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习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习总结

对学习总结范文1

首先我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在工作中不仅会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更加会增强团支部的凝聚力,为了建设更加团结和谐具有凝聚力的团支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深深感觉到了我的责任的重大,更加下定决心要干好本职工作,在门诊医技党总支和团总支领导下,努力前行。

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在工作中至关重要。可以说团支书的工作是复杂繁琐,有的时候也是枯燥无味的,在这种情况下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将会是我们前行的关键。

很高兴在工作中能学习到很多的社会知识,这不仅仅是一个好的了解社会的机会,更加是让我检验自己,是一个难得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在这中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是成功的关键。待人处世便是人际关系的客观反映。在日常工作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显示出来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在我更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对学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英语介词习得;原型理论;原型效应;概念迁移假说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56-04

[作者简介]王晶(1989―),女,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2级在读硕士。

英语介词语义抽象而复杂,恰当地使用英语介词对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一直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并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研究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角度,回顾性研究较少。为了较全面地了解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现状,引起研究者对英语介词习得的关注,本文以原型理论和概念迁移假说为基础,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发掘了研究成果对英语介词学习的启示,以期以此为契机,为英语介词习得提供一点帮助。

一、理论回顾

近30年来,范畴理论和语言迁移一直是指导语言学家进行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主要理论,而范畴理论又以原型理论为主导。在语言迁移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逐渐转向了概念层面,探索影响英语介词习得的深层次原因。

(一)原型理论与原型效应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osch等[1]根据Wittgenstein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及Berlin和Kay等认知心理学家对“焦点色”的研究提出了“典型范畴理论”,即“原型理论”。她认为同一范畴内部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完全具有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即原型;而不完全具备某一范畴成员全部特征的实体则是非典型成员。同一范畴的成员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结在一起,并且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目前语言学家对“原型”给出了三种界定方式。其一: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即原型样本。Rosch[2]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拥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体,而范畴是围绕原型建立起来的。其二:原型是抽象的图式表征。Reed[3]认为原型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在范畴化过程中人们就是以这些图示表征作为认知参照点对范畴进行切分的。其三:“原型加转换”的观点。这种界定方式可以理解为上述两种的结合。而“原型效应”指的就是范畴中的不相同地位,即同一范畴内部的一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拥有更多共同的范畴特点,因而更加具有认知凸显性,也就更具代表性。

(二)概念迁移假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发生重大转向。西方研究者开始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处研究语言迁移,从思维层面探究迁移的本质,提出了“概念迁移假说”。

该假说主要指,“人们在习得某种语言(如母语)的过程中,会形成某种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概念范畴化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化方式反过来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习得”[4]。由此可知概念迁移主要产生于语际不同的概念范畴系统及概念存储模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来说,发生概念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概念范畴化方式上不同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长期使用汉语这一意合语言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整体、悟性、具象的思维方式。而在英语形合特征的影响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逐渐形成了个体、理性、抽象的思维方式。Jarvis和Pavlenko[5]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可以改变学习者已有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也就是说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获得的新概念会使学习者调整并重组原有基于母语的概念结构,改变对实体的范畴化方式和注意倾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其整体思维方式会迁移到英语的产出中。

二、英语介词的基本情况

据寇姆统计,英语中各类介词共有285个,而汉语中不到30个。[6]根据Brown Corpus语料库可知,英语中最高频词汇前100个中有15个是介词。英语介词的重要地位及难以掌握的事实决定了对介词研究的必要性。

根据《薄冰英语语法》[7]一书中对介词进行的详细划分,按其构成可分为简单介词、复合介词、二重介词(即由两个介词搭配而成,但没有复合介词那样固定,如from under,until after等)、短语介词、分词介词5种。按其词义可分为表地点、表时间、表比较、表原因、表手段等15种。根据第二种分类,同一介词可属于多个类别,说明有些介词是多义的。介词一词多义是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介词习得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英语介词习得的相关研究

