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密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水的密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水的密度

海水的密度范文1

主题词:般土低密度 固井 调整井 埕岛油田

胜由于埕岛地区多年开采对产层注水量不足,压力亏空严重。同时受到蓬莱19—3漏油事故影响,海上安全生产要求井眼中不允许出现地层段,水泥封固需进入上层套管200m,使该地区调整井固井封固段过长,造成环空静压差和循环摩阻偏大。为防止低压易漏污染油气层和降低固井施工压力,在CB20CA、CB1F等调整井组采用般土低密度水泥浆体系封固油层以上200m至上层套管井段,常规密度水泥浆体系封固目的层段等技术措施,满足了海上固井安全施工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固井效果,成功解决了海上调整井固井难题,有效降低固井施工对油气层的污染风险。

一、埕岛油田调整井固井主要技术难点

1、地层压力系数低,属于低压易漏固井。该地区经过多年的连续开采,对地层液体补充不足,地层亏空严重,压力系数从原始的0.97 MPa/100m降低为0.7MPa/100m,常规密度固井易于压漏地层。

2、封固段长,循环摩阻及静压差大。为便于海上原油生产,井组越来越大,造成海上调整井的水平位移越来越大,使此类井裸眼段都在1500m以上,水泥封固段偏长,摩阻和静压差大于常规固井。

3、产层孔隙度发达、呈弱水敏性,水泥细颗粒及水泥浆失水侵入地层后对地层伤害较大。埕岛油田馆上段油层孔隙度为30%~33.4%,呈弱水敏性。因此,简单的纯低密度水泥浆失水严重,对目的层污染严重。例如CB1FB-8井固井漏失后射孔后洗井出口未发现油花,经分析为油气层被污染。

二、般土及般土低密度水泥浆配制方法

1、般土

般土也叫膨润土,是一种胶性粘土,其体积在清水中可膨胀十倍。任何一种API水泥都可以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搬土获得低密度水泥浆,主要用于油井中对非目的层井段起到填充从而保护套管和井壁,随着般土含量的增加,水泥浆的失水增大、稠化时间变长、水泥石的强度也随之降低。

2、般土降低水泥浆密度的机理

般土不是作为减轻剂来降低水泥浆密度,而是利用其良好的膨胀性、吸附性以及悬浮性,通过提高水灰比来降低水泥浆密度,同时提高水泥造浆率。

3、般土水泥浆的配制

按配制过程般土水泥分混合(干混)般土水泥与预水化(湿混)般土水泥,干混和湿混两种方法中同等重量般土效果不同,1%预水化般土的效果和3.6%干法混合者相同。以1%~20%的比例与水泥(Class G)干混,可以得到比重为1.85~1.43g/cm3的水泥浆。当没有干法混合的散装设备时,可把般土加到水中,使它预水化,以水泥重量的0.25%~5%预先水化,可以得到比重为1.84~1.39g/cm3的水泥浆。

4、般土对水泥浆性能影响

般土的加入,对水泥浆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般土的增加,水泥浆粘度增加,流变性变差;同时其抗压强度和稠化时间及抗腐蚀能力也相应下降。但是随着般土的增加水泥浆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具体水泥浆化验如下)

般土低密度水泥浆实验性能(现场实际应用密度为1.5g/cm3)

三、现场应用

1、CH22H-1井在胜利海上首次应用了般土水泥浆

CB22H-1是本井组的第一口水源井,表层下深530m,244.4mm套管下深1901m,设计水泥返高330m。

本井在胜利海上首次应用了搬土低密度低密度固井。设计低密度水泥浆40m3,密度为1.50~1.55g/cm3,封固段为1104至330m。现成清理50m3泥浆罐按1m3水28公斤般土配置配浆水,搅拌20分钟后固井,施工符合设计要求。侯凝36h后测固井质量,1100~530m井段第一节质量优质,第二界面胶结中等,满足质量要求。

2、推广应用情况

经过CB22H-1首次应用后,已在胜利埕岛油田调整井组CB22CA应用2口、CB22H井组应用6口、CH1FC井组应用7口,共计应用了30口次,封固段在目的层以上200m至表层套管内,强度全部达到测井要求,固井质量合格。

四、结论及建议

1、般土低密度水泥浆可普遍应用于调整井固井非目的层井段的封固,水泥石强度可满足测井标准,固井质量合格。

2、般土低密度水泥浆的推广应用有效预防调整井固井低压易漏,降低了固井漏失污染油气层的危害。

3、般土低密度水泥浆失水远远小于纯低密度水泥浆,减少了水泥浆失水对油气层的污染。

4、般土低密度水泥浆施工过程简单易行、成本低,便于海上固井组织和施工。

参考文献

[1]徐至钧.纤维混凝土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曾庆敦.复合材料的细观破坏机制与强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海水的密度范文2

一、几股特殊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索马里寒流(图1中的1)和索马里暖流(图1中的2)

