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悲惨世界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1.0007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原本沉寂的北极日益吸引了各国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英国、中国、日本等北极的利益相关国的持续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对北极资源的利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北极治理,以期维护和实现本国在北极合法利益;而另一方面,加拿大、美国等北极的沿岸国家,依托于自身的地理、历史的优势,高举“门罗主义”旗帜,极力阻止其他国家涉入北极事务,企图把北极资源变成其“俱乐部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北极的主权、资源等争端不断升温,北极问题日益复杂化。
英国在地理上不靠近北极,但其北极探险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155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出于对战争的考虑,北极事务逐渐被提上英国政府官方的议事日程。从1991年开始,英国开始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建立了一个科学考察站。这个考察站日后被英国南极调查局接管,英国政府每年会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北极科学研究事业。此外,英国还在北极科学研究方面与挪威和加拿大两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经常派遣军队参加在北极周边地区的联合军演。通过科学研究和军事训练,英国在北极的低层次的实质性存在地位得到了逐步的稳固。
冷战结束前,英国政府在南极的行动一直非常低调。而随着冷战结束,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北极地区的点滴变化时刻关系着全球的气候、政治、经济动向,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把目光投向北极。在这个背景下,为了有效参与北极治理,维护和实现英国的北极利益,英国经过逐步探索,形成了适应英国国情的北极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北极国家对其参与北极事务的阻碍,赢得了在参与北极治理中的主动地位,有效维护和实现了英国的北极利益,这对于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分析框架:资源―利益―政策
(一)基本概念诠释
1.资源。笔者认为,资源不仅包括诸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等被经济学家视为资源的东西,而且更包括诸如权力、地位、威望、声誉、才学、美貌以及“关系”等被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当作资源的东西。依据这种综合的资源观,北极资源显然大大超越了常规的自然资源或经济资源维度,北极资源除了矿产、生物、能源、航道、林业、旅游和环境等自然资源以外,还应当包括一系列制度资源,即用以规范、约束以及协调国际行为主体在南北极活动的各种法律规范、规则、约定或常规等等。
2.利益。世界各国对南北极的关注乃至争夺本质上是基于“资源”争夺的“利益之争”。各国在北极的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在本文中,我们将“利益”界定为:客体对主体的存在和发展的一种肯定性关系,是主体、主体需要和满足主体需要的资源在主体行为作用下的有机统一[1]。这样的定义展示了利益与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利益实际上表现为主体对所需资源的占有。各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主观上表现为相关主体对北极资源需要的满足,客观上表现为相关主体对北极这一稀缺性资源的占有,一般可以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科考利益等四大类。
3.政策。政策是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达到一定的目标,经过一定的合法程序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其表现形式为诸如法律法规、政府首脑口头或书面的声明和指示报告、行政命令、会议决议文件等各种表达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的某种特定意图的行动方案。其本质上是一种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方案[2]。北极政策则是指英国政府就北极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它不仅包含了正式的官方文件、声明、法律法规等,而且包含了为实现北极利益而采取的行为、行动。
(二)“资源―利益―政策”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
在对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之后,需要将这些概念予以整合,以构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首先,资源是进行北极政策分析的出发点。“需要”和“资源”构成了判断个体利益得失的基本条件,相对于“需要”而言,“资源”可以视为满足需要的能力。因而,资源既是国家利益的重要载体,又是判断国家利益之所在的主要依据,只有了解其他国家的倾向及其所拥有的权力资源,一个国家才有可能重新界定其国家利益、追求其战略目标[3]。其次,利益是英国制定北极政策的依据,也是本文进行北极政策分析的基础。我们需要明确英国在北极的利益诉求,分析北极在气候、资源等方面的变化对英国安全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最后,北极政策是本文进行政策分析的落脚点。政策的基本职能就是利益的分配或再分配,政策通过协调各方利益来实现政策指定的基本目标。我们可以在阐明英国在北极地区具体的国家利益基础上对当前英国的北极政策进行系统梳理,探讨其北极政策在为实现其北极利益而发挥的分配和协调作用。
二、英国的北极国家利益分析
(一)国家安全利益
1.能源安全利益。进入21世纪以后,英国本国的能源产量持续萎缩,愈发不能满足国内能源消费需求。而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新型能源,由于科研成本高昂,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等原因,短期内无法为英国经济提供充足的能源。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英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但是,在当前世界能源市场动荡不定、石油政治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英国单一化的海外能源市场又为其能源安全埋下了隐患。以石油市场为例,英国的石油进口源主要有挪威、中东地区、非洲、美洲以及俄罗斯。其中,挪威提供给英国占总进口量近70%的石油,是英国最主要的石油进口源国。问题在于,同英国相类似,挪威的主要石油产区集中于北海海域,该地区的油气资源正面临整体性的枯竭趋势;与此同时,其他几处石油市场中,中东和非洲地区运输成本高昂,局势动荡很有可能危及当地石油输出的稳定性;北美和俄罗斯一直试图以能源输出压制其他国家的经济态势,这在客观上削弱了英国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综上所述,英国的能源安全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风险。
正是出于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储备对实现和维护英国的能源安全利益有着重要意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调查评估显示,北极地区蕴藏有122.6×108 t原油和1669×1012 m3天然气,分别占全球未探明储量的13%和30%,并且大多数油气资源都分布于距海岸线200海里的浅海海域[4]。除此之外,北极地区还蕴藏有几十甚至上百万亿立方米的可燃冰,一旦技术成熟,可燃冰将成为继煤、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四大能源。在能源市场复杂多变的21世纪,北极将成为英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区和潜在的能源市场。
