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1
一.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个体条件准备稿件
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朗读,这是每个语文老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们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经常根据教学内容,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赛诗会”等活动,评选出“最佳演讲”和“朗诵之星”等荣誉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朗诵的积极性,并发现和挖掘了一些学生在这方面的天赋。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熟悉的诗文作品。教师之前可适当指导建议,如材料稿件长短应以3―5分钟为宜。原因是对于一个作品来说,要想完整地表达它的意境,感情,思想等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时间太短,朗读者自身的感情都来不及表达,意犹未尽之时已经结束,而对于听众来说,也只是浅尝到辄止,来不及品味;相反,如时间太长,激情难以保持,对于观众来说也会审美疲劳,产生反感。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高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相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都是渐渐增强,对作品能有一定的理解,加上音色相对成熟,所以应选择一些能体现主旋律,比较昂扬大气,句式有长有短,情感起伏较大的作品。就男女生性别来说,应根据学生各自声音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文本。男生音质雄浑低沉,适合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女生音质尖细清脆,适合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舒婷的《致橡树》。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自身情感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本,如害羞内向的同学对于表演激情的文本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满江红》在情感把握上就不容易抓住文本神韵。
二.挖掘学生潜质――围绕“内三外四”具体指导
一旦稿件定了下来,接下来围绕朗诵的基本内容进行详细指导。主要包括“内三外四”。“内三”主要指情景再现,内在语和对象感;“外四”侧重于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在学生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帮助他们综合感知,进行情景再现,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角度进行细化指导,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文本,让学生熟悉作品,查阅艾青的资料,诗人的经历以及写诗的背景,明确:当时28岁的诗人在爆发,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借一只小鸟对土地的眷恋,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深情。确定诗歌朗诵的感情基调:深沉的爱。接下来,具体细化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理解,感知到全诗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和黎明---”第二层从“然后我死了”开始到最后,划分的标准是由生到死。进一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停连,重音,节奏等。如“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指导学生模拟嘶哑的音乐,缓慢低沉的语调;接下来三个以“这”开头的句子应快速连读;最后一句“因为”开头二字要包含感情,一字一顿读。总之,整首诗要让学生明确的基调是:深深的爱――这一大方向不变。
三.调动学生感情――选择合适音乐,锦上添花
诵读,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诵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选择合适的音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出内心的情感。借助选定的音乐,以声传情,渲染气氛,指导感情朗读,使学生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之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领会诗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读得有声有色。通过营造这种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指导学生选择音乐背景要注意两方面:一是要与内容相和谐,二是要注意音乐出现的时机,要么在朗诵开始出现,以营造气氛,引领朗诵者和欣赏者入情入境;要么在朗读进行当中,感情渐渐饱满趋于爆发之时音乐出现,以烘托与渲染,将朗读者与欣赏者的感情推向。当然,配乐所需要的音乐一般选取没有歌词的纯音乐、中国古典乐,要避免对朗诵本身造成干扰,音乐的选择相当重要且必须慎重,应该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否则不如不用。音乐作为一种辅助朗读的工具,一旦选定了,就要保证它的音响效果。根据室内外场地的大小来调整好音量,一般低于40dB,会让部分观众无法感受音乐所营造的情境氛围;如果高于70dB,就会干扰朗读者本人的朗读效果。总之,对于配乐朗诵的每个细节都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以求精益求精,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四.配合学生表达――辅佐肢体语言,心有灵犀
在朗诵中还可以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编排一些适当的动作。很多时候,得体的动作往往是内在感情有效的外显和延伸。即朗诵的形体语言。它是艺术化的生活动作,动作幅度相对于动作真实的既有夸张又有收敛,主要以描述和情感动作为主。如陆游的《钗头凤》,可设计表情性动作,抓头,攥拳,发抖以表现陆游的自责,悔恨和痛苦。如李白的《将进酒》,可设计示意性动作来表达选定性的内容――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表现李白的豪情与洒脱。提醒学生动作要少但要精,不要为了动作而加动作;动作要协调眼神,手势表情神态;动作要大方舒展有力度,不能只动小臂,要大臂带动小臂。最后要禁止学生出现习惯性的动作,如背手,插兜,袖手等动作。有时还要观看合作者的表演,做到搭配得恰到好处。
五.根据学生条件――多次反复辅导,潜移默化
据相关人员研究发现,人的记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次刺激,强调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准备诵读时,之前的多次辅导十分重要。这里说的多次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强度地训练,而是一次指导后学生在自身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在相隔一些时间后(一般为二到三天)再次进行检查,再次强调或重新安排新的重点,如反复强化,学生的潜意识不断受到刺激,尤其对于一些忙于学习,考试时间紧迫参加诵读比赛的学生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安排聆听名家朗诵,教师范读,再与自身朗读的对比,通过不同方式的练读,促进朗读技术的内化,使学生的感受力进一步增强,激发他们对朗诵技巧的重视。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