索马里寒流(或暖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域,是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一部分。北印度洋夏季时,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海水向东流,索马里沿岸吹离岸风(西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沿岸表层海水被风吹离海岸,深层较冷的海水上涌便形成了索马里寒流。北印度洋冬季时,受东北季风吹拂,海水向西流,因北印度洋位于热带海域,水温高,向索马里沿岸送来的表层暖水,形成索马里暖流。夏季索马里寒流的降温减湿加剧了沿岸的干旱程度,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2.几内亚湾暖流(图1中的3)

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吹拂下使海水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到达大西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有一小股返回形成赤道逆流。赤道逆流自西向东流至几内亚湾,形成几内亚湾暖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以及地形对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使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的纬度位置较高(延伸至15° N左右)。

3.墨西哥湾暖流(图1中的4)

墨西哥湾暖流简称“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年总流量大约相当于地球上江河年总径流量的20倍。湾流水温很高,特别是冬季,比周围的海水高出8℃。刚出海湾时,水温高达27―28℃,它散发的热量相当于北大西洋所获得的太阳光热的1/5。墨西哥湾暖流在45° N的纽芬兰岛以东洋面折向东流与西风漂流汇合形成了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它像一条巨大的、永不停息的“暖水管”,携带着巨大的热量,温暖了所有经过地区的空气,并在西风的吹送下,将热量传送到西欧和北欧沿海地区,使那里形成了暖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墨西哥湾暖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一是因为除了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受南美大陆东岸的阻挡有一股海水向北流,与北赤道暖流交汇北流;二是信风引起的赤道暖流在大西洋西侧使海水积聚抬高所致。

4.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图1中的5)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寒流,其范围在40° S到60° S之间,在这个范围内几乎没有大陆对洋流的阻挡,在强大的中纬西风的吹拂下,形成了自西向东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呈顺时针方向的大洋环流。但其性质却为寒流,因纬度高,海水温度低;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环绕南极大陆流动的,而南极大陆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气温极低,这必然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温度;从南极大陆延伸出来的冰舌,进入海面后形成了漂浮的冰山,这些浮冰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能,从而使海水温度降低;南极大陆强劲而干冷的极地东风也加剧了海水的降温。

5.南极环流(图1中的6)

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从寒暖性质看,属于寒流;从成因看,南极环流属于风海流,是在极地东风(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作用下形成的,海水自东向西流。南极环流流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所以呈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层层包围着南极大陆,使南极大陆更加寒冷。

6.北大西洋暖流(图1中的7)

北大西洋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在40° N附近与北大西洋的西风漂流汇合而成,沿北美大陆东岸向东北流去,并呈扇形展开,称为北大西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在50° N、20° W附近分成三支:干支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开湾、伊比利亚半岛外缘南下,转化为加纳利寒流;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岛以南。其流量随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度变化而变化。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干支的挪威暖流(图1中的18)和北角暖流(图1中的16)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延伸到70° N以北,使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延伸到70° N以北的挪威北部沿海地区,也使俄罗斯位于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成为不冻港。

全球变暖使北大西洋暖流势力减弱,欧洲和北美东部气候变冷。

7.莫桑比克暖流(图1中的8)+马达加斯加暖流(图1中的9)=厄加勒斯暖流(图1中的10)

南印度洋中的南赤道暖流,在向西流至马达加斯加岛时分为两支,一支向西南沿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南下,称为马达加斯加暖流;另一支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向南经莫桑比克海峡南下,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并在南非以东的洋面上与马达加斯加暖流汇合,称为厄加勒斯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使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8.北冰洋表层环流

虽然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盖,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样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规律流动着。在北冰洋表层环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两支海流:一支是北大西洋暖流的支流――西斯匹次卑尔根暖流(图2中的7),这支高盐度的暖流从格陵兰以东进入北冰洋,沿陆架边缘作逆时针运动(图1和图2中的11);另一支是从楚科奇海(图2中的17)进入,在极地东风的吹拂下(顺时针方向),流经北极点后又从格陵兰海流出,并注入大西洋,形成东格陵兰寒流(图1和图2中的14),也形成了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的寒流(图1和图2中的12)。

北冰洋海冰形成的冰山、来自格陵兰等岛屿的冰川及冰架形成的冰山,随洋流进入大西洋或阿拉斯加外海,个别冰山可向南漂移到40° N。1912年,当时世界最豪华的客轮“泰坦尼克号”首航时就在大西洋撞上了一座从北冰洋漂出的冰山而沉没,造成世界航海史上著名的“冰海沉船”惨剧。

9.东格陵兰寒流(图1和图2中的14)和西格陵兰暖流(图1和图2中的15)

