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脖子病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脖子病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脖子病人

大脖子病人范文1

“我在你们心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国王这么问他的女儿们。“就像盐。”他最钟爱的小女儿这么回答。如果把童话中的这个小桥段搬到今天,这位猜忌心重的国王免不了会追问:“那么,是像加碘盐,还是像无碘盐呢?”

在“全民补碘”的口号下吃了10多年加碘盐,如今却猛然遭遇“部分地区甲状腺癌增多与碘盐过量有关”的新闻头条,任凭是谁,都免不了会怀疑,莫非我们加碘食盐的标准不符合科学吗?

生命中不可缺少之碘

碘是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元素。这种卤族元素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人们一般从食物中补充约占身体所需总量80%至90%的碘,这些碘在身体里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对于甲状腺(见本期“辞典”)的支持一甲状腺从细胞外液里每天吸收(112毫克碘离子,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对我们的身体非常重要,不可或缺,换言之,如果碘缺乏,我们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病变,统称为IDD(iodine Defidency Disorders,IDD)。其中最被我们熟知的就是俗称“粗脖根”或“大脖子病”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其实,除了大脖子病,还有很多表现,比如会导致正在母亲子宫内生长的胎儿死亡、畸形、流产或早产及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成人体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乏力、身体浮肿;而众所周知,缺碘造成的最大危害是婴幼儿的智力损伤,特别是胎儿期和0至2岁的儿童期,正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缺碘就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

碘缺乏造成的这些损害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无法恢复,因而非常严重。想要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每天至少需要0065毫克的碘,而若要彻底消除碘缺乏病,则需要至少0.1毫克(孕妇和乳母的需求量为0.2毫克左右)。

但是,中国一度是世界上缺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碘缺乏病曾流行广泛,波及7亿多人口,占世界碘缺乏病人群的40%。很显然,指望正常饮食来补充碘是力不从心了,于是,1993年,随着《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等法规的相继颁布,我国确定了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防治战略,并作为一项国策强制推行。

据说,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之后,不仅有效预防了碘缺乏病,还使儿童的智商总体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

身体上不能承受之碘

然而,如果对于高碘或低碘地区采取的是一刀切的方式来统一使用加碘盐,那么,缺碘地区的福音,对于富碘地区来说,则会变得不妙。

据中国营养学会调查:现在市面上多数碘盐中每千克盐含碘20~50毫克,中国居民日均盐摄入量为11克,一些地区可达到17克,通过简单的计算可得中国人每天摄碘量达到0.220―0.85毫克。

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UNICEF)、国际防治碘缺乏病理事会(ICCIDD)提出了人类足量碘摄入、超足量碘摄入和过量碘摄入的定义和剂量范围,即通过平均尿碘中位数(MUII来表征碘的摄入量,规定:足量碘摄入为MU1 0.1-0.199毫克/升,而MU10.2~0.3毫克/升就是超足量碘摄入,超过0.3毫克/升则属于过量。国际推荐的最佳水平就是足量摄入。换言之,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调查,中国居民一直都处于碘过量甚至是碘超足量状态。更加无奈的是,一些甲亢患者,想食用无碘盐,也很难买到。非要得到医生的处方,才能从容地吃上饭。

要知道,碘摄入过多也可导致甲状腺疾病。发病率与碘摄入量关系呈现“U”字形曲线,缺碘和富碘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缺碘固然会长“大脖子”,但高碘也会导致高碘性甲亢和甲状腺肿,依然还是“大脖子”。动物实验的结果也显示,碘过量会导致脑重量减轻,记忆力下降。而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配合了这一结论:高碘地区学生的智商明显低于适碘地区。甚至还有调查表明,碘摄入过量可能导致男子的减少。

欧盟和美国的医学研究所研究表明,成人碘摄入可耐受上限为每日06毫克和1.1毫克。2009年,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公告》:“在推荐的碘摄入量范围内,随着碘摄入量的增加可能出现轻度甲状腺功能亢进,它通常会发生在因长期碘缺乏而预先就存在功能性自主性甲状腺结节的病人身上,这只是一过性(某一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往往有明显诱因)的。而明显的碘致性甲亢这一副作用仅仅出现在严重碘缺乏人群并快速过量的补碘后。”

大脖子病人范文2

【关键词】生物 课堂 研究

一、轻松引入课题,解除学生思想“包袱”,营造民主和谐的生物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师道尊严”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了紧张和压抑,这是不利于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的。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敢做。“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研究的就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食物,学生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于是笔者就以“拉家常”的形式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午餐吃了哪些东西?它们分别来自哪些生物呢?”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起手,有人说:吃了馒头、鸡蛋、肉炒豆角等。鸡蛋和肉类来自于动物,馒头、豆角来自于植物。接着,又问:“为什么到放学时就饿了,吃了晚饭就不饿呢?”有人答食物中有养料,有人说食物中有无机盐,有人说食物中有营养物质,还有人说食物中有能量。从学生不同的回答中,笔者发现他们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思维个性。这就表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已经被点燃。顿时笔者趁热打铁,进一步问:“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食物中究竟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呢?”就这样,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缓和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轻松自然地进入了教学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沉静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了。

