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1
一、找准情趣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散文内容根据其体裁和内容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记叙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两大类。根据不同散文作品的特点,教师要发掘不同的兴趣切入点,以快速激发学生散文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类记叙性散文。切入时,应着重分析“老先生”的人物特征,从老先生的衣着、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入手,揭示这些细节背后所蕴含的老先生敬业的精神、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个性。学生在对老先生钦佩之余也引发了对文章的阅读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文章所内涵的哲思之美的理解。在比如对《家里的灶头》这类抒情性散文的阅读,教师要以分析文章情感的抒发方式和情感表达为主,通过由灶头的描写到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揭示作者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从民俗的角度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点,在感悟作者情感抒发的过程中发掘作品所内蕴的哲思和审美情趣。
二、注意方式方法,深化审美体验
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深入挖掘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初中散文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审美体验的方式方法的传授。首先,要重视初中生在散文阅读中的感性特点,鼓励学生的“灵光乍现”和新奇的思维活动。尊重学生对于作品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新鲜的阅读感受。如在《想北平》的阅读欣赏时,学生第一感觉往往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老舍对北平的那种痛彻心扉的爱。在阅读《金岳霖先生》时,学生也都会对金岳霖先生的个性着装报以会心一笑,同时对金岳霖先生幽默的人格魅力和对爱情的坚守执着给予发自内心的敬重。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的直观感受是学生对文章最直接、最基本的感知,也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的第一步。
其次,在学生对散文作品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在圈点、批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自己对文章字、词、句、文的疑惑之处,同时对文章所表现出的精彩点、内涵点、寓意点等亮点给予自己的评价和感悟。如在阅读林清玄的《可以预约的雪》一文时,文章结尾处的点睛之笔需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品味、感悟,并将自己的心得写下来,加深了学生对“结尾处文章整体内涵得到升华”的理解。圈点、批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在散文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再次,在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对散文作品的审美议题,从而将对文章的鉴赏感悟养成初中生散文阅读的习惯。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议题的设计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审美体验点、培养思维习惯和文学素养的过程。如在阅读学习于坚的《云南冬天的树林》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美”、“文辞美”、“社会美”、“内涵美”以及作者流露的思想之情等几方面进行审美议题的设置。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领会作者在白描手法和哲理性语言背后所要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尊重之情。
三、创设审美情境,感悟哲思之美
