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古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古筝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1

今夜,我打破了多年中秋节饮酒入眠的习惯,情感世界里弥漫着许多朦胧典雅的气氛。满月虽然高悬在苍穹的夜空,但月宫里的嫦娥却恍惚向我目送秋波,我禁不住有些春心荡漾,欲举杯相邀却不敢言;《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令我如醉如痴,也催我心猿欲动,我欲翩翩起舞又恐嫦娥见笑;一壶清茶和一盒月饼是我触手可及的佳品,我的生活清淡典雅,最奢侈的欲望就是讨厌寂寞;有了她们的相陪就只好对不住酒樽了,因为我也会喜新厌旧的。

茶是朋友送的,月饼是自己买的,赏月品茶吃月饼便构成了这间小屋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茶渐饮渐凉,心灵窗口的深处似乎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浑圆的满月,迷离的夜色,纵有《春江花月夜》在叩击我的耳鼓,又岂能移去我对这三五之夜的遐思呢?远方的妻儿早早的打来电话,遥祝我中秋快乐,此刻,妻儿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的眸前,多年的修炼使我能迅速的扑捉到这片刻难得的惬意和幸福,虽然独坐窗前却也不觉寂寞。

茶虽然凉了,却也清馨爽口,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能蕴涵亘古扑朔迷离的人性。轻轻的浅尝一口或深饮一杯,都能换得片刻的身心清爽,我不知道是茶香取悦了我的心情,还是我醉倒在茶味儿的石榴裙下。每呷一口茶,杯上便留下一片清晰的唇痕,与其说我是在品茶,倒不如说我是在吻茶,茶能读懂我的心境,每品一口都能沁我心扉,更能抒我眉间的皱褶。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2

第一期 古筝讲座 

左右手基本练习 

简谱知识 

风翔歌 

剪静花 

渔舟唱晚 

第二期 古筝的定弦及调音方法 

双手练习曲目 

阳调 

上楼 

小开手 

纺织忙 

高山流水(浙版) 

第三期中级班 电子校方仪的应用 

摇指练习介绍 

双手琴音练习 

秋风词 

茉莉花 

出水莲 

汉宫秋月 

第四期 试唱练耳 

双手快速练习 

浏阳河 

湘妃泪 

关山月 

第五期 双手练习 

摇指练习 

香山射鼓 

寒鸦戏水 

第六期(高级班) 秦桑曲 

苏武思乡 

哭周瑜 

打雁 

第七期(高级班) 高山流水(双八度) 

高山流水(山东四段) 

丰收锣鼓 

第八期(高级班)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文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情景教学能够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能够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来达到创设情境的作用,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受来近距离体验到模拟情景带来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情感体验的新鲜感中,让学生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兴趣。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导语,可烘托出特异氛围,把学生的感情引入到课文情境中去。教师如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设出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设置各种导语,如诗词导入、音乐导入、故事导入、问题导入、实验导入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融入教师创设的情境氛围中。例如: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作铺垫,可以在开讲时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地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讲授《鸿门宴》一文时,我采用了诗词导入法。我首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项羽和刘邦的诗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后全班齐读。我则作了这样的导入提示:项羽的《垓下歌》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刘邦的《大风歌》暗示着荣归故里时的沾沾自喜以及对国防的忧心。楚汉争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看似简单的诗词导入,却创造了一种朦胧未知的意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学生很快就融入了老师设置的情境中。因此,教师能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

二、渲染课文原背景

将课文中的场景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再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别具一格的场景更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兴趣,从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在讲授老舍的《茶馆》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设置出相应的场景:挑选几名学生扮演老板、老板娘以及逃荒的难民等几个重要的角色,使文中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在课堂上情景再现。通过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地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景当中,学生通过亲身扮演,或近距离观看场景,能够切身体会到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

三、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音乐能给人很强、很直接的感染作用。古有项羽“闻四面楚歌”而兵败,最终乌江自刎。可见音乐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音乐,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如果能够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强烈的情感氛围。背景音乐的选择应该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否则,非但不能促进情境的设置,反而会影响课文本身的感人色彩。