2.环境安全利益。北极地区处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洋流与气候。科学研究表明,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北极地区的冰盖和冰川加速融化,其负面后果是多方面的:首先,融化后的淡水注入海水中,导致局部海域海水盐碱度和密度发生变化,对一些海洋生物构成威胁;其次,表面失去冰川覆盖后,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开始升温解冻,释放出的甲烷将加剧温室效应,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冰川消融将抬升全球海平面,届时将对沿海地区和海拔较低地区的居民生存构成威胁。
英国位于西欧,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北极环境恶化将对其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首先,英国是一个岛屿国家,由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北部)及周围5500个小岛组成,拥有11450公里的海岸线。英国的重要城市大多都位于近海的平原地带,这里不仅是英国密度最大的人口聚集区,而且是英国的经济核心地带。可见,北极冰川融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不仅会威胁到英国沿海地区的居民生活,而且对英国的国民经济构成潜在的巨大威胁。此外,北极的环境问题还衍生出一系列恶劣气候和自然灾害,如风灾、洪水、干旱等。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北极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英国原有的气候特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2010年英国经历了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季,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21℃。气象学家解释,这是由于北冰洋地区增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进而改变了北半球的风向形成模式,将更多冷空气带入英国。根据预测,今后英国遭遇严冬天气等可能性甚至提高了3倍[5]。因此,英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北极气候的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与英国的环境安全密切相关。
(二)经济利益
北极气候的异常,一方面给英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挑战,但另一方面也给英国的经济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的战略位置对英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般来说,北极航道包含绕过西伯利亚北部的东北航道和绕过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这两个航道一旦在北半球夏季可以通航,将成为太平洋北部到大西洋北部最短的航线,北美洲、欧洲北部以及亚洲北部各国之间的航线距离将大大缩减,世界各国间商业贸易将因运输成本的大大节省而收益增加。一旦时机成熟,北极航道有望成为商业利益非常可观的“黄金水道”。这对于位于大西洋北部的英国的地缘政治、经贸关系以及大国关系具有非常大的影响。
首先,北极航道的开通为英国节约了可观的航运成本。英国同美洲和东亚地区的海上贸易往来,一般经过三条线路,分别是经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非洲好望角到达太平洋,航程均超过15000公里。如果依靠北极航道开展贸易往来,航程将大大缩短。以东北航道为例,原先从伦敦到上海需经过苏伊士运河,航程约为16900公里,采用东北航道则仅需12900公里,航程缩短4000公里;由伦敦到东京需经过巴拿巴运河,全程需要航行20900公里,走东北航线的话航程缩至14200公里,缩短了超过30%的航程。对国际贸易绝对依赖远洋运输的英国而言,取道北冰洋不单单能缩短航程、节约运输成本,其意义还在于避免了传统航道途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和索马里海域等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其次,北极航道的开辟可以刺激英国企业研发更为高精尖的抗冰船舶,带动造船工业的提质升级。目前北冰洋地区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仍然被浮冰覆盖,西北航道也只是夏季很短的时间可以通航。在洋面上有少量浮冰的时间或是夏季浮冰没有完全融化的年份,虽然只有少量的浮冰,普通船舶依然无法通过。因此一旦北极航道开通,破冰船舶的建设将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为英国的各大造船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再次,航运业的发展还会创造出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英国内部的航运业、港口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和行业产生巨大影响。以航运业为例,北极航道的开通会给航运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航运业不仅是资金、技术、信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伴随着航运业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是该行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就业岗位的增多。这对于缓解英国国内的就业压力,促进资源的跨行业有效配置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北极航道的开辟还将进一步带动北极旅游业的发展。当前,传统的北极旅游线路是经由赫尔辛基至俄罗斯摩尔曼斯克,登船穿过巴伦支海航向北极点。而这条路线旅途较长,游客体验不佳,未来北极航道的通航,将大大有助于缩短传统旅游路线的航程,降低旅游成本,惠及更多人实现登陆北纬90度的梦想。而英国北部靠近北极地区,北极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北极航线的开通会进一步刺激欧洲北极旅游的市场,为北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综上所述,对英国来说,所谓的北极经济利益,不仅指运输距离的缩减带来的运输成本的降低,与东亚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而且是指英国社会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就业岗位和社会福利的不断增加,因此,北极航道承载着英国巨大的经济社会利益和价值。
三、英国北极政策的三个维度
基于以上分析,英国在北极主要具有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实现和维护英国在北极的国家利益,英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北极政策。英国外交与联邦事务部于2013年了《适应变化――英国的北极政策》的文件,提出英国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全的北极,在国际法的框架下与北极原住民一道参与北极治理,通过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减少对北极环境的破坏,促进北极实现负责任的发展。笔者认为,英国当前的北极政策是一个完整的政策系统,主要由以下三个维度组成。
(一)英国的北极参与政策
