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的诗句范文1
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3、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4、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来源:文章屋网 )
中秋的诗句范文2
2、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4、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尾犯·甲辰中秋》
6、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7、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9、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中秋的诗句范文3
Jack Kramer Autograph是历史上卖得最好的球拍之一。由于曾经伴随约翰・麦肯罗、翠西・奥斯汀、阿瑟・阿什、克里斯・埃弗特等球星夺得过众多大满贯比赛的冠军,它成为了木拍当中的宠儿,从1949年到1981年,这款球拍的总销售量超过了一千万支。
这款球拍的命名者杰克・克莱默上世纪中叶转入职业网坛之后,与WiIson签了一份名字使用合同,条款规定他可以得到这款球拍收入的2.5%。在他职业生涯期间,克莱默每年从这款球拍的名字使用权得到的费用从未超过1.3万美元。可是这个数字却在他退役后逐年增加,到了1975年,这个网球蓬勃发展的时间点上,克莱默的这项收入一度达到16万美元。
2 Dunlop Maxply Fort
Maxply Fort也是网球拍中的一棵常青树,从1917年诞生直到1983年最终停产,这款球拍基本没有任何改变,而且在市场上一直很受欢迎。Maxply Fort拍身采用了无着色的清漆罩面处理,使得拍子保留了木材的原有颜色。此外,拍身还涂上了胶蜡,起着防水的功能。球拍的拍头较轻,再加上圆而精美的拍柄。使得369克重的Maxply与当时其它的大头棒似的球拍相比,犹如花剑一样轻巧。
3 Prince Classic
相比当时普遍的70平方英寸的拍面,Prince cIaSSicl 10平方英寸的拍面是超大的。1976年以后,这样一款为网球初学者设计的大拍面球拍很快影响到了整个球拍制造领域。很多球员发现大拍面的球拍能够让击球更加稳定,同时打出更强烈的上旋,让发球和截击变得更有力。在多年之后的今天,90平方英寸以下的球拍已经退出了舞台。
4 Head Arthur Ashe Competition
盘点过去三十多年来网球拍的发展历程。Head Arthur AsheCompetition注定在面世时就昭示着未来球拍的模样。它整体铸就的拍身以及“开喉”样式为今天球拍的设计奠定了基础,外层铝材料中间夹着一层玻璃纤维混合材料也预示着未来球拍材质的发展方向。它是新旧球拍的混合体,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在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
中秋的诗句范文4
摘 要:今天的世界越来越受全球化影响,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视野,但同时也在失去文化的丰富性。这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对人类有多么重要。而在文化的整体中,艺术以及戏剧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我们需要超越利益去从事艺术的传承与创造,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界性抢救与保护,不仅仅是要为人类保存下一笔文化遗产,更是为未来的文明进程,保留下尽可能多的火种。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就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戏剧;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02文献标识码:A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in Globalization
FU Jin
一、全球化与世界视野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已经越来越深受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不仅仅意味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流通,新的科技手段跨国界的运用,以及经济一体化,同时更意味着我们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一种世界性的视野,越来越深刻和切近地认识到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紧密关联。这种新的世界性视野的一个新近例子,就是我们正面对的很可能将波及全球的禽流感威胁,我们现在突然意识到,遥远的欧洲某个农庄里一只鸡得了俗称“鸡瘟”的禽流感,原来真是有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直接且现实的影响的;事实上,全球性的流行病并非始于今日,然而只有随着资讯的发达以及全球意识的增强,我们才会真正用这种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星球每个角落里发生的一切。这样的眼光使我们这个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或者用中国传统的称呼,叫做“天下”――“天下”不是由一块块分裂的疆土拼凑而成的,它是一个有机的、各部分具有内在关联的整体。
因此,我们今天已经越来越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每天不仅关心柴米油盐和身边的大事小事,同时还关心伊拉克的爆炸和巴基斯坦的地震,北美洲的飓风,以及苏丹的族群冲突,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变化。全球化也必不可免地渗透到文化领域,我们的床头贴着猫王的照片,我们痴迷于美国黑人音乐,墙上还挂着毛利人的雕塑。就算其中不无附庸风雅或人云亦云的成份,但我们的审美趣味确实已经渐渐超越民族与国家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具有世界性。