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我选择的是《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我考虑到如果单纯地讲解诗句,只会破坏整首诗歌的韵味和美感,显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鉴赏诗歌之前,先播放与文章的基本情调一致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给课堂渲染古诗特有的气息,要求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轻声朗读诗作,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乐曲的流转,学生的情绪也被逐渐感染,大多数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当中,课堂氛围宁静而又和谐。不少学生课后说,在听到古筝乐曲的时候,眼前就仿佛已经出现了辽阔的海面、皎洁的明月,不用老师多作讲解,也能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优美情景,好像作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由此可见,良好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把问题镶嵌在情景教学中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4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语文教学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而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依然依附于传统的纸质版阅读和墨守陈规的课堂方式,上课形式基本处在任课教师一人主讲、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上,同学们在课堂上开口发言的机会太少,教师布置的阅读目标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被遗忘了,大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也很弱。究极原因,就是任课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目的,没有引导大学生培养对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把本来形神兼备的文学作品变成应付考试的一门枯燥学科。不读文学作品,又如何形成自己对作品主旨的思考,又何谈对通过阅读语文作品从而对人格的培养呢?当代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应该采取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要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协作的基础上,采取最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一、新媒体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当代大学生都是新媒体技术的拥护者和使用者,新媒体颠覆了传统的教育形式,有见效快、更新快、无纸化的优点。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建立语文教育的微博、微信群等,及时最新的文学新闻动态和文学新作品,让学生可以在简短的作品导读中了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课后进行深度阅读。同时还可以在微信群、微博上建立读者分享模块,让每个同学都畅所欲言。同时,这也是当代90后大学生熟悉的传播方式,让大学生不仅在新媒体中学会沟通,也学会通过公众平台去了互相交流思想,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书本、ppt,比较单一和枯燥,再优美的诗词再壮烈的语文句子也需要环境的烘托,可以采取音乐和书画的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的元素。学习诗词,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相关的民族音乐,从感性上对诗词有一个把握和了解,再来讲读课文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或者先从一些绘画作品、舞蹈等入手,在欣赏完文艺作品后讲读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课堂中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在讲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先行阅读文学作品,并在课堂中让他们对作品畅所欲言,不管是同意的观点还是反对的观点,允许主题理解的多样性和自由性。如果是一本巨著,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小角度去理解作品和人物,不要求学生对整部作品都了解得滴水不漏。在课堂上,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代表多多发言,或者让学生制作PPT或者采取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教育模式。大学语文正是一门囊括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课程。它同中小学语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就语文学科而言,首先是工具学科,它是旨在发展学习其他学科所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科;其次,它又是人文学科,是理解、创造或表达思想的学科,它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但大学语文是面向具备中学语文基础的大学生开设的语文学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上更倾向后者,另外,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其功能在扩展,其重要性也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下面以课文《春江花月夜》为例,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的实操案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品,以清丽优美的文笔,勾勒出江南夜色旖旎动人的朦胧美景,同时,也寄托了对时空变迁、人事更迭、时光飞逝的思考和感慨。整个诗篇空灵梦幻,唯美动人,实境虚景相互交融,在江水、春色、月夜、花开的意象中穿越古今,思考韶光易逝和生命的价值。

本篇课文不仅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而且是各种艺术形式偏爱的题材,例如根绝本文改编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曲子缠绵悱恻、优美脱俗,还有绘画作品等。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作品和欣赏绘画作品,让学生把呆板的文字转换成有声、有色的形象,以声、色、文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让虚幻的文学审美变成可视、可听的理解。以诗词的第一部分为例,“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在天水一色的空间范围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审视平时常见的一些景物,并从而培养对身边常见之物的审美和思考。诗词的第一部分是实景,而诗词第二部分开始,“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从景物中转入对时空人生的思考,应该引导学生探索这种触景生“思”的精神高度,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之物的表面欣赏,仅仅用眼睛去体验生活,而应该引导学生从自然之物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审美高度。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5

关键词:钢琴 作曲 创作风格

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是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曲。乐曲完全用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写成。曲中运用了中国笛子曲中的“加花变奏”方法,以及加入了欢快的民间舞曲。

一、根据汉族民歌及创作歌曲改编的钢琴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受到地理、历史、审美、风俗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多以这类民歌为素材,将单声旋律改编为多声织体,利用音区、音型、和声的不同变化来达成新的音响效果,使民间旋律产生了新的色彩,其发展手法多以装饰变奏为主。如汪立三的《兰花花》。《兰花花》原是陕北民歌,叙述一个农村的姑娘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钢琴曲以民歌为主题,不仅表现出兰花花的美丽,还容纳了惊慌,悲痛,反抗等等情绪。在比较短小的结构内,形成了叙事性,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对比,乐曲的主题音调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广板。音乐的主题能够立刻把听众带到陕北高原,那么辽远,那么迷人,也会想到兰花花是那么纯朴,美丽,故事就从此这儿开始了。乐曲用变奏手法展开,通过织体的改变,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讲述了那令人激动的故事。结尾深沉而又有遥远的感觉,仿佛暗示这是过去的故事。王建中的《绣金匾》、《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也是根据汉族民歌改编的钢琴曲,都达到相对高的艺术成就。