当前,北极八国依托北极理事会,对北极地区的领土、资源享有实际上的控制权,并倾向于排斥其他非北极国家涉入北极事务。如果英国不能有效参与北极事务,那么一切北极利益的实现将无从谈起。因此,英国北极政策首要的就是通过有效的形式和途径,加强与北极国家及原住民之间建立建设性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实现参与,通过参与来获取北极利益。在加强合作方面,英国政府的北极政策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与北极国家的国家安全防务合作,增强英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能力。英国虽然不是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却是北约成员国。由于北极理事会并无权正式讨论军事安全议题。因此,各成员国只能在非正式会议上进行相关讨论,鉴于各国间很难建立起安全信任,这一协调机制能否真正维护北极的安宁也存在很大变数。因此,北约作为一个可以协调各国军事行动的国际组织,其规定成员国需进行军事互助,故而英国有机会参加北极国家举行的军事演习。英国政府认为要保持北极地区的稳定与安全就必须要保证英国的军事力量具有能够在寒冷的天气下作战的能力,因此英国加强了与北极国家的军事合作,通过联合进行军事演习等方式提高军队在寒冷气候中的作战技巧,同时增强了英国军队的搜寻和救援能力。实际上,在北约框架内,丹麦、挪威、英国、芬兰、瑞典等北约国家每年都举行代号为“忠实之箭”的演习,为介入北极冲突作好准备,英国甚至派出携载核武器的航母参加演习。
2.英国反对制定一个类似《南极条约》的多边协定。北极国家一直反对像治理南极那样,通过一个普遍的国际法律来管理北极事务,其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排除其他国家对北极事务的参与,使北极事务地区化。2008年5月28日,五个北冰洋国家在丹麦格陵兰的伊卢利萨特举行了部长级会议并发表了《伊卢利萨特宣言》。该宣言承认国际海洋法为大陆架外缘的划分、海洋环境的保护、海洋科学研究、自由航行制度以及海洋的其他利用方面规定了各国的权利与义务:在国际海洋法的框架内,五国将有序地解决相互重叠的主权权利的要求。五国同时认为。国际海洋法为五个北冰洋的沿海国通过国内法和其他方式负责任地管理北极海域事务提供了坚实基础,因而没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国际法律制度来管理北冰洋。英国政府宣称支持北极国家为北极地区的发展作出的努力,并要求在国际法的框架下推动北极地区善治的实现,认为在当前情况下,推动出台一个类似于《南极条约》的条约来管理北极事务是没有必要的。
这一政策背后的更深的逻辑在于,如果出台了一个多边协定,就会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到北极治理中来,实现了北极地区的非军事化,英国就无法在凭借北约国家的特殊优势地位参与到北极利益的分配当中。在目前的情况下,北极理事会作为当下最权威的北极事务的协调机构,排除了中国等其他国家的最实质性参与,但是英国却可以凭借其作为北约国家参与到北极地区的军事演习中,增强其在该地区的实质性存在和话语权。一旦类似于《南极条约》的多方协议出台,那么英国就会丧失掉当前的优势地位,其北极的国家利益也会相应受损。
3.充分利用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国地位,积极参与北极理事会的政策制定。北极理事会对接纳观察员的条件、观察员义务和权限作了相当苛刻的规定:一个国家要想成为观察员,就必须承认北极沿岸国家在北极的主权和管辖权,只有北极八国可以确定世界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其他国家必须遵守这些准则。作为观察员国,其首要职责是通过参与理事会特别是工作小组的项目并为其提供协助。这些工作小组的项目包括: 北极污染行动项目(ACAP)、北极监督和评估计划(AMAP)、北极动植物保育(CAFF)、紧急预防与反应(EPPR)、保护北极海洋环境(PAME)和永续发展工作组(SDWG)。观察员可通过任一成员国或永久参与方提出项目建议,经邀请参与理事会附属机构会议,如经主席许可,可继成员国与永久参与方后就会议议题发表口头或书面声明,提交相关文件及陈述意见,但在部长级会议上观察员只能提交书面声明。
英国虽然不具投票权,也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也不能参加部长级会议,但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一是知情权,即可以自动列席参加北极理事会的任何会议,并就某一问题与成员国或永久参与者共同发表声明、提交文件、提出观点;二是提案权,即可在北极理事会下设的各工作组享有提案权,从而更深入、更自由地参与北极理事会的事务。但北极理事会每四年会评估一次永久观察员资格,如果四年之中观察员没有作出贡献,就有可能被取消资格。英国通过永久观察员国所获得的权利,扩大了其参与北极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二)英国北极环境政策
如上所述,北极的环境变化与英国的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因此保护北极环境也是英国北极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由于北极环境的脆弱性,英国政府认为北极科学研究的水平是支撑英国北极环境政策的基石。英国政府每年通过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北极环境和气候方面的科学研究,以此保证英国北极环境政策的科学性。
1.应对北极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北极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英国与欧盟及其其他国家的目标一样,都是努力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英国政府宣称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领导的角色,引领全球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阻止恶性的气候变化。作为《京都议定书》下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义务的发达缔约国,英国多年来切实履行其承担的减排义务,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旨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能源利用率。英国还较早采取了法律、税收等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早在1998年,英国就制订并出台了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计划;2001年英国政府率先征收气候变化税;2007年《气候变化法草案》提交英国议会审议,在第二年的11月正式批准生效。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有效的步伐。
2.保护北极生物多样性。北极存在超过2.1万种生物,包括高度耐寒的哺乳动物、鸟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植物、真菌和微生物物种,其中一部分物种仅存在北极地区。北极还是数以百万计候鸟的繁衍生息地,这些候鸟飞往世界各地,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巨大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导致万年冰川消融、北极迁徙物种受过度捕猎威胁、北极地区开发和商业捕捞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等原因,北极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英国与北极国家享受相似的北极海洋渔业资源,因此英国致力于北极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支持建立针对海洋生物保护的北极海洋保护区,推动新的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的全球性框架公约和区域性北极生态保护法律制度,同时英国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商业捕鲸。
