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 精细化 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如前所述,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必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学校声誉获得全面提升。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2
关键词:学案导学法;新课改;课堂效率
新课改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整个高中教育阶段也风风火火推行新课改。关于新课改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等问题,老师们都在时时刻刻地探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具体的操作模式。“学案导学法”是这些方法中影响比较大、应用比较广的一种,同时也是比较受欢迎和容易推行的一种。如何利用“学案导学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达到质与量的统一呢?
“学案导学法”的理念和具体方法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是非常好的新课改操作方法。但它同时也把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抛到了教师的面前:那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另外,在制作“学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按一定的逻辑(历史的内在逻辑——时间先后、因果关系等学生思维逻辑的规律)进行要素建构(基本史实、史料、史论),以方便学生接受和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结构与内容,使教材真正发挥其传递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当然,如果前面的问题都处理好了,这样的“学案”一定有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复述的功能,使学生能够自主轻松地进行复习,巩固学习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得课堂的效率在课外得到延伸。
下面,通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专题的17课《思想》作为案例进行说明。
一、“导学案”设计如下:
二、“导学案”的使用及课堂教学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采用15:20:10(分钟)的时间分配制度。前15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阅读教材,在草稿本或在教材上(用铅笔)整理知识点;中间教师用20分钟讲解知识点,主要是做到“史论结合”讲明史实、史料、史论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基本知识,进行重难点突破;最后10分钟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本课知识。
三、课后作业及巩固知识要求
课后学生需要根据“导学案”的框架在作业本上整理知识脉络,教师批改并评价。学生需保存该课的“导学案”,装订成册,以便以后复习。
在使用改进的“学案导学法”后,学生普遍反映,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知识体系轮廓更加清晰,不知如何看书、不知如何听讲、不知如何复习的问题得到解决。通过本学案,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理解、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用改进的“学案”,笔者明确感觉课堂轻松了很多,效率提高了不少;从学生作业和考试的方面看,教学的有效性比以前明显提高。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3
历史教师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素质、专业基本知识素质和其它相关知识素质。
一、基本理论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有:基本原理,主要是的认识论与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历史学科原理,主要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发展的辩证法;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等等。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理论知识,才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原因和结果,共性与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概每和观点,给我们指明了研究人类历史的重要方法。又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特殊作用,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专业基本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必须具有广博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系统的全面的掌握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时间、重要人物等。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民族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还应阅读一些基本的历史文献,如中国史应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以丰富知识构成,使历史教学有广泛的内容。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历史知识。教师不论学历有多高、教龄多长,都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文物考古有了新发现,学术研究有了新成果,现实生活中提出新课题,必然会影响或推动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不应对此孰视无睹。对大纲、课本的正确态度,是尊重它的科学性、规范性,而不是每字每句奉为神明,是在尊重它的前提下驾驭它、运用它。
三、相关知识素质
历史教师应当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因为历史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说明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过程中,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僵直地了解,才能达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一些与历史专业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有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音、体、美等基础知识,另外,还应具备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知识。
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一般包括语言文学及中外文学知识、中外哲学知识、中外政治经济学知识、民族学知识、法学知识、伦理知识、社会学知识、宗教学知识及民俗学知识等等,这些知识在中学历史教材的每一课中几乎都涉及到一些。例如,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自古以来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对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作家了解,才能更好的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发掘时代对作家、作品的影响,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相关的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一是指地理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含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这是因为历史上一些民族的变迁,一些自然山川的变迁,一些市镇地名的变化,在历史教材中是经常遇到的。二是数学知识。古今中外历史中,都有大量有关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中国历史中的《九章算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等,世界史中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古阿拉伯人的代数学等。历史老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才能把它们讲好。三是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建筑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才能讲好物理学家牛顿和他的运动三大定律、化学家门捷列夫和他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医药学家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建筑学家李春和他主持建造的赵州桥等问题。
历史老师还应有一定的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因为现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各时代的文化和世界历史上很多国家各时代文化,而在文化中,音、体、美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多,只有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对聂耳、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家及一些名曲有所了解;才能对围棋、足球、摔跤等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运动的产生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对齐白石、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和其作品有所了解。只有教师对此有所了解和掌握,才能把它更好的传授给学生。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4
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历史新课改的性质与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新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和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逐步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现代化。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这种新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基础的,每节新授课有一个学案。老师要精心制作学案,课前发给同学们学案。一个学案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课堂小结,配套练习等环节,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填空或者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个环节由学生自己思考与合作交流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本人结合岳麓版必修一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来做具体的说明。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新授课基本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下面就每一个环节做具体的解释: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素材、或对已有知识的拓展深化等手段,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调动起学生学好本节课的欲望,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中,通过问题"秦始皇创立丞相制度,是不是丞相制度一直存在呢"与问题"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如何一步步地扩张皇权?",调动起同学们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个人自主学习学案内容,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安排学生做学案相关内容,整理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难题。教师及时巡视,适时点拨。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同学们对照课本在20分钟时间内将学案上的内容填完,并且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及时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不会的问题。
三、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让不同类型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问答和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交流。同时教师要适时引导、激发学生讨论、辩论等,完成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让学生自己将学案上做的题目答案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订正,及时引导,及时鼓励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知识
四、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1、针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已有经验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拓展提升。要注重知识内涵与外延的挖掘及与学过知识的联系,并选取难度适中的典型题目进行应用训练;要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提升,澄清学生思维认识上的疑、难点。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与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并且及时地概括出本节课的主线: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体现皇权的不断加强。
