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真实情感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1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红山校区,210028)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上,解读文本时,很多教师常常会补充大量的背景资料,美其名曰增加文本的“厚重感”和“立体感”。笔者以为,不少经典文本之所以仍然能够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不在于它的历史背景,而在于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了读者,也就是说,人类的情感具有“超历史性”,具有普遍性。因此,解读文本应从文本本身出发,由内而外,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能由外而内,只是一味补充若干背景资料,在文本外打“游击战”,却将现成的文本晾在一边。也就是说,解读文本为先要强调“裸读”,即摒弃外在的背景资料,沉入文本的原初状态,用真情感受“真事”。鲁迅的《故乡》一文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对《故乡》的“裸读”,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屋卖了——灰暗的现实粉碎了故乡梦
“我”是为什么事回到故乡的?是专为别它而来的,“老屋卖给别姓了”。设身处地想一下,人到中年,在外漂泊20余年,身在异地,回到故乡,卖掉熟识的老屋,永别老屋,远离熟识的故乡,心情怎样?当然没有什么好心情,失落,怅然。“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一切显得冷冷清清,但不失一丝温情。母亲迎着出来了,侄儿宏儿飞出来,但母亲藏着许些凄凉的神情。
故乡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我”对她必定怀有特别的感情。“我家”家族兴旺,族人聚族而居,“父亲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无忧无虑,“大祭祀”“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家里一派热闹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的好友闰土,能装弶捉小鸟雀,“我们”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亲密无间。闰土活泼刚健、热情纯真,雪地装弶捕鸟,夏日捡拾贝壳,月下看瓜刺猹,潮汛时看有脚的跳鱼儿。他让“我”知道了“许多新鲜事”、“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我们感情很深,形影不离,分别时,难舍难分——“我急得大哭”,闰土“哭着不肯出门”。
朋友之情,至真至纯,邻里关系也是那么和谐淳朴。斜对门的开豆腐店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皮肤白皙,端庄文静。邻里间喜欢东家窜,西家玩。在“我”是个孩子时,杨二嫂还抱过“我”。
渐见故乡时,坐在船上,“我”的心情很复杂——有浓重的乡愁、卖房子的无奈。“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买去,再去增添。”家道衰落的同时,又对故乡存有美好的记忆,可以见到美丽的家乡、可爱的人,心中不免充满期待,“我冒了严寒”,近乡情更怯,归心似箭。“从篷隙向外一望”,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现实无情地粉碎了我的故乡梦。灰暗的现实,使“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二、人情变了——对故乡的幻想荡然无存
在故乡,见到斜对门的开豆腐店的杨二嫂,精通人情世故的她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她用尖刻的语言嘲讽“我”,竭尽所能地吹捧“我”,无非想要一些破烂木器,见我毫无反应,就顺手牵羊地“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邻里关系变得这样不堪一击,“我”愕然、惶恐,“我”无话可说,“我”默默地站着。
见到好友闰土,“我”非常吃惊,因为闰土“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我”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我欲言又止,“有许多话想要涌出,但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而闰土说话时的断续省略,都是含义丰富的空白。如三处称老爷的省略句:(1)“老爷!……”(2)“知道老爷回来……”(3)“请老爷……”。这3个省略句活脱脱地刻画出中年闰土对儿时迅哥儿改称“老爷”时那种犹豫不决,欲言又止的神态,表现了他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自卑、迟钝、麻木的样子。当“我”听到闰土喊“老爷!……”时,“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知道“我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墙壁。“我”本以为,见到小时好友,喜极而泣,痛饮几大杯,畅谈少年趣事,此乃人生幸事。可现实的相见,目睹闰土的颓唐,感受闰土窘迫的处境,被生计折磨得仿佛石像一般。闰土与“我”见面时,从客套地打招呼,到说闲话,再到彼此无语。见面不如不见,心底仅存对故乡的幻想荡然无存了,“我”备受打击。
三、一扫而空——与故乡渐行渐远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的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人走茶凉,墙倒众人推。与故乡的物质链接(故乡的老屋)没有了,与故乡的精神链接(与闰土的深厚友谊)隔断了,与故乡渐行渐远,永远回不去了,永别故乡而去。
