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莫泊桑续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项链莫泊桑续写

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1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课文分析 分析方式

语文课堂离不开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的普遍做法是从头至尾、逐段逐句地进行,难免单调、枯燥、低效。如果我们在备课时积极思考,努力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切入口”,分析课文就能轻松自如,效果显著。我介绍如下实践做法。

一、直奔文题式

有的文章,文题本身就是文中着重描写或阐述的部分,分析时我们可直接从文题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单从文题看,就知道它是写景散文,所描写的对象是荷塘、月色。释题后我直接带学生分析课文的4、5、6段,体会文中的写景。之后,用两个提问:“本文是纯写景散文吗?”“如果不是,请找出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来。”引出对课文情感线索的把握,着重分析课文是怎样“寄情于景、情景相交融”的。

类似的文章,如《背影》、《白杨礼赞》、《拿来主义》等都可用这种方式。

二、切取画面式

有的文章连续写了几件事,或本身就是由几幅画面组成的,分析时就可从这几件事或这几幅画面入手,再分析其他,如唐的《琐忆》,文中记述了鲁迅的七次谈话,借以表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分析时,我先组织学生集中分析这七次谈话,从谈话背景、内容到从中体现的鲁迅品质,然后用一个比喻“如果把这七次谈话看成是一粒粒的、零散的珍珠,那么,它们又是怎样串成一体、连接成文的”,引出对文中议论的分析,进而归纳出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风景谈》也可用这种方式分析。

三、以点带面式

这种方法是指重点突出一个部分,其他分析从略。如莫泊桑的《项链》,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相继展开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等情节。这些都不难,同学们看看阅读提示、经过预习就能把握。难的是怎样深刻认识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形象,以及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心构思的特点。为此,我重点挑讲了“借项链”这一节,并且围绕“一封请柬”详细、具体地分析了夫妻二人对它的不同态度,以及玛蒂尔德不合常情的情绪、举止反映,让学生充分认识玛蒂尔德的“过分”行为,把握她爱慕虚荣的个性特征。接下来的分析得心应手:正是她的极端的行为,才会有“丢项链”情节的产生。因为千载难逢的机会,她自然要极端珍惜,尽情表现自己,所以在晚会上出尽了风头。然而凡事皆有度,“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辩证法,故是也。丢项链后,因虚荣心作怪不敢向朋友坦诚相告,昏昏然又没从破绽中看出项链的质量问题,只好黔驴技穷之后,高额举债赔项链,于是便有了后面充满戏剧性的结局。至此,小说的大问题已解决,余下的留给学生读和品味。

四、由表及里的寻根式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小说。小说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本质。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一主题,我采取寻根式,分四步教学《祝福》。第一步,探析祥林嫂的品质特征。明确祥林嫂既有勤劳、善良、坚强不屈、热爱生活的一面,又有迷信、愚昧的一面。前者是她品质中的主流。第二步,追寻祥林嫂的命运轨迹。通过分析明确祥林嫂一生相继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次丧夫、痛失爱子、沦为乞丐等打击,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第三步,挖掘造成其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前两步分析的基础上,老师稍加点拨,学生便能领会到祥林嫂并非死于自身原因,她的死看似偶然,其实包含必然。透过对她婆婆、堂伯、鲁四老爷、柳妈,还有短工、鲁镇的人们的分析,我们便看到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在“吃人”。第四步,安排写作,巩固认识。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一主题,我安排他们写作。要求把祥林嫂放在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如“改革开放”或“二十一世纪”等;要求想象忠实于人物的品质特征,真实反映一定的时代风貌,并运用一两种刻画人物的手法。