关于“文言文”版块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和难点。作为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文言文往往蕴涵丰富哲理,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高考中与文言文相关的题目总分值也在20分以上,由此可见文言文板块在高中语文日常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相关的文言文章还呈现数量大、篇幅长、题材丰富的特点,这便给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考验。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注重文章诵读、注重基础知识的拓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营造情感氛围这四个层面出发,简要探讨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多加诵读
文言文向来以韵律著称,引导学生对其多加朗诵,可以呈现出文言文的精髓,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相关的辞赋骈文诸如《滕王阁序》《离骚》《赤壁赋》《将进酒》等,适用于学生诵读。以《将进酒》为例,“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李白悲愤抗争、自信狂放的情感虽已在字符中呈现,但想要使得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还在于教师引导其进行正确诵读,通过自己的口舌,去感知诗人内心的情感。
当然,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诵读”,并非真正的诵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真正意义的文言文诵读,还建立在对文章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之前,不能忽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是可以为其设置任务。比如,学生在诵读文言文《陈情表》之前,教师提出问题:文中作者所陈何“情”?为何要学陈情?陈情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此,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诵读,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生读硬背。
二、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拓展
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是教师实现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拓展和文言文常识的总结。
这类知识拓展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比如,向学生推介《说文解字》《中华成语典故》等相关书籍,使其对古文词句有更全面而系统的了解;而对于文言文中的部分文学常识,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加以介绍,典型如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左迁”和“右迁”,前者表示官职降级,后者表示官职升迁;此外还有“拜”“除”“擢”“牵”等字,皆有不同的含义,教师可以对其加以系统的归纳和介绍,以减少学生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的障碍。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通常扮演着“翻译官”与“记录员”的角色。这种单向讲授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拓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相关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以往以自我为主体的教育观念,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适度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一)精彩的故事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文言文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文学性和故事性,相关文章背后更是充斥着大量的背景故事和典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其加以介绍,可以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比如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勃作完序后随即离去,阁中众人发现“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X’自留”一句中少了一个字。于是众人纷纷揣测,有人说该填“水”字,有人道填‘独’字,却都觉得不够到位,于是当地都督遣人快马追上王勃,讨要该字,王勃的随从向来者说道:“主人一字千金,不能多写了”。当地都督果真携带千金,亲率一众文人前往,请王勃补全该字,王勃故作惊讶:“我不是把字写全了吗?”众人诧异:“那不是个‘空’字吗?”,王勃说道:“对,就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众人恍然大悟,遂有了“一字千金”之典故。如此故事虽然戏剧,但对调动学生兴趣大有裨益,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文中“空”字的妙处,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二)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心智,鼓励其在文言文板块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具备较大的可行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由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教辅资料和发达的网络技术,对相关文言文的基本含义和文章脉络进行自我学习和梳理,当然,在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必要的总结和点拨,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词句、思路章法以及作者情感进行剖析,解决学生疑难,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营造文章的情感氛围
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都选择将基础词句的翻译和解读作为绝对的教学重点,把文章背后的人文情感放在了次要位置。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要传递出的人文情感。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3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导入方式
理想中的导入有着“药引子”,“开胃药”的作用,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比如设计带有悬念的“引子”,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目不转睛地听着老师好奇地猜想会给他们讲述怎么样的故事。可想而知,课堂上的气氛会是多么的活跃有趣,学生们也会被牢牢地抓住,这些都归于新奇有效的导入方式。这样的话,以往教师在讲台从头到尾独自授课或是课堂中只提问个别学生的古板教学现象也会一去不返。
