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完全竞争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1
关键词:证券市场 完全竞争 证券法律
一、市场类型划分与证券市场
1.市场结构的划分和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按照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产品差异度、进入障碍大小等标准分为四种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各个不同的市场具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完全竞争市场,该市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有极多的买主和卖主,二者之间不必固定买卖关系。第二,单个买主与卖主之间的交易量同市场全部交易量比起来都很小。第三,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或服务都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差别。第四,不存在不确定性和行业秘密。第五,不存在进出障碍。
尽管上述苛刻的要求导致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并不真的存在,但其作为一个理想的市场有其自身的意义,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复杂的演绎推论证明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配置效率的市场类型,竞争导致了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2.证券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市场,既是理想前提假设下的市场,更是经济学家心中理想达到的市场。高效充满活力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是完全不存在,证券市场就是实际生活中最为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根据供需关系来决定有价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自由竞争是维护证券市场活力的根本。它很大程度上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参与者角度看,证券发行人、证券投资者、证券市场中介机构、自律性组织、证券监管机构等主体共同构成了证券市场,大量的证券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使得证券市场符合极多买方和卖方的条件;同时,在如此巨大的市场上,不存在哪个人甚至哪个公司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时国家能),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最终证券市场形成了统一的价格。
二、证券市场的作用和竞争性保持
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从历史上看是必然的,经济发展的大浪淘沙决定了公司制是现代社会企业最为重要的组织形式,从股份公司到股票再到经纪人最后到证券交易所,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繁荣的证券市场。它肩负着融通资金、资本定价、资本配置、转换机制、分散风险、宏观调控等作用,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证券市场是完整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和调节货币资金的运动,而且对整个经济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规律和自然法则都告诉我们,竞争性是一个市场繁荣活力的根基,证券市场要想长期健康发展就必须保证它的完全竞争性,即通过竞争达到效率的最大化。一般认为金融市场具备三个条件:
1.较低的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低是保持一个市场竞争性的重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足不出户的交易已经成为现实,较低的收费和合理的税率有利于保持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这似乎不是难以实现的问题。
2.公开的信息获得
高效的竞争市场要求信息的公开透明,只有公开才能公正。根据有效市场假说,如果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衡量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外在效率有两个标志:一是价格是否能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证券的有关信息能否充分地披露和均匀地分布使每个投资者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
3.大量的交易者,供求决定价格
竞争性市场需要大量的交易者主要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参与者对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价格完全由供求决定,没有哪一个交易者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三、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法律保护
经济和法律的交集在于公平与效率,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为了效率,我们必须保证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为了公平,我们必须保护证券市场参与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从长远看,公平的市场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归根结底还是提高了效率。
证券市场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些规则法规保证其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经历了从自发到规范的过程,形成了政府干预、法律规范的成熟市场。
前文指出证券市场,竞争性是需要维护的重点,很多法律规范都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证券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就有利于保障证券市场的竞争性,特别是证券法规定信息公开要具备可识别性、可信赖性和可持续性,并遵守法定方式,这都有利于有效市场的建立。
证券法律规定了证券发行要依法核准,必须符合一定要求并履行特定程序,这就筛选了相对优
良的发行人进入市场,严格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投资者利益;证券法相关规定有助于是二级市场即证券的交易市场形成竞争的氛围,比如对参与证券交易的主体限定不允许内部从业人员、管理层等特定群体自由交易证券,这是为了保障参与人的公平,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参与人应该拥有相等的知识和相同的信息,而这些特殊群体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获取超额利润,妨害自由竞争,所以证券法律对此加以限制;另外,严格收购程序,防止恶意收购,这样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的产生,有利于市场竞争性的保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证券法律惩罚恶意操纵股价的行为,认为制造行情,抬高、压低或稳定某种证券价格以谋求私利是严重影响证券市场完全竞争性的行为,操纵行为虚拟供求破坏自然价格形成机制,诱发过度投机,设置投资陷阱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还可能造成垄断,总之,法律严厉控制这种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保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
四、一个问题——对规则制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的质疑
前面说到竞争性是证券市场繁荣发展的基础,诸多法律规范也提倡维护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讲,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政府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其他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如食品、服装、家电等产品市场都是自发形成、政府干预少、鲜有超额利润的,与此不同,证券市场却充满了政府干预的痕迹和各种法律规范的条条框框,证券市场最初自发形成,后来却处处体现着政府干预的痕迹,从美国1933年的证券立法到英国1948年的《公司法》,再到欧洲银行法中对证券交易的种种要求规范,证券市场成为了最不“自由”的市场。中国情况尤甚,在我国,证券市场和证券法规几乎全部由国外直接引进、强行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竞争最完全的市场应当是政府干预最少最自由的市场,这与证券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发生矛盾。在我国,它是一个一个完全由“人造”的市场,一个先有政策、后有交易、充满规章、处处监管的市场,这样的前提背景下,证券市场怎样还能成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证券法律在证券市场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到底是限制其自由发展还是保护它的竞争性?