初中散文教学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课堂作为这个交流的枢纽和平台,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引入与散文作品相符的特定情境中,更能增加学生对散文内容的审美体验。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引入,是初中散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成为了可能。多媒体具有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和动画互动的特点。利用图片,可以将学生难以想象的唯美画面直观展示给学生;音乐的渲染,可以使作者的丰富情感变得形象生动;动画视频的展示,不仅丰富了散文情感的表达,也增加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互动性。例如在阅读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以采集关于母亲、母爱的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同时在课堂上配以阎维文的歌曲《母亲》作为背景音乐。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中加深了对母亲辛劳、慈爱、无私等形象的体验,也加深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对母亲的爱的感悟。通过情境的创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散文作品中的哲思之美。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2
冰心简介:
冰心(1920xx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代表作《写给母亲的诗》蕴含对母亲的爱:
写给母亲的诗
作者: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3
《暖爱》共分为六辑,第一辑为“有一种爱,叫血缘”。亲人间哪里会不相干呢,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扯也扯不断。这种爱,叫血缘。第一辑中的二十余篇散文,是写亲情。字里行间里血浓于水的亲情,胜过千言万语,只看见爱在心头荡漾。像是雨后,爱的阳光把大地包围着,折射成七种颜色的彩虹。世界也随着它而色彩斑斓。亲情,是最真切的感情,最无私的爱,最动人的力量。《天堂有棵枇杷树》文中的母亲以自己的爱让儿子保持快乐,勇敢面对生活。文章中饱含着挚爱,我的心里充盈着温暖。面对母爱,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天堂有棵枇杷树,长满了甜甜的枇杷,甜了文中的孩子,更暖了读者的情。这篇关于天堂的文章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只饱含了孩子的感恩、快乐和爱的感动。真情,总能撩人心
一天,我在外面玩耍,不料,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回到家时,已经全身湿透,不禁连着打起喷嚏来。妈妈看见了,急忙给我去煮了碗生姜茶端过来给我喝。我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那碗生姜茶,笑了,接过碗,一口气把生姜茶喝了个精光。虽然我不爱吃生姜,可是那碗生姜茶代表着妈妈对我浓浓的爱意,我不能辜负了妈妈,践踏了她对我的那份爱意。我喝完了生姜茶后,心里感到暖暖的。这不是生姜茶起的作用,而是妈妈对我的那份沉甸甸的爱……
《暖爱》这本散文集,真切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爱。原先我们认为,读书让我们认识了书的内容,明白了书上我们所不知道的知识。现在看来,是我们通过读书,通过书里的文章,来认识自己,读懂我们的内心世界,感悟我们不曾感悟的东西,认识另一个自己。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4
一、选书
散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形式,不论是从主旨的把握,还是从情感的领悟上,学生常常显得无所适从。散文,以情感见长,文笔细腻,思想深邃,贴近生活,往往能够从生活琐事中透出人生的意义、价值、情感。初中阶段也是学生的心智、情感经历较大变化的时期,那么在这一时期中引入贴近生活的文章,定能够对他们有所启迪。
丁立梅的文章,文笔细腻,情感丰富,主旨较为浅显,行文思路清晰,很适合作为散文阅读的引领性文章。再者,丁立梅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细小的人或事,展现她对于人与人之间“情味”的理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对学生也能够起到引导作用。
