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应用题范文1
一、与函数、方程、不等式有关的应用题
这类题通常结合行程、物价、产量等实际问题,也可能涉及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量.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寻找恰当的变量,列出有关的解析式,综合运用函数、方程、不等式的知识加以解决.
例1某地有三家工厂,分别位于矩形地域ABCD的顶点A,B及CD的中点P处,已知AB=20km,BC=10km.为了处理三家工厂的污水,现要在ABCD的区域内(含边界),且与A,B等距离的点O处建造一个污水处理厂,并铺设排污管道AO,BO,OP,设排污管道的总长为y km.
(1) 按下列要求写出函数关系式:
①设∠BAO=θ(rad),将y表示成θ的函数关系式;
②设OP=x(km),将y表示成x的函数关系式;
(2) 请选用(1)中的一个函数关系式确定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使三条排污管道总长度最短.
解析: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建立函数模型的问题.设置不同的参变量就会得到不同的函数解析式,从而也会有不同的解题方向.
(1) ①延长PO交AB于Q,由条件知PQ垂直平分AB,若∠BAO=θ(rad),则OA==. 又 OP=10-10tanθ,OB=OA, y=OA+OB+OP=++10-10tanθ,即y=+10 (0≤θ≤).
②若OP=x(km),则OQ=10-x, OA=OB==.所求函数关系式为y=x+2 (0≤x≤10).
(2) 根据问题(1)①的解答,令y′==0,即当sinθ=,θ=时,ymin=10+10;此时点O位于线段AB的中垂线上距离AB边km处.
二、与数列有关的应用题
解决与增长率有关的实际问题,经常需要用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知识和递推方法,有时还需要根据条件建立方程和不等式.
例2某国采用养老储备金制度,公民从就业第一年开始交纳养老储备金,数目为a1,以后每年交纳的数目均比上一年增加d(d>0),即历年交纳的储备金数目是一个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与此同时,国家给予优惠的计息政策,采用固定利率,且计算复利.也就是说,如果固定年利率为r(r>0),那么在第n年末,第一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1(1+r)n-1,第二年所交纳的储备金就变为a2(1+r)n-2 ……以Tn表示到第n年末所累计的储备金总额.
(1) 写出Tn与Tn-1 (n≥2)的递推关系式;
(2) 求证:Tn=An+Bn,其中{An}是一个等比数列,{Bn}是一个等差数列.
解析:本题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载体,考查同学们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1) 由题意得,Tn=Tn-1(1+r)+an (n≥2).
(2) 证明:T1=a1,对于n≥2,由(1)得:
Tn=Tn-1(1+r)+an=Tn-2(1+r)2+an-1(1+r)+an=a1(1+r)n-1+a2(1+r)n-2+…+an-1・(1+r)+an (①).
(1+r)Tn=a1(1+r)n+a2(1+r)n-1+…+an-1(1+r)2+an(1+r) (②).
②-①得:rTn=a1(1+r)n+d[(1+r)n-1+(1+r)n-2+…+(1+r)]-an=[(1+r)n-1-r]+a1(1+r)n-an.又an=a1+(n-1)d,故Tn=(1+r)n-n-.
记An=(1+r)n,Bn=--n,则Tn=An+Bn,其中{An}是以(1+r)为首项,1+r(r>0)为公比的等比数列;{Bn}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三、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应用题
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应用题常涉及物理学问题,如摆动、振动、电流等,或是结合解三角形.解三角形问题经常用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而与物理量有关的问题,往往转化为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最值等问题.
例3如图2所示,某游乐园里的摩天轮的半径为20米,中心O距地面高度30米.摩天轮做匀速转动,每3分钟转一圈.点P的起始位置在摩天轮上最低点处,设在x时刻时点P距离地面的高度为h=f(x)米,求f(x)的解析式.
解析:本题可利用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写出函数f(x)的解析式.因为每分钟转过的弧度是,则x分钟转过的弧度是x,所以f(x)=30-20cosx (x≥0) .
