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出师表原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出师表原文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 体育教学 问题原因 对策
新改革实施已经好长时间了,但未能遏止学生体能素质的继续下滑,我国学生体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灵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呈下滑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未得到明显的改善;运动技能呈下降趋势。下面我就与大家一同分析一下出现以上这些状况的原因及对策。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淡化了对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新课程实施,用“目标驱动任务”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结合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的特点,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并注意做到“二结合”:(1)与体育课教材相结合。即选择学生最喜欢有能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并能使多数学生参加的跑、跳、投和游戏等作为活动的内容。(2)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
二、片面强调学生快乐的情感体验,淡化了对学生刻苦锻炼精神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强调: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要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这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让学生乐,只要学生玩得痛快、乐得开心的课就是好课,忽视对学生刻苦锻炼精神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三、片面追求运动技能的培养,忽视对能力的培养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此外,我们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四、片面强调对体育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对体育学习结果的追求
体育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提高方面。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它是学校体育实现的基本形式,是体育目标的实施途径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体能和技能)和行为(兴趣、爱好、习惯、良好心态以及与社会协调相处的能力等)发生的积极变化方面,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学习领域的各级水平目标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五、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淡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教学法。体育游戏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传统体育教学变为快乐体育教学,由原来的教师教学生的单向教学模式变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的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同时,快乐体育也为那些体育设施差的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我们教师应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标特别推崇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原来比较枯燥单调的以模仿重复学习为主的体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练的积极性,挖掘学生蕴藏着的体育创造潜力,同时也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学习。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多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出师表原文范文2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译文:
臣亮说:先帝创建王业还没到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魏蜀吴三国,只有我们蜀汉益州弱小疲惫,正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要时刻!然而侍从侍卫您的臣子在内毫不懈怠、忠心耿耿的将士在外奋不顾身,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给的特别优厚的待遇,想把这种恩情报答给您吧!您实在是应该广开言路,充分听取意见和批评,以继承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激励扩大将士的志气,不要随意自轻自贱,自己看不起自己,使平时说话的称引和比喻不合道理,以致堵塞向您忠诚进谏的道路啊。
皇宫和丞相府都是一个整体,在人事上的晋升、惩罚和表扬、批评,不应有所差异。要有为非作歹、干犯法纪的人和为国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部门的官员,评断他们应该惩罚还是奖赏,用来显示您办事公平严明,不应该有偏见和私心,使宫内与府中有不同的法令。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思想忠诚专一的。所以先帝选,留给陛下您任用。我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统统(都要)向他们询问,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实行,一定能补救缺点和疏忽,能多集思广益。
向宠将军,和善公正,通晓军事。往日试用过他,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中部督。我以为军营之中,事无大小,都要先问他,一定能够使军内部协调一致,将使才能的大小和军队的强弱都能得到合理的调配和使用。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件事时,没有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的。现在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诚实,能为节义而死的贤臣,希望陛下您多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就是一介平民,亲自在南阳种地。在动乱的年代只想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先帝不因我卑贱粗俗,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我茅庐之中来看望,和我商讨天下大事。我因此很受感动,就答应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先帝的事业遭到挫折,我受委任于败军之际,奉使命于危急时刻。算来已有21年了!先帝知道我为人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伐魏兴汉的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任命以后,日夜忧虑,担心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不见成效,以致损害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到国外的“不毛”(缅甸八莫)。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队、武器、盔甲已经充足,应该奖励和统帅全军,向北平定中原地区,希望能竭尽我平庸的才能,去铲除奸诈凶恶的敌人,以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京都。这就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和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后方对国家政事的反复考虑处置,尽量提出忠实的意见,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他们的责任。
我愿意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事功交给我去效力效命。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在国内政事上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过失,以表明他们的怠惰。陛下自己也应该多费心思去反复考虑,以汲取好的道理、采纳好的意见,以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那我对陛下的恩德就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看着刚写好的出师表不断流着眼泪,真不知道自己都说了些什么!(董树荣译)