对于我国来说,证券市场的框架从外国引进,先有规则,后有市场,发展过程中发现问题再随时制定新的法规,其自身发展还很不成熟,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难免放任自流导致恶劣后果或者过多干预影响竞争性,在立法中如何兼顾合理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竞争性的维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雅丽,丁学军.证券法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2]罗斯(美).公司理财(第六版).机械工程出版社.
[3]兹维•博迪,罗伯特•莫顿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2
一、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快递业务的历程回顾
快递业是上世纪 60年代末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的行业。2004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快递业定义是:快速收集、运输、递送文件、印刷品、包裹和其他物品,同时全过程跟踪这些物品并对其保持控制、提供相关服务。我国国家邮政EMS于1980年7月15日开始提供快递服务,1993年诞生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在3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个市场板块和三个市场主体。三个市场板块包括国际快递、国内快递和同城快递,三个市场主体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快递企业。我国一直对外资快递进入国内快递业务进行严格的限制,甚至于2009年颁布的新邮政法对民营快递企业法律地位得到肯定的情况下,第五十一条规定还限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快递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甚至互不干涉的局面:外资快递垄断了80%以上的国际业务,民营快递分割了近半的国内市场业务,现行法律框架下仅有国有背景的中国邮政速递服务公司成为惟一一家纵横三大市场的服务提供商。
国内快递业务是指从收寄到投递的全过程均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快递业务。外资企业染指国内快递业务是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1979年6月,日本海外新闻普及株式会社(OCS)与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签订了中国第一个快件协议,随后DHL、TNT、FedEx和UPS相继与之达成快递协议,这是所有跨国快递公司进入中国的惟一通道。1986年,中国第一部邮政法明确了邮政专营的范围,为中国的国际快递业发展提供了适当的法律空间,但也为以后快递业的纷争埋下伏笔。外资企业受法律的制约和条件的限制,一直未能进入中国国内速递业务市场,但试水国内市场的努力一直没有放弃。2004年5月 10日敦豪宣布正式推出中国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7月联合包裹公司宣布开展以 2公斤以上为主的国内包裹快件业务。联邦快递在2007年通过并购国内快递企业已经进入了国内快递市场。2009年,中外运敦豪收购了全宜快递、中外运速递和金果三家公司的100%股权,整合后开展中国国内快递业务。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从2002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合资企业中的控股超过50%,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11 日起允许外商在华独资经营国内快递业务。2005年12月,我国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宣布开放国内物流市场股权,仅仅4天后,TNT单方面结束与中外运15年的合作期,收购了国内最大公路零担货运物流公司华宇集团,与中国超马赫国际运输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成立TNT国际快递公司,推出特许加盟计划。几乎同时,UPS与联邦快递向邮政部门递交了经营国内业务的申请。
二、国内快递市场的竞争环境分析
(一)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快递需求旺盛
快递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调整增长,有专家测算出GDP与快递市场规模增长速度的比例为1:3,如果我国GDP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十一五”年均增长8%以上的目标,快递市场规模的增长速度将达到24%以上。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为快递业的发展又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图1所示簇状条形图,2007年正是中国电子商务加速的一年)。
IDC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网民在线购物交易额达7849.3亿元,比2010年增长66%。艾瑞咨询最新的中国电子商务年度数据表明,2011年市场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同比增长46.4%。摩根士丹利预计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比2010年增加75%。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全国快件日业务量超过1600万件,70%以上的网购必须依靠快递来完成。仅淘宝网一家就有10多家大型专业快递企业来满足其递送服务的需要。
(二)快递企业数量巨大,产业集中度较高
自1993年民营申通、圆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开始经营快递业务以来,由于门槛较低,快递企业每年以几何级的数量增长。我国快递业在较短时间内成长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新兴服务业之一,市场规模排名世界第三位,和无数快递企业的运作无不关系。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收到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申请11430件,受理6725件,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法人企业达到5883家,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快递企业纳入了许可范围;快递业从业人员54.2万人,比上年增长35%;快递独立分拣中心达到2176个,总面积281万平方米,营业网点达到6.4万处,比上年末增长84%;境内运输邮件、快件的专用货机共计32架,汽车达到6.5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1.5%。国内重点快递企业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省辖市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部分快递企业的服务已深入农村乡镇。
我国国内70%的快递企业以特许经营方式(加盟)与12家品牌企业经营,其余以自建网络的方式独立经营,市场集中度虽然有所提升,但导致竞争、割据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和外资快递巨头相抗衡。我国快递重点品牌企业有20家,2010全年快递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6家,其中超过百亿的2家。中物联科字[2011] 155号关于中国物流企业50强排名的通告中,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排第10,主营业务收入1136000万元;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排名26,主营业务收入361130万元。一旦联邦快递完全进入国内业务,将会给顺风等民营快递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压力。
