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桃花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桃花的作文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1

推开园门,我一眼就瞧见了那棵大桃树,粉红色的花两三个一丛或是并联,或是串联在细嫩的枝上。白中略带微黄的花蕊着实惹人喜爱。我多想这时有两只蝴蝶飞来同我一起欣赏这美景,可似乎这时节还没有蝴蝶。这一树的桃花像是一片朦胧的粉色的云朵,正轻轻地缓缓地从地面上升向天空,还有清新而不俗色、浓郁而不刺鼻的香气荡漾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这菜园子里让奶奶收拾得还真是井井有条。奶奶说自己老了,不能再干什么了,只有这菜园还能种,这也让她每天都有些新鲜的感觉。

我问奶奶,这一树的桃花,将来要全部变成桃子,那得结多少呀。奶奶满意而颇带自豪地说:“就这一树果子,满够我们这一大家子吃一夏天了。”我回忆起这棵桃树曾带给我的一个又一个夏天的香甜,不由得对它也心生赞佩。

奶奶拿着小铲一边种着菜一边说:“这桃树最近这三年每年都开这么些花,每年都结这么些果,看来今年暮秋要给它砍去些枝了。”“为什么?”我满脸疑惑。“因为桃树每年都结这么多果,也会很累的。就像人,一旦下定决心要付出全力去做一件事,那么一定是可以办到的,但若长期这么费神下去,保不准哪天就会累垮了。所以一松一弛,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呀。”奶奶总结道。我有所感触,可是仍有些失落。“那么明年,把它的枝给修剪稀疏了,岂不是开不出这么满树的桃花了,那这园子可是要少好大一份生气了。”“明年开不出这么鲜艳繁密的桃花,后年这桃树才能更热闹呀。倘若连一年的休息时间都不给它,那它可就得像我这老太太的身体一样,每况愈下了。”我笑着说:“哪有,奶奶还很硬朗呢!”“哎呀,不行了,老太太还有几年活头哟!”

我望着这繁华的桃树,似乎是站在一个高高的角度看人生:或许人生就如一杯茶,就是要细细品才能在唇齿间感受那特殊滋味。一股脑地灌下去,只能是解渴罢了。所以认真地走每一段路,细心地品每一口茶,不要让盲目的“向前冲”占据整个头脑,有时候小憩片刻,驻足看一看远处的风景,说不定之后的路会走得更轻松,更长远。

门锁上了,我从矮矮的墙头还能望见这一树繁花,竟不曾注意有一枝已经探出墙外,让人想起“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韵致。我回头对奶奶说:“到时让爸爸来修剪吧,他懂得这些。”脑海中,已是后年一树比今年还艳丽的桃花……。

(山东东营一中)

指导教师:郭树卫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2

一、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在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小山时,用日本看护妇来比喻树尖上的雪,把山坡上的雪写成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阳光照耀下的山比作害羞的小姑娘……这些恰当的比拟,无不来自敏锐的观察、独到而细致入微的目光,其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抓住景物的特征

(一)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本文开头写到: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这个片断开头不仅引出了说明对象,而且总领全文。课文从荔枝的外壳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照应了“莹白如冰雪”。这个片断作者抓住荔枝的形状和色彩进行了描写,突出了荔枝的特点。

(二)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写济南的水时,作者用了澄清、蓝汪汪、清亮、真绿、蓝水晶等词语突出济南的水的神韵,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以上这些片断告诉我们,要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形状、色彩、神韵等方面进行描写。这样就可抓住景物的特征,使读者感到鲜明生动,有身临其境之感。当然,并不是在写每样景物时,都要运用以上这些描写方法,应根据所写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三、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采取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顺序。例如:《济南的冬天》作者在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写景顺序为: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由高到底)。而《春》的第七段“迎春图”则是由物到人。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种植物,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四、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朱自清的《春》一文就有好多这样的描写,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就是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盛开、互不相让的动态。再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由花色和花香联想到果实累累,可谓春华秋实。又如:“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从嗅觉的角度细腻地描写了春风的味道。可谓色、香、味俱全,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五、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济南的冬天》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如课文开头通过三组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又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等,作者通过优美的意境,表达赞美的真情。课文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呼应,抒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赞美之情,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六、巧用修辞手法