3.减少商业活动对北极环境的影响。随着北极冰层的融化,运输路途缩短,商业捕鱼水域增加,北极地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矿产成为可获得的资源,这引发了全球对该地区影响力和商业机遇的竞争。人类活动的急剧增加对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英国一方面呼吁对北极使用最为严苛的环境保护标准,另一方面号召在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框架下,努力减少人类航运、捕鱼等活动对北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尤其在渔业资源的问题上,英国政府认为渔业资源应当在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协商下共同开发利用,反对单边的“涸泽而渔”的做法。
(三)英国的北极经济政策
实现英国在北极的经济利益是英国北极政策的最终落脚点。英国政府在北极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支持合法且负责任的商业活动”。由于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从事商业活动的前提是不损坏北极的自然环境,英国政府极度反对以环境为代价的商业活动,同时,英国政府也非常重视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认为这是一项合法的权利应当被重视和支持。英国在北极的经济政策有以下三个政策目标:
1.保障英国的能源安全。由于英国国内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大量炼油厂被关闭,来自北海的原油产量也急剧下降,自1984年以来,英国在2014年首次成为石油产品的净进口国,英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将会持续增加。2012年,英国国内有55%的天然气进口是来源于挪威,且挪威将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成为英国的国内能源的主要供应国家。挪威在开发北极油气资源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极高的安全记录,挪威在北极的利益与英国的能源安全息息相关。因此,英国政府将会加大从挪威进口油气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通过参与项目等方式参与到挪威开采北极油气资源中来。
2.保障英国北极的航运利益。由于全球持续变暖,北极航道已经在夏季可以通航,这对于英国有着直接的经济利益,且对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北极航运中的规则构建。英国政府一直强调国际海事组织(IMO)应当是国际航运的最权威规则制定方,国际海事组织在促进各国间的航运技术合作,鼓励各国在促进海上安全,提高船舶航行效率,防止和控制船舶对海洋污染方面采取统一的标准,处理有关的法律问题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英国认为应当在当前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北极航运,反对对当前的既有规则进行大的改变。其次,英国政府高度重视航运安全。英国推动了国际海事组织在2014年5月20日批准了关于北极海域航行安全的一整套全新规定,使《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安全规则》(简称《极地规则》)具有全球约束力这一目标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极地规则》涵盖了极地区域船舶航行的所有方面,包括船舶设计和建造,船员培训和航海,提高协调搜救行动能力。《极地规则》将被应用于船舶重量超过500总吨的所有客轮和货轮。最后,英国政府重视北极航道的水文调查。英国政府依托英国国家水文局对北极航道进行了系统的勘测和调研,掌握了翔实的水文信息,为北极航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推动北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是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在北极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渠道,是开发利用北极的重要方面,对英国加强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伴随着近年来北极议题逐步走向大众视野,北极旅游也逐年升温。但是,由于北极旅游开发程度不高,各方面安全和救援保障体系建立不完善,对于北极旅游的安全性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英国政府一直强调北极旅游的安全性,在专门的网站上为赴北极旅游的人群提供了专门的旅游指南,同时也加强与旅游行业的沟通和合作,不断更新旅游信息,为北极旅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北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英国的北极政策对中国的借鉴价值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2
关键词:碘盐监测网络;外质控考核;实验室质量控制
为了持续保持各级碘缺乏病实验室的检测质量为全国碘盐监测、病情监测和科学研究等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考核各师疾控中心实验室的碘检测能力,提高检测人员的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的碘盐监测数据审核检查制度,使实验室步入规范化体系的轨道[1]。根据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指导中心的要求,将统一发放碘实验室外质控考核样并按要求完成上报检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每年由兵团疾控中心地病科统一发放2个编号的考核样。
1.2方法 采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被测物质的一种方法。
1.3检测标准 依据GB/T13025.7-1999国家标准[2]。
2结果
自2009年~2013年共计接收兵团疾控中心发放的碘盐实验室外质控考核样10份,实验室如期回报结果,见表1。
2009~2013年本实验室连续5次参加兵团及国家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下发的碘盐质控盲样考核,最终合格率为100%。
3讨论
实验室所有工作过程,即检验方法原理、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满足要求的测试方法试剂、校准合格的仪器验证后,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检验人员都应该熟悉,碘盐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如实验室应建立一套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纳入日常实验室工作。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准确和可靠的结果。另一方面通过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评估实验室内部质量的功效,发现和消除系统误差,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验室自2009年开始每年接受上级单位下发的质控盐样考核,均取得了合格的考核结果.说明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是切实可行和有效的;不仅显示了本实验室检测人员的碘盐检测技术水平,也证实了本实验室的碘盐检测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要保证碘盐质量,还必须把质量控延伸到碘盐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藏环节,使碘盐检测的全过程纳入质量控制范围,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的碘盐检测质量。
参考文献: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3
有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地阅读一些虚构文学作品。我这文章,就是写给学生朋友的建议。
我说的虚构文学作品主要指小说,而且主要指长篇小说。
为什么要多读虚构文学作品、多读长篇小说呢?