二、渗透人文情感,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情感态度是忧学,是乐学还是厌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力争找到合适的与学生的兴奋点相契合的渗透点,让他们快快乐乐地参与课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习营养物质――水时,笔者这样讲道:“常言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你们知道为什么水对人体那么重要吗?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今天我要说,不仅女人而且所有的人都是水做的,你们说,我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吗?”。这时候,缘于中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书或对贾宝玉这个人的热爱,一下子兴趣又高涨起来,似乎进入了诗情画意之中,争先恐后地寻找答案,并主动讨论起来:“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占人体总重量的60%―70%”“人体营养物质要靠水运输”“人体产生的废物也要靠水运输到体外”。当然,这些答案中不乏有片面性的内容,如“不喝水就口干”“没有水皮肤就干燥”之类。尽管如此,但也说明他们参与了课堂,应加以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发掘和培养。

三、创设情境,让枯燥抽象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构建愉悦轻松的探究模式

七年级的学生天生好动,对形状、声音、颜色等具体的事物感兴趣,乐于参与,记忆深刻。教学中尝试把抽象问题、枯燥问题、难点问题重新创设情境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会变通,由“学会”上升到“会学”。

本节内容中“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作用比较抽象,逻辑联系不紧密,哪些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哪些促进新陈代谢……缺乏什么易患夜盲症,缺乏什么易患大脖子病等,内容多而杂,难以记忆,因此笔者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学习。让不同的学生扮演鸡胸人、O形腿、大脖子病、口角生疮的病人,另外几名学生扮演医生,为“病人”诊断,查找病因,如“医生”们意见不一,也可以“会诊”,达成一致意见。然后,让他们给“病人”开“处方”,学生则在“食物营养成分表”中查阅,根据症状对症下药。

四、学生小结,收集整理学习成果,共享收获

一堂课对于不同的学生,收获是不尽相同的,正是这其中的不同可能隐含着极有价值的创新成分,应该引导他们交流,表达出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大脖子病人范文3

人们赞美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颂扬心脏为生命的动力,却很少提及内分泌系统。其实隐居深处、不露声色的内分泌系统,才是功劳卓著的“无名英雄”。

内分泌系统由多种内分泌腺体组成,有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和胰岛等。这些腺体分泌出各种对人体具有特殊效应的物质――激素,也称荷尔蒙。激素被输送到人体相应的器官、组织,起化学性的调节作用。荷尔蒙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唤起活动”。正是它唤起了襁褓中的婴儿发育成人。

内分泌之王

人的大脑底部有个像豌豆大小的腺体叫脑垂体。成熟脑垂体重约0.5~0.6克,虽然很小,但它是内分泌腺的中心。

例如,它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如果缺乏生长激素,即使到了成年时期,身材仍然十分矮小,这就是通常说的“侏儒症”。 世界上曾有一个最矮的成年人――荷兰人鲍林・马斯特斯,身高只有59厘米,体重仅4.09公斤。如果生长激素过多,少年儿童会异乎寻常地发育,成为“巨人症”患者。生长激素增多的情况若发生在成年以后,个儿虽不能再猛长了,但手指、脚趾会变粗,鼻子、嘴唇会增大变肥,这种病症称为“肢端肥大症”。脑垂体还能分泌另外一些激素来指挥甲状腺、肾上腺、卵巢和的活动。

“H”形的腺体

我国有些地区的居民容易得“大脖子病”,这是甲状腺肿大引起的。甲状腺是一个“H”形的腺体,也就20~25克重,它位于颈部甲状软骨下方、气管两旁。

甲状腺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保持正常的活动能力和抵抗力。若缺乏甲状腺素,身体的发育和代谢过程就会减慢,从而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这种情况,若发生在小孩身上,就会出现个子矮小、智力迟钝的现象。如果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则会走向另一极端:由于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便会感到心慌气短、怕热、出汗多、坐卧不安、脾气急躁,同时又因为营养的过度消耗,食欲旺盛,还会发生吃得很多人却很瘦的情况。

甲状腺的“小弟弟”

在甲状腺两个侧叶后面的包膜里,藏着四个小腺体,它们像是甲状腺的“小弟弟”,叫做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能促进骨头的成长,能使钙和磷从骨头进入血液。

如果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过多,就会使进入骨头里的钙和磷过量,一方面造成血中的钙、磷含量过高,另一方面又使骨头因钙、磷流失而骨质变得疏松、易弯曲变形、甚至骨折,同时,尿中多余的没有排出的钙、磷也易沉积在肾脏、输尿管或膀胱里,形成结石。如若激素分泌过少,钙和磷沉积在骨头里无法释放,令血钙含量过低,人就会抽筋,呼吸肌和心肌的活动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应急的“勇士”

人在遇到危急情况时,尽管平常行动迟缓,此刻却能疾步如飞,往日肩不能挑,此刻却力大无穷。是谁在这个紧急时刻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呢?这个“勇士”就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是藏在肾脏上方脂肪里的两个小腺体,每个重量不过12克,外边的一层叫皮质,内部核心叫髓质,它们各自分泌不同激素。髓质部分分泌的激素叫肾上腺素,它能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当人们进行剧烈活动或遇到紧急情况时,身体就会通过一系列的神经调节,迅速告知肾上腺,肾上腺就会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保证身体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将氧气、营养物质及时送到肌肉中,为应付紧急情况“调兵遣将”。肾上腺素还能迅速地使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增高,所以,医生常常把肾上腺素作为危急时抢救病人的急救药,如经常使用的强心针就含有肾上腺素。

控制糖的“小岛”