五、复述概括式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的描写,而是以结构细致严密、细节描写传神取胜。这样的作品宜多读、宜细细品味。为此,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的情感变化。上课伊始,即讨论明确:生起气来――发生兴趣――亲热起来――喜爱上了――惦记、想念――悲痛、敬佩。然后抽同学按“我”的情感变化口述故事。要求有三:1.自组语言,尽量做到通畅表达;2.叙述内容自成一体,并概括情节;3.点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要口述故事,同学们要熟悉小说内容,固然要多读,而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就体会了小说结构细致严密、细节描写传神的特点。

六、由果推因式

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2

生活;积累;技巧;修改

【中图分类号】 G63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3―0100―01

“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初中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不断求索,多方尝试,对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有效性做了一些探讨。

一、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创作动机,从而实现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我们应采用多层次、多角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法以及观点。如,教学七年级《童年记忆》时,笔者采用“一张老照片的故事”的新颖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老照片中提取记忆,交流感受,使学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和余地,通过指导,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脑细胞,将童年最深的记忆以作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不仅能够流露真情实感,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生活是作文生命的源泉

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本功抓起,那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让作文教学同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领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勤于练笔,以此逐渐丰富写作素材。如,教师节献礼写《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文时,笔者结合教师节系列活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教师的日常生活,抓住细节,赋予个人特点等,同时通过人物专访、角色互换等,提升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的审美能力与人际交流能力,让学生能够及时并且准确地记录自身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从而丰富写作素材,实现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积累是作文生根的土壤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的人写作文,佳词妙句信手拈来,这正是积累的外显。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推荐的课外书目,而且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对身心有益的小说、报刊。实践告诉我们,学生能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阅读、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汲取书中的思想、知识的营养,从而提高人文素养,逐步丰富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学生在阅读中,碰到极为精彩的句子、段落,或是触动情思,或是产生共鸣,若能将其摘录下来,不管是读书笔记,还是剪报、妙语连珠、成长印记,无疑会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我们可以借助学校平台定期组织一些学生参加比赛或成果展示,以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写作积极性,帮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

四、技巧是作文成长的桥梁

“熟能生巧”,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很难奏效。但学生本已害怕写作文,如果教师还不定期地随意布置作文让学生写,只会“雪上加霜”。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扩写、仿写、续写等形式多样的片段练习来强化学生的作文训练。如,在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时,要求学生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展开想象,写1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要求学生仿照“春草图”或“春花图”,描写一幅秋景图;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要求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玛蒂尔德得知耗费十年青春所还的项链原是一串假钻石项链时,她此时想了些什么?这些句、段的写作练习看似有难度,但只要学生充分运用好自己所积累的素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3

关键词:卫校;语文小说;教学方法

小说单元教学是卫校语文课堂的重头戏,从篇幅来说,小说比诗歌、散文、戏剧要长一些,讲解所需时间也较多。此外,小说因其特有的文学形式,涵盖的艺术元素更多更复杂,鉴赏和分析起来也更有难度。因此,卫校语文课堂小说教学一般避重就轻,教师分析一下小说故事梗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就可以了。有研究者认为“中职小说教学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很难突破时空界限,体会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跌宕起伏的故事,迫使教师降低教学难度,缩小教学范围。小说教学仅仅停留在情节知晓、人物感知、环境了解的阶段”[1]。因此,探讨卫校语文小说的有效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1主题分组讨论主

题是小说的灵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分析小说主题成为核心内容。只是目前“小说教学的终端结果最具有预定性,从叙写了哪些情节、采用了多少手法到塑造了什么形象、表达了何种主题,不仅已成为教学的一种构架,而且所有的说法也口径一致”[2]。比如,《哦,香雪》一文在课文导读前就把小说的主题定了性———通过北方小山村台儿沟通车前后的对比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改革开放初期愚昧与开化、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城市文明与自然乡村关系的思考。其实,小说主题不应该被钦定、被定型,而应该是开放性的话题。教师要“开掘出更多的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通道,以激活学生解读小说的情趣,使其原有的欲知的兴趣逐渐升格为更进一步的欲会的乐趣”[3]。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自由发表对小说主题的看法,探讨已有主题说法之外的体会和见解。因此,《哦,香雪》一文除了文化开放这个主旋律外,还有自然美、语言美、人性美这些线条,也是可以与原来的主题相媲美的。