(一)巧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春》一文,写花的鲜艳,不直接说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又如《济南的冬天》里,把济南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号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恰到好处。

(二)运用对比,突出特征。例如《石榴》一文把石榴与别的树木对比,如将别的树木在夏日“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与石榴“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进行对比,突出它“可爱”的特征;将石榴与人们赞颂较多的梅、杨柳进行对比,突出石榴的“奇崛而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从外形到内在的风骨都描写得很生动。

(三)运用排比,增强气势。如《春》一文里,写花多,写春雨,还有课文结尾赞美春天时,都用到了排比,既强调了内容,加强了气势,又给文章增色添彩,真是一举两得。

(四)综合运用,魅力倍增。如《石缝的生命》一文就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低年段的写话教学目标:“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的要求,切切实实抓好低年段的说话、写话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写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视写话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写。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爱玩、喜动、好奇和凭兴趣做事等这些特性与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说话,在乐中学习写话。为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玩“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贴鼻子”等游戏,还可以随着四季的更换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写写四季景色;还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公园、动物园……让他们玩玩看看,看看写写。在玩中收集了写话的素材,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写话,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写话激情。

二、加强阅读,重视积累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话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即不但要广泛阅读,还要懂得积累。课上,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和合作交流中积累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为写话打下基础。课外,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知道多读书的好处,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阅读,比如儿童故事书、童话故事、语文读本、优秀作文等等,要求他们每天看课外书半小时,以此来加强学生的阅读量。还要求每周背一至两首诗,积累名言警句、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并抄写在本子上,逐步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同时,每周可以抽取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读的书,自己理解的故事以及孩子自己心理的想法,在全班同学中进行相互交流,为以后的写话积累了素材,打好了基础。

三、指导训练,提高能力

1.在观察实物中训练。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引导学生变无意观察为有意观察,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指导学生连起来说几句话。例如,指导学生观察桃花,看看桃花的颜色、形状,闻一闻花的香味,说说桃花的美感,最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2.在看图中训练。低年级看图说话训练的内容多,在指导学生看图写话时,我们针对画面内容让学生从整体入手,说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四要素,再从画面的意思入手,关注细节,把自己想到的结合平时的生活经历说一说画面的内容。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句通顺的话,一段优美的文字都是极其珍贵的语言材料,有了说的基础,写的训练自然是水到渠成。

3.仿写句子训练。如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在学生读懂课文、学会字词之后,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描写小蝌蚪的外形;让学生领会动物们各有各的外形特征,观察时一定要抓住特征。先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练习:池塘里有一群( ),( )脑袋,( )的身子,甩着( )尾巴,( )地游来游去。然后说说鲤鱼或小乌龟是什么样的,仿照刚才一段话的形式把它写下来。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表达方式,还提高了写话能力。

4.利用教材训练。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到二年级的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配有单幅或多幅组合图片。生动形象的图片既诱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启迪了思维的火花。如人教版二上《我要的是葫芦》中的两幅图意相反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从两幅图中去找葫芦藤、葫芦、种葫芦人的变化,然后再说一说,写一写。如果能让孩子们对这些故事文本进行续写,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写话兴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写话的魔力所吸引,产生写话的冲动。有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先让学生讲一讲,演一演,再写一写。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科学评议,享受乐趣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课堂课堂语言灵魂

一、句式运用

关联词语常常能连接文章的类内在结构,是文章上下一体,具有整体的美感。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原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从段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样一个句式,以往我们分析认为该句式是强调“单是”后面的内容,其实则不然,我们如果从整个句子的表达目的来看,强调百草园内有趣味的东西丰富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

二、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春》使用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和拟人,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作者感情有突出作用。