在胰腺中分散着一团团有特殊结构的细胞,颇似小岛,所以被称为胰岛。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可以调节全身糖的代谢。人类食物中,大部分是糖类,它们进入人体后,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才能被身体利用。胰岛素就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发挥它的独特作用的。它既能帮助血液中由淀粉变成的葡萄糖进入细胞,方便细胞的使用,又能帮助将单个的葡萄糖连结起来送进肌肉、肝脏这些储存糖的“糖库”。如果胰岛素不足,糖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就会发生故障,血中的葡萄糖既不能被储存,又不能被细胞利用,造成血糖含量增高,只好从尿里排出,这就是糖尿病。

“指挥部”协同作战

在脑垂体的管理下,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胰岛等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调节生命。这种大规模的协同作战,是靠脑垂体的“上级”――下丘脑来完成的。下丘脑在脑垂体的上面,它和脑垂体之间既有神经相连,又有小静脉相通,关系非常密切。下丘脑是怎样指挥脑垂体的呢?下丘脑能够分泌多种量虽少但能效很高的激素,这些激素经过血管传到脑垂体,有的能增强脑垂体的活动,有的则减弱它的活动。

大脖子病人范文4

《6·26》勾起了父辈们对以往落后医疗条件的回忆。甘肃地处边远,物资匮乏,医疗卫生发展受限极大,基层医疗状况更是苦不堪言,当地百姓常感叹:“百病缠身尸骨多,哭干眼泪无医药。”对于病痛的医治,很大程度上听天由命,诸如生育这类家家户户都要经历的医疗事件,也有“水缸边上跑马,跑过去就活着,跑不过去就死亡”的说法。至于药品,更是奇缺,刮破擦伤等都是就地取材的土办法,如依赖炕土、草灰等。

据史料记载,1949年解放时,甘肃省仅有医疗机构37个,病床80张,医务人员177人,并且都集中在少数城市中,农村无医、无药,广大农民群众饥寒交迫,贫病交加,如有疾病流行,往往出现“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截止1966年,甘肃省各地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89个,病床21021张,卫生技术员24394人。缺医少药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普通伤风感冒,没有或少药,就用花椒、白矾、姜片冲水服下。最惯用的就是搓热周身的肌肉、血脉,针刺十指,流出黑红色的血液,病灶就被解除了。或者寄托于迷信活动,企图克服病痛。兰州市拱星墩乡的老人们说:“我们感冒了,就去找尕四爷,他稍懂中医,多用土办法治疗常见的感冒病痛,头疼拔火罐,伤风喝姜汤,病灶严重了,就只能听天由命看造化了。”

女人生养后,为止血,将炕灰从炕洞里扒出来,细筛过后,缝绑在裤子里以止产后瘀血。条件稍差的,没有可以缝绑装灰的裤子,就坐在筛好的炕灰上,待干燥后,皮肤上都是黑褐色的干痂,撕扯时,疼痛异常。

甘肃地处祖国西部,山多水少,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了村民生活的困苦,很多家庭都有孩子夭折的情况。如大脖子病无药医治,村民们就用木匠用的骨胶抹于黑布之上,粘住皮肤,晾干后尽力撕扯,意在拔出“大疙瘩”里的脓包,拔出的脓液令人触目惊心。此种医疗状况,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惨淡,人均寿命很短。

据史料记载,北京下放到甘肃的医务人员共计1972人。1967~1977年,卫生部连续10年,每年向河西走廊选派400人的巡回医疗队,共计4000人。与此同时,驻甘部队各医院向农村派出大批医务人员。这些医务人员新建医院、创建科室、热忱服务、传授医技,填补了甘肃医疗史上的多项空白,为甘肃的医疗新技术开创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笔者走访了部分与“6·26”医疗队有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员,一起回忆了他们亲历的关于“6·26”的往事。

《6·26》一文,令兰大二院病理科李晓鸣教授浮想联翩:“作为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我对‘6·26’的了解源于父亲的一些讲述。对‘6·26’事迹的重温,实实在在是对老一辈医务人员工作的肯定。医疗工作最终是要做到让老百姓有病可以医。‘6·26’医疗队赴甘,奋战在农村基层第一线,的确是为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甘肃老百姓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享受到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先进的医疗服务,老百姓是‘6·26’指示和活动最大的受益者,在当时极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他们的到来,真的是久旱逢甘霖。”讲到这段话的时候,他脸上洋溢着对前辈们无私奉献的敬佩之情。

李教授的父亲曾与“6·26”医疗队中的一些工作人员有过共事的经历,北京医务人员敬业、勤奋的工作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北京来的医务人员总是会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会默默地感染到其他人。话语不多、和蔼敬业是他们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李晓鸣教授讲到这样一件事:“一次,父亲蛀牙很严重,大部分牙都已坏了,去兰医一院看病。几个医生均建议将蛀牙直接拔掉,父亲很不甘心。这时,一位姓李的北京来的女医生走过来说:‘我来试试看,看能用多久就用多久。’于是,她耐心地将这颗缺损很多的牙补上,并且说:‘您先用着看,实在不行我再给您修。’几十年过去了,这颗牙一直用到现在,再未出现问题,足见其医德之高尚、医术之精湛。每每想到这些人,父亲总是很感慨。”

李教授还讲道:“医院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强度的特点,医务人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医院和医生的工作仍颇有微词,我觉得,这中间有很多误解,我国现有医护人员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病人看病难、排队时间长的同时,医务人员也在超负荷工作。如今的医疗技术并没有达到对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做到药到病除的地步,复杂的疾病状况使医生在看病的同时承担着极大的风险。我经常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新一代的医务工作者就特别需要向‘6·26’医务工作者学习,放下自己的得失,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就这个角度来讲,‘6·26’是榜样,是精神,值得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学习。”

“6·26”事迹极大地鼓舞着如今的医务工作者。榆中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蒋建国主任在仔细阅读了《6·26》一文后,谈道:“北京来的医生们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崭新的医疗理念,这对于相对落后的甘肃来说,真的是一种莫大的帮助。那些专家们在北京等大城市,专业分科相对科学、细致,来到农村基层后,要经历一个‘从专到全’的过程,这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个人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取舍的问题。而这些专家们默默无闻地奉献,有些甚至一辈子扎根于甘肃农村,这样的举动真是可贵!”

