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诗歌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诗歌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诗歌网

赞美诗歌网范文1

【关键词】新教 众赞歌 广州 本色化

一、新教的发展历史

16世纪初,西欧教会的圣职人员授权发行“赎罪券”榨取民众钱财,引发信众的强烈不满和迷信思想的蔓延。随着“民众宗教”的增长及“反教宗主义”“反教权主义”的兴起,西欧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顺应形势而展开。马丁·路德领导的信义宗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为重要一支,与其他分支不同的是,除针对教会体制的改革外,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坚信,称义的教义对社会与宗教改革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广泛认为此运动开启了欧洲新的社会和宗教秩序。之后,瑞士改教家茨温利、日内瓦改教家加尔文、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与马丁·路德一起在欧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并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

二、新教音乐暨众赞歌的概况

所谓新教音乐,是为了使新教教义得以更好地传播,马丁·路德亲自用德文撰写歌词,参与并组织其他作曲家选取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教会歌调以及世俗曲调,经过改编、整理,创造出的新的圣咏模式——会众赞美诗,也称众赞歌。实际上,新教音乐的主体即信义宗众赞歌。信义宗众赞歌同时具有神学的、敬拜的、教导的等功能。

16世纪初,马丁·路德制定了全体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这种由全体会众齐唱赞美诗的新形式被称为“众赞歌”。众赞歌的歌词大多数不再使用拉丁文而改用德语,并改用有韵律的纯朴虔诚的诗歌。旋律有:天主教已经采用的拉丁文赞美诗的改编曲、宗教改革前流行的德语赞美诗的改编曲、世俗歌曲的改编曲,以及新创作的赞美诗旋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信义宗教会中的宗教仪式歌曲远远供不应求,所以众赞歌的旋律除了马丁·路德自己编写和创作以外,更多的是他人根据世俗或宗教歌曲改编而成的。这些众赞歌旋律在节奏方面相当自由,往往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体。①

1524年,马丁·路德在音乐方面的主要合作者约翰·瓦尔特编辑了由38首复调众赞歌组成的赞美诗小曲集,它是众赞歌的第一本重要歌集,旋律都按照经文歌的格式放在男高音声部,并配以平稳流畅的四声部。②

1586年,德国音乐家L.奥西安德编辑了四部和声众赞歌集,第一次把众赞歌的旋律放在女高音声部,旋律形式变得方整对称,织体由原来的复调织体转变为和声织体,③这种形式逐步成为众赞歌的固定形式。随后百年间,路德教派地区陆续出版了一些众赞歌选集。通过地方语言的采用、书籍发行和民众交流,众赞歌在德国得到广泛传播。

16世纪末,以拉索为代表的信义宗德国作曲家们围绕着众赞歌的旋律自由地创作复调作品,称为“众赞歌经文歌”,④最终在德国建立起信义宗音乐风格。

随后,众赞歌以北德地区为中心向欧洲广泛传播、演变,存在于信义宗的礼拜仪式、宗教声乐曲(choral motet、konzert、Oratario Passion等)和器乐作品(toccata、prelude、fugue、Partita、fantasia、concerto等)中。17世纪初,以众赞歌为主体的新教音乐随英国新教徒来到美洲大陆,⑤之后又来到印度、日本等国,也各自经历了传播、演变和本色化历程。

三、新教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的发展

基督教(christianity)在中国称“耶稣教”,基督教(JiDuJiao,发音与christianity的中文相同)通常专指新教Protestantism。1999年,鲁珍晞教授在三藩市旧金山大学的研讨会上,提出中国基督(新)教史研究的一个新的、以华人信徒为本位、华人教会发展为基础的分期方法:1.开荒及准备时期(1807—1860年);2.基础的建立及发展时期(1860—1900年);3.教会兴旺和成长时期(1900—1925年);4.面对国家及社会挑战时期(1925—1949年);5.面临政治关头时期(1949—1980年);6.教会复苏时期(1980— )。⑥

18世纪初,新教开始计划向中国传教,在筹划近百年后的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马礼逊经过澳门秘密来到广州,成为第一个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⑦1842年,中国重新允许传教后,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新教各公会如信义宗、圣公会、浸礼宗等派出“差会”共130多个,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一带开始传教并发展到全中国,而其中约20个差会在广州设立了不同宗派组织及其领导机构,其中几个较大的宗派组织还开办了数所大学和多所中小学及医院等教会服务机构。⑧