二、促读
第一阶段:静心阅读,记录思考。读书,首先要留足时间,由于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任务相对紧张,这本书教师预留了一个月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并且,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采取不打扰、不引导、不评论、不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一个完完全全的自我阅读的世界之中,并把自己阅读时突发的思考、心得写在随笔本上或者书上。
第二阶段:精挑篇目,批注阅读。这一阶段中,让学生从自己所读的文本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作为精读的对象,仔细批注,从字词、主旨、情感等方面谈感悟。九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水平相对较高,加之七八年级对批注这一阅读方法的学习和积累,在稍作引导之后学生能够较好的形成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比如,有学生在阅读批注中这样写道:“读了丁立梅的《不舍得》,我才清晰地认识到,尘世里的一切,能够因自己的不舍而鲜活起来。这篇文章更让我想起了余华的《活着》,那个贫苦时代里的福贵,家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而去。朴实而沉重的文字同样与《不舍得》一样,让我浸出泪来。如今生活条件优越的我们,更应用心生活,不辜负老师家人们的期望。即使生命如星只能璀璨一时,我们也应像作者的朋友一样,坚强地生活着,努力地记住尘世的一切,发现微小而动人的情感,给予生命最真挚而美好的回忆。如此这般,我们便从不会后悔。”
第三阶段:回顾补充,深入理解。在阅读《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的前后,我们还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席慕容《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等。引导学生比较同类情感,思考作者所选取的事件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何不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散文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传达,只有多阅读,才能够更准确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四阶段:提炼主题,交流分享。我们共同将《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归纳分为四个主题:亲情(母爱)、哲理(自然)、善意(陌生人)、爱情。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然分为四个小组,分享交流自己对于这个内容的理解和自己针对这个主题所写的批注。
三、展示
(一)课前分组,组长主持,设计活动,筹备充分
1.《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分为四个主题:亲情、哲理、善意、爱情,学生根据课前的交流自然分组,并选出组长,读书会的全过程均由四位组长主持。
说明:由于本次读书会在九年级开展,九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展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都已经相当完备,所以,教师只需要在小组遇到困难时提出建议,或者给出改进的方案。整个读书会的组织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自我发挥的空间。本节课所展示的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课件均由学生自己完成。
2.组长根据组员所交流的批注以及读书心得,设计符合本组情况的活动,发挥每个组员的特点,全员参与。
(二)分组活动,展现主题
1.主题一:匆匆过客如十年
善意――通过陌生人之间温馨的互谅互助,展现藏于人心底的善意。
活动设计:情景短剧表演,分为三幕,三幕剧有三个讲述故事的女子,她们以丁立梅的身份,作为故事的旁观者,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揭示人性的善良,表达“善意”的主题。
(1)修鞋的阿德老人与山山的故事,失明老人精心饲养懒婆娘花的故事;
(2)一个电话、十个春天,闲花落地听无声;
(3)一个借我肩膀哭泣的女子,贺卡里的婉转流年。