1.比喻。如写花色鲜艳,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像力,那火焰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映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分别形容雨丝的紧密、闪光、细长,从不同的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技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比喻了春天的成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2.拟人。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把春天直接当作人来写,赋于了春天以感情和生命,把无形的春天写得具体、生动。又如写“桃花、梨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将竞相开放的花儿写动写活,栩栩如生。

三、遣字造句

精彩动词用得好往往能一针见血,如雕刻刀般刻画出事物的本质和内涵。例如“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孔乙己》)“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小最嫩的花苞里。”(《紫藤萝瀑布》)

要想人物写活,必须动词用得好,否则就缺乏神韵和气质。“沉淀”一词用得好,在于它让我联想到色彩的流动变化,颜色似乎上浅下深,便富有了层次感。“盛满”与阳光搭配,写得阳光似乎是有形了,能够用一个容器来装了,那阳光该是多么充足和明媚啊。

名词也能体现出语言的神韵和形象之美,如讲述朱自清的《春》时,当学到“春花图”,就引导学生以“百花争妍”为题进行古诗文填充。列举含有花的诗句,要学生填出花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春风图”,也引导学生以“八面来风”为题,进行了古诗竞背活动。

四、描写的运用

1.心理描写是我们了解一个人内在灵魂的金钥匙。所以一个作者往往在写人状物时会运用到这种方法。如在小说《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刻画特别精要,文中写道:“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这段自责加反省式的心理描写,使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逐渐成熟可爱起来,也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变变得真实可信。

2.外貌描写,作家通过描写外貌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和灵魂,或来再现一个人的思想风貌,或包含着某种时代特征,或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和生活背景。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对闰土这一人物的外貌描写就特别引人深思。

①“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5

一、迁移教材资源,认识乡土文化

教材是所有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手资料,教材中蕴含乡土气息的文章不在少数,有的文章中有相关民风民俗的段落,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链接自己家乡的民风民俗。学生在阅读类似的课文时,会产生自己也试着写一写的冲动。学生如果能树立链接生活的意识,就会感觉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可供写作的素材,写作思路便会豁然开朗。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便是对故乡的回忆和描写,字里行间浸透着浓浓的乡情。《想北平》一文表达了老舍先生对北平“要说而说不出的爱”。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对北平日常事物的描写:“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的黑枣、柿子等。这些描写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审美观,是真切的生活之趣,没有亲见是不可能想象出来的。所以要想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必然要深入生活之中。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各个节日的风俗习惯,并理解每个风俗背后的寓意。经过引导链接,让学生树立亲近乡土的意识,从课内文本迁移到自己的生活,模仿作者去发现乡土之美。

二、欣赏自然风光,丰富写作题材

农村是“上帝的后花园”,蓝天白云、繁花绿草、朝阳晚霞、家禽牲畜……每一眼都有无限美景,学生只需将目光投向窗外,有意识地体会,便可以在写作中不断有新发现。学生都愿意亲近自然,如果语文教师也像美术教师一样带着学生到野外“写生”,学生会在观察中感受自然的美,从而生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一棵小草的成长,一朵野花的绽放,一只小虫的生存,都会给人以启示,都是良好的写作题材。

要想写好乡土题材的作品必然要对自然风光进行仔细观察,从“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写作视角切入。乡土化作文写作最适合农村学子,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写出细腻感人的文章。在x沈从文的《边城》时,文中有很多具有湘西特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山水的赞美。“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文章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潭水的清澈。再写山中细竹,桃花深处的人家,处处令人神往倾心。只有细致观察,才可以描写得如此生动可感。

三、组织学生劳动,体验乡土生活

农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田间劳动,教师要根据时令安排学生在周末或节假日参与劳动体验,感受乡间生活,把感悟落实到文本才会情真意切,更加动人。让学生参加劳动不

仅有助于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且有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教师在布置这项任务时,需要和家长联系,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体验活动。

如每年农家收稻子的时节,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到田间帮父母收稻子,体验农家生活,并细致描绘出热火朝天的忙碌场面。如割稻、运稻、打稻、晒稻,这一系列的农活都要参与,让学生体会又热又累之后收获的喜悦。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才可以嵌入自己的灵魂,积累相关的写作素材,在行文时更加真实。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庄稼的生长管理,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这是学生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四、搜集民风民俗,写出乡土情结