东格陵兰寒流是极地东风吹拂形成的自北冰洋沿格陵兰岛东海岸向南流动的寒流,其强弱变化直接受北冰洋海冰生成与消融的影响。其在春季常常携带着许多浮冰和冰山进入大西洋。西格陵兰暖流是北大西洋暖流的一个分支,沿格陵兰岛西南海岸向西北方向运动,使格陵兰岛西部沿海的苔原带比其东部沿海的分布的纬度高,可达75° N。

10.秘鲁寒流(图1中的19)和秘鲁上升流(图1中的20)

秘鲁寒流是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和南美大陆西岸的阻挡下向北运动形成的,其包含了秘鲁上升流形成的寒流。当东南信风(离岸风)将南美大陆西岸的表层海水吹走之后,形成南赤道暖流,深层海水上泛补偿,形成秘鲁上升补偿流。由于海水上泛带来了大量硅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成为鱼类的饵料,因此秘鲁沿海成为世界著名渔场之一。秘鲁上升流也加剧了沿岸地区的干旱程度,使热带沙漠直逼赤道。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秘鲁上升流减弱甚至消失,使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带来的营养盐减少,鱼类因水温升高和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

11.密度流(见图1中的21)

海水由于温度和盐度的差异导致密度的不同。地中海因为其周围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陆地注入的淡水少,使得地中海表层海水的盐度比大西洋的高,密度大。地中海与大西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相连,由于大西洋表层海水的密度小,压力小,使得大西洋表层海水的水位比地中海的略高,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入地中海(见图1中的21);因地中海海水密度大,压力大,深层海水自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只要相连的两个海域之间的海水存在密度差异就存在密度流,例如红海通过曼德海峡与阿拉伯海之间,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与阿拉伯海之间都存在密度流。总之,存在密度差异的相连的两个海域之间,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深层海水由密度大的海区流向密度小的海区。

12.上升补偿流(见图1中的20)

南北信风吹拂表层海水,使海水向西流,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海水属流体,深层海水上泛补偿,使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大陆西岸)的寒流在接近赤道时都有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加剧了寒流的强度,对其流经的地区起到了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受其影响的大陆西岸普遍存在热带荒漠,也利于大型渔场的形成。如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纳利寒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13.厄尔尼诺流和拉尼娜现象

在正常年份,在赤道以南的太平洋上,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的吹拂,海水向西流(南赤道暖流),结果使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比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低,靠近赤道的秘鲁沿岸海水上涌形成秘鲁上升流。

然而每隔2―7年,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秘鲁寒流北部海区的赤道逆流增强,在受南美大陆的阻挡之后,就会掉头流向南方秘鲁寒流所在的地区,抑制了秘鲁上升流,使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冷水上涌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于是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表层水温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水温较高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20―30厘米,温度则升高2―5℃,产生厄尔尼诺现象(见图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南美赤道附近(约4° N至4° S, 150° W向东至90° W之间)。厄尔尼诺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而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旱少雨。这种海水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厄尔尼诺曾使非洲南部、印尼和澳大利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旱灾,同时带给秘鲁、厄瓜多尔和美国加州的则是暴雨、洪水和泥石流。

然而有的年份,当信风增强时,使海水向西流,使赤道西太平洋海面比东部海面高出近60厘米,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涌更加剧烈,导致海洋表层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太平洋西部的上升运动更加强烈,使信风更加强大,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的发展,引发了拉尼娜现象(见图4),也叫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易造成我国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印尼、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水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易出现干旱。

二、针对性训练

读某大洋某季节局部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季节索马里半岛高温多雨

B.图示季节印度半岛进入旱季

C.①洋流是由海水上升补偿形成的寒流

D.图示季节马六甲海峡海水由东南向西北流

2.②海区洋流向东流的主要动力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信风

图6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3―5题。

3.我国去南极的科考船,通常都要驶过咆哮的西风带,该带强大的西风漂流常使船员感觉非常不舒服,该带的位置在(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4.以③为中心的环流圈( )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

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圈

C.是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环流圈

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

5.有关洋流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海水的密度范文3

关键词:变密度;水流模型;渗透系数

在沿海地区,由于地下水大量开采等原因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入侵沿岸含水层并逐渐向内陆渗透,这种现象被称为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的严重后果是淡水受到污染、土地盐碱化、水源受到严重破坏。大量触目惊心的电视、新闻报道告诉我们,海水入侵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因此防治海水入侵已成为目前当今世界的燃眉之急。海水入侵是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海水入侵时,地下水含盐量小于35g/L,地下水密度与溶质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地下水密度的变化对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已不容忽略。随地热开发以及深层卤水开采等问题的出现,地下水的含盐量达到1000 g/L,温度高达60℃,而且地下水含盐量的变化范围也非常大,使变密度水流及溶质运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起来。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以裂隙岩体地下水及其相关的问题为主要对象先弄清咸水的运动规律。只有掌握了咸水在裂隙岩体中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地下水资源更合理的利用。因此,对变密度水流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研究单裂隙一维变密度水流试验入手,主要研究变密度水流运动裂隙介质的渗透系数与溶质浓度之间的联系。