诚然,很多医务工作者从自身发展来讲,都希望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在一些手术台都是临时搭建的村庄里,几乎没有任何的医疗设备,诊断、手术完全靠医生的理论储备和经验积累,从医生个人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讲,会有落差存在。而当时,从北京、上海等地赴甘的医务人员,很多都是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来边远的甘肃服务,他们的个人牺牲促进了甘肃医疗事业的发展。

大脖子病人范文5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位于颈前喉下部和气管的前面,因其形状像古代的盔甲,呈“H”型而得名。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看到或摸到甲状腺。若颈部出现肿大,绝大多数是由于甲状腺肿大或结节所引起。

甲状腺疾病为何偏爱女性

记得有位男性甲亢病人曾很懊恼地问我,自己怎么像女人似的得了这种病?确实,甲状腺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甲状腺病之所以偏爱女性,与女性的心理性格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都有一定的关系,不良情绪是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诱因,如70%左右的甲亢患者发病前有精神刺激史。毫无疑问,女性更容易受情绪困扰,也就更容易得甲状腺病。女性在怀孕期甲状腺激素需求量增大,有的人就会出现妊娠期甲状腺肿大;产后,甲状腺炎在临床也不少见;更年期后,26%左右的女性会出现甲减倾向。

医学上把与心理情绪相关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不良情绪是健康的天敌,是甲状腺疾病的罪魁祸首。世界著名文学家詹姆斯・艾伦曾说过:“身体是一个很微妙、易受影响的载体,乐于对它印象深刻的思想做出反应,而且思想习惯对身体产生作用,好的思想产生好的作用,坏的思想自然产生坏的作用。”所有负面的过度反应,如过度愤怒,过度悲伤,都会使人体释放有害机体健康的物质,使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造成紊乱和损害。中医就有怒伤肝,思伤脾,气生百病的说法。长期服药、不能痊愈是甲减患者的心病。其实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疾病是人生必经的桥,甲减比其他许多疾病治疗容易,效果也好。对待疾病这位不速之客,我们要树立信心、不能生硬推挡,要找到它的弱点根源,最后友好地分手。保持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可以使我们最大限度地远离甲状腺疾病。

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我为什么会得这种病?”这是大夫听到病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因为甲状腺疾病大都是多种原因综合因素导致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如前所述,情绪因素是甲亢的主要诱因,也是导致许多甲状腺病加重的重要因素。如病人生气时感到气血往上涌,脖子更粗;眼睛像装了弹簧一样,生气时就感觉鼓出来。针对这方面的病因,完全要依靠我们自身去调整心情。

甲状腺病患者中,许多人有家族史,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且遗传女性的几率大于男性。但它是非遗传病,没有家族史的人也可能得。

体质因素与发病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甲减患者平素怕冷,多属中医气虚、阳虚体质;甲亢多见于气郁、阴虚体质。通过中医药调整这种体质的偏颇,对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可起到积极作用。

环境因素如放射线辐射、颈部X线照射史、工业废弃物导致的环境严重污染等,甚至可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生。前苏联切尔洛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发生后,附近地区就有很多儿童患上了甲状腺癌。

此外,免疫功能失调,自身免疫细胞敌我不分,攻击破坏甲状腺组织,也是致病原因之一。

碘是制造甲状腺素的原料。碘盐和海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国际上公认的碘研究成果发现,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成U字形的关系,即碘摄入量的过低与过高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因此,对待“补碘”,过和不及都失偏颇。为了预防碘缺乏病,我国普遍实行食盐加碘,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现在已较少见,一般健康人不会出现碘缺乏。但碘过量导致的高碘性甲亢和自身免疫甲状腺病甲减有增加趋势。食品中除盐外,海产品含碘丰富。甲亢患者,应禁食海带、海鱼、紫菜、海虾、海蜇等高碘食物,有条件时可选择无碘盐,或炒菜时提前加盐使其中的碘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

一些中药如海藻、海浮石、昆布等含碘量高,可用于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治疗,甲亢患者则不宜使用。一般来说,其他甲状腺病不必禁食海产品。食品中,卷心菜、紫甘蓝、木薯、核桃等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甲状腺肿大和结节的患者宜少食为佳。

甲状腺疾病如何早期自我发现

甲状腺病大多起病隐匿,许多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甲状腺肿大和结节。有的甲亢患者误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有的甲减患者以为是衰老和慢性疲劳,得了亚甲炎的患者往往以为是感冒、咽炎等等,因此延误了治疗。若能提高警惕,早期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及时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脖子变大变粗是甲状腺病最常见和最容易发现的体征,其他一些表现则缺乏特异性。如体重明显变化,短时间内出现消瘦或发胖(引起消瘦最常见的三大疾病是甲亢、糖尿病和肿瘤,前两种病只需要抽血一化验就可诊断清楚)情绪明显变化,如爱激动,发怒或情绪低落、抑郁:体力变化如明显乏力、困倦:心率脉搏变化,如心慌,心率增快或缓慢;体温变化如明显怕热,怕冷;智力变化如反应变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等。尤其是家人有甲状腺病,患者一旦发现上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除外甲状腺病。

