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1
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一直是学生及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特别对稍复杂的应用题无从下手。下面就我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谈谈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决策略。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确定标准量(即单位“1”),弄清数量关系,正确地选择对应量(即对应分率),寻求解决方法(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确定标准量(单位“1”)
确定标准量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如何确定标准量呢?如果是属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标准量比较明显;如果属于两数比较关系的要认真进行分析。教材中的叙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甲数是乙数的1/3,把乙数是单位“1”。一段绳子长7米,剪去了3/7,剪去了多少米?这就要仔细分析,让学生关键弄清楚剪去了谁的3/7,让学生将叙述补充完整,也就是剪去了一段绳子(7米)的3/7,这样就把一段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
(2)两数比较关系。两个量是比较关系的话我们就把被比较量确定为单位“1”。如:甲数比乙数多(或少)1/5,乙数是单位“1”。现在比原来增加了(或减少了)1/4,原来的是单位“1”。5月份用电的度数比6月份用的多(或少)1/6,6月份是单位“1”。
二、弄清数量关系,确定对应量(即对应分率)
在正确判断单位“1”后,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找出已知的量或未知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逐步掌握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和思考方法。
1.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应用题
一个发电厂原有煤25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把2500吨看作是单位“1”,则剩下的吨数占2500的(1-3/5);求还剩多少张,就是求2500吨的(1-3/5)是多少。
2.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1)沧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24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六月份捕鱼多少吨?把五月份看作是单位“1”,六月份的对应分率为(1+1/4),要求六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求2400的(1+1/4)是多少。
(2)把上题改为:沧海渔业一队六月份捕鱼3000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了1/4,则单位1不变,五月份捕鱼的对应分率为(1+1/4),要求六月份捕鱼的吨数,就是求一个数的(1+1/4)是3000,这个数是多少。
三、寻求解决策略
分数应用题只要找准单位“1”,确定对应量及其对应分率后,就看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除法的意义,寻求解决策略。
1.如果单位“1”是已知的,根据分数乘法意义用乘法进行计算
比如:象a中的单位“1”五月份的量是已知的,对应量六月份的对应分率为(1+1/4),则六月份捕鱼的数量为2400×(1+1/4)。
2.如果单位“1”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用除法或者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方程进行计算
如:在b中单位“1”五月份未知,对应量五月份的对应分率仍为(1+1/4),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五月份捕鱼的吨数为3000÷(1+1/4)或者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方程解决,将五月份设为x,即(1+1/4)x=3000。总之,就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而言,我觉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强化单位“1”,抓住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从多角度思维找到不同的解答方法,就能够突破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难点,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在实际应用题的教学中,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比较肤浅,流于表面,解答的过程仅是一个套用模式的过程,缺乏真正方法上的理解和应用。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应用题的教法,使之更成熟有效。
四、找准关键词,确定解题方法
用算术方法解决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中有一些关键词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住,这就是解题的命脉。如题中会出现“增加(减少)、大(小)、多(少)、高(矮)、重(轻)、浪费(节约)、”等关键词,教师把握住这些关键词,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题。通常可用“1±对应分率”的模式套用。另外,题中告诉我们单位“1”的量是已知还是未知也是我们解题的重要一环。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可用乘法进行计算,如果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可用除法进行计算。如例1单位“1”是“购买的大米数”,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少”。那么就可列式为:450X(1-1/5)。例2中“五月份捕鱼的吨数”是单位“1”,是已知的,列式为:2400X(1+1/4)。例3单位“1”是“九月份的水电费”,是已知的,题中的关键词是“节约”,可列式为:480×(1-15%)。同理例4可列式为:408÷(1-15%)。因此,按照此思路解题,既容易判断又通俗易懂,这样就把较复杂的分数乘除应用题转化为浅显的题目了。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2
关键词 小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简单应用题教学时应用题教学的重点,简单应用题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解题思维的培养效果将直接影响以后对应的应用题教学。但同样简单应用题也是教学的难点,一直存在投入与效果不成正比的情况困扰着教学工作者。因而对于简单应用题教学的研究一直是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只有正确的认识了简单数学应用题的概念,了解了关于应用的教学思路与策略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实现数学教学教会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当前简单应用题教学中存在问题
1.教学工作者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两点: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轻易否定、对于新教材把握不准,对新的教学方式及策略领悟接受能力不够。实行课改之后,新的教材里面并不单设应用题教学章节,就是说以前那种应用题单设一个单元来集中教学练习的情况不在存在。新的教材里是将应用题的分散到个个其他章节来穿插讨论。这样做并不是降低了对应用题的要求,而更是突出了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实施过程。也正是因为这种改变使得很多老师困惑,首先理解错误降低了对于应用题的教学安排,还有就是无所适从,新的教材对应的是新的教学手段和思想,这个转变的不成功也会造成新教材与就教学方法的脱节与矛盾。
还有就是部分老师在接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后,认为原有的教学方法不能与现有的教学改革与新教材接轨进而对于原来的教学方法一概否认。像传统的分析法、综合法等很多有效地方法确实有其生命力,这些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的确学需要在课改过程中延续其生命力。
2.对于教学策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于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对于策略的研究和总结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一般都是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总结出经验和策略,这样虽然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但是在我国还是未能形成系统性研究教学策略的机制,难以使这些经验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就是大多数的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研究都是以学生的解题情况作为中心点,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使得寻求一种完整系统的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变得如此关切。
