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酸雨的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酸雨的治理范文1
关键词:预算管理;预算机制;环境保障预算是一个企业“实施计划和控制部门的核心管理工具,它也是衡量一个企业运营状况的基本尺度之一”[1]。于任何一个时期而言,企业的健康发展都里离不开财务的强力支持。当下时期,我国进入了“十二五”这一重要的社会发展新时期,在此背景之下,各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都呈现出了明晰的态势,而如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也成为了保障企业向既定方向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就现况而言,相应制度的欠缺,员工预算管理意识淡薄,以及缺乏预算控制力和执行力等问题,成为了企业建立、建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主要诱因。基于如此,笔者特就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对策做出如下浅析。
一、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预算是“企业运用控制范围最广的一种技术,其包含营业、财务、资本等各项预算,把这些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的全面预算”[2](也称:总预算)。做好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也可以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运用会计专业化的水平,将预算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相结合,能够促成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理论,财务预算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财务预算管理凭借系统性、战略性以及整合、全面性等优势,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财务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制度和途径。综合而言,企业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预算机制环境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优点:
(1)确定可行目标
通俗来讲,预算,就是计划。是指任务还未执行之前,通过制定某一计划来确定目标的过程。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管理者及相关人员也能够察觉到企业在下一步发展中,部分所意想不到的情形和问题。所以,预算具有确定可行目标,规避风险的作用。
(2)促进合作与交流
预算一般会包涵多种项目,而如若想要达成这些项目,各个组织和部门之间必须达成统一、协调的意见。如此一来,也能够使管理者站在整体的角度,通盘考量整个链条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预算能够触及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进而成为一种用来协调各个部门的沟通方式和手段。
(3)促使项目目标实现
通过预算,可以使得管理者们对企业各个部门的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和业绩评价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和实现。同时,预算还能够使企业的各项目标得到优化和提高,进而形成一种非常好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
(4)激励员工
在整个预算活动中,对企业前景的有效计划和规划,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们看到企业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从而让员工清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带动他们主动参与到企业发展进程中,进而避免盲目行为的发生,促使员工有信心完成既定目标。
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具备的诸多优势。而这也是预算管理能够被很多企业普遍运用的原因。总之,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性的目标,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中,实现了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建设分析
1. 完善预算管理的专职机构和规章制度
想要保证预算管理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必须有完善的管理机构以及制度的保障。由于预算管理的层面很多,涉及范围很广,人员的参与性程度很高,在执行的过程中时间很长而且数据计算繁琐等特点,这就很需要一些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不能因为人的关系或者别的什么特殊的关系就可以区别对待,让那些规章制度形同虚设,一定要使得预算管理制度具备其权威性。在预算管理中,并不是一两个人的事,是企业大家的事,因此,要把提高企业的效益作为执行的目标,把明确责权利作为管理体制的有效手段,让预算管理步入良性轨道,进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
2. 提高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
员工们在行为以及意识上的提高,不仅能加快企业预算管理制度执行的速度,还能提高管理的效果。在这方面,就需要对员工加强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预算管理知识,和一些相关的法规法律,让员工亲身体会预算管理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意义。同时,作为企业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内部网络等一系列的宣传工具,来提高员工对预算管理的认知。作为企业,还应当清楚的认识到:预算管理是需要整体努力的结果,单单依靠一个人或者几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也不能够完成的。要站在全方位的角度,来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3.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目标
预算,作为企业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的。利润,作为企业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预算过程中,要做到对目标成本管理的深化,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对效益产生影响的关键性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企业可以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制定符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计划,通过扭亏增效等方式对目标进行成本上控制,以此来促成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作为企业的执行机构,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编制出合理的行之有效的预算是极有必要的。通过预算目标的下达,以指标化和数字化等形式体现,并和各级责任主体予以签订责任书,促成企业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
4.制定合适的预算配置体系
不管是资金还是人才,对于企业来说,任何一种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为了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被实施,必须制定相关的预算配置流程体系。也唯有这样,才能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才能更有效地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做到清晰地传递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之中。故此,企业必须运用统一的方针或者策略,来对预算的分配予以指导,同样是这一时期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
5.对预算实施动态监管
在预算的控制管理方面,应紧紧抓住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这两个部分,严格履行管理规章,通过一定的监督力度和必要的强制手段,把企业的策略以及法规贯穿于预算的整个过程,把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到及时反映,努力做到企业的兴衰和员工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具体执行的时间周期上,可以按季度和按月滚动进行,并跟踪予以实施。
例如:笔者所在部门每月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对各部门上月的实际开支进行梳理,并根据预算目标费用,合理归类;而后再经过编制、初审、复审后发给各部门核对,以达到费用月月清的效果。再将经核对后的实际费用汇总与核定预算数进行对比,根据预算达成率,以提示各部门费用是否超支,进而做到有效控制公司成本,预算公正、透明、有据可依的目标。