一、复习与预习并用法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然而,在以往的强加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够背诵诗篇记住诗文内容,但那只是短暂的,过后的记忆也是零零碎碎,效果并不明显。知识是需要理解透彻、举一反三的,预习与复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先让学生们复习一下上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比如: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讲了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谁可以带着我们分析一下的诗人情感,声情并茂地朗读一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那我们再简单地回顾一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的李白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只留下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可见诗人对好友的惜别之情就像那滔滔不绝的长江水一样,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情景当中。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种离别的忧愁之情。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让大家预习的另一首李白的离别诗――《赠汪伦》。学生只有提前做好预习,对诗文有个大致了解,效果才会更加明显,课上起来更加轻松,学生可以完整地理解诗文,老师讲解起来也很的得心应手,课堂效果不会像以前一样,像是只给个别学生授课一样冷清、无吸引力,课堂气氛也会十分活跃。最后,学生再次对本文进行背诵或是朗读,为下一次上课做铺垫。
二、学生联想和情感的融合法
学生可以将情感与联想很好地融合,是一种绝佳的理想状态。当然,这种效果可以运用诗词的导入。例如,课堂开始就讲述《将进酒》一诗,这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激情澎湃的诗。教师先让同学背诵一遍,再问:“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母亲河是哪条吗?”同学会说:“黄河”。“是的,黄河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有多么的人杰义士都为之赞扬。那你们会唱《龙的传人》这首歌吗?”,教师可以起个头,(“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不曾看见长江,美梦里常神游长江水,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梦里......”)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词,再加上一只激昂深情的歌,顿时把课堂气氛带到了,感染了学生,他们会带着这种感情去理解《将进酒》这首诗,并会对诗中的情景加以联想,效果不言而喻。
三、幽默易懂贯穿法
中职学生他们的性格、爱好、心理,不尽相同,像大学课堂的那种严谨拘束的授课方式并不是他们喜欢的,也很难接受。将知识从书本中传送到学生脑里,需要一个“介质”,这个“介质”就是教师,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以一种怎么的方式传播知识,学生可以灵活运用,这是考验教师的难题。学生都喜欢幽默搞笑,一本正经的教师和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同时给学生授课,效果全然不相同。幽默的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小丑,那种只让观众笑笑就收场的职务,他们是借助这一方法把知识融入进去的调剂师,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剂。研究表明,在放松的场所,人们的大脑会集中精神去做事,那样效果事半功倍。讲课也是同样的道理。例如,先讲一则笑话:一个要饭的蹲在村口逢人就说:“刚才住在村头的财主和他说话了”,一个好事者就问“说什么了?”要饭的说“我站在他家门口要饭,他出来对我说声‘滚’”。在座的学生哈哈大笑,他们其实都理解笑话讲的是什么意思,但是理解不太深刻透彻。这时教师借助这个例子导入鲁迅的《阿Q正传》,这种导入方式效果较好。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如今的学生,追求时尚,他们不太喜欢照本宣科书本和白字黑底的黑板,他们更愿意接受现代具有科技感的工具,比如:电视机、电脑、PPT、mp3、录音机等。无论是生动的画面还是有趣的对白都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理解其意,激发兴趣。所以,朗读的《沁园春・雪》时,播放它的朗诵配乐,学生会慢慢感受到当时眼前的情景;观看电影《雷雨》后,再学习文章,学生们会容易对号入座,分析每个人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鲁迅作品《祝福》之前,观看一段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一下资料或是视频,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以及“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段视频等,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借助艺术的方式讲解课题,带动课堂气氛,直观易懂地理解文章大意。
五、结语
事物都需要通过辩证的方法去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爱好、性格、心理状况等问题,选择具体的导入方式。当然,导入方式只是一种途径,它还是要紧密围绕教材大纲的。高效的语文教学需要这种幽默易懂、巧用媒介的导入方式,这样的中职语文教学才有效、可行、成功。
参考文献:
[1]马骏. 优化语文课堂导入的原则与方法[J]. 新西部(理论版). 2012(11)
[2]丛贵慧. 浅谈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J]. 理论界. 2006(S1)
[3]许书明.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J]. 青岛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4]赵惠. 万事贵乎始――浅谈语文课堂导入的几种技巧[J]. 中国校外教育 2009年S2期
[5]覃丹. 试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J]. 华章 2010年06期
[6]. 中学语文课常用导入法及其例说[J]. 语文学刊 2010年12期
[7]高书昌.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J]. 文学教育(上) 2010年03期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4
关键词: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50-0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
一、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与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要想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就要针对他们的智能等的差异设计课堂情境,使他们自信、欣赏自己,认识自己的强项,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
(一)让多元智能教学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就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兴趣愈浓,追求得也就愈执着,学习效率也就愈显著。研究表明,不少在传统智能测试中表现不佳的学生,当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艺术、运动、音乐等活动时,竟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这就表明这些可能在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呈劣势的学生,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优势,并能弥补其劣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构建多元智能课堂,如给文章配乐,上千年来,知识通过歌唱和吟诵的方式一代代传下来。在20世纪,广告商发现音乐可以帮助人们记住他们的产品。