小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两百年来世界精神文化在小说中表现得最充分,长篇小说中更是展现了宏阔的画卷。从这个角度说来,我们决不可忽视小说。此其一。
其二,小说也是两百年来虚构文学的主流文体,人类精神、情感、想象、幻想的最微妙之处,最多地表现于小说之中。个体生命最深刻的活力、最本源的创造力,跟人类的想象力、幻想力密切相关,而虚构作品就是帮助个体生命培养想象力、强化想象力的最好的文化产品。如果一个学生对虚构作品没有基本的了解、接触,如果他不能接受虚构作品的熏陶和感化,那么他很难说是一个完整的人。
其三,当下的现实是,学生接触虚构作品的机会基本被扼杀得差不多了,题海战术已经把他们的心灵变成了色彩单一暗淡的世界。中国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在适合接受虚构作品熏陶的人生阶段,基本上没有这样的权利和机会。到了他们年纪大了,即使有时间有权利接触虚构作品,可是这时候他们已经完全走不进这个世界了。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当幻想的年龄无暇幻想,该浪漫的年华没有浪漫;于是,只有技巧,没有创造;只会世故,难以纯粹,生命的活力和激情很早就偃息了,余后的岁月就靠着躯壳的支撑惯性而下,很乏累的一种人生啊!”这种情况想起来甚感悲哀。其实这是我们民族潜在的文化危机和精神危机之一种。
为了与这种危机相抗争,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发展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资源,我建议学生少做几道习题,多读几本小说。
读哪些小说呢?我认为古今中外的都可以。当然,最好是阅读最近两百年间中国和西方的长篇小说,因为在我们的教育资源中,对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有比较多的介绍,这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和西方的长篇小说的理解。
我们如果能到书店买上一本介绍中外文学名著的浅易著作,也就能够知道应该阅读哪些小说了。
如果要我举例子,我可以列举我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也最适合年轻学生阅读的十几种著作如下:
1.吴承恩《西游记》;2.曹雪芹《红楼梦》;3.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4.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5.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6.马尔克斯《百年孤独》;7.川端康成《雪国》;8.福克纳《喧哗与骚动》;9.《圣经》;10.夏洛蒂・勃朗特《简・爱》;11.萧红《呼兰河传》;12.雨果《悲惨世界》;13.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4
关键词: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尽头;蝶人
一、故事剧情及创新
《蝶》这部音乐剧根据我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梁祝》改编而成。历年来有不少人将这个爱情故事改编成电视剧或戏曲形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1959年5月27日陈刚和何占豪两位作曲家借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形式演绎梁祝故事。[1]而这个故事首次以音乐剧的形式展现在全国观众的眼前还是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此音乐剧是三宝作曲,关山编剧,更聘请了《巴黎圣母院》的导演让·德拉努瓦参与创作。
《蝶》是一部关于住在“世界尽头”“蝶人”们的故事,在这里的“蝶人”充满着自卑与对生活和现状的不满,他们为了完成自己变成人类的夙愿,将“蝶人”中最漂亮的一位“蝶人”——祝英台嫁给人类,但在大婚前一晚这计划却被一位叫梁山伯的流浪诗人所打破。而此时正在为结婚闷闷不乐的祝英台恰巧遇到与众不同的梁山伯,也正是因为这一面,两人一见钟情。然而这里的“蝶人”以及“蝶人”的统领老爹,想要将打破婚礼的梁山伯处死,但前几次在“老醉鬼”和“蝶人”浪花还有祝英台的帮助下并未成功将其处死,直到最后将梁山伯用火烧死。因为祝英台非常爱梁山伯,于是祝英台扑向火场,二人便化作一对蝴蝶双双飞走。
二、本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深情感人,人物特征形象生动
(1)本剧遵循传统音乐剧的安排:分为两幕。第一幕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相爱,然后遭遇各种挫折的故事。第二幕则主要讲述梁祝二人为爱情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反映了二人爱情的纯洁与伟大,也突出了“蝶人”人性的黑暗丑陋与自私。
在剧中除了梁祝为爱化蝶这条主线之外还加入了两条附线——①统领为将“蝶人”变成人类便将“蝶人”中最漂亮的祝英台嫁给人类做牺牲品。②“老醉鬼”的身世及其遭遇。本剧将主线与附线交织在一起:将“老醉鬼”对女儿的爱和反对这场不公平的婚礼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又将统领老爹为了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和满足自己心目中的欲望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自私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梁祝”二人坚决与强大的黑暗势力作斗争显现了出来,更烘托了“梁祝”的伟大爱情。
在这部音乐剧中,合唱,独唱与重唱还有舞蹈安排的都恰到好处。梁祝、“老醉鬼”、统领老爹、浪花、以及“蝶人”们都以歌唱的方式将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得淋漓尽致,就像话剧一般将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2)本剧中各个人物特征鲜明:全剧基本由三种性格组成。①充满自卑与自私的“蝶人”们。②敢于抵抗黑暗势力并且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梁祝”二人。③为了自己的女儿而反对这场婚礼的“老醉鬼”。本剧在服装、灯光、面部妆容以及背景音乐和唱段等各个方面也都将每种性格展现到了极致:如一开始的“蝶人”听到梁山伯的脚步时,为了突出“蝶人”的敏感和自卑(害怕有人发现“世界尽头”),配合节奏急促的背景音乐、暗淡的舞台灯光效果、表演者恐慌的眼神。而当“梁祝”二人擦出爱情的火花时,便从舒缓的音乐与素雅的服装将二人的性格特点表现到极致。但當“老爹”出现时,以其浓厚的嗓音条件,庞大的身躯和黑色的服装将其黑暗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还有“老醉鬼”的出现,其服装破破烂烂,也很形象的表现出她被伤透心而自暴自弃的绝望。在声音的音色及唱法方面:将美声与通俗结合,老爹与“老醉鬼”使用美声唱法也显现出了二人的年龄有些年长,更突出了老爹的“老狐狸”的性格特点。但“梁祝”和浪花便用通俗唱法也凸显了三人的年轻与单纯。
三、音乐创作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1)本剧遵循传统的歌剧的安排,但又与歌剧大不相同。歌剧中的唱段带有华丽的高技巧色彩、较为高雅,而本剧旋律优美,歌词通俗易懂、易于常人接受。如本剧中的梁山伯出场的唱段《诗人的旅途》,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本剧既将梁山伯放荡不羁的性格通过旋律展现了出来,同时演员也用自己的演技完美的诠释了梁山伯热爱自由之外的知书达理和细腻的性格特点。总之,整曲的声乐演唱十分丰富,大部分人采用通俗唱法,老醉鬼和统领老爹采用的美声唱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演员的声音十分的融合,更能突出人物特点。说白是由宣叙调所代替,旋律感较强,但是,个人认为该剧中宣叙调过于繁琐,反而显得表演有些苍白。
(2)本剧采用的是交响乐队现场伴奏形式,具有更好的表现效果。如在剧中刚出场的合唱,节奏急促而鲜明,表现出了“蝶人”们的焦虑与恐慌,并且也为梁山伯的出场奠定了基础。当祝英台出现时无论从服装、音乐还是表演都将祝英台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交响乐队的伴奏可以更好地赋予演员的情感,现场效果更佳。并且本剧的节奏鲜明,节奏能将其情绪表达的更好。
(3)本人认为本剧唯一的不足之处是“蝶人”们在祝英台大婚前一晚的舞蹈庆祝。我认为每一位庆祝的“蝶人”都是有生命且有角色的都应赋予很好的舞台安排,而在本剧中我看到“蝶人”的舞蹈安排,并不是每个“蝶人”都有角色的,而只是看到了大家在庆祝,但从其表演与安排来看并不知道他们庆祝的意义何在,显得有些唐突,只将“蝶人”浪花展示了出来。但是总体的舞蹈安排也还是非常棒的,尤其一出场使人眼前一亮,直奔主题。
四、结语
此剧很好的将民间爱情故事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同时又融入了不少编剧与导演的个人情感,讽刺了现代人的自私与贪欲。将梁祝的纯洁爱情和二人为对抗黑暗势力的决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整部音乐剧题材新颖而又吸引观众,剧情耐人寻味。
虽然剧中还有部分不足之处,但是作为我国原创的一部音乐剧,不仅吸收了外来的音乐文化更融入了本民族文化。且曾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众多次,备受好评,并屡次获奖,这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面的音乐剧事业做出很好的榜样,使我国的音乐在世界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田嘉辉.“蝶魂”——以中国原创音乐剧《蝶》和《中国蝴蝶》导演艺术比较分析为例[J].戏剧之家,2016(19):29-30.