一、实验介绍

(1)在单裂隙圆管中装入一种粒径饱和标准砂,并连接好实验装置,排除装置内的起泡。

(2)在实测水头为常水头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定水头供水装置内溶质的浓度来达到研究变密度水流运动模型试验的目的。本文中溶剂选择NaCl,实验中供水装置的溶质浓度是逐渐递增的,浓度为0时直接采用蒸馏水作为溶质。每改变一次溶质浓度,记录对应的流量。

(3)再将蒸馏水倒入定水头供水装置内,对标准砂柱内残留的高浓度溶质进行冲洗,等出水口流量稳定后,记录对流流量。

(4)改变圆管中充填物粒径,重复(1)-(3)步骤。

二、理论公式

验证雷诺数满足达西定律的条件下,K达西=q实验/J

由渗透系数的定义:K理论 =k0 pg―μ

可得K理论,其中k0 由K0 =k0 pg―μ0求出,而K0通过试验求得。

由于液体的性质对摩擦力的影响,可通过μ来反映。粘性大的液体,μ值大。但在同一种液体中,μ或ν值的大小同温度、压力有密切关系 。粘滞系数随压力变化较小,而对温度变化则较为敏感。考虑到这些因素,在本次实验中,可以忽略大气压强的因素对液体粘滞系数的影响。

三、成果分析

对不同粒径标准砂,在水流满足达西定律的情况下,比较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出的渗透系数,见图(a)-(c),为了便于比较,针对同一粒径的标准砂,可通过公式将温度换算为恒温条件。

由图(a)标准砂粒径为0-0.317mm,K理论与K达西在溶质大于20g/L时,随着浓度增加,误差越大。当溶质浓度为78.894g/L时,K理论与K达西的误差约为54%,当用蒸馏水对高浓度残留液进行冲洗以后K为0.015cm/s 明显小于0.0252cm/s。因此,对于粒径过小的标准砂,当溶质浓度大于20g/L时,渗透系数不能用达西定律式计算。由图 (b)、(c),随着标准砂粒径的增大,由达西定律得出的K值与理论K值越来越接近,而且k0与原始的渗透系数越来越接近。

四、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高浓度水流运动模型和达西定律模型有出入,粒径越小,误差越大。

(2)给出了三不同粒径标准砂作为裂隙充填物下的水流运动方程。

(3)通过对高浓度残留液的冲洗发现:粒径越小,渗透系数与原始渗透系数相差越大,表明在高浓度污染区,即便水污染得到处理,但土体的性能已发生了变化。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一维单裂隙砂柱玻璃管模型上,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有些问题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娥萍.上海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J],2002,3(11):20-27

[2]谢惠兰.海水入侵滨海城市的环境危机[J].OCEAN WORD:5-6

[3]R.A.Downing,W.B.Wiliinson.Applied ground water hydrology[J].Oxford:Clarendon Press,1991:134-137

[4]薛禹群,谢春红,吴吉春等.海水入侵咸淡水界面运移规律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16-18

[5]韩非,薛禹群,张永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地下水状态方程[J].高校地质学报.2001.7(4).483-487

[6]J.Bear,Chin-Fu Tsang and Ghislain de Marsily.Flow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fractured rock[J].Academic Press,Inc.Califonia,1993

[7]广西中小学教材编写组.简明化学手册[M].1973

海水的密度范文4

关键词:海水养殖;大黄鱼;生物病害;抗病力;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S94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输出大国,海水养殖在渔业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水源的污染,人类无节制的从海洋摄取资源,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不当排放导致海洋污染,养殖环境面临恶化。除此之外,药物的滥用也导致了海水养殖生物的有害药物残留,导致养殖生物的耐药性增加、抗病力下降。因此,进行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坚持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发展理念力,才能将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渔业经济发展。

1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养殖生物以大黄鱼为例,病害的爆发也越来越频繁,海洋水质的深度污染,工厂污水的排放,有机药物的滥用导致海水养殖生物的大规模病害,往往可能造成饲养鱼群的大面积死亡,造成了养殖户的巨大损失。另外,养殖户为了获得高产量、高效益,开始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幅提高养殖密度,这违背了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律,为渔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为此,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大黄鱼病害,提出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1.1 病原体的侵袭

侵袭鱼类的病原体一般有原虫害、细菌性病害[1]。原虫性损害最常见的就是大黄鱼白点病,也就是在鱼体出现大小不一白色结节状肿物,危害极大,造成大量大黄鱼的死亡。原虫性损害疾病通常还有瓣体虫病、车轮虫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体表溃疡,一般表现为皮肤溃烂,鱼尾糜烂,鱼鳞掉落等。另外,鱼类肠炎也是一种多发性的细菌性疾病,会导致鱼体变黑,充血等症状[2]。