四、与立体几何有关的应用题
解答这类题先要建立适当的立体模型,再对立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数学结论,最后把所得结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例4四位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按照各自的喜好选择了形状不同、内部(杯身)高度相等、杯口半径相等的圆口酒杯(如图3所示).盛满酒后他们约定各自饮去杯中酒的一半,设剩余酒的高度从左到右依次为h1,h2,h3,h4,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图3
(A) h2>h1>h4(B) h1>h2>h3(C) h3>h2>h4(D) h2>h4>h1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体积与高度的关系.由于各酒杯杯口半径相等,即上底面积相等,内部高度相等,故饮去各自一半体积的酒时,下部越细,剩余酒的高度越高,所以选A.
五、与解析几何有关的应用题
解答与解析几何有关的应用题,一是可借助圆锥曲线模型,用几何性质加以解决;二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点的坐标问题,用解析法加以解决.
例5如图4所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在月球附近的P点变轨进入以月球球心F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I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点第二次变轨进入仍以F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Ⅱ绕月飞行;最终卫星在P点第三次变轨进入以F为圆心的圆形轨道Ⅲ绕月飞行.若用2c1和2c2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焦距,用2a1和2a2分别表示椭圆轨道Ⅰ和Ⅱ的长轴长,给出下列式子:①a1+c1=a2+c2;②a1-c1=a2-c2;③c1a2>a1c2;④<,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椭圆的几何性质.由椭圆的性质可知,a1-c1=PF=a2-c2,所以②是正确的;又a1>a2,c1>c2,所以a1+c1>a2+c2,①是错误的;又=>=,所以③是正确的,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②③.
六、与线性规划有关的应用题
解答与线性规划有关的应用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找出决策变量和所有约束条件,建立线性目标函数,结合数形结合的思想,在线性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6公司计划今年在甲、乙两个电视台做总时间不超过300分钟的广告,广告总费用不超过9万元.甲、乙电视台的广告收费标准分别为500元/分钟和200元/分钟,为该公司所做的广告能给公司带来的收益分别为0.3万元/分钟和0.2万元/分钟.问该公司应如何分配在甲、乙两个电视台的广告投入时间,才能使公司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是多少万元?
解析:本题考查用线性规划的方法解决最大收益问题. 用线性规划求最优解,如要求最优解为整数,而求出的方程组的解不是整数,则需要对解进行调整. 在可行域内找最优的整点解,一般可采用打网格、描整点、平移直线等方法.
设公司在甲电视台和乙电视台做广告的时间分别为x分钟和y分钟,总收益为z元,由题意得x+y≤300,500x+200y≤90000,x≥0,y≥0;等价于x+y≤300,5x+2y≤900,x≥0,y≥0.作出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得到可行域如图5阴影部分所示.目标函数z=3000x+2000y,作直线l:3000x+2000y=0,即3x+2y=0.平移直线l,由图5可知,当l过M点时,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联立x+y=300,5x+2y=900;解得x=100,y=200. M的坐标为(100,200),zmax=3000x+2000y=700000(元).故该公司在甲电视台做100分钟广告,在乙电视台做200分钟广告,公司的收益最大,最大收益是70万元.
七、与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有关的应用题
解答与排列组合、概率与统计有关的应用题时,除了要掌握排列、组合题的基本解法以外,还要掌握几种常见的概率模型,能够区分互斥事件、等可能事件、独立事件、独立重复事件、条件概率等,了解并区分几种不同的抽样方法. 求数学期望首先要写出概率分布列,然后用公式求期望值.
例7A,B两个投资项目的利润率分别为随机变量X1和X2 .根据市场分析,X1和X2的分布列如表1、表2所示.
表1 表2
(1) 在A,B两个项目上各投资100万元,Y1和Y2分别表示投资项目A,B所获得的利润,求方差DY1,DY2;
(2) 用x(0≤x≤100)万元投资A项目,100-x万元投资B项目,f(x)表示投资A项目所得利润的方差与投资B项目所得利润的方差的和,求f(x)的最小值,并指出x为何值时, f(x)取到最小值. (注:D(ax+b)=a2D(x))
解析:求解本题应根据其分布列计算出期望和方差,然后根据所得的方差求f(x)的表达式,再求其最小值.