物质链和精神链双层断裂,使“我”心中不免悲哀沉重起来。故乡的未来渺茫得说不清楚。文末的语句“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串串脚印相当于省略号——“……”。故乡的路断了?以后说不准,对前途的憧憬,倒是给绝望的心灵以慰藉。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2
关键词:《英国病人》 艺术特色 叙事结构 多元化
一、翁达杰作品《英国病人》概述
加拿大著名作家迈克尔・翁达杰出生于1943年的英国殖民地锡兰,作家身上有着荷兰、英国、印度多国血统,复杂的文化身份以及生活于殖民地的童年时光为作家书写独具特色的“世界小说”打下深刻的烙印,为翁达杰日后成为跨国界、跨文化的无国界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奠定了基础。翁达杰于1962年移居加拿大,在大学攻读英国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多伦多约克大学格兰登学院教授英国文学,同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英国病人》是翁达杰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1992年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很大反响,并于同年一举夺得英语“布克小说奖”,使得迈克尔・翁达杰一跃成为国际瞩目的小说家,之后这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同样取得巨大的成功,同名电影囊括了1996年奥斯卡9项大奖。作品《英国病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作为背景,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的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个饱经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在此因缘际会,小说围绕四位主人公展开极具强度及密度的叙述。他们分别是:英军护士汉娜、被剁掉手指的英国特工卡拉瓦乔、印度锡克族工兵辛格以及一个全身重度烧伤的被其他三位主人公称作“英国病人”的神秘人物。这位“英国病人”因重度烧伤,全身绑着绷带而无法辨认,故而作品中的其他三位主人公一再以各种方式探究他的真实身份,最终这位“英国病人”有感于护士汉娜的悉心照料, 向其讲述自己的生平和爱情经历,这位名叫奥马尔希的匈牙利贵族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他在撒哈拉沙漠考察期间爱上了有夫之妇凯瑟琳,为爱铤而走险,最终凯瑟琳死去,奥马尔希浑身烧伤彻底毁容,被当做盟军士兵送到意大利。翁达杰以异于传统小说的创造套路书写小说,用优美而抒情的笔触描绘四位主人公的因缘际会,他们饱受战乱的苦楚,深陷爱情的漩涡,因为战争的缘故相遇于此,在这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废弃别墅里,虽然没有震撼淋漓的战争场面,听不到轰鸣的枪炮及战场上的厮杀,但战争却无时无刻不彰显出其真实的存在感。作品以精湛绝伦的叙事手法,多元化的体裁,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多元文化的广阔视野,涵盖了战争、死亡、爱情、背叛、历史等多角度的混杂元素,彰显出作品深刻的意蕴及高超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一部宏大而精致的史诗。
二、解读作品《英国病人》的艺术特色
(一)复杂独特的叙事结构
作品《英国病人》的叙事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了小叙事、线型结构及网状结构等多种结构构架的应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大多采取类型化的宏大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善与恶,即盟军是正义的,而纳粹是罪恶的。作品《英国病人》同样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然而作品摒弃了宏大叙事,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场面,没有刻画类型化的脸谱人物,没有体现明显的正义与邪恶,作家翁达杰通过复杂的小叙事展开故事的整体结构,将叙事视角聚焦在意大利的一栋废弃别墅里,通过病人、护士、特工、工兵四位主人公的对话、诱供、回忆展开故事情节,体现作家对战争的思考和描写,揭示人类的真实艰难、超越的痛苦及其渴望超越的深层意识。除了在作品中运用小叙事的结构,作家翁达杰同时也在叙事中融入线型结构,作品中,因重度烧伤而全身绑着绷带的“英国病人”从坠落的飞机中被救出,护士汉娜对其精心的照料,以及他慢慢恢复记忆之后对自己生平及爱情经历的回忆及讲述,构成一条完整的线型叙事线索,在这一线型叙事结构中,翁达杰用优美生动的文字将主人公奥马尔希的人生境遇娓娓道来,奥马尔希与凯瑟琳之间违背传统道德教条的特殊恋情在作家笔下显得凄美感人,作家自身丰富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在线型叙事结构的运用中得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外,作家还运用网状结构的叙事模式,将破解奥马尔希的身份作为故事的主线,而奥马尔希与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护士汉娜与工兵辛格的情感故事则是两条副线,使得作品不仅有贯穿情节发展始终的主线,也有纵横其中的支线,两种时空在作品中交织变换,小说中的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物、各种矛盾冲突、每个情节,均被作家巧妙地加以编织构造,成为整部作品结构大网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一部分的缺失与损害都会使整个故事缺乏相应的合理性及逻辑性。作家以其超强的控制力,在作品中自由转换叙事结构,使作品以一部极为庞大的叙事体系呈现给读者,这个体系中,不仅涵盖了四位主人公不同的背景、经历及情感故事,也有着对非洲地理知识、沙漠部落奇特风俗、甚至是手枪性能原理、排雷工兵技能等相关知识的详尽描述,作品中复杂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其超越文字的效果迸发出极大的艺术魅力,使得小说文本得以有力丰富,故事主题得以不断深化,故事情节更为生动、饱满、立体,给予读者强烈的阅读。