从1807年至1949年前夕,广州市内陆续建立了62间正常开展活动的新教教堂。20世纪50年代后,全市新教教堂经过三次合并后于1966年合并为9间。“”期间,全部教堂被关闭,教会公开活动停止。1979年9月,广州教会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广州东山堂是全国最早恢复聚会的教堂之一,其后,其他13间堂会陆续恢复活动。⑨据 “广州市基督教两会”统计,至2010年,全市教会活动场所共有33处,现职教牧人员52人,目前全市信徒人数共约5万人。⑩

四、中国新教音乐本色化进程

受本土文化影响的人要接受一个陌生的教义时,都需要一个教义解释化和理解化的过程,而作为解释、传播教义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也必然面临本色化的要求。同时,基督新教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的传播中,新教音乐具有重要的宣教及文化传播地位。因此,以众赞歌为主体的新教音乐开始了本色化演变历程。

17世纪末,中国基督教徒创作了七律歌词《仰止歌》(拼音翻译)。?据夏滟洲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记载,在1839年马礼逊教育会在澳门办的马礼逊学堂(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及随后陆续成立的教会学校中,不少设有音乐课程。随着教会学校的普及,教会音乐(包括众赞歌在内的各种宗教音乐)被相当广泛地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在广州传播,并辐射到全中国。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教会的赵紫宸、刘廷芳、杨荫浏、贾玉铭、朱葆元、周淑安、杨周环等在教会圣诗、圣乐本土化方面做出了贡献,写过一些赞美诗词曲,如《新天地歌》《中华教会自立歌》?《圣诞歌曲集》等。

中国新教圣诗委员会于1983年3月汇编了《赞美诗》,现通用于全国新教教堂的公众礼拜及个人灵修生活的各种场合,其中一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基督徒生活的面貌,如《欢乐服务歌》《敬老尊长歌》《新屋落成感恩歌》等。?《赞美诗》共收入赞美诗400首,有简谱和五线谱两个版本,供会众每次在仪式中演唱的简谱版本皆为单声部,中文歌词;五线谱版本则为四部和声,中英文对照歌词。

近30年来,中国新教教徒创作了大批量的圣诗词曲,例如在1981年时,中国新教圣诗委员会编辑《赞美诗》,收到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10余个省区市信徒的来稿共计圣诗2256首。这些事实说明,新教音乐已很大程度地经历了本色化、本土化历程。从音乐上来说,多数新创作的圣诗都使用了中国民族风格的曲调,包括少量改编的民歌调(如《活出基督歌》)与古琴曲(如《神功妙笔歌》)。对于新教音乐的词曲如何走向本色化而仍能符合教会音乐的传统,不少创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北京市基督教会缸瓦市堂编辑的《圣诗选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共有130首圣诗,皆为四部和声,歌词为中文,其中有一首配有管风琴谱,有11首配有钢琴伴奏谱。《圣诗选编》作品来源包括:1.信义宗众赞歌;2.威尔士、苏格兰、瑞典、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地的传统圣诗;3.J.S.巴赫、亨德尔、多尼采蒂、莫扎特、门德尔松等16世纪至19世纪的欧洲作曲家作品;4.Stephen Collins Foster、B.B.McGinley等近现代美国作曲家的作品;5.近现代中国作曲家作品。

五、新教音乐在中国尤其在广州的现状

(一)存在于各种宗教仪式中

现在中国通用的崇拜礼仪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预备礼,二是圣道礼,三是差遣礼。预备礼中的“颂赞诗歌”多采用“众立歌唱”,选曲一般采用《赞美诗》“分类目录”中的“崇敬颂赞”类。而圣道礼中的“回应诗歌”是指读经后的会众诗歌及讲道后的会众诗歌,回应圣经的经文和讲道信息,使前后内容自然呼应。预备礼和圣道礼中的“会众诗歌”一般随崇拜主题的变化而有相应的调整,而差遣礼中的“礼仪颂歌”一般不会改变,比如有的教会(如广州锡安堂)每次崇拜都唱《荣耀颂》(新编392首)及《三一颂》(新编399首);有的教会还有“奉献礼”诗歌(新编393首“献礼文”),这是安立甘颂调唱法的圣诗。教会在收奉献款时,一般以司琴弹奏《向主献呈歌》(新编344首)或诗班唱诗为音乐背景,收好奉献款后,会众齐唱《献礼文》(新编393首)。另外,“礼仪颂歌”也有祷文和信经形式(如394的《主祷文》和395首的《使徒信经》),但多采用诵读形式。而每个教会几乎都使用礼仪颂歌“阿们颂”,一般采用“四叠阿们”(如新编400首),采用长时值的音符和反复四遍的形式,体现崇拜前后贯穿、首尾呼应的编排。在《赞美诗》中,“礼仪颂歌”中的“阿们”一般不用括号(表明必须唱“阿们”),而会众的“颂赞诗歌”和“回应诗歌”中的“阿们”一般用括号(表明可唱可不唱)。此外,还有“欢呼“和 “应唱”,歌词取材于圣经,一般安排在祷告、赞美和读经之间,是教会礼仪传统的本色化体现。?

