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讨论与合作 师生交流 创新精神 问题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仍然要坚持融目标教学于课堂始终,切实注意参与探究过程中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把问题带进课堂,让讨论与合作走进课堂,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与生成的目标。

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讨论培养了学生听说能力,讨论提高了学生在语文课堂园的想象力、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笔者在几年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师生课堂合作中的问题发散讨论,为师生迸发的心灵火花叫好。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

案例一:《舍身炸碉堡》课例:

师启发:如果不“舍身”能炸碉堡吗?想想看。

(学生一片嗡嗡讨论声)

生1:可以用一根木棍顶住炸药包。

生2:可以把炸药包绑在椽子上呢!

生3:可以用钉子先钉着再把炸药包挂上去。

……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办法,那为什么仍然要“舍身”呢?

学生再读片短,教师点拨

(评析:这一讨论,学生从而认识到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只有“舍身”才能炸碉堡,扫清障碍减少伤亡。从而体会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轻快达到。)

案例二:《凡卡》教学片断:

生问:凡卡家里很穷,没上过学,他怎么会写信呢?

(生小组合作讨论,发表意见)

生1:凡卡跟阿迈娜放羊时一起自学的。

生2:凡卡是跟随财主的儿子到学堂偷学的。

生3:凡卡压根儿就没有文化,是作者为了体现写作目的虚构的。

(评析:看似无关的问题,慎待学生“钻牛角尖”,答案不唯一,教师在合作讨论中,让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尽情地发挥。)

案例三:“伤”字识字教学

师:怎样记住“伤”字字形呢?

生1:伤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有两个人,一个站着,一个躺着;

生2:站着的人给躺着的人出力,这个人是个伤员!

(评析:一个看似简单的观察讨论,不但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字义,而且学会了识字,形成了能力,对于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

案例四:《飞夺泸定桥》教学片断

师:敌人看到了这边火把,就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中体会到了战士十分机智。当时情况那么紧急,战士在那么危急的时刻想出这个办法,避免了和敌人交战,可见很机智。

生2:战士必须在仅剩的20多个小时里步行到100公里外的泸定桥,如果和敌人交战的话,即使胜了,也要花去不少时间,从而赶不到泸定桥。所以在当时,用这个方法是最好的。

生3:老师我有意见。(师:很意外的)请讲。

我在电视上看到敌人称是“”“红匪”。当时战士是假装的敌人的同伙。而“我们的战士高声答道,是碰上撤下来的。”这很容易被敌人识破。最好改成“我们的战士高声答到:“是碰上红匪撤下来的”。这样不容易被敌人识破。虽然书上说“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也许是敌人太大意,太笨了。

大家讨论后,都觉得这位学生说得有道理。

(评析:不迷信,不唯师,不唯上,书上也有疏忽的地方呢?)

案例五:《小猴子下山》片断:

师:学习《小猴子下山》后,同学们一定要做事专心不要……

生(打断):我觉得小猴子身上有着永不满足的上进精神,追求意识!

(评析:玉米――桃子――西瓜――兔子,一个比一个新鲜,一个比一个有吸引力,学生如小猴子一样永远充满着好奇心,求知的心永远不会满足!)

案例六:《乌鸦和狐狸》片断:

师:学了这篇寓言,同学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1:狐狸太狡猾,一次次使乌鸦上当。不要学狡猾要做诚实的人。

生2:也不要学乌鸦爱听奉承话,骄傲忘形,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生3:乌鸦不够谦虚,虚伪爱听奉承话,结果……

生4:乌鸦太愚蠢,狐狸太狡猾。“狡猾”也有褒义的色彩。狐狸聪明机灵可爱,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是智慧的象征!

(评析:这样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分析问题,获得的知识面超出了教师预先的设计,事办而功倍。)

案例七:《龟兔赛跑》读后讨论

师:读了这篇童话,同学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生1:乌龟虽慢,但顽强有毅力,持之以恒,目标专一,不达目标不罢休,要学乌龟契而不舍的精神;

生2:也要学兔子走时欢快活蹦乱跳,边走边休息,花力气少而达到目的地,而乌龟要花多大力气呐!