(二)多元化的文学体裁
作家翁达杰积极探索并实践“跨文体”及“跨文本”写作,打破文学体裁之间的阻隔,突破体裁的藩篱,在写作的过程中进行最大限度的颠覆并反叛传统,给文学领域注入鲜活的生机。作品《英国病人》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创作套路,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传记、病史记录、医学档案、新闻报道等诸多体裁,使作品不但具有小说式的生动情节,还具备诗歌式的抒情特色,史诗式的神圣奇幻,散文式的清新优美。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作品,《英国病人》本身的小说体裁自然是极为明显的,作家以唯美准确的笔触,非凡大胆的表现力及纯熟巧妙的掌控力塑造了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位饱受战争创伤的主人公形象及其不同的命运,穿插了奥马尔希与凯瑟琳的爱情故事、护士汉娜与工兵辛格两对恋人的情感故事及其爱情纠葛,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小说情境。翁达杰的写作生涯从写诗开始,他在小说及诗歌领域均有着自身独特的风格,而在作品《英国病人》中,作家更是延续其诗人特质,将诗歌体裁运用到小说中,使作品展现出浓郁的诗歌抒情特色,使得这部作品有“一首如烟似幻的诗作”之美誉。例如,小说中,作家引用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来表达奥尔马希初遇有夫之妇凯瑟琳的爱情萌动及矛盾心理,借由诗歌中超越于现实的描绘暗示了故事结局的悲剧性,达到隐喻的效果,以诗歌的运用深化作品的内涵,控制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可见,作家翁达杰在作品《英国病人》中,借由诗歌表达作品人物的情感,彰显作品中的情感艺术,提升读者对小说的艺术感受。作家同样在这部作品中广泛运用散文的文学体裁,以散文式的不完整勾勒出战争时代人们生活以及情感的片断,以散文式清新自然的语言刻画人物的细微心理、表现人物的魅力,以散文式的随意性将主人公的衷情爱意缓缓道来,使作品的情感更显真挚,艺术魅力更为动人,文字更为精彩优美。作品《英国病人》中,作家虚构了大量的地理及传说,刻意拉长了故事的地理时间跨度,将人物事件散布在不同的章节中,使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及奇幻色彩。而主人公奥尔马希致死不离手那本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作品《历史》,则给作品带来浓烈的历史纵深感,使作品中构造的爱情悲剧在历史的映衬下表现出更为厚重的思想意蕴。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在《英国病人》中的运用,增强了作品对情感抒发及主题阐释的力度,彰显了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
作品《英国病人》的主线是意大利一栋废弃别墅里,四位主人公的因缘际会,以及护士、特工、工兵对重度烧伤难辨身份的“英国病人”身份的探究,而当“英国病人”将自己的生平和爱情经历缓缓道来之后,他口中的故事成了作品的副线,由此看出作品的时间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空间在意大利别墅、埃及开罗、利比亚沙漠之间不断穿插。作家打破传统的时空设置范式,将作品中的时空放置在虚拟跳跃的空间里,使其得以无限放大,凸起其震撼人心的效果。作品开篇描写了意大利佛罗伦萨北部一栋废弃别墅里,护士汉娜悉心照顾重度烧伤面目全非的病人,与此同时,故事情节不断跳跃到利比亚沙漠中奥马尔希的种种经历遭遇中,作品在两个时空中不断倒错穿插。而当作品的另外两位主人公:特工卡拉瓦乔与工兵辛格相继进入别墅,四人在交谈、相处、探究的过程中,时空在别墅里的现实情景与主人公的往事际遇中不断穿梭跳跃。作品的第五、六章中,作家将其对奥尔马希和凯瑟琳生死之恋的刻画穿插于沙漠、集市、废墟、飞机等跳跃的时空之中,运用有关战争与沙漠勘探的描述点缀于三人的情感纠葛之中,以巨大的时空跨度增强故事的震撼之感。而作品的第七、八章,辛格以往的拆弹部队际遇与别墅里的现实中辛格与汉娜之间的情感历程两个时空不断跳跃,将读者牵入一段深沉平缓的爱情空间。而作品的结尾处,辛格与汉娜身处异度时空,却虚拟交叉出震撼的效果,令人唏嘘两者奇妙的命运。在《英国病人》中,作家借由这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安排的虚拟跳跃的时空设置提升了作品的故事性及感染力,使作品内容更为紧凑和饱满。语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M].丁骏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张康.论《英国病人》中小叙事的解构性[J].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9.
[3]郜娜.论翁达杰小说《英国病人》中的时间、空间和人物[J].辽宁师范大学,2010
[4]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3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虽然主人公男生本,还不到10岁,他还被哥哥称作“小矮人”呢。
本,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中招了。
他感到自己和以前不同了,他现在做什么都心不在焉的,因为每时每刻,他的脑海中都在顽固地想着一个人――他的同班同学安娜。
事情还要从班里转学来一个土里土气的女生开始。
她叫安娜,来自波兰,随父母一起来到德国。她那怪怪的打扮,还有站在那里就像是一个惊叹号的糟糕气质,引起了全班人的轻视。
其实大家轻视她,还因为她是波兰人,不是德国人。
事实上,她父母均为德国人,他们之前在波兰生活而已。
在大家的轻视和嘲笑声中,安娜那一双惊恐的悲伤的大眼睛,却让本心生怜惜,他竟然莫名其妙地对她惦记不已……
一个土里土气、一点也不漂亮而且傻傻呆呆的女孩。
小说的开头不久,便是本对着哥哥荷尔格轻声嘀咕了一句足以让荷尔格震惊的一句话,本说的是:“喂,荷尔格,你倒是说,爱上一个人以后,情况会怎么样?”
