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与学范文1
【关键词】教与学 转换 利弊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096-01
1 教与学转换的基本阐述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在交往这一层面,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只不过是两个知识传输体,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相当于一个知识宝库,是活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单一的将只是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也就成为:讲与听;问与答;写与抄;给与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而教也自然而然的代替了学。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就只能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要全部参与其中,意味着平等与合作。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以及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知识理解知识,促进互相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 教与学转换的利与弊分析
2.1 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自主有效课堂”实施以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让学生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让学生充满了自信,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让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深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旋律,与接受性学习交相响应、相辅相成,奏响了美妙和声曲。值得欣喜的是转变方式,让学生学会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自始至终找到好学生的感觉,也是转变方式赋予学生的崭新面貌。
2.2 让教师真切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
“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自主有效课堂”让我们深深看到,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课堂,立足课堂,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探讨、在探讨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提升”,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师自身生命价值。
面对这种“活力课堂”,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比如,教师要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及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调控发言、讲述、展示的内容,在学生确实需要的时候,及时送上自己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因此,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焕发学生生命力的同时焕发自己生命活力”,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上的知道者和学习合作伙伴。
2.3 教学转变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差距变大
如果将学生按小组或其他形式进行分组划分。那么小组内不免会有弱者,他对本小组的任务不能完全领会,在第一次合作中就不能达成目标,在第二次合作中更不可能讲解、与他人分享,新组成员就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学会的已经学会,不会的一直不会的尴尬局面
3 结束语
通过综上分析不难得知,自课改以来,教与学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但仍旧有很大的改造及发展空间,相信随着课改的持续以及教师、学生的思想转变。教与学的转换观念会给我国教育带来更大的成果
教与学范文2
关键词:探究式英语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课堂教学; 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20-001
在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可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强调了探究式教学这一新理念的重要,而且将其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点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景和环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探求学问和真理,研讨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去探求新的学问和真理,研讨和解决新的问题。也就说,探究式课堂教学注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探究式英语教学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英语教学是一门外语语言的课堂教学,缺乏语言的实际运用环境,机械地操练是很枯燥的。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使用语言的环境和氛围,把课堂上机械的操练语言引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
在教学中,首先帮助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愿望,并使其进入适度的兴奋状态,让学生通过体验学习,发展和强化学习英语的兴趣,并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参与各种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英语及英语学习特点的了解,调整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并从中得到乐趣,进而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其次设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又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因此,此时肯定和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份由衷的赞许,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进一步向所期望的目标积极努力,并将老师的真切期望和热情鼓励化为自爱、自尊、自信。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英语学习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就是要让他们置身于交际情景中。因此,每堂课上,想方设法合理创设和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情景,让他们能结合已有的英语知识,运用新学的语言材料,自如地进行交际。
第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坚信他们掌握知识的潜力,相信学生可以调整自身的行为,相信他们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并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自由地表现他们的思想,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重要了。因为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其身心状况制约着教学;而教学又促进和调节学生的发展与身心状况,这就要求我们作教师的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及时把握环境信息和学生身心状况变化及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并据此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步骤。为此要加强自身素养,在探究中,努力做到知识常新、教法常新、教案常新,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要不断追求教学的个性化、艺术化与时代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三,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要给予肯定,并及时地进行总结评价
