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高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高考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考备考策略
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使课改实施后的第一轮高考方案摇身变为现行的语数英加综合。本人经历了课改后的两次高考改革,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必须与课改俱进,要及时调整教学新理念及备考策略。因为高考的改革必然会使日常的教学内容、方式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但不管备考的方式如何变化,考纲依然是我们前行的方向标,因此,在细读考纲后,把握考纲的内容,是我们在制定备考计划的过程中不可少的工作。因此,针对考纲的要求和本学科的特点,在新一轮的高考备考中本人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研读考纲,把握教学难度
高考的备考工作最根本的依据就是考试大纲,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考纲,细读考纲的内容,本人认为考纲在整个备考工作中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1. 导向性作用
把握教材中没有涉及的考点:如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的发生主要原因及危害;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把握考点中没出现的教材内容:相互联系的水体(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特点和意义;城市形态等。
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第一轮复习依旧是高考备考的主旋律,知识点落实到章节,同时用时较长。但在本轮复习中容易走入复习课成为新授课的误区,新授课侧重指导学生认识掌握新知,而复习课侧重于巩固,消化旧知,所以一旦走入此误区,一轮的学习仅让学生做到回顾知识的作用,并没真正理解巩固知识,同时,新授课堂教学容量比复习课小,所以会导致第一轮用时过长,而影响后面的复习。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难点的把握依据就来自于考试大纲的说明,教师通过研读大纲确定复习的内容,及在每节课的授课过程种把握住授课的难于程度,可以避免因讲受过深可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避免教学上的蜻蜓点水,而让学生理解不透,记忆不牢。
2. 查漏补缺
由于在一轮的复习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面面俱到,不遗漏任何一知识点,因此由于网撒得过大,而重点不突出。因此应该根据考纲的要求,结合历年高考地理试题,突出抓好重点内容的复习,这样,学习上的难点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突破,重点和主干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和夯实。因此在一轮复习备考结束后,我根据考纲整理了一份考点内容,让学生一一自检过关。
3.明确本学科考试能力要求
以考纲中规定的能力考核,作为复习中每节课的能力训练目标,贯穿复习的始终,并在后阶段可以针对各次的模拟考试中暴露出的缺陷来调整可制定下阶段的复习内容及计划。
二.明确各轮复习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及进度
1.第一轮的复习梳理考点知识,以夯实基础知识为目标
稳战稳打,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同时核理知识,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轻易地掌握知识。随着知识的积极,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会越积越来,这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对已复习的知识做好整理和归类工作。例如,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1)规律类:如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气候分布规律等(2)成因类:如:气候成因、地貌的形成、等。(3)影响因素类:如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因素、气候的影响因素、洋流的影响因素、水温和盐度的影响因素等;(3)区位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线路、站点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4)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类。如各类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工程建设、资源调配等。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以章为单位建构知识体系,也可以以模块为单位建立知识体系。知识的整理和归类这一环节往往不被重视,其实知识的整理和归类,是提高复习成效的有利武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梳理完成,既可增强学生的记忆量,又能从中提炼出知识的规律性、思维的方法性。
2.第二轮专题整合考点,构建网络,以能力提升为目标,
经过一轮的复习,学生的知识点像天上的星星一上繁星点点,同时也像星星与星星的距离一样的遥远,这样容量造成知识的缺漏,可记忆不牢,也违背的高考大纲中能力的考核目标,因为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在备考过程中,本人通过以下两种子方式,把看似零碎的知识整和为一体:第一种:寻找主线,贯穿各知识点。如: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可以气候地形为主线,分析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又如气候知识,可根据气候分布规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气候资源的利用与评价等这一思路进行知识联系。第二种:以区域为载体,把相关知识点落实。如,构建心理地图(区域地图)――(覆盖)地形、气候、资源、河流――(定位)提取准确的自然要素――(推论)植被、土壤、水文、水系(推论)城市、人口、交通、工农业等
三.发挥各模拟考试的诊断,不断调整备考策略
通过试题的分析,明确高考的能力要求,对于我们选择、设计、编制学案、学习材料及习题等会有很在的裨益。同时还可依考评的反馈,针对学生的弱势确定复习内容,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如在广州市的两次模拟考试中,题目材料大多以图文的形式呈现,而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审题不清,区域特征不熟悉,无法运用所学知识,无法正确使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等问题。因此在复习中本人针对模拟考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围绕着四大能力要求重点关注了以下内容:
1.提高地图技能,提升答题的准确率――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广东高考题型,最大的特点是图幅较多,这样,考生读图的能力直接影响到答题的准确率,所以不管一轮的基础复习还是二轮的专题提升,读图技能的训练都应关注。本人在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上注重以下几方面:
细读:在考试的过程中,由于时限及学生心理的压力,容易导致学生因漏读图中及题目的信息点,而导致失分,如二模试卷中40题,本题以西亚的迪拜为背景来考察位置、气候等自然要素以及人口、工业等人文要素,其中第一小题迪拜的地理位置为什么被誉为中东的新加坡,由于较多学生忽略了图例中的信息点――国际航空枢纽,而造成了答案上的不完整,以致得分不高。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一定要注重读图、读题的方法和次序。
提取:广东高考卷的特色图文等材料比较多,而在现行的高考方案中,三科综合作答,思维转换能力要求高,答题时间紧凑,所以在读图和做题时,删减无关的图文材料内容,对材料化繁为简,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及降低试题的难度。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可根据哪份材料作答的提问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学生对信息的加工提取能力,降低题目的难度,提高得分率。
联系:注重图中信息间的联系,信息与题干的关系、题干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等。
分析:即获取图中显形信息,挖掘图中隐性信息,分析与试题考查内容有用的地理信息。并调动与此有关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加以整合,形成正确答案.
迁移:适应新的情境设置,获得临场探讨问题的应变能力,即结合地理图表,培养学生地图迁移应用的能力,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重专业语言的运用――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
地理学科在答题的过程中有较强的答题规律及用语,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流向、山脉走向等文字的描述,同时还需要对各种图表进行形象的表达,因此近几年的高考中,重点考查学生专业述语文字表达,图像表达双重语言。因此,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训练的同时要善于归纳,特点是同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及答题规范的归纳。
3.强化思维训练,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的能力
此方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答案中,由答案中可以看出学生是否有严谨的地理答题思维及清晰的层次,能否把握答题的方向及答题的程度,在分析论证的过程能否运用归纳、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
五.反思与建议
1.读课本,看图册
在以往的备考中,往往在阶段才强调回归课本,但本人认为,回归课本在整个复习阶段都应注重,因为教材多,在后阶段时间紧迫,学生应考科目多,所以在复习的时程中应提示学生回归课本。同时,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较多的就是不会应用地理术语作答,其实课本就是地理术语集。同时,文综地理试题虽然以能力立意,但所有的能力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要通过读课本、地图来加以巩固。
2.敢放弃,重成效
在后阶段时间有限的复习下,练习贵精不贵多,若已尽力都无法取得成效的知识,就不必再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了,如变式光照图的判读、难度较大的时区计算等。而应该找到能尽快能取得成效的知识模块。例如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往往是作为解题的背景,但此内容以又直接影响到解题的准确度的,应争取在短时间内能够取得较大的复习成效。同时,通过阅读错题集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答题格式等,可以增强答题的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这种有针对性、重方法的复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果。
3.练审题,提速度。
审题速度慢、审错题误是在学生考试中非常普遍的存在现象。新一轮的高考要求学生在五十分钟内完成地理学科的答题,由于地理学科在试卷中排序最后,因此,学生往往由于前面学科答题的影响,到了本学科,往往答题的时间不充裕,因此,在紧迫的时间下,学生必加快阅读材料及审题的速度,同时还必须提高审题的准确率。但学生因粗心看错题目或是概念不清,题意不理解而审错题的同学比比皆是。面对第一种情况则需要在平时的备考中反复叮嘱,并加强学生的心里素质。而第二种则需要学生掌有效的审题方法。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首先要找出题目的关键词;其次是把握题干中限制性的字词,如说明、分析、评价等词的答题方向及程度要求;最后才下笔作答。
4. 析学情,重个体
要及时的检查学生的笔记,从笔记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要及时批阅学生的错题本,找出学生理解偏差最大的知识点,及进行原因分析,并及时对该知识点进行补缺;课外多与学生交谈,指引学生制订有效的复习计划,并及时纠正学法上的错误。
5.编学案,重有效
高考备考资料繁多,在众多资料中找寻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指导书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编写学案。学案编写的内容应包括考纲要求及解读、知识梳理、重难点知识解析、知识拓展、习题部份;习题部份可以两种形式,一种是近年高考真题再现、基础过关,专题训练及能力提升等,另一种方式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次选定习题,如必做题及选做题,选做题主要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等。
新高考方案范文2
一、高考成绩实行等级评定的理念探讨
分数制和等级制作为两种不同的评分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评价思想,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分数制和等级制在考试成绩评定中的优、劣势分析
分数制具有分值划分精细、区分度高、可比性强等特点,其优势在于精确、易于区分排名、便于统计分析;局限性在于分数只能反映学生的普通知识水平和基本认知能力,而难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创造性才能以及态度、品性等非认知因素。由于分数的高区分度便于按分数排队,容易导致师生围绕分数、成绩和应试展开教学活动而忽视学生能力、思想品德、个性、情感等潜质的全面发展。
等级制用数个等级替代几十、上百个分数级差,其相对于分数制最大的特点是“模糊性”。等级制评定方式不便于进行排名对比和定量分析。另一方面,等级制由于有效降低了区分度,模糊了学生考试成绩排序的精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有利于缓解和降低学生的考试心理压力,从而在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主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分等级的相对评定方式切合高考的鉴别属性和选拔功能要求