1.2 大黄鱼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

大黄鱼生活环境要求高,对水温和水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水质恶劣、养殖环境差、饲养鱼群密度高,就会违背水产规律,造成有害物质的积累,疾病爆发导致大面积鱼类死亡。海水的盐度是影响大黄鱼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大黄鱼喜欢在高盐环境生长,当处于低盐领域是就会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另外,海水中充足的溶氧量是大黄鱼生长的必备条件,当溶氧缺乏时,就会导致鱼群大批量死亡。

1.3 饲料营养影响鱼类健康

饲料的营养是否合理决定了鱼类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的高低。脂肪、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果不能合理均衡的搭配,就极有可能降低鱼类的免疫功能,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当鱼类摄取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铁过少时,就会导致鱼体细菌感染、寄生虫在鱼体类寄生,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病害爆发。

2 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

以大黄鱼为例,大生物病害发生率高,爆发性强,缺乏优良的抗病力,品种基因不良,耐药性缺乏。当遇到水质污染,饵料中毒等情况病害就会频繁发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海水养殖对于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较为敏感,而目前市场上防止疾病的药物例如抗菌素,不仅污染环境,还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海水养殖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另外,大黄鱼的传统品种养殖困难,抗病力差阻碍了大黄鱼养殖的发展。

3 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力的基础研究

由于海水养殖生物在面临环境改变,水质严重污染的时候,养殖生物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影响了养殖生物的总体质量。因此,对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3.1 相关功能抗病基因育种

目前就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有很多,而与大黄鱼抗病关系紧密的功能基因则有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抗菌肽。由于鱼类的特异免疫系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所以,鱼类的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因此,抗菌肽也成为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3]。三种功能基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杀菌作用,因此,在免疫学抗病力方向对基因辅助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实用意义。

3.2 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育种即是对鱼类进行基因转移,将一些具有抗病力的功能基因经过相关技术手段嫁接到鱼类身上,使得鱼类具有相关抗药性状,在鱼类中植入抗菌肽等功能基因,获得所需的转基因个体,通过培育推广使得新品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改变。此举也为我国开展鱼类抗病力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海水养殖生物预防病害发生,增强抗病力的对策

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怎样预防病害的发生、增强抗病力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海水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和抗病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水质监测报告网,加强养殖户的养殖观念

海水养殖过程中定时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中所含的化学物不会超过饲养鱼群的承受范围,随时监控水温,保证海水的流通和交换,加强与养殖户之间的沟通,宣传正确的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养殖理念,同时积极配合县级水产养殖主管部门进行宣传教育。

4.2 培育优良新品种,开展鱼类抗病分子育种研究

申请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运用基因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病力的基因品种,能够有效的增强面临各种疾病侵袭的抵抗力,提高免疫防御机制,有效的导入免疫疫苗并建立研究基地用于海水养殖生物的相关研究,提高经济效益[4]。

4.3 降低养殖密度,减少病害发生率

由于海水养殖一般是网箱饲养,网箱底部可能会有大量的沉积物,包括粪便、饲料等,导致底部微生物衍生,耗氧量增加,而高养殖密度更加大了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压力,造成鱼群死亡,如近年来碧里乡不少养殖户急功近利阻碍了渔业的健康发展,海上养殖无序膨胀。因此,降低养殖密度,建立现代化养殖基地,加强网箱的定时清理能够很大的改善病害的爆发。

5 结语

我国海水养殖是当今市场上海产品来源的重要途径。水养殖不仅在地域上的限制降低,对养殖户来说也提供了便利,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海水养殖的好坏不仅关乎养殖户的利益,还与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因此,为了降低海水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和增强抗病力,保证养殖过程正常的进行,减少因为病害发生带来的巨大损失,需要从多方面对海水养殖进行改善和加强,如培育优良品种、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户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理念,才能真正意义上从根本上降低养殖不当带来的损失,保证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 陶诗,何芳芳,刘雪珠,等.海水养殖鱼类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03):175-182.

[2] 林明辉,黄志斌.中国南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J]. 渔业现代化,2007,34(04):50-53.

[3] 王克坚.海洋鱼类和青蟹抗菌肽hepcidin和scygonadin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418-424.

[4] 杨秀生,叶海斌,李翘楚.“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信息网”的建设与应用[J].科学养鱼, 2008(04):48-49.