赏析:
为国以忠 处事以敬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名篇。千百年来,这篇作品丝毫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被冷落,反而因其蕴含的丰富文化、道德和政治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不读前《出师表》不知何谓忠——前《出师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一个“忠”字上。诸葛亮终其一生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作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这一点并不足为奇,在中国古代,忠君报国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忠于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也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真正感天动地、长存于世的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尽忠报国“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拳拳之心,为实现政治理想“夙夜忧叹”、尽忠职守的高尚情怀。爱国、尽责,正是因为蕴含了这两个关乎社会与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让狭隘的忠君报国思想得到了超越,让前《出师表》在精神意义上达到了不朽。
出师表原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修辞;商榷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功夫,教师讲,学生听或记。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长期以来对它的教学,我们许多教师一直沿袭“扫描式”教学法,一字一字地讲,一句一句地译,一般只对字词句的理解,很少涉及文言文的修辞。因为不能正确地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所以有很多地方理解不够准确甚至错误。本文将对中学文言文中的修辞进行商榷和探讨,以期更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以求教于方家。
一、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以及修辞的作用
1、修辞和特殊修辞的理解
修辞是指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适应具体题旨情境而精心选择恰当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修辞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修辞,一种是特殊性修辞,它时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使所写所说鲜明生动。而本文提到的特殊修辞指的是后一种,当然也包括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特殊修辞。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2、修辞的作用
古人说话写文章很注重修辞,不仅要合符语法规范,还要讲究修辞。因此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就必须正确理解作品中出现的各种修辞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解文言作品的能力。
二、特殊修辞举隅
1、互文
(唐)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清)俞樾《古书疑文举例》云:“古人之文,有参互以见义者。”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在文言文中,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④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例①中的“秦”与“汉”互文,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不可逐字逐句翻译成:秦朝时明月汉朝时边关;例②中的“主人”与“客人”互文,即“主人客人下马在船”,不能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还在船上;例③中的“烟”与“月”互文,即“烟月笼寒水与笼沙”,雾气笼罩着河水也笼罩着沙地。例④中的“岸”与“汀”互文,即“岸汀芷,岸汀兰”。 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材中,曾注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其实这里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并不是说岸上只有小草而没有兰花,小洲上只有兰花而没有小草。这是因为不明互文而致误。
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⑦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⑧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例⑤中的“将军”与“壮士”互文,即“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例⑥中的“受任”与“奉命”互文,即“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受任奉命于危难之间”;例⑦中的“东西”与“左右”互文,即“东西左右植松柏,东西左右种梧桐”,也即东西左右种植了松柏和梧桐。例⑧应理解成在东西南北各处叫嚣隳突。隳突,横行,骚扰的意思。
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例中两处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中的“物”与“已”互文,即“不以物已喜,不以物已悲”,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意而喜,不因外物不好和自己失意而悲。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解为不因外物好而喜,不因自己失意而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互文,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忧其民”,意思是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忧其君”“忧其民”。 这才跟上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文的“进亦忧,退亦忧”相照应。如果拘泥于字面,就会理角为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而不忧其君,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而不忧其民。这样一来,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在朝廷做官就忧其君吗?不在朝廷做官就忧其民吗?
由此可见,对于运用了互文修辞方式的句子,是不能拘泥于字面去理解的。
2、合叙
是指在行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两套或两套以上的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①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中的“风霜”与“高洁”这两个联合短语的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主谓短语,即“风高霜洁”。例②中的“陟罚”与“臧否”这两个联合短语的组成成分应分别搭配,构成两个述宾语,即“陟臧罚否”,它的意思是“奖励好的,惩罚坏的”,即奖优罚劣。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如果不懂得这是合叙的修辞,就不好理解。这句的意思是: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也就是“如果不是中午就见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见不到月亮。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我们很多老师给学生这样翻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渚上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其实应当分别相承地译作:何况我和你在江上打渔,以鱼虾为伴侣,在渚上砍柴,以麋鹿为朋友。渚,水中陆地。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一般老师都会把这句话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只是可能没告诉学生这里运用了合叙的修辞,所以该句也应该分别相承地这样翻译:不知句读则从师,小的方面学到了;不能解惑却不从师,大的方面遗失了,我看不出他的聪明啊!
