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拿来主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拿来主义范文1

去日本之前,我一直认为日本文化是“移植”其他文化的。总觉得他们在古代靠移植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靠移植西方文化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刚去的时候,这个概念变化并不大,因为看到很多新书都是从西方直接翻译过来的,而且翻译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术图书在欧美国家出版三五个月后就能在日本出版。

后来,通过上课和看书,这种印象在慢慢改变。我的整体感觉是,他们虽然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著作,但是多数学者一般不是“言必称某某”,似乎不说西方的某个大家就不权威一样。更多的是从西方著作里面找方法和重要论点,然后与日本的现实结合起来做探讨。我在学家庭社会学的时候,所用的教材里面多数的研究方法是欧美的,少数是日本学者的。但是针对欧美的方法,日本学者都根据实际需要做了补充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做这样精细的工作方面非常出色,所以这些书读起来并不觉得是在用欧美的嘴巴说日本的话。当然,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是这样,其他方面我不是很了解。

在生活中,我觉得中国人去了之后都会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比如日本的文字都和汉字相关,尤其是日本汉字,很多都是我们的繁体字。比如说日本的筷子,日本的跪、坐,这些东西我们都是熟悉的。但是这些东西都已经比较日本化了。

首先说汉字,有些日语汉字比中国的汉字多一笔或者少一笔,于是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刚学日语时间不长的学生容易把这些日本汉字写错。有一次,一位日语老师很认真地和中国的学生说:“记住,你们是在写日本汉字,不是在写中国汉字。”有的中国学生在下面嘟囔:“你们把中国汉字都搞错了,还有道理!”后来一琢磨,很佩服这位日本老师的自我意识。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和服改自中国古代服装,但是并不是简单地仿制,而是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在里面。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翻版,比如茶道,比如书道等等。

日本在文化上好像不怎么讲“拿来”这样的概念。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我看到过研究中国思想比较早的学者竹内好用“回心”和“转向”来理解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融合”创造的,日本的现代化是“移植”创造的,所以他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前途比较渺茫。当然,这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观点。有一些学者也用“受容”或者是“变容”这样的词来描述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两个词都有“融合”的意思。

从整体上来看,我的看法是,日本应该是属于善于学习这一类型的,不是简单地偷懒拿来。

在工业方面,我们都知道汽车的技术并不出自日本,但是现在日本车被公认为是最经济的。在节省燃料、节省材料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汽车的各项指标。所以,连美国最近也感到了日本汽车对本国汽车企业的压力。还有,在家用电器方面,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其研发能力在世界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也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做得来的。

电子时代以来,日本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就是集成电路,以前的电子管在日本人手里变成了集成板。从此,才有了把各种元器件都放到一个小小的印刷版上的电视机和手机等现代化电器。

拿来主义范文2

小提琴大师薛伟的激情与内敛。2005年初冬,国际小提琴大师薛伟来到他的故乡郑州,为家乡人奉上了一场音乐课式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薛伟以演奏加解说的形式向观众解析了高雅音乐。为什么薛伟能把小提琴演奏得那么有感染力、那么富有魅力?笔者现场采访了他,他说演奏小提琴要有火热的心灵、冷静的头脑和放松的肌肉。其实笔者感觉这些经验不只适用于小提琴或某一个艺术领域,同样适用于我们各行各业尤其是主持人。薛伟用这三大件,把小提琴演奏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作为主持人,如果我们拥有对观众火热的心灵、对新闻事件冷静的头脑、对节目驾驭放松的肌肉这三大件,主持人当中也会出现薛伟这样的国际大师的。

钢琴公主琳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美国钢琴公主琳达来郑演出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如果说英国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是把钢琴演奏通俗化,那么琳达是把这种艺术更加平民化了。她可以为钢琴这种古典乐器加上现代摇滚乐的伴奏形式:她可以在演奏的同时或间隙载歌载舞:还不忘与观众互动――握着观众的手指演奏、同观众合作四手联弹;甚至邀请作为主持人的笔者同她一起演唱中国歌曲《茉莉花》。她在演奏,更像是在主持:她的演奏技能被人们评价说是有20个手指在弹奏,而笔者认为她一个人驾驭现场的能力则更相当于一个乐团或一个剧组。她的创新、她的互动、她的魅力可以使不同国度的人为她着迷、与她共舞。