根据创作歌曲改编的有《黄河》,此曲时段承宗、储望华等人根据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根据冼星海1939年完成的《黄河》大合唱改变而成。首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以磅礴气势展开黄河上船夫与波浪搏斗的情景。粗狂的划船声,狂号的浪涛风声,在钢琴连串的琶音与乐队的呼应下,到达乐曲的第一个。然后,引入钢琴的华彩乐段,经过短暂的喘息,在钢琴强劲的跑句带引下,全曲又再返回乐曲开始时的紧张搏斗场面。第二乐章《黄河颂》以《黄河》大合唱中的同名独唱曲的旋律作基础发展,描绘出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乐曲逐渐加以展开,层次与力度逐渐加强,终于形成歌颂性,以强有力的和弦终结全曲。第三乐章《黄河愤》,以《黄水谣》的曲调作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材料。全曲结构宏大,情绪变化多而富有深度。钢琴在与乐队呼应交织下,从愤恨的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和弦中结束。终章《保卫黄河》以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由钢琴奏出《保卫黄河》的主题曲调。进入时,庄严雄浑的曲调营造出一个恢宏气势的胜利,终结全曲。这部作品从思想感情的深度,乐曲的规模和乐器性能的发挥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崔世光的《松花江上》,储望华的《红星闪闪放光彩》、《南海小哨兵》,周广仁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等。

二、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钢琴曲

根据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的《春江花月夜》(黎海英);夕阳箫鼓》是中国古曲,最初由琵琶演奏,后至民国时期改编成为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黎英海的这首改编曲保持了原作的风格韵味,在增强转调的基础上对原曲结构有所删减。它吸收中国民乐支声复调的织体写法,着力模仿琵琶与古筝的音色,体现出中国文人音乐的审美况味,乐曲以柔宛的旋律,安宁的情调,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当那暮鼓送走夕阳,萧音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驾起轻舟,在平静的春江上漫游,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绘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全曲就象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的同名钢琴曲 (王建中);根据二胡改编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 (储望华)等。

运用中国传统乐曲的大量滑音、装饰音、特殊技巧和音律表现民族色彩。这些作品在追求民族风格和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方面做了不少尝试,手法丰富,标志中国钢琴曲创作达到新的水平。

三、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

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往往源自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音乐,音调与节奏很有特点——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旋律线条的平稳进行与大跳的结合等。

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 (维吾尔族);桑桐的《内蒙古民族主题小曲七首》(蒙古族)权吉洗的《长短的组合》(朝鲜族) 等。这些都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与淳朴热情。民族化是作曲家永远的追求,任何一个伟大的作曲家所创作的作品,必然是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广沃土壤之中。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欲在中国有更广阔的发展,在世界乐坛占有地位,民族化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春江花月夜古筝范文6

《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浔阳月夜》)最早是一首琵琶古曲。1923年由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先生将这首古曲-改编为丝竹乐合奏,取名《春江花月夜》,并根据各段曲趣拟定了小标题。《夕阳箫鼓》全曲分为十段,各有一定内容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文字不尽相同,但是含义相近。

引子第18小节、主题“江楼钟鼓”

音乐术语“Tempo a piacere”意为“节奏自由”。该段采用民间节奏自由的散板形式,描绘了一幅浔阳江上,在夕阳的斜照下波光粼粼,岸边鼓楼交替齐鸣,乐声回荡在江面上,渔舟已开始回归,形成了一幅幅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韵味无穷的山水音画。此段用虚线把引子分成8个乐句:第一句模仿古筝滚轮奏法:两个32分装饰音由右手快速弹出,左手主音快速相接,双手交替完成,低音谱号的双音由右手从左手上方越过、手臂放下弹出,声音像钟声一样传向远方。紧接着出现了双手交替的轮指,并做了一个渐强渐快再回到渐弱的效果,最后消失在主音的长音上,这是模仿琵琶轮指等手法弹奏的鼓声的音响。第二句具有民族特色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左右手交替出现,弹奏时手型要固定,指尖模仿琵琶扫弦的声音。第三句接着出现了连续的装饰音和下行琵琶音。主旋律落到双手的大指上的音,模仿古筝的声音。第四、五句右手模仿箫的声音。第六句是32分音符的华彩乐句,这是模仿古筝刮奏的音响效果,恰似春风吹拂下的江水涟漪,又像是远处传来钟声回响。第七、八句像是模仿曲笛的吹奏声,将人带入优美、宁静的春江景色之中。在弹奏这一段时,一定要注意乐句的划分,气息要长,避免零碎。

第一段第9-21小节、主题“月上东山”

“Andante moderato”意为“有节制的行板”。此段是全曲主题旋律完整的呈示,在后面各段多次部分再现。音乐情绪平和流畅、委婉优美。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是贯穿全曲的主要音乐思想和艺术形象。演奏这段要注意分句,严格按谱面上所标的连线记号演奏。第9、11、15小节第二拍右手高声部和弦波音模仿钟声,第17小节的第二拍八度装饰音模仿鼓声,第19、20小节的下行琶音,力度要弱,不要破坏主旋律。13-16小节的左手分解八度由高到低呈音节式下行,与右手的委婉质朴的旋律形成较宽的音域,乐句间同音相连显得格外柔美和谐,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渔民归来时摇橹形成的波纹划破了平静的江面,月光的倒影随之扩散并穿向江水深处的画面。