(三)快递竞争格局业已形成,行业经营举步维艰
我国近6000家的快递企业基本上对快递市场形成瓜分之势,行业、企业、地区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滑,著名企业破产的案例时有发生。
从快递辐射的范围划分,存在着同城快递、异地快递、国际及港澳台快递的对市场的分割和竞争。2011年三者占全国快递业务量分别为22.3%、74.3%、3.5%,但三者业务收入占全国比例分别为8.7%、58.8%、24.4%,表明同城快递虽然成本低,但收益在竞争背景下也越来越低;国际及港澳台快递虽然业务量少,但其收益却比较高。(见表1)
从所有制结构来看,2011年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9.4%、67.6%和3.0%,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分别为35.8%、49.4%和14.8%。表明民营企业已经占据近十分之七的业务量市场份额,但其大多数处于低端领域和粗放发展阶段,导致竞争和业务收入不高的情况。与此相反,外资快递企业业务量虽然小,但其收益和竞争水平却远远高于国内企业。
从快递地域结构看,201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国的79.9%、11.2%、8.9%,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快递业也比较繁荣,但竞争更为激烈;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快递业虽然不太发达,但市场竞争相对较弱,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快递竞争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但也导致了快递业的赢利空间逐年下滑。2005年快递业利润率可达30%以上,到2011年平均利润率仅为5%。2008年,国内快件平均单价为27.04元,2010年为24.6元,2011年则降为20.65元。其中2010年同城快递平均单价为7.7元,比上年末降低0.1元;异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8.8元,比上年末降低1.4元;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平均单价为137.9元,比上年末提高0.1元。2011年重庆民营快递同城快件的平均价格是7.71元,基本只能维持生存,根本无法在网络上、技术上、服务上和品牌上和外资企业相抗衡。
三、外资进入国内快递业务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分析
(一)中小快递企业面临重新组合和精细化业务的选择
外资全面进入国内市场,首先对中小快递企业的扩张和发展产生扼制和制约,中小企业要脱颖而出成长为顺风速递那样的巨头的机会十分渺茫。我国中小快递企业数量庞大,几乎为了生存而展开恶意竞争,无法和无力做大做强。上海工商行政部门披露,全市企业名称中含有“快递”、“速递”的有1027家,加上经营范围有“快递”业务的企业和机构,数量超过6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快递业务量每天达50万票以上,年营业额超过20亿元,但平均到每家企业和机构,每天业务量不足1000票,平均年营业额刚刚超过30万元。
面对外资企业的强势进入,国内中小快递企业首要的选择应该是整合资源、建立联盟、完善网络、抱团发展。2009年新《邮政法》公布后,全国将近50%的同城快递企业和20%的区域型快递企业面临合并、被兼并或转型。2011年5月国家邮政局出台《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鼓励快递企业兼并重组以加快发展,计划5年内培养出一批年收入超过百亿、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2011年11月《快递企业等级评定实施细则》提高了快递行业的门槛,形成差异化的评价机制推动行业的优胜劣汰。中小快递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形成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配送网络,完全可以在国内外物流巨头的夹击下绝处逢生,做大做强。这方面外资企业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2012年4月UPS初步拟定以51.6亿欧元收购TNT,如果计划获批,其在全球快递市场的竞争力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小快递企业若要“独善其身”还可选择精细化的特色业务和特色服务,比如选择大型企业无法涉足的专线服务和细分市场,或者为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或者商贸企业提供定量制作的第三方物流服务,避免与巨头企业进行业务重叠式的正面竞争,以其独特的服务项目和优质服务水平取得巩固的市场地位。
(二)外资企业的进入将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
中国快递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将促使快递市场竞争激烈化,外资快递企业、国有邮政企业、国内民营快递企业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中国快递市场上夺取战略高地,这对中国快递业转型升级很有帮助。
我们快递企业普遍存在“弱小散”的状态,产业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成为制约快递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2011年仅邮政系统受理的快递申诉就达88396件,同比增长232%,快件延误、丢失损毁、索赔困难等问题成为快递服务的几大“顽疾”。我国快递企业配送能力偏弱,中邮速递自有飞机16架,而UPS自有飞机225架,另外还有295架租赁飞机。中邮速递有4000多辆物流配送车辆,U PS则拥有92700辆各种配送车。只有30多人的DHL重庆公司,2011年收入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产值达100万元,比国内快递企业高10倍有余。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全国人均不到2件,低于国际上人均4.1件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人均26件、日本人均25件的水平。
外资快递在资金、设备、技术、规范、管理、人才、理念方面具有独到的竞争力,所带来的“鲶鱼效应”会促进国内快递企业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更新设施设备、拓宽经营网络,从下而上推动快递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个快递产业的质量和地位。在快递升级过程中,国内大型快递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面临的竞争形势会更加严峻,比如EMS和顺丰等一些高端业务,有可能会被联邦快递和UPS所蚕食。但外资企业网络要覆盖到三线以下城市或者村镇一级还有待时日,这段时间正是国内快递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国内快递企业可以把外资企业作一个参照系和标杆,学习他们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建立自身的运营体系和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鲶鱼来了”、“狼来了”都是一个利好消息。
(三)我国快递的内涵和外延将得以进一步拓展
长久以来国内对快递业务的范围在理论和实践上仅仅被界定为对一定量物品的快速递送,而忽视了快递是现代物流背景下的一种高端物流形式。在这种理论指引下,国内快递一直处于无限制、低等级扩张状态,企业众多而龙头企业乏善可陈,表面繁荣而产业特征不明显,业务繁忙而服务质量下降。国外快递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新兴产业,企业的业务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小件速递。比如,可以和汽车产业链建立战略联盟,为核心企业提供基于快速响应的定制化配送;为特殊企业供应链设计物流系统、提供连续化配送服务;2008年UPS独家承揽了北京奥运会所有对外物流服务包括体育器材的运送等,创造了“奥运物流”经典案例。在国内,快递企业传统发展模式正在逐渐转变,快递服务和电子商务正在融合。2011年末,顺丰通过其CEO王卫控股的深圳泰海投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境外网点已扩大到中国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等地,为顺丰境外采购和扩张打下基础。