可见,通过对预算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可以发挥预算考核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促进预算目标与个人利益的关联程度,提升全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6.加速信息化建设
在数字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益,因此,在当下时刻,企业如若想建立一个科学、完整且系统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就务必要加速信息化建设。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以一种共享的方式,将财务部、人事、营销等管理层和各部门凝聚在一起。即:将企业各个部门的预算目标昭然若揭于系统之中,而后各部门都要以此基础,开展工作。
事实也告诉我们:此种公开透明、实时的预算管理环境和机制保障体系,既实现了全体员工切实地参与到企业“节源开流”工作中来,同时也规避了由于地域的限制,管理层不能及时进行于预算管理监督工作。进而使企业在透明、共享的环境中,真正建立起可防可控、有章可循的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环境保障体系。
结语:
以上,结合个人的认识和相关文献,就如何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化向前,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让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在此环境之下,企业将会面临各种新奇多样的问题,而如何乘风破浪、逆流而上,防控是为关键。于企业的财政领域而言,纳入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体系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企业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制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是一条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征途。而这给我们的警示便是:除了优化制度和环境等硬件设施之外,每一个从业者还应当保持十分情形的头脑和高质量的职业操守。(作者单位:普华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美)斯蒂芬·布鲁克林著.张显东译.《预算管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P(1)
[2]姚春梅著.《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税务》.2012(14):P(71-72)
[3]朱璐璐著.《浅析预算管理与预算机制的环境保障体系》[J].《财经界(学术版)》.2013(06):P(77-78)
酸雨的治理范文2
关键词:预算法;立法宗旨;人民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170-01
一、问题概说
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各级人民政府和实行预算管理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财政收支计划。它规定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着整个国家政策、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预算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预测,它还涉及到有计划地巧妙处理各项收支安排。预算是行为计划的量化,这种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协调、贯彻计划,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一般而言,预算反映着一个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反映着社会财富的分配流向,反映着政府行为的性质和意图,反映着政府宏观调控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一个国家或政府的主要方面都能在预算中充分地反映出来。
预算法,是“调整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等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规范预算管理职权分配以及编制、审查、监督程序等的法律,是财政法中最主要的部门法,是财政法的核心。[1]”正如前述,预算关系地位举足轻重,它是财政关系的主要部分,“财政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适用和管理,并且,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和实现国家预算所规定的各项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正是对国家从人民手中取财和如何将财用之于民的规划。而这规划中所产生的法律关系正是预算法的调整对象。”[2]
因此,无论从国家权力控制、人民权利保护的角度,还是从国家财政规划、促进国富民强的角度来看,预算法都有着极其不容忽视的地位。立法宗旨直接决定了预算法修订的基本价值以及相关具体内容的选择,这一问题若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就无法实现国家预算分配的公平与合理,预算法的其他修订,很可能因为方向不明或错误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二、现行预算法上所体现的立法宗旨
预算法的立法宗旨,是关于制定或修订预算法的基本目的,是预算法要实现的基本任务,体现预算法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精神,对预算法的各项制度建构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这是预算法中关于其立法宗旨的规定。“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将预算作为一种工具;“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利用这种工具完善国家制度,加强国家力量。可以说,这一立法宗旨体现的是一种国家本位的思想,其强调预算作为一种国家治理工具对国家的重要性。
历史考证发现,这一立法宗旨的规定沿袭了原来的国务院《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的理念。《国家预算管理条例》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预算管理,强化国家预算的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本条例”。这一条例制定背景是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国家、政府主导的理念色彩。可以看出,现行预算法与《国务院预算管理条例》在立法宗旨上除了个别词汇和表达上有所差异外,几乎一样,都有国家本位、预算工具论的理念,旨在突出政府对预算的管理,实现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增强政府预算行为的规范性。
三、现行预算法立法宗旨评议
正如前所述,现行预算法立法宗旨体现着预算的国家本位理念。其只强调了国家对预算的控制作用,仅将预算作为一种国家统治的工具。关于这一表述,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深究:
首先,关于立法宗旨的表述中两处使用了“国家”一词,管理者是国家,要实现的是国家的意图。然而,“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谁是“国家”?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如果是传统上的国家这个概念,那么作为一个抽象主体的国家怎么来实现预算法这一宗旨?如果是指政府,那么该宗旨的实质不就是说预算法是为了保障政府权力吗?因此现有宗旨中的“国家”概念值得研究,法律上必须明确,否则,该条款就会失去确定的含义。
其次,对预算的权力归属问题没有明确,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可以说此点乃上述第一个难点的延伸。预算法中的预算是关于国家财政收支的计划。国家财政取自何处,去向何处?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开支,这个预算完全取决于个体,即财政来源于你自己,用到自己身上,预算权力自己掌握。然而,上升到国家财政却与此大有不同。通常而言,国家不可能自己赚钱,国家的钱来自人民手中;国家的财政支出也是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即钱是为人民而花;而其中其预算的编制主体一般是各级政府,政府代表国家来收钱、花钱。需要明确的是,政府编制预算,具体操作钱财的取向、去向,并不意味着预算权就应在政府手中。国库中的钱实质而言属于人民,也必须花在人民身上,因此,国家预算权实质归属在于人民。由此,便产生了一个矛盾,执行权与所有权分离所产生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所有权者能有效约束执行者,防止保姆欺压主人的现象发生,便理所应当成为预算法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现行预算法的立法宗旨中完全未能体现这一目标。在我们看来,这是现行预算法立法宗旨中所存在的最大缺陷。
四、预算法立法宗旨应当是什么?
