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白念家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白念家诗范文1
长江三峡是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以其雄伟、壮丽、惊险、神奇的特色闻名于世,激发着历代书画家的创作灵感。1995年,为了能够以艺术的形式永久地保留住三峡迷离的风光和悠久的文化,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组织我国百余名书画艺术家来到长江三峡实地写生,进行创作。最后,从150多幅作品中甄选出101幅构成了“中国三峡百景图”。
据了解,“中国三峡百景图”的创作活动从1995年开始到1996年的夏天,历时近一年。“百景图”的所有作品主题鲜明,风格各异,极具历史意义和艺术表现力。“百景图”里的所有画家,如关山月、黎雄才、何海霞、亚明、宋文治、魏紫熙、林曦明、刘国松、张凭、赵振川、于志学、周韶华、宋雨桂、刘懋善、赵卫等都是国家一级画师,同时也是各地方书画创作的主力。这些画家为同一主题创作,实属百年难遇的艺术盛举。画家们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和创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艺术特长,确保了作品的艺术质量。同时,由于画家来自全国各地,画作自然汇聚了海派、岭南派等各种流派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风貌。
在画作中,艺术家们通过优美、充满激情的线条以及丰满、灵动的构图和浓淡相宜的墨彩,抒发了自己对三峡美景的热爱与留恋之情。如亚明的《云抱峡江雨蒙蒙》、关山月的《轻舟已过万重山》、黎雄才的《青绿山水》、宋文治的《峡江壮观》、岑学恭的《瞿塘朝晖》、宋雨桂的《云中行》等等皆为妙笔佳构。
李白念家诗范文2
文/施小六
[寿星小传]
盛宝珠,女,1898年11月27日出生,1999年101岁。家住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武林街办武林路99号。盛老太一生从事家务,无文化,无工资收入。
[长寿秘诀]
盛宝珠的晚年卧病在床,靠儿、媳沈济川夫妇赡养,生活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送到床前;主粮、杂粮(番薯、老南瓜等)搭配使之通便;荤菜、素菜掺杂使之营养全面;老人喜甜食,早餐常吃蜂蜜粥,喜吃红烧肉,每餐限吃一二小块,喜吃点老酒,便以可乐冲酒,使之闻闻有酒香,吃吃有甜味;老人半夜喊肚饥,无论寒冬腊月,还是酷暑凉夜好睡之时,儿子儿媳立刻起身加制夜点心给老人,夏天有西瓜、百合红枣汤,冬季增加松软糕饼,以保证老人的饮食养生。
慎起居是沈济川夫妇赡养老人的又一高招,每日里勤倒尿倒屎,勤为老人擦身、洗脚,勤换衣裤,勤洗床褥,保持居室通风整洁;冬天备取暖器,夏天两台电扇交替使用,昼夜不停,使老母亲安度酷暑寒冬。
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年已古稀的老沈夫妇有意识地锻炼身体,健康体魄,晨起锻炼、做操、骑车、浇花、培土、整枝、施肥,忙得不亦乐乎,使院内有一个四季花卉常开的好环境。
沈力:依然坚持念报纸
“观众朋友,你好!”从20世纪80年代的《为您服务》,到90年代的《夕阳红》,沈力都是用这样质朴而亲切的开头语向全国观众发出诚挚问候,温暖和感动着亿万观众的心。
谈及现在的生活,78岁的沈力说:“其实,我的生活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家里家外忙,一直忙到与夕阳相接;从青春忙到白发,从少女忙到老妈妈。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多了一份责任感。”
问及养生方法,沈力说:“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但要注意适度和持之以恒。我每天早晨起床后都要进行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散步。另外,我坚持用冷水洗脸,并且坚持做一些口腔运动,比如念报纸、唱歌等。这样不仅能保持面部皮肤紧绷,防止出现皱纹,而且对身心都有好处。”另外,沈力认为,老年朋友也要追求美、享受美。美一方面要从身体锻炼中获得,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服饰妆容方面得到。典雅、得体、富有时代感的时装和浓淡适宜的化妆都是美的享受,能给老年人带来年轻和愉悦的心情。“我的审美观,是贵在从容和自然,并力图传播这种美,希望用美去感染和熏陶更多人。”
曹灿:“小喇叭”童真为伴,青春不老
文/臧恒佳
曹灿黑发浓密,精神矍铄,言谈中笑声不断,幽默诙谐、乐观豁达,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年过七旬之人。这样年轻的心态,应该归功于他几十年来一直把自己的感情倾洒在儿童广播事业中。“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句清亮的童声开场白,几乎会勾起每个人的童年美好回忆。整天给孩子讲故事,与欢笑童真为伴,让他永葆青春心态。
李白念家诗范文3
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李白的内心诉求是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
《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4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第一段婚姻:入赘许家
李白在25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
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为官,此时已经去世了。
李白为何要入赘许家呢?虽说唐朝妇女地位高,却也是男权社会下的高。在男权社会里,入赘被看作丢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赘也一定不是经济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白极有可能是想依靠许家的实力帮助自己实现抱负。身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许家作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脉资源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入赘到了许家。
许氏应该是一个比较贤惠的女性,而且两人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李白周游天下的时候,屡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
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虽然入赘许家,但李白内心还是很不安,所以他写诗说:“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
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换取功名,而非依靠姻亲。李白和许氏的婚姻维持了10年左右。后来许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到今天山东境内的记载。许氏去了哪里?估计是去世了。
既然去世了为何不见李白写悼亡诗呢?古代诗人每逢亲人病故不是往往会写悼亡诗吗?