教与学范文3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一、教为主导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妥善处理教材,灵活选用各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各种能力。同时教师自身的修养、思想风貌以及对科学的热忱,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个性发展方面具有一种无形而有力的教育力量。例如,学习数学图像和性质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古代赵州桥,并对赵州桥的历史和建筑风格作简单的介绍,教师再提示同学们注意观察桥拱的结构,特别是桥拱的形状和桥的高度及跨度。教师提出问题:古人为何这样设计呢?通过这样的设计,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引入概念,这样就贯穿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思想理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学为主体
教师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能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必须主动进入教师为他们创造的学习情境中,参与学习活动才能实现顺利的学习。同时学生必须有充分的认知准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应具备与新知识有关概念、法则等,以及从事新的学习应具备的知识功能的适当发展水平,如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情感、意志等。学生只有完成了认知准备,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合作交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满自信,能力得到体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教与学范文4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老子》
思考:无论是师傅还是徒弟,在武术修炼中,能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懂,这是很好的;若以为自己已经都知道了,以不知为知,这就错了。
2、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尽心上》
思考:武术并不神秘,只要你一心追求,就能得到;如果放弃,就会失掉。追求对获得是有益的,而追求,关键在于自己。
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思考:自古以来学习武术一定要有师傅。师傅是传授学业、讲授道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请教老师,疑难问题就始终不会得到解决。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韩愈《师说》
思考:在明师传授下,科学修炼下功夫到一定程度后,弟子以超过师傅,不一定不如师傅,师傅也不一定永远比徒弟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不过是这样罢了。
5、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唐・韩愈《伯夷颂》
思考:武术修炼不通过亲身实践而不迷惑不解的人,是很少的啊。这种“天才”我没有遇到过。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思考:在武术师徒之间、教与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教别人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徒弟知道自己不足然后能反求自己努力;师傅知道自己知识贫乏,然后能督促自己进步。所以教和学是互相推进的。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思考:在传授武术教学生到一定程度时,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能领会而发愤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不能恰当地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点,他还不能推知其它三点时,就不要忙着回答他,培养他“举一反三”的能力。
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
思考:一个人单独闭门学习武术而没有一起研究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所以必须和拳友一起商讨,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增加见闻,明白拳理。
9、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孟子・尽心上》
思考:在武术教学中,对于倚仗权势发问,倚恃贤能、年长、功勋、旧交情发问,孟子认为君子对于这种有所倚恃而发问的人是不屑给予回答的。发问者谨记:向人请教应抱恭敬诚恳之心,不应倚仗地位、贤能、年长、功勋、交情发问,如此不合敬师之道。
10、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思考: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天下的师傅都不愿去教那种朽木不可雕的徒弟,孟子不屑教那种难以教诲的学生。师傅的“不屑”教诲本身对徒弟是一种刺激,如果能刺激他有所悔悟,则这种“不屑”态度,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
1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三字经》
思考:生养子女不让其上学受教育,是父母的过错。传授武术不认真严格要求徒弟,是师傅懒惰,是为师之错。
教与学范文5
关键词:教改;师生互动;教学质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
一、课前准备(备课)是搞好教学互动的首要条件
1.研究教材是课前准备的核心。首先要求教师在认真学纲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与内在联系,解决好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其次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再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阅读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视野开阔,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
2.研究学生是课前准备的关键。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的复杂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做到胸中有教材,还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直接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可达到了解学生目的,又能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学。
3.研究教法是课前准备的有效途径。同一堂课,教法不同,教学效果大不一样。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需潜心钻研,精心设计。教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需要严格论证阐述的概念、原理,可用引导法;需要加强学生感性认识的内容,可采用实验、演示、参观法等;对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的,可用启发、讨论法等。同时还应注意,一堂课若教法单一,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准备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交叉渗透,以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条件
“互动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多元、多情境、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在交互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