活动小结:我与他们如此相遇,或长或短,但都不足以比上我走来的路途,然而,我却不会忘记他们。感谢在我最美的时光里遇见他们,也许我们不能成为相知,但我们却这样相识了,在彼此的生命里划下长长的、温暖的,如日光般的弧线。也许我与他们对视的目光与擦肩的脚步匆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瞬如一道光的时间里,我的记忆写下了,十年。
2.主题二:母亲的颜色
亲情――演讲比赛的形式,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母亲对孩子同样的情感,讲述丁立梅对亲情的理解,对“母亲”的理解。
活动设计:演讲比赛,分为四组――
(1)母亲的“蓝”:母亲的爱,如海一般深邃,天空一般深远,海映射了天空,天空也因海更加美丽。
(2)母亲的“黑”:每一位母亲都是一位画家,用笔尖上浓黑的墨,绘出了儿女的一生,而她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生命中最美的“黑”,一夜白头。
(3)母亲的“金”:母亲老了,犹如一颗老了的树,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也扛不住了。
(4)母亲的“透明”:泪是透明的,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被伤得最深的人,但也是最爱你的人。泪是透明的,但也因此包容了一切。我终于明白,泪为什么是透明的,因为她在流,你却没回眸。
活动小结:母爱是五颜六色的,在丁立梅的笔下,我看到了,狠心让自己女儿独立的母亲;笑脸面对儿子厌烦声音的母亲;无助地看着女儿走上不归路的母亲;还有与女儿月下共谈儿时愉快的母亲。她们如同黑夜的繁星一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守望着我们。她们付出的,她们从不收回。但是当她们老了,犹如一棵树,连轻如羽毛的阳光,也扛不住了的时候,她们渴望索取的,不过是,儿女礼物上,那一丝手指的温度。这就是母亲,丁立梅笔下的,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3.主题三:蔷薇几度花――花店花语
自然哲理――话剧表演,以两个花店老板倾听不同的买花人的经历,来写出花所代表的不同的人格魅力。丁立梅写出了她对花的理解,启迪人生,让我们读出我们的花,体悟了花所具备的精神,更感动于花一般的人生。
活动设计:花店老板与买花人的故事,表达出花所蕴含的人的品格与情感。
(1)茉莉花:缘分,把两个不相干的人,聚拢到一个屋檐下,一日一日地,成了不舍。这是亲情,是茉莉花一样芬芳的情分。讲述买花人与孤儿院孩子们的感情,想要送茉莉给这群童真自然的孩子们。
(2)月季花:月季如人,也是这般命贱,却顽强。它的花,一点不见老,还是一团粉红,一团鹅黄,豆蔻年华。讲述买花人感慨于老人们的坚强和乐观,要送一束给敬老院的老人们。
(3)虞美人: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是相对的。纵使不幸卑微成一株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景象。以虞美人的高贵与卑微,启迪年轻男孩。
(4)桂花:它会染香一颗青春的心,连同, 青春的记忆。买花人想买桂花送给朋友,回忆她曾经的校园生活,和朋友相处的快乐。
(5)扁豆花: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讲述一位忽略了孩子的父亲,对自己孩子的愧疚之情。
……
活动小结:花店里的花儿,每一朵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情感,却无人倾听。但是,它们都在等待,等待真正懂得它们的人,懂得它们的心。
4.主题四:等你80年――年轻人的寻爱之旅
爱情――本辑赞美述说了许多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令人惋惜,表现了丁立梅对于爱情的独特追求。
活动设计:诗歌朗诵会,以年轻人的寻爱之旅,表达丁立梅以及我们对爱情的理解。
(1)学生朗诵自创诗歌。
(2)名家诗歌朗诵: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仓央嘉措《见或不见》、舒婷《致橡树》等。
活动小结:在丁立梅眼中,爱是红衣对蓝衣的生死相依,是蓝衣对红衣的不离不弃;爱是仓央嘉措对仁增旺姆的放弃所有,是仁增旺姆对仓央嘉措的至死不渝。在我们眼中,爱是一句最真挚的对不起;爱是给予爱人最坚持的保护;爱是在爱人背后默默的等待……
(三)总结反思,写作拓展
1.丁立梅的生活态度:温暖与爱,用丁立梅的生活态度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
2.读书的意义:多读书,从书中领悟人生的意义,并获得生活的智慧,能够从生活的小事中,看到人生的价值。另外,引导学生发现丁立梅“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她笔下都是小人物、生活琐事,但是她总能从这些平凡的人或事中,看到人性的真谛。
