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67-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能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些图形你们一定都见过吧?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图1,并显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
生:沿着某条直线折叠,直线两边的部分都能重合。
师:数学上把它们叫作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评析】教师以学生熟悉的、美观的、贴近生活实际的图形迅速引出新课“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
二、 探究活动
1.利用投影演示剪纸
师:这里有一张卡纸,我先将卡纸对折。猜猜看,老师剪的是什么?(快速地剪,然后展开)哈哈,是一棵小树。请观察这棵小树,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一条线。
师:这是一条折痕,它左右两边的图形是怎样的?
生:是相同的。
师:现在我沿着折痕对折,两边的图形怎么样啦?
生: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这条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评析】教师利用投影直播剪纸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轴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2.利用格子图找对称点
师:为了便于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老师把小树请到格子图里。(如图2)
师:仔细观看动画,看一看、数一数,你有什么发现?(动态演示)
生1:点A和点A′的连线与对称轴相交且垂直于对称轴。
生2:有个画面中点A和点A′重合。
师(课件再次演示点A和点A′重合):将小树沿着对称轴对折,点A就会和点A′重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两个点称为对称点。
生3:点A到点A′的距离是6小格。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么,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几小格?
生3:点A、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
师:再来看一看点B,它的对称点在哪里?(请学生上来标出点B的对称点)
师:他找对了吗?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1小格,这说明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的。
师:下面大家也来动手找对称点吧,看看一分钟内谁找得又多又准。
师:对称点是不是很多,找也找不完?确实是这样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教师指着对称轴上的点E)难度加大啦!点E的对称点在哪里?先讨论,再举手说一说。
生4:在旁边。
师(点左右两边问):在这里?请看点E的动态演示。
生5:在原来的位置上。
师:是的,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在原位。
【评析】教师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准确地找对称点,把学习的自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实现了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3.利用格子图补全轴对称图形
师: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其中一半(如图3),请你猜一猜,补全之后它是什么图形?
生1:五角星。
师:太棒了!要快速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你有什么办法?谁来说一说?
生2:用尺子画。
生3:数出相同的距离。
生4:把对称点标出来再连线。
(以上回答,教师没有立刻点评,而是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
师:我把李××同学补全这个图形的过程拍了下来,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观看视频)
师:你看懂了吗?你明白了什么?
生5:找对称点。
师:对称图形有无数组对称点,所有的都要找吗?
生6:找角上的点就可以了。
师:角上的点,我们称为关键点。你还看懂了什么?
生7:找对称点要数相同的距离。
生8:要依次连线。
师:哪位同学能把补全轴对称图形另一半的方法完整地说一遍?
生9:确定对称轴后,第一步,找线段端点作为关键点;第二步,数出相同的距离;第三步,定对称点;第四步,依次连接对称点。
【评析】教师利用微课,通过学生教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画图步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教学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加了实践操作,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畅所欲言,分享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我们今天学得很棒,为自己鼓掌吧!加好油了,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四、实践操作,提升能力
1.任务一:猜一猜,谁是我的另一半(如图4)。请4位学生到屏幕前拖动脸谱,其他学生在练习纸上连线。
师:这4位同学操作对了吗?如果老师这样拖动,可以吗?
生1:不行。
师:它们的形状也是对称的,为什么不行?
生2:脸谱的颜色也要一致。
师:真棒!脸谱左右两边的颜色、形状、图案都要保持一致。
【评析】教师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了能随意拖动的脸谱,让学生拼接。利用脸谱不仅要求图案、形状对称,还要求颜色也对称的特点,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
2.任务二:判断,下列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画对了吗?(如图5)
师:①号图形哪里画错了?请你指给同学们看。
生1:右下角的对称点找错了,应该是距离对称轴4小格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判断②号图形画错了?
生2:对称轴如果是竖的就对了,现在是横的。
师(小结):对称轴不仅有横的、竖的,还有斜的,画图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对称轴的位置。
【评析】教师设计的任务二中,3个图形的判断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很多举世闻名的建筑都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一起来欣赏吧。
【评析】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使学生对数学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俗艺术,现在就用我们的巧手折一折、剪一剪,看谁剪得又快又美。一边剪,一边思考:剪纸中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呢?(出示下表)。
师:谁剪好了?把你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举起来。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数学规律?