荷尔格刚开始以为自己听错了,接下来,他才简单地和本交流了几句,本就很不耐烦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用音乐声企图淹没自己大声的哭泣。
家里总是有一个告密的兄弟或是姐妹,本的哥哥荷尔格终于还是忍不住,在父母面前揭发了弟弟的秘密。
本注视着他,看看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荷尔格做了一个深呼吸,一副一肚子坏水的模样。“本有了女朋友,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
本想逃离,可是,爸爸妈妈却对此好奇得要命,妈妈甚至问他,是不是班里的卡佳?本没办法,只好勉强坦白交代了,他说是班里新转学来的安娜。
爸爸妈妈第一个反应是相当吃惊,第一是吃惊于本有女朋友这件事情,其次是本喜欢的女孩竟然来自波兰――
爸爸妈妈吃了一惊。“来自波兰,这时怎么回事?她属于那种移民家庭?”只听得爸爸在说。强调“那种”,这使本听起来十分不快。
他发誓再也不和家里任何熟人再说安娜了。
在每日相处的校园生活中,本和安娜逐渐接近,成为朋友。在他眼中,安娜真的是越来越可爱了,因为随着她和同学们日渐熟悉,她变得越来越活泼。
在本看来,那就是可爱。
虽然在和安娜交往的过程中,本时不时感到纠结,这倒不仅仅是来自男生而已的嘲笑,而是他对安娜态度的高度敏感、患得患失……
本逐渐接近安娜,他应邀去了安娜家做客,看到心爱的女孩,一大家人生活得很不容易,但是,他为安娜骄傲。
本很关心安娜父亲再就业的问题,为此,他和大人一样,在家里和爸爸商讨移民就业这样的社会问题,他期待着能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些答案。
他真的很关心安娜呢,而且,这样的关心,让他长大不少。
安娜也来到本的家里做客,她受到本父母的热情接待,然后,一家人出去游玩,本和安娜开小差溜到一个森林里,那里有湖水。
他们在水中游泳和嬉戏,两个孩子都很兴奋,但更多的是害羞――
这是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两个人坐在一起聊着天。
啊!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
最重要的是,本到这个时候,已开始享受安宁和平静的爱,和友情。
当他们回到本的父母身边时――
没有人抱怨和责怪,这让本感到意外。妈妈会心地微笑着,问了一句:“你们还不感到饿吗?”
本和安娜的亲密,引起班里同学的关注,男生们搞了一次恶作剧,那就是在上课前,大家都看到黑板上赫然写着四个字――
“本爱安娜”。
在大家的嘲笑声中,本尴尬极了。
这时候,有一个成人出场了,他,便是老师――希普曼先生。
“黑板上还缺一行字。”希普曼先生说。他说话声音很轻很轻,轻到没有一个人敢大声出气儿。
“有谁上来帮帮忙?”
一部分人在摇头,另一部分人傻乎乎地瞪着老师,本也想不出希普曼先生是何用意。
希普曼先生的手从本的肩上移开,又短暂地摸了摸他的头,大踏步朝黑板走去,拿起粉笔。
在“本爱安娜”的下面,以同样大小的印刷体字母写道:
“安娜爱本”
……
“爱是双方的事。“希普曼先生只说了一句。
这是老师的态度,他教会学生尊重爱,相互爱。
小说结尾,是别离。
本病了一些日子,安娜来看他了,他很惊喜,但安娜是来和他道别的。安娜的父亲找到了新工作,但是在外地,安娜要搬家了。
就像很多青梅竹马的孩子一样,他们最终将会分离,只留下纯真的回忆。而那些美好的童真和爱,便会淹没在岁月漫长的长河中。
等他们长大成人,那些童年的爱,还能记得几分呢?
事实上,的确很多这样的事情会发生。
所幸的是,我们读到了这样一本书《本爱阿娜》,书的作者,德国作家彼特・赫尔特林,以尊重的姿态,写了这样一个九岁男孩的情感故事。
这个故事有点幽默,有点心酸,也令人感动,感动不但源于本的真实情感,更来自书中那些大人,对童年情感的那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和尊重。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4
关键词:欲望;技术;智慧;游戏;生活;审美
众所周知,艺术兼具着审美和教育功能。我们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现代或后现代。在这个时代,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高技术化,但生态危机、人口危机、精神危机也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整个世界变得紊乱、浮躁,人类丧失了精神的家园,变得无家可归。于是,“克服无家可归的困境”,就成为艺术的根本使命。
那么艺术如何克服无家可归的困境?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生活首先表现为它的欲望及其实现。为了满足欲望,人们运用各种工具已达到目的,但不论是欲望还是工具,它们都需要智慧(大道、真理、知识等亦即道)的指引。所以“生活世界就是智慧和欲望、工具三者的聚集活动。我们称这种活动为游戏。”人制造或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一种广义的技术,所以说“生活世界就是欲、技、道的游戏”。正是因为如此,艺术克服无家可归的途径就是:“让人进入生活世界的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中去,成为游戏的人,亦即审美的人。”艺术现象源于生活世界,所以在根本性上,艺术就是欲、技、道共同游戏的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特别的技能活动,而且是对欲望的生产和对“大道”的显现。电视节目作为大众艺术之一当然也具有此本性。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开播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极高的关注度,成为电视荧屏上无可争议的主角。2010年6月针对社会舆论,《非诚勿扰》进行了改版,改版之后其收视率并未受到影响。据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索福瑞CSM71城市平均收视率达到3.73%,《非诚勿扰》毫无悬念地继续牢牢占据晚间节目档第一的位置,并且它的辐射力已经走出国门冲向了海外,节目在海外华人中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作为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使日常生活中的相亲成为一种艺术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参与者进入生活世界的欲、技、道的游戏中去,成为游戏的人。节目运用现代电视技艺,充分表现了现代人的真实欲望,显现了当代社会多元的智慧。游戏中,参与者既在切实生活又在创作艺术,节目让生活成为审美,参与者成为审美的人。