正是由于预算法立法宗旨存在缺陷,立法宗旨指导下的预算法各项条文都存在国家主导的思想,忽视了民主决议、人民权利保障机制等。目前又正值预算法修改之际,纠正并明确预算法立法宗旨,对于完善预算法律制度,保障人民权利,引导国家向前发展意义重大。
各种法均有其固有的调整对象。“对预算法而言,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1)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的规定。确定和协调各级预算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证各级政府为完成国家政治、经济任务所必需的经济权力。预算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组成体系、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方式的确定等;(2)预算管理程序方面的规定。预算管理程序即预算管理活动的工作环节和过程,包括预算的编制、审查批准等环节;(3)预算监督方面的规定。规定预算监督机关、预算监督方式及违犯预算法行为的处罚等内容。”[3]
我们认为,从以上预算法主要内容亦能看出,预算的核心应是预算权力的分配。预算法应是预算权力配置的法,而非如何配置经济资源的法,更非保障国家、政府权力的法。宪法对财产权的配置反映到预算法上,就是确定纳税人对自己创造的价值如何取得、分配、支出,而支出的财产又如何回到纳税人本身,使他们享受到真正的公共服务。民众“是预算结果的知情人、预算过程的当然参与者、预算决策——即国民财富分配的最高话语者”。[4]正如前述,预算权力的所属及实际执行是分离的,解决分离所导致的矛盾是预算法的重心。因此,预算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控制和约束政府的工具、方法和技术。预算法就是要正确配置预算权力,保障人民民利。
因此,必须明确的是,此次预算法的修订,应彰显预算的民主法制理念,突出代议制预算的主导地位,推动预算由“政府管理的工具”向“管理政府的工具”转变。应摒弃国家重心主义、政府主导主义的理念,将预算权力配置,保障人民对国家财政的监督作为预算法立法宗旨的必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卫国、李东方主编.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602);
[2]张玉欣.从工具论到最终目的论的转变——论我国预算法的立法宗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1);
[3]熊伟.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预算法>修改的中庸之道[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
酸雨的治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内部预算管理;预算松弛;主要原因;权变处置方案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依靠逐渐成熟的预算管理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整顿,保证适应时展要求的企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收到一定的成效。这种手段主要依靠先进的理论基础,制定内部组织体系的完善措施,引起各部门负责人的全面重视,实现必要的统一管理水平。但实际上,尽管现行预算管理系统有着一定的严密性,但内部的本质因素也对管理行为的正确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预算松弛就是其中一部分不安现象,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系统内部的全面革新,实现一定改进效果的解决方案。
一、预算松弛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成因
由于不同层级的经理人在进行相关预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包含私利成分造成的成本高估,收入低估现象,进行经营管理业绩的人为调整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的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效率低下,造成预算管理的职能效果无法真正实现,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这种预算松弛的现象,究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预算本身与外部因素控制、影响的。预算系统程序内容主要包括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公平以及预算目标的明确效果。
在预算参与环节中,主要经过某种分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内部层级经理相关预算方案的制定,执行和进行必要的反馈回应,实现整体程序全面参与的行为过程,整体预算效果强调上级管理者必须遵照客观的预算指标进行必要的监察,针对实际完成的效果进行相关层级管理经营者的业绩水平考核,同时以考核成绩为主要标准界定参与考核者的薪酬评估方案的参考资料;预算公平主要指的是不同层级的管理经营者对待内部管理每个预算方案都有一定的讨论、研究权利,涉及的享受待遇也要满足一定的平等性,这是保证相关成本估计与效益的同时,促进内部格局的不断修整的主要途径,有助于实现积极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产生内部的积极良性竞争,巩固企业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地位;而预算目标的清晰效果往往是针对必要的管理者在表述方面的专业效果进行评定的,同时具体的思路内容能很好的实现上下传播,确保整体方案在企业内部的了解,预算目标有着反映现下时代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的经验积累精华所在,因此满足一定的难度效果是反映一定管理水平的主要凭证。涉及的预算管理外部的因素,主要是必要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整体的组织战略和必要的行为等因素的差异效果。通过以上不同原因的产生过程及特征的分析,了解到在企业进行实际预算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往往实现必要的预算参与流程,针对具体目标进行深刻的讨论,保证满足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经济性,做到整个程序的清晰透明,满足贯彻水平的全面实现。针对完全的预算公平管理需要衡量必要的预算目标方案,进行内部结构的系统整顿,确保面对系统问题的反馈效果,提高整个企业预算管理的先进水平。