根据评价标准选取的差异,考试成绩评价又可分为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在绝对评价中,若采用百分制,学生的成绩处于0-100分之间,每个学生的分数独立于任何其他学生的分数之外;也可以将测量得到的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相对评价则是根据学生成绩在群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其相应的等级或分数。具体的评定方法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照既定的人数比例来划定等级,通常根据学生能力和考试成绩应服从或接近服从正态分布的规律,将各个等级人数所占的比例按照正态分布面积比例法来确定,形成“中间多、两端少”的等级分布。
无论分数制还是等级制,抑或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选择何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取决于教育评价的性质与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理论认为,教育评价具有鉴别、选拔、形成、促进等多种功能。正确地鉴别是教育评价的基本功能,是教育评价促进与发展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高考作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考试,除了具有诊断教学效果、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的功能外,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做出鉴别,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依据。因此,高考的性质本身决定了其具有相对评价的属性,高考成绩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学生分数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高考成绩评定采用分等级的相对评价方式符合高考的选拔属性和要求,既能对考生成绩进行区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学生分数竞争的压力。
二、大学入学成绩等级制评定的国际考察
从国际视野来考察,发达国家的高校招生主要基于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如日本、韩国、芬兰)或资格证书成绩(如英国、法国、德国),此外通常还参考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面试成绩、教师推荐信等(如美国)。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进行评定的方式可分为分数制和等级制两种类型,等级制是使用更广、更普遍的方式。各国对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证书成绩实行等级制评定的方式通常有三种:(1)建立在标准参照基础上(例如英国的A-level);(2)建立在分数等级基础上(例如爱尔兰的高中离校证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高中毕业证书);(3)建立在考生所处的相对位置基础上(例如芬兰的大学入学考试和韩国的CSAT)。各国成绩评定的等级数不尽相同,从英国A-level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毕业证书的6级到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的13级等,参见表1。
(一)标准参照评定方式
标准参照评定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客观的课程命题等级标准进行比照从而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出等级评定。英国没有全国统一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试,高等院校招生录取制度是以等级制。
表1中部分国家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的等级结构的评分是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证书成绩指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GCE)考试成绩,包括普通水平考试(O-level)和高级水平考试(A-level)成绩,或其他同等证书的成绩(如职业资格证书)。其中,A-level课程成绩是决定学生能否进入大学的主要依据。A-level证书考试形式为“单科结业,授予单科证书”,证书采用分级的等第评定方式,通过的等级为A*、A、B、C、D到E。不同学科的评分要求不同,但都采用外部(校外考试)与内部(校内相关课程的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明确界定各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及相应的成绩等级标准,对学生的课程成绩做出等级评定。
(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
这种方式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按照事先规定的分数段标准转换成相应等级。在爱尔兰,高中毕业证书是学生申请进入高校学习的重要凭证,毕业证书考试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按考试分数的百分比进行描述,从A1到E2共13个等级(E2以下没有等级),其中,90%及以上为A1等级,85%-90%为A2等级,80%-85%为B1等级,75%-80%为B2等级,70%-75%为B3等级,65%-70%为C1等级,60%-65%为C2等级,55%-60%为C3等级,50%-55%为D1等级,45%-50%为D2等级,40%-45%为D3等级,25%-40%为E1等级,10%-25%为E2等级,10%以下没有等级。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高中文凭”(HSC)的考试分数和评估分数均根据原始分数转化为0-100的标准分数,学生每门课程的HSC分数分成六个等级,最高成绩是6级(HSC分数为90-100分),学生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是2级(HSC分数为50-60分),1级代表HSC分数低于50。
(三)相对位置评定方式
相对位置评定法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在同类考生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来确定成绩等级,即按照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划分若干等级,规定各等级的学生人数百分比(通常为正态分布),根据学生成绩所处的区间确定其成绩等级。芬兰的大学入学资格考试是所有高中学生学习结业时均须参加的全国性统一考试,考生通过各门课程考试后,可获得大学入学资格证书,该证书记录考生通过的必考和选考科目的得分等级。得分等级为7级,从L(杰出)到I(不及格)。各等级的学生比例如下:成绩最好的5%为L级(7分),成绩次好的15%为E级(6分),依次类推,接下来20%为M级(5分)、24%为C级(4分)、20%为B级(3分)、11%为A级(2分),成绩最低的5%为I级(0分)。如果学生在某一学科考试中得到了I,则整个考试为不通过。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考试(CSAT)是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设必考科目和任选考试科目。2004年10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公布了《2008方案》,取消了以往大学能力考试的分数制,改用九等级制来替代,基于正态分布划分成绩等级,各等级有固定的人数比例。成绩报告采用九分制,成绩最好的4%学生被评为1分,成绩次优的7%被评为2分,接下来的12%被评为3分,再往下的17%被评为4分,20%被评为5分,17%被评为6分,12%被评为7分,7%被评为8分,成绩最低的4%被评为9分。