(1) 由题设可知Y1和Y2的分布列分别如表3、表4所示:
表3 表4
应用题范文2
如何教会孩子解应用题,家长们可以考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辅导。
摆正观念 必须把孩子们对应用题的观念先扭转过来,那就是应用题并非是凭空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那么,老师或家长呢,也需要摆正观念,那就是教会孩子解应用题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它也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的,所谓厚积薄发,必须要有很厚的积累,才能够出现思维爆发的那一刻。
在孩子的脑子里留下数学思维的印象 就像要学会写作,必须要学会半自动化的阅读一样,要让孩子能够不假思索地读出那些字句。在数学上来说,是让孩子对基础的数学知识―― 加减乘除等算法十分熟练。要让他们把简单的加减乘除题不需思考就能很快能答上来,这样,他们的脑子才有空间去思考应用题面之间的逻辑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12-8、19+13、41-19等于多少,如果学生到了三年级还要在这个上面去动脑筋,那他是不会理解应用题的。”因此,基础的数学知识十分关键。
应用题范文3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采用以下分析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图解分析法
这实际是一种模拟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针对性,数学教学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调配问题等,多采用画图进行分析,通过图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从而根据题目内容,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解之。
如在春运期间,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冰雪灾害,导致某地电路断电。该地供电局组织电工进行抢修,供电局距离抢修工地15千米,抢修车装载着所需材料先从供电局出发,15分钟后,电工乘吉普车从同一地点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抢修工地。已知吉普车速度是抢修车速度的1.5倍,求这两种车的速度。
分析这个例题时老师应先画出示意图:
然后再根据“同时到达”,即“吉普车所用时间+15分钟=抢修车所用时间”,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抢修车的速度为x千米/分钟
列出方程:151.5x+15=15x
解方程,得:x=13
经检验:x=13是原方程的解
所以1.5x=1.5×13=12
答:抢修车的速度为13千米/分钟,吉普车的速度为12千米/分钟
二、 亲身体验法
如讲逆水行船与顺水行船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没有坐过船,对顺水行船、逆水行船、水流的速度,学生难以弄清。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举骑自行车为例(因为大多数学生会骑自行车),学生有亲身体验,顺风骑车觉得很轻松,逆风骑车觉得很困难,这是风速的影响。并同时讲清,行船与骑车是一回事,所产生影响的不同因素一个是水流速,一个是风速。这样讲,学生就好理解。
同时讲清:顺水行船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逆水行船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的速度。
例题:武警战士乘一冲锋舟从A地逆流而上,前往C地营救受难群众,到C地接到群众立即返回A地,冲锋舟距A地的距离为y(千米)和冲锋舟出发后所用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假设营救群众的时间忽略不计,水流速度和冲锋舟在静水中的速度不变。
(1) 请直接写出冲锋舟从A地到C地所用的时间
(2) 求水流的速度
解:(1) 24分钟
(2) 由图可知:冲锋舟逆流而上的速度为1012=56
冲锋舟顺流而行的速度为2044-24=1
设冲锋舟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水流速度为V水,则
V-V水=56
V- V水=1
解得V=1112 V水=112
答:水流的速度为112千米/分钟
三、 直观分析法
如浓度问题,首先要讲清百分浓度的含义,同时讲清百分浓度的计算方法。
其次重要的是上课前要准备几个杯子,称好一定重量的水,和好几小包盐进教室,以便讲例题用。
如一杯含盐15 %的盐水200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盐多少呢?