纵观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该领域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如Mougeon、Pavesi、Schumann等。第二类探索了空间范畴化等认知因素对介词习得的影响,如国外语言学家Correa-Beningfield、Jarvis和Odlin等,国内学者马书红、李佳和蔡金亭等。第三类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英汉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此类研究较少,国内仅有张会平和刘永兵两位做过相关研究。各类研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均有独特影响,给英语介词习得研究带来了有益启示;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之初,语言学家们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并没有考虑到母语和目标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异同及学习者空间认知方式的差别,这些语言学家有如Mougeon等、Pavesi、Schumann、Becker和Carroll、Munnich等。

国外语言学家们还从认知角度探索介词的习得。例如1986年Ijaz[8]基于原型理论,讨论了影响高水平学习者英语介词习得的语言和认知因素。他发现制约二语介词习得的主要因素是原型效应、母语的概念结构、母语和二语在空间语义上的差异。但他忽略了参照物对目标物的作用,没有正确认识到两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特征。1990年Correa-Beningfield[9]首次基于范畴化理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空间范畴的典型性因素和母语迁移对二语介词习得的影响,提出了“典型性迁移假说”,即当母语和目标语的空间典型概念相同时,会发生母语迁移。但他的研究没有考虑到如何界定二语介词的典型语义。2000年,Jarvis和Odlin[10]以70名母语为瑞典语和140名母语为芬兰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探索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结构及母语中表空间关系的语素对介词习得的作用,发现母语和目标语在语言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分别会导致负、正迁移。2001年,Navarro I Ferrando和Ricker[11]将母语为英语的本族语者为控制组,分别以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两组母语为西班牙语的英语二语学习者为观察组,考察了学习者英语空间介词“at”“on”“in”语义网络的习得状况。通过对比试验发现,与本族语者相比,观察组学习者无法准确判断以上空间介词的相似语义,没有完全掌握以上介词的所有语义项。

Ijaz、Correa-Beningfield及Jarvis和Odlin的研究虽然探索了英语介词习得的一些深层原因,但忽略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范畴化上(语际认知因素)的异同。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克服上述缺点。马书红[12]基于范畴化理论,以174名中国学生和58名英语本族语者为研究对象,讨论了“in”“on”“over”的核心语义及边缘语义,探索了目标语语内认知因素、语际认知因素和学习者语言水平对英语介词语义习得的影响。研究发现“目标语内部各空间范畴之间的语义共享以及目标语和母语在空间范畴化上的差异”[12]会给二语学习者造成一定的困扰,而这两个因素交叉影响时,习得难度会大大增加。她还发现二语学习者的空间语义知识并不是随着其整体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此外,在2010年的研究中,马书红[13]发现我国英语二语学习者对“in”“on”“over”核心语义成员的分类与本族语者较为一致,而边缘语义成员的划分与本族语者不一致。并且介词空间语义项的数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李佳、蔡金亭[14]在原则性多义网络的框架下,以15名英国本科生为对照组,以中等水平英语学习者和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为观察组,通过三项任务及回顾性访谈,探索了英语学习者对“above”“over”“under”“below”四个英语空间介词的习得情况。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对四个介词核心语义的掌握情况比边缘语义的好。与本族语者相比,两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空间介词的认知方式和认知机制上存在差异,导致对介词各个语义项有不同的心理认知距离,并且在使用这些介词的过程中受汉语概念系统的影响而产生母语概念负迁移现象。但他们的研究没有说明对核心语义和边缘语义的划分依据,也没有明确指出组成任务句子的数量。

张会平、刘永兵基于英语学习概念迁移框架,以词汇搭配与类联接为切入点,以母语为德语的英语学习者为对照组,通过语料库检索常用空间介词“in”“on”“at”的使用情况,分析了我国初级英语学习者在词汇层与语法层的概念迁移,发现我国初级英语学习者受母语思维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影响在词汇及语法层的概念迁移错误率很高,且具有独特性。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是否发生偏误与词汇概念的宽窄有关。

以上国内外研究大多关注英语介词空间语义项的习得,较少关注其隐喻义的习得。而介词的隐喻义是造成认知差异的重要原因,与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因此,探究英语介词的隐喻义可促进研究者更深刻地认识不同母语者的不同空间概念范畴化方式,进而更清楚地认识造成英语介词习得困难的深层次原因。据此分析,笔者认为以后的研究可以在介词隐喻义习得方面进一步努力。