3.读书会后,学生以仿写的形式,模仿丁立梅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身边人或事的观察、思考和感触。
四、反思
面对学习压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中考,能够在九年级开展一场读书会实在不容易,许多学生、家长、老师甚至会不理解。但是阅读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体验能力是语文老师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九年级的学生排除在“阅读”的大门之外,而且阅读也并不耽误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反笔者体会到,读书会的开展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他们在读书会中体会到了乐趣,觉得语文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语文老师也不是刻板老套的,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本次读书会后,笔者有以下几点感触:
1.篇目的选择不宜过难,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愉悦与成就感。九年级面对中考,需要将阅读与实际相结合,选择适合于九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并且,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期,教师也要树立学生向善的积极的人生观。
2.读书会就是师生共同读书的过程,它并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一段美好的读书时间。那么,教师只是参与者,可以与学生交流自身的理解,但不能替代。而且丁立梅的散文作品主旨内涵相对浅显,易于学生接受,所以这次的读书会,教师完全放手,学生自主阅读、体会、交流。整个读书展示的设计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多媒体的制作。或许,表面上这里没有教师才能的展示,但实际上,学生智慧的火花就是教师的设计智慧。
3.本课的展示主题以情感为主。因为散文以情感为主导,没有统一的情节内容,所以本课选择情感作为展示点,从生活中选择最普遍却最重要的人间情感为基点,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5
散文写的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父亲是一个航标工,每天白天,女儿帮助父亲往航标灯的灯肚里灌油;傍晚时分,他们在夕阳的微茫中出发,驾着小船将一只只航标灯点燃;夜晚,父亲抱着睡意浓重的女儿回家。文章是以一次为航标灯点灯的航行为线索来展开的,从航前写到航中,再写到航后。
散文的主人公是那个叫做小盖尔卡的女孩。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1.这是一个勤快懂事的小女孩。散文开头,我们看到一个在不停忙碌的小女孩。她在帮父亲往航标灯的灯肚里灌油,那“扶着漏斗,把连着灯芯的灯头旋入灯颈”的动作十分麻利。接着,她又在为出发作生活用品上的准备:“她沿着木梯阶在陡峭的岸坡上上下下地奔跑,把油灯、船桨、一只小水桶(舀水用的)、两件旧的棉背心(给父亲和自己穿的)拿到小船里去。”
2.这是一个幼小的“心事重重的小姑娘”。“她郁闷地皱起了眉头,拖着一根编得不太高明的小辫子,穿着一双凉鞋,鞋底业已磨平,鞋面也被水冲成灰白色了。”“他把女儿抱在手上,让她坐在小吊座里,不知不觉地顺手把潮黏黏的鼻涕从她的鼻子里擤掉,然后把棉背心披在她那肩胛骨尖尖耸起的脊背上。”这犹如电影里的渐拉渐近的特写镜头让我们清晰真切地认识了本文的小主人翁。她实在是太小了,父亲轻易地就把她抱在手上,她坐的是小吊座,鼻子里还不时流着潮黏黏的鼻涕。
3.这是一个言行举止成人化的小姑娘。她动作麻利熟练,帮着父亲做航标工的工作;她口气成人化,模仿着母亲的声音。她模仿母亲的声音催促父亲:“你还要在那儿磨蹭很久吗?”当他的父亲“胆怯地拍打自己的口袋”,表示自己没带火柴时,她又嗔怪父亲“真是一点记性也没有”。读到这儿我们甚至为小盖尔卡装大人的可爱而笑出声来。她的勤快的动作与成人化的语言跟她的年龄跟她的幼稚的外貌极不相称。
4.这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小盖尔卡随着父亲到了兔子岛,夜幕降临,他们驾着小船起航了。小盖尔卡毕竟是个很小的孩子,在孩子的眼中景物自然会有不同。在起航中,作者有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盖尔卡觉得“傍晚是一位温和的、长着大胡子的、沉默寡言的老爷爷”。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比喻,形象地体现出了傍晚时分的温馨和安静。夕阳西下――在盖尔卡的眼中,这时的老爷爷“正在山背后抽烟斗”呢,因为“那边的天空是红彤彤的”。夕阳消失――“老爷爷在那儿睡了很久,渐渐地安静了下来”,因为“他的烟斗熄灭了”。夜幕降临――“老爷爷终于合上了眼睛,不再翻来覆去,不再打哼哼―――周围的一切都停止颤动,停止敲叩了,甚至连树叶也不再沙沙作响”。这段拟人化的景物描写把读者带入了童话的世界,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这童话般的景物让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孩子成人化的表象下一颗可爱纯真的心。