作为主持人尤其是新闻节目主持人,面对严肃而客观的新闻事件,我们怎么能把它说得亲和而又直白,有趣而又通俗;怎么能使新闻事件与观众互动起来,让观众通过新闻能有所思所悟甚至所议;怎么能通过主持人之口让新闻更生动鲜活、更富感染力、更加与观众休戚相关,钢琴公主琳达身上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琢磨与借鉴。

大导演张艺谋的渲染与讲述。张艺谋拍摄的歌剧《图兰朵》,用意大利语演唱,按照常规不知剧情的国人会很难听懂,可是他运用声势浩大的人物场景、绚丽张扬的舞美设计、色彩明快的板块分割以及高科技的声、光、电、影、像、画,甚至不忘加上同期声游动字幕,这样调动一切艺术形式用近乎幼儿传教的方式来为你诠释《图兰朵》,你能看不懂吗?在你看懂之后你并不会认为他这是在炫技、是不尽人意、是信息冗余,反而会认为这是震撼、是痛快、是身临其境。这是怎么回事?

北师大新闻学教授于丹解释说,这叫运用一切手段对信息进行稀释:原生态的信息是黏稠的,是不易被人们所接受的,如果采取相应的手段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让它以一种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主次关系同观众见面,这就是对信息的稀释。主持人的作用也是这样,有时你越想把新闻事件说得面面俱到、事无巨细,观众反而觉得你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记不住什么。如果你对现实中庞杂的信息加以提炼加工,传达给观众关键词,突出放大生动的细节、淡化盘根错节,并能对新闻事件进行背景介绍、有感有议,这样信息的到达率自然就提高了。比如在一次救护演习中。一架搜救直升机不慎落水,中央电视台对这个画面连续播放两遍。在第二遍中还运用慢镜头并且加上了主持人的旁白对话,这个信息观众看后不光不会觉得拖沓重复,反而会感觉更加清楚明白。这样通过把握受众心理和收视取向来稀释信息,便起到了相应的传播效果。

通过借鉴生活与参加比赛提升综艺节目主持能力

对百味人生、百业百态的拿来主义。我们能从小提琴、钢琴演奏家以及大导演等不同艺术领域汲取和提炼相应的东西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主持艺术,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观摩一些社会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竞技比赛来为主持积累一些无形的经验和阅历。比如我们看到街头促销活动。他们怎么招徕顾客、怎么吆喝生意、怎么让台下观众参与进来形成互动;参加拍卖会,拍卖师怎么把握竞拍者的心理、怎么把握现场火候、怎么调整竞拍节奏;参加婚礼,司仪怎么调度好各个工种工序、怎么衔接好各个仪式议程、怎么调节好新人情绪情感:包括律师行业的答辩、公务员的竞职、辩论者的论辩等对我们来说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因为都有大道相通之处。不要以为民间民俗的甚至街头叫卖的形式俗,要知道大俗就是大雅,平中方能见奇。就拿我们参加比赛的一种状态来说对主持都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敢于挑战,享受比赛,活用比赛中的拿来主义。如果说我们平时的生活是静水微澜的话,那么参加比赛无疑是打破这种状态的粒粒石子;如果说我们的主持道路是条上扬的曲线的话,那么比赛无疑是组成这条曲线的各个支点。