(二)存在于音乐、文化活动中

从上世纪80年代复堂之后,中国基督教两会及各地教堂越来越频繁地举行室内外的新教音乐会,在圣诞节、新年及中国传统节日或特定庆典(宗教及世俗)中演出,由专业或业余的圣乐乐队和诗班表演。广州市拥有救世军港澳军区总部乐队、广州市巴洛克乐团,每个教堂拥有一个以上诗班和司琴。仅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广州市基督教两会就组织了“璀璨使命”赞美会、“激情亚运、燃烧九月”大型圣乐晚会等十数次音乐会。

中国基督教两会及各地两会经常性举办歌咏合唱比赛、圣乐培训班、文化展览等活动,并组织中国内地的圣乐团体与香港、澳门的团体,以及德国、美国的团体进行交流。

(三)存在于文本中

据调查,“”前的新教音乐乐谱尽皆佚失,现存仅有20世纪80年代后编著的本色化赞美诗《赞美诗》《圣诗选编》《迦南诗歌》10余种。据悉,在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和香港大学中仍存有曾经或现在仍在使用的赞美诗版本达百余种。

综上所述,广州作为第一个新教传入中国的城市,在新教传播、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同时,在新教文化尤其是音乐传播、演变及本色化历程中占据一席之地,唯愿本文能对我国新教音乐发展和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注释:

①②③④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p737;pp738—742;p739;p748.

⑤周华成.美洲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387.

⑥罗秉祥.基督宗教思想与21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54—355.

⑦⑧王冶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15—126;128;167—169.

⑨⑩据广州市基督教两会官方网站数据.

????中国基督教两会.赞美诗(新编)(五线谱)[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及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1999:9;10;11;10—11.

?翁翠琴.从崇拜礼仪学角度浅谈“音乐礼仪”神学及形式的更新[J].金陵神学志,2009(1).

参考文献:

[1]王冶心.中国基督教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郭德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广州口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4]罗秉祥.基督宗教思想与21世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阿里斯特·麦格拉思.宗教改革运动思潮[M].陈佐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Sadie.Stanley、Tyrrel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Joh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4—11).

[7]周华成.美洲简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8]中国基督教两会.赞美诗(新编)[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及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发行,1999.

[9]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圣诗选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赞美诗歌网范文2

咏物寓理。作者在《咏蜘蛛》中写道:

经纶满腹未疏狂,自是恢恢振纪纲。

莫道柔丝千万缕,总将罗网缚天狼。

这首诗对社会特别是官场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寓意深刻。作者告诫那些身居高位,利用裙带关系,扶摇直上的利欲熏心者,不要贪得无厌,忘乎所以。社会自有罗网缚天狼。那自命不凡经纶满腹的蜘蛛,暴露的是可鄙的嘴脸,得到的是可悲的下场,这是绝妙的讽刺,也是有力的抨击。诗歌告诉我们,坏事做不得,恶人当不得;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伸手,伸手必被捉。诗歌借物以寓义,咏物以寓理,从中折射出很多道理,这无论对为官,还是对做人,都有极深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

咏物明志。作者在《咏无名花》这首诗歌中,对无名花给以了更多的肯定和赞许:

身居荒野不争荣,吐尽芬馨自了情。

笑对长空甘寂寞,有名未必胜无名。

这首诗反映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哲学。诗中所咏的无名花,不图名,不图利,身处荒野逆境,却甘于寂寞。虽为无名之花,却不甘做无名之辈,永远保持乐观主义的态度,笑对长空,为人类留下一遍芳香,其无声胜过有声,其无名胜过有名。这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来讲,更应该珍视当今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多些给予,少点索取;勤勤恳恳,做好每件事,过好每一天。有远大的抱负,定会干成大事;有博大的胸怀,必能成就大业。

咏物寄情。《咏扒根草》和《咏木炭》这两首诗,最能反映作者的情怀。作者在《咏扒根草》中写道:

扒住黄泥未放松,终年默默护三农。

常遭践踏心依旧,不该姿容笑对空。

诗歌语言浅近,叙述平实,但却寄托着将军诗人的权重未敢忘忧国的民本思想。诗中对扎根泥土的“扒根草”,虽无任何溢美之词,但却萌生崇敬之感。由这首咏物诗使我们联想到另外两首著名古诗,那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顾灰泪始干”和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脍炙人口的诗句,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咏扒根草》这首诗中所咏之物,是最平凡、最平常之物,但扒根草那种默默扒住黄泥不放松的忘我精神,是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最值得推崇的。它有一颗炙热的“心”。扒根草即使“常遭践踏”也“心依旧”。

咏物抒怀。张旭初将军在七言绝句《咏秤砣》中,以物拟人,借物抒怀,把小小秤砣描写得有血有肉,刻画得有隋有义,歌颂得有声有色:

默默无言小铁砣,但求公正唱渔歌。

赞美诗歌网范文3

大自然多么美丽,

在我眼前闪耀!

太阳多么辉煌,

原野在欢笑!

每棵树的枝头,

鲜花正在开放。

草木丛里,

飞出千万种音响。

每个人心中,

愉快又欢乐。

大地呵,太阳呵,

幸福呵喜悦!

宽广无比的爱呵,

这样金光灿烂。

就像早晨的云朵,

飘在那边山巅。

你在庄严祝福

清新的田野――

如烟的山花中间

繁盛的世界!

我是多么爱你,

姑娘呵姑娘!

你是多么爱我,

眼睛在闪光!

就像云雀喜爱

甘露自天降,

我也这样爱你,

怀着一腔热血,

你给我带来青春,

快乐和勇气,

我要再唱起新歌,

随之翩翩起舞。

愿你永远爱我,

永远这样幸福。

赏析:

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的戏剧家,诗人。恩格斯称其为“最伟大的德国人”。青年时代是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他的代表作有《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五月之歌》是歌唱青年时代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经贝多芬谱曲而传唱世界。

1770年,歌德偶遇牧师女儿弗里德莉克,坠入情网,创作激情如泉喷涌,写了许多歌唱大自然,抒发爱情的诗篇。《五月之歌》就是其中的一首。当时的评论界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赞誉,“从这开始,一种新的抒情诗,一种新的德国语言,一种新的文化诞生了。”

这是一曲歌颂春光,自然和爱情的歌颂。

欣赏这首诗,要注意它的诸多美点。

其一,诗的感情美。

这首诗的感情内涵相当丰富,如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有男女之间的爱情。两种感情互为交织,构成了这首诗色彩缤纷艳丽,如“闪耀”的大自然,辉煌的太阳,绽放的“鲜花”,“灿烂的金光”,“碧蓝的天空”等等。

其二,诗的壮美意境,又拓展了诗美空间,使人产生如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其三,画面非常美。

这首诗画面感极强,美不胜收。艳阳高照,原野放歌,绿树红花,彩云出岫,云雀啼唱,花繁露润……这一幅幅画面,令人目不暇接,平添了诗的内在质感。

赞美诗歌网范文4

关键词:诗歌 创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6-01

诗歌可以化作雨露滋养我们的心灵,诗歌可以成为信念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幸福,诗歌可以是太阳,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温暖,诗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诗歌是一个社会的记录,诗歌是一个人生的诠释,我们可以用诗歌来撼动天地。

如果你是诗人,就要用诗歌释放自己的情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观点,用诗歌来描绘我们的时代。用诗歌来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歌颂时代的辉煌。

作为一个诗人,我们要为读者来写诗歌,要为学者来写诗歌,要为我们自己来写诗歌,诗歌可以是文明的载体,可以是赞美的方式,可以是智慧的表现,可以是社会发展的痕迹,我们要写出能够沁入人心的诗歌。

那么,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与教学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1 学会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是教好诗歌必要的前提

诗歌教学既可以让课堂的氛围变得和谐快乐,又能够向学生传递知识,用诗歌的优美来武装他们自己。

诗歌赏析就如同在细细品尝一道美味的菜,各人有个人的爱好和口味,酸甜苦辣样样都有人爱。当我们吃菜时,有人会偏向于甜食有人会偏向于辣菜,口感上的喜好也是各不相同,脆的、软的、弹的、硬的各有各滋味。而诗歌的鉴赏也是如此,正如有人喜好优雅古朴的,有的喜欢自由奔放的,有的则是喜好富有现实意义的,当然浪漫爱情的喜好的人也很多,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有人偏好建筑美,有的喜欢音乐美,有的喜欢画面美,有的则是喜好抽象的。从语感来说,有的诗歌慷慨激昂,有的诗歌温婉,有的时抑时扬。诗歌的风味百般,各种滋味都有人爱,这也是诗歌艺术引人入胜的原因。