是的,全球化使我们获得了世界视野,但全球化还为我们的文化思考增添了更新的内涵。全球化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对于我们事实上是很重要的,而且这个世界其它角落的状况以及变化对于我们而言不再是毫无关系的;而怎样的“世界”才是一个“好”的世界,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哪些事件对于是“好”的事件,哪些事件又是“不好”的事件,就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仅仅把视野集中在文化领域,那么,在全球化的语境里,一个“好”的世界的定义与标识,首先就是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因为拥有多样性而无限丰富的世界,才是好的,才是我们值得生活在其中并且值得留恋的世界。
二、文化的世界并不理想
是的,我们拥有了世界视野,而全球化也给了我们很多机会,让我们能够与世界上各个角落的同类分享各种各样的艺术。
然而,世界的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化并不是都那样让人们兴奋。比如说,认真看待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所有变化,我们会发现,因为深受全球化的影响,世界文化、世界各国人们的审美趣味正变得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相似。换言之,当我们似乎获得了世界的视野,我们的艺术欣赏范围和审美趣味迅速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时,这种超越的指向却惊人地单调。我们会沮丧地发现,拂去那个日渐丰富的表层,我们所看到的情况与理想相去甚远,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娱乐在丰富的背后正潜藏着无比的单调,因为这个世界的美学正在被少数几家跨国公司用十分显著的刻意手段所模塑;正是出于要最大限度地通过文化娱乐业牟利的目的,文化与艺术产品正在源源不断地从跨国公司精心设计的工业化的流水线被人为地批量制造出来,它们被输送到世界各地,于是,在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人们却不自觉地在追逐着惊人地相同的流行与时尚。这样的流行与时尚是被“制造”出来的,而由于制造的行为背后有强大的利益动机,它主要不是一种文化行为而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不可避免地,它要按照跨国公司的经济逻辑行事――希望全世界的人同时喜欢上同一样东西,不管这东西是《指环王》,是《花木兰》,是麦当娜,还是《哈利波特》。
跨国公司甚至在巧妙地利用我们对于审美丰富性的渴望,它们不断变换花样,似乎每天都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精神食粮,但唯一不愿意让我们深究的就是,那些让人们自以为是“前卫”与“个性”的东西其实恰恰是“流行”和“时尚”,跨国公司不会给我们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前卫”与“个性”,因为所有的“前卫”与“个性”都是单称的、独特的,真正与众不同的风格与喜好不可能是“流行”与“时尚”,并且正由于它恰恰是“流行”与“时尚”的死敌,而违背了跨国公司的文化产业要让每一分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收益的经济模式。
因此,当我们似乎越来越获得了世界视野,尤其是当我们是借助于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获得世界视野时,我们事实上同时在失去世界的丰富性,至少在失去文化表达的丰富性。而且,全球化来势汹汹,似乎难以抵挡。以中国为例,仅仅在二十几年前我们还觉得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遥远,然而就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看看我们的生活,想想我们今天的文化消费,就不难感觉到全球化的速度。我从事戏剧研究,对此体会尤深。二十几年前各大剧院人山人海,人们以那么高的热情去欣赏京剧、越剧或秦腔、川剧的演出,如痴如醉。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剧院的生意就开始凋零,曾经在几百上千年里为中国各阶层普通爱好的戏剧,忽然离开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从港台和欧美传播进来的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传统戏剧面临整体上的困境,渐渐地,去剧院欣赏一场传统戏剧演出不仅不再是正常的娱乐和艺术活动,哪怕是欣赏那些名满天下技艺卓杰的名家演出也不再令人羡慕,甚至变得有可能让旁人感到怪异,它成为“落伍”和“老土”的代名词,整个社会的主流美学趣味,并不支持它的存在与发展,这当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欣赏选择。这样的现象当然与全球化有关,当然是由于文化领域日益庞大的跨国公司借全球化的经济趋势竭力推动而出现的结果,它不是源于普通民众审美爱好自然的变化,与以往的时代民众审美趣味经常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是一回事,在它的背后,是西方发达的文化工业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作用。
文化工业时代,所有后发达国家的传统艺术都迅速被边缘化,失去表达的机会与可能性,即使它们侥幸在跨国公司所代表的那种单一的美学趣味的选择过程中得到青睐,那它的形态、内在价值与风格――它的核心表达方式――也必须被改造成适合跨国公司所理解的那种“世界性”的口味所能接受的模样,因而在事实上不再是它们的本身,而被纳入到发达国家对后发达国家艺术殖民的进程之中,成为西方艺术的亚洲版或非洲版、拉美版等等。
一个完全受制于文化工业的世界不是个“好”的世界。一个美学趣味完全由跨国公司决定的世界也不是个“好”的世界,就像我刚才说过的那样,一个“好”的世界,它的文化应该是丰富的,这个世界上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应该有不同的爱好,而这些爱好正基于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假如在美学上丧失了丰富性,假如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他们对艺术与文化娱乐的爱好都变得同一了,那么世界也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沙漠。只有沙漠才会只显出一种颜色,一种颜色的沙漠,不管它是何种颜色都不是绚丽。
三、文化多样性有多么重要