除了这段景物描写以外,在启航中,还写了“听鹬叫”、“逗小鸭”、“唱情歌”三个片段。“鹬纷纷从石头上飞起来,追越着小船,羽翼底下的白色绒毛闪烁着光亮。它们用叫声剪断了那首唱熟了的歌曲,它使盖尔卡感到十分高兴:叽叽――维叽,叽叽――维叽,叽叽――维叽……”“盖尔卡拍着巴掌,吓唬小鸭子。它们惊慌失措地在水面上乱奔,躲在叶丛里并且一动也不动地坐在那儿,以为谁也不会看见它们的。盖尔卡不知为什么对此感到很高兴。一只母鸭带着挑衅和大无畏的神情时而游向小船,时而飞离小船,企图用这种方法使孩子们脱险。”“听鹬叫”、“逗小鸭”两个部分写得十分生动有趣,充满了童趣童真。不幸的遭遇、艰难的生活没有使盖尔卡失去一颗童心,她的世界还是充满生活的希望和情趣的。这不免让我们多少有些慰藉。
5.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小姑娘。小盖尔卡没有一般儿童的童年生活,她没有小伙伴,没有游戏,连歌曲也是成人的歌。“盖尔卡不熟悉任何儿歌,全靠从大人那儿学来的东西来度日子,所以,她的歌曲全是忧伤的、冗长的,并且大多是关于爱情的。”小盖尔卡用尖细的小嗓门唱了起来,歌曲的内容是关于爱情的,表达的是恋人间分离的痛苦,这痛苦的情感盖尔卡似乎感觉得到并且明白这一切,因而她的内心一会儿如同泪水冲蚀着心脏,一会儿从皮下钻出来一阵寒战像松针似的刺入心房,一会儿一股暖流又突然涌上胸来。我们通过歌声感受到小盖尔卡如此不同的童年。她的内心其实是有着忧伤的,她模仿着她母亲的声音,她唱着大人的情歌,歌声触动了她的内心世界,所以激起她内心强烈的波澜,虽然她不能真正懂得歌曲中的痛苦情感,但歌曲的忧伤无疑与她内心中潜藏的忧伤发生了共鸣,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盖尔卡的童年的忧伤。小盖尔卡唱着唱着,终于累了困了,小嗓门越来越轻,小脑袋疲惫地耷拉在胸口上。
为什么小盖尔卡会和一般的小朋友有如此的不同呢?通过前文和后文我们知道,小盖尔卡很小就失去了母亲,现在和父亲相依为命。她和父亲蛰居在远离人烟的小木屋里,过着一种既没有小女伴,又没有儿童游戏的生活。她有一种游戏――扮航标工人。可是她不认为这是游戏,她不是在扮演,她是在当一名航标工。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小不幸、生活艰辛的小姑娘,是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她这样的。随着小船起航,小盖尔卡用老太婆的腔调说:“祝福吧,起航了。”父亲用力一推小船,小盖尔卡一下子后倾,差点从吊座上跌下来,于是她在底板上手脚乱踹,从棉背心里探出身子埋怨道:“有力气,就不要动脑子了!”看到小姑娘的表演,我们在想笑的同时又感到了文字背后的忧伤。
除了小盖尔卡,散文还刻画了父亲这一形象。父亲的语言不多,笔墨不多,但却是非常传神,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女儿的无比的怜爱。当小盖尔模仿母亲的声音催促父亲时,父亲难以觉察地微笑着,这微笑中包含着小女孩的疼爱。他把女儿抱在手上,不知不觉地顺手把她的鼻涕擤掉,动作如此自然。起航时,父亲故意用力推送小船,常常使盖尔卡后倾,差点从吊座上跌下来。父亲总是故意创造这种有趣的情境,来为他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一点欢乐。盖尔卡在起航中唱着情歌,她唱得很高兴,为了听得更清楚一些,父亲甚至把桨拍得很轻。盖尔卡睡了,父亲小心翼翼地移近吊座,把自己的棉背心扔到船头,双手抱着盖尔卡,爱怜地把她放在衣服上,上面再盖上另一件背心。他的双手操劳过度,他抽着烟,思念着亡妻,考虑着女儿的现状。到家了,父亲把盖尔卡从船头里抱出来,裹在棉背心里,捧在两只手上,沿着木梯级向小木屋走去。父亲把女儿紧紧地贴在身上,他真想说:“你是我的小心肝,你是我的小宝贝!没有你,我会怎么样呢?”这是怎样的一幅相依为命的动人的画面啊!小盖尔卡甜滋滋地睡着了,父亲的喉咙也被甜丝丝的愁绪哽住了。这甜丝丝的愁绪里包含的是艰难生活中的相依为命的幸福,是感人至深的父女情深。是父亲的深沉的爱让小盖尔卡的童年不再有痛苦,不再是残酷;是小盖尔卡让父亲在艰难中树起生活的信念,燃起希望之灯。这种相依为命的情感,这种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就像他们点亮的航标灯,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
关于母亲的散文范文6