总之,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快递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变革的序幕已拉开,挑战和机遇同时降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快递会更像快递的样子,中国快递企业产生区域性巨头企业的日子也不会太久。
参考文献:
[1] 谢如鹤,李志锋. 中国民营快递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探讨及实证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2] 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 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总报告)[J]. 经济研究参考, 2006,(34) .
[3] 魏光兴,周靖. 基于信息熵与灰关联法的快递企业竞争力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0,(07) .
[4] 蒋长兵. 我国民营快递的市场机会分析[J]. 物流科技, 2009,(08) .
[5] 张晓梅. 快递业产业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09) .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3
【关键词】完全竞争 完全垄断 价格决定 均衡条件
本文通过论述厂商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两种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因其对价格的决定权不同,从而分析短期和长期内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在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相同之处在于厂商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即MR=MC,不同之处在于为达到这一均衡条件,厂商需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来调整价格和产量的关系。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厂商对价格的决定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比如:厂商数量、产品的差别程度、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及厂商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市场。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厂商在完全竞争与垄断两种市场条件下如何决定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它具备以下四个条件:1、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2、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3、所有的资源、要素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即厂商进出行业的难易程度;4、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每一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是完全、充分的。因此,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价格的决定上没有话语权,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比如:小麦市场,由于这个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都很多,没有谁能影响小麦的价格,相对市场规模,每个小麦买者的购买量很小,以致无法影响价格。
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结构,它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市场上唯一的卖者;2、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相近的替代品;3、独自决定价格;4、其它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5、实行价格歧视。因此,垄断市场的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比如:国家电网公司、自来水公司、铁路等。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下,短期内厂商的价格和产量决定的异同
(一)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总是按一个既定的价格出售产品,因此,厂商平均每出售一个单位产品所得到的收益即平均收益(AR)和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MR)都与价格相等。可见,厂商的平均收益AR、边际收益MR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即P=AR=MR=d,都是水平形的,它与整个行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不同的,如图所示。
2.在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是在给定的生产规模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不能在短期内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整其全部的生产要素,因此,厂商只能通过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来调整产品,从而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产量决定有以下几种情况:厂商达到短期均衡时,是否实现了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取决于P与MC的比较:若P=MC,则厂商的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而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关系:若P>SAC,则厂商可获超额利润,经济利润大于零;若P
(二)完全竞争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仍旧不能决定价格,只能通过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LMC的利润最大化。这意味着在长期,完全竞争厂商有正常利润,经济利润为零。
(三)完全垄断厂商在短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1.在完全垄断市场,由于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改变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市场价格,而且垄断厂商的销售量与市场价格与反方向的变动。