是的,在全球化时代,文化表达多样性的价值忽然突显在人们面前。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出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人类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许多精神去保护珍稀动物。但是,事实上很少有人真正理解这样做的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出于对动、植物的人道主义情怀,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猎奇的心态,不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机会欣赏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奇观,而是由于这个地球的生物链十分脆弱,而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中,绝大多数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的。某种动植物的灭绝,很可能给整个世界带来未可知的灾难。我们不知道哪些动植物的灭绝会给人类以及给这个星球上的生态带来什么后果,因此要给人类以未来,要减少人类生存发展的风险,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尽最大的努力,为人类保存这个世界上现存的所有物种。这一做法固然显得消极,然而在应对大自然可能出现的各种目前未知的劫难时,却有可能是最佳的策略。
文化也是如此。人类文化本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而人类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之所以有特殊的人类价值,它对于人类的今天与明天之所以重要,同样是由于这个世界充满未知的风险。人类未来有可能面临的许多危机与挑战,都是我们目前所不知道和无法预料的,就像我们此前无法预料这场几乎波及全世界的禽流感会突然降临一样。可以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界复杂的地理与自然环境以及种群关系里,人类不同的群体在他们分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方式;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的背后,可能正蕴含着人类应对各种各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挑战的特殊策略,蕴含着人类某些特殊的生存智慧。每个文化群落都是在长期与自然界以及与各周边民族的互动中存续下来的,身处不同的地理、自然与文化环境之中,面对不同的挑战与危机,人类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模式,那些成功的应对模式,就逐渐积淀在不同文化圈的习俗之中,因而,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之中,或许就潜藏着人类面对自然与劫难与战争时某些特殊的应对方式。
不同的文明用不同的方式应对冲突与劫难,文明的此消彼长正与面对不同的挑战与危机时不同应对方式的成败相关。但某一文化圈一时的成功,只意味着当他们面对某种特定的冲突与劫难时选择了正确的应对模式;但这样的成功并不足以说明这种文明在任何挑战与危机面前都必然获得成功;相对于人类千万年的历史而言,它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面对人类未知的前途,我们实在不能将人类的所有希望都系之于这一种文明;人类文化如果只剩下一种模式,即使这种文化有其非常之处,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而言也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失去了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未来在面对新的挑战与危机时,就丧失了可供选择的行为模式,其风险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发展进程经常需要不同文化圈的互相激发,某种文化所蕴含着的某些生活与思想、情感内容,在它自身或许并不起眼,却有可能激起其它相关的文化圈的灵感,给后者注入活力。
因此,我们不难知道文化表达的多样性对于人类而言有多么重要。而在文化的整体中,艺术以及戏剧的重要性同样不容忽视。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往往因其拥有不同形态与风格的艺术而体现出差异,人类艺术的丰富性正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艺术是人类表达与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用以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甚至它还是人类在自身与大自然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的重要表达形式;同时,艺术还是文化最重要与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戏剧尤其如此。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戏剧总是与人类的祭祀与信仰活动融为一体,而正如诸多重要的文化人类学著作所揭示的那样,在人类各种各样的祭祀与信仰活动之中,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仪式与戒律,却深刻地蕴含着人类某些深藏在群体无意识之中的集体记忆。在戏剧活动之中,包括在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民俗活动中,我们不知道其中是不是包含了某些远远超越艺术的内容,不知道是不是暗含着某些将会有助于人类走出某种困境的文化密码,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戏剧活动对于人类的过往曾经是有意义的,在未来的岁月里,它们可能也还会有特殊的意义,而它对人类未来可能有的启示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更不用说中国的戏剧传统的内涵是如此丰富,它先后由300多个剧种组成,其中至少有100多个剧种因其有悠久的历史与完整的音乐、表演和剧目体系,在文化形态上具有特殊的价值。