[2]廖向红.音乐剧《悲惨世界》创作艺术特征分析[J].戏剧.2001(03).
[3]廖向红.音乐剧《美女与野兽》创作艺术特征分析——音乐剧个案分析之一[J].戏剧,2000(03):101-117.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5
摘要电影《法外情》讲述了草根律师刘志鹏涉世未深,不计代价为一名伸张正义,在法庭上,修女作为证人,违背了证人的职责,甚至上帝的旨意,但她却依从良知,最终被告胜诉了。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主导我们生活的不仅仅是“法”,更多的是“法”以外的东西。
关键词:正义 情感 法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电影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理想化、期望化的表态。但《法外情》所展现的规则与道德、法律与人性的搏杀,却带给我们许多截然不同的反思。电影主人公刘志鹏在天主教孤儿院长大,一直不知道其生母是风尘女子,更不知其母在暗中资助他赴英国就读法律。从伦敦大学法学院毕业回港后,他满怀理想地进入律师界,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律师。此时,城内发生一起杀人案,老刘惠兰被控杀死客,而该客系社会名流之后,因为没钱请律师即将被判入狱。刘志鹏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和压力,接手了其律师生涯第一个案件,不计代价为被告刘惠兰伸张正义,甚至放弃了他与大律师女儿的爱情。凭借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细致、认真、专业的调查取证,他在庭审中充分展现了雄辩之才,然而就在几可获胜之际,主控官突然使出一招杀手锏――传唤当年孤儿院接收孤儿的修女,以期证明律师与被告实为母子关系。修女在情与法之间徘徊……随着结尾一句百感交集的“恭喜”,刘志鹏以胜利告终。
一般意义上的“情”是指和法律的冷漠无情相对应的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所以,在较多的情形下,情与法是不兼容,甚至是相互排斥的。法律是调整社会秩序的规范之一,但此外,道德、风俗、习惯、惯例都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处理社会矛盾和冲突的规则。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益与稳定的法律之间存在着某些不可调和的冲突,而立法的不成熟、不完善也可能导致情与法的不兼容。本片中,修女玛利亚在作证时内心的矛盾冲突正是情与法交锋的直接表现。在庭上,主控官要求修女说出刘志鹏是不是被告的亲生儿子。如果她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根据英国法律“辩护律师不能与被告有亲属或血统关系,故意违反者将视作藐视法庭,所涉及案件一律发回重审”之规定,本案将发回重审,并且刘志鹏将不能再担任刘惠兰的辩护律师。如果,她的答案是否定的,则法官将判被告胜诉,但修女玛利亚却违背了其所遵守的“不说谎”的信仰,违反了法律规定的证人不得作伪证的规则。此时,修女内心必定无比矛盾和彷徨,情与法难以抉择。在两难的夹缝中,她第一次选择了说谎,被告胜诉了。在情与法的较量中,情感的正义最终战胜了法的冷漠和刚性。
在法庭上,虽然修女违背了她的誓言――作证前手拿圣经向上帝发誓她所说的都是真话,也违反了法律――证人须陈述真情,但作为观众,我们理解她的选择,甚至赞赏、信任她对上帝的违背和对法律的违反。为什么?事实是律师并不知道被告就是自己的母亲,他的初衷完全是正义使然,实然与应然在何处分野?能否给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断言:法律应当珍惜生命,体现宽容和怜悯之情。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借神父之口对冉・阿让说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只有上帝才会永远正确。”正义不仅仅呼唤报应,它也要求适当情形下的和解与宽容。
诚然,修女违背了现实的法律,甚至神的法律,但她却依从良知,遵循了更高的“自然法”。这种法不可能完全反映在所谓的法条上,甚至有时与法条相冲突,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存在于每一个有良知的人心中,在适当的时候,它发射出仁慈但威力无比的光芒。它时刻在提醒着我们遵从良知,约束着我们的行动。这种法不需要专门机构制定,但却要我们自身不断地去感悟和提升。在这个案件中,至少在很多类似的案件里,社会公众会倾向于选择“情”大于“法”。社会不仅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秩序,也需要法外情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宽容。在相当多的情境中,用法律解决不好的冲突,往往可以用情感等道德领域的原则来适当、合理地加以处理。人道的“情”代替了冷漠的“法”,变通的、亲和的法外情代替了僵硬、死板的法律,结果取得了更好的社会效果。
顾名思义,“法外情”并不是什么“法外施恩”,也不是 “人情”和“滥情”。有人认为“徇情枉法”的现象太多,“法外施恩”、人情关系太多,以至处处迁怒于“情”,认为在“法”与“情”之间只能选择“法”,完全置“情”于不顾。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如果一个人的信仰和道德沦丧,只剩下一副空皮囊,则见利忘义、见死不救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世的一切法律,对此也毫无办法!法律只能强制人们遵守法律,却不能强求他们遵守道德,更不能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法外情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依赖于道德而存在,但又不完全依附于道德规范。而正是因为有道德的支撑,法律制度才更能发挥道义方面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认或者舍弃道德因素,那么,它是否有拘束力或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约束力都是有疑问的。