海水的密度范文5

关键词:青岛海湾大桥;海水泥浆;泥浆配制;循环利用

1 工程简介

1.1 工程概况和工程环境

青岛海湾大桥位于胶州湾北部,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一座大型海上桥梁集群工程,大桥全长28.880km,其中跨海大桥长27.089km。本项目包括沧口航道桥(主跨260m斜拉桥)、红岛航道桥(主跨120m斜拉桥)和大沽河航道桥(主跨260m自锚式悬索桥)、海上非通航孔桥、陆上引桥和互通立交桥。桥梁基础全部为钻孔灌注桩,其中海上桩基5090棵,桩长40.0~88.0m不等。

胶州湾海底地势总体上自北向南倾斜,腹大口小。其西北部有7~8km宽的潮间滩地和宽阔的浅水区。路线经过区位于海湾中北部,因沉积物淤积,地势较平坦,在水深小于5~10m的区域,形成大片浅水滩,地形坡度小于13°。胶州湾施工区属规则半日潮类型,朝汐水位差为4.0m左右,潮水每天两次涨落,流速1.1m/s,平均水深6.0m左右。胶州湾海水盐度分布较为均匀,海水盐度范围为29.4~32.9%,水质类型为ClNa型水,青岛站海域表层的海水中溶解氧数量(年平均值)为5.53ml/L,海水pH值为8.2~8.5。海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长期浸水)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中等腐蚀性。海床以下为淤泥层、粘土、亚粘土,岩层基本为硬度较高的强风化角砾岩、弱风化角砾岩、强风化安山岩、弱风化安山岩,局部地层中夹杂厚度不等的粉砂、粗砂层。

胶州湾内属季风气候区,气候季节变化较明显,呈现海洋性气候特征。湾内水产资源丰富,大桥穿过海域均为养殖区,海洋环境保护要求高。如施工保护不当,易造成海域污染,给区域内海水养殖造成很大损失。

1.2 桩基施工方案

桩基总体施工方案采用搭设海上钻孔平台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钻孔平台基础由临时钢管桩和钢护筒组成,相互间采用平联连接,其中上层平联钢管兼做钻孔施工的泥浆循环连通管。临时钢管桩采用浮吊插打,主塔基础钢护筒采用打桩船插打。

根据施工海域地质情况,大桥桩基多采用回旋钻气举反循环施工钻孔桩,海上钻孔灌注桩距岸线较远,淡水供应非常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海上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用海水泥浆钻孔工艺。在钻孔桩施工过程别注重海域环保,设置围堵、导流设施防止钻孔泥浆流入海中,所有弃浆、弃渣均利用泥浆船运输到指定地点排放。

2海水泥浆技术要求、配合比及材料选择

2.1技术要求

相对密度:1.06~1.10,黏度(Pa.s):18~28,含砂率(%)≤4,胶体率(%)≥95,失水率(ml/30min)≤20,泥皮厚度(mm/30min)≤3,PH值:9~11。

2.2配合比

由于海水中Cl-、Mg2+、Ca2+含量高,泥浆悬浮功能差,出渣困难,钻进效率受到制约,甚至不能很好地起到护壁作用。如果仅采用普通膨润土等造浆材料,仍难以使泥浆达到使用要求。针对这个问题,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以往海上施工经验,拟定出海水泥浆的基本配合比如表1,其施工配合比在钻孔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再行调整。

2.3材料的选择

(1)钠质膨润土

钠质膨润土泥浆具有相对密度低、粘度低、含砂量少、失水量少、泥皮薄、稳定性强、固壁能力高、钻具回旋阻力小、钻进率高、造浆能力大等优点,是一种带有电荷的亲水胶体,通过颗粒静电斥力保持稳定的悬浮状态。钠质膨润土的性能指标如表2。

(2)纯碱(Na2CO3)

纯碱作为一种分散剂主要作用是使进入水中的膨润土分散开来,形成外包水化膜的胶体颗粒,提供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可使pH值增大到10,使粘土颗粒分散、表面负电荷增加,更好地吸收外界的正离子,增加水化膜的厚度,提高了泥浆的交替率和稳定性,降低失水率,并且使钢筋处于弱碱性环境中,对钢筋的锈蚀起到保护作用。

(3)聚阴离子纤维素(PAC)

聚阴离子纤维素(PAC)是一种增粘剂,是羧甲基纤维素(CMC)的衍生物,是一种阴离子型线性高分子物质,能在海水中不降粘,具有增稠性、保水性、抗盐性及较好的薄膜成型性。PAC有高粘度和低粘度两种。粘度越高,增稠效果越好,但粘度过高会影响其在泥浆中的溶解性。

3 海水泥浆的制作和施工控制

3.1 海水泥浆的配制

结合桥位处具体的地质水文条件,根据拟定的泥浆基本配合比进行泥浆配制试验,对海水泥浆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基本配合比进行修正、调配后,最后确定泥浆施工配合比。