【评析】学生在剪纸活动中剪出了精美的图案,既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又运用了轴对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总评]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2
《轴对称图形》是聋校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四年级聋生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东西很感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聋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等特点,通过具体的对称图形认识对称图形的共性特征――轴对称,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要想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能否画出一个图形的所有对称轴是关键。怎样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呢?我认为:首先应恰到好处地运用电子白板插入相关对称图形的课件,直观地将图形栩栩如生地显示出来,能较好地帮助聋生更快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建立起对称图形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
教学片段: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会画对称轴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我国古代建筑天安门、翩翩起舞的蝴蝶和蜻蜓。
师:它们美丽在哪里?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操作电子白板,引导学生看出这些图形两边对称,手语强调“对称”。)
师:还有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特征。
学生间互相交流,并动手折一折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折一折,学生体会什么叫“完全重合”。
师: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轴对称图形。你们在看的时候要认真观察,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找出下面哪些物体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我们不仅知道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还要会画对称轴。请大家继续观察并想一想:正方形的对称轴一般在图形的哪个地方?(从电子白板的工具栏里调出直尺,量一量屏幕中的正方形两条边的中点,画出对称轴。教师强调,要用“点画线”来画对称轴)。
教师让一名同学到电子白板上画长方形的对称轴,其他学生自己在书上画;稍后,将学生所画的对称轴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给大家看。
评 述: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良好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教学片段运用电子白板找准切入点,创设情境,让聋生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对称物体的观察,直观感知对称的美,加深了对对称轴的认识。画对称轴时,电子白板里的直尺能直观清晰地量出图形的中点。这一连串的动态演示过程,紧紧地抓住了聋生的视知觉,使他们“不自觉”地跟着动态画面展开思维,很快就抓住了“对称轴”概念的本质,这样聋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比较容易地掌握了教学重点问题。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展示对称物体――利用交互演示对称轴的确定和绘制方法――让学生在电子白板和自己的作业本上找到并画出对称轴――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四个步骤,既使数字技术的多媒体和交互性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又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教学片段: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并能画出一个图形所有的对称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能不能说出轴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大家都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点。如何判断轴对称图形,我们就先在这间教室里找一找。(生找出:灯、黑板、椅子面、计算机屏幕、空调……)
师:哦,在我们身边就能找到这么多轴对称图形呀!那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等全体学生思考后,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指一指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把不是轴对称图形的用电子白板里的拖曳工具拖到下面,用皮肤工具盖上,这样屏幕上就只剩下轴对称图形了。
师:你们能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吗?
生:(齐)能。
教师从工具栏里调出点画线,让一名学生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这个同学很快画出梯形、等腰三角形、正方形的一条对称轴,并没有画出正方形的四条对称轴。
师:正方形是不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呢?下面我们自己动手折一折。
学生动手折后,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并立即举手示意教师。
生:老师,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呢。
师:你真聪明。那么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呢?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议一议,画一画。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画出对称轴。
师:请同学回答,这些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回答完各个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在电子白板上用红色标出相应对称轴。
评 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点发挥电子白板工具箱参与性、交互性强的技术优势,并与传统的媒体、教室的环境结合到一起,为聋生的学习创设了一种能够有效发挥视觉观察力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的学习活动情境,使他们能在亲身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中,探索、归纳出“在对称图形中,有几条边就有几条对称轴”的规律,并初步学习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这种设计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恰到好处地使电子白板变成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工具,很好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维度教学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实践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提高了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3
一、情境体验——让愉悦与真实充实着知识积累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和现实意义,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深刻地去领会知识本质。
师:看,一场大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座彩虹桥,雨水把树叶洗得发亮,闷了一天的小蝴蝶也急着想出来看看雨后美丽的世界。(课件出示三幅图:蝴蝶、树叶、彩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对称。
师:你用一个词就概括了这三个物体共同的特征,非常好。对称,它有怎样的特征呢?
