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古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暮江吟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暮江吟古诗

暮江吟古诗范文1

1、《暮江吟古诗意思是:一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这个夜晚真是令人喜爱、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

2、《暮江吟》是一首写景佳作,描写的是秋季从傍晚到夜半这段时间的景色,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 的思想感情。约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赴杭州刺史任途中所作。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诗人 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心情。

(来源:文章屋网 )

暮江吟古诗范文2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尝试;激发;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149-01

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目标不变、自主探究、立足现实、勇于创新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 充分发挥古诗“兴观群怨”的功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我国古代诗论中,诗歌具有抒发感情、认识自然和社会、团结群众、针砭时弊的重要功能。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他是把诗歌作为治理国家、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来看待的。这也是我国古诗千百年来常盛不衰的重要原因。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是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如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望庐山瀑布》、《暮江吟》等;描写自然景物和吟咏天成之美的《春晓》、《江雪》等;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锄禾》、《蚕妇》、等;抒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亲情、友情、乡情的《示儿》、《静夜思》等;阐发生活哲理和自然规律的《草》、《题西林壁》等;描写儿童生活的《所见》、《小儿垂钓》等。

在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采取“引趣”之法,可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充分挖掘古诗的美学价值和学生

的想象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诗歌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臻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这些古诗,有平仄、押韵、格律的音乐美;有对仗、对词的对称美;有诗中有画的绘画美,很好地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美学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所以,教师在让学生知道古诗的作者、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的同时,要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学习中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吟诵,可以自然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二是教师要讲清诗歌的字面意义及其蕴含的意义。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字不是现代汉语中“坐着”的意思,而是“因为”的意思,再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不是现代汉语中“值得同情”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类似这些字、词都应让学生准确理解。三是要求学生在诵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再现诗歌的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三、充分运用古诗的写作特点和优美语言,提

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搞好古诗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赋、比、兴”的创作手法,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的显著特点。如《鹅》、《早发白帝城》等,都是不假雕饰,直陈其事,任意铺排,运用了“赋”的手法,或刻画出生动的形象,或将人带入一种悠远的意境。《望庐山瀑布》、《暮江吟》等,有着精彩、生动的比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霜叶红于二月花”、“露似真珠月似弓”,都以“比”的手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兴”的手法的运用,更是俯拾即是。如《锄禾》以锄禾起兴,从而引出节约粮食的道理;《草》则以“离离原上草”起兴,从草的枯荣揭示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自然规律。学生了解这些写作手法,无疑会对提高作文能力大有裨益。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描写,如何叙述,如何以比喻来描写事物,如何从浅近的事物引申出深刻的道理。

暮江吟古诗范文3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3-91-01

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所持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主要表现为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下面结合语文古诗教学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一、通过朗读结合插图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古诗教学尤其如此。在教语文第十一册《暮江吟》时,就从朗读入手。首先教师示范性地朗读一次,在朗读时,一方面注意音韵和节奏;另一方面对诗句中重点难点的字词有意加重语气,如“残阳”、“铺”、“瑟瑟”、“可怜”等。然后让学生默读、齐声读、、分组轮流读,在学生读的同时,教师将诗中一些难予理解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待学生读到基本上能背诵时,再让学生观看黑板上的字、词,并提出这些字词该如何理解,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穷根究底,追求知识的欲望。再后回到师生一起边读边理解的情境中来。此时教师不是急于解释字词,而是指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的插图,对照幻灯片让学生从左至右,从上往下,由远及近地去看。边看边问,这是一幅什么时候的图景?图中有一些什么样的景物?你能根据这幅图说说作者写这幅场景的目的吗?此情此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等等。通过观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诗中重点词句的理解,而且又把握了描写景物的应有顺序,还懂得了观察事物应全面、细致,由近及远,由此及彼这个道理。

二、结合字词句教学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新颖别致,推陈出新,破除常规的思维“定势”,避免受先前或教本的限制去思考问题。如在教“残阳”和“真珠”这两个词时,先让学生看书,然后查一查字典,再讨论一下,这两个词应如何理解。有的说:“残阳是指快落山的太阳”。当我又指到插图时,有学生说:“残阳是太阳被天上的乌云遮住了一半,另一半露出。”对这个同学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时又有人说:“残阳是指太阳快要落山时一半露在山上一半被遮住的太阳。”这时学生更加活跃,有人说:“真珠”是“珍珠”的误写,有的说:“真珠”与“珍珠”通假(用)等等。对上述学生的回答我一一加以表扬,并说,这些同学都很不错敢想敢说,不依赖书本有创新精神。然后指出,残阳应视为残缺的太阳,而且是傍晚时候的太阳,具体如何理解应结合诗句内容和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来解释。“真珠”与“珍珠”既不是误写,又不是通假,而是两个异体字,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把“珍珠”写作“真珠”的例证,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有待于我们大家今后去研究。