中国加入WTO谈判首席专家、著名经济学家龙永图在加入WTO谈判时说过:一个健康有效的外力,可能促使你完成平常想做却又迟迟做不成的事情。在正常的生活状态下我们疲于格式化的作息,无暇或无心梳理我们的知识储备、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而比赛恰恰是一个健康有效的外力,它可以使你更科学地运筹、更高效地产出,如果说龙永图说的这个外力帮助他完成了加入WTO谈判。那么比赛这个外力也会成为我们进步的腿和翅膀。而围绕比赛多做一些充实自己的事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则是一个值得享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赛过程往往比比赛结果更美丽。当然在比赛中也会有被杀得遍体鳞伤败下阵来的时候,但反思一下还是能找出自身有待提高的种种因素的,就像世界杯中国队曾经出线了,但没能进入最后的激战,说明中国队还不够精彩、和众列强还有差距,但不参赛。你失去的不光是一次世界最高水平的较量,更失去了难得的同世界高手切磋提高的机会。笔者经常想起《水浒传》中宋江攻打方腊的情景,宋江在撞击城门时,撞了十来下才撞开,你能说前边的撞击是在做无用功吗?所以只要抱定志向,矢志不渝,心中的大门总会被撞开的。对于宋江是这样,对于中国足球是这样。对于我们有志于在主持事业有所发展的主持人同样如此!

推而广之,一个健康有效的外力还可以是有机会去参加一些大型的主持活动和竞技活动,这样会促使自己多去丰富和完善自己,完成自己在常规状态下无法完成的积累。用我们的激情和活力去激起静水微澜中的水花和涟漪。只有多去挑战自己,勇于历练、敢于历练,给自己创造历练的机会,才能在历练中成长、成熟。当然,也有人会问: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和竞技比赛岂不是不务正业了吗?岂不把他主持的节目给荒废了?非也,一来“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说明两者是互为促进的关系,二来不但不会荒废。而且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往往能创新和丰富节目样式。现在笔者主持郑州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郑州大民生》。可不少观众朋友很难想象几年前笔者曾策划主持过综艺节目《新歌手登陆》,当时让我去蹦跳闹腾还真有点难为情,但是我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把传统的评书艺术以及文学典故巧妙有机地融入在综艺节目主持中,倒也把这档节目做得有声有色、别有韵味,而当时主持综艺节目的经历又很好地反哺了现在主持的民生新闻节目。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在传达和强化这样一个朴素平常的道理,那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因为来源于生活,它才有了许多相通相融的特质和内容,经过提炼与整合才能体现大道相通。经过拿来取舍才能为我所用。同时作为主持艺术又可以直接从其他艺术领域汲取营养,从而创新提升自我。

拿来主义范文3

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外贸型企业在这次金融风波中遇到挫折,准备转做内销,这是一个好的想法。但我在想,这么多原先出口全球的产品假如现在都涌入国内市场,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比如我们浙江温州有十大主导产业,其中打火机占全球份额的40%、眼镜占全球低端市场的70%,其他几个也差不多。如果现在都返流入国内,我想不管大家怎样努力也是消化不掉的。

这是我在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是关于刚才有位专家讲的“品牌与创新”的问题。

这几年,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的是外贸,它对国内GDP的贡献超过70%。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能起来,主要是依赖出口。

但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怎样呢?有一个故事我们都听过:中国的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人家一架波音飞机。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流通领域里是最底层的,绝大部分的利润被别人赚走了。我们方泰下属有一个产业是做银行设备的。银行设备,听起来很高档,应该也算是制造业里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吧。普通国产的点钞机出厂价是人民币400到500元一台,方泰的点钞机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算是卖得比较好的,大约是400多美元一台。老外贴牌过去在欧美市场上卖到1500到2500美元一台,也就是说中间2/3以上的利润被老外赚去了。真正顶尖的点钞机大家知道多少钱一台?5000美元一台,但不是中国做的。你想想中国做的点钞机四五百元人民币一台,美国、德国做的点钞机是5000美元一台,这说明什么问题?所以别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说我是做螺丝、螺帽的,一分钱的螺丝、一分钱的螺帽,再加上一厘的工资,就是这样。

其他行业的情况怎样呢?在座的企业家们心中有数。中国有三多:人多、企业多、想当老板的人多,结果形成低层次的恶性竞争。我们有什么话语权,或者定价权?你不做,有人做。你不降价,很多人还在后面排队等着呢。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大家依然在OEM、贴牌代工呢?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你这个价格是买家说了算,而不是你说了算。