但是教育者们却迟迟意识不到通过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广告音乐,却很少有与学校有关的乐曲,其实无论你教什么,都可以将它以说唱的形式,例如,我们在学习了《将进酒》后,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音乐,并且进行配乐演唱;学习了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概括编写,编成快板等形式,在课堂上传唱,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将音乐智能教学、肢体动作智能教学、视觉空间智能教学、自我认识智能教学与言语语言智能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更佳。音乐可以帮助人记忆,更可以使人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三)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给学生成功的机会,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体验成功是每个学生的共同愿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显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如背诵、朗诵、演讲、辩论、读书、唱歌、舞蹈、讲故事、听讲演、画画、欣赏音乐、写作、访谈、合作学习、表演课本剧、设计手抄报以及制作手工艺品和小发明等。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被群体冷落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教学方法、专题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培养学生的多种智力,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这样安排设计教学过程,使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多元智能理论为达成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借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将认知过程用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进而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生存和养成健全人格。学生运用一系列的方法解决问题,其答案相应也是一系列的,也就是说方法和答案都是多元的。提出这类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语文学科首先就不像数理化那样有非常明确的方法和固定的答案,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积累、感悟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但是,总有一些相对明确的方法和答案等待我们的探索。例如,我在讲解《故都的秋》时,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人都会“悲秋”?为什么作者说“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学生从季节变化、身体感受、风俗节日三方面回答了第一个问题,进而又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封建礼教、战乱割据等角度解答了第二个问题,得出了多种多样的答案。从而实现了多元化思考。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方法和答案都是开放的,这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又进了一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提出这类问题并不困难,难在学生的解答,因为此时的学生已经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了。语文教学中常见的这一类型的问题,往往是与多元智能理论相结合的。排演课本剧有利于提高学生肢体运动智能。肢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排演课本剧与认知发展、语言发展和情绪发展密切相关。学生排演课本剧的投入是全方位的,能够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语言、口语和书面语,促进语言与肢体的配合,动作与表情的协调。演出一场课本剧,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比如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丹青图画的,就搞布置或化妆;会乐器的,就配乐、伴奏;懂电工的可搞音响和照明:会电脑的,就搞文字编辑或录像剪辑……这些工作无一不促进学生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增长学生才干,发展学生个性。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一种智能的发展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轨道,有的发展得早些,有的发展的晚些。比如:自我认识智能,各人的感悟能力不一样就说明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每一个个体身上,智力的结构组成也不相同,因此,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是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前提,特别是一些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故事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不论是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他们都津津乐道。故事是语言最广泛、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往往把故事当成课堂上的娱乐活动,当成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忽视了故事的语言性这一重要特点。认识了这一点后,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将一个个有鲜明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让学生进行接龙,改编,辩论……通过故事情节,运用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二)日记
传统的日记侧重于记录学生自己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日记的内容也多以语言表述为主,接触到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将日记内容进行大胆改革,丰富了日记的内容。例如,日记不仅可以记录自己一天感受最深的,也可以记录教学方法对你的影响,还可以记录各科知识给你带来的困惑……日记的表现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如:绘画、照相、剪报、歌词、数学题、摘抄等。
(三)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接到一个任务,遇到一个问题,让学生集思广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进行归类分析,思考评价各种想法,从而比较公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意见;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交流、分离,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在灵活的活动方法中,学生的语言智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四)重视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人际交往智能是指与人交往合作,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创设了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要让学生自愿组合,根据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甚至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爱好、不同性别、不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这样的学习形式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创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教学 以趣入境 诗意