苏童,原名童中贵,当代著名作家,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1991年转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数百万字。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1934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的主将。
苏童早期的作品以童年的视角描述枫杨树故乡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奇思异想。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开创了“妇女生活”的系列小说,以忧伤衰败的情调重现冰冷的历史,成为“新历史小说”中最经典的作品。他的小说《米》《红粉》等先后被搬上银幕,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并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这些流传国内外的电影,加上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国文字,使苏童蜚声海内外。
[思想艺术]
与传统文学不同,苏童的作品多展现人性的丑恶,暴露人世的黑暗。在他的小说里,一方面,人物的内部世界不健全;另一方面,外部的世界也是残缺的。其小说里的主人公总是游移于艰难的逃亡和还乡的生命历程之间。如《舒农》《南方的堕落》等,书中人物多精神异常,乃至变态,他们多处于一种无序的生活之中。卑微的地位,生存的压力,自然欲望的压抑与膨胀,终于使得主人公们半梦半醒,游离于主流生活之外,结局多为悲剧。
苏童从来不写“太平文学”,他寻找着一个未知的精神世界,“那个世界哲理与逻辑并重,忏悔与警醒并重,良知与天真并重,理想与道德并重,那个世界融合了阳光与月光”。而在下笔时,他从来不留情,“如果作品中有一个人物要自杀,我就会拉不住他,他必须去死”。
苏童作为当代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中有许多独特的魅力,特别是他的散文对意象的潜心营造便是一个极致的闪光点。意象之美在苏童的散文中时时给人以愉悦的享受。《雨和瓦》中,苏童精心描摹了这么一种意象:“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了,雾气就散了……陈年的旧瓦突然焕发了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在苏童第一次仔细观察了雨水在屋顶上制作的音乐的过程后,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是那些瓦对于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当我们不知作者写雨写瓦究竟为何时,苏童轻巧一笔,写到了母爱后戛然而止,真正体现了苏童散文既意象绚丽又文字潇洒自如的特点,给人一种目不暇接的意外惊喜。苏童的语言智慧来自于对世界冷静的观察和警醒。他不仅提供了细腻的生活枝节,而且直接指向精神的内核:一个叛逆者的伟大艰难的心灵之路。
苏童的散文,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让读者细细去体会、咀嚼。它恰像两三知己灯下夜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重要作品]
长篇小说有:《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武则天》《碎瓦》《蛇为什么会飞》等;中短篇小说集有:《1934年的逃亡》《祭奠红马》《妻妾成群》《妇女乐园》《红粉》《伤心的舞蹈》《南方的堕落》《一个朋友在路上》《刺青时代》《苏童小说精品》《十一击》《樱桃》《把你的脚捆起来》《桥边茶馆》《天使的粮食》《一个礼拜天的早晨》等;散文随笔集有:《寻找灯绳》《纸上的美女》《苏童散文》等。
长篇小说《碧奴》获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6年度杰出作家提名。
[经典重读]
河流的秘密
苏 童
对于居住在河边的人们来说,河流是个秘密。
谁能有柔软之极雄壮之极的文笔为河流谱写四季歌?我不能,你恐怕也不能。我一直喜欢阅读所有关下河流的诗文篇章,所有热爱河流关注河流的心灵都是湿润的,有的候那样的心灵像一盏渔灯,它无法照亮岸边黑暗的天空,但是那团光与水为友,让人敬重。谁能有锋利如篙的文笔直指河流的内心深处?我没有,恐怕你也没有。我说过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赞美河流如何能消解河流与我们日益加剧的敌意和隔阂。一个热爱河流的人常常说他羡慕一条鱼,鱼属于河流,因此它能够来到河水深处,探访河流的心灵。可是谁能想到如今的鱼与河流的亲情日益淡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说河流中鱼类在急剧减少。所有水与鱼的事件都归结为污染,可污染两个字怎么能说出河流深处发生的革命?谁知道是鱼类背叛了河流,还是河流把鱼类逐出了家门?