你说我想要做自主品牌了,不贴牌了,行不行?老外很干脆:NO,我找别人做去!自己扛出去卖行不行,市场在哪里?人家一听中国货,马上联想到“粗制滥造的、地摊货、低贱的”几个字。就连我们自己其实也是迷信“舶来品”的,有钱人就喜欢买洋货。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与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上无序竞争,我们已经自己把自己的牌子砸掉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

在座的企业家一定跟我一样,都在想怎样才能使自己有利润,利润决定生存、决定发展。但怎样才能做到呢?靠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靠廉价的劳动力能走多远? 我觉得如果不改变,中国制造业的消亡是必然的,这次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它的到来。

问题的关键,我觉得不是内贸与外贸的问题,不是市场在哪里的问题。我们应该透过表面看实质,是我们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我很羡慕燕加隆公司的老板,他有自主知识产权。但我想很多企业没有这个机会。为什么呢?我们所在的行业应该还算技术含量相对高一点,上世纪90年代才起步的,但国外已经做了上百年了。我们如何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搞创新、超越别人呢?你能想到的别人老早就想到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然,我不是消极主义者,我们的制造业也不是无药可救的。综观历史,中国的现状是很多国家经历过的,有些国家走出去了;有些国家没有找对方向,从此萎靡不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专家们帮忙出出点子。我把我们方泰最近的一些做法讲一讲,请各位指点。

我们把全球在我们这个行业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家国外公司引进来,我们老老实实做学生。以前没有这种机会,因为真正核心、顶尖的技术,发达国家对我们中国是封锁的。这次经济危机来了,他们也要考虑降低成本、继续生存的问题了,所以给了我们这次机会,使方泰产品的技术含量,一下子提高到与国际最高水平接轨的位子。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经营理念。

我个人认为中国制造业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分水岭。我们的环境不能再污染了,我们的资源不能再贱卖了,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一定时间内也将会消失掉了。今后我们靠什么与别人竞争?我认为最现实的做法是鲁迅先生讲的“拿来主义”。

利用这场金融危机,抓住这个以前想拿而拿不到的机会,提升我们的整体水平,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与产业结构。同时,我们大部分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足够与国外大企业抗衡的实力,还需要有利成长的环境呵护,政府要尽快制定出适合我们企业现状的政策,扶持企业迅速壮大。

浙江方泰电器有限公司

拿来主义范文4

拿来主义的沼泽地

形式不被接受

《爱情公寓》系列的导演韦正,还记得三年前把片子播给一家电视台购片人员看的时候,对方看了片头曲之前的那段剧情,问他:这是什么?

先有一段被称作“钩子”的剧情,再进入片头曲,然后进入正片,这是每一部美剧都会用到的技法,借此来留住播放片头曲时尿遁的观众,提升广告价值。但是,长期将收视人群天经地义地定位在30岁以上妇女的中国电视台,似乎离网络上风靡的潮流很远,这导致了《爱情公寓》卖片的不顺利,第一季没有上星播出,总价卖了500万不到,这个价格与它后来在网络上总计超过10亿的点击量相比,显得极不相称。于是在《爱情公寓》第二季一开始,韦正借着台词做了一番揶揄:“电视剧要是没有婆媳、孽债和第三者,根本就别想上黄金档。”

就这样,在第三季,“钩子”还是被挪到了片头曲后。

山寨的帽子在飘扬

与剧集在电视台遇冷相对应的是,电视剧在网络上则遭遇了另一个方向的质疑:与经典美剧《老友记》相似的人物关系,《生活大爆炸》的极客气质,还有与《老爸老妈罗曼史》雷同的台词,等等。不过仔细看评论,你会发现剧迷似乎更多是在对《爱情公寓》明目张胆的“临摹”表达愤怒,对比之前《丑女无敌》、《歌舞青春》等影视作品在中国的翻拍,网友表达的更多是不屑和嘲笑——明明购买了版权,为什么拍出来还是这么土?