1.欲:的表现与满足
人的生活首先表现为它的欲望及其实现。现代技术似乎为人的欲望的实现提供了很多手段,但他对欲望本身却进行了根本性的控制,欲望变成了技术的欲望。因此当艺术表达欲望时,其基本特性是解构性的。这种解构的特性之一就是对被社会所压抑的人的欲望自身的释放:一方面,它让欲望回归自然,另一方面让欲望走向文化,使欲望变得审美化。
古人云:食色,性也。意思是说饮食和男女情爱是人的本性。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食欲已退居其次,则显得尤为突出,因为现代社会的高科技看似将人的距离拉近,但是紧张的生活节奏,繁重的工作压力以及人们对于物质的贪婪的追求等社会现实,造成了男女交往的障碍,青年男女的不但不能自由释放,反而是备受压抑。《非诚勿扰》为大众释放提供了时间与空间,在这里,青年男女不论身份与地位、美貌与平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爱观、择偶观、婚恋观,真实而大胆地展露自己的快乐与悲伤、欣赏与嘲讽、理想与欲望,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切实地经历着男女交往的情感体验,从而得到日常真实生活中所无法得到的情感满足。
《非诚勿扰》不仅为男女嘉宾制造了释放欲望的平台,也为观众提供了欲望抒发的机会。费斯克认为,受众在阅读文本时,会结合自身的社会经历产生一系列顺从或抵制社会意义的的,这种产生的根源来自意识形态内部的宰制力量,它关注的是社会认同与承认。当宰制力量及其所提倡的主体性符合受众的利益时,产生的便会对此顺从;相反,当宰制力量及其所提倡的主体性违背受众的利益时,产生的便会对此抵抗或者修正。正是因为这种顺从或抵抗,让社会中各种权力等级的大众在阅读文本时生产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非诚勿扰》节目的嘉宾来自社会各种权力等级:女嘉宾的性格、相貌、气质各不相同,男嘉宾的家庭背景、情感故事、人生经历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分别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职业,这让更多的观众能从嘉宾身上找到某种与自己相似的特点,主动对嘉宾进行情感联系和身份认同,观众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化身为男嘉宾或者是女嘉宾,选择男生或者女生。这样,观众不仅只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成为了审美的人,这一切让节目在更大范围内受到大众的认可。
2.技:巧妙与新颖的“真人秀”
随着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到来,日常化审美成为独有的一种审美方式。《非诚勿扰》遮用了日常化审美理念,让生活中的“相亲”成为审美。它借鉴了“真人秀”节目的一些特点。
真人秀节目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对被记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的特征。从电视的本质看,真人秀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和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下,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又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真人秀节目满足了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非诚勿扰》节目每期由24位女嘉宾5位男嘉宾参与,24位女嘉宾相对固定,男嘉宾都由节日组在各大城市选出,嘉宾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寻找男女朋友。在每期5个男嘉宾中,必然有一个形象不错的,有一个职业不错的,一个曾经有过丰富情感故事的,还有一个敢予表达某种价值观的,这让节目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更多可看的内容。由于节目在对男嘉宾和女嘉宾的选择上突出了多样性和可看性,这让《非诚勿扰》从一个单调的节目变成了一个个精彩故事的呈现,所以每期都可给观众留下可以讨论的人或事,让相亲类节目变得生活化和故事化。
《非诚勿扰》运用了巧妙而新颖的形式规则还原了生活的真实情境。《非诚勿扰》舞台是一个大型的T形台,在舞台的高处设置了24个女嘉宾的位置,女嘉宾在主持人简单的开场白后,伴随着歌曲《girl friend》依次登场。女嘉宾站定在各自的嘉宾台后,全场闪起五颜六色的灯光,这时,男嘉宾乘坐女嘉宾对面的升降梯缓缓降下,走到主持人处选择心动女生。之后,男嘉宾将接受女嘉宾的三重考验: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女嘉宾在考验男嘉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将嘉宾台上的灯熄灭。如果男嘉宾在接受这三重考验后,女嘉宾灯全灭,则男生就必须离开。若还有女嘉宾的灯是亮着的,男嘉宾则会进入男生特权,有机会选择自己心仪的女生。如果男嘉宾首轮过后超过22
