根据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一些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文字资料,为上课前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向全体学生展示后,学生对毁灭前的圆明园便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深刻的含义了。课后的选做题“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作为课后拓展,既积累了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总之,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能力等得到强化和提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多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使用不当,便会南辕北辙、弄巧成拙。所以,课堂教学切不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失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只有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葆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及构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