垄断厂商确定了产品价格后,买者所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厂商出售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益(AR),因此,厂商的平均收益也是随产品销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平均收益曲线AR与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D重叠,即D=AR=P=d。与此同时,厂商从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销售中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曲线MR也是递减的,且在每一个销量下,都小于AR,所以边际收益曲线(MR)在平均收益曲线(AR)的左下方。
2.在垄断市场条件下,不存在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产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厂商的垄断来决定产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只要有超额利润,供给量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垄断厂商为了获得最大利润,也必须遵循MR=MC的原则。在短期,垄断厂商无法改变固定要素投入量,因此垄断厂商是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调整,来实现MR=SMC的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厂商相同,垄断厂商盈亏状况取决于均衡时价格P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SAC之间的三种关系:若P>SAC,则垄断石商可获超额利润;若P
(四)完全垄断厂商在长期内对价格和产量的决定。
完全垄断厂商长期产量和价格决定的均衡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长期边际成本,价格即平均收益大于等于长期平均成本,即MR=LMC,P=AR≥LAC。因此,在长期内,垄断厂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至少不亏不盈。
三、总结
完全竞争厂商和垄断厂商由于所处市场结构不同,在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上具有相同与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表现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为水平线,因此,在短期,完全竞争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只能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在垄断市场条件下,厂商是价格的制定者,其所代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此,在短期,垄断厂商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价格和产量的调整,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完全竞争厂商在短期内可能出现经济利润大于零、等于零和亏损三种情况,但在长期,厂商只有一种可能性,取得正常利润;而垄断厂商在短期和长期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
相同之处在于:在两种市场结构下,厂商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润,都必须遵循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这一原则。同时,价格必须大于平均可变成本。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魏埙,蔡继明.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5][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4
曾经有人对体育市场做过这样的描述:体育市场是各类体育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集散地,是千姿百态、生动活泼、涌动着时代潮流的体育消费场所,是连接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的桥梁,是展示体育产业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窗口。
对体育市场的基本理论作必要的梳理和精细的分析,是为了今后能够从宏观上展望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和从微观上揭示体育消费行为以及为体育企业制定营销策略。
2体育市场的分类
最常见的体育市场分类标准将体育市场划分为三部分:体育主体市场(体育运动市场)、体育保障市场(体育制造市场)、体育延伸市场(体育促销市场)。其中,体育主体市场包括健身娱乐休闲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
健身娱乐休闲市场是指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求、提供体育活动项目有偿消费的场所。健身娱乐消费是服务性消费。
竞赛表演市场是指人们有偿观赏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的服务性消费市场。观赏者直接消费的商品是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观赏市场以欣赏体育的人群和提供的竞赛活动为基础,以满足人们观赏为目的。
3市场结构理论
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四种结构类型。其中完全垄断市场又称为独占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又称为独占性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又称为寡占市场。
3.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垄断,并且竞争程度最高的市场,它具备以下4个条件(1)买卖者无限多,没有市场支配力,每一个消费者都知道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可供选择,反之亦然;(2)产品同质,产品之间具有完全可替代性;(3)市场进入壁垒微乎其微;(4)信息完全,个别厂商无法以价格较低或质量更佳来说服消费者。需要指出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在体育产业中也不存在。
3.2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是完全由一家企业所控制,不存在任何竞争的市场,它具备以下4个条件:(1)供应商唯一,厂商能够控制价格,是价格的制定者,而非价格的接受者;(2)产品唯一,具有高度差异化,其他厂商无法模仿,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3)进出壁垒高(在美国,四大职业联盟中,NFL赚大钱会吸引眼红的对手,如:世界橄榄球联盟和美国橄榄球联盟,这些对手甚至在30年前就开始了行动,但是,许多的进入障碍抑制并摧毁了新联盟的成形和努力。这些进入障碍包括:新建体育场的费用、主要转播电视公司的合约限制、无球队的大型社区几乎没有、球迷对NFL的忠诚度、美国政府的专利保护等)⑷即使没有竞争者,仍然要采取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广告宣传,目的不是为了争夺销量,而是使产品和服务最大化。
3.3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之间的一种市场结构,它兼有二者的特点,但是又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具备以下3个条件:(1)买卖者众多,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不完全是价格的接收者;(2)产品差别性较大,存在一定的替代性;(3)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非价格竞争。