2语言修辞分析和改写

小说语言修辞有很多种,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家语言准确、生动有力的美感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语言艺术化的自觉性”[3]。仔细分析揣摩小说中的语言修辞,更能够理解作者的用意。在《荷花淀》中,水生第一个报名参加地区队的时候,他老婆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把水生老婆爱护老公的细腻、含蓄的心思表达了出来。当水生他们几个男人入队之后,女人们不放心,聚在一起商量要去看他们,有一个女人的理由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其实,这个人就是牵挂自己的男人,担心男人在外面出事情,但是又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能拿“衣裳”作托词。作者通过微妙的语言修辞,把夫妻情深淡淡地抒写出来。教师在讲解这些段落的时候,一是让学生分析揣摩,二是让学生进行改写,通过改写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在改写过程中,不硬性追求语言的华丽,只要准确生动、真情实感流露就可以了。朱光潜在《谈文学》中就说过:“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因此,在语言修辞分析和改写时,除了注意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外,还要注意真实准确的语言表达。

3分角色朗读

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园地,更是情感的世界。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带领学生阅读和审视作品,会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如果要真切地融入小说的情感世界,感受人物的语言、心情、思想,那就要假想自己是小说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与它一起喜怒哀乐,没有距离地触摸当时的社会环境,同呼吸共命运。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研究者称,“要使学生内在于作品,将自我投入到作品世界中去,达到忘我的状态,作为感知对象的内在品质与魅力和感知主体同在。从中职生的心理水平和认知特点考虑,在课堂分角色朗读小说,不失为帮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心理感悟的有效手段”[4]。例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亲4次向店老板要面的时候,口吻和面的数量都不一样,两个孩子的神情和穿着也不一样,店老板和老板娘的态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可以请4组学生扮演母子3人、老板、老板娘,在不同情景中重现当时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和朗读,把暖暖的人情氛围营造出来,把握小说的主旨。

4情节续写和改编

情节是小说的腰椎,“腰椎”少一块,整个剧情就会散架。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小说原有的故事情节是基本任务,如果能对原有的情节进行续写或者改编,那就是对故事的更新和思想的升华,是一种创作。小说有独特的文学表现形式,它就像一个堡垒,结构有骨感、立体感,教师可以灵活处理,选择小说的一个点,抓住堡垒的一个突破口,设计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路径,让课堂更有艺术感。在小说《项链》中,作者莫泊桑留下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尾。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小说进行续写,可以写玛蒂尔德对自己虚荣心的忏悔;可以写玛蒂尔德还请债务之后重新回到那灯火通明的舞台,继续虚荣下去;可以写佛来思节夫人把差价还给玛蒂尔德,玛蒂尔德迷途知返,重新过上好日子。结尾有很多种,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想象,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小说整体的情感逻辑就行。情节不仅可以进行续写,也可以进行改编。比如《哦,香雪》一文中,可以变换香雪和凤娇的人物角色,把香雪改编成一个喜欢交换化妆品、看“北京话”的人物,把凤娇变成一个热衷交换学习用具、要读书上进的女孩子,将这两个变换了角色的人物的命运续写下去。情节续写和改编是一个高难度的教学要求,但也是一个极好的教学突破口,续写好或改编好一个情节,可以说小说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