而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间地形、地貌与气象条件等存在极大的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而且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族群的大迁徙以及不同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如此复杂的经历中所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都有可能通过戏剧,以及与戏剧相关的仪式活动积淀下来,它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而言实为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因此,当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现实而严峻的冲击的今天,传承和保护中国戏剧的丰富性,就是保护与推动人类文化多样性表达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我们没有必要将全球化看成是洪水猛兽,看成人类的一场劫难,我更无意鼓励各位到世界贸易组织甚至APEC会议的会场外去抗议,即使是为了中国传统戏剧面临的冲击而抗议也不可取,因为全球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有目共睹,至于在文化领域发生的问题,我们正应该由文化人自己在文化领域内部加以处理与解决。
文化的问题对于每个文化人都很重要,不仅如此,文化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以人的方式生活的根本,因此对身处每个文化圈内的人们都很重要。正像全球化的影响已然波及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一样,它也涉及到文化的所有层面,涉及到所有领域,包括戏剧。全球化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于文化多样性,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能否成为一个“好”的世界,确实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不过,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不能也不必自怨自艾,只有去面对,去应对这样的挑战。
四、用文化的力量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是的,全球化使中国戏剧面临非常困难的局面。这是有史以来我们从未遇到过的现象,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由于正常的和自然的原因,并不是由于民众审美趣味自然的演变。它面对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其中固然有戏剧自身的问题,比如说数十年来形成的僵化的、难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体制带来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文化工业的诱导,它是那些文化领域的跨国公司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制造出来的,只着眼于人们即时的感官享乐,它是一次性的文化消费品,并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所以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和社会里,在一个缺乏文化理性的环境里,它的能力才会放到最大。
文化的问题只能通过文化手段解决,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远大目标,应该而且必须通过文化自身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要保护与继承丰富的、由多个剧种构成的中国戏剧,不能仅仅依赖于对全球化的批判、抗议乃至抵制,更重要的是要靠我们这个文化圈内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的文化自觉,我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发掘传统戏剧的内在价值,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引导下,恢复传统戏剧的经典地位与核心价值;当然,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对于每个大学生而言,我们所需要做的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改变对中国戏剧这样一些暂时未被时尚裹挟的艺术门类的歧视与漠然态度,让我们经常去关注我们自己的传统戏剧,欣赏它,喜欢它。只要有心去关注,去接触,自然就会欣赏和喜欢。
中国戏剧并不是孤立地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在这个曾经因为享受到全球化的福祉而兴奋莫名的世界上,由于全球化在文化领域的缺陷日益凸现,在保护与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这项给人类未来以希望的伟大事业中,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普通的文化人成为我们的同盟军。
为了应对诸多后发达国家的文化艺术遗产濒危的状况,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继而,又有1989年的《保护民间口头传承建议书》、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2002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于此同时,从2000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遴选机制,其目的在于设立一个国际性的荣誉,专门授予那些“最典型的文化空间或传统和民族的文化表达方式”,旨在鼓励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带头确认、保护和传承他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全球第一批十九种经专家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我国古老的昆曲艺术成为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之一。