3.4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由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垄断了市场,它具有以下3个条件:(1)厂商为数不多;(2)进入壁垒较高,主要是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产品的识别度,新厂商的挑战势必会造成经济损失;(3)寡头企业之间相互依赖,可能形成卡特尔。
4体育主体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
上述市场结构中,除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理论抽象外,其他3种市场结构类型在体育主体市场中都存在,理由及实例如下:CBA在中国国内属于完全垄断市场结构。在我国,离开国家篮管中心而另起炉灶成立其他的篮球行业组织是不可能的。因为新成立的联盟缺乏根本的竞争力,而且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对社会的资源也会造成浪费。所以,在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CBA.它完全占有职业篮球市场的份额。存在大量的需求而提供篮球竞技表演产品的只有一个“联盟”,买方一般只是价格接受者,所以,它可以轻易的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同时,该市场的进入壁垒非常高。如果某个俱乐部想加入CBA,除了它的成绩要达到要求以外,对于它的资金投入、梯队建设、场馆要求等还有很高的标准,所以其进入壁垒是很高的。
健身娱乐休闲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在健身娱乐休闲市场上,消费者会寻找特定的运动参与经验(如有氧健身、休闲保龄球、游泳),说明其产品的差别性较大,并且大部分的项目很难替代,仅有少数性质相近的项目会出现替代的情况。各家健身休闲俱乐部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广告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等营销策略,以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市场优势。必须强调的是,对体育主体市场范围的定义可以决定它的结构类型。
以NBA为例,如果我们将美国篮球定义为一个市场,那么NBA就很有可能是唯一的专卖产品,因为,它是美国唯一一个职业篮球赛事的提供者;如果我们将运动、观众、事件结合为一个大的产业,那么NBA可视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因为除了篮球,还有其它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对NBA的收视率构成竞争关系;如果将NBA自身定义为一个市场,那么,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因为,NBA还是一个由N支球队构成的联合组织。
5总结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5
关键词:市场类型;税收政策;定价能力
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伴随的污染问题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以及综合国力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最为代表性的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保持稳定的高速增长。虽然我国经济已经转变为“新常态”阶段,GDP增速由高速转化成中高速,但由于我国GDP总量的不断扩大,其发展态势仍十分强劲。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相关问题,包括中国经济过热问题、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劳动者就业与失业问题、贫富差距扩大等。个人认为在上述问题中,资源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最为明显与棘手的,其他几项问题基本可以通过政府加强上层建筑的设计来改善或解决,但资源及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是不可逆转的过程。中国政府此前大多实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即以资源的高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全国性环境恶化,如华北地区的雾霾、华东地区多发的洪水证明了这种观念的不可取性。中国政府也逐渐转变发展理念,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征税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推动产业结构安排的一个重要工具,因此,对于不同竞争结构下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对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不同产业结构下政府税收制度的选择
在西方经济学中,通常以市场上厂商的数目;厂商所提供的产品的差异程度;单个厂商对于市场价格的控制制度;厂商进入或者退出某个行业的难易程度为划分标准,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四大类型。在普遍认知中,完全竞争范式已深入人心,经济理论界推崇自由竞争,认为只有竞争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增进省会福利,并将竞争与垄断对立。其典型代表就是古典经济学。但也随之出现了质疑的声音,认为完全竞争市场并非理想状态,垄断也并不全是消极影响。
(一)完全竞争市场下的税收策略
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各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基本上属于同质化产品,因而参与的厂商不享有定价权,且对于各种外部性的影响,例如市场价格下跌、政府税收政策的变化都是被动接受者,不存在对于各种影响因素做出反应的能力。至多是不断优化自身,提高自身竞争力与抗压能力,不会被市场所淘汰。其典型代表为各种易消耗品,例如牙膏、纸巾。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存在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多为动力密集型这样的低端产业。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完全竞争市场被视为市场结构的典范,即更有效率,能使企业更具优势。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①。在没有外部条件的限制下,企业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产量以达到生存的目的。当企业的产量不断提高,那么社会的总供给就会随之增加。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社会的总供给明显小于总需求时,完全竞争市场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是良好的,不存在产品滞销的情况。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产品供给。但当社会总供给明显大于社会总需求时,企业依旧会增加产品供给,尤其是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例如企业不需要为其产生的污染负责时。现阶段中国的部分低端产业明显处于供过于求的现状,那么企业的过量生产大大加速了污染的产生和资源消耗。当整个行业处于饱和过剩时,各厂商的利润空间因为营业收入下降、成本上升而逐渐被压缩。政府理论上应当在此时实行低税收政策来缓解厂商的生存困境。但是,此时更应该考虑企业由此带来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因此,政府面对完全竞争市场中具有明显产能过剩的产业,不但不可以实行低税收政策,反而应当从行政、税收、法律等方面加速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淘汰。即通过外部限制,加强对于企业的产量控制,避免因为完全竞争造成的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二)垄断竞争市场下的税收策略