这个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颇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900余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个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
清朝编纂《全唐诗》,费尽心力也不过搜集了不到5万首诗,其中还有一些是伪作。唐人300年就写了这么一点诗,平均每年不到200首?难以令人信服。所以说李白不可能不写悼亡诗,只是没流传下来而已。
第二段婚姻:结识刘氏
许家看起来没能给李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兖州郡瑕丘城,此处距离曲阜很近。在这里他又和一位姓刘的女子结识,然后住在了一起,这极可能是段非正式的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这段婚姻时没有用“娶”字。
这段婚姻后来是不欢而散的。刘氏与李白之间看起来感情并不好,而且刘氏极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为那时候还盛行官本位主义,做官是最高追求。刘氏见李白迟迟当不上什么大官,便开始着急了,大概没少夹枪带棒地嘲讽李白。
李白后来接到皇帝诏书,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的时候,曾经写过《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一首诗: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面用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很明显是影射刘氏。“买臣”指的是朱买臣,西汉吴人,家贫却心气高,其妻经常嫌他不务正业。
一日,朱买臣一边担柴走路一边高歌,妻子觉得十分羞耻,不断制止,朱买臣不听,妻子求休妻。于是朱买臣被迫放其妻离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买臣背着柴草,见其可怜,便与现任丈夫一起招呼朱买臣吃饭。
后来朱买臣因献计灭东越国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会稽太守,威仪赫赫返回吴地,当地官员发动百姓夹道欢迎。朱买臣看到被征发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现任丈夫,于是将他们带入府邸并给予酒食。一个月后其妻自杀。
李白在这首诗里用了这个典故,很明显是以此来影射刘氏,可见刘氏大概没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许氏对李白更多的是关心爱护,所以这第二场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失败的婚姻。
后来两人虽然分开,但是刘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关李白的流言蜚语,让李白很生气。
他写有一首《雪谗诗赠友人》,里面说:“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昏,不如鹑之奔奔。”这是借用《诗经》里的句子,意思是你们不要听那个昏妇人的谗言。
这首诗常被人用来证明李白遭遇过杨贵妃的陷害,尤其是“昏”二字,被认为是讽刺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绯闻,但是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此妇人指的是刘氏,刘氏与李白分手后,曾在李白友人处播弄是非,这首诗就写在此时。
妾与第四段婚姻
后来李白可能还曾纳妾,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里纳妾不算结婚,而且这个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连姓氏都没留下来,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只简单地用了“鲁一妇人”这样一句话。
这个妾为李白生了一个男孩叫颇黎,这是个乳名,颇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烧制玻璃的技术很不发达,玻璃器皿被视作宝器,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把他当宝贝看。
李白念家诗范文4
【关键词】李白;杜甫;鸟类意象;文化内涵;不同原因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140-01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而李白和杜甫则是这座高峰上空的两颗璀璨夺目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像中唐诗人韩愈在《调张籍》中写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后世常常并称他们二人为“李杜”,晚唐的李商隐和杜牧虽然诗写的也很好,但是后世只敢称他们为“小李杜”,可见二人诗歌的艺术成就的确很高。对于李杜的比较研究经久不衰,二人的不同之处在每一个方面都有着标志性的显示,二人有很多描写鸟类意象的诗作,他们借着这些鸟类意象的文化内涵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抱负。由于思想倾向、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和人生际遇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所以他们诗作中的鸟类意象也就不同。
一、李杜诗歌中的鸟类意象
通过对王琦注的《李太白全集》翻查,找出其中涉及的鸟类意象有60种左右,其中凤凰和大鹏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如《凤凰曲》:“赢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青鸾不独去,更有携手人。影灭彩云断,遗声落西秦。”
杜甫一生非常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界的生物。在《杜诗祥注》中有许多描写鸟意象的诗作。通过翻查仇兆鳌《杜诗详注》可以发现,杜甫倾力描写的动物意象多为凤凰、鹰、沙鸥、燕子、杜鹃、鹘、鹊钨等。
二、鸟意象的文化内涵
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许多吟咏凤凰的诗作,可见二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二人对于凤凰身上赋予的儒家积极用世的进取精神积极吸取运用,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大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是道家思想的一个形象展示。在大鹏这个意象中可以看出李白身上儒道思想的杂糅交织。
三、李杜诗歌意象不同的原因分析