生:两边形状、大小一样。
师: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师:其实,对称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主要形式。对称意味着美,意味着有序。自然界中处处都有对称,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就这样,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充实着学生的原有积累,“想要研究”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油然而生,并不断激荡、扩散、生成。
二、操作体验——让互动与合作焕发着和谐色彩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可操作的、可感知的具体内容,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的认识经历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过程,使数学概念得以正确建立。
师:这些对称的物体如果把它画下来,就得到一些平面图形。(课件抽象出平面图形)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
师:凭直觉大家都认为这些图形是对称的,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生交流汇报)
师:对折是一个好方法,那我们来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发现。(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参与讨论)
在形成轴对称图形概念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比较、验证、概括等学习活动,实现由实践到顿悟的过程。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训练学生逐步过渡到使用规范、正确的数学语言,从数学表达中促进知识的形成和领悟。
三、欣赏体验——让多彩与感动勾勒着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庄子说过:“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数学教学应该还原其“美”的本质,让数学文化渗透于实际教学之中,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文化。
师:聪明的人类从自然界的对称现象中受到启发,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设计出了许多具有对称性的艺术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对称带来的美吧。(课件出示:著名的建筑、生活中的交通工具、精美的剪纸作品等)
这里设计再次欣赏的环节不是重复,而是体现了数学源于大自然又用于生活的理念,在让学生视觉上感受到对称美的同时,又在内心深处深刻体验了对称的价值,真正做到了“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识别体验——让妙想与求知充盈着心灵世界
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在不断的感知、辨析中巩固与加深的。在学生初步获得概念后,应设计判断与辨析活动,让学生在识别中体验,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
识别活动(一):
师:你能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出示竖琴图、钥匙图、铁锚图、科技标志图、中国农业银行标志图、交通禁令标志图等)
识别活动(二):
师:大家做得真棒!发现大家具有发现、欣赏对称的眼光了。那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一下我们以前接触过的平面图形,又有什么新发现呢?(图略)
识别活动(三):
师:识别下面的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C H I N A
师:识别一些国家的国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中国 瑞士 加拿大 意大利 美国
在辨别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只要找到一种折法,使得这条折痕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即可判断是轴对称图形,而一种折法也找不到,就不是轴对称图形。(2)判断国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国旗外面的形状,还要考虑里面的图案。(3)在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我们不需要考虑其中的颜色,只要关注这个图形本身的特点。
判断平面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发给学生各种有代表性的平面图形,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去自主建构,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不断建构知识本身新的意义。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4
一、在观察操作中,丰富学生表象,积累基本体验的活动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不是按照定义的方式来理解的,他们更多按照先前眼睛看到的、尔后积累在脑海中的先前经验来对所学的抽象概念加以思考的. 丰富的经验背景是学生理解概念的前提,否则将容易死记硬背概念的字面定义而不能领会概念的内涵的问题产生. 这里的“经验”,学生除了可以从学校学习中获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获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 《轴对称图形》
教学环节一:认识轴对称图形——研究“美”
(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出示:蝴蝶、昆虫图片,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昆虫,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揭示:像它们这样左右两边或者上下两边一模一样的,我们就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1. 寻找生活中对称的物体.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 课件出示天安门、奖杯、飞机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你们发现了吗? 启发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图形是对称的?有什么好方法来证明?
板书:对折
谈话:老师这儿有一张天安门的平面图形,谁愿意上来对折给大家看?
引导学生操作:老师已经把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平面图形发给了大家,请同学从一号信封里拿出这三个图形,看看对折后的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
揭示: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形状相同,两部分边线重叠在了一起.
像这样,对折后的两部分大小一样,形状相同,我们就称这两部分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谈话:现在我们的两只手掌就是完全重合的. (在小朋友自己表扬自己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把刚刚对折的天安门图形打开,你发现中间有什么?
学生观察得到:有一条线,折痕.
引导学生观察:找一找是不是每个图形对折后都有折痕?
学生观察后得出:我们把对折后折痕所在的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用直尺“点划线”把它表示出来. 先画一竖线,再画一点,再画一竖线,再画点……
这条直线就称为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揭示: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命名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轴对称图形》. 生:齐读课题.
给出同桌交流的要求: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了吗?一起告诉老师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告诉你的同桌,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首先学生对于“对称”性的物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设计中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对称性. 揭示“对称”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寻找对称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接着把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奖杯、飞机的实物图片抽象为平面图形作为观察和操作的材料,利用学生已有的观察、操作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折发现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认识对称轴,初步描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很显然,学生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必须建立在学生积累大量的感官经验、操作经验的基础上,且这些体验性经验又具有相似性和共性,由多个层次的抽象才得以完成.