二、简单应用题教学方法
1.确定教学的具体思想
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学工作者要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有明确的概念:培养学生一定的分析思维能力以及基本解题技巧及方法的掌握。这个学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有效地教学目的。
要明确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不只是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加强学生的解题训练而是提高学生能力。很多老师容易为了追求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而大量加强专项的题型训练,并且任意提高题目的难度。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误区,虽然通过这种强化训练,很多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强化灌输性的做法使得学生在面对新的具体问题时没有思路,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说教学工作者明确教学任务才能事半功倍的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联系生活,营造情境
教学的安排要紧贴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情况,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有限,那些脱离实际或则与他们接触事物的命题本身审题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困难。那些他们感知过熟悉理解的内容才有意义,他们的思维更倾向于具体化。所以简单应用题的命题就应该能够在小学生脑海中营造一种现实情境,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这样才能够从这个基础环节就引导他么具备一种思维模式,促使他们尝试应用数学知识对应的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应用题学习最终的目的|――学以致用。
所以说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应该具备这样的特点(1)内容生活化。就是在简单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具体情境,将数学带入生活,建立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他们慢慢习惯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数学,也促使他们将数学反过来具体的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小学应用题中最常出现,数动物,买文具等一些上面。(2)方式多元化。在简单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大胆开放引入多种形式,例如对话、图表、情境画、表格等。这样增加题目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更加接近生活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倾向和认知水平。
3.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安排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尊重这种学习规律,教师对于教学任务的安排就要具有层次性,具有一定的弹性坡度。每一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设计的训练和教学量要恰到好处。以这样一种方式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灵活性。
例如整数应用题就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第一阶段
这阶段就是启蒙教育阶段,主要是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和运算的操作。一步一步的教学就可分为看图认数、看图计算、看图列式。这三个环节对应的是开始渗透、积累、表象的建立。
(2)第二阶段
这个阶段就开始向简单的数学应用题方向过渡,让学生认识并了解一些四则运算的运用,比多比少等概念。这个时期已经渐渐抛弃三句话结构,以图文应用题和表格应用题向应用题过渡。
(3)第三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简单数学应用题。这过程已经完成了向全文字应用题的转变。该阶段学生要掌握三个任务:1认识应用题,也就是理解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构成。2掌握题目中基本的数量关系3领悟并掌握解题的方法。
(4)教学效果反馈总结
在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后,老师要及时了解本阶段学生的任务掌握情况,并且及时对教学结果做出反馈。向其他科目一样,对应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情况和认知倾向,老师要合理恰当对反馈出来的教学效果做出反应。老师要将提升学生个人的学习主动性作为出发点,因为学生只有理解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主动性的增加对于学习的投入,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够保证学习的效果和乐趣。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当然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并且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和奖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下一环节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并且获得学习的乐趣。而对于那些表现不太让人满意的学生,老师当然不能加以批评和否定,要给与他们足够的鼓励,表明他们的不足,耐心的引导他们,使他们改正错误,并且进一步获得好的效果,引导他么逐步获得学习的方法和乐趣。
而且老师也要善于总结归纳,对于教学过程总面临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其他老师,讨论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如果有那就在一起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没有,那就从自身出发,发现问题。要明白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教学策略研究的一部分,好的经验是这个大系统的财富。
三、结语
在简单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部分。正是由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总结出完整的教学策略方案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和探讨的过程,他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 杜剑影.小学数学简单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2010,03,10.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3
一、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数学学习者必须依据一定的数学思维进行学习和思考,这就让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觉数学难,从而产生数学过于枯燥等消极思想,这对数学教学的展开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老师的提问也按照过于机械的逻辑思维进行,那严谨的甚至是严肃的“为什么”可能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反作用,可能还会使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恐惧感”,这样的课堂提问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在有理数的教学中,教师如果单单从“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的特点是什么“等等这样严谨的问题入手,对学生来讲只能是应对性的回答,而无法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趣味导入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讲有理数的运算中,可以通过领学生做蒙托夫数学游戏:大家各自默想任意一个数,不说出来,然后除以2,加上3,减去5,乘以2,再减去这个数,结果是-4,当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的时候,教师在导入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事是什么原理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置问题梯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过于深奥,会让学生不知所云,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讲“圆的概念”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提问:
师:同学们,人们通常把轮子设计成什么形状?