2003年11月7日,中国的古琴艺术又被列入第二批28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这项公约为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法律性依据,其宗旨是鼓励与促使各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现存并且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给予各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更多的尊重,并且开展各种各样的国际合作及提供国际援助。在《公约》的指引下,已经有多个会员国和地区正在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中国也已经开始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最近,就在2005年10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又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和推动文化表达的多样性的协定,包括中国在内的151个国家为决议的达成投了赞成票。这项新的法律确认了文化多样性对于国家和全球的和谐稳定的价值,更确认了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止具备经济价值的事实。
中秋的诗句范文5
但如果我们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探讨,传统戏剧的概念就变得十分复杂,特别是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因为人们在审视某国的文化时往往期待该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当他们去那里游玩或是浏览相关网页的时候就能够欣赏到其独特的异国情调。相反,本国人往往希望他们的文化是新颖、前卫甚至全球化的。所以这也是一种对立。
举例来说,如果我去日本旅行,我会愿意去观赏传统的日本歌舞伎表演,一睹日本著名男旦演员的精湛技艺:这些传奇的男演员能够非常完美地将女性特点表现出来。我希望能够在剧院里看到集中表现日本特有文化的歌舞伎表演。但是当我同日本的年轻人谈起男旦演员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们再也不想听这些使人不舒服的任性女孩儿的假声了。他们建议我去关注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小剧场运动和静冈表演艺术中心的当代实验戏剧。
对于俄罗斯古典芭蕾舞或者历史歌剧等艺术形式,抑或意大利使用传统面具的即兴喜剧,以及其他国家戏剧中的著名艺术形式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应当生生不息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又应当保存在博物馆中。
一位年轻的意大利男演员告诉我:乔尔焦斯特雷勒(Giorgio Strehler)导演的《一仆二主》(《Harlequin》)的确令人叹服。但是如果意大利大多数剧院上演的都是戴着面具的阿乐金和潘塔隆,我宁肯上吊自杀,因为我想看到当代人当下的思想和行事方式。我说他尽可以放心地去生活和创作而不必上吊自杀了,因为我非常确定意大利不会有太多的假面阿乐金丑角。现在想把丑角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实在是太困难了,你需要通过学校考试,而且还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把这种十分古老而神秘的戏剧传统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
我注意到的一点是:我们在21世纪所看到的古老戏剧传统只在表演学校中得到了延续。学校成了将传统发扬延续的主要场所之一,而当代戏剧提供了最佳契机来呈现历史所留存下来的点点滴滴,如歌曲、舞蹈、服装、表演技法等。
意大利的即兴喜剧在20世纪初就已经完全消失了。之后又于20 世纪40 年代由乔尔焦斯特雷勒、阿姆雷托萨托利(Amleto Sarto?ri)和雅克勒考克(Jacques Lecoq) 通过创作和研究使其重返历史舞台。如今在意大利米兰小剧院(Teatro Piccolo di Milano)、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the Conservatoire of Paris)等都有即兴喜剧流派。在20世纪40年代乔尔焦斯特雷勒等人的做法称得上是一种创作,在今天看来便是将即兴喜剧转变成一种用现场表演形式体现的传统。
同样的还有俄罗斯心理戏剧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派。20世纪初叶出现了心理戏剧和真实戏剧并得到了发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于20世纪30年代又提出了演奏练习曲法,这是一种所谓的表演分析法,与之前被接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在30年代,老版本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the Stanislavsky Method)被转变成了一种前苏联官方认可的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变得墨守成规并被广泛接受,而这几乎无异于将其扼杀。幸运的是有人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方法得到传承发展,直至今日。
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在俄罗斯,民俗节日歌曲和歌舞的古老传统曾一度险些被人们遗忘甚至消失,但少数人的关注使其很好地保留了下来。米特罗凡皮亚特尼茨基(MitrofanPytnitsky)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他将民俗歌曲和歌舞录音,使其在20世纪初就被保存了下来。后来他还在莫斯科创立了一所专业学校,继续传承俄国节日表演的传统。自20世纪20年代起,专业的皮亚特尼茨基歌舞团在莫斯科逐步发展,距今已经有105年的历史了,目前是俄罗斯传统表演艺术的里程碑之一。
当然关于俄罗斯表演艺术中传统形式是如何得到保存和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现在俄罗斯联邦有200多个不同的民族,其中很多民族都将其表演传统保存至今。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我们还记得戏剧总是追求革新的话,戏剧当中的哪一部分可以称之为是传统的?