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或资格证书成绩的等级制评定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从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角度来看,本质上可分为绝对评定和相对评定两种类型。其中,标准参照评定方式和分数等级评定方式属于绝对评定范畴,相对位置评定方式则属于相对评定范畴。在相对评定方式下,各等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其理论依据主要基于认为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因而正常的考试成绩也应服从正态分布。在实际中由于试题难度的偏离和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差异,用严格的正态分布规律来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级并非十分准确。因此,各等级学生所占比例的设定一方面根据某种实际需要(如国家希望达到各等级的学生百分比),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水平、试题难度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部分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探讨
作为高考招生录取重要依据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设置和比例分配由各地根据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需要各地按照改革总体精神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
(一)对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呈现的审视
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由于统一高考的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分别采取分数和等级两种不同的评定方式,为高考总成绩的计算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是否需要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照某种方式将等级转换成分数,再计入高考总分呢?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值得商榷。
首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按等级评定后再次转化成分数,有悖国家总体方案设计的初衷。本次高考改革的重点是破解“唯分数论”,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确导向,减轻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高校科学选才。其中,统一高考成绩采用分数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等级评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书面评语的定性评价方式。等级制评定方式的采用意在模糊同一等级之间的分数差异,消解学生分分计较、分分必争的心理,将学生引导到全面、健康、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改革设计的初衷。若将3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由等级再转换成分数,并与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数一起计入高考总分,则又全面回归分数制,再次陷入以分数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标准的窠臼。
其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实行等级评定后,再次转换成分数将对部分学生造成不公平。当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等级相同时,他们的原始分数可能不同,再次转换成分数后,同一等级的学生分数变为相同,因而会产生部分学生有加分或减分的情况。这种由于等级转化产生的分值变化计入总成绩后有可能改变考生成绩的排名,从而影响考生的录取结果。
再次,本次高考改革方案中增加了学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允许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上海、浙江的试点方案中均规定,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即符合报考条件。由于可以自主选择,考生所选的3个科目将不尽相同。即使报考同一院校(专业)的考生,其选考科目也可能并非一样,不同科目组合的成绩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学生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选择性决定了这些科目的成绩不能简单量化对比,保持等级制所蕴含的相对模糊性是改革设计的应有之意。
(二)关于新高考改革方案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呈现的建议
从教育评价的功能来考察,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三部分的呈现方式不同,在高校招生录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区别的。基于高考的选拔性质,统一高考成绩实行分数评定,区分度高,便于排名和比较,可以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基本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评定,有一定的区分度,应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反映学生思想品德、个性禀赋、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采取档案记录的定性评价方式,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三者分别采取定量、半定量、定性的评价方式,各自发挥在高考招生录取中的不同功能。高校招生应在对考生的统一高考成绩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比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等级水平,然后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对考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品性等作出全面评价,达到科学选拔人才的目标。
新高考方案范文3
录取工作实行分批公布分数线、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一)录取批次