三、剖析疑难问.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去发理真理。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古诗教学同样如此。针对诗句内容,寻找作者所用字词所表达的真实感情。在教“半江瑟瑟半江红”时,我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质疑。首先教师把“瑟瑟”这个词的课文注释和词典上的解释用幻灯片打出来,然后师生朗读全诗,再让学生分析,结合句子和全诗思考“瑟瑟”应作何解释。这时有人发言了,“瑟瑟”在这里解释成碧绿有点不妥,因为瑟是古代的琴,一般有二十六弦。其次是作者是深秋的傍晚站在江边,很可能是秋风吹在江面上,水波动荡拍打江岸的声响。为什么?他说:“我翻了词典,瑟瑟一般指声音,如秋风瑟瑟。”当然这位学生还不能够从深层次、更全面地、更有论据地说出他的理由。他的回答正确与否暂且不论,单凭他敢于走出书本,敢于质疑的精神就值得提倡。当即我带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并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当然质疑精神地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有步骤地加以引导,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校还是家里,应因人因地因事巧妙地设计和策划。质疑一般分三步,首先是有意布置课前预习思考题;其次是让学生看注解、查字典、找数据;第三是鼓励学生勤问、问他人、旁人或家长们等等。

暮江吟古诗范文4

关键词:美;小学与教材;营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3-01

1.反复吟诵,欣赏意境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美,它常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如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浅显,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但是如果要捕捉其中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淡淡几笔写出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而要领悟、解读之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在学生基本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读的发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深了解,产生美感。让学生反复诵吟,让学生欣赏到这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另外,我们要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带读等多种形式来指导学生朗读,反复诵读,让学生美美地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读成诵,在熟读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悟古诗。通过反复的读,要求学生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在读中真切体会到、感悟到诗的意境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采用①让学生先欣赏,配乐朗读;②边听边想象,轻声跟着录音朗读;③欣赏彩色挂图,跟着录音朗读。三次朗读先后引导学生"感心""感事""感目",引领学生渐入佳境,在反复诵读中,在诗情画意中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

2.咀嚼诗眼,品味语言美

古代诗词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其传神之处大都在"诗眼"上,。为此,在教学古诗中,我们应从"字眼"入手,从文字入手,让学生体会古诗中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的美,品味其语言的精美。如《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者为何不用"映"、"射"、"照"?通过对比、想象、分析、体会到"铺"字的妙处在于写出太阳位置的极低、光线的柔和。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为什么不用"到",不用"来",不用"吹"呢?而最终用这个带有动静结合的"绿"字呢?"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还有《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句子中的"裁"字;"江雪中独钓寒江雪"的"钓"字等等。所以,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从字眼中去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生动的同时,去认真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祖国语言的丰富的美,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3.创设愉悦氛围,体验情趣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很多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吟咏这些古诗,少以给人以情的感染、情的陶冶,能调节学生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为此,教学这些古诗时,老师要创设愉悦氛围,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去体验诗人的感情,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如教学宋代诗人雷震的《村晚》,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个"趣"字引领学生去品味、去体验,多让学生演一演并用铅笔做"衔"的动作,在富有情趣的表演与争论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衔"的意思,体会到"山衔落日"的美景。在教学《小儿垂钓》时也可叫同学学表演问路人和垂钓小儿的动作;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每一诗意的同时,让学生画一画,把诗句变成优美的风景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这样,通过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独特的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情趣的美。

4.剖析如珠妙语,领悟哲理美

暮江吟古诗范文5

【关键词】电教媒体技术;古诗教学;有效结合;增添活力

一、运用电教媒体再现诗境激趣生情

电教媒体技术在古诗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其音像视听效应。古人作诗很讲究音、画、意、韵、情、趣、平仄和对仗,在短短的数十字中,尽显其文辞、意境之美。电教媒体技术,用声像描摹诗文,用形象诠释抽象,把古代切换到现代,让有声替代无声,把苍白变得精彩,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脍炙人口的宋诗《题西林壁》,诗中涉及的许多景象是大部分学生未曾见过的。仅凭书上的一幅插图,难以唤起学生的感觉美,更难领悟诗人的立意。因此,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庐山“真面目”,把学生带进庐山的真实情景中。于是,教师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运用了多媒体具有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通过荧屏的切换去拓宽界面,使远景、近景、全景、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色交替出现,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象。多媒体以优美、奇妙的音画触动每个学生的心灵,刺激他们的视、听觉感官,促动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地达到“身临其境”。