5课外拓展阅读和写作

由于篇幅限制,语文课本中选用的小说篇目基本上是短篇小说,即使是长篇小说也只是节选部分章节,这对完整地理解小说主题是不够的。尤其是现在网络小说越来越多,许多新的小说元素不断增加,使传统的小说理念受到了冲击,小说有了新的可能性。因此,小说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还应该扩展到课堂之外。比如,现在有很多青春文学,其思想情感紧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应的青春文学,开阔视野,既学习到新的艺术手法,又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除阅读外还可以进行写作,让学生尝试写短篇小说或小小说,在创作中串联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对小说有立体的认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培养想象思维,用心观察生活,并自由地把所见所想表达出来,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文字作品。学生进行小说创作,不仅可以锻炼写作能力,还可以加深对小说艺术的认识,两全其美。总而言之,卫校语文小说有效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且各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深化学生对小说艺术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发挥更多自主性,培养创造精神。也只有这样,小说课堂才有活力,学生才能领悟生活和人生的艺术美。

参考文献:

[1]林颜仙.中职语文小说教学现状与反思[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07-108.

[2]沈中尧.小说主题的开掘与提炼[J].新语文学习,2006(3):51-53.

[3]许海芬.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小说教学策略的探讨与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1(1):210.

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4

一、将想象能力贯穿于阅读教学中,点滴积累

“阅读即思维”,美国阅读专家施道弗这一观点认为,阅读的本领就是一个不断伴随着思索、想象、推理和评价的思维过程。可见,阅读是一个充满个性体验的情感过程,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充满了人性之美和生活之趣,文本的思想、情感、智力、审美的因素都包含在灵气飞动的文字里,语文教师任何刻板机械的分析和讲解只会应了钱梦龙先生那句话“肢解”。

如果语文教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与学生共同走进文本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研读,以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造的灵感。(2)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想象和联想,把文本中没有写到或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推想出来,这必然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3)教师能够设计出一些发散性、开放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能够遨游到想象的世界里。如教学《曹冲称象》一课,让学生讨论回答:“还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能知道大象的重量?”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可以问:“乌鸦还可以怎样喝到水?”教学《火烧赤壁》一课,启发学生思考:“要破曹营,是否还有比火攻更好的办法?”在学生广泛汇报的基础上,再分析、综合大家的意见,作出合乎情理的小节。这样的练习符合儿童好奇、求异的心理。只要问题适度,引导得法,他们就能以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展开想象。除提出趣味性的问题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想象性的书面作业,如运用联想将几个词语有机地连接并构成画面描述出来;造比喻句、拟人句;将课文或课文某段内容用简笔画画下来等。

现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多媒体教学也很普遍,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现代教学媒体,可以产生直接视听效果,学生心理上比较轻松,也具有进行想象的条件。学生在视听过程中,会较为主动地展开想象和联想,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多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激发的是他们学习兴趣,而是在画面的启发和引导下,又能使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启发学生想象力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贺知章的《咏柳》时,可以先根据录音让学生想象春天那美丽的景色,然后用多媒体来展示那言之不尽的美丽春色,让学生有走进春天之感。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想象力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将想象能力发挥于写作教学中,事半功倍

钱梦龙老师曾说:“创造往往以模仿为先行,而模仿又必须以创造为目标。”也许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要把学生想象力由被动变为主动,我认为作文练习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因为写作必然进行想象,而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和提高,学生也会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他们会自觉展开想象,然后把这些画面描述出来,这是一种创造过程,也是一种收获成功的过程。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从题目入手

好的作文题目,学生一看心情就会激动起来,思维也变得活跃,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火烧云》,这个题目就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作者在观察时作了积极思考和大胆想象以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自然景观就是如此美丽、如此壮观。

2.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从编故事找突破口

学生富有想象,他们常常通过异想天开的想象,描绘出一个个神话般的世界,编出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点是我们成人都始料未及的,合理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也是学生习作的一个亮点。学生在阅读积累中,增加了习作内容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语言方面的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话引子”,指导学生发挥想象编故事,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大胆、合理甚至创造性地展开想象,并与作文相结合,用改、扩、补、续等形式复述、学写和理解课文。例如,把叙述变为对话或自言自语的形式,改变课文的中心、情节和人物,文体互改,头尾、顺序、详略变换,将叙述改为描写,把人物的心理概述改为内心独白,静态描写变为动态描写,正面描写变为侧面描写,概括描写变为细节描写,给叙述加议论,为描写加抒情,替换补充同语句式,模拟《松树的风格》写出《柳树的风格》,把《伤仲永》改写成情节具体的故事,扩写《鸿门宴》中“项庄舞剑”的具体情景,补写《小桔灯》中王春林的故事,续写《项链》的种种结尾,创写《阿Q的子孙》等等。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通过课外观察实现