生:当然是圆形的。
师:那么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不把它做成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
生:做成这样的形状还能滚吗?
师:那就做成椭圆的吧!
生:那样走起路来会很颠簸。
师: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就不会有时高有时低了?
这时学生会陷入思考中,过一会学生会开始发言。
生:因为椭圆形的车轮边缘上的点到中心的距离不相等,而圆形的车轮正好相反。
此时我们再引入圆的概念,学生学起来就非常轻松,也非常有趣味性。
三、精心创设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积极思维,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一节课中,提问道:假如平行四边形一组边垂直(例如邻边),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相等时呢?想一想各种各样的情况。除了边改变,还有什么替代(例如对角线)?会有什么改变?把这些组合条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位老师利用“善问”十字诀,有效地提问,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四、把握提问时机,提高提问效率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4
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教学,多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用以表达大量的信息,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设备相比,它具有很大的优势,我先来谈谈多媒体电教设备在中学数学课堂中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将课程的内容有计划、有层次、由浅入深地展示给学生,当触及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或小组形式讨论,若有困难,则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化,生动有趣化,真正为教师解决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最佳手段。同时创设出了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进而形成了对知识的热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创设出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堂高质量的课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便是其中之一。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深钻教材、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从而产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要,并促进这些需要转化为正确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在初中图形欣赏教学中,可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精美图案,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美,同时使学生领会到几何图形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点、线、面、体知识,动手设计并绘画一幅美丽的图案
二、用多媒体教学要有效突破重点、难点
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事实上,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讲轨迹一节内容时,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就很容易使学生理解轨迹的意义;再如,“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这是一道常见的题目,以前用传统的方法来讲,要在黑板上画出大量的图形,而且很难讲清楚,笔者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动态地展示了当四边形变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时,顺次连结四边形(或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图形的变化情况,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个规律。
不要把一些很容易讲清楚的内容也做成复杂的课件,这样不仅教师费时费神,学生也抓不住重点。
三、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定位
(一)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突出数学思维特点
数学学科是具有逻辑的严密性、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特点,并且大量使用形式化、符号化的语言。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领悟成为数学教学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选择、运用不同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数学搞成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应注重概念教学情景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时老师要形成资源共享,整合中,我们关注的不是信息技术,应是课程本身。
(二)应确立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合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不要为技术而技术,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乐学的情境当中,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能什么课都搞成电脑演示,那么将会适得其反。使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是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学生思维,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三)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要肯定,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整合后的教学活动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证明。同时,学生的活动不应是自由活动。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一个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过计算机,要讲究实效。整合是把各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我们开展的整合研究中,在学期初就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对一些用传统方式来教,效果一样或更好的,我们一定用传统方式来教。例如有理数的运算、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等,用传统教学一样奏效;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以及许多几何问题等,则采用多媒体技术来教,直观、形象,能展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其效果与传统教学很相比难同日而语。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5
一、 激发兴趣、增加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在教学实践中永远流行。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兴趣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直观、有启迪性的演示,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感悟,体验,内化为内心深处的需要倾向,会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会从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针对性地开展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经过这样良性循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能力会大大加强.如在2008年我们县优质课评选中,有位老师在讲《浮力》时,课的导入是这样的:首先,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死海中的人可以在水中仰面看书、轮船在水中航行、节日里放飞的气球等一些精美的图片和动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然后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课题就十分精彩,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增强物理实验的实效性