二、在探究思考中,优化学生策略,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
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带有思维性质的不同层次的练习活动. 如:
教学环节二:识别轴对称图形——认识“美”
(一)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 练习试一试.
谈话:小朋友们,给你一个普通的图形怎么知道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谈话:考考你!判断下面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明确要求,学生动手验证:同学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到底对不对呢?请同学们同桌两个人一组,拿出2号信封里的四个图形,先动手折一折,再来验证你刚才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验证交流得出:(1)号(2)号(3)号是轴对称图形,(4)号不是轴对称图形.
谈话: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么折的?为什么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二)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 想想做做第1题. (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 想想做做第5题. 国旗的判断.
3. 想想做做第2题. 字母的判断.
A C T M N S X Z
谈话找出其他轴对称图形的字母图形:我们一共学过多少个英文字母?(26个),你还能找出还有哪些字母也是轴对称图形?
B D E H I K O U V W Y
这样的练习学生从直观地操作及表象中感受对称,体会轴对称图形基本特征,以巩固刚刚获得的初步认识. 从练习中看出学生能运用这节课积累的知识经验解决相关的问题. 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也带有策略意识如: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5
一、激趣引入,创设概念有效教学的起点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才会集中学生的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力。
本节课以猜图游戏导入。课伊始,我提出:老师这儿有许多漂亮的图片,老师出示图片的一半,你们能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吗?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遮挡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这样的活动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看一半就想到另一半,两半是完全相同的效果。这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接下来,我有意引导学生看看同桌,人在正面看也可以看作是近似的轴对称现象,然后再让学生想象一下人如果不对称是怎么样的,接着出示一张不对称的人脸图,引起哄堂大笑,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对称美。
所以,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这为有效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直观操作,强化感知过程,优化概念引入的过程
数学概念很抽象,而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逐步发展的。到了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人的感知总是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的。小学生认识事物更需通过多种感觉渠道,共同接受感知对象的刺激,在头脑中形成深刻表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
在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花瓶图的一半,学生猜测这是一个花瓶。图展开后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此时,我抛出问题: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和大小应该是怎样的?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成的花瓶剪出来吗?问题提出后,我让学生拿出半个花瓶图,小组讨论并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通过剪花瓶图,学生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进行实践,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衣服图。经过刚才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衣服图。通过“剪一剪”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索剪轴对称图形的过程。这一环节中,学生直观操作、形象感受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先折后剪的方法能剪出对称图形,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的认识更直观、自然,并将“完全重合”的思想渗透于其中。同时,使学生对“对折”“折痕”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种自然的、用学生自己的话总结出来的特征,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印象更深刻。
三、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实践体验,优化概念巩固的过程
在“实践应用,概念巩固”这个环节,我分四个步骤展开教学,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首先我让学生观察一下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接着我强调这些图形都属于“轴对称图形”。
其次通过判一判考查学生是否已经体会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图形种类多样,把这些混在一起让学生区别,更丰富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判断后,说出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再一次让学生巩固轴对称图形重要的特征――即“对折后完全重合”。
再次,我组织学生在信封里拿出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动手折一折并画出对称轴。
最后,要求学生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考虑到此练习难度较大,我先给学生示范:强调先找对称点,再连线。接着再让学生动手画。
在此环节,我设计练习从易到难,既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又巩固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掌握。教学因此而有效。
四、欣赏美,总结美,有效教学的回归
轴对称图形课件范文6
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创造性,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参与创作,合作交流,启迪学生灵感,感受生活。
3.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学习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创作美丽的图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纸作品 剪刀 彩色纸片
[教学过程]
一、作品赏析。
1、谈话:同学们,我手中有一把剪刀和一张普通的纸,就是它们创造出了中国民间文化——剪纸,又叫窗花。这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有1000多年的历史,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出自古代与现代艺人之手的部分代表作品。
2、板书:奇妙的剪纸
3、利用课件与实物投影仪展示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剪纸作品。
4、你最喜欢哪一幅剪纸?(学生对喜爱的作品进行谈话交流。)
5、教师对部分作品进行解说(主要针对古老的吉祥图案)。剪纸艺术是生活化的艺术,尤其体现在古代。剪纸都应用于生活的哪些方面?(服装、瓷器、皮影、居家装饰等)
【评: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对剪纸艺术有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作品分类。
1、观察分析
①谈话:今天,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其实在民间艺人创作中是有区别的。那么你们能进行分类吗?