二、预算松弛的具体影响和常见的应对方案
关于企业内部预算松弛现象产生的不利影响都直接制约企业的长期稳固发展,造成相关的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信息失去一定精准度,整体管理失去一定的公平要求,这种形势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企业内部预算管理职能严重瘫痪。对于整个预算管理的手段和模式改革,很多研究者进行深度研究,面对制度层面,主要实现必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建立系统的回归管理终端,改变具体信息的不对称的水平,强化预算目标设置的科学参考依据标准,实现与企业战略目标联系的内部审计的全面监督,保证必要权利的执行力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敷衍处理,加大具体责任的追究;预算本身层面来讲,包括在进行预算参与程序的合理规划,包括必要环节的实现程度和管理方式等,建立良好的预算管理模型进行必要的引导,保证多种方法作用下的指标设置的柔性水准;而企业内部管理涉及的成本预算等主要在各部门以及层面进行必要的犯规,但究其不安因素的不可避免性质,因此需要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进行相关人员的培训,保证不同视角统一的价值导向向上减少预算松弛的共识,保证整体团队协作的强效力量,促进内部激励机制的不断改进,确保必要的措施手段在积极效果的实现上满足一定的回应。针对实时应对方案有着一定的不全面性,因此需要借鉴长期经营的管理经验,结合不同现实因素的分析,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保证必要的实践强度,真正实现预测方案建设程序科学改进的能力。
三、解决预算松弛的主要方案
(一)真实诱导型处置方案
主要通过一定的业绩相关报酬的划分诱导预算责任模式进行一定的预期业绩水平的评估,同时保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的最大业绩表现,保证预算方案的具体实用价值。通过利润中心预算模式的规范,保证真实诱导型报酬方案预算模型的合理结构,实现利润中心框架的高度改善,借助内部预算管理的中心地位,实现预算责任单位的总量分配,根据分配总量的实际完成额度进行具体的奖惩,确保必要的积极性回应得到实现。
(二)强势介入性处置方案
通过预算管理部门进行责任预算编制的强制输入,建立一定会的执行效果和考评制度格局,包括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文化熟悉以及团队战略整理过程中的责任规划等,需要进行全面整顿。预算责任部门需要结合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现实情况,进行内部责任体制的落实,阐述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决定作用。现下的预算结构框架与具体目标设置主要遵循一定的高标准原则,保证具体战略实施过程中与营业收入水平的适时衔接,根据不同时段的市场环境变化,明确目标增长的具体要求。各项成本费用需要根据以往经营历史进行核对,结合实际经营的合理估算进行全面比对,同时注意具体目标的细化。预算责任不同在进行实际的预算参与环节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反馈信息网络,对主要的预算方案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通过预算管理部门、预算委员会以及高层决策部门进行一定程序的审核通过。预算需要进行大体的参与,但对具体的执行力度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确定相对合理的预算目标,保证实现过程的全面控制,在一定期限内,针对具体的完成效率进行实际工作量的奖励,保证一定工作积极性在内部人员的实现,保证具体预算管理水平有效改革的节奏和发展前景。关于具体目标设置后,产生的必要的积极性回应,需要内部管理人员有着全面的业务素质水准,保证整体团队的协作意识,针对信息不对称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解决。
(三)市场接轨型处置方案
在市场极度接近控制要求下,需要结合编制预算的规模进行一定程序的预算管理模式。预算责任单位在进行市场内部经营中会保持必要的竞争效应,包括实际运营风险的防范。按照市场的通用成本标准进行适当的考评控制,结合具体的控制绩效对整体的财税风险进行一定的监管;企业在长期经营的时段下,通常会对阶段性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也包括利润率的适度估计要求,按照必要的均衡诉求进行年度利润的合理分配。团队在企业内部的自主经营权力,涉及的盈亏和发展条件需要进行自我规划,其间的内部管理费用可以忽略。如今市场风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没有一定的确定性,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必须结合科学管理理念进行自身的不断强化,对于风险的应对有能力进行支付,而责任体制控制作用下的内部整顿工作必须满足必要的公正效能,对于不合格的管理责任人进行及时撤换,保证整个团队的领导能力。
企业长期经营以来,针对内部预算的决定作用一直进行着深入的关注,而无法根除的预算松弛现象需要进行整体的权变处置进行系统的回应,在实际执行中,保证不同方案的联系效果,同时根据具体业务发展的阶段形式进行适时的变换,保证组织体系和具体文化的良好状态,具体解决预算松弛的影响,促进企业发展过程中必要成本维护效果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灵灵.预算松弛:基于预算目标特点的考察[J].山东纺织经济,2010,13(02).