分析这个例题时,教师先当着学生的面配制15%的盐水200克(学生知道其中有盐30克),现要将15%的盐水200克配制成20%的盐水,老师要加入盐,但不知加入多少重量的盐,只知道盐的重量发生了变化。这样,就可以根据盐的重量变化列方程。含盐20%的盐水中,含盐的总重量减去原200克含盐15%的总重量,就等于后加的盐重量。
即设应加盐为x克,则(200+x)×20 % -200×15 % =x
应用题范文4
在整个小学阶段,怎样让小学生学会解应用题始终是围绕任课教师的一大难题,怎样去正确地解决应用题也是困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面,因为虽然应用题有迹可循,但是往往会把知识综合在一起,而且不像计算题那样做起来直截了当,甚至让学习者不知从何下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学生理解能力太差不知所云,有的是因为不会把知识综合运用导致混乱,总之出错较多。那么,怎样让小学生学会解应用题呢?
首先要解决的是理解能力的问题。就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同,在幼儿园阶段,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同也导致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所差异。在理解应用题的过程中会产生理解速度不同和理解方面有偏差。比如在看图写算式:一棵树上落着三只鸟,旁边有飞走的两只,请问还剩几只?这道题目中很明显是用原来的总数5减去飞走的2只,剩余3只,可有的学生就偏偏去用树上的三只减去飞走的2只,这就属于理解偏差。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在长期的摸索中,我发现一个现象,交际能力强并且口才好的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明显强很多。这是个有趣的现象,这说明应用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关系。应用题的命题都是从生活中的事物中来的,它是把生活中的事物加以数字化并且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出来。如果学生对题目中所提到的前因后果认识得非常清楚,那么这道应用题就会做得又快又好。
基于这个发现,我开始有意识地在打好计算功底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数学题的口语描述训练,具体办法是:在看到看图列算式和应用题的题目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动笔解题,而是先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讲故事,把看到的题目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包括题目的前因后果和要达到的目的,看上去就像在进行口语作文训练,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描述过程中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这样学生就可以很透彻理解题目并正确解决应用题了。还有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演一演。如果出现买东西的问题或者类似的问题,行程问题还有队列问题等等,用这种方法都非常有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题目。
总而言之,我们既要教给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又要帮助他们克服难题所带来的恐惧心理。让应用题真正应用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题搬到应用题中来,这需要我们有一双随时取材的眼睛,带领学生体会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且把事情加以条理化。
应用题范文5
一、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1、审题
对于小学的应用题教学,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反复的阅读题目,了解题目的中心意思,弄清已知条件和提出的主要问题。只要把握好这一步,才可能做好以下的过程。有些时候,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思路去解决问题,然而结果却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起点,所以老师们一定要让学生审好题。
2、分析数量关系
分析数量关系就是指题目中已知数量和未知量和未知数量及所求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无论解简单应用题或复合应用题,都要认真分析题里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好确定解答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从条件着手;另一种是从所求问题着手。综合法比较容易掌握,但其缺点是学生往往看到前面相邻的两个已知条件就进行计算,而忽略后面的已知条件,未从整体考虑。提出的中间问题不一定是解这道题所需要的。从问题着手稍难一些,但能使学生从整体出发,根据所解的问题提出所需的条件,从而较正确地确定中间问题。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有的题目数量关系简单,很容易弄清,有的题目则数量关系复杂。这就要对已知条件中所有的数量综合分析。以弄清数量关系,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
3、列式解答
一步相对较为简单。就是让小学生依据分析得到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算出结果。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继续。就解决一般的问题来说,它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但在小学数学中,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则没有必要,只在解答复合应用题时才有必要,而且有时边分析边拟订解答计划边解答,往往与上一步的分析数量关系或下一步的解答合并起来。从掌握解题的一般策略来说,还是单把它划为一个阶段为好。拟订解答计划是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答需要分成几步,每步要解答什么问题。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成果。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表明学生对所解的题目有了整体上的理解,同时又对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做出了合乎逻辑的规划。能否在解答之前正确地拟订解答计划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实验表明,好的学生一般能在解答之前订好解答计划,而较差的学生往往能正确解答,却不一定能正确地提出每一步所要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在这方面适当加以训练,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一定的好处。
4、验算并写出答案
检验解答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与原题的题意是否相符,然后写出答案。
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对于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见解,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无论如何,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师都要努力提高我们的小学教学水平,培养好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应用题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所以解题的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读题来理解题意,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经过怎样?结果如何?通过读题弄清题中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不会做,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将明了。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出了一半。当然还要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便于对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进行训练。其实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很多,关键是学生能否感受到,并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摆脱习惯方法的干扰;引导学生跳出原来的解题模式。
三、借助线段图找出解题方法
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隐蔽,如果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可使抽象变具体,隐蔽明朗化,从而借助线段图揭示的数量关系可直观地找出解题方法,甚至有的题还可找到简捷的解法。
例:甲乙两人共存人民币若干元,其中甲占3/5,若乙给甲60元后,则乙余下的钱占总数的1/4,甲乙两人各存人民币多少元?