引起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有许多,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俗称甲亢)、甲状腺功能减退(俗称甲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甲状腺癌等等,需要检查明确诊断。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可以明确有无甲亢、甲减;通过B超、甲状腺扫描检查了解有无甲状腺肿大、结节等:有时还需要做甲状腺穿刺才能明确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可以完全治愈、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很好控制,甲状腺癌大部分恶性程度低,存活期甚至可以和健康人一样。因此,甲状腺病的早期发现,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最大程度使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甲亢――身体的加速赛车

甲亢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增多,身体像一个加足了马力难于控制的赛车,处于一种新陈代谢过度旺盛,神经精神兴奋性增高的状态。既往平静的心情变得急躁易怒,神经过敏,精神紧张,发抖、失眠;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可出现心动过速、早搏甚至房颤;胃肠运动加速则易饥多食,大便次数增多;能量释放加速则怕热、出汗、消瘦、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等等。女性患者常有月经减少,周期延长,甚至闭经。85%以上的甲亢都有甲状腺肿大、许多患者还会出现突眼。

成年人甲亢一般容易诊断,而老年人甲亢则常常

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大约1/3的老年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而是在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有的拖延可长达数年之久。由于长期不能确诊,甲状腺功能得不到控制,老年甲亢有40%左右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像肿瘤患者一样的恶液质,如明显消瘦、衰弱等,而这些表现成年人极为少见。约有1/5老年甲亢表现为淡漠、甲状腺不肿大、食欲减退等等,呈现与一般甲亢相反的表现。这是由于老年人甲状腺分泌功能减低,当患甲亢时,虽然甲状腺激素分泌有所增加,但可能由于血液对甲状腺激素结合力下降、组织对该激素的反应能力减弱以及其他衰老变化等因素所致。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以采用抗甲状腺西药、中医中药、同位素和手术治疗。他巴唑、丙硫氧嘧啶治疗,一般要服药2年左右,治疗过程中要按照医师吩咐定期检查甲状腺激素、白细胞、肝功能,随意停药容易复发和前功尽弃。少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白细胞减低、肝功能损害、发胖、甲状腺肿消退困难、复发率较高等问题。

配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中医认为本病所属阴虚阳亢,痰瘀凝结所致。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采用根据著名中医甲状腺病专家伍锐敏教授经验研究的中成药平潜丸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甲亢,通过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激发自身修复能力,可以减少西药的剂量和副作用,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手术主要适用于甲亢伴甲状腺肿大较重的患者,年老体弱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则不适宜。放射性碘治疗在治愈率高的同时,永久性甲减发生率也高,常让人处于两难的境地。

甲亢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生活调理。饮食上宜选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忌海产品,忌温热食物,少食辛辣。甲亢患者甲状腺功能未正常时要注意休息静养,不宜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这里,我们给甲亢患者推荐一组中医食疗方,用中药沙参、玉竹、麦冬、、玫瑰花茶、决明子适量,代茶饮或煲汤,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莫把甲减当成衰老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不能产生足够的甲状腺激素来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导致机体代谢及重要脏器功能减弱的全身性疾病。40岁以上的女性1门0有甲减倾向。桥本氏病是引起甲减最常见的原因,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除容易出现甲减外,甲状腺肿大较硬或有结节,抗甲状腺抗体明显增高。甲状腺手术切除、甲亢放射性碘治疗后等也可引起甲减。

甲减患者甲状腺轻中度肿大或不大,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困倦嗜睡、形寒怕冷、手足发胀、体重增加、食后腹胀、大便秘结、皮肤干燥、记忆力差、反应迟钝、情绪低落、心率缓慢、肌肉疼痛、月经紊乱等等,严重时可导致心包积液等甲减性心脏病。由于甲减起病隐袭,表现复杂多样,在没有明显甲状腺肿大时易与衰老、抑郁、疲劳综合征等相混淆。我有一位50余岁农村患者,曾因出现严重甲减被误以为是肿瘤,差点判了死刑而放弃诊治。还有一位70余岁的北京男性患者,因疲乏无力、记忆力下降,辗转数个医院和科室很长时间,未能确诊。其妻子在听了在我们举办的甲状腺病科普讲座后,发现他的病像甲减,到医院一查甲状腺功能果真如此,经过治疗,现在精神矍铄,与病前判若两人。

甲减由于体内不能自行制造甲状腺激素,必须由体外补充甲状腺激素以替代。治疗甲减的常用西药为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正确服用相对比较安全,一般没有明显副作用,但老年人合并心脏病时可加重心肌缺血或引起心悸等不适。许多患者担心激素会引起发胖等,其实甲状腺激素不但不会引起发胖,由于具有增加体内代谢作用,在国外还作为减肥药使用。人体激素有许多,患者害怕使用的激素主要是属于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使用优甲乐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许多患者仍有乏力、心率缓慢、甲状腺肿大等表现,配合中医药治疗有明显改善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属于脾肾阳虚、气虚,益气温阳的中药有温补强壮、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还能改变疾病生存环境,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减少甲状腺素药物的用量。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在全国率先开展亚甲炎、桥本氏病的中医治疗,来自国内外的许多患者服用我们科研制的治疗甲减中药益养丸后,病情显著改善。