盏灯亮,那么牵手成功韵男女嘉宾将收到大奖。从游戏形式和规则看,节目赋予男女嘉宾相当的权利,并且看似偏向女性:女嘉宾站在舞台高处成为观众的焦点,她们首先决定男嘉宾的去留,在台上她们甚至可以批评男嘉宾的一切,显得高高在上。但到关键时刻,决定牵手的主动权仍然属于男嘉宾。男嘉宾从升降梯降下,暗示了其本质上居高的地位,而三重考验的设置更像是为英雄创设的关卡,如果闯关成功可以更显英雄本色,不仅可以抱得美人归,而且还能获得重大奖励。这正是当今社会两性关系的真实写照:妇女可以参与工作、拥有事业、主导情感、领导家庭,看上去男女平等一但事实上世界却仍然是以男权为中心,更多时‘候女性仍是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的。
3.道:三位一体的多元智慧
《非诚勿扰》虽然是一档交友节目,但却能够体现出多元的智慧。在男女嘉宾相互的交流和介绍的过程当中,往往能体现出当代青年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其中有注重精神财富的,也有追求物质享受的;有艰苦创业的,也有摆阔炫富的;有志在贡献社会的,也有只图个人家庭的。以交友为主题又伴随着一些相关的社会话题:大学生村官、美女试婚、同居问题、自主创业及单亲家庭等。
多元的智慧碰撞在一起势必有时会引起混乱,所以在庞大的T型台上,除了男女嘉宾外,节目在场上还设置了一名主持人,一名男性的性格色彩分析师和一名女性的心理学家,三人所体现的智慧各有千秋,他们是智慧的核心,同时也是游戏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持人孟非,有着多年民生新闻的主持经历,这种经历让他对百姓生活有更多了解,对社会问题的把握更加敏锐。他在微博里说:我们希望非诚勿扰是一个不仅仅能够让大家与喜欢的人邂逅的地方,更是一个展示价值观的舞台,吸引我的就是这里会有很多真实的答案,而非标准答案。所以他在主持《非诚勿扰》时,能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待婚恋这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在与现场男女嘉宾进行对话交流时,能准确巧妙地予以引导和掌控,注重探讨过程而非最终结论。其主持风格严肃而不失风趣,幽默而不失端庄。性格色彩分析师乐嘉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与主持人决然不同,他外形俊朗,个性鲜明。语言犀利,对问题的分析一针见血,面对男女嘉宾有时毫不留情。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和各方的交谈,分析嘉宾性格,在男女嘉宾互动过程中提出社会关注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以供探讨,有时也对男女嘉宾的情感问题给予适当指导。心理学家黄菡温文尔雅、成熟睿智,她总是从一个成熟的女性师长的角度对女性心理和谈话主题进行更准确地把握和引导言说,给节目增添了更多温馨与感动。
艺术不仅是一种特别的技能活动,是对欲望的生产,而且是对“大道”的显现。《非诚勿扰》对于“大道”的显现,恰恰在于主持人和两位心理学家。在不违背整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条件下,他们不仅真实的表现了各自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洞见,而且针对男女嘉宾的言谈,他们也能适时总结点评,给与意见。
先看孟非,他的评论总是深沉而简练。
他说:“服从多数,尊重少数,宽容个别(大意)”,可见其对人对事的态度。“你总在证明自己是有思想的人,其实真正有思想的人是不用时时来证明自己的。”表明做人的方式;面对嘉宾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偏见,他说:“讲到单亲家庭,人们总以为缺少爱,但是可能有另一种情况,单亲孩子可能得到2个家庭的爱。”
乐嘉对于男嘉宾的忠告则显得诚恳而深刻。
他强调男人的责任感:“你一生担负的责任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四个,对自己的父母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的女人和感情负责,对这个世界负责”;他建议男人择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对男人很贴切。跟上进的人交朋友,跟有人生品位的人交朋友,你会获益很多”;建议自主创业的80后:“当你的能力不够巨大时,过早狂妄会付出惨痛代价”:他批评“宝马男”:“我到目前为止没见过比你胆子更大的人。”
黄菡老师则用温暖的话语为男女嘉宾剖析人性,指明方向。
她告诫女性应更注重内在的修养:“把买化妆品的钱去买两本好书,漂亮的容颜固然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丰富的内涵却能让人经久不忘”;她指引女性的择偶观:“去发现一个有潜力的男人,往往比去傍大款更切合实际。并且你会更有成就感。”她激励女性应自立自强:“找一个人品好的人,图的是不用担心有一天被抛弃;找一个生活条件好的,图的是不用担心有一天失业,其实婚姻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不管你和多少人生活,你还是要独立生活。”
20世纪,马尔库塞在《与文明》中深刻察觉到现代文明的弊病与人类生活的困境,他呼吁一种“无压抑性的文化”,主张一种渴望把工作转化为游戏,把生活转化为审美,把必然转化为自由的新感性。他告诉我们,艺术要克服无家可归的困境就是将生活审美化:让人进入生活世界的欲望、技术和智慧的游戏中去,成为游戏的人,亦即审美的人。电视艺术理当如此。正是因为节目组将《非诚勿扰》打造成一场欲、技、道的游戏,所以《非诚勿扰》才能屡居收视率榜首,为社会各界所关注。
参考文献:
[1][2][3]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5]揭秘《非诚勿扰》制作流程.嘉宾选择有标准[EB/OL]http://zt-hzrb.省略/system/2010/05/25/010662037.shtml.