1、历史悠久且在专业学校中保存的表演
传统。当然它也在不断地发展,采用新的文字和影像,但是始终保留着基本流派原则,传统特征明显。
2、本土专家保存下来的某一文化框架
下的民族表演(或仪式)传统,这种传统需经过调查认证,有记录可寻并能够与当代表演相适应。
中秋的诗句范文6
30年来,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有利益也存在风险。当前,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需要重新平衡,中国需要更多地把重心放在发展来自内部需求支持的经济增长上,尤其是个人消费方面。而且,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把中国过度地置于全球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中,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一波5年增长之后,现在有充分理由使中国对美国引发的世界GDP增长的减速感到忧虑。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还使世界上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令人担忧的逆全球化反冲的焦点。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公民,中国必须正视这些利害关系。作为当代历史上最为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模式正面临着艰巨的全球挑战。(据史蒂芬・罗奇 文)
“政府公平悖论”的解决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极不均衡的方式迅速发展,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公平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改进,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严重缺失的现象。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凸显了政府的社会责任,社会不公的存在反映了政府社会责任的缺失,政府应承担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的普遍诉求。但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存在着一个悖论性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称之为“政府公平悖论”,即政府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关键力量,也有可能因诸多原因导致不公平现象的滋生。克服政府公平悖论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法治基础上的政府问责制,依靠法治对政府的非公共性倾向进行纠正,通过问责推动政府履行社会责任,并运用法制将政府的社会责任制度化。(据陈国权 王 勤 文)
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是政治智慧短缺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的一些弊端开始浮现,很多人重新论证:马尔萨斯就是错了。事实上,过去300年来证明马尔萨斯错误的那些机制,今后并非一定会继续发挥作用。正如马尔萨斯没能预计到绿色革命、福利制度、全球贸易等因素,嘲讽马尔萨斯的人又有几个当初预见到生物能源、人口大国崛起、金融机构炒作粮价这样的因素呢?所以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要回答这个问题,三百年可能还是太短。不过说到底,马尔萨斯到底是对是错,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政治体系,鼓励技术创新,保护自然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调控金融风险,都是政治能够积极推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天比粮食短缺更紧要的问题,是政治智慧的短缺。(据刘 瑜文)
当前理论学术界关于 解放思想的研究述评
四种提法
“第三次解放思想”。这次解放思想的标志是同志“6・25讲话”和党的十七大。
“第四次解放思想”。有的学者认为,第三次思想解放发生在1997年,以同志“5・29讲话”和党的十五大为标志。
“继续解放思想”。官方和正式文件一般以这种称谓为主。
“新一轮解放思想”。一些学者只是以“新一轮解放思想”来称谓,以显示与以往的解放思想不同。
尽管对此次解放思想有如此众多的称谓,但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体现了“新”字。
四种指向
关于此次思想解放的指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解放思想就是针对政治体制改革而言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在政治体制改革领域有所突破,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伐。
解放思想是针对各个不同领域而言的。解放思想应该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解放思想是针对体制机制而言的。从体制性拘谨中走出来,形成一种舒展而自由的体制和社会氛围,是解放思想的一项根本内容。
解放思想是针对“人”而言的。解放思想应该体现在“人”上,即把人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解放。
关于解放思想的主体
任何社会实践都有一个主体的问题,即谁是发起者,谁发挥主导作用。解放思想主要有官员主体论、群众主体论、共同主体论。共同主体论认为,此次解放思想的主体是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党和政府部门、普通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
基本动力
“变革推动说”。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瓶颈,我们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弥补历史说”。1978年思想解放和1992年思想解放的共同点都是从传统的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留下的遗憾是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未能匹配。这个遗憾需要在我们这次思想解放中弥补。
“群众利益说”。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广大群众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迫切愿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热切追求。
具体举措
目前,人们对具体举措的看法,主要集中于以下五个方面。转变思想观念;扩大经济自由;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科学发展;系统加以推进。
尽管对解放思想具体措施的论述各式各样,但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和主题就是改革。(据李英田 文)
“四书”
解救不了道德的脱序
说当前中国社会存在普遍的道德危机,实质是说当前中国社会普遍蔑视任何公民本来都应当受其约束的基本原则,而奉行目的至上、不择手段的道德观念。换句话说,就是整个社会缺乏某些不可动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道德规范。
所有真正关心道德问题的人,请对那些总想“在日常事务平静表面下”尝试“复活旧罪恶”的企图保持足够的警惕;一切冀图仅仅在道德领域内寻求道德问题解决方案的人们,请不要忘记康德老人的谆谆告诫:“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据陈心尘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