根据题意画线段图:附图{图}
“1”
甲占 3/5
1
3
从线段图上一目了然,60元的对应分率是(1-3/5-1/4),于是可求出甲乙两人共存人民币多少元,进而可求出甲乙两人各存人民币多少元。
60÷(1-3/5-1/4)=3200(元)……甲乙两人共存;3200×3/5=1920(元)……甲;3200×(1-3/5)=1280(元)……乙;或3200-1920=1280(元)
总之,通过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解题方法也就越丰富灵活。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得出正确的结果,而要进行必要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于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数学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应用题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6-01
通过应用题,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消化与理解,更能够使学生的主观体验得到增强,使其思维得到扩展、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并能够提高他们在生活中对数学的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正符合小学数学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新标准、新理念。
一、连系生活实际
要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并提高在生活中进行数学应用实践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素质,就必须要连系现实生活,突出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这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此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是最为深入的。
比如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归一问题:某天学校为我们学生购进了一批水果,第一天吃了整批水果的1/4,要是再吃7.5Kg的话,此时就吃了整批水果的1/3,那么这批水果一共有多少呢?
通过这幅示意图可以看出:已知单位“1”的(1/3-1/4)是7.5Kg,求单位“1”,用除法计算。
解法A:7.5÷(1/3-1/4)=90 Kg
解法B:X(1/3-1/4)=7.5
X=90
答:学校购进的这批水果一共有90Kg。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在现代教学工作当中,我们要特别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优化,让他们在思维上既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又能找到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方法、途径;既能有开阔的思维方向,又能切实发现事物的本质;既能拥有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又能针对实际问题加以周密的分析。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 CAI)的种种优势和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数学模型极富人性化的展现出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还能激发和优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消化。另外,于应用题教学而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以将问题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降低应用题的抽象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应用在追击问题上是非常适宜的。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道应用题:我野战部队奉命追击向丛林中逃窜的敌军,据情报得知敌军的行军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为我野战部队行军速度的2/3,敌军逃窜两小时后,我军正式出发追击,问在行军多少路程后,可以追上敌军?面对这样的追击问题,老师的口述、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抽象的,在学生的脑海中很难形成对问题的形象理解,这也就增加了学生解题的困难程度。但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通过相关的软件来制作追击问题的展示课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真正围绕着问题活跃起来。就文中所提到的例题而言,可以在课件的背景上以及人物上下一定的功夫,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趣味、细致的课件展示,再进过相应的教学分析,学生定能得出最终正确的答案。
三、加强应用解题的基本能力培养
在进行新的知识内容教学时,不能够松懈对学生应用解题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师学适宜的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讨论与思考,这能够巩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在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完成过后,可以设计如下的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解答,并适当引入竞争机制,看哪个小组解题快,答案又正确,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已知A村种了540棵桃树。
问题一:B村种桃树的棵树是A村的8/9,问B村种植了多少棵桃树?
解法:540×8/9=480棵
问题二:C村种桃树的棵树是B村的4/5,问C村种植了多少棵桃树?
解法:540×8/9×4/5=384棵
问题三:D村种桃树的棵树比A村多1/2,问D村种植了多少棵桃树?
解法:540×(1+1/2)=810棵
问题四:A村种桃树的棵树比E村多1/6,问E村种植了多少棵桃树?
解法:540-(540×1/6)=450棵
问题五:A村种桃树的棵树比F村少1/6,问F村种植了多少棵桃树?
解法:540+(540×1/6)=630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