[6]马尔库塞.与文明.[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真实情感故事范文5
海清以媳妇角色成名,她本人绝对不是电视剧里任人搓扁揉圆的温顺媳妇。这样的转变很像范晓萱,以《健康歌》《痘痘龙》等童趣流行歌曲成名,年近30突然开始抽烟文身搞摇滚。范晓萱的妈妈是香港老牌爵士歌手,范晓萱最好的作品都在转型后。“亚洲独立女性代言人”的提法也许更接近海清的本色。
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有可爱的儿子,有如日中天的事业,有令人羡慕的自由……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好的组合呢?海清为自己转型的铺垫,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她努力从家庭剧的框子中跳出来。从《心术》以后,海清角色的战场从家庭转向了职场。
新时代“抹布女”
“抹布女”指代为了爱情宁愿牺牲自己的事业、青春,全心全意帮助爱人事业成功,最后却被抛弃的悲剧女性。这个词来自日本漫画,但与中国女性似乎更有共鸣。在家里,她们被要求成为美丽精致的性感猫咪,还要承担生子和大部分家务;在职场,她们要爆发出和男性一样的战士荷尔蒙,但升职时又常常遭遇“透明天花板”阻拦。大部分女性很难兼顾事业与家庭,放弃任何一个战场都代价巨大。
《抹布女也有春天》向为爱情和家庭付出和牺牲的老抹布女们致敬,也为新时代的抹布女王们立碑。故事讲述了4S店的汽修师罗小葱与文艺漫画男之间浪漫谐趣情感故事。海清饰演罗小葱,寿衣店家的女儿,不做作,不拜金,简单率真。罗小葱在青春的尾巴上成了故事里悲催的女主角,她被前男友张华抛弃,接着阴差阳错地嫁给了一个失业的草根漫画男吴桐。这段半真半假的婚姻在罗小葱挖空心思的努力下,终于把结婚证上的两个符号变成了货真价实的两口子。吴桐总算慢慢适应了婚姻生活,然而甜蜜刚刚开始,新的挑战又接踵而至。
罗小葱为了辅佐在“豺狼虎豹”中生存的老公,到老公的公司做起了办公室的白领。她不得不放下熟练的扳手,去操作生疏的OFFICE软件,每天踩着深恶痛绝的高跟鞋,还要被迫对中学时的死对头江黛笑脸相迎。
更糟糕的是,罗小葱陷入了纨绔上司林枫和对自己旧情复燃的张华的双面夹击。职场上,罗小葱夫妻俩如履薄冰、同甘共苦,可在家里,硝烟却一刻未曾停歇:强势的大姑姐何必磕上精明的丈母娘宋美玉,闹出啼笑皆非的风波。然而真正让罗小葱手足无措的是,结婚快一年了竟又冒出个贵妇婆婆孙小雅。虽然罗小葱一再努力,夫妻俩的感情却还是在一次次打击下出现裂痕。吴桐的初恋那洋的再三挑衅成为压垮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一切让罗小葱意识到,自己绝对不要像母亲宋美玉一样,做一味退让注定被抛弃的老抹布女,她既要擦亮老公的前程,也要擦亮自己的生活。罗小葱不是在“抹桃花”就是在“抹小人”的路上,她是拒绝当“老抹布”的新时代抹布女,也坚信一定能找到属于抹布女自己的春天。
看完剧本,海清被深深吸引了,“因为这部戏着眼于现实,着眼于年轻人的奋斗,人物很真实,能刻画出当下社会人的真实状态。”
开机会上,海清与其他演员大摆神曲《江南Style》Pose供媒体拍照。在海清眼中,张译在这部戏中还是比较谦虚,因为他从不飙戏,更不会跟海清飙戏——再说也飙不过她。海清调侃他:“他不飙戏,主要是因为他的长相也不抢戏啊。”张译面对海清的“羞辱”毫无压力,他痴情地说:“对的,私下我还是觉得海清特别好看。”而扮演张华的芦芳生则表示,上大学时就一直看海清的戏,而今终于如愿以偿可以与其搭戏,话毕还送上保暖内衣,嘱咐其冬天拍戏要保暖。
电视剧拍摄期间,正赶上海清的生日,剧组提前安排了蛋糕为她庆祝。本想给她一个惊喜,谁知海清给大家的惊喜更大,她反送大家枕头作为礼物。对于这个特殊的礼物,导演以及其他演员都表示很感动,“收到这么贴心实用的礼物,在剧组里还真是头一次。”海清说,演员这一行,通宵赶戏的情况非常多,大家都经常睡眠不足。还有很多上班族工作压力也很大,早出晚归,出现很多健康问题。送这个枕头给大家,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有好的睡眠——现在什么都没有健康值钱。
罗小葱是一位新时代抹布女,她能够逆流而上积极面对挫折争取幸福,传递一种积极励志的正能量——这是海清出演该角色的最重要原因。海清说:“我觉得罗小葱始终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她身上的那股韧劲儿特别可贵。不管被定义成什么类型的女性,重要的是知道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找准人生的理想。她的奋斗历程就是当今社会中产阶级女性的真实写照。”拍摄期间,海清还收到了春晚剧组的邀请。她想安心拍戏,只好婉拒。
从厨房到后厨的战斗