文理科分为3批,与三类考试科目组对应。第一批为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二批为其他本科学校(包括现行的二本、三本学校)的本科专业;第三批为高职(专科)院校专业。现行的提前批录取学校按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校、高职(专科)院校分解到各批提前录取。
艺术分3批,第一批为专业校考本科和进入“211工程”建设院校及经批准列入该批录取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第二批为专业省统考本科专业;第三批为高职(专科)专业。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专业校考的高职(专科)专业在艺术类第一批填报志愿,第三批提前录取。
体育分2批,一批为本科专业,二批为高职(专科)专业。
(二)分数线划定和公布
分数线由现行的一次性划定和公布调整为分批划定、分批公布。
取消现行高职(专科)线下的组档线。
(三)志愿填报
志愿实行网上填报,分批进行,现场确认。
1.志愿数:文理科每轮5个院校志愿;提前批5个院校仍为传统志愿,再设院校服从志愿。艺术类二、三批均设5个院校志愿;艺术类第一批3个院校为传统志愿。体育类每批5个院校志愿。
2.志愿填报方式:网上分批填报,每批第一次填报均需现场确认。
3.填报志愿次数:文理科分三批分别填报。艺术分二次填报,第一次填报一、二批,第二次填报第三批。体育分两批分别填报。
(四)考生电子档案
考生电子档案的内容分两种:
1.参加高中新课改的考生,其电子档案中除考生基本信息、高考成绩、体检、志愿等信息外,增加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品质与素养、学习与能力、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探究与实践、劳动与技能等六个方面。
2.未参加新课改的考生和往届考生的电子档案仍与现行的一样。
2009年是我省实行新课改高考改革的第一年,各招生高校应根据我省新课改高考方案,结合学校实际编制招生简章,明确招生办法,确保明年新课改高考的顺利实施。
二、考试科目、分值和考试时间
(一)考试科目
现行考试科目为“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X(文/理综合)”,新课改考试科目如下:文、理考试科目,分三类设置
类别考试科目满分值
一类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X(文/理综合)+自选模块810分
二类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X(文/理综合)750分
三类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550分
艺术、体育考试科目分本、专科设置
类别考试科目文化分满分值
本科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X(文/理综合)+艺术专业/体育术科文化分满分750分
专科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艺术专业/体育术科文化分满分450分
3(语文、文/理数学、外语)是三类的共同科目,X(文/理综合)是一、二两类的共同科目。自选模块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选修模块(每门课2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
技术考试(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和听力测试,一年提供2次考试机会,由学生自主决定参加考试的时间和次数(限定在2次以内),并从中选择一次考试成绩计入总分。成绩两年有效。
现行第一批录取学校自主选择使用一类或二类考试科目,现行第二批(一般本科)、第三批(民办本科)录取学校使用二类考试科目。
学生自主选择报考一类、二类、三类考试科目,三类可以兼报。
从2009年起,我省自主命题科目由现行语文、数学、外语扩大为所有考试科目。
(二)分值
1.各考试科目的分值:语文、数学及外语3科满分各为150分,其中英语笔试满分120分,英语听力测试满分30分;文、理综合考试满分仍各为300分;自选模块满分60分;技术科满分100分。
2.提供给考生的分数:若考生文理三类兼报,则提供三个文化总分:即总分①“3+X+自选模块”的总分;总分②“3+X”的总分;总分③“3+技术”的总分;若考生艺、体兼报文、理(本、专),则还须提供总分④“语、数、外”的文化总分,以及本科、专科两个综合分。综合分由考生总分和专业/术科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合成。
(三)考试日期
考试日期由现行的6月7日、8日两天调整如下: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文/理数学;
6月8日:上午文/理综合,下午外语;
新高考方案范文4
高考网权威2019年甘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启动,更多2019年甘肃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启动相关信息请访问高考网。 日前,《甘肃省深化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通过教育部备案。该方案指出,综合考虑省情、教情,甘肃将于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记者从甘肃省教育厅了解到,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将于2019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这意味着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将进入改革后的考试招生制度学习评价阶段,2022年的高三毕业生将采用改革后的考试招生制度考试、录取。
据悉,甘肃省将与广西、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6省区共同于2019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为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甘肃将加大改革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强普通高中设施设备、师资配备和考试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快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选课走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作好充分准备。
新高考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项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思考;员工关系管理
作者简介:狄健,女,硕士,副教授,商学院经管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职经管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036-05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开发是当前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则是项目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设计能模拟真实项目活动的综合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完成完整的项目任务过程中,获得全部课程知识和应用技能。同时,它也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对课程实现方式的探究。因此,高职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围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这一目标展开。