四、对英语介词的学习启示

传统课堂的英语介词教学是将介词的各语义项列出,辅以例句,学习者无法灵活掌握。以上国内外对英语介词习得的研究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

第一,在英语介词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母语空间概念系统的影响,出现母语空间语义迁移和母语概念迁移。学习者应时刻提高自己的英汉空间概念的差异意识,不断加强英语介词空间概念系统的认知能力,克服来自母语空间概念系统的影响,并及时调整重组自己已有的空间概念系统,增加隐性知识。另外还要积极通过课堂学习和阅读相关书籍的方式增加自己的显性语法知识,主动内化新的概念。第二,学习者应尽可能地接触各类地道材料,在不同语境中体会介词的各个语义概念。对于难以内化的概念,要仔细对比新旧概念,系统总结两者的差别,再通过典型例子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增加阅读量、练习量等方式增加与介词陌生概念的接触频次以便达到较理想的学习结果。第三,根据以上研究,学习者应从介词核心语义项出发,丰富介词语义项,构建多义语义网络。这样有利于掌握介词的边缘语义,减轻记忆负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责任重大,应发挥自己的理论素养,运用原型理论,帮助学习者推导并构建介词的多义语义网络,了解核心语义与边缘语义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以往研究,尝试性地总结了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的现状。国内外英语介词习得研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研究主要从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出发探讨介词的习得顺序、学习策略、关键期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第二类研究是从空间范畴化的角度探索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因素、母语的空间概念、语内认知因素、语际认知因素等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等;第三类研究从概念迁移角度研究了英汉两种思维方式及概念化方式的异同对介词习得的影响。上述研究给英语介词习得启示良多,在主要以汉语为教学语言的环境下,学习者应在教师的帮助下建立介词的多义语义网络,通过不同方式完成对介词各个语义项的内化及新空间概念系统的建构,最终较全面地掌握英语介词。

参考文献:

[1]Rosch E,Mervis C B.Family Resemblances: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5(7):573-605.

[2]Rosch E.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75(3):92-233.

[3]Reed S K.Pattern Re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A].Technical Report[R].Perceptual Systems Laboratory. UCLA,1972:32.

[4]张会平,刘永兵.英语介词学习与概念迁移――以常用介词搭配与类联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69.

[5]Jarvis S,Pavlenko A.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8:16.

[6]彭启良.翻译与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4.

[7]薄冰.薄冰英语语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7:361-362.

[8]Ijaz H.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J].Language Learning,1986(36):401-451.

[9]Correa-Beningfield M R.Prototyp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Revue de Phonetique Appliquee,1990(95-97):131-135.

[10]Jarvis S,Odlin T.Morphological Type,Spatial Reference,and Language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0(22):535-556.

[11]Navarro I Ferrando I,Tricker D.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AT,IN and ON by EFL Students and Native Speakers[J].RESLA,2001(14):295-324.

[12]马书红.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7(2):173-183.

对学习总结范文3

一、安全生产

都说安全是天,可以前也并没有怎么在意,在实习期间才深刻的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在这里领导和工人都严格的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新工人来的第一课就是安全教育,我来的时候就首先的让我学习了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二、业务和技能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文观测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结合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自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日长生活

对学习总结范文4

关键词:体育教学;信息技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33-01

新课程标准对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日益广泛。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方向。体育教学的创新与改革需要信息技术的配合与支持。

一、信息技术和体育教学的关系与内涵

目前,在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助推力量,使教学效果产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与学科教学相互依存、紧急联系。在两者的关系之中,信息技术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来辅助教学,其本身信息就具有资源共享、全面互通等特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学习环境,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应用信息技术就是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方法与技术、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更具创造性,为推广素质教育作出贡献;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使体育教学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启发和激励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向“探究性的学习”转变,同时激励体育教师由以往的只顾“教书”向“研究性”的方向转变,进而激发学生和老师的主观创造性,提高其信息化水平。

二、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效果

1、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管理

信息技术的应用利于加强学校对体育教学的管理,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体育考试成绩的统计方法,教师通过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操作和数据化管理。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体育教学更加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多观看体育比赛的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比如,通过观看篮球比赛,学生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模仿训练,并感染其他同学开始喜欢篮球运动。当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出来以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各种体育运动标准动作剪辑下来,制作成课件并在体育课堂上给学生放映,结合所学习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通过不断的、自发性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扩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生动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技术动作的重难点,还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4、有利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在体育教学课堂上,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将体育动作真实的展现出来,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加深对体育运动和概念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揣摩,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良性循环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学习,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三、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局限性