在垄断竞争市场下,各个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存在部分差别,所以各个厂商享有一定程度的定价权,对于各种外部性影响可以做出一定的反应。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进行成本转嫁,即让消费者成为最终的价格承担者,以此来保证自身获利空间。但是,厂商进行额外的成本转嫁的限度是自身产品对于其他厂商的差异化程度,而且是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正向差异(即好的差异)。在此以智能移动终端行业(侧重手机)为例。该行业中不乏苹果、三星、华为等行业翘楚,也有小米、OPPO、vivo等新创品牌。各个厂商的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差异性,例如苹果手机的处理器及其iOS系统是其最大特点,三星的屏幕是其独特之处。当三星依仗其屏幕的独特性而选择定价大幅超过同级手机的价格时,消费者就会考虑是否值得为这项差异性买单。个人认为在垄断竞争市场下,各个厂商对于市场的定价能力极其有限,且厂商的经营目标之一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使得市场往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态转变。通过对于现实经济生活的观察,垄断竞争市场中企业进行竞争最常用的手段包含两种:其一是价格战,即不断降低自家产品的售价,达到排挤对手的目的;其二是加强自身产品的差异性,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中,效益差的企业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客观上帮助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是,企业的盲目扩大生产可能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是有益的,但同时企业的行为客观上加速了环境污染及资源消耗。政府的正确做法是在确保普通消费者可以正常的拥有优质产品的前提下,对该行业实行宏观调控。具体做法就是利用高税收、法律、行政手段等外部限制性条件制约厂商的无序扩张。让市场优胜劣汰,对厂商的生存与否作出判断。
(三)寡头垄断市场下的税收策略
在寡头垄断市场下,这种市场类型的特征是市场中存在的厂商数量只有几个;其提供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进入或者退出有较高的限制。其中,对于提供的产品可能存在差异,个人的理解是依据不同行业进行区分,例如在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中,只有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这两家厂商所提供的产品基本无差异(同标号下的油品不视为产品差异);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有一汽、长安、东风、长城等汽车厂商,各个厂所提供的产品虽然都是汽车,但是存在明显差异。从行业的成熟度来看,出现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原因是竞争与完全垄断两者的完全折衷,大多是市场选择所形成的。寡头垄断市场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寡头垄断市场不代表竞争的降低,反而是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也证明寡头垄断市场的效率是非常高的,侧面反映出了这种市场结构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本段前文中已经说明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所以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各个厂商都享有相当程度的定价权。可以将其视为卖方市场,消费者在其需求范围之内只能接受厂商的定价,不论其愿意与否。中国的古语“物以稀为贵”可以为厂商的定价提供思路,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提供了考量。当厂商拥有较强的定价权时,厂商没有诱因会扩大生产,即不会实行薄利多销的政策,因而厂商往往会控制某种商品的产量,通过调整产品的价格,保证自身的盈利能力不会下降,甚至获得高于原有获利能力的可能。我们可以认为企业自身认同这种做法,而且由于产出的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及资源消耗理论上会降低,这对于政府也是十分乐于接受的。通过数学推导,证明在理论上存在保证政府税收稳定,企业收入又不会减少的双赢局面的可能性。具体做法是政府在寡头垄断市场中,与厂商约定,企业减少相应某种商品的产量,以自身拥有的定价能力提高这该种商品的销售价格;同时政府实行低税收政策,从而保证厂商和政府的收入不会明显低于原先的收入,甚至可能高于原先收入。以奢侈品厂商为例,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多为富人阶层,由于其财富的极大丰裕,他们的需求曲线一般不会受到价格波动的影响,产量越少、价格越高的反而更能激发富人的购买欲望。例如法拉利的LaFerrari(拉法)全球限量499台,中国国内官方售价2200万人民币,但现在其身价已经升值至少一倍。不过,奢侈品价格变化对于中产阶级的购买能够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会过滤掉部分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国所倡导的“以勤俭节约为荣”的价值观。当然,在这里要说明的是,实行这种税收策略的行业不应当涉及医疗卫生、教育等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产品,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必须加强公共产品属性厂商的扶持力度,包括实行低税收策略。
(四)完全垄断市场下的税收策略
在完全垄断市场中,厂商的数量只有一个,因而这个厂商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但因为其提供的产品通常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导致完全垄断市场会受到严格管制,或者称为被本国政府所垄断。所以,在完全垄断市场下,政府的做法通常是给予大力度的扶持,支持其发展,使其尽可能更多的为国家和人民创造利益。以我国铁路为例,中国的铁路建设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全国只有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家企业参与运营(其性质为国有独资企业)。中国政府也在各个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便利。因此,政府与厂商基本上处于同一立场,更直白地说厂商就是政府意志的执行者,政府基本上都会给予最优惠的税收政策。
完全竞争市场范文6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使社会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才能得以实现,现实的生活是处于 “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科斯《企业的性质》一文的问世,揭开了经济学的潘多拉魔盒-交易成本,将经济学引向解释现实问题。交易成本纳入经济学家视野后,揭示了所谓的“非完全竞争市场”其实就是一种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一隐含的约束条件是产权私有。完全竞争市场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的,交易是市场存在的前提,私有产权又是交易产生的前提,用科斯自己的话来说:“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人们从交换中得到满足使自己的效用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大化,一旦产权非私有那么就会成为公共物品,产生“搭便车”现象,因此产权私有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的另一隐含假设条件是交易成本为零。