现在我突然想起了童年时代居所的后窗。后窗面向河流――请容许我用河流这么庄重的词语来命名南方多见的一条瘦小的河,这样的河往往处于城市或者边缘。有一个被地方志规定的名字却不为人熟悉,人们对于它的描述因袭了粗犷的不拘小节的传统:河,河边,河对岸。这样的河流终日梦想着与长江、黄河的相见,却因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抱恨终生,因此它看上去不仅瘦小而且忧郁。这样的河流经年累月地被治理,负担着过多的衔接城乡水运、水利疏导这样的指令性任务。河岸上堆积了人们快速生产发展的商店、工厂、码头、垃圾站,这一切使河流有一种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的表情,当然这绝不是一种美好的表情――让我难忘的就是这种奇特的河水的表情,从记事起,我从后窗看见的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一个孩子判断一条河是否快乐并不难,他听它的声音,看它的流水,但是我从未听见河水奔流的波涛声,河水大多时候是静默的。只有在装运货物的驳船停泊在岸边时,它才发出轻微的类似呓语的喃喃之声。即使是孩子,也能轻易地判断那不是快乐的声音,那不是一条河在欢迎一条船,恰好相反,在孩子的猜测中,河水在说,快点走开,快点走开!在孩子的目光中,河水的流动比他对学习的态度更加懒惰更加消极,它怀有敌意,它在拒绝作为一条河的责任和道义。看一眼春天肮脏的河面你就知道了,河水对乱七八糟的漂浮物持有一种多么顽劣的坏孩子的态度:油污、蔬菜、塑料、死猫,你们愿意在哪儿就在哪儿,我不管!孩子发现每天清晨石埠前都有漂浮的垃圾,河水没有把旧的垃圾送到下游去,却把新的垃圾推向河边的居民。河水在说,是你们的东西,还给你们,我不管!在我的记忆中河流的秘密曾经是不合道德的秘密。我记得在夏季河水相对洁净的季节里,我曾经和所有河边居民一样在河里洗澡、游泳。至今我还记得第
一次在水底下睁开眼睛的情境,我看见了河水的内部,看见的是一片模糊的天空一样的大水,与你仰望天空不同的是,水会冲击你的眼睛,让你的眼睛有一种刺痛的感觉。这是河流的立场之一,它偏爱鱼类的眼睛,却憎恨人的眼睛――人们喜欢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河流憎恨的也许恰好是这扇窗户。
我很抱歉描述了这么一条河流来探索河流的心灵,事实上河流的心灵永远比你所能描述的丰富得多,深沉得多,就像我母亲所描述的同一条河流,也就是我们家后窗能看见的河流。那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有一年冬天河水结了冰,我母亲急于赶到河对岸的工厂去,她赶时间,就冒失地把冰河当了渡桥。我母亲说她在冰上走了没几步就后悔了,冰层很脆很薄,她听见脚下发出的危险的碎冰声,她畏缩了,可是退回去更危险,于是我母亲一边祈求着河水一边向河对岸走。你猜怎么着,她顺利地过了河!对于我来说这是天方夜谭的故事,我不相信这个故事。我问我母亲她当时是怎么祈求河水的,她笑着说,能怎么祈求?我求河水,让我过去,让我过去,河水就让我过去了!
如果你在冬天来到南方,见到过南方冬天的河流,你会相信我母亲的故事吗?你也会像我一样,对此心怀疑窦。但是关于河流的故事也许偏偏与人的自以为是在较量,这个故事完全有可能是真实的,请想一想,对于同一条河流,我母亲作了多么神奇多么瑰丽的描述!
河流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流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流最大的秘密。
[赏析]
苏童的作品以其关注人性的深层思考而为广大读者青睐。作为苏州人。他对河流是十分熟悉的。当我们读过《河流的秘密》后,忽然发现每天在我们身边流淌的河水,竟有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文章开篇就提出“河流的秘密”这个问题。“河流的秘密不与人言说”!因为它太神秘、太丰富了,也许这就是河流最大的秘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得知最后的谜底的,因为每个生命的存在都自有它神圣的理由。
“智者乐水”,水与作家永远是亲密的。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情理交融,在感性的叙述与抒情话语中蕴含着理性的光辉。纵观全文,苏童的叙述迂缓从容,文笔清新淡雅,他笔下的河流虽然不太清澈不太可爱,是“一条压抑的河流,一条被玷污了的河流,一条患了思乡病的河流”。但始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在浓郁的抒情中散发着悠长的历史气息,显示一种特别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