良好社会秩序的建构需要完备的法律,但失去良心、道德的有力支撑的法律却是不完备的。法循乎情,情合于法,也许在现实中不容易实现,但却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完善的法治应当是法与情的融洽,而不应该是玛利亚们所面对的令其内心倍受煎熬的艰难抉择。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几千年前中国古老哲人的警语仍然回荡在这个时代的上空。法毕竟是一次无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朱青君:《开展〈电影心理学〉的研究》,《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97年。
悲惨世界简介范文6
电影界鬼才的圆梦之作
《环太平洋》自今年8月份在全球上映以来,遭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在学院派的影评人眼里,庸俗的陈词滥调充斥在整部《环太平洋》之中,一笔带过的人物塑造用文艺片的标准来看贻笑大方。皇牌机甲驾驶员主角贝克特的情绪崩溃来得非常突然,被刻意安排的怪兽突袭来得牵强又老土得像60年代的二战电影一样,似是而非的剧情转折在电影前二十分钟通过:“骄傲——失去——重生——牺牲——胜利”的好莱坞英雄主义模式表达在银幕之上,引用《每日银幕》的评论:“《环太平洋》从头到尾过多的战斗像在宣扬什么是暴力,而非一部真正的电影。”
但是,短短一个月内获得的数亿票房依然肯定了德尔·托罗的作品是暑期档不可多得的诚意之作。作为大龄宅男的德尔·托罗早年除了深受西班牙拉丁文化熏陶外,对日本特摄电影同样拥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怪兽特摄片的发源地,日本人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这一类型片的创作。按照历史角度来说,日本人与生俱来的社会危机感从二战战败后一直笼罩着整个国土,狭窄的国土面积,紧缺的资源,频发的天灾人祸无时无刻侵蚀着日本人的每一条神经。而被削夺交战权和取消军队后的日本人只能通过臆想出一系列威力强大又宅心仁厚的铁甲巨人来慰藉心中的不安,每一头被“奥特曼”与“福音战士”打倒的变异巨兽都是现世动荡的科幻写照。这一风潮开始于昭和45年(1970年),并延续至今,其中风靡亚太区的《假面骑士》特摄系列同样包括在内。
不难发现,德尔·托罗的拍摄初衷到底来源于什么对话与动力,作为特摄片的狂热爱好者,墨西哥电影奇才思路广阔并不拘于现有的格局。《环太平洋》是融汇了科幻、动作、灾难的美式视觉大餐,从电影海报设计上就直接折射出一股爽快的豪情,敢于剖析自己暴露于舆论前。而不像大部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导演一样在一部电影中添加过多的表面元素,刻意把《绝望的主妇》拍成《艺术家》。
在技术运用上,《环太平洋》对于整个电影工业可谓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影响,不论电影最终的口碑与票房如何荣誉参半,单凭其电影制作技术方面就是一个奇迹。用一句话来概括,电脑特技终于在光影上完成了对传统摄影的超越——光照师第一次超越了摄影师。 在《环太平洋》上映之前,无论是在欧美多顶尖的电脑特技工作室工作的特技师都懂得一条金科玉律:CG的光照不堪入目,学习光照的手法,最好的老师是画家,其次的老师才是摄影师。
从迈入90年代以来,电脑特技的光影风格一直被两个人统冶着:一个是卡拉瓦乔,电影中所有史诗风格的塑造技巧起源于他,战争片与灾难片那种红黑强色对比加大面积的黑影正是如此。相对动态光影,人物特写光照技术的掌门人则是伦布朗,三点布光加体积渲染散色,把人脸泡在体积光里的经典场景暂时后无来者。但是《环太平洋》在这方面作出了大胆的尝试,虽然在静态光影处理上依然没有超越伦布朗, 但是作为动态电影敢于在整部剧中采用舞台灯效果,这完全就是一个维度的扩展。
在香港激战的一幕中,通过折射海平面光线把怪兽设置为移动光源来照射整个画面的场景比比皆是。《环太平洋》一举解决了散射不足、 视觉色彩控制的问题,简单说,这和用单反去拍摄黑夜的海景一样困难,这是全球电影制作行业苦等了十年的光影奇迹,德尔·托罗办到了。
回到剧情上的话题,无可否认《环太平洋》与绝大部分淡薄奥斯卡、视小金人为废铁的解构主义导演拍出的划时代作品不一样,其实质依然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商业大片。好莱坞作为世界上电影摄影技术含量最高,电脑特效运用最广泛的影视工厂,通过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细胞就足以为其换来大量的钞票。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观众都会对商业类型片不经思考便盖棺定论的说它没有内涵没有灵魂艺术成就低于文艺片的原因。如果不说,很多人都认为美版《午夜凶铃》仅仅是一个惊悚恐怖的悬疑故事,但有多少人知道编剧事实上探讨的是现代社会父母责任感缺失的主题?这和看到《花花公子》的封面女郎就认定她一定很蠢,而文艺女青年就一定饱读诗书品味不凡一样先入为。主甚至有人拿《娱乐至死》作为论证去批评威廉姆·高德曼的《危情十日》剧本是一个没有艺术价值的剧本。商业片隐藏在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场面之下的内涵并不一定少于纯文艺片,对于影迷来说,学会如何探讨电影的本质比起居高临下的下爆米花评语有意义的多。