泥浆的配制采取在钢护筒内钻机自行造浆的方法,步骤如下:首先在钻机就位后,将钻头提升至孔底以上10cm左右,连接好气管以及泥浆循环回路,开钻前,用泥浆泵将孔内的海水(包括部分淤泥)抽净,然后在孔内加入一定量的海水,开动钻机;然后根据孔内的水量和泥浆基本配合比计算出膨润土及外加剂的用量,人工逐袋加入膨润土,外加剂逐步投入,通过钻机的转动搅拌孔内混合物制造泥浆;下一步,开动空气压缩机,孔内泥浆通过气举经过钻杆和泥浆管进入泥浆分离器,通过泥浆分离器把直径大于0.074mm以上的颗粒从泥浆中分离出来,钻渣装入储渣筒内,净化后的泥浆进入泥浆池,通过钢护筒与泥浆池之间的连通槽流入正在钻进的孔内,经过气举反循环调配孔内上、下层的泥浆;在泥浆调配过程中,对孔内和泥浆池出口处的泥浆技术指标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泥浆进行调整,即调整海水、膨润土及两种外加剂的用量,直到最终满足所设计的基本配合比为止。

3.2 海水泥浆的施工控制

泥浆各项指标须严格控制,由于海水的密度为1.04g/ml,海水泥浆的相对密度较规范值稍大,施工中应加强检测控制,做到定时检测,及时添加PAC和纯碱,改善泥浆的稳定性。每工作班开始时检测泥浆出口处相对密度、粘度,以后钻进过程中每隔2小时测定一次进浆和排浆口的泥浆相对密度、粘度、PH值等指标,并根据地质条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相应调整钻进速度和钻压。

根据孔位的地质柱状图,在不同地层钻进时采用不同的泥浆性能指标,进入地质层前调整泥浆性能指标,符合要求后方能钻进。对钢护筒底部土层,易坍塌、易漏失、易串孔等地层要格外注意,不要为追求速度而盲目进尺。

在对泥浆的取样测试后,方能进行泥浆性能的调整,然后应根据测试结果和孔内泥浆数量确定。钻进过程中需要排掉部分的泥浆,因此添加PAC和纯碱应在排浆之后进行,以免造成浪费。另外,置换的泥浆必须经过沉淀、排渣、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需要注意增粘剂PAC较难溶解,集中投放容易结团而难以生效,应采取多次、少量投放的方式进行。

4 海水泥浆的循环利用

4.1 海水泥浆的循环系统

海水泥浆循环系统由钻杆系统、泥浆泵、泥浆分离器、储渣箱、泥浆连通管、钢护筒、空压机等组成。沉渣和泥浆通过钻机钻杆吸出,进入泥浆净化机,产生的沉渣放入储渣箱,由泥浆船转运送至储渣地点,滤出的泥浆输入到泥浆池,经过沉淀,由泥浆池内通过泥浆连通管流入相邻钢护筒内,通过周围相连钢护筒循环回到原护筒内,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开钻初期每1小时检测一次,泥浆性能稳定后每4小时检测一次,并根据钻进过程中地层变化情况增加检测频率。

4.2 海水泥浆的循环利用及排放

桩基施工在整个钻进过程中只需要不断的补充泥浆,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适当调整泥浆配合比,使其达到设计及钻孔要求。在桩基浇注过程中通过泥浆泵或者联通管转入沉淀池,进行循环利用及其排渣。钻进施工中,钻孔泥浆采用气举反循环抽出泥浆经过土渣分离筛,再通过泥浆净化器过滤,合格的泥浆排设到泥浆循环池重复使用。钻孔桩浇孔过程中基桩上部15m范围内的泥浆作废浆处理,直接排往泥浆船中。

浇注混凝土过程中溢出的可回收使用的泥浆,用引流槽引流至正在钻孔作业的护筒内循环使用或未开钻的护筒内储备,且进行及时的调整,对性能指标不能满足要求的添加新拌制的泥浆、增粘剂、分散剂等材料,使其能够达到使用性能指标,投放到下一钻孔桩施工中。溢出的质量较差的不能回收利用的泥浆引流至运渣船上,然后运输到指定填埋点排放。

根据钻机施工特点,制作沉渣箱。挖机直接从沉渣箱中抓起泥渣放进泥浆船,再用运渣车将沉渣运至指定地点,严禁将钻渣和泥浆直接排入海中。

5 结语

青岛海湾大桥海中桩基施工采用的海水泥浆及循环利用系统,在钻孔过程中未发生严重漏浆和坍孔现象,桩基终孔后均通过桩孔径检测系统检测,所有成孔质量(垂直度、桩径等)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全部为Ⅰ类桩。而且减少了淡水资源的消耗,节约了施工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对海洋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些都表明海水泥浆及其循环利用系统应用在海中深桩基础施工中的效果是明显的,其技术性、适用性和经济性较好。

综上所述,海中桩基施工采用海水泥浆及循环利用系统有如下优点:

(1)海水泥浆的相对密度可降到1.06~1.10,对钻头所产生的阻力小,提高钻速。

(2)使用海水泥浆钻孔固相含量低,泥浆渗漏小,有利孔壁稳定,使孔壁顺直,扩孔率小。

(3)海水泥浆低失水、高矿化、强泥浆触性,钻孔过程中遇渗漏性地层能发挥防堵的作用。

(4)采用海水泥浆,可以降低海上施工区灾害性天气给运输淡水等造成的困难和风险,并大大减少淡水资源的消耗,节约了建设成本。

(5)提高了泥浆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了泥浆的排放量,有效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维钧.桩基施工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6