为使本堂课的教学体现师生互动、全员参与研究实践的创新理念,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课前准备,为促学打基础。在授课之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具体的材料。从感冒入手,收集一份关于自己或家人、朋友感冒后症状的资料,让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让他们体验感冒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
2.搜索信息,为利学定措施。将学生按学习实际状况和性格特征分成六组,经过讨论,提出本组认为治疗感冒的最佳方案。可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也可以参考各类相关书籍及药品说明书,要求做出本组的电子发言课件。
3.汇报展示,是活学的保证。在交流感冒的症状及感冒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痛苦时,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感冒的症状,普遍认为感冒虽然不是大病,但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在交流治疗感冒的最佳方案时,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方案。如第一组:阿司匹林、百服宁等效果很好。理由:家人推荐为主。家中一位长辈对阿司匹林十分信赖,常备感冒药物中,阿司匹林从未间断。用他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阿司匹林能很好地缓解感冒时的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等症状,并说明阿司匹林还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和抗风湿的作用。同时说明,因阿司匹林对胃部有刺激,所以阿司匹林一般都在饭后服用。百服宁也能很快地消除发热、头痛等症状,而且在市面上,百服宁的规格、剂型较多,可供老人、儿童选择。第二组:新康泰克、白加黑、快克等疗效较好。理由:感冒时,一般都伴有发热、流涕、鼻塞、打喷嚏、四肢酸痛、头痛等症状,这几种药物能很好地缓解上述症状,有效控制病情。第三组: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感冒软胶囊等效果很好。理由:在感冒初期,一次一袋感冒冲剂加一袋板蓝根;中剂,开水冲服,能很快控制住发热、全身酸痛、流涕等症状。有一名学生每周服用一次板蓝根冲剂,已经一年多未得感冒了,而且在流感流行时期也未得流感,等等。
4.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以小组方式向同学汇报展示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给学生提出深入学习的妙方,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大致点评如下:学生表达得都很到位,涉及面很广,有西药,也有中成药,剂型也多种多样,药品的名称多达十几种,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也一定不少。
5.学生质疑,研讨解惑。如学生甲提出:为什么有的人一年可出现好几次感冒,经常是好了又复发,不能一次性根除感冒。讨论结果:感冒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一般为对症治疗。目前治疗感冒的药品大多为缓解症状的药物,特效药有待于医学界专家进一步研发。学生乙:为什么有的药物商品名不同,但药品组成却一致。讨论结果:这是因为药品厂家不同,药品的商品名就不同。反映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可能有这种现象:患者向我们求购某种药物,我们没有,但是有另外一种药物,商品名不同,但成分相同,这时我们可以向患者推荐另外一种药物,一方面增加了销售额,另一方面还给患者留下了好印象,表明我们学得很灵活,能学为所用,学生丙:为什么目前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有许多是复方制剂,它的好处是什么?讨论结果:复方制剂就相当于联合用药,联合用药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所以复方制剂在一定的条件下,优于单方制剂。
6.知识拓展,传授新知识。教师指出,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随着医学的发展,已渐渐被人们发现不止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还有其他的疗效。阿司匹林作为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优点是经过临床的长期实践,经得起考验。在课本上,它作为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需要重点讲解。阿司匹林防止血栓形成和抗风湿的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很广泛。不同的是,阿司匹林的作用不同,所用的剂量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时要认真负责,仔细核对,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若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我们可以向患者推荐扑热息痛,扑热息痛的不良反应较小,但长期酗酒或一次性大量饮
酒的患者不能应用扑热息痛,因为其会使患者的肝脏受损。
7.交流感悟,促进实践。学生普遍认为这堂课较轻松、活跃,而且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在学生发言后,还要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通过这堂课,学生掌握了其他一些学习方法,感觉收获很大。以往上课就想睡觉,这次没有犯困,还做了笔记,觉得这堂课很有意思,也很有用。
8.教师课后反思。①笔者依据新的教学理念,以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营造不断发现问题的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设计了教与学互动的情景。在整堂课中,体现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将药理学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这是大的教学观的一次实践。②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③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汇报展示,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④课堂教学中学生质疑、解疑的活动,营造了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
三、课后互动是巩固教学效果的必备手段
教与学范文6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问题情境
一、情境化教与学的概述
1.情境化教与学的由来及定义。情境化教与学深深植根于进步教育、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以及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情境化教与学并不是一种新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将一些不同但相关的方法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种体系。
2.情境化教与学的五种不同取向。Elliot Eisner和Elizabeth Vallance提出了五种不同的取向:(1)学术理论主义取向;(2)已知发展过程取向;(3)个人适应取向;(4)社会适应重建取向;(5)课程作为技术的取向。
3.情境化教与学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教书育人那么简单的事了。例如,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索与发现,这才是科学技术能够继续创新的关键。而情境化教学,恰恰是让学生处于问题发生的环境之中来学习如何处理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自己的思维发现并学习如何处理问题。
4.我国关于数学课程情境化设计的探索与尝试。《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广泛,形式丰富。同时要求数学学习重视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要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二、情境化教与学课堂教学设计
1.不同的课堂教学引入方式的设计策略:①开门见山引入法;②温故知新引入法;③认知冲突引入;④意境引入法;⑤游戏活动引入法。
2.情感体验的实践原则。学生的学习只有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得以拓展和迁移,才能使学生的发展获取持续的动力支持。
3.情境化教与学的课例导入。教学顺序的三个要素(调动学生注意力,告诉学生学习结果,在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概念和技能之间建立联系)构成了课例设计的导入阶段。
导入举例:
《直角坐标系》
师:家长要来参加家长会,你怎么告诉家长的座位呢?