酸雨的治理范文4
【关键词】 电力工程,预算,管理
Abstract: power engineering budget is project bidding, project cost and offer to determine the final accounts of the both parties of the main basis, is the foundation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ecause it 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fore, so it reflects the estimated cost of the project is just, plan price, therefore, also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keywords:power engineering, budge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工程与工程预算
电力工程按照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改建。新建电力工程是指建设新的电力项目。扩建是指原有企业扩大生产能力,例如新增或更换变电站的主变压器。改建是指为了提高原企业生产质量,节约生产成本,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技术水平,而对原有企业进行整体技术改造。电力工程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社会再生产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这项工作,为国家做出贡献。工程预算是电力工程招投标报价,是甲乙双方决算的主要依据,是电力施工管理的基础。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的因素。由于电力工程建设规模大,专业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环节错综复杂,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工程前期准备,做好工程预算工作,将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和资金浪费。我们必须加强工程预算管理工作,严格控制预算人员遵循相关预算规章制度。
现行的电力工程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存在的缺点
现行的预算定额计价体系实际上只是广义的电力工程造价体系的一部分,即建设预算的编制体系,是微观上的建设预算体系,在市场条件下,仅靠建设预算编制体系,已不能有效地解决项目决策和造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投资管理在项目管理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主要表现在:
在费用计定和建设预算编制方面,本本主义盛行,严重脱离实际我国现行电力工程造价体系,是由原电力工业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定和办法组成的,主要包括电力工程建设预算费用构成及计算标准、电力工业基本建设预算编制办法、电力工程基本建设预算项目及费用性质划分办法、电力工业引进成套设备基本建设工程预算编制办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电力行业定额体系。
在决策机制上,否定了项目法人的决策权
现行电力工程建设预算管理体系所强调的是工程建设预算的审批机制,估算约束不了概算,概算对预算也起不到控制作用,决算也自然就成了实报实销,没有哪一个部门对此负责,在资金管理程序上违背了前、后一致的原则,在微观上不利于项目法人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造价约束机制,从客观上为造价的失控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现行建设预算体系没有建立与资金管理的有效联系,缺乏相应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监督体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预算编制完成,上报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后工作即告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主管部门或所谓的项目法人叫怎么编就怎么编,至于预算编制完成以后的事情,则无人考核和监督,缺乏完整统一的约束机制和调控机制。
电力工程预算编制
适应国际相关政策
电力建设工程准备工作中,工程预算编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电力工程预算应该按照电力设计图纸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落实每个电力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应该可以反映电力工程的规模、内容、成本和建设目标。工程预算必须适应国家相关政策。电力工程预算是工程工期控制、质量控制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好的预算编制便于控制工程全过程与各个项目的建设,维护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工程预算具有管理监督工程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执行国家及本行业各个时期颁布的政策法规及规定。
提高编制人员素质
预算编制人员是工程预算编制的基础,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预算编制是一项严肃而复杂枯燥的工作,编制人员需要了解掌握各个方面的信息。编制人员要深入实际电力建设调查工作中,掌握类似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工序要点,学习电力基础施工技术,增强对电力工程的了解,提高自身电力工程素质,进而提高对电力工程施工规律的认识。
预算编制关系到国家、集体、人民的经济利益,我们要认真套用定额,结合地区具体情况进行编制,否则会造成一定损失。预算编制过程中,编制人员需要掌握以下情况:认真准确无误地套用国家、省市的定额和各种条款;掌握工程单项成本;及时了解社会市场调节材料价格等经济信息;了解工程设计中的特殊要求及复杂的工艺,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
加强编制管理工作
电力企业应该建立相关的编制管理工作,加强编制管理控制。统一财务人员、预算编制人员管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整合企业有限资源,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经之路。
加强电力工程预算审核
预算审核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设计单位缺乏概预算专业人员,预算一般由施工单位编制,多算、少算现象很普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是预算人员业务不熟,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取费标准错算错套。
是近年来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发展速度快,要求补充单价的项目较多。
是部分建筑企业领导或预算人员经营思想不端正,采用不正当的手法,有意识地错算以提高工程造价。因此在基本建设过程中,审核工程预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电力工程预算审核的主要内容
审核预算的编制依据
首先审核该工程是否已列人年度基建计划,建筑面积有否扩大,是否采用不适当的施工方法和不必要的施工设备。、
根据编制说明和预算书弄清所采用的定额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或施工合同。对特殊工程、包工不包料工程、简易房屋等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向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核准该预算包括的范围。例如某些配套工程、室外管线道路及技术交底时三方谈好的设计变更等,是否包括在所编制的预算中。
审核是否贯彻执行当地的预算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材料预算价格、取费标准等各项文件和规定。
电力项目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一般由直接费、间接费、企业利润和税金组成。
基本直接费,指在施工过程中构成工程实体和有助于工程形成所耗费的各项费用。其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
其它直接费,指直接为建筑安装工程服务而发生的费用,如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等不便直接计入某分部分项工程中的费用。