是啊,为什么?《歌舞青春》在美国大卖,在中国由迪斯尼、SMG和华谊其同完成,但最终票房不过百万。有影迷总结原因:当美围高中生扎克·埃夫隆打打篮球泡泡拉拉队员时,中国的高中生们正在埋头做卷子。

《爱情公寓》至少在细节和美术上完成了美剧的本土化,这一点在《爱情公寓3》变得更加明显。东方不败和吕布的打斗与《生活大爆炸》里的史波克大战蜘蛛侠其实是同一个梗,但前者当然更能戳到中国人的笑点;在很多情景喜剧中出现过的真人彩弹射击也被改成了CS模拟,这个游戏虽然由国外的团队开发,但真正发扬光大则是在中国80后读中学的年代,顺便小小剧透,这段戏的笑点在于,真人CS打得正酣,演员入戏太深,卡机了——当然,这种只可意会的笑点,也只能戳中经历过本世纪初只能用modem拨号上网打游戏,从而不得不忍受着网速56k经常掉线的那一代人。

用自嘲打败生活

对于这种人物设定与美剧相似,韦正这样回应:“一个外向的,一个傻乎乎的,一个花花公子,一个老实巴交的,一个小公主型的,漂亮、乱花钱、不靠谱,还有专门闯祸的女屌丝,其实不同的美剧用的往往也都是这一个模式,我可以把各个美剧也对应起来,这很正常,要服务各种人群啊。但是,美剧的厉害之处在于:在一个简单的模式里,它能够不断出新,例如《生活大爆炸》这种,其实很多梗也是《老友记》的,但用四个科学家的方式演一遍,又不同。”

《爱情公寓》的本土化最成功的一点,也就在于它用中国80后习惯的自我矮化的形式,用自嘲打败生活中的辛酸和无奈。每个^都能看到自己席丝的一面

如果仅仅将本土化理解为道具和形式上的中国元素,似乎还无法解释《爱情公寓》的受欢迎程度。影视剧与它所经历的社会总是互为投射,在中国,5年前,年轻人看赵宝刚的《奋斗》,但是他们很快发现那只是上一代人对自己投射的希望,而真实的社会是两极分化,上升通道阻滞,然后年轻人开始自嘲“屌丝”,对爱情则是“属丝争不过高帅富”。

这时,《爱情公寓》出现了,它很夸张地把屌丝主角们干的蠢事放大,但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虚假,比如主角曾小贤屡屡遭到上司的打压得不到升迁,独自来到异国他乡“漂”着的漫画家关谷无人赏识……每个在城市中踽踽而行的人都能在他们身上看见自己。

拿来主义范文5

最早的生命信息保存在

RNA上?

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而言,包括细菌那样简单的微生物,这套密码保存在细胞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中。但是DNA是复杂的双螺旋结构的分子,迄今生物学家普遍认为,在早期地球的自然环境中,它不可能先于生命而存在。DNA必定是生命出现之后才慢慢进化出来的。至于最早生命的遗传密码,则保存在比DNA简单的RNA(核糖核酸)上。这就是生命起源上著名的“RNA世界”假说。

的确,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开始信奉这一假说。RNA因为是单链的,比DNA要简单得多;除此之外,它还能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当它跟其他一些有机分子结合在一起时,能像蛋白酶一样催化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尤其有说服力的是,经过数十载的努力,在2009年英国生物学家马修・鲍纳等人终于在模拟地球早期环境的条件下,不依赖任何已知生物,合成出了组成RNA分子的基本单元――核糖核苷。

最早的生命“顺手牵羊”

但现在,这个假说面临着挑战。生命起源的“RNA世界”假说回答不了一个难题:早期以RNA作为“遗传密码本”的生命,为什么很快就放弃了RNA,改用DNA了呢?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作为遗传密码的载体,DNA无疑要比RNA要优越得多,但假如早期连DNA都还没有,那生命就无从知道还有比RNA更好的遗传工具。而如果假设自然界在生命出现之前就有了DNA,最早的生命开始只是“顺手牵羊”拿来为自己所用,后来又学会了自己制造DNA,那事情就简单多了。