生3:小白兔机灵。下次比赛,赢的肯定是小白兔呢!

生4:老师不也喜欢象小白兔一样的学生吗?将来成才的肯定是小白兔。

……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教学;兴趣;探索;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2

有位名家曾经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净化精神情感。语文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形式精彩多样,最富有想象空间。它本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学科,但事实上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影响,语文课堂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语文学科也失去了原先应有的生机与灵性。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摸索,我的体会有几方面:

1.开篇引趣,诱发好学之乐

儿童感觉的情绪和无意性很明显,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先前的活动中转到当前的学习内容上,教师应精心设计授课的导入部分,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根据教学任务转移注意力。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的出发,导入新课可采取不同的方式。(1)音乐导入《月光曲》(2)谜语导入《燕子》(3)图画导入《鲸》(4)故事导入《女娲补天》(5)对话导入,如《陶罐和铁罐》(6)实物导入,如《画杨桃》(7)影片导入,如《飞夺泸定桥》。另外,还有游戏、情景表演、提问、讨论等方式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教学作好铺垫。

2.美感启迪,激励学生的爱美心和求美情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人的快乐来自于对美的作品的瞻仰"。事实上,美的东西不仅给人以,而且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力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以美的东西感化学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教育,这是解决学生乐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非常多,不管是识字、阅读,还是作文,都包含着美的迁移过程。教学要善于揭示课文的内在美,创造教学设计的形式美,塑造教师主体的形象美,用美感带领学生穿越知识的丛林,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产生强烈的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情。有了这种感情,学生就会把学生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乐学的情绪也就自然的产生了。怎样在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美的感受,以激励他们爱美心和求美情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领略到课文的内在美。比如,在上《海上日出》这一课时,我先出示了一幅彩色摄影作品,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照片中波光粼粼的水面和色彩纷呈的云天,直接进入海上日出的情景。接着,给学生详细介绍了日出的过程,让学生随着我的描绘,想象那种绮丽的景色,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和色彩美。这样通过美感的启迪,使学生始终保持亢奋的情绪,既收到了美育的效果,又使他们准确、深刻地了解了文章,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3.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快乐教学的最佳效果与良好的课堂气氛分不开。好的课堂气氛应该与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一致、相协调,教与学双方的认知、思维活动必须有一个真正宽松自如的天地。

3.1提倡教师微笑进课堂。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有学生这样比喻:"在炎热的夏季,老师的微笑如甘露,带给我们一个清凉的世界;在严寒的冬日,老师的微笑似春风,总让我们感觉到温暖。"

3.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庄、 语言亲切、富有激情,并借助眼神、表情、姿势来辅助说话,让学生感到听你的课是一种精神享受。

4.习题训练,享受创造之乐

图画再现能化繁为简,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课文的事理凭口叙述是很难让学生清楚的,如能简单地画上几笔,思路和脉络就清晰可见。如《詹天佑》,在讲解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时,为了让学生能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文内容。可画图讲解,学生就能一目了然。又如《草船借箭》,可根据课文情节,即"精心准备"――"全力奋战"――"大获全胜"三个部分,画出情节示意图,让学生既感兴趣,而且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还受到绘画艺术的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5.多媒体的利用

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快乐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上《再见吧,亲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在教授《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制作了苏州园林的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快乐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总之,愉快教学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有奉献的品格,强烈的敬业精神,并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在实践中,培养浓厚的教学兴趣,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提问和教法,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愉快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不辜负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上海教育》、《北京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等教育杂志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历史 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活动,它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把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先进技术引进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新兴的教学方法,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富有生命力,并能够用色彩丰富的画面,把文字表现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影视教材中自觉观察发现、思考、探索,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充分地挖屈学生的潜在能力。那么,在历史中怎样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授课呢?多媒体教学又能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呢?