间接费用,指施工企业为组织和管理施工必须发生的各项经营管理费用,如企业管理费、财务费用、施工机构转移费。
企业利润,指按规定应计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企业平均利润。
酸雨的治理范文5
预算是一种利益分配的机制,离开了利益分配预算管理就难以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正因为如此,要使预算作为一种利益分配的机制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实现利益分配的均衡性。
一、实现收益分配均衡的预算管理基础
在预算管理中,根据每一个责任主体完成预算责任指标的程度和好坏确定其利益分配的份额,这里的利益分配份额就是指收益分配的份额。在预算管理条件下,要使各责任主体收益分配的份额能够充分有效地调动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关键就是要实现收益分配的均衡性,而要实现这种均衡性,必须要为预算管理奠定基础。
(一)必须要实现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和好坏与收益分配份额的挂钩
在预算管理中,本着干什么就分享什么收益,干到什么程度就分享多少收益的原则,必须将每一个责任主体所完成的责任指标进行细分,每一项责任指标的完成都应该分享收益。不仅完成收入指标要分享收益,降低成本和费用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数量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质量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经济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其他非经济指标也要分享收益;不仅完成价值指标要分享收益,完成其他非价值指标也要分享收益。在对每一个责任主体所完成的责任指标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再确定收益分配的方式,如完成销售收入的责任指标则按销售收入的完成额分享相应收益,完成成本或费用的控制指标则按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分享相应收益,完成资产占用额的控制指标则按节约的资产占用额所带来的利息减少、折旧减少和相应的维护费用减少额分享相应收益。另外,对于非经济指标也必须要确定相应的收益分配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每个责任主体的预算责任指标与相应的收益分配相联系,使得预算责任主体完成每一个预算责任指标都有一一对应的收益分享,从而形成内在动力;也才能将每个责任主体的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的高低相联系,使得预算责任主体只想完成或超额完成预算责任指标。不难看出,在预算管理中要使预算的收益分配机制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将预算责任指标及其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相联系,也就是要将预算责任指标及其完成程度整合到收益分配中去,实现预算责任指标的结构与收益分配的结构相一致,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与收益分配的多少相一致。实际上,在整合预算中存在一条由作业到预算责任指标、由预算责任指标到收益分配结构及其份额的整合路径,正是这一条整合路径使得每一个责任主体的作业不仅连接着预算责任指标,更是与其自身的收益直接挂钩,从而就构成了预算的机制作用。将预算责任指标与收益分配挂钩实际上就是要贯穿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为此要求有什么“劳”就给予什么收益分配,“劳”的数量大小和质量的高低不同收益分配的份额也就不同。但这只是在同质的“劳”的条件下才可以比较并形成差异,这里的“劳”就是指作业包括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实际上,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作业、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存在不同质性,从而,所完成的预算责任指标也存在不同质性。所以,在收益分配中所存在的最大难题是如何使得不同质的作业或者相应作业所完成的不同质的预算责任指标实现同质性,进而可以进行比较。
(二)必须要实现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的同质化
一个企业的全部新创价值除了政府收取的税费、债权人的利息和所有者的利润外,剩余的部分必须在企业内部的经营者团队各人员和员工之间进行分配。由于经营者团队各人员和员工处在不同的岗位,其作业存在质的差异,并且,同一岗位存在多种作业的条件下,作业与作业之间也存在质的差异,这样在经营者团队各人员所在岗位之间的作业和同一岗位之间的不同作业之间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用来衡量各岗位、各作业的业绩,并根据业绩的大小确定各自收入分配的份额,更直接地说,在不同岗位之间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之间没有统一的分配标准对收益进行分配。所以在预算管理中,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收益分配,必须先将所有不同性质的作业包括不同岗位的作业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进行同质化,并且,这种同质化必须与所要分配的收入密切相关,也就是所采用的同质化的标准必须能够很好地体现所分配的收入在不同岗位和不同作业之间的“劳”的差别,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从而真正达成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在这里,存在一个整合的路径:首先,找到一个将不同质的作业转化为同质的标准;其次,就每一个作业对企业新创价值的贡献程度(每一个作业对企业新创价值的贡献程度可以直接以每一个作业所对应的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程度为基础进行确定)按这一同质的标准进行计量,确定每一个作业在新创价值中所应该得到的份额;最后,根据这一份额计算出每个作业以及由这些作业所构成的岗位所应分享的收益。
企业内部各岗位所进行的作业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作业环境有的会直接影响预算责任指标完成的难易性,有的则会直接影响岗位责任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难度。如在不同地区进行销售,市场供求状况不同导致销售的难度不相同,自然环境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销售人员的身心健康,人文环境的差异有可能直接影响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如此等等。在这些环境影响因素中,有的直接与预算责任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相关,这种情况下对于完成难度较大和完成难度较小的就必须要进行均衡,并利用同质化的标准实现这一均衡的要求。有的与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没有直接关系,但会直接影响预算责任指标的承担主体的身心和行为,基于这种对身心和行为的影响是由预算责任指标的完成所致,所以,在收益分配中也必须要在不同岗位之间根据其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均衡,由于这种对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不同质性,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所以,也必须利用同质化的标准实现这一均衡的要求。在影响作业的环境因素中,有的环境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如自然环境,有的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如市场状况。在同质化的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境因素按同质化标准所形成的数量多少就会相对固定,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因素按同质化标准所形成的数量多少就会相应变动。在岗位收益分配中,前者往往是固定收益的分配份额,后者则是变动收益的分配份额。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收益的分配份额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会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二、岗位收益分配涉及的问题
(一)岗位与岗位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问题