语文学科本身就属于人文性的学科,其教学的重点内容不仅是语文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更多的是榱伺嘌学生的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情感,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够在课堂中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自身整体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模式,选择适合学生、适合古诗词教学的的课堂教学方式。
1渗透历史趣味,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背景
由于古诗词的语言深刻并且蕴含有丰富的诗人情感,所以语文课堂的古诗教学相较于现代文章的教学往往具有更大的难度,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也不够透彻,对于古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也是死记硬背,于是繁重的背诵任务造成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厌倦,甚至导致学生对于语文课堂的抵触,所以在进行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应当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对于古诗词,其往往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含义,想要真正的读懂古诗词,学会古诗词中的内容,就要结合古诗词的历史背景进行教学,实现古诗词的“读诗也读史”。一些在现代的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往往因为大家被诗词本身的句子而惊艳所以忽略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造成学生往往难以深刻理解故事的学习现象。
所以,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古诗词的理解和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学会读诗,学会品诗。教师可以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相关古诗词的历史背景收集,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背景的了解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和创作背景,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作诗时的心情和思想。例如,官渡之战后曹操的诗作《观沧海》让人看到了曹操一统山河的广阔的胸襟和雄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一个游子漂泊在异乡,内心愁苦孤单、思念家乡的凄苦愁苦之情,《夜雨寄北》抒发了作者对于妻子深深的怀念和内心的孤寂,《滁州西涧》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已怀才不遇的愤愤不平等。通过历史背景的渗透,使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
2体悟诵读方法,把握初中语文古诗解读
古诗词是感性的,是充满着诗人丰富的情感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语文课堂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的吟咏和诵读,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反复朗读和吟诵去体验诗歌,去感应诗歌的趣味。吟诵是进行古诗词理解的重要步骤,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古诗词的大概内容,感知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平仄的反复、语音的抑扬、节奏的韵律感知语文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趣味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阅读古诗词的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提升。
例如,初中语文的古诗词中,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的《水调歌头》以及杜甫的《春望》和《望岳》等都是非常富有韵律的诗词,其在现今的社会中也是广为流传的诗词,是非常适合帮助学生锻炼古诗词语感和朗读节奏的诗词。再比如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包含了作者的爱国的壮志理想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诗词内容苍凉而悲壮,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适当的音乐给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使学生能够在贴荡起伏的音乐节奏中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豪情和忠心,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
3深思意境情感,提升初中语文古诗理解
古诗词虽然内容简短,但是其中往往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和意象,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实现入境意、知诗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进行古诗词的学习时能够放飞自己的想象,激发自己的创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学生不以背诵而目的的进行古诗词的学习而是能够重意重形,能够从古诗词的意境入手,去欣赏诗人为我们所描绘的秀丽画卷和壮丽江山,使学生能够结合中华传统的人文的特点,了解古诗的深刻含义和意境。
诗词往往应用很丰富的意境,比如《天净沙・秋思》中,全诗是由多种意象组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多种的意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意象描绘出一幅画境,使学生自身能够深入画境中去体会作者内心深深地思乡之情,使学生仿佛能够亲身体验作者的内心。再比如,杜牧的“多少楼台烟雨中”,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等都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这些画面的想象,使学生的脑中能够有画面感,能够针对意境去进行切身的体会,最终实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古诗词的美,只有对其进行真正的切身体会才能够感知,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进行对语文古诗词的深刻理解,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投入到古诗词的画面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体会其中丰富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丰富自身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余桂兰.入诗画诗境,品诗情诗韵――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教学[J].考试周刊,2014(56):23-24.