但前面已经提到,生物学家普遍认为DNA太复杂,在早期地球的自然环境下是难以自然合成的。具体地说,困难在于:组成RNA和DNA的基本单元都是核苷,核苷又是由一份糖、一份磷和一份碱基组成的;而合成DNA的那一份糖要比RNA的那份糖要困难得多。

不过,最近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观。2011年同样是马修・鲍纳等人在模拟地球早期环境的条件下,终于合成出了类似DNA上的那份糖,当然这仅是“类似”,说明还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但他们预计,这个目标在几年之后就能实现。要是事情成功,他们的工作将打破“DNA不能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下合成”的老套说法。

“刀子”和“老虎钳”

最终分开了

拿来主义范文6

到了近代,人们为了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则以减少单位面积道路内的汽车数量为原则。大多数欧洲城市采用了管制来减少堵车。德国和不少北欧城市都设立了大量步行商业区;雅典的机动车只能隔日进城;意大利的锡耶那和佛罗伦萨禁止汽车驶入古老的狭窄街道。

交通拥堵几乎是世界所有经济发达城市的通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了交通不便的问题,许多城市都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和优化城市设施来解决最终的问题,其中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权威专家指出,治理交通拥堵,首先得学习,向一切做得好的城市学习,这是一条捷径。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最好,最经济实惠。拿来了,然后根据自己城市的实践改造提高,为我所用,是上上策。

政策管理,实施治理交通拥堵的法宝

限制私人小汽车拥有量,减少私家汽车使用频率 小汽车、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相比较,小汽车运行所需的人均道路面积及停放面积是最高的,因而运行效率最低。

近年来,在国外许多大城市,私人小汽车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工具而不是作为代步工具,人们出行大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家庭小汽车只是供人们到偏远地区办事或外出旅游时使用。

实施道路收费政策,加强停车管理,重点减少或限制小汽车出行量 当前,世界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拥挤收费的可行性研究,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拥挤收费方案早已进入实施阶段。

通过向拥挤路段或拥挤区域行驶的汽车收取拥挤费用,抑制交通需求的增长,有效改善交通状况,缓解道路拥堵。

总体而言,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限制措施更加严厉,主要是通过政策、价格和交通设施有限供给等手段,重点限制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区域的小汽车交通量。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控制交通流量和出行方式 世界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摊大饼”式扩展现象,就业中心与居住地割裂,就业向市中心集中,市区夜间人口减少,郊区居住地则成为“卧城”,致使出行流量庞大,道路交通压力沉重。

为治理交通拥堵,世界不少大城市普遍实行控制交通流量和出行方式的政策,探索建立交通功能与商业功能一体化模式。

减少公务用车,减轻道路交通压力 由于公务用车数量庞大、使用频繁,进一步加剧了道路交通压力,因此一些国家将公务用车纳入交通管理范围,通过采取限制性措施,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

纵观这些国家在配备公车的导向上,都坚持了“一要方便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要尽量为纳税人节省开支”的原则,并以此做出各项具体规定。如各国都规定,专车只能用于公务,不能用来办私事。配备专车的官员辞职或退休后,立即取消其使用专车的资格。

公交优先,重视发展城市公共系统

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汽车化”进程中,大多经历了“私人汽车膨胀道路拥挤阻塞重视发展公共交通”的发展历程。公共交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交通使用率,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交优先战略成为由法国率先提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交通原则。主要做法是:

构建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网 公共交通包括地铁、公交车和轻轨交通等,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费用低、安全性强等特点,最适宜高密度人口的城市采用。

美国、德国、法国等国都非常重视用立法手段规范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对公交管理者、运营者、交通工具使用者做出了司法规范,以确保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巴黎、伦敦、纽约、东京四大城市都在投资上优先考虑发展公共交通项目,加大投资以补贴公共交通的亏损,提高公交运营力。