2、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理清知识结构,总结解题步骤,掌握规律和方法。要突出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与方法的掌握,突出学习态度的培养和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上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通过学案中的题目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五、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根据学案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典型习题的巩固性练习。
2、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和巩固知识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变技巧。
3、学生做完学案后上交,教师全批全改,督促学生完成学案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上面介绍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顺应历史新课改的新理念与基本精神,由教师主导变为师生共同活动,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手脑并用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参考文献
[1]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教师教学用书》 岳麓书社 2005年版
[2] 孔繁刚 "学生心目中的'主体'与'互动'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年11月
[3] 张晓英 "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中国教研网 2005年
[4] 陈映兰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育资源网" 2007年
(接上页)事物、现象、原理和规律讲清楚;学生不会形象思维,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地理事物、现象的存在、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地理非常重要,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5
【关键词】 历史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48-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更是创新的时代。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何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教育界的重任了。为了承担起这个重任,教育界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
说到教育改革,自然地,我们就会想到“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这两个词。的确,从“鱼”到“渔”的转变,是我们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方法传授的一个转变。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赋予“鱼”、“渔”更深刻的内涵。“渔”的目的抓“鱼”,我们要教给学生抓鱼的方法,但这还不够,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鱼”是他们应该抓的,抓“鱼”做什么,怎样使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手段更有效地抓到这条“鱼”。
面对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首先我们要给历史学、历史教育一个正确的定位。也就是说,我们先要知道“鱼”是什么。各门学科的分类,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定位.历史学科就是鉴古知今、使人明智的学问。通过历史学习,帮助学生通晓世界文明的演变史,不仅使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各种问题的渊源.更要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吸取有益于社会进步、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使学生真正达到“鉴古以知今,读史以明智”的目的。
确定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定位后,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发挥史学的重要作用,确立历史教育应有的地位。即“渔”。首先,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外,更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人类积累的重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以使自己适应社会的需要。其次,要透彻的理解历史课程标准、大纲。在课程目标上,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全方位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轨迹、树立正确历史观、人生观。再次,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要从“传授型”向“导向型”转变,改变“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最后,教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先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讲给学生,让学生头脑了有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再具体讲述每一个阶段的历史,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
现再联系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
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新课程已实行几年了,但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三)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
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我们不少的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
历史基本知识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
一、历史学课程体系的内在结构
高校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过长时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近年来,各校根据社会和学科的发展要求,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体现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方面已有不少进步,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课程设置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专业必修课中通史课比重偏大,选修课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培养学生能力的课程缺乏等。[1]高校历史专业通常设有40多门甚至更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通修课和专业课两大类。由课程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各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分析历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不仅可以发现课程组合的一般规律,而且说明了模块式设计的可行性。一般而言,历史学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有以下特点:
(1)一致性。虽然历史学各门课程相对独立,有其教学目标、概念、原理、规律和方法,但每门课程都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得到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要适应与历史相关的工作要求,就必须学习政治、哲学、英语、法律等基础课程,学习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文选等专业课程并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些课程的合理组合,可以使学生获得符合专业要求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
(2)层次性。历史学课程体系中的层次性,反映了课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其顺序,同一层次的课程在教学安排上是并行关系,不同层次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如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奠定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再学习专业基础课,进入高年级再学习专业选修课程及心理学、教育学、历史教学法等历史教育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
(3)渐进性。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和对应用能力的掌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课程之间的前后顺序必须明确。如世界历史专业的学生,应当先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与专业外语等基础课程,再修国别史,然后在高年级修国际关系史、西方文化史等专题性较强的课程。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应先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与中国历史文选等课程,然后修中国文化史、民族史、社会史、思想史、史学史等专题课程。大体做到分步渐进,由博到专,确保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进而获得史学分析、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基本技能。
(4)整体性。整体性是指各门课程分层次、按顺序,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如果说层次性、渐进性反映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了模块划分的思路及其依据,那么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则表明:各课程可以按功能或内容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世界历史专业的选修课根据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欧美史方向、亚洲史方向等课程模块;历史学专业的选修课则可分为中国古代史方向和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两个课程模块。
二、历史学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一般程序及作用
历史学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是以社会对历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导向,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按照历史学教学内容的内在有机联系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分解和组合的过程。其一般程序如下图所示(见下页):
在设计过程中,历史专业设置是前提。专业设置反映了人才的专业门类及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总体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办学条件及优势。如根据教师力量和特点,强化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历史文选等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和能力训练。同时,也要有所侧重地设定专业方向,向某些行业所需的专门知识倾斜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特长。
一如前述,历史学课程体系由一系列课程组成,虽然各门课程相对独立,有其教学目标和内容,但课程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有机联系。按照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进行功能划分,确定历史学课程体系内部的功能模块的组合形式,这是模块式课程设计的基础。
以模块功能为依据,明确各模块应由哪些课程组成,然后再确定各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课程教学质量保证以支持功能模块,从课程模块功能的组合体现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最终实现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而且,为了保证历史学课程体系模块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还必须进行模块整合。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审查各课程组合的模块是否合理,各模块形成的课程体系是否得当,以避免设计时考虑不周产生的错漏。
从上述原理和程序来看,模块式理论不仅可以推广到历史学、世界历史等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设计,也可以用于某门课程内部的教学内容设计。历史专业教学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与其他课程体系一样,其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知识系统,必须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收集社会需求和学科动态的信息,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与传统的基础课、历史专业基础课、历史专业课三段层次组合方式相比,模块化组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不同,而且还有以下作用:
一是课程之间的关系更明确。由于历史专业课程模块是按功能定位区分的,故一般可分为基础模块、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对每个模块之间的教学目的与作用,教师清楚,学生明白,教与学的目的都十分明确,有利于避免学生学完课程之后,还不大清楚各门课程的关系与作用的被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