第二段 第22-33小节、主题“风回曲水”

术语“Moderato”,即中速,在主题音调的基础上,音乐恬静开阔,在左手快速的32分音符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回环式的流动音型的衬托下,突出右手的旋律,时而单音,时而八度同奏。这段旋律犹如微风吹拂着江面、水流回旋、繁星闪闪、五光十色、令人神往。

第三段 第34-47小节、主题“花影层叠”

优美的散板一小快板―如歌的行版:术语“Ad lib.dolce”意为“可自由处理、优美地”。散板中的旋律颤音由疏到密。这一段前4小节中颤音应强调音头,四次颤音代表四种不同颜色的转换,各种颜色的花朵映入眼帘,使人眼前为之一亮。该旋律片断在第六段进一步发展成优美的旋律。长颤音模仿笛子的声音,具有舒展悠扬的音质,笛声从夜空中远远传来,尤其富于诗的意境。左手运用富于民族色彩的“琶音和弦”在两个不同的八度中进行,接下来又加速到第一段的主题旋律,移高八度演奏,左手运用第二段回环式流动音型伴奏,然后又回到了如歌的行版,仍然是第一段主题旋律的结尾再现的手法,使音乐形象层次清晰、重重叠叠相映生辉。描绘了一幅岸边树影婆娑、江中花影层叠的山水一体的秀丽画面。

第四段第48-72小节、主题“水深云际”

术语“Lento”意为“慢板”、“Andant”行板。慢板部分(48-67小节)纯五度长音在低音区交叉进行。右手奏出富有动态的、较平稳的音调,接着双手相隔三个八度齐奏同一旋律,淳厚而深沉。使人联想起江面波浪推涌、连绵起伏的景色。接下来右手连续的后半拍在较高音区悠然飘出轻柔透明的泛音,再现了张若虚原诗“一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象。再加上左手32分音符的五声音阶式的音型呼应,好像天上晚霞映衬着云彩的倒影在水的深处。云在飘、波在漾、影在追……

第五段 第73-97小节、主题“渔歌唱晚”

小快板“Allegretto”,旋律在主题的基础上体现为歌唱性、戏剧性的效果。运用音色与节奏的对比,右手稍快的旋律和长音后面一大串快速流动音符,左手穿插的32分音符的三连音在拍中后1/4拍自然流出。交叉的二三度音构成的双音模仿木鱼的声音,双手复调式的旋律等手法,展现了渔翁在归途中,有摇橹而产生的涟漪,在晚霞的映衬下,荡漾在江面上,水鸟在飞翔着、呜叫着、在浪花中嬉戏渔翁乘兴而歌、悠然自得的景象。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富有审美情趣的画面。

第六段 第98-115小节、主题“回澜拍岸”

行板、由慢至快、忽快:两小节一个乐句左手用一个八度加四五度音构成的“琶音和弦”来表现,右手的高八度旋律用持续的颤音来模仿船桨拨动水面发出的声响。变徵音带有哀怨的色彩,尤其具有调式与情感特征。左、右手向反方向扩展,速度逐渐加快,似渔民们摇橹而产生的波澜随着他们的歌声扩散并拍打岸边,迂回荡漾,构成回澜拍岸的壮丽景观。

第七段 第116-135小节、主题“桡鸣远濑”

中板:由慢至快:旋律从同一个音反向八度加五度构成的六连音开始,右手先左手后交替均匀奏出。就像船浆在左一下、右一下地划动,泛起层层水波。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那众人划浆的击水声与渔人们的歌声浑然一体,形成了五音繁汇的热闹场面。

第八段第136-195小节、主题“歙乃归舟”

由慢到快、急板、宽广的中板;此段落可分为4个小段:第1小段第136-149小节、第二小段第150-163小节、第三小段164-183小节、第四小段第184小节-195小节,前三小段是同一旋律在三个不同的八度内由底到高的弹奏。左手以五声音调的底三、四度而产生的双旋律的效果,双手在第一个半拍和第四个半拍均用八度演奏,模仿扬琴音色,增强了节奏感和力度感,音区越高,速度越快,与第七段呼应一气呵成。第四小段即宽广、庄重的“江楼钟鼓”主题的影子。这一安详平和的主题在这里变得波涛澎湃。是左手八度由慢到快、再现抒情优美的主题旋律,右手以快速的32分音符流动的五声音阶的五连音、六连音音型,形成了全曲的,具有很强的动感。描绘了人们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而挑战自然的劳动场面,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尾声 第196-210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