1、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

当前由于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不均,并且受到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信息意识较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较为狭隘,缺乏对学科的前沿性和发展动态的关注度,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甚至还抱有怀疑态度。当然,身体练习和传统授课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然而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往往更生动、更直观且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2、体育教学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指出,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手段,由此决定了体育课的教学场地基本在户外,也就是说体育课受限于在室外过多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而降低了使用率。现阶段,有室内活动场地的学校数量并不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有一个相对闭合的空间,对设备和场地的要求较高,这就与体育实践教学产生了冲突。

四、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优化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不仅是时展的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教师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资源,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功能,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2、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主次关系

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信息技术这一特殊工具,是一种为了更好完成教学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而这并不等于说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实质上是在体育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而并存。所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使用教学方法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和时机,避免“为用而用”、“过渡使用”所造成的主次不分合影响目标完成。

3、制定优化政策,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各级有关部门应顺应时代潮流,加强管理,建立起相适应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在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从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目标出发,做好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逐步使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中达到科学与规范的要求,全面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对学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6(a)-0168-03

[Abstract] Objective Valu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study.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2014 March to 2015 September 2010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140 cases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clinical data, time of onset were greater than 6 hour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will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 72) and control group (n = 68),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exercise, observation group in the control group based on the uplink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including 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so 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5.56±2.45),(4.50±2.6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7.35 ±3.70)% and (5.65±3.78)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P

[Key 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Nerve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中医上称之为中风或卒中。其中主要是因多种原因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所引发的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是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若不及时救治,患者预后不佳,生活质量差,对患者家庭、生活等方面带来较大压力[1]。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卒中单元等疗法[2]。祖国医学中,该病属于“卒中”、“中风”范畴。治疗主要包括针灸、草药、熏洗、推拿等方法。该文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与常规疗法对2014年3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神经内科2014年3月―2015年9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该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成两组,观察组(n=72),其中41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3~80(64.2±10.3)岁;病程0~6(2.8±0.6)d。对照组(n=68),其中37例男,31例女;年龄范围:42~80(65.8±9.6)岁;病程0~5(2.5±0.5)d。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3]:将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提出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诊断标准作为依据;并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作为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纳入满足中医中风病与西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纳入首次发病、经头颅CT检查确诊、病程48 h内、改良Rink量表(MRS)评分不超过3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超过4分的患者。

排除标准:排除颅脑外伤、脑肿瘤、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其他严重全身性疾病、精神病以及神志昏迷等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首先实施常规疗法,主要采取降低颅内压、防治血小板凝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细胞、保护胃黏膜等疗法;并对患者应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以及调整血压等对症处理。

1.3.1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抗凝、降纤等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主要采取语言康复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

1.3.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主要应用针灸、中药等方法:(1)针灸疗法:针刺疗法适宜于治疗无脑水肿、颅高压的患者,该类患者要及早采取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①常规针刺法:将肩k穴、外关穴、曲池穴、环跳穴、手三里穴、阳陵泉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以及昆仑穴作为主穴;阳池穴、悬钟穴、后溪穴、阴市穴以及风市穴作为配穴,每次进针选取4~8个穴位;②醒脑开窍针刺法:将内关穴、印堂穴、三阴交穴以及人中穴作为主穴,将患侧尺泽穴、极泉穴、风池穴、委中穴以及合谷穴作为配穴;③头针治疗:主要取患者梗死病灶侧顶部、顶旁、顶颞前以及顶颞后等穴位,每次进针1寸,留针30 min,不实施手法治疗。选取穴位时,主要根据患者并发症适当加减,如患者伴有言语不利,则增加玉液穴与金津穴;如患者伴有吞咽障碍,则增加豁风穴和风池穴;如患者足内翻,则增加丘墟透照海穴。(2)中药疗法:为患者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将银杏达莫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2周为1个疗程。并给予患者活络通脉汤治疗,该方主要成分为丹参20 g,当归、枸杞、山楂、川芎、伸筋草各15 g,钩藤、胆南星各12 g,僵蚕、天麻、全蝎各10 g,上述诸药用水煎服,取汁300 mL,随症加减;1剂/d,分2次服用。