中医学认为“药食同源”,药物治病,重在攻邪;食物疗养,重在扶正。甲减患者忌太成及油腻之品,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阳虚怕冷时可用温补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党参、苡仁、山楂、桑葚、核桃、枸杞、西洋参等。平时注意防寒保暖。

桥本氏病――不需要消炎的炎症

桥本氏病又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由日本桥本博士首次报告而得名。甲状腺的炎症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从字面意义来看,易误解为疾病的不同阶段,其实这是三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疾病。他们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预后有很大的差异。病人看病时常说,我得了甲状腺炎,却不知道甲状腺炎有多种。

桥本氏病是所有甲状腺炎中发病率最高、病程最长、对健康损害较大的一种。其发病原因不同于急性甲状腺炎的细菌感染、亚甲炎的病毒感染,而是由于多种非确切原因导致的免疫功能紊乱,体内产生了一些能破坏甲状腺组织的物质,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导致自身的组织器官遭到破坏所致。因此,本病虽是炎症却不需要专门的抗菌消炎治疗。

本病起病缓慢,初期时常无特殊感觉,最突出的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肿大的同时还可伴有结节,质地较硬,少数患者可以合并亚急性甲状腺炎,甚至合并甲状腺癌。过去认为桥本氏病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其实追溯患者病史就会发现,许多患者往往很早甚至从小就有甲状腺肿大,开始以为是青春期甲状腺肿或单纯性甲状腺肿,最后发展成甲减时才确诊为桥本氏病。因此,若发现自己或孩子的脖子粗,不要大意,要除外是否有桥本氏病。

桥本氏病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可以正常或出现桥本氏甲亢、桥本氏甲减。桥本氏甲亢比一般甲亢较轻,持续时间短,可以不用抗甲状腺西药治疗。受摄碘量和甲状腺炎症与修复的影响,可反复出现甲亢或甲亢与甲低交替出现。但由于甲状腺组织不断被破坏,最终仍然发展成为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甲减时用甲状腺激素替代,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甲状腺激素治疗虽然能替代性地纠正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低下,但对免疫异常无明显作用,不能降低患者血清中抗甲状腺抗体的水平。手术及放射性碘治疗都将加速甲减的发生和发展,一般属禁忌。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氏病的疗效优于单纯服用西药。中医辨证论治,扶正可以调节其免疫功能失调,增强体质,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或组织对激素的利用度,减少甲状腺激素替代的剂量;祛邪消瘿散结可以抑制甲状腺肿大结节。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了大量桥本氏病患者。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特别强调患者自我精神和生活调摄,做好自我保健,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最容易误诊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典型的表现为甲状腺突然肿大,疼痛,疼痛向其他部位如耳根及颌部、头部、后颈部放散,常常伴有发热,症状下午后加重,晨起减轻。初期可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后期可出现甲减。本病初期常易误诊为上呼吸道炎症,甚至误诊为肿瘤。口服强的松糖皮质激素或应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患者的发热及甲状腺肿痛能够很快控制。但在激素减量过程中,病情经常反复,或甲状腺肿痛从一侧发展到另一侧,导致病程延长。20%~30%的患者停药后病情复发。长期使用激素还会出现其他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背、骨质疏松等等,有诱发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病的可能性。

中药在抗病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亚甲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如许多患者发病前有感冒病史。我们采用中医中药治疗亚甲炎,完全不用激素,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甲状腺肿大疼痛,恢复其被破坏的甲状腺形态和功能,避免了激素治疗的副作用,并能有效预防复发,特别是为病情迁延日久、激素撤除困难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切了又长的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十分常见,在人群普查中用手可触及的达3%-6%,超声发现率更高。甲状腺上的结节可能是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甚至甲状腺癌,在未明确其性质以前统称为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大部分属于良性,治疗之前要区分良性还是恶性。一般说来,甲状腺单发结节较多发结节或结节性甲状腺肿更有可能为恶性。有下列表现者应警惕癌性结节的可能成年男性甲状腺内的单发结节,多年存在的甲状腺结节短期内明显增大,儿童期头颈部曾接受过放射治疗史,结节质地坚硬固定不规则或伴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声带麻痹等。

结节性甲状腺肿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多个结节,甲状腺功能一般正常,少数合并有甲亢。肿大加重时可压迫临近的器官引起声音沙哑、呼吸不畅、颈部憋闷等。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较大的结节或切除大部分甲状腺组织。但手术后许多患者又会生长结节,在我们诊治的息者中有的做过2次以上手术。这是因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甲状腺组织的多发的增生病灶,把大的切了,小的还会长,就像沙子撒在豆腐上不可能全部摘干净,除非把甲状腺全切,而这又会导致严重的甲减。所以,对甲状腺多发结节,若肿物不是很大,没有明显压迫症状,没有癌变,我们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而先用药物如我科的“消瘿丸”等治疗观察,防止其继续生长变化。