就企业内部收益分配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各个岗位之间的收益分配切实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这就是收益分配均衡性的本质所在。由于每个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存在不同质性,从而没有一个事先的统一标准对全部收入在不同岗位之间进行分配。从理论上说,企业内部各岗位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比每个岗位收益数额的高低更为重要,如果收益分配不均衡,多劳者不多得,少劳者反而多得,预算的激励机制的作用就会被大大降低。让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质的作业转化为具有同质性的方法,一般就是把有量纲的不同质的作业转变成无量纲的同质的作业,作业环境的差异也要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同质化。目前,实践中主要采用的基本方法是采用难度系数实现同质化,这里难度系数实质是指每个作业及其作业环境对企业目标利润实现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每个单位难度系数所表达的对企业目标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必须是相同的,这是难度系数所必须解决的最根本问题。由于每个员工都处在一个具体的岗位上,每个员工都也以岗位为基础参与收益分配,所以,难度系数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就形成了岗位难度系数。
岗位难度系数分为以岗位标准为基础的难度系数,称为标准难度系数;以偏离岗位标准的偏离度为基础确定的变动难度系数,称为调整难度系数。在确定标准难度系数时,应考虑以下非价值因素:作业环境、危险性、劳动强度、可替代程度、学历、技术职称、公司员工本公司工龄、决策程度、职能相似性、指导与控制工作量、协调的工作量、计划的工作量等。另外,还需要考虑所确定的预算指标的目标值的价值因素,如销售岗位必然要考虑销售收入、销售费用、收账比例等预算责任指标的要求。
以上因素为一级因素,对各因素应先确定其难度系数,并根据其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其权重。如果一级因素又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二级因素,则应对二级因素先进行难度系数的确定,根据每个因素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各自权重,依此类推。对于预算责任目标中所确认的价值指标也可以依照上述方式进行描述,如销售收入,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实现同样销售收入的难度不同,就可以分别赋予不同的难度系数。即便是同一地区同一产品的销售收入,实现的数额越大销售的难度也越大,难度系数也越高,反之亦然。同时,不同地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不同产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一般竞争力的产品)对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岗位标准难度系数确定的一般方法是:(1)对企业各个岗位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即以岗位难度系数的组成因素为依据,分别对各个岗位相关因素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2)在对各个岗位相关因素进行难度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某一因素在最低等级的岗位的最低难度系数,然后依据难度依次确定最低级以上各等级岗位的难度系数;(3)在确定各因素在最低等级的岗位的最低难度系数时,应考虑各因素的最低等难度系数之间的均衡性,即不仅要考虑纵向的难度系数也应考虑横向的难度差异;(4)在确定各因素的难度系数的基础上,再就各因素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或重要性程度确定相应的权数;(5)在确定标准岗位难度系数时,应把各岗位每一个预算责任指标所确定的目标值作为岗位难度系数的分析和评价因素。
(二)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的确定
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的确定实际上涉及到本企业与其他企业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问题,如果说在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之间的收益分配的关键是收益分配的均衡性,既要实现多劳者必多得,少劳者必少得,那么,在不同企业之间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性就体现在不同企业员工收益水平的高低上,这种收益水平的高低首先是由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所决定。一个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较大,每个员工的收益水平就会相应较高,反之亦然。那么,一个企业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由什么决定?它取决于企业在同一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果企业在整个行业中处在龙头地位,那么,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也必须要高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不仅如此,当把用于员工分配的收益总额按照员工对利润的贡献大小或重要性程度进行再分配时,还必须确保优秀的员工所分享的收益也要高于行业内类似岗位的员工的收益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优秀的员工能够留得住、用得上。不同企业之间员工收益分配的均衡性不仅取决于各企业员工总体所创造的新价值或者利润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员工在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在行业中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所需的员工的素质必然更高,而更高素质的员工在市场上稀缺程度也就较高,这就决定处在行业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的员工的收益水平要高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
总之,预算管理作为收益绩效分配的一种均衡机制,不仅要把企业的所有作业及其同作业相关的预算指标与收益分配联系起来,而且必须实现不同岗位和同一岗位的不同作业之间的收益分配的均衡性,从而实现真正的按劳分配。同时,还要实现本企业与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的员工之间收益分配的均衡性,通过这种均衡性确保本企业员工收益分配水平与本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地位相称。
作者单位:
杜勇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周小敬 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酸雨的治理范文6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况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应有效与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工作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1.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与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充分细化,通过对企业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的合理分配,进而对企业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战略目标的实行进行有效监控,并对企业开支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企业整体规划与动态控制管理的主要方式,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全部经营内容进行一系列量化计划安排。并进行了各个部门可行性目标的确定。