②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分类。学生分类可能很多,只要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比如:分为人物、动物、花草、文字等类别或以颜色而分类。
③小结:
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从创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这几类,我们还可以从创作的方法进行分类。比如有的剪纸图案是由一组或几组完全相同的图案组合而成的,大家来看有哪些?
④学生从作品中找出部分符合要求的剪纸图案。
【评:剪纸作品既可以根据图案内容分类,也可以根据图案是否对称分类,目的是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
2、研究方法
①引导观察:你们再来看现在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当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请其他同学进行对折检验。)②教师拿出其中以一次对折形式剪成的枫叶图案。
提问:这张剪纸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将其对折重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
③提问:同学们,这样漂亮的图案,你知道是怎样剪成的吗?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展示,发现这个作品是对折后画样剪成的。
④谈话:大家今天想不想做一名巧手小艺人,用剪刀来创作漂亮的图案?组织学生拿出工具:剪刀和几张纸片。(提醒学生使用剪刀时注意事项)
【评: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验证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总结出剪纸与轴对称图形的密切联系。】
三、作品创作。
(一)尝试创作(一次对折剪纸)
1、课件出示“枫叶图案”。演示对折后的形状,然后演示未剪的正方形对折纸样摞在一起进行比较。
①提问:大家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根据对比回答出剪去多余的部分,教师按学生的要求完成剪纸,将其贴在黑板上。
③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制作:
a、一次对折 b、沿外边画轮廓线c、剪去轮廓线以外的部分④同桌进行交流。评析。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2、引导:为什么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漂亮,而有的同学稍有不足呢?大家能否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总结:a、对折要整齐b、画样要美观c、用剪要
(二)二次创作
1、课件出示62页下方的剪纸步骤。
①要求:请同学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顺序动手试一试,看谁做的好。
②教师巡视指导,请完成较好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
③组内同学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作品贴在黑板上。
过渡提问: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学生可能会提出沿对角线折或两次对折。)
2、课件出示课本63页沿对角线折法。
①学生完成作品。
②展示后谈话:我们还可以怎样折?还可以折成几折来剪?
③引导:我们通过学习剪纸,发现了很多方法,但基本都是每次只剪出一幅图案。想一想,能不能一次剪出多幅图案呢?
3、课件演示63页长方形纸剪花边——叠剪图案。
①学生按顺序完成。
②将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评。
【评:通过尝试创作使学生明确剪纸的基本方法与注意事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
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独立创作。
1、出示课件。谈话:剪纸的分类大体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阳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之外的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第二类——阴刻,就是剪去轮廓线保留其他部分;第三类——阴阳混刻。
2、要求:可以用对折的形式创作,也可以不用对折进行创作。对纸张的样式也不受限制。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幅或两幅作品。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4、展评作品。
【评:教师简要介绍剪纸艺术的创作分类,学生结合欣赏重新认识剪
纸艺术的灵活多变,为独立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充分运用合作交流,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拓展,知识得到延伸。】
四、全课总结。
1、启发:同学们的作品样式繁多,却很美观,这些作品与我们前面完成的作品有什么区别吗?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规律:凡是对折后完成的剪纸作品,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对折而完成的图形却不是。
2、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折痕就是图形(图案)的中心轴,折痕的两侧是完全对称相同的。
【评: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规律性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原理,制作完成一组“可爱的动物”的花边,装饰班里的墙报。
课题:《鱼的剪纸》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剪纸语言的审美特征,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思维学习剪纸技法并能注意运用最适合的剪纸技法表现作品。制作有特点的剪纸作品。 过程与方法:激励学生在探究剪纸语言特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灵活地使用剪纸技法制作作品。
教学重点:
体验剪纸艺术的独特美感,制作有自己想法的剪纸作品。
教学难点:学生对不同剪纸技法产生的效果的感受和实际的使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刻刀、垫板。
学具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