将进酒朗诵配乐范文6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误区 介入时机 拓展思维
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这是时展的必然。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活水,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增加课堂容量,开拓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带来一些可喜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使用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重外在形式,轻实际效果。
在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执教者为了体现教学的直观生动性,一会儿放图片,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插入视频,且不论这些图片、音乐、视频是否与文本内容匹配,单看课上师生的表现:老师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欣赏得很起劲。一节课看起来学生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其实冷静下来思考,学生在这种花哨的形式的影响之下,难以静下心来阅读文本,也不大有充裕的时间来读文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根据自己的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如果把精力大多放于徒有华丽外表的形式上,就是语文学习的错位。同时这样花哨的形式也会唤起学生过多的无意注意,这就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无法关注媒体呈现的现象背后值得深思的教学内容,达不到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的目的。
(二)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师丧失了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一节课怎样教,要指导学生怎样学,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一样,重点在“辅助”二字,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有些老师一堂课始终站在电脑旁,敲击电脑播放课件,课题、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提问、答案、总结的内容一一通过点击鼠标向学生呈现,教师动动嘴,敲敲键盘,一步步推进课堂进度,黑板上鲜有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主要是通过课件与学生交流实现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多,俨然成了计算机操作员、课件内容的解说员,基本上按照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按部就班进行下去;面对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视而不见,强行带领学生进入课件预设好的下一个环节,课堂上少了即时生成的灵动性,教师显得有些被动,课堂教学显得生硬。在这样的课堂中,多媒体起了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与学生的对话。多媒体没有很好地发挥辅助作用,反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甚至会导致教师教学水平下降的后果。
(三)多媒体不当介入,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再现文本内容,但是不切时机的介入只会适得其反。譬如一位老师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在解读文本前,播放了新旧两版《红楼梦》视频,而后让学生比较两版《红楼梦》中两个饰演王熙凤的演员哪个表演得跟原著更接近。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还集中在影视作品上,影视作品先入为主,代替了对原著解读的原初体验。学生的回答大多是扣住剧本而忽视了对原著的挖掘。多媒体在不恰当的时机介入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有时候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太过具体化,没有给学生留下联想想象的空间,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面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让多媒体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工具,而不是绊脚石,以下是我对多媒体在课堂中应该如何合理使用作出的思考。
二
(一)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素养。
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合理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个新的考验,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下部分教师喜好使用多媒体上课,究其原因有的是图快捷省事,有的是教师本身功底的薄弱,等等。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想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就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备课,制作电子教案课件,让先进的技术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实践搭桥。在先进的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教师要找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介入时机。
(二)介入时机要找准。
1.化解教学难点时介入
教师对任何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都要注意时机恰当,多媒体介入教学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当课堂教学遇到难点时,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足以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时,或者用多媒体可以更好地化解教学难点时,可以考虑多媒体的介入。例如特级教师史建筑老师执教《将进酒》一文时,学生遇到了难题,问老师李白作为一个豪放诗人,为什么会在文中流露消极思想。面对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发生了阻滞。史老师就用投影展示了李白在不同时期的典型诗句,帮助学生体会李白这个盛唐知识分子的情感、要求和向往。教师运用多媒体巧妙地疏通了学生思维的堵塞处,巧妙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2.掌控调节课堂气氛节奏时介入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张弛有度。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节奏,平铺直叙,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单调呆板的状况,教师运用多媒体法可使课堂节奏的调控如虎添翼。譬如在一节课的课始、课中和课尾,学生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的时候,插入一些影音资料,快速引领学生进入状态或者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状态。讲授《陈情表》一文,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祖母之间的至真至诚的亲情,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发挥音乐对情感的牵动作用,播放配乐朗诵,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在感人的音乐中朗读课文,最后可以投影一些与感恩有关的图片,这既可以激趣,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课文情理,从而达到利用多媒体来掌控课堂节奏的目的。
3.教学效果的反馈时介入
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现行的教学反馈主要途径是课后作业,老师通过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来总结教学的得失,这是惯常的做法。但是其反馈的滞后性较多媒体教学的及时性逊色不少。多媒体可以发挥其良好的交互性、直观性、及时性优势。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表明:及时反馈的教学效果,要大大优于隔日反馈。及时的反馈不仅能使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抓住最好的教学时机调整策略,以保证教学效果,而且能使学生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或纠正,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