李白和杜甫二人都喜欢写鸟,但是写的鸟类意象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鸟,侧重点也不同。主要有说那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倾向不同。李白杂糅儒家、道家和纵横家思想。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李白身上不可能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唐才子传》李白传中也写到:“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黄老之术即是指道家。说明李白是深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的。
杜甫的思想并不复杂,儒家思想在其一身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到:“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二是李白和杜甫的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关于李白的家族情况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李唐王朝皇族李建成之后代,有的说他的父亲曾任任城尉,这样的话李白就出生于一个小官僚家庭。无论是皇族后代还是官僚后代,李白身上都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关于李白出生地就更加复杂了,一说李白出生在西域,长于四川,西域由于在关外,又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很小。儒家发源于北方,孔孟皆为北方人,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四川一带属于南方相比北方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小一点。可是西域由于是少数名族聚居之地,那里自然是民风彪悍,习武之风普遍,李白擅长剑术可能与小时候耳闻目濡有关。李白的少年时代在蜀中度过,蜀中是道教气氛十分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自然很大,道教影响几乎是随其一生。杜甫相对李白来讲要简单一些,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上出过杜预那样的名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且又是出生在河南巩县,从地域文化上来讲,北方的儒家思想较南方较重。无论从家庭还是生活地来讲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厚。
李白念家诗范文5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独特风格;超凡脱俗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12-01
“古来圣贤皆寂寞”表现出一种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试想李白如果不坚持“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性格,又怎么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正是其狂放的性格和高度的自信,才使他蔑视权贵,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惊世言语。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诗歌中气来、 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其诗歌创作中山水诗更令人拍案叫绝。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1.李白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随意抒情,为了承载其驰骋不羁的想象,李白常用借用神话传说创造一个虚拟的现象世界。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1]”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此外,李白还借助夸张、比拟、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表达他的奇思妙想。因此,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李白山水诗诗体句式灵活多变
李白喜爱和热衷的诗体乃是乐府歌行题材,因为只有乐府歌行这种不拘平仄、富于节奏感的特点,才能表达出诗人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清人赵翼说李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 。而李白又摆脱了乐府歌行的旧体陈套,集众家之所长融一已之创造,呈现出舒卷自如的自由美,把乐府歌行这种体裁发展到盛唐诗歌的顶峰,成为盛唐之绝唱。而诗人的语言也充满个性化,他天才横溢的奇思妙想,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
例如《江上吟》中的"木兰之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这首诗写的感情激扬,形象鲜明,气势豪迈。尤其是"屈平词赋"一联,研炼精工,警策动人,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三、李白山水诗语言清新、俊逸、明快,完全个性化。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清新、自然,不拘于格律,而且豪放有力,不雕琢押韵,自然天生。李白山水诗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诗人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所致,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炼、优美,含义深长。诗人李白的两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就恰到好处的形容了他自己的语言风格。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全诗没用一个典故,没用一个生僻的词汇,读起来明明白白,和谐流畅,但从诗人作品的字里行间,表现了大自然雄健奔放的气势,塑造出瀑布的壮美艺术形象。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
4.李白山水诗具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与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是唐帝国发展极度繁荣的时期,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但同时,政治经济各方面也都潜伏着危机,各种社会矛盾也达到了激化的程度。诗人的思想也呈现复杂面貌。李白在山水诗中多以"我"或"李白"的出现直抒胸臆,借古人的化身自许,不论表现何种生活、何种形象,都使人感觉到诗人李白的形象活跃其中,体会到诗人李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事实上,在初唐诗中"我"字的使用率很低,随着向盛唐发展而渐高,李白则居于顶峰。