物理实验是有目的地使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简单化、明晰化、突出重要因素重现出来,以便于进行观察、研究,认识物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物理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说明物理中的一些现象、变化规律,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物理实验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的表示宏观世界的物理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的表现物理世界的奥秘,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现实中一些难以做到的实验,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动画的形式却能很好的模拟做出来。比如我在讲分子热运动时,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这个实验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先做了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溶液和水演示实验,然后又利用课件模拟扩散现象以及扩散与温度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扩散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优化板书结构,增强板书的实用性
板书,是教师用以传达教学信息的一种媒介,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环节之一。它和教学语言,非语言行为或先或后或同时出现,互为补充、完善,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中,板书可以揭示教学内容的要点和逻辑层次,体现知识脉络和体系。板书直观、精炼。它通过调动、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将教学信息的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便于联想记忆。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的产生就源于板书的启示。他发现有的学生善于利用教师的板书进行学习,效果很好。于是他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纲要信号图表”为核心的教学法体系。流畅漂亮的书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搭配合理的色彩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表达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但在这次优质课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板书;有的把板书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课堂小结时展示一下完事。我认为这是一堂不完美的课。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物理知识的层次性、阶段性。没有板书或者仅仅只是展示一下板书,知识的全面性或者层次性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声音、动画有较强的记忆,而他们所记忆的知识点是零散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这可能是课堂上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的结果,也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四、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初一数学应用题范文6
儿童玩具店的老板以2元/个的价格购进一批玩具小汽车,以3元/个的价格出售,每天可以售出200个。然而,老板为了促销,决定降价处理,这种小型玩具小汽车每降价0.1元/个,每天可以多销售40个。此外,儿童玩具店的老板要想每天付给房东24元房租。
(1)请问:如果儿童玩具店的老板要想每天盈利200元,应将每个玩具小汽车的售价降低多少元?
(2)如果该儿童玩具店的老板要想盈利最大,应将每个玩具小汽车的售价降低多少元?
一、阐述命题意图
以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历年中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也是每年必考题。中考大纲山野多次强调“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是以2问式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考查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图像、对称轴、最大值、最小值等几个知识点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题考查的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一般比较简单。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道题则是考查一元二次方程的对称轴、最大值、最小值的知识点,也就是考查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
二、说明考点及对应的考纲要求
按照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解法为学习目标的九年级数学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模块,组成中考必考内容。必考内容对学生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作为中考必考内容要求学生: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会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3)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4)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的合理性。
(5)会从具体问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6)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三、试题讲解过程
根据题型特点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学生现状: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储备。
首先,我和学生一起阅读该题目,一起审题,了解该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了解现实的生活的赢利是如何计算,从最简单的一天的赢利算起,看看自己作为店老板一天可以赚多少钱。列出相关的数量关系“每天的赢利=(售价-进价)×销售量-固定成本(房租)”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如果我们设应将每个玩具小汽车的售价降低x元,根据题意:
列出方程(3-x-2)(200+40×)-24=200
再者,列出方程,学生小组讨论,看如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化简方程,如何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后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
-400x2+200x-24=0 化简可得50x2-25x+3=0
解得x=0.2或者0.3
因为是为了促销,所以应该降价0.3元
接着,我和大家一起列出第2问的数量关系:“每天的赢利=(售价-进价)×销售量-固定成本(房租)”,由于是二次函数,所以这次我让学生自己列出数量之间等量关系:(3-x-2)(200+40×)-24。
但是由于此题是函数问题,因而我引导学生设置变量,设儿童玩具店的老板盈利为y
所以该式就变形为y=(3-x-2)(200+40×)-24
即y=-400(x-)2+201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讨论该二次函数什么时候取得最大值,画出图象,讨论。
解得x=0.25时,y取得最大值。
四、试题的拓展延伸及变式分析
1.知识拓展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计算:如公式法、十字相乘、配方法等多种方法的求解方法,并把自己求解的新的交流展示。
(2)二次函数的谈论: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对称轴,顶点坐标,二次函数的图像的讨论,并且把这些知识点一起总结起来。
2.能力拓展
(1)二次函数知识点易错点强化:在班级里,每个学生重点负责总结二次函数在中考题中出题类型,每次做完相关实际问题后,由负责学生找出解题方法,归类整理。
(2)自主命题:由学有余力的学生带动其小组成员,在本篇试题中按照中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合成一份标准试题,分别侧重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结合问题解答综合问题。
五、试题的价值、反思及感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