1.4 观察指标[4]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全血超敏C反应蛋白(血hs-CRP)等指标。其中:①神经功能缺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分值越低,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越好;②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③血hs-CRP:应用RCHE公司出产的MODULARP 型P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实施正态性检验,两独立样本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实施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2.2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对比

治疗1周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均高于治疗前(P

2.3 两组患者血hs-CRP浓度对比

治疗1、2周后,两组血hs-CRP浓度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主要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以及死亡率。病理变化主要以脑组织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患者血管管腔内出现痉挛、狭窄等;受到血液黏度增加、凝聚性增高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影响,使患者脑内局部动脉供血严重不足,进而使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等,使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循证医学研究[5]指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主要采取卒中单元疗法,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rt-PA溶栓以及抗凝等方法。

中医中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具有较多优势,如操作简单、手法多样、疗效突出以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被临床医学工作者广泛关注。中医疗效机制较广泛,无论是中药治疗还是针灸治疗,都涉及到如何挽救缺血半暗带、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增加脑缺血区供血、改善血流以及促进神经功能康复等方面[6]。

该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价值进行探讨,对照组行常规西医疗法联合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疗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普通针刺以及头针等方法,其中,针刺疗法主要具备以下优势[7]:①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区微循环,使局部血管扩张,并改善脑供血;患者发生脑卒中后,大脑内缺血区域血流速度较慢,甚至部分血管断流,导致脑内血液灌注量严重不足。②针刺可对脑缺血后炎症反应起到对抗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为脑卒中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等方面均有炎症反应参与。③针刺可对中性粒细胞的黏附与向缺血半暗区的浸润产生抑制,缓解炎症反应。④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针刺时,头针所对应的穴位和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的定位具有一致性,针刺可兴奋大脑皮质神经细胞,使脑神经细胞复苏,并可增强脑内代偿功能,进一步加快大脑功能恢复。中药治疗主要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成分主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与双嘧达莫,其中,双嘧达莫可对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银杏内酯成分可双重阻断血小板聚集,并对血小板合成TXA2产生抑制,防止血栓形成;银杏黄酮苷成分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并对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抑制,扩张血管,并改善动脉顺应性,降低脑血管阻力;白果内酯具备保护神经的作用[8]。且该次研究中所选用活络通脉汤中钩藤、天麻具有平息肝阳上扰的功效,辅以枸杞可达到养阴柔肝的效果;全蝎、僵蚕等药物具有息风止痉的作用;胆南星具有豁痰祛风的作用;山楂、当归、川芎、丹参等药物具有良好的活血祛瘀功效,伸筋草则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诸药联用可达到良好的平肝、去痰浊、气血通利、促进脑髓神机功能恢复的效果。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自拟活血通脉汤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功效,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血管内皮等有重要价值。将自拟活血通脉汤与常规基础治疗、针灸疗法等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对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重要帮助。该次结果显示,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后,观察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hs-CRP浓度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获得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张小平,宋水江.中西医联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84-1886.

[2] 陈飞.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5,5(27):145-146.

[3] 张成新,其满古丽・斯地克.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模式对维吾尔、汉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因子及其血流变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5,14(11):1380-1384.

[4] 陆锦新,周宗华.马来酸桂哌齐特超早期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3):28-29.

[5] 李信铭.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5,30(2):346-347.

[6] 沈永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12):1076-1077.

[7] 王康,邵通美.自拟活血化瘀方治疗轻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930-931.

[8] 周叶,胡春梅,朱瑾,等.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的疗效和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4,22(1):81-87.

[9] 刘胜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探讨[J].中外医疗,2013,32(17):126-127.