拍《抹布女的春天》,海清为演好汽修工,体验了很久的生活。早在拍《后厨》的时候,海清就已体会借戏学艺的快乐。她扮演的是一位受过科班培训的美女主厨,《后厨》最吸引她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厨师角色。海清自封为“好吃鬼”,对吃有很高的要求,剧中有些地方通过美食体现人生观特别新鲜。
为了原汁原味地还原后厨生活,《后厨》剧组联系了著名的广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将大批厨房设备和用具投入到拍摄中,新东方也派出上百名学生参与《后厨》的拍摄。此外,学校还选派多名烹饪大师亲临拍摄现场,制作几百道经典粤菜、点心、雕刻等厨品供剧组拍摄。汪幸生大师作为该剧的烹饪技术指导,根据自身多年烹饪研究经验,给剧组献计献策。《后厨》中,海清的职位是粤菜行政主厨,年薪百万,开名牌跑车。由于戏中有大量颠大勺的真实绝活,海清去广州专门找师父学习,每天拍戏要颠几十次。一个月后,她的左手基本废了,什么都拿不起来。学成以后,海清给同事们做排骨汤,大家夸她做出了大厨的味道。
是大龄剩女,与小沈阳扮演的时慧宝同属一个饭店。拍戏之前,海清听说要和小沈阳搭档,她预感自己会笑场,她对小沈阳的印象还是春晚《不差钱》中的样子。可是没想到,开拍以后,小沈阳一点儿也不娘娘腔,反而海清跟他学了很多搞笑的东北话。因为觉得自己做饭难吃,海清在家很少给孩子做饭。在剧中,她一直吃素。小沈阳拍完《不差钱》被指发胖,他也在天天减肥。于是两个人都是每天只吃一顿饭,饿得大眼瞪小眼。
拍完这部戏,海清在剧中玩的体感游戏机和白色毛衣,在淘宝上成为爆款,每个卖家都写着“海清隆重推荐”。海清说,成功的事业是女人的隐形高级化妆品,它带给女人的自信是由内而外的。
T比男人勇敢
在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海清扮演“拉拉”周逸,与汤唯饰演的文佳佳、买红妹饰演的陈悦一起住在美国一家月子中心。这三个女人带着各自不同的心事来到美国生子,也经历了种种冲突和理解。
戏外,汤唯是观众心中的女神;戏里,周逸是文佳佳的女神。周逸挺着大肚子,还能操纵上千万的生意。她一头银色短发,帅气漂亮,生意场上杀伐决断。电影一上映,海清扮演的周逸立刻引起了女同性恋话题的热烈探讨。在接受采访时,海清也不忘为她们撑腰:“爱情是不分性别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行为,生活中我一点都不排斥同性恋。”
周逸是同性恋,为了和女朋友组成家庭,她甘愿人工受孕。海清最初看到这个剧本的时候,不是被角色的性别取向打动,而是为周逸为爱情所做的努力而感动。女同性恋中比较偏向女性的一方被称为P,像周逸一样偏向男性的一方被称为T。在现实生活中,当一对女同性恋人决定生孩子时,人们会顺利成章地认为这个责任是P的,因为生孩子是女人天经地义的责任。但现实情况是,T生孩子远远比P多,因为T不愿意自己的“女人”承担生育带来的事业中断、巨大疼痛和身材走样等诸多痛苦。相比之下,T们宁愿自己承担“抹布女”的风险。
为了把“帅T”演得像那么回事,在开拍之前,海清主动向导演要求把头发染成银白色。她解释说:“在我的设想中,这个角色怀孕的迹象会让她特别女性,那么我们需要在其他方面把她往男性身上拉一拉。除了服装上偏中性以外,把头发换一种颜色可能会有所帮助。”为了这个新造型,海清也是吃尽苦头。因为染发需要先把黑发素漂掉然后再上色,而且染一次最长只能保持一个星期,因此为拍这部戏,海清总共染了三次头发,头皮因为损伤太大而疼了一个多月。
海清透露,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和汤唯在月子中心对骂。片中,她一句“就你这么花法,你这钱不定谁老公的呢”将两个女人间的战争引爆。对于这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唇枪舌战,海清演到快要崩溃。用中文去骂,观众会非常熟悉,但是骂出去的英文台词,她一开始说不出口,总感觉语境不对。最后,剧组所有的男同胞都在现场帮她说这句台词,这句台词被重复了无数遍,让海清觉得自己说的英文,不像想象中的不自然,这才顺利渡过难关。
戏里,周逸脾气火爆,与拜金女文佳佳冲突不断。月子中心也因为这两个孕妇鸡飞狗跳。拍三人吵架的戏时,买红妹把“大姐大”的头衔送给了海清,因为海清不仅在戏内气场强大,戏外也经常安慰汤唯。汤唯演喜剧心里没底,海清便在拍摄吵架戏份时亲身示范,教汤唯如何发飙。“她是个很有天赋的演员,很照顾我这个没经验的。”汤唯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对海清的感激之情。海清回忆,刚开始汤唯好像有点焦虑,也许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孕妇角色。自己因为有当妈妈的经验,于是就安慰汤唯,在拍吵架戏的时候,也让汤唯看看自己带孕发飙的样子。大家后来就慢慢完全入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