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曾经说过:“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必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被发现的东西……”语文源于生活,生活才是语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教学要能够走进课堂,再走出课堂。“放雀出笼”,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亲自到大自然中,把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想象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看图作文、听音乐、观舞蹈、看哑剧作文、写童话等来锻炼学生自由联想的能力。

三、将想象能力拓展到课外活动中,延伸强化

走进文本,走出课堂,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空间,因为任何一项能力与实践结合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想象能力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外要求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节录充满想象力的章节和语段来体会和感悟,不失为好的方法;写出心得体会,从理论上提高对想象的认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也不失为好的方法。这样,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日积月累,学生能力定能逐步提高。

项链莫泊桑续写范文5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样几个方面:

一、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作文教学更是便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供料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成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如果无论什么情况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就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 、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人现成的答案中,历来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就总体说都是好“例子”,但这不是说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也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长恨歌》. . . . . . ”“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 . . . . . ”读到这里,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学生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的眼光看问题。

三 、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作者写到药品送到平陆以后,便很快结束全文,对平陆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几乎没有交代,更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被救民工的心情也未作任何描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再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 . . . . . 。”“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角色所要做的“激活 ”的工作(当然实远远不止这三方面)。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导引”的工作。 这样几种情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导引”的作用:

一、目的不明时,将其引向思维目标。

无论什么方式的思维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性,无目的思维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当思维具有明确的目标并沿着明确的方向运行时,才有价值。所以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更要为其思维的展开提供明确的目标,尤其是当他们的思维在进行无目标“漫游”时,要及时进行调控,而不是一味地喊好鼓励。比如,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联想和想象。任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便进行了一项思维训练,要求同学们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青年需要知识的道理。学生的思维确实是活跃的,但不少同学的思维是漫无目的的,一部分同学的答案是:天空需要白云/ 火车需要轨道/ 机器需要发动机/ 自行车需要链条/ 电脑需要软件等等。应该说这些同学的思维展开过程中,目的是比较模糊的,他们不清楚这个思维的过程的价值在什么地方,而只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引导。教师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思维走向的偏差,并采用强化思维目的等有效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既定的目标。

二、过程不当时,将其引入思维正轨 。

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 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尤其是结论和过程应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像解教学题,答案正确,并不代表思维过程正确。语文课中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比如,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有的同学对小说的主题提出质疑,认为主题是“一件小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 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因为专家这么说,所以就是正确的”的思维模式和创造性思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三、质量不高时,将其引入思维纵深。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质量的思维,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浅尝辄止的思维,即使具有创造性,其价值意义也不大。由于受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心理 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中学生的思维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要相机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教学苏轼的《石钟山记》,常常有同学对苏轼的“事非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提出不同看法。但是这些同学的思维大多停留在“事非目见耳闻就不能得出结论了吗”?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求异,而是偷换话题,因为作者说的是“ 臆断其有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得出结论”。(这也反映了前面所说的逻辑思路不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再引导他们思考:苏轼的观点有没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呢?事情“目见耳闻”就能“断其有无”吗?“目见耳闻”会受到那些限制呢?怎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按照这个思路一步步认真分析和思考,思维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思维向纵深发展和多向发展的能力。如果再提供一些关于探索石钟山得名的资料,那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则更有价值了。而后者对于前者也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四、是非迷失时,将其引入思维准则

上一篇礼仪

下一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