2.陈惠欣.水下工程.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6

3.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5

海水的密度范文6

关键词:牙鲆;养殖技术;病害防控

前言

牙鲆鱼在90年代初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入山东,进行繁育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牙鲆鱼的生物学特性

牙鲆鱼是名贵的海产鱼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是我国优良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牙鲆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海,鲆科,牙鲆属。该鱼最适盐度为5至25‰,水温为25℃至32℃左右,常栖息在100至200米水深的砂底,到生殖季节,洄游到浅海水域20至40米处产卵。经过7至8年的生长,体长可达80cm、体重可达5kg。

二、牙鲆养殖技术

牙鲆养殖业需要由粗放式养殖向集约式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管理转变,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健康养殖管理模式转变,健全牙鲆养殖规模化技术,实现牙鲆无公害养殖,保障牙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突破牙鲆苗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技术以后,我国开始逐渐推广牙鲆的人工养殖。

(一)鱼苗放养

鱼苗用20L塑料袋装海水1/4,充好氧气,一般鱼苗体长在10cm左右。要尽量减少鱼苗因水质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尽量减少水温差距。

(二)养殖密度

菌种养殖密度为200尾/m2,鱼种100g左右时的养殖密度为50至60尾/m2,200g时的养殖密度为39至35尾/m2,200g至600g时的养殖密度为20至25尾/m2,高温期养殖密度适当减少30%至40%。

(三)饲料投喂

最好用专用饲料,也可以选用自配粉状饲料与本地野生杂鱼混合配制成的软颗粒饲料,保证饲料符合相关饲料安全标准限量的规定,幼鱼期(体长10cm,体重约10g)时日投喂3至5次,商品鱼(体长20cm至30cm,体重约320g)期时日投喂1至2次;冬季水温低时投饵量相应减少。投喂时,分批进行低密度撒播,等鱼苗抢食完后再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

三、病害防控管理方法与理念的制定

随着牙鲆养殖来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增多,牙鲆养殖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牙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但由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展,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却没有创新和改进,疾病的发生和饲养不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充分掌握常见牙鲆疾病病因,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养殖技术的关键。

(一)疾病预防与治疗

1.药饵投喂

(1)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稳定型VC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内服微生态剂或三黄粉、黄连素、大蒜素进行肠胃炎等预防疾病。

(2)处理好养殖用水。养殖用水必须严格消毒和过滤,除去各种寄生虫,如车轮虫、刺激隐核虫等。同时,大范围泼洒氯制剂(如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氧异氰尿酸等)进行消毒处理。

2.病害防治

对于病害要及时发现病情和准确判断病因。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隐核虫病(海水白点病)

①发病症状。该病原呈球形或卵形,一般进行包裹分裂繁殖,寄生在鱼鳃和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眼角膜和口腔等处也会有寄生,有时下鱼体表面皮肤带点状充血,病鱼摄食差,体色黑,有时在水上层缓缓流动。此病发生在6至7月间。

②治疗方法。醋酸铜0.3ppm全水域泼洒;或用福尔马林25ppm全水域泼洒;硫酸铜17至29ppm全水域泼洒。

(2)牙鲆腹水病

①发病症状。此病从几厘米的稚鱼到成鱼都有发生,在水温17℃以上,养殖密度过大,水的比重过低,摄食过量的鱼群也容易发生,日死亡率在0.2%至1%,而且往往表现为急性型。发病症状为病鱼腹部膨胀,内有大量腹水。鳍发红、出血。解剖病鱼消化道内无食物,充满浅黄色粘液,并有少许白色粘性团块。肝脏浅红或鲜红色,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胆囊大,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②治疗方法。对水的处理需要更为严格,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使鱼处在70%的饱食状态;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鱼的应激性刺激;投喂药饵进行治疗,如药饵为氨苄青霉素,则用药量为每日每千克鱼50至100mg,连续投喂7d以上;如药饵为土霉素或广谱抗菌的磺胺类药物。则用药量为每日每千克鱼100至200mg,连续投喂7d以上。

(二)发展牙鲆养殖的理念性思考

1.为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的需要,可积极组织示范户参加牙鲆病害防治技术培训,普及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掌握病害防控技术,并发放有关宣传资料,保证人手一套,为示范户业余时间自学病害知识提供保障。

2.围绕病害常规测报,投人品(饲料、渔药等)的质量检测、养殖环境检测、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抽检、技术指导、生产日志记录以及养殖水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方面开展工作。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渔业园区、健康养殖示范区、渔民专业合作社、渔户等,根据数据信息分析,开展病害测报、疫情预警预报、及时发现病害或疫情指导养殖户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