诗歌赏析我们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方面我要能够坚持文艺服务于社会的理念,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纯文学的品格审美;诗歌的作用除了要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还应该要让阅读的人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魅力,通过美来宣扬作者的精神和心灵,为读者坚定信念;诗歌要能够想民之所想,说民知所说,以文学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大众的想法,能够和大众产生共鸣;诗歌是用优美的语句来唤起读者逐渐淡薄的情感;诗歌是能够净化读者的心灵,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诗歌是哲理的载体,是信念的载体。以文艺来为社会服务,以文艺来推动社会发展,以文艺来感化人的内心,关怀民众。歌颂民主、歌颂生活,为发展、和谐、繁荣喝彩,为维护公平、正义担当。

2 诗歌是文化品格的载体,富有自身的特点

以诗传情,以诗明志,诗歌是语言的延伸,是艺术化的语言。抒情的诗歌有多种情绪,赞美、劝谏、讽刺,还有咏物。

赞美的诗歌,语气措辞都是褒扬的,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真挚。

劝谏的诗歌,旨在让人懂得辨是非、知好坏,具有教育意义。

讽喻诗,情感分明,爱恨表达的非常明显。

咏物诗是对事物的描绘,需要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观察事物,以细致和细微的描写来深刻的描绘事物。

诗歌属于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内涵,诗歌也必须具有,文学作品所肩负的责任,诗歌也必须负责。文学等同于人学,是透过文学表达方式来展示时代特征和时代情感,是以美的形式来向人类传递情感信息,所以文学作品都很优美,都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意义,能够从中寻找到人生价值取向。诗歌创作约束很多,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要求。面对诗歌创作的一些弊端,要直言不讳,敢于纠正。诗歌创作要心系国家百姓,要关心诗歌的未来。

诗歌需要让读者能够获得画面感,透过文字来获得视觉效果,想象力要丰富,不需要拘泥于框框内,要能够跳脱束缚,独具一格。诗歌要富有节奏感,犹如优美的旋律,让人久久难忘,这样才会有韵味。语言的分行排列不等同于诗歌。诗歌的创作需要实践来丰富,需要批评来成长。可以跳脱赋比兴的约束,但是诗歌的形式必须存在,我们鼓励诗歌创新,不提倡形式的思维僵化。

3 诗歌是作者情感、经历和思想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含义,是构筑在生活之上的

诗是心灵的传递者,诗是心灵的净化者,诗是生活哲理的体现,诗是生活的积累,是情感的宣泄,是思想的奔放,更是人生观的展现。诗歌是对过往经历的回顾,是对生活的顿悟,是一种正是的情感表达和流露。

意象美和意境美是诗歌的两个精髓,诗歌的诗句容易诵读记忆,诗歌的意境让人久久回味。诗歌的创作体现了诗人的个性,但是不代表诗歌就可以脱离社会责任的范畴,诗歌应该是以社会多数人的接受为大前提。形、意、情、象共同构建了诗歌,诗歌创作我们要避免口号式的无意义内容,语句精炼,能够表达中心思想。

对诗歌的学习也应该是比较个性化的行为。但我们的文学教育往往更注重主题开掘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图书室(馆)、阅览室和多媒体网络,解决文学教育教学途径问题。这样也可以解决文学教育中以人为本问题,真正成全“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充分体现人本互动、人机互动。还可以举办诗歌朗诵会,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如传抄唐宋名句;也可以抄写当代名句,形成诗意教学的大课堂。

4 诗歌创作要遵循课堂教学与自主创作相结合的原则

诗歌创作离不开“用心”去抒写。用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只要你能带着诗人的情怀,去积极参与生活,在参与中感悟、欣赏、创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创作中,自觉发挥聪明才智,你就会为历史、为社会留下艺术的记录。能用“真诚”与“可爱”的艺术去抒写胸怀,塑造灵魂,表达对高尚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就是让自己的作品体现美的品格和力量,就是自觉树立家国情怀,就是不辜负时代对我们的厚爱。

赞美诗歌网范文5

1、《长江之歌》课文: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赏析: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赞美诗歌网范文6

关键词:古诗学法;了解诗人;诵出感情;理解诗意

古诗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美妙极致,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二)了解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三)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一)品诗境。

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二)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三、诵出感情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上一篇观念的水位

下一篇光棍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