《环太平洋》简单明朗的故事情节是编剧的有意为之,前面提到,故事层次感极度缺乏是《环太平洋》的败笔。120分钟内除却必要的对话和场景交待,大量的时间危险流浪者都在为保卫地球而战,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悲惨世界》慢节奏的观众应该会对此感到不适,但是这些铁与血的交织正正就是导演吉尔姆·德尔·托罗希望给予观众的一切:“无畏的冲锋!直到最后一台机甲倒下为止!人类永不放弃希望!”,按照电影的类型来看,这个剧本其实是非常出色的。
正义铁拳唤醒人性光辉
“你好,请给我来一份法式蜗牛汉堡套餐,配餐要凯撒沙拉,饮料要红酒兑可乐。”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单看逻辑,这样的要求在一家西式快餐店里是不合逻辑的。同理,《环太平洋》是一部复合类型片,它融合了科幻、动作、以及冒险的主类型之外,还涉及了特摄片、机器人电影、灾难电影等子类型元素在内,它有自己的规矩和前提。类型电影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或者说是电影从业者的基本常识。简单来说就是观众能通过海报、故事简介、片名就能大概知道这部电影所说的内容,从而决定是否买票观看。它也是电影这一商业化艺术的最基础组成概念,可以说电影这门艺术多少是建立在类型这一概念之上的,哪怕是文艺片,它也是属于剧情类型的范畴。而《环太平洋》这种概念的复合类型片都是投资极大,技术含量极高的电影,它的优先考量并不是艺术价值,而是商业价值。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越简单越容易理解的故事是它在商业上成功的前提,所以这样一部1.8亿美元投资的动作商业电影绝对不能过多把笔墨放在太深奥的思量上。
退一步说,其实吉尔姆·德尔·托罗是拥有足够能力把故复杂的导演,如上文提到的《潘神的迷宫》与《鬼童院》。而同样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电影人,能在而立之年后不忘儿时的梦想就足以让人对其肃严起敬,数十年来德尔·托罗追寻的浪漫终于实现,并且将其分享出来。那么这种商业片的故事就一定是简单的吗?《虎胆龙威1》的故事简单得近乎流水账,但它却是一部可以载入教科书的电影。这里所谓的简单是指多层面的,所有的故事核都是简单的,但是过程中的节奏,气氛,人物的塑造,事件的安排,每一个导演的想象力运用都是极其复杂的运作。
电影当之无愧的主角当属贝克特和霓虹人麻子小姐,但此外还有像黑人将军斯塔克以及汉森父子这样并不平面的人物。再往上一层,这群人因为长期相处在不同环境但有着共同目的,它可以被视作是复合人物。在电影的大环境中,全世界的人类只有一个威胁——怪兽,如何反击怪兽成为了电影的主要情节,在主情节之外,我们发现了次情节,他们之间彼此构成了戏剧阻碍,如何将人物的次情节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很困难的工作。因此,《环太平洋》能够在20分钟内顺畅地处理每一条故事线已经足够史诗级了。
剧本里的人物一般是由冲突和选择来构建完成的。可以看到,复合角色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所引发的冲突。而迫使人物做出选择的威胁不仅是怪兽,还有其他层面的,如:社会、自我、环境等等。如你们在银幕上所看到的,每条次情节的在影片后半段都相互影响并推动了主情节的发展直到结尾。大多数的国产电影的情节上可能复杂过《环太平洋》,但仔细看来剧本之下要么是完全不存在这些碰撞,或者就是处理得过于幼稚。
《环太平洋》的时长及空间集中的故事情境十分有局限性,可是在这种局限性下他们仍然完成了每一条次情节的交互影响;人物也建立起了足够用的深度,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无谓以所谓的深度评判其高下,请理解两者是完全不同路数的剧本以及处理思路,就已经足够让我们开心地享受这2小时的欢乐时光。
除了在人物冲突与主次情节之外,《环太平洋》单场的写作也非常匠心独运,值得去学习。电影之所以和文学、戏剧区分开来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电影只写只拍我们所能看到的东西,内心世界的展现如果通过对白来揭示,就失去了艺术价值。而在《环太平洋》里这些复杂内心层面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的化解也符合了电影视觉叙事的要素。其中一幕麻子在同步时沉溺在过往的回忆,陷入了童年梦魇当中,而我们跟随着她的视角去目睹了人物的过去,再结合到下意识的启动武器,回忆和现实两个空间的结合加剧了剧情的危机感。多么出色的视觉化表现场景,没有通过多余的对白就让我们知道了背景故事又引人入胜。
粗狂豪迈的视觉盛宴
《环太平洋》从头到尾都在环绕“save the world”这一主题大做文章,如果作为一份中学生作文来说《环太平洋》是完美无瑕的,因为它从不跑题,而人类的确又生存在水深火热当中。电影的主题在8分钟处通过男主角的叙述性旁白就引申出来:“有一些事情人类无法反抗——自然和上帝。如果你看到暴风雨来临,就要赶紧离开,但是如果你驾驶着猎人机甲, 你就会觉得无所不能,你能战胜一切。”
这段主题的阐述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白话——而是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在12分钟时的激励事件被判定为伪命题。我们对人类制造了巨型机器类人战士就能得到无穷力量的观点过于自信,导致了我们的骄傲与失败,所以电影的主题很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为什么有资格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与其他智能生物的差别是什么?我们的力量有多强大? 还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