欧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由轨道交通为主的多种交通方式构成,各种方式分工明确,联结紧密,换乘方便,形成了高效率的网络体系。

市郊快速列车是联结中心城市、郊区和卫星城的快速大运量铁路客运系统。

地铁是大城市城区公共交通的骨干系统,主要解决城市内部的客运交通。

现代有轨电车是应用新技术对传统电车进行改造形成的系统,其舒适性及机车性能能够满足现代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建设和运行费用远低于地铁,因此现代有轨电车在欧洲城市中备受关注和青睐,恢复和建设有轨电车在大城市中成为一种热潮。有轨电车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地铁系统的补充和联系,而在中小城市则是城市客运交通的骨干系统。

公共汽车在欧洲城市属于公共交通的支线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城区轨道交通服务范围以外的地区营运,以及将人员散布的居住区与轨道交通系统联结起来。上述各种交通方式相互补充,形成了高密度、高覆盖、高水平的公交营运网络。

创造条件,实现高效率客流在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转换 在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中,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和转换至关重要。

作为限制中心区小汽车交通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停车-换乘”模式在欧洲各城市中的实施均非常成功且效果显著。在轨道交通辐射到的郊区和卫星城的各个站点附近,设有精心设计、与站点衔接良好的停车设施,可引导城市地区的居民在进入城区前进行交通方式转换,这种做法大量削减了小汽车交通总量,减轻了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

伦敦20世纪70年代启动了一项“停车再乘车”计划,即在城镇修建大面积的停车场,鼓励市民将车停放在停车场,然后再乘坐公交车进入城镇。此类场地呈弧形,离镇中心的距离为2-3英里,分别建在城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保证从各个方向进城的车辆都能有地方停车。英国政府在2000年7月制定了一项10年计划,即到2010年再修建100个“停车再乘车”场地。

德国海德堡为了减少入城交通量,城市在郊区配有小汽车-公交的转换系统,使进城者可以先在郊区停车,然后再坐公交车辆到城市中心,从而有效避免小汽车直接进入市中心,加重城市道路的负担。

新加坡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努力构筑以地铁和轻轨为主线、以公交车和出租车为辅助发达的立体陆路网络。道路沿途设有换乘站,方便公交车之间的换乘;在每个地铁或轻轨车站,均设有较大型的公交车转换站,使得公交车与地铁或轻轨之间的换乘也非常方便。居民区的车站,均有遮阳棚通往组屋区,使乘客免受日晒雨淋之苦。

为了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新加坡政府特意在地铁站附近建有大型购物商场、电影院、小吃中心和夜市摊位等,颇受人们欢迎。新加坡出租车费低廉,为仅次于公共汽车的重要交通方式。为及时有效、迅速准确地匹配车辆与乘客,减少空驶率,几家大型出租车公司采用自动调度系统,为消费者提供定时预订出租车、定点接送等服务,促进实现出租车与其他公共交通工具间的转换。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确保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由于建立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纽约成为没有私人汽车也能生活得不错的城市。

纽约大都会地区公交局负责大纽约地区的公共交通,是一个拥有4.7万名雇员、20多个主要部门的庞大机构。在纽约市的5个城区内,有26条四通八达的地铁线路,243条公交车线路有12693个遍及全市各地的车站。许多地铁和公交线路都是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开通。2005年,纽约地铁日平均客流量为470万人次,年平均客流量达14.4亿人次,地铁客流量在世界居第4位,仅次于东京、莫斯科和首尔。为避开拥挤的交通和昂贵的停车费用,在曼哈顿中央商业区工作的人,有五分之四选择公共交通作为自己的主要出行手段。

为了从资金上保证公交优先政策,并明确资金使用和分配权限,德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乡镇社区交通资助法和区域化法,推动了公交建设的良性发展。德国公共交通业每年出车近100亿辆次,有大约86%的德国家庭出行时选择使用公交工具。德国公交业共有8000家企业,从业人数高达25万人。