一、高职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简介
员工关系管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员工关系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中,由各级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通过拟订和实施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行为,以及其他的管理沟通手段,来调节企业和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并确保为员工、企业和社会增值。包含的内容有劳动关系管理、法律问题及投诉、员工活动和协调、心理咨询服务、员工冲突管理、员工沟通管理、工作丰富化、员工信息管理、员工奖罚管理、员工纪律管理、辞退、裁员及临时解聘、合并及收购、工作扩大化等,广义上还涉及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等。
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主管的工作职责和职业能力应是:劳动合同和相关协议的起草、制定和签订等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员工上岗、离职面谈及手续办理;处理员工申诉、人事纠纷和意外事件;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引导公司上下及时沟通,完善员工建议制度;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和体系,执行合理的考评程序;组织员工满意度调查;谣言、怠工的预防、检测及处理;解决员工关心的问题;引导员工价值观,建设积极有效、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国家法律、法规、公司政策、个人身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组织员工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等。
二、项目的设计
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要完成项目设计,而项目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开发一套新颖、独特、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项目。项目是指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总称。项目的基本特征:①项目开发是为了实现一个或一组特定目标;②项目受到预算、时间和人力等资源的限制;③项目的复杂性和一次性;④项目是以客户为中心的。
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应定位于项目任务的实战模拟。实战内容重实用、强发展;实战方法重体验、强操作;评价方式重绩效,强过程。所选项目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但必须源于企业又高于企业。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前提是要熟悉项目的运作模式。
1.项目的选取。项目选取的基本原则:①典型性。即所选项目要具有典型的职业意义,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②覆盖性。即项目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要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③可迁移性。即项目应随着条件和技术的变化而更新,可以替代,具有广泛的适用性;④可行性。既要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又要考虑成本费用等因素,选择有条件、可实施的项目。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学院此前举办了人力资源实践专家访谈会,研究了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岗位的职业活动、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员工关系管理项目体系的构建,课题组又先后到周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走访行业企业专家和岗位能手,研究大量经典案例,对员工关系管理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认识。根据产品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原则,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了本课程的项目内容。
2.项目内容框架。项目内容的框架结构,应采用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每个项目都应涵盖学科知识、技能训练、工作任务、产品项目这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功能和教学形式有所不同,其学习内容是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它们既有区别,又互为联系和补充,形成了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内容序列,这种设计思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如图1。
3.项目的描述。笔者根据多年的知识积累,以及对员工关系管理的感悟和理解,运用课程开发的一些关键技术,为员工关系管理课程选取劳动关系管理等6个项目。下表是对这6个项目进行的描述。
三、项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思路
1.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及课程要素所做的原则性规定,不具有太多的可操作性,它是课程教学指导的重要文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及标准、教学场所与媒体、教学资源等。通过校企合作研究确定,完成从职业能力标准到课程标准的转换。
2.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是一个案例化的学习单元,它是职业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项目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是根据项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对职业的项目任务和行动过程进行教学转换。