温馨提示

甲状腺病的治疗原则

西医+中医=双倍效果

治疗+保健=最佳疗效

经络穴位按摩保养

经络是连接五脏六腑的网络桥梁,穴位是体内气血聚集的交点。穴位按摩可激发自我恢复潜能,促进疾病康复。

三阴交――滋阴平肝

足三里――调补气血

丰隆穴――化痰散结

肝火旺――疏肝清热,按摩期门。

上实下虚――引火下行,引气归元,使肝肾功能得到增强。按摩涌泉、太冲。

脾肾阳虚――按摩足三里、照海、昆仑。

甲状腺足厦射区及足疗保健

由趾根向趾端压推,在拐弯处敏感点靠内面右推。

甲状腺疾病足浴方药

大脖子病人范文6

春季传染病预防措施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常见传染病知识一、麻疹

麻疹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可发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柯氏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麻疹本身并不可怕,但它容易引起肺炎、心脏衰竭、脑炎等多种并发症,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病人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仍会发生4000万例麻疹,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麻疹发病率迅速下降。与计划免疫前的1978年相比,麻疹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了95%以上。小年龄组儿童得到疫苗保护,发病下降,但8个月以下的婴儿和青壮年发病成为高发人群。从20xx年麻疹发病明显回升,20xx年麻疹发病达到20xx年来的最高峰。特别是流动人口发病较多。20xx年出现外来打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病例明显增多现象。

麻疹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在一般室温条件下仅能存活2—3小时,却能耐受低温和干燥,-15一-70℃可保存数年。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临床症状病毒进入体内经10-14天潜伏期,出现象感冒的前驱症状:发热、眼红、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厌食及呕吐,发热2-3天后部分患者颊部粘膜相当于下部磨牙的外侧出现白斑点,即麻疹粘膜斑,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发热第4天开始出皮疹,先自耳后,颈部渐及面部由上而下蔓延,约3天皮疹出齐,出疹时高热,前驱期症状更明显。若无合并症,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降至正常,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消失。皮疹消退后皮肤留下棕褐色斑痕及小量脱皮。整个过程约10-12天。

流行特征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当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呼吸道或眼结膜致感染;也可经被污染的书籍、玩具等日常用品感染。麻疹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儿童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8月龄以下儿童及成人发病增多。

麻疹的预防

1、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手段。

2、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减少感染和传播的机会。

3、要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居室要定时开窗通风,每天最好能通风1~2次,每次可持续1~2小时以上,家中的被褥、玩具等要经常晾晒或消毒。

二、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出疹性传染病。风疹病毒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风疹临床表现:初期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疼、头痛、低烧等上呼吸道症状。上述症状出现1~2天内,即开始出疹,皮疹是浅红色,稍稍隆起,分布均匀。一般由面部延及躯干和四肢,往往第一天疹子即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心大都无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是风疹的一个特点。大约4~5日皮疹即消退。全身症状几乎与皮疹同时消退。

感染风疹病毒的危害:患风疹后多数病人症状不重,但孕妇妊娠前4个月感染风疹病毒,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对胎儿和婴儿危害极大,常见的损伤有白内障等眼部损伤、耳聋、智低、小头畸形等;还可致胎儿早产、流产、死胎,危害极大。

小儿耳聋、白内障及心血管损伤,称为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三联症(CRS)。CRS并不都是出生后就显示出来,有的几年后才发现一些相关症状,因此孕妇感染风疹,应对小儿应进行长期随访观察。

风疹的发病风疹多发于春季3~5月份,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小年龄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较多。随着各大中专院校开学和各大集中用工企业单位的招工,人员流动较大,可能引起风疹疾病的传播。近年来每年均有风疹爆发疫情,爆发均都来自人群较集中的学校、企业。

怎样预防风疹

注射疫苗:接种疫苗可增强免疫力,我国已经将风疹疫苗纳入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8月龄免费接种。其他各年龄组风疹易感者均应到接种点接种疫苗。育龄期妇女应提前接种风疹疫苗,但接种后3个月内不得怀孕。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此病,但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手足口病可以经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家长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托幼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传染性很强,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偶见成人患者(多发生在军队和高校)。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两季较多,一次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再次得病者极少。

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但少见。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水痘的主要预防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多卧床休息,多饮水;饮食以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避免酸性食物,忌辛辣、刺激、海味食物;避免抓破水疱,会引起皮肤感染;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五、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抗原易变异,人群的特异性免疫状况不稳定。流感病毒分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对人类威胁较大。

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起病多急骤,症状变化较多,主要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轻微或不明显。发热通常持续3~4天,但疲乏虚弱可达2~3周。通常急性起病,有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涕、流泪、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良好,常于短期内自愈。婴幼儿、老年人和合并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个别患者可并发副鼻窦炎、中耳炎、喉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流感的主要预防措施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打扫居室卫生要先洒水后清扫;尽量少到或不到人群密集、空气不流畅的影院、网吧等场所,减少感染机会;个人要注意合理饮食,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加强体育锻炼,劳逸结合,提高机体免疫力;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感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一旦发生流感,主要是加强护理,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防止出现并发症。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大脖子病”、“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腮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春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易在学校、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集中的地方暴发流行,亦可感染高校大学生中的易感者。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其症状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伴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1~2日后,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预防策略:

1.疫苗接种:疫苗注射流腮发病后无特效疗法,而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

2.个人卫生习惯: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身体、多喝水;若有发热或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利于早期诊治呼吸道传染病。