2.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种内向、侧重于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内部控制会计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利用预算的编制,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及短期规划进行分解,并向各个经济单位进行下达,实现信息及时、准确地反馈。财务预算、生产预算及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等都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加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必须对这些内容加以了解,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企业管理中如无法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将导致各部门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出现,进而对企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随着企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增加了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这种情况下,将导致资源不合理配置情况的大量产生,这将对企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遵循企业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从整体出发,在对单位各部门在单位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用科学有效的方式,预测未来,并严格遵循其预期目标进行所需资源的确定,这种可以有效防止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情况的出现。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与合法性。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全面、系统地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审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监督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1.对全面预算管理含义认识不足
在企业发展中,对全面预算管理重视的人员只有企业领导与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但大多数员工并没有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与实施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认为预算指标只是对支出财务数据起到制约作用而已,并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企业业务管理与组织结构充分结合起来,并没有将预算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情况下根本无法对企业运营效率进行有效提升。这种全面预算管理并没有实现管理的全员性,在管理上也无法提高员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2.预算编制不合理
在预算编制方式选用中,目前大多数企业还选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式,这种编制方式将会对预算管理矛盾进行掩盖,进而对预算目标精度造成极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增量预算编制方式的基础都是上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实际数,并与预算期各种变动因素状况相结合,进而对编制预算进行适当调整。这种情况下,将增加预算成本费与实际支出之间的误差,进而影响到单位的发展。
3.预算考核不力
在实际责任中心无法落实预算考核,将导致各部门费用控制意识较低,产生总体支出超标等状况,这种情况下预算考核无法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薪酬激励不符合施工单位预算目标的同时,在考核过程中,被考核方还存在过于强调客观因素对绩效的不利影响等问题,进而对预算的约束及激励作用造成极大的影响。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措施分析
随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科学理论及方式也愈加完善,为此,必须进行相关措施的选择,提升管理水平,这也是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发展的重要保障。
1.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
全面预算贯穿于单位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全面预算执行的必须得到领导的支持,但也离不开员工的参与。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鼓励员工多参与编制、控制预算工作,更好为企业预算管理贡献力量。这不仅可以加大信息交流的力度,更能实现全面预算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企业内部网站等方面,可以加大全面预算管理理念的宣传,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为单位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依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全面预算管理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树立正确的预算观念,可以对企业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在提升员工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能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实现。
2.完善预算编制制度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事业单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其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其工作内容不同,编制也有所不同,各个编制都具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及工作职能。在具体工作中,应严格遵循相应需求进行预算编制。固定预算编制应在业务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审核编制应不断进行创新,应在原有基础上,对预算编制进行完善,确保其符合单位发展需求。在预算编制中应确保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及可行性,这样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审核工作量,更能提升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
3.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系统是指企业与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并通过反馈信息不断对评价结果进改正的过程。在绩效考核中,企业应重视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的交流,进而真正落实绩效考核。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过程中,应选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及标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在绩效评审中应对责任归属进行科学辨别。通过工作完成的数量、质量、消耗时间及消耗成本对评价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同时,应根据相关部门要求,进行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确保考核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寻等,这样就可以约束员工的行为,确保员工主动站在单位的角度上,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