学习情境的基本特征:①学习情境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复合集成的、系统建构的。这是由职业情境的多样性决定的;②学习情境是难度分层、内涵有别、效用各异的。这就要求我们加以甄别、确认,并遵循认知规律和能力建构原则,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内在逻辑顺序加以科学编排,序化组合,以利于学生在梯次递进、逻辑序化的课程情境中掌握不同层级的知识和技能;③学习情境是范例筛选的。所以,必须对学习情境加以提炼、筛选。学习情境设计的任务:描述工作情境;确定学习任务;确定各情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时间;确定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条件和环境要求;设计教学流程,确定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我们可以为每一项目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由若干个任务驱动,以一定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其教学内容应包括对应工作过程的6个环节,即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和评价反馈。图2是以员工关系管理课程中员工满意度提升工作任务为例的学习情境设计。
3.项目教学法与课堂组织。项目课程实施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信,促进师生课堂互动,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项目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进行项目任务的模拟,模拟方式是按照“项目导入―工作任务示范演示―基本知识讲解―工作任务训练―项目总结评价”的流程进行。教学中可以配合使用其他传统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分组讨论、情景表演、案例解析、职业认证、校外实习、模拟竞赛、专家讲座、课程网站自学辅导等。学生以项目组(团队)的形式,自主完成工作过程的各项任务,并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参照项目管理的方式,根据项目的组织原则实施教学和考核。
为了营造学习的工作氛围,深刻理解项目环境,就必须为学生创建一个模拟的职场,特别是对管理软件虚拟项目进行分析后,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全方位的公司经营场景。下面是针对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的一个教学单元,即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任务,所展开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通过对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任务的学习,使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思路和操作方法。同时,还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开展实地模拟训练,组织学生对劳动争议热门话题进行辩论,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培养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图3。
4.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素材等各种可利用的条件,广义上也应该涉及教育政策等内容。按照教学资源的功能,可以将其分为:①项目课程教师资源;②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录像与照片等;③支持教学内容呈现的教学资源,包括案例、优秀作品积累、企业资料等;④引导教学过程的教学资源,包括引导教师资源和引导学生资源两部分,前者主要指教学程序设计,有岗位任务描述、知识学习、学习情境设计、项目活动引入、示范与模仿、能力训练、质量评定等;后者主要指项目任务书;⑤学生操作用教学资源,包括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仿真操作软件、仿真设备、实际工具设备等。项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应根据项目课程设计理念和实施需要来进行,切不可把它搞成学校的面子工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准备是伴随着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和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员工关系管理项目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是:①建立“双师”教师队伍,组建项目课程团队和专家工作室,进行合作教学和合作研究,推进教师角色的转换;②充分掌握员工关系项目的背景、知识、技能和相关信息等,制定项目说明书、任务清单和其他必要的辅助材料;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方式,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合作研究,校企共建员工关系项目实战教材,教材应该按“任务驱动”的思路来设计和编写;④精心设计全套教学资料,包括课件、教学网站、素材库、实习指导书、教学实施方案设计、教学步骤、教材光盘等;⑤建造一个“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资源环境、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以完成员工关系管理课程立体式“教与学”的过程;⑥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更应重视和加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模拟设备、模拟软件的投入力度。按照项目教学组织的要求,对原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
5.考核评价方法的制定。建立与项目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为依据,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的标准主要依据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
结果性评价主要是对项目或任务完成的工作成果的质量进行鉴定与评价。其工作成果可以分为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两部分。有形成果主要是绘制的各类图表、计划书、策划方案、调研报告等,主要采用项目成果展示、答辩、企业专家测评等考核方式,进行可行性、客观性和创新性的评价,采用量化的评价指标。无形成果主要是一些服务性的项目或任务的成果,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客户反馈等形式获得,从而进行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主要指对学生完成项目或任务过程中情感、态度、知识、方法、技能和行为等作出评价,考查学生的职业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并加以改进提升。确定每个项目评价的指标,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指标,包括考勤、知识、作业、操作等,各指标所占分值权重由项目特点决定;二是软指标,主要考查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责任、工作规范、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实训室在线测试、笔试、软件模拟操作、现场实操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郝德芳.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马军.高职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李艳,赵淑芳.员工关系管理实务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新高考方案范文6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理念的提出