我们知道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每个人都能获得完全的信息,能够做出最利于自己的决策,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进行交易时需要谈判、监督以及搜索信息这些都是要花费一定的成本的。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交易成本是各种制度、法律、契约或合同存在的原因,作为理性“经济人”,人们进行交易时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当这些交易成本太大以致使得交易后所得的收益小于成本阻碍了交易的进行。因而制定法律、法规、规则降低在交易过程中的双方的成本,从而使得交易能顺利的进行。产权作为一种法律法规也是交易成本的产物,如果交易成本为零,一切都可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也就不需要私有产权这种制度安排了。可见交易成本为零和产权私有作为完全竞争市的两个假设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将完全竞争市场作为判断市场是否失灵的标准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就笔者看来市场失灵应该是指那些在现有各种制度和合约安排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内,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率。市场失灵是一个即期问题,我们应该始终把它放在现实生活当中来判断,而不应该拿将来可能得到改善的情况来评价现在的人们的福利问题,所以一般认为的市场失灵其实只是一种假象。当我们看到所谓的某些事情引起市场失灵时,我们应该立刻想到我们是否隐瞒或忽略了某些现实条件。人们通过找到这些约束条件,在不久的将来改变约束条件使我们的福利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这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所在。人们一般认为的市场失灵在现实经济中的具体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和收入分配不均。然而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是不会失灵的。
一、垄断
垄断分为自然垄断和行业垄断。
1、自然垄断。自然垄断是行业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在这一行业中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才能生存,即存在规模经济,例如水、电行业。当某厂商进入该行业时,由于这些行业基本上需求弹性较小,多个厂商的进入引起企业规模减少产生规模递减,报酬下降。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将会停止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转向利润较高的行业。另外,当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各种替代品应有尽有,一旦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企业提高价格,消费者就会转向其他替代品,用脚投票减少对该产品的需求。同时行业边际利润的提高会引起大量资本的进入,迫使其降低价格,可见自然垄断行业是在价格杠杆发挥作用形成的结果。
2、行业垄断。市场的真谛在与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资本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导致行业垄断的产生,可见行业垄断是竞争带来的结果,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结果。
二、信息不对称
它是指由于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一方知道的信息多于另一方,从而在交易前或交易后作出利于自己不利于他人的行为选择,导致资源浪费,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人们要完全获得某种事物的信息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的,这种成本包括体力、心理和时间等等。人们不会为了买一件衣服而跑完所有的服装店,也不会在签约时,协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他们知道达成这些协议的成本会非常巨大,使得他们从该交易中获得利益(效用)小于他们支付的成本,这正是市场经济中“经济人”作出的理性选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公共物品
所谓的公共物品,是指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占有上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即增加一个消费者该物品并不会减少其它人对该物品消费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而且不能排除其它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由此可见,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相对立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产权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作用的范围必须是私人产品。同时,由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私人产品,各种产品的买卖实际上是使用权和所有权之间的转移。而公共物品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不确定性或者说是非排他性,因而丧失了交换的基础。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割性,要出售它必须依据每个人对其偏好的大小来确定其购买价格,作为理性“经济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都会隐瞒真实的偏好,使得实际成本远远大于预算成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个人或企业生产该类产品毫无利润而言,用张五常的话说就是“一项财产之所以可以被共有,是因为它可获得的租金低于实施排他性权利的成本”。因而市场经济中,公共物品很难由私人来提供。
四、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事件:它使得一个人(或一些)在做出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这一事件决定时根本没有参与的人得到可察觉的利益(或蒙受可察觉的损失)。”外部效应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正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为他人带来利益,而他人却不为此支付费用。负外部效应是指个人或企业的行为为他人带来损失,而却不为此承担责任。将外部效应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主要是指负外部效应。例如,工厂排放的废气危害了附近居民的健康,工厂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该例子中不难发现,负外部效应归根到底是产权不清晰的结果。由于产权不明确,企业在生产中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和私人收益大于其私人成本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者就会大量进行这类生产活动。然而该类产品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其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导致了资源的无效配置。可见要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然而这属于制度建设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