对学习总结范文6

摘要: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教c反应蛋白(hs―CRP1浓度的影响及他汀类治疗ACS的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50例ACS病人及30名正常对照者(NC组)的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辛伐他汀组每晚加服辛伐他汀20mg,常规组服安慰剂,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k-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P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白细胞介素6;高敏C反应蛋白;炎症;辛伐他汀

中图分类号:R541.4 R25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7-0633-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为冠心病急症,其范围涵盖了从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MI)到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等一系列临床病理生理状态。ACS主要病因是冠脉粥样斑块破裂而诱发血栓形成,冠脉粥样斑块的炎症是导致斑块破裂的重要机制。在ACS的发病机制研究中,探讨斑块不稳定性与易破裂特征就成为国内外心脏病学家的主要方向。血清中与炎症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ilst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浓度的升高与冠脉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已成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指标。研究表明,血循环中IL-6和hs-CRP水映了潜在的斑块炎症的强度,可预测斑块的脆性;测定IL-6和hs-CRP水平,可预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病人发生冠脉事件的危险性,评估ACS病人的预后。最近他汀类药物被认为可能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稳定斑块、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本实验探讨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ACS对病人血清中IL-6及hs-CRP浓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4年3月―2004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GS病人50例。剔除以下情况者:①急性感染、创伤或手术2周以内;②合并脑血管意外或外周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慢性结缔组织疾病或免疫性疾病;③入院前4周内服用他汀类药物。将ACS病人随机分成辛伐急性心肌梗死他汀组和常规组(每组25例)。辛伐他汀组男19例,女6例,(AMI)11例,UA14例;常规组男19例,女6例;AMI,9例,UA,16例。同时以3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行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检查排除心脏及其他脏器疾病后被选入正常对照组(NC组)。

ACS组及对照组中,除吸烟者比率在ACS组略高于NC组(P=0.047)外,各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史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入院第2天开始,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阿司匹林、β-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基础上,辛伐他汀组加用辛伐他汀(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每次20mg,每晚1次,常规组服安慰剂,平均随访3周。

1.3 血液样本采集 ACS组于入院后次日清晨,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06:00~07:00空腹抽取静脉血3mL,置塑料试管内,4℃下离心10min,分离血清置-70℃冰冻保存,待检测。平均随访3周后,再次测定血清hs-CRP,IL-6及血脂水平。

1.4 测定方法 血清IL-6浓度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工程有限公司)hs-CRP、血脂。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连续变量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或£检验,指标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

2 结果(见表2、表3)

3 讨论

IL-6作为炎症细胞分化的主要调节因子,主要源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是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分泌一种具在多种效能的细胞炎症因子。除可刺激肝脏产生急性期反应物(如CRP,纤维蛋白原)并与急性期C反应蛋白呈良好的正相关外,还可促进激活的巨噬细胞分化,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生成和释放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参与炎症的过程,还可以上调黏附分子和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加强炎症反应,并可导致斑块的破裂,参与了ACS的发生与发展。CRP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是在炎症因子(如TNF-α,IL-1,IL-6等)的刺激下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期炎症标志物,不但反映上游炎症因子的活性,本身尚具有激活补体、诱导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表达、促进内皮、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及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募集巨噬细胞至血管壁等作用。在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极微,但在急性炎症反应阶段,其含量可迅速增加1000多倍。实验证实,在急性炎症反应6h-8h内,CRP含量迅速升高,并在48h~72h达高峰黄炜等。所做的临床研究显示,心绞痛病人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UA病人血清CRP含量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病人,AMI病人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UA病人,而Anderson等也发现,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病人血清CRP浓度约为正常人的4倍,提示血清CRP浓度在判断心绞痛和AMI病人病情的稳定性及严重程度上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赵晓燕等。在对CRP与UAP危险度分级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随着UAP危险度分级的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及急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也增加,与CRP的升高相平行,说明CRP不但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冠心病的进展及不良事件的产生相关。随着血浆CRP浓度的增加,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去除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影响CRP浓度的因素后,CRP的浓度仍是病人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本实验结果显示,ACS病人血清IL-6及hs-CRP水平均明显增高,与关瑜等实验结果一致,可见炎症参与了ACS的病理过程。本研究显示,ACS病人经辛伐他汀治疗3周后,血清IL-6及hs-CRP浓度下降,他汀类药物抗炎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体外及动物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减少粥样斑中的巨噬细胞数量,抑制组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活性。ACS病人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快速抗炎作用,可迅速减轻炎症所导致的不良后果,改善预后。

上一篇校运会总结

下一篇副班长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