治疗与护理:患了腮腺炎后,要与患者隔离,以免传染。要隔离至腮肿完全消退为止。患者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可煮沸消毒,患者的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这样既能使居室内空气新鲜,又可以达到消毒目的。重症患者因高热,精神及体力都很差,应当卧床休息以减少体力消耗,有助于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病时,患者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患者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不要给患者吃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因为这些食品易刺激腮腺使腮腺分泌增加,刺激已红肿的腮腺管口,使疼痛加剧,要多给患者喝水,这样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应注意口腔卫生,饭后及睡觉前后用淡盐水漱口、刷牙,清除口腔及牙齿上的食物残渣,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也称“流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脑的早期症状像感冒,如发烧、头痛、流鼻涕、浑身乏力等,持续时间非常短,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天后,患者皮肤和口腔粘膜、眼结膜开始有出血点等败血症表现。出血点小如针尖,大则成片状出血斑。病情严重时,会有颈项强直、频繁呕吐(呕吐呈喷射状)、畏光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以往我国流脑的流行菌株一直以A群为主,但近年来B、C群引起的病例有增多迹象,尤其C群已成为某些地区发病的优势菌株。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寒冷、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发病年龄:流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5岁以下儿童由于抵抗力差较易感。近年来随着疫苗的使用,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成人发病增多。

传播途径及发病时间:脑膜炎双球菌隐藏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染。流脑以冬、春季发病较多,一般11月后发病率开始上升,2~4月达到高峰。

流脑的危害:10%~20%的重症病例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流脑的预防:

1.接种流脑疫苗。预防流脑的重要措施是采用多价流脑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世界卫生组织提倡使用A+C双价流脑疫苗。目前烟台市流脑免疫程序为6、9个月分别接种一剂次A群多糖体疫苗,3岁、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A+C多糖体疫苗。接种后保护率达90%左右。

2.经常开窗通气。学校、办公室或居民家中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

3.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如勤洗手、淡盐水漱口、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巾、不随地吐痰、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等,以减少传播和感染的机会。

4.流行季节,应避免大型集体活动和集会活动,尽量少去或不去车站、码头、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去人员拥挤的场所,应戴口罩。

5.注意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饮食上注意摄入足量维生素,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确保营养平衡。体育锻炼的时候要关注气候变化,注意保暖,合理安排运动量。

6.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头痛、喷射呕吐等症状的病人或可疑病人应及时隔离,并及时送医院诊治,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

7.预防性服药。尽管接种疫苗有好的保护作用,但从接种疫苗到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10~14天时间。因此对于流脑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建议服用利福平进行预防,剂量:成人600mg/12h;儿童10mg/(kg•12h),每天2次,共服2天。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八、人禽流行性感冒

人禽流感首先发现于20世纪末。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至今,人类至少出现了8次人感染禽流感事件。20xx年10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最新人类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自20xx年底以来,共有121个病例,62人死亡,但仍然没有确定人传人禽流感发生。WHO信息显示,所有病例集中在东南亚的印尼、越南、泰国及柬埔寨等四国。其中以越南的91个病例,41人死亡最为严重,其次是泰国的19个病例,13人死亡。

禽流感是一种由家禽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感染。此病毒自然存在于鸟类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发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鸟类,呈现羽毛明显凌乱,食欲减退,停止产蛋,鸡冠呈紫色,病征开始出现后迅速恶化,家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可高达80%以上。

大部分的禽鸟类都会感染家禽流行性感冒,家禽流行性感冒也可传染人类。水禽类如水鸟、鸭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带原者,而陆禽如鸡、火鸡、鸵鸟感染则造成大规模死亡。目前研究调查数据显示,H5N1禽流感病毒已渐跨越宿主障碍,而感染到猪、马及猫科动物(猫、虎、果子狸等)。

各领域人员传染病预防:(一)一般民众

1. 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2. 避免生食禽类制品(包含蛋类及相关产品),且食物需煮沸

3. 避免到生禽宰杀处所

4. 选购有中华农业标准( CAS)优良食品标示之禽畜肉类及其相关制品

5. 勤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6. 饮食均衡、适当运动及休息

7.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结膜炎等症状,并有禽鸟接触史、疫区旅游史,请戴 口罩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旅游史等。

(二)禽畜业者

1. 接种流感疫苗

2.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禁止接触禽畜

3.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需配戴厚橡胶手套

4. 配戴平面口罩,避免留在空气不流通的工作场所

5.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的工作鞋

6. 建议使用护目镜

7. 时常以肥皂清洁双手,工作结束时双手需消毒

8. 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9. 业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10.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职业及工作内容

(三)出外旅游

1. 尽量避免前往流行地区

2. 如果有发烧、咳嗽、喉咙痛等类流感症状,则旅程延期或取消

3. 在旅途中避免接触(包括喂食)禽鸟,若不慎接触,应马上以肥皂澈底清洁双手

4. 不要到贩卖生禽场所,尽量避免到鸟园、农场等地方参观

5.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

6. 旅途中若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应戴上口罩,立即告知领队,并尽快就医

(四)防疫人员

1. 接种流感疫苗

2. 与禽畜接触时需穿着长袖、不透水的工作服并戴厚橡胶手套

3. 密合配戴N95 口罩及护目镜

4. 穿不透水(如橡胶、聚氨酯材质)之工作鞋

5. 工作结束后,妥善处理防护设备后,立即洗手、沐浴、更衣,且双手需消毒

6. 实行自主健康管理、每日早晚测量体温

7. 接触者的家属亦应密切监测健康状况

8. 若出现发烧、喉咙痛、咳嗽等类流感症状或眼睛发炎的现象,需戴口罩立即就医, 并主动告知工作内容

(五)学校

1. 暂停户外教学中接触禽鸟之行程

2. 学校若有鸟园应暂停开放,并定期消毒

3. 避免共享毛巾

4. 教导学生避免接触禽鸟及其分泌物

上一篇保健知识

下一篇放假通知格式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