首先,形式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的速度很快,老师利用多媒体可以省去板书的麻烦,这就可以为老师的课堂教学节省大量的时间,老师的板书可以制成幻灯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根据需要展示给学生。而且速度要快就快,要慢就慢,让停就停,让动就动,控制自如,完全由老师掌握,根据不同的需要老师还可以添加一些补充内容,让学生拓展历史知识而,由此就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容量,使老师有较充足的时问完成好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及兴趣进行学习对于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使当今的学生满足,通过多媒体的多样性、交互性及丰富的表现力可以深深地吸引学生,并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大为提高。如在上《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我就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翻越雪山、过草地或飞夺泸定桥的影像,并在地图上显示路线;同样,在上《科学技术的成就》时,演示一些相应的图片,如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图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成功的图片等等。学生很快就会被这些真实的历史画面所吸引,一上课时聚精会神,课堂气氛与教学效果极佳。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认识活动中去。

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自由,淡化强制与约束,给予更多的鼓励、启发与诱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的转变,弱化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约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进一步实现。

如在介绍中国现代史的《》时,倘若以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一一列举那些战争,时间一长,学生便会感觉到索然无味,至于引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更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候应该用音乐去渲染气氛,利用多媒体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进入状态,用心去体会当时的中国危机重重,风起云涌的惊心动魂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卫国斗志和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清政府的“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怀,从而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战争结局有了更进一步的的认识。

再次,使用多媒体提高历史课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即它可以包含丰富的资料和信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历史课时少,但教学内容多,压缩教学内容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才是当务之急。利用多媒体的大容量这一特点将丰富的媒体资料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范文4

以上种种问题要求我们对语文知识进行新的思考和解释,笔者学习新课标,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什么是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不同于语言知识。语言知识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经验,特别是民族的共同经验。这种共同经验首先来源于个体的经验,是个体经验的抽象和集合。它们可以通过书面语和其它形式被描写贮存,是静态的、封闭的、固定的系统。

语文知识也有人称为言语知识,是个人的言语经验,特别是书面语的经验。它们通过多种神经联系构成复杂的个人语言网络,是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系统。

二、语文课程的学科基础

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除了识字还包括几乎所有用文字表述的东西。现在的学科知识,如文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地理学、天文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的总汇,是全部语文知识的总汇。到了近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逐渐独立设科,语文知识也就逐渐被分离出去。现在的语文知识只是基本的人类语言经验的汇集,所以“语文学”难以建立,语文课程也就失去了学科之母。语文课程没有学科基础,这是语文课程的独特属性。中小学的课程是否都有学科基础,值得具体分析。小学算术也是基本的启蒙课程之一,但学科基础也不明显,到了初中、高中,有了明显的数学科学作为基础,但那是外在于主体、排斥主体经验的非应用性的静态知识。这样的知识对形成语文能力价值很小,即使建立起所谓的知识体系,也会因个人语言经验不同而在学习实践中被打破。另外,中小学与主体经验联系密切的其它课程,如劳动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手工课等也都没有学科基础。当前中小学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有必要进行价值反思。