二、运用电教媒体巧解字义突破难点

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大都是“粉笔加嘴巴”的模式。教师虽想方设法解释说明,但效果难以尽善尽美。而电教手段的形声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泊船瓜洲》诗的前三行点明了瓜洲的地理位置,这里出现了几个地名:瓜洲、京口、钟山,如果只是简单地讲解地理知识,学生印象模糊,难以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不能很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果借助多媒体手段,就可以巧妙地化难为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下图,学生观察诗中提及的三处地名一目了然,从示意图上知道,瓜洲与钟山路途遥远。图文对照,并通过朗读,查阅多媒体提供的作者“背景”,从诗人一连使用的两个表示数量的词“一水间”、“数重山”和一个“只”字,便不难明白:浪迹江湖的游子,思乡心切,此时,作者身处瓜洲,浩浩长江,钟山重重,但诗人却不放在眼里,认为自己离故乡很近,表现了作者归心似箭的感情。简单的示意图,把抽象的地理位置具体化了,扩大了人的感知空间和时间,提高了主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把作者寓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勾了出来。

三、运用电教媒体丰富认知诵读悟情

“诵诗”在古诗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和诗句的理解,更能促使学生对诗情的领悟。如教学《暮江吟》一诗时,我设计了看画面打诗句的练习:让学生观看动画画面,当画面出现“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时,学生便背诵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诗句,依次出示画面,学生便逐句背出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样既可使学生感受到诗句描绘的画面,又让学生轻松地完成了古诗的背诵记忆。巧用多媒体介入古诗的教学,它可以生动活动的形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诱发学生的阅读情感,达到领悟诗情,轻松愉快地背诵古诗的目的。

四、运用电教媒体采撷信息扩充知识

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信息容量大的优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它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学生可以在课件提供的信息之中浏览,也可以在网络上探寻并获取更多的信息。其中有广泛的学习内容和多样的呈现方式,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自主地采撷信息,表达自己的见地。由于信息源头和渠道拓宽了,因而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更丰富了。教育者为教好每一首古诗,可以把大量相关资料输入多媒体电脑里,这些资料可以涵盖诗人生平、时代背景、古人和今人的点评、诗歌涉及的人事物、出典和诗体介绍等。师生只要点点按按鼠标,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的超文本可跳转的组织方式,就可让所需要的材料跳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迅速查找所需要的信息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科研与教育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古诗教学将更精彩,更生动。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引进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正所谓“引电教媒体之活水,灌古诗教学之田园,激热爱古诗之动力,促民族文化之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学月刊》[J].2006年第1期

[2]《教育现代化》[J].2006年第7期

暮江吟古诗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想象力;激发;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22-02

想象,是人们头脑中原有的表象经过加工和重新组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活动。想象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构成智力的五个因素之一的想象力,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条件。它是翅膀,智力是鸟,没有翅膀,鸟将不能飞翔。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借助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个很好渠道。因此,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基本知识,而且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启发想象,描绘画面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想象出一幅一幅的画面。《鸟的天堂》这课中的前四节是讲作者巴金在一个热天的黄昏和朋友们划船去游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教学时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段描写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学生没有深入体会课文意境,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于是,我启发学生思考“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中的“那声音”指的是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经过启发,学生展开了想象,脑海中浮现了桨橹拨水,涟漪荡漾,幽静宁谧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结果许多学生回答得很好。

入选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有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在这些古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泼墨丹青,展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教学古诗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想象诗中画面,领会祖国的山川秀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学白居易《暮江吟》时,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碧绿或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边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并体会到作者对深秋江上夜景的喜爱、赞美之情。为了使学生更深层领悟诗情画意,课后我布置了一道“发挥合理想象,为《暮江吟》配画一幅《秋色江景图》”。虽然学生作业图的形状大小不一,色彩浓淡不同,特别是景物数量相差更大,但大都能根据诗意合理想象出应画的两幅傍晚过渡到夜晚的景物图。

二、运用图片,创设情景

教学图片直观、形象,易为小学生接受。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观察一些图片,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挂图、插图以及其他图片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将相和》中廉颇负荆请罪的场面,书上没有具体的描写,蔺相如热情相待的语言和行动也没有写,课本上只有一幅插图,图上画出了两个人物的瞬间动作。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虽然画不出来的,但通过联系上文,仔细观察插图,充分发挥想象,是可以推想出来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在观察整个画面的基础上,联系上文,让学生动笔把这部分内容补充具体。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把两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了出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让学生创设出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内心世界。

三、挖掘内容,另寻线索

有的课文因内容或表达思想所需,在多线索中侧重于一条线索来进行描写。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另外的线索,既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培养想象力。如《穷人》这一课主要通过渔夫对妻子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来形象说明主题的;而对渔夫的形象,作者则用侧面描写(主要是从天气和桑娜的心理活动来衬托)。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想象渔夫在海上打鱼的情形。风有多大浪有多高?渔夫的小船怎样在风浪里行驶?渔夫是怎样想的?他是怎样死里逃生的?通过想象,学生很快认识到:渔夫就是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只有穷人才体贴穷人,宁愿自己多受苦,也要为别人解除困难的主题。

四、加强朗读,融情入境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