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江仙苏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江仙苏轼范文1

这首《三国演义》开篇词,如今已为广大电视观众津津乐道。但它并非罗贯中所作,而是杨升庵所写。词出《历代史略词话》第三段“说秦汉”。

杨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充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谏议“大礼仪”事件遭受廷杖,削籍远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流放终生,直至死于贬所。天启朝追谥其“文宪”。杨慎一生大起大落,24岁中状元,37岁贬云南,前半生名播海内,辉煌无限,后半生漂泊南荒,老境凄凉。这样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世人唏嘘不已。

杨慎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其著述之丰,堪称有明第一。李贽、朱舜水等人均对他赞誉有加,认为他是川蜀的骄傲,把他与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相提并论。明代李贽在《与方初庵》中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于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续焚书》卷一)明末朱舜水讲学于日本,有个叫小宅生顺的人问他:“扬雄、司马氏鸣汉家,眉山三苏及陆游等鸣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舜水即向他推介了“杨升庵讳慎者”。(《朱舜水集》卷十一)

杨慎诗词渊雅博丽,抗衡“七子”,牢笼当世,流风远及清人。他的《陶情乐府》、《陶情乐府续集》、《升庵长短句》、《升庵长短句续集》、《玲珑唱和》、《历代史略词话》,明时都一再重刻,几至家传户诵。

《历代史略词话》又称《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或《廿一史弹词》,分为总说、说三代、说秦汉、说三分两晋、说南北史、说五胡乱华、说隋唐二代、说五代史、说宋辽金夏、说元史十部分,故谓之“十段锦”。

《三国演义》作者借《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说秦汉”起首的《临江仙》开篇,也是顺手拈来的事儿,不值得奇怪。那么,杨慎在“说三分两晋”部分又冠以一首什么词呢?原来是一首《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秦汉那段历史,比起三国两晋来,自然恢宏得多,故杨慎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来造势也是很自然的。大约《三国演义》的作者意在描写英雄,不在总结历史,这才看上了杨氏那首《临江仙》而放弃了“说三分两晋”的《西江月》吧!

我以为,《历代史略词话》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一种不错的形式。它简明有韵,琅琅上口,易记易诵,譬如“说三分”“东吴”一段的开头几句:

东吴主孙仲谋乘时得势,

乃父兄当汉末奋起江东。

父兄死自峥嵘聪明智勇,

奄荆扬薄南海霸业金陵。

纳鲁肃任周瑜同心戮力,

临江仙苏轼范文2

2、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一一《赤壁赋》苏轼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一《短歌行》曹操

4、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一《临江仙·忆古桥桥上饮》陈与义

5、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一《与朱元思书》吴均

临江仙苏轼范文3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 苏轼《浣溪沙·端午》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 陆游《乙卯重五诗》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殷尧藩《端午日》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 边贡《午日观竞渡》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苏轼《浣溪沙·端午》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 贝琼《已酉端午》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 文天祥《端午即事》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菖蒲酒美清尊共。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 《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 褚朝阳《五丝》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 舒頔《小重山·端午》

五色新丝缠角粽。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正是浴兰时节动。 —— 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 舒頔《小重山·端午》

细缠五色臂丝长。 —— 舒頔《小重山·端午》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 范成大《鹧鸪天》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杜甫《端午日赐衣》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临江仙苏轼范文4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临江仙苏轼范文5

端午节的诗词佳句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

5、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6、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8、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1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11、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2、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13、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1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5、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16、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17、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1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20、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2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3、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24、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5、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2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27、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28、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29、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宋祁《屈原祠》

30、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31、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32、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33、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34、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3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3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8、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3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0、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1、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42、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3、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范成大《鹧鸪天》

临江仙苏轼范文6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庄子文学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19-01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诗、词、文均堪称大家的苏轼,被人称作为“坡仙”,顾名思义,他的作品亦常带有仙气。东坡与道家的渊源可追溯至他幼年,“吾八岁入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可以说,苏轼一生都深受道家、尤其是庄子的影响。苏辙曾评其:“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由此不难看出,苏轼觉得庄子的人生哲学深得他心。

苏轼的一生波澜起伏。他少年得志,二十一岁初入仕途,前途光明,与父苏洵、弟苏辙同科及第,而后一帆风顺地参与制科考试,“列三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然而命运却总爱和人开玩笑,中年的他受到了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乌台诗案”是苏轼遭挫的始站,之后屡次被贬,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梦绕云山心似唐,魂飞汤火命如鸡”(《狱中寄子由》其二)的仓皇入狱,“朝游云霄间,欲分丞相茵。暮落江湖上,遂与屈子邻。”(《刘莘老》)的悲惨现状。在人生遭遇起伏,命运不堪打击之时,他以老庄齐得丧、忘祸福的哲学思想去参透人生的生死、穷通、进退、荣辱。正是因为将道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他才并未被打击得一蹶不振,他才有了不为外物之得失荣辱所累的超俗乐观的精神。而他的作品中,也总是流露出老庄的人生哲学。

庄子《大宗师》有:“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这表明庄子是一位热爱生命重视生命的哲学家,他认为只有自然存在才是生命的真实意义。一切的人为矫揉造作只会使人失去原有的本质美丽。这有违于生命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苏轼的作品中也得到体现。正如《临江仙·夜归临皋》所表达的便是这种要拥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愿望: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词的上阕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形象。东坡醉后狂歌,不理会现实世界的种种。就这般“依杖听江声”,就这般随缘而自适。紧接其后,他借庄子之口发出“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叹,要解决世间的烦扰,惟有以通达代之,不执着于一端,只是随心所欲,自由任性而已,所以最后他发出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吟唱。“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夫有道!’”之意。“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庚桑楚》“中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意。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很多人将词的最后一句解读为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我却不认同这种说法。苏轼在现实苦难的折磨中,正是以道家之学作为解脱法门。所以他认同了生命固有的自然本性,他不满纠缠于那些人世中的名利得失,他渴望摆脱功名利禄的困扰。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的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时而布衣芒鞋,出入阡陌之上;时而月夜泛舟,放荡山水之间。他摆脱世尘的纷扰羁绊,乘虚舟遨游,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你看他醒复醉,醉复醒,恣意所适,哪管时间流逝;深夜醉归,敲门不应坦然‘倚杖听江声’,活脱脱一位神情啸傲,襟怀放达,遗世独立的‘幽人’!闲看长江风平浪尽,不觉身心烦恼皆空。东坡弃名缰利锁,走向自然人生。”正是这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道家风采,使他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同时,道家的清净无为、超然尘世的思想,在苏轼那里已成为一种人生态度的旷达。元丰五年(1082)在黄州所写的《前赤壁赋》当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知不可乎骤得”而生悲时,苏轼却以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在难以忍受的苦难环境中自得其乐:“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合一,都会无穷无尽。“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物我一致、天人合一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对生活的热爱。这体现了以道家思想自我解决矛盾的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刘熙载《艺概》称:“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这样的评语有些夸张失真,苏轼只是从儒家务实的生活态度出发接受道家思想,重视和发扬其积极的作用而避免其消极的影响。可以说,苏轼的文学创作既继承了庄子文学,同时他也深谙“扬弃”之理,最终参透出宠辱不惊、履险如夷、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哲学。故此他才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

上一篇立秋祝福短信

下一篇雨后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