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等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不同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质是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在各主体之间整合不同的知识环境、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价值需求下,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协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对接平台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舞台。
二、协同创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最真实反应是社会评价,这一评价并不是通过评价好坏起作用,而是借助于反馈机制做出相对准确的反应。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需要结合校内与校外,协同建立。通过深入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开展调研,获取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了解当前社会、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同类型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中开展调研,分析本校学生的优缺点以及竞争力,了解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职业岗位所面向的岗位素质和岗位知识能力结构,确定适应2-3个核心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
3、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明确1-2个含金量高、能促进体面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资格培养目标,实现“双证融合”,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三、协同创新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
1、“点线面体”课程体系的内涵。“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是指以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标,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等四大模块出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其中:“点”代表岗位方向课,培养学生面对岗位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岗位方向技能强;“线”代表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宽;“面”代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满足行业需求时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深;“体”代表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能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人文素质全。
2、构建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是指:1、构建院级协同创新机制,学院各教学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共同制订大学生素质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体),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2、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相关专业间共同制订以培养行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面),为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服务;3、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由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方向课程(线、点),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
通过三级协同创新机制的,精细化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上要考虑课程间的衔接,注意课程的前导与后置关系,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整合,避免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环节的缺失现象与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
3、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围绕专业实施各类课程标准建设。通过与校内外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增减及前导、后续课程关系的协同研究和研讨论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内容重复、多余、缺失与衔接问题,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四、协同创新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1、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是要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构建适应学生专业认知、技能训练、综合实训为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平台。通过平台训练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强化技术技能,从而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的需求。该实训平台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实训任务;又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采取集训队模式的学生实践队措施,巩固技能实训平台,为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