三、语文知识的范围

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或者说主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这就涉及到语文知识的范围,一切用文字记载的知识,从语言角度看都是语文知识,不过那是全民的,个人语文知识就是个人能用语言文字表述的知识。这样看,语文知识是很广泛的,是一个人的全部,是一个人语言的全部。语文知识也就不只是在语文课学到的,哲学课学到了哲学语言,文学课学到了文学语言,电脑课学到了计算机语言,等等。那么语文课学什么语言呢?应该说,一切用文字表述的语言都可以学,但关键是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包括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语文基础知识不同于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人们总以为,处于某一科学学科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位置上的知识,就是这个学科的基础知识”。[1]语文基础知识必须用另外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在学习书面语活动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例如同样是文字,普通语言学讲文字体系,个别语言学如现代汉语讲六书、字形、规范用字,语文课则是识字、读书。语文基础知识必须是能促进语文能力的那部分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有没有大致的范围呢?应该说是有的,新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较清楚的表述。有专家提出重新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尽量廓清它们的范围、层次,让师生心目中都有一份语文基础知识的清单”。[2]这个设想是积极的,可行的。我们可以依据新课标列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细目,编辑成册,发给学生。知识手册的编辑要注意两点,一是知识的范围只是个底限,这个底限也有可能个别学生做不到,而更多的人会大大超过,所以它只是参考性质的。二是不能强调系统。知识的编辑不能再走依托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老路,1956年依托现代汉语学编写教材失败,如再依托现代认知心理学构建语文知识仍然行不通。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系统地讲给学生,那将又是一座大山压给学生(有人批评语文教育有两座大山:一是讲解如山,二是作题如山)。试看前文的举例:“我们可以在学生具备的有关段落的陈述性知识(什么是段落、段落的特性、段落的类型、段落的结构、段落主句的隐现、段落的外部形态)的基础上,引出读解段落的程序性知识:1.识别段落类型;2.标出段落句序;3.找出段落主句;4.画出段落外形图;5.划分段内层次;6.画出段内思路图;7.品味段落用语。”[3]一个段落就要学这么多知识,整个语文基础知识将会有多少,不用说转化为能力,就是单学知识也学不完。上面段落的十几项知识,真正对中小学生学习语文有用的、有价值的没有几条,也就是称得上是基础知识的没有几条。语文基础知识的编写可以从任何一门科学中汲取营养,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但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认识结构,对学习语文,形成语文能力明显有用。叶老“精要、好懂、有用”的观点没有错。

四、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便无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以往语文教学的问题不在基础知识本身,而在于过分强调系统性和无用知识过多两方面。假如段落学习就需要十几条知识的话,那么语文就没法学习了,语文学习就会荡然无存,只好去学文章学和段落学了。另一方面有用的知识又学得少,学得不扎实。例如汉字,汉字是书面语语义的细胞,汉字知识是语文知识大厦的基石。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育都很重视汉字学习,也有很多汉字教学的经验,如通过字形理解字义,但现在继承得并不好。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虽然都规定了汉字学习的数量,但多数情况下是随课文学多少算多少,师生心中都没数,初中毕业达不到数量(包括质量)要求的大有人在。

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注重积累和运用。多数课程都可以系统讲授知识,然后运用,但语文不行。语言学习必须联系个人的言语经验,在大量的言语活动中感悟、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终能运用,才算学到了手。例如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不是为掌握它的定义、分类、特点、功用等概念,也不能完全靠讲授,而主要是通过阅读说明文,领悟、体会说明方法,有所积累,并逐渐能用这些方法去写说明性的文字。当前教学和考试,往往把一段话中的说明方法组合成四组,一组是对的(也未必),另三组都有一个错误的干扰项,让学生去判断选择完全正确的一组。这种脱离语言运用实际,非此即彼的题目,有多少价值?假如有五种说明方法,能领悟到四种得80%的分不行吗,非要逼学生得零分吗?

教师要善于理解基础知识,围绕基础知识教学。教师要善于判断知识的价值,善于捕捉基础知识。例如诗歌教学,学习的《七律・》。其中“云崖暖”、“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怎样理解?如果作为写实理解,五月份过江,江水暖和,那就错了。如果理解为巧渡后心情愉快,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而心惊胆寒,那是对的,因为它符合读诗的要求,接近了文学语言的内指性和情意性特点。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比如过了大渡河心情同样高兴啊,比过金沙江还要高兴,因为摆脱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为什么不用“暖”呢?用“暖”行不行呢?律诗的基础知识是押韵、对仗、平仄,理解“暖”与“寒”离不开这些基础知识,如果脱离了这些基础知识,就领悟不到律诗的特有的美,也就学不到律诗的语言了。[4]

注 释:

[1]王云峰 汪海龙《语文知识观的反思与重构》,《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语文建设》2002年第5期。

[3]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