李白念家诗范文6
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李白比杜甫要大11岁。李白与杜甫相识是在天宝三载春,也就是公元744年春,这时李白43岁,杜甫32岁。在这年春天,李白离开长安,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而杜甫正处在他人生中最快意的壮游时期。两人在洛阳相遇,并结伴而游,在汴州又遇见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同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二人分手,历时一年多,日出同游,夜宿同被,友谊不可谓不深。
但我总觉得李杜之交有一个遗憾,就是李杜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李白对杜甫却了解很少,他只是把杜甫当作一个普通朋友而已。
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从我见到的资料里,可以看到李白写了不少赠别诗、怀人诗,其中一些诗流露出他对文学上的挚友的敬仰之情。李白和孟浩然很有交情,和他之间有诗赠答,如《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诗中道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赞美他像一座高山,是可望不可及的典型。还有大家熟悉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谊非同一般。
李白和王昌龄有很深的友谊,李白曾为他写过一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中表达对友人遭遇的不平、关切、怜惜与同情,故人落难,惺惺相惜之情跃然纸上。
在李杜的交往中,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并不多,现在我们可以见到李白有一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他认识到了杜甫“作诗苦”的特点,但总的说来,他与杜甫之间的关系是不能与孟浩然、王昌龄等人之间的关系相比的。
杜甫则不然,他的怀人诗,写得最多最好的,除了怀妻子、怀兄弟的以外,就数怀李白的了。如《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在诗中诗人设想李白会去汩罗江吊念屈原,并想到他会投诗以寄托心中的痛苦。但李白当年并未去过汩罗。从诗中可以看出杜甫对李白的情感。
又如《梦李白二首》其一:“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当时有人妄传他坠水身亡。杜甫在诗中倾注着对李白安危的关心,嗟叹李白一生的不幸。因为怀念太深,老朋友便时常走入梦里来了。梦中的情景,比写实更诚挚动人,也让我们感到诗人是李白最知心的朋友。杜甫还写了《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等诗作,这里不再赘述。
在后人眼中,同为伟大诗人的李白和杜甫应该是平起平坐的,但实际上二人的情感存在不对等性,在那时,李白不可能把杜甫当作文学上的挚友。李杜之交为什么会留给我们这样一个遗憾呢?下面我试着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李白26岁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漫游兼求仕的时期。在此期间,他遍游中国,广交朋友,结识名流,并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李白初到长安,就被太子宾客、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赞为“谪仙人”,声名益振。唐玄宗召见时也是“降辇步迎”,何其荣耀。后来李白供奉翰林,蔑视权贵,招致权贵的谗毁,被排挤出京。离开长安后,才在洛阳遇到杜甫。
李白的特殊才华和经历使他早已成了知名人士,可以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了,杜甫仰慕李白的人格与才华是很自然的事。杜甫在诗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些都表明杜甫对李白仰慕至极。
李白有的是才华,有的是傲气,他一生中真心佩服的人能有几个?写了《黄鹤楼》的崔颢算是一个,李白看了他写的诗后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又摹仿这首诗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孟浩然和王昌龄也算是李白的至交,李白对他们也是佩服和敬仰的,但还不至于达到对他们诗作进行摹仿的这种程度。其他的就数不上几个了。
李白结识杜甫时,杜甫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刚刚出道,还没有什么诗名,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力作和沉郁顿挫的风格了,李白在那时不可能认识到杜甫在后期体现出的那种杰出才能。杜甫是在困守长安求官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才深入认识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三吏三别”等力作,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
而自从那次交游以后,两人就天各一方,再没有见面了。不过李白是名人,杜甫还能听到他的一些消息,而杜甫呢,又没做过大官,名声不大,先是困守长安,后是隐居成都,李白可能根本没有杜甫的音讯,也没有机会读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作品,当然谈不上对杜甫有更深的认识了。终其一生对杜甫的认识可能也只限于那次同游时的那点印象而已,苦吟诗人一个。
李杜结交时正逢李白政治理想遭到破灭,其心情是很沉重的,我想他那时也无心去对名不见经传的杜甫做更深的了解,关系仅限于普通朋友而已。
实际上杜甫是被北宋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大力推崇以后,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李白对杜甫了解很少,不可能把他当作文学上的挚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的一些因素外,年龄、性格、兴趣爱好、文学主张等也是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名满天下的李白不可能对一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文坛晚辈有敬仰之情的,充其量也只是欣赏或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