多年来,日本东京一直大力发展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市民出行大都选择轨道公共交通。东京交通圈涉及的一都三县,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200多万人,东京大都市圈现有280多公里地铁线,铁路近3000公里。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承担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在早高峰时的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仅为6%。日本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数量多,如东京一些大地铁站出口多达几十个,许多出口直接通向当地的著名设施、大型企业或政府部门,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

强调公共交通优先已成为不少国家城市发展的主要政策导向,不仅将城市规划、住宅、交通作为一体统筹解决交通问题,而且在道路的分配使用和管理措施上得到充分体现,如设置公交优先的专用道和信号灯。法国巴黎和巴西一些城市中心的主要干道,都有只允许公交车和出租车行驶的专用道,还有一些线路在特定的时段也只允许公交车使用。在伦敦,公交车优先线路占全线路的85%,另辟有“红线”优先路线,只供公共汽车使用,严禁其他车辆使用。

创造条件,积极倡导“绿色出行”

搞好宣传教育活动,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欧洲交通周活动已历时5年,2005年为第四届。举办欧洲交通周活动的目的是宣传可持续城市交通战略,倡导步行、骑自行车以及公共交通等绿色交通理念,减少小汽车对城市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欧洲有1250个城市签署宣言,参与欧洲交通周活动。活动的重点:

一是公共交通。在交通周期间提供免费乘车或优惠乘车服务,公交车上或公交站台提供免费早餐,鼓励“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出行方式,增加公交车发车密度,减少发车间隔。

二是自行车。城市中提供自行车专用道路网体系及停放场地设施。

三是步行道。提供四通八达的绿色林荫步行道系统。

四是小汽车。制定鼓励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公司开集体班车、举办节油驾驶培训班、限制城市中心区停车等政策;

五是交通需求管理。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倡导电视、电话网络工作方法,进行多种出行方式的宣传,制定机动车管理规划等。

六是商业服务设施。在公交站点和交通沿线规划建设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停车场站等设施。

七是换乘枢纽。合理组合各种出行方式,整合公交线路,减少市民出行时间和费用,提高公交覆盖率和通达性。

八是交通与健康。提供免费体检,鼓励成立步行者和自行车代步者的社团组织,提供城市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信息。

九是建立步行区。鼓励在城市中心地段设立车辆禁行的步行区。

十是划定限速区。在城市中心划定车速不得超过时速30公里的区域。

采取相应措施,为实践“绿色出行”创造条件 在城市中心区公交发达、商业繁华的地区开辟“交通绿岛”是近年来欧洲许多城市流行并取得成功的一种做法。

步行区最初的设计理念是打断小汽车穿越中心区的交通路线,避免人员、小汽车交通在中心区堆积。步行区(有些步行区允许公交进入)的设立不仅在疏导交通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以及城市环境与景观效果的改善。巴黎、慕尼黑和苏黎世的步行区均已成为城市中最精彩、最有吸引力的亮点。

自2000年以来,丹麦环境保护部和交通部联手发起“绿色出行周”活动,每年9月下旬举办,每次活动围绕“绿色环保”设有不同的主题。丹麦人在“绿色出行周”中把自行车活动推向了,他们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上下班自行车、火车站自行车和公司自行车等方案。这些方案实际上都是原有的市中心自行车服务的扩展和延续。

“绿色出行周”中开展的活动把这项主要针对旅游者的服务进一步推广到了公司、企业、政府机构,以及公交汽车站和火车站,使人们在上下班或外出办事时都可以不花一分钱随时随地骑上自行车。

“绿色出行”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哥本哈根市曾经投资280万克郎,向市民免费提供自行车,在市区150多个指定地点放置了1000多辆自行车,用扣锁相连,需要者只需将一枚20克郎的硬币嵌入锁内,便可取下自行车,用完后在任何一个指定地点把车锁好就可取回硬币。而免费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的资金来源,则是在自行车车轮表面和车身上做广告所得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