⑥耳目聪明。(范晔《后汉书?华佗传》)
意思是“耳聪目明”,即耳朵听得清楚,眼睛看得分明。
⑦夏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原《中学语文》注为“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此释恐欠确,实乃合叙,一动一静,富有层次感,行文有多变的艺术效果。应该为“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影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性行淑均。(诸葛亮《出师表》)
课文的注释只是对词语作了诠释,而没有对所用的辞格作出说明。实际上这里运用了合叙手法,“淑”与“均”分承并陈述“性”与“行”;“性行淑均”应理解成“性淑行均”。性,性格;淑,善良;行,行为;均,公正。性格只能说是:“善良”,说“公正”则不妥;行为只能说是“公正”,说“善良”也不妥。由于不明修辞手法,大多数学生将“性行淑均”释译为“性格行为善良公正”,这显然是犯了句式套叠而搭配不当的语病。
也许有人却认为这两者很相似,难以辨别,其实互文是上下词语在意义上互相呼应、彼此渗透,并提是一句中前后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分别相应;互文是“一分为二”,并提是”合二为一”。
3、连及
是指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连及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同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质与甲事物质属于相关或同一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①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孔雀东南飞》)
②是芙蓉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
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④陟罚臧否,不宜异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①中的“父母”是说母而连及父,“兄弟”是说兄而连及弟。例②中的“耳目”是说目而连及耳,这两例都是同类连及。例③中的“存亡”是说亡而连及存。例④中的“异同”是说异而连及同。这两例都反类连及。
⑤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句中的“作息”是说作连及息,翻译时,具体取何义,必须根据语境分析取舍,如果一味“直译”,就会出错。
⑥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西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例⑥中的“禹决渎”,课本释为“和禹挖河(泄水)”,教学参考书则译作“和禹(挺身率领百姓)疏通河道”。如此将原文中的“禹”照搬到释文译文中去,是很不妥当的。先秦诸多典籍中均有关于以堙治水无功、禹导治水告成的记载,韩非子在《显学》中叙述此事时就曾有过“昔禹决江浚河”的句子,而未提及;至于在《五蠹》中言“禹决渎”,其本意也并非真的是说、禹两人皆用疏导之法治水,此乃言“禹”连类而及“”而已。这便是运用了所谓“连及”的修辞手法。被连及的“”自然不是正意所在,而只起陪从作用。这里之所以用连及修辞,是因为“”与“禹”义类相关(系禹之父),再者“禹”并举,又同下文“桀纣”、“汤武”、“尧舜”等相对称,便能求得音节和谐、词句整饬之功效。明乎此,释译文字中理所当然地是不该提及“”的。倘若对此连及修辞有所忽略,则出现如上列举的误释误译也许便是在所难免的了。
参考文献:
[1]易国杰,姜宝琦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中学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修辞知识的传授[J].安徽:黄山书社.2009年3月.
出师表原文范文4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困境
文言文的价值意义无需累述。首先,文言文是现代文的基础。尽管中国文化史在五四时期完成了语言的裂变,白话文直接脱离文言文的体系应运而生,形式上与适合文言文完全脱离,但是在意识形态、思维特性等方面都是承前启后的关系。所以,文言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基础。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学生对之乎者也不感兴趣,认为这是老掉牙的陈腔滥调;老师对文言文的驾驭的欠缺也是课堂枯燥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文言文呈现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的两难局面。
二、文言文教学策略分析
1、主导文化情境的创造
中学教材文言文篇目大多是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大多是名家名篇,在内容上几乎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全景写照,在文言文的授课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主导总用,用语言魅力还原文言文创设的文化环境。再现历史场景、文恩人气质等因素。
例如在《出师表》中的三国情怀。教师要从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讲起。这里引导学生理解和正确认识这一历史时期人物的忠君爱国思想体系。让学生以蜀国丞相的视角对未来战争和国家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在这样的角度上,学生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完全可以理解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完全体现了出来,忠君报国、信守承诺、鞠躬尽瘁等思想就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会设身处地的想象诸葛亮在写这份出师表的心态。历史情境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现代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2、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学生是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期,是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中国的文言文行文要求承转启合,结构对仗,整体押韵,这些特征对初中生运用思维去分析其中奥秘的文言文的神韵。现代社会中的初中生在抽象思维的领域内可以飞跃当下,直指未来,但是他们无法想象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他们无法想象卧薪尝胆的雄心张志;更不能体会士为知己者死的侠肝义胆。于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对他们灵魂是一种启迪,对他们思维是一次历史代入感的教育。
3、语感的培养
言、象、意是文学作品构成的三要素,在语言层面,要强化学生剧本工的训练。教师要围绕训练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加强引导,讲深、讲透重难点知识,知识点要举一反三,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在讲析的过程中,对古今异义词、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通假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重点讲解。教师要善于点拨,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一目了然,以便记忆。
在形象层面,要通过语言感知形象。如《伤仲永》,讲的是少年神童到泯然于众人的惊天转变。人物形象对比强烈,正反两方面刻画,通过时间的对比,在体现学习重要性的真正含义。这个深刻的含义就是意蕴层面的体现。这一切的实现都来源于语感的体悟和掌握。
4、精于阅读,勤于背诵