乡土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民歌民谚、民间故事等,在作文写作时适时穿插,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农村传统风俗活动,了解风俗活动的意义。学生在这个活动中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陪老人聊天解闷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在老人讲述民间风俗时,学生也可以体会到生活乐趣,乡土情结便由此产生。

如搜集民谚的小组,回来以后经过整理,在课堂展示,让人深切感受到民间文化的精深。“五脏冒火,七窍生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层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短小精悍,生动形象,含义丰富。如果能够恰当运用于作文写作中,可以巧妙点明主题。

描写桃花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学生;初中作文;现状;应对策略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以下,笔者就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所面临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展开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教学面临的尴尬处境

1.农村学生缺乏充足的社会生活体验,写作素材严重短缺

城市地区的初中学生可以凭借独特的地区优势充分体验到现代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种种便利,并从中得到充足的社会阅历和深刻体验,而这些都可以作为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文章创作的一笔宝贵资源。而受到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多重制约,农村地区同年龄段学生的社会生活范围极其狭窄,通常只局限在学校与家庭这两点一线的环境中,这就致使他们不能真正体验社会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写作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而坎坷,或者是绞尽脑汁,或者是挖空心思,又或者冥思苦想,可纵使这样,其最后写成的文章通常也都是立意老套、内容枯燥,根本就不具备初中学生写作应当具备的真实水平。

2.课外阅读量少,专业的写作技巧储存不够

良好的写作能力离不开大量的文章阅读积累。因为,只有在浩瀚的文章阅读过程中,学生自身才能实现同文章作者思维与精神的碰撞,并从中切实形成一定的感悟,达到精神层面上的升华;也才能从中习得一定的词汇运用及写作手法等具体的创作技巧。

可是,受到经济、社会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并不具备丰富的课外阅读条件,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些都导致他们的视野与见识相对来说都偏重狭窄,更谈不上储存大量的作文专业写作技巧了。

二、改善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写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1.从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展开作文教学

所谓作文就是学生将其内心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的一种创作形式。因此,针对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普遍缺乏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的这一尴尬处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所处的农村地区的特殊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展开具体的作文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农村学生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的便利条件,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带领学生认真观察季节变化对大自然植物所形成的重要影响。这样一来,既有效锻炼了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还使他们得以站在农村广阔大自然的环境中去更好地感受社会生活,为帮助他们真正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文章佳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摘自某学生作文中的一段话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河边的杨柳抽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在轻缓的春风中轻轻地摆动着,远远看去,就像一个个身穿浅绿色裙装的仙女在跟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岸上的桃林中,一棵棵桃树也竞相吐出了娇嫩的花骨朵,轻盈的杨柳配合鲜艳的桃花,都向我们宣告着一个信息:春天来了!

由于所描写的都是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该学生表示他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表达的欲望与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能将春天来临时杨柳的轻灵盈动以及桃花的娇艳都形象地表达出来。这表明,从农村地区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出发展开作文教学可作为有效提升农村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渠道。

2.作文教学还应当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此,笔者认为,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正视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班上的学生组建一个以班级为基础的小型图书馆,鼓励班内的学生实现图书资源的互通有无以及交换式阅读,这可在极大程度上冲破农村学生因为经济条件无法购买充足阅读书籍的桎梏,可极大程度上扩宽了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其见识。此外,农村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读书感悟与心得以读书笔记或者读后感的形式进行详细的记录,这也是升华学生精神感悟、拔高其思维认识高度的又一有效方式……

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初中学生相当一部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读书与写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必须在学生的阅读初期充当一个合格的监督者,促使学生更认真、更努力、更持续地投入相关文章佳作的阅读活动中。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其最终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地区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并不乐观。对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迎难而上,尽量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契合当地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策略。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农村地区初中学生所深处的不利现状,从而为提升其写作技能、切实促进其文章质量的显著优化与改善做足充足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