生:我会告诉我爸爸,我在第六组第四排。
师:很好!那么到电影院看电影又怎么找到座位呢?
生:看电影票上几排几号。
(把以上两组数据写在黑板上,又擦去“组”“排”“号”等字,只剩下了两组数字。)
师: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电影院,确定一个位置需要两个数,比如第六组第四排写成(6,4),如果把它写成(4,6)会有什么误会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展示知识的生活原型,有助于消除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现在的学生每天需要面对的课程很多,负担较重,如何创造一节有吸引力的课堂并且能让学生从中真正受益,无疑成了重中之重。将学生先带入问题发生的环境中,有利于放松学生对未知的警惕,而且还能从侧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问题情境可以再现问题发生的原始状态,让学生感受前辈们曾经经历的一切,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备课要花心思来考虑,如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已经成为必要因素。
三、情境化教与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记得有次听大公开课,是一节非常枯燥乏味的极坐标入门课。教数学的教师都知道,极坐标毫无原型可言,更不可能在生活中重现极坐标的发现与应用。但是这位教师在讲解之前,先跟学生分享了他暑假出游的一个小故事:由于人生地不熟,在旅游区迷路了,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于是只好问路。来人答道:“从这往那个方向,200米再……”学生一听来了兴致,都纷纷想帮助老师找到出山的路。这第一个目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达到了。接下来,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点、一条射线,这也就引出了极坐标系的定义,以及其中最为关键的极点、极轴、极角与极径。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再枯燥乏味的知识,一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就会迸发出别样的火花。
无独有偶,一次听一位教师讲统计,将原本一节只有公式的数学课上得像生物课一样精彩。她是这样导入的:“一个小区的池塘里有很多漂亮的鱼,一个小朋友突发好奇心,想数清楚池塘里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鱼。我们如何帮助他?”一位学生说:“把池塘的水抽干,不就清楚了。”老师说:“可以,不过鱼就要遭殃了呢,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呀?”另一位学生马上举手,“把鱼都捞起来,数完了再放回去,不就行了。”还没等老师发话,学生们都抱怨这个办法太浪费时间了。过了一会儿,又一位学生发言“把第一次捞的鱼做好标记,再过一会,捞第二次,数清楚里面有多少条是有标记的……”虽然这名学生的表述不太清楚,但是我们听得出来,这恰恰是应用了统计中的比例。这样的课堂效果比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要好得多。
四、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1.一人之力是有限的,如果每次备课,每位教师都要来上一次知识原型的再探究,势必会耗费很多的精力。因此,我有一个想法:可以形成一个系统,或一门学科,专门来研究问题情境,使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实施,提高教学效率。
2.情境再现,不一定只呈现问题情境,还可以引入相关的定理公理的发现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的认知体系更加完整。形成一套网络,知识之间可以自由联系,让学生也有可以发现新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