中国古人说书读三遍其意自现,这其中就是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读书是千百年年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读书就是在书本中汲取智慧,在汲取中总计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指导现实生活。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课文以渔人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为行文线索,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烦扰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样引导,思路清晰,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出师表原文范文5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古人“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等众多生动的例子也正说明兴趣所产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我们在教《桃花源记》这一课时,在熟读疏通文意之后,就让学生到讲台前表演,把武陵人的奇遇再现出来,学生积极参与,情感相当投入,特别是扮演武陵人的方言许,他先是模仿武陵人划船的动作,接着通过自己的创造想象,再现了武陵人发现桃花林时的心理活动,并把讲桌当成桃花源的洞口钻进去••••••。此时学生已置身于世外桃源,沉醉在陶潜所勾画的理想世界中了。同样,《黔之驴》《出师表》《愚公移山》等都可以作为课本剧题材让学生尽情的发挥。学生在编排、表演课本剧时可以打破常规限制,增加一些时尚元素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这样,枯燥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编、演、看、评就会趣味无穷。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幽默故事,诗歌、传说、名人轶事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在讲诸葛亮的《出师表》时,可从学生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白帝城托孤等故事引入;林嗣环的《口技》可以播放一些生动的现代口技表演,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比干劝谏纣王善待民众却遭挖心而死,伍子胥进谏却被杀,韩愈因劝谏皇帝迎佛骨一事而遭贬等历史故事引入,让学生认识到邹忌的责任心和爱国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课文内容。不过,使用这些方法切不可漫无边际,点到为止即可。
二、 强化阅读能力
强化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必须先打好学生阅读的基础,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例如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比较多,而现代文的词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的结构也与现代文有许多差别等。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把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主要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及词类的活用,其中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虚词需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而、以、于、之、其、则、乃、也、者、然、何等,其中最重要的五个是:之、其、而、以、于。
另外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书名等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在这个句子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均不用翻译,这句话就可以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介宾倒装)可以翻译为“没有这样的人,我归心与谁呢?”;刘禹锡《陋室铭》中“何陋之有?”是谓宾倒装,“有何陋之”可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管是何种特殊句式,都不能违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
最后要学会思考作者蕴含在文字里的写作意图。有的作者是将主旨蕴藏在整个叙事过程中,有的是在结尾直抒胸臆,发表议论。如范仲淹的《醉翁亭记》,作者将自己的写作意图蕴藏在写景、抒情中,全文极其生动的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及滁州人民怡然自乐的生活,从侧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政治清明的氛围,作者的醉与乐更是画龙点睛,勾出了文章的主旨,那就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一些常用词句及写作特点后,还要多读,多练,阅读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三、 熟读背诵提高写作能力
出师表原文范文6
一、保留
文言文中凡是古代的专用名词,如国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物名等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加翻译。
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文中的时间“庆历四年春”、人名“滕子京”、地名“巴陵郡”都可以保留下来。
《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鸟兽以及木石”中的“宫室、器皿、人物、鸟兽”都可以不译。
二、替换
1.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代词语
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2.古今异义的词语替换
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在这里是两个词,翻译为“更不用说”,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无论”是不一样的。
三、增补
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意思或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单音节词语较多,翻译时需将它们增补为双音节词语。
如,《童趣》中“能张目对日”“能”增补为“能够”,“张”增补为“张开”“睁大”,“对”增补为“对着”。
另外,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时候也较多,翻译时也应将它们补充出来。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要翻译为“(村中人)看见渔人,于是非常惊讶,(村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口技》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需将量词增补出来,“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抚尺罢了。”
四、删减
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一般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或表停顿、或舒缓音节、或起连接作用,翻译时可以将它们省略不译。
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需翻译。
再如,《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夫”和“也”分别是句首和句尾的语气词,无需翻译。
五、调整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句子词序多数相同,但古代汉语中有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翻译时应将句子做适当调整,使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是谓语,这里是主语和谓语倒装,翻译时应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又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何陋”是宾语,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有”的后面,“有何陋”(有什么简陋呢?)
再如,《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一石”是定语,修饰“粟”,翻译时可调整为“一食或尽一石粟”(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六、意译
初中文言文翻译应遵循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有些文言文如果直译,就会出现意思表达不准确、上下文不连贯的现象,这时就需要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变通,用意译的方法。
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译为: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了很多战斗,有的战死了,有的归来了。
《陈涉世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