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系建设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系建设论文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1

企业全面预算内部控制体系是能使“企业目标具体化”的“一种高效的管理方式”[2],既有大目标的引导也有小目标实现的方向一致性的支持。

1.部门资源优化整合全面预算及其内部控制的科学实施和实现,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部门资源优化整合:一是,部门之间资源的优化整合。全面预算的全局性和全面性,能有效地加强企业内部的全局性控制,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去科学部署、调配和灵活运用部门之间的资源,让他们尽可能地降低各种成本去追求资源的最大化和综合性运用,达成部门之间资源的优化整合提升效应,如各部门之间的积极主动配合会为企业赢得更多开拓市场的契机,反之则会因为部门的相互掣肘延误甚至错过发展的机遇。二是,部门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预算与实施的基础上,结合部门内部人员的技术、技能和职责的分工,推动以预算引导资源向着更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去运用、配合和相互调整,把部门作为一个更优质高效的整体去激发出更高的潜能。

2.部门绩效优化提升全面预算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实现了以资源的科学预算和精准运用为引导的激励效应,从两个方面实现了部门绩效优化提升:一是,部门之间的绩效优化提升。不仅部门针对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尽职尽责和积极创新,也会对那些分工相对模糊的工作以部门优势的原则实现自觉地对接和优化,由此可以节约企业全局管理和制度存在瑕疵的管理成本,在部门的主动、创新和积极配合中,无论是部门还是企业都是绩效优化的整体。二是,部门内部的绩效优化提升。主要是指在预算指导、预算参与与内部控制性的管理参与中,各部门或生产线的员工都按照自己的技术、技能、专业与职责,都能在企业预算的资源支持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员工都能为企业尽最大能力,实现个人绩效、部门绩效和企业绩效的全面优化提升。

二、企业全面预算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注意事项

根据企业全面预算工作开展及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际,往往因为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全员参与,导致预算执行与内部控制实效性降低。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事项:一是,运用全员预算加强个人自控和企业内控的教育统一,尤其以切实的参与意识、行为和参与效果,教育和提升广大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二是,充分发挥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技术和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引导和预测作用,让员工在财务专业人员的专业指导和教育下,能运用专业的知识、技术和精神去开展个人能力和职责范围的预算,提高企业发展的透明度与前景预测,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

三、结语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2

1.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必要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政府的农业推广事业费不够,推广项目费不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济实体创收收入也不高,作为政府推广机构推广经费的主要三个来源,情况都不够乐观,就注定了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资金支持不够。

1.2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要想更好地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要做好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者依然处于各自独立的状态,尚且没有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科研攻关取得的一些成果没有办法及时进入农业生产的一线;生产者们因为无法及时得到新技术,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等相关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实现生产效益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3来自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原因

人是诸多因素中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积极性以及思想认识等都会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当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表现就在于:第一,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自身对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这样就会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也很难去就某一项技术的实施效果、是否值得大范围推广等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第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敷衍了事”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服务意识较为薄弱,服务态度也比较差。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单一化

农业技术推广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科技部门往往就是根据自身的主观意愿去就某一项技术进行推广,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从地区和农户们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进行推广从;此外,技术推广后的评估滞后严重。在某一项技术推广之后,没有就推广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从而导致这些技术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2.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所需资金的投入

资金是重要的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就无法更好地展开科研;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也就办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广开来。因此,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尤为重要。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有效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必须尽快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和领导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

2.2注重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事实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有着很大的关系。为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首先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如定期开展培训与交流等,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专家,能够就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进行解决,进而充分发挥出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2.3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3

关键词:物流体系框架实施步骤

现代物流业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是作为继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之后“第三利润”而被高度重视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物流业发展条件的成熟,我国社会化物流体系的建立将迫在眉睫。社会化物流体系的建立将实现大流通、大物流、大市场的格局,从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快速响应,打破地区封锁、地方保护主义,形成全国物流一盘棋,同时与国际接轨,以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化物流体系构建条件分析

经济的发展确定了物流的地位

据资料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增长1个百分点会带动货物周转量增长0.995个百分点,到90年代这个弹性系数平均为0.981,这表明在工业化完成之前,物流的需求伴随经济的增长几乎是同步的。我国的GDP逐年增加,目前已列世界第四,由此可见,物流业在我国的地位是不可低估的。

跨国企业的进入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有80%已经进入我国市场,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基本确定。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理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将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经营的服务保障。跨国公司的基本做法通常都是采用物流业务外包和物流一体化的做法,这就给我国现代物流发展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我国物流市场的利润巨大

随着竞争的加剧,在劳动力、劳动资料成本压缩趋于饱和后,对成本的控制将转向“第三利润”物流领域。据世界银行计算,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16.9%,而欧美国家物流成本仅占GDP的10%左右。由此可以看到,我国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欧美先进国家的物流成本,以2005年的GDP(182321亿元)为基础,如果将物流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我国将获得纯利润1823亿元人民币,这说明我国物流成本降低的空间比较大,物流利润的潜力大。巨大的物流利润空间促使我国必须建立以高效、适用的社会化物流体系。

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全面开展

在2001年3月,国家六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各相关部委又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法规,如《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道路运输业管理条例》、《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企业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运条例》、《中国民用航空国际运输规则》、《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务院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2005年,国家有关9个部委联合发表了《关于促进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这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各项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的支持,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阶段。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交通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将突破190万公里,高速公路将接近4万公里。“十五”期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世界第二,新增高速公路2.4万公里。我国横贯东西、直通南北的公路快速运输网基本形成。全国民用机场共141个,年完成货物周转量51.6亿吨公里,定期航班航线条数达1176条。其中国内航线1015条,通航130个城市,国际航线161条,通航33个国家和66个城市。空运能力明显加强。我国沿海和内河共有生产性泊位33450个,深水泊位822个,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2700万标准箱,货物吞吐量完成26.8亿吨,超过1亿吨的港口有7个。

从以上分析可见,构建我国社会化物流体系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货畅其流、方便及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物流体系。

社会化物流体系的框架构建

由于现代物流的效益根植于整合之中,而物流的整合又依赖于市场需求,特别是制造业和商贸企业本身的产业整合进程,这个整合的进程一方面表现为横向的连锁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纵向供应链关系的形成。物流工商企业是主体

首先工商企业作为现代物流的服务的需求者,必须增强现代物流的意识,认识到物流与现代企业整体工作紧密相关,搞好企业物流,优化供应链,对企业不仅不会多花钱,增加支出,反而会节省经费,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现代物流从概念的引进到今天物流行业的运作已经20余年,各项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已初见成效,实际运作经验也积累了若干年,因此可以说,工商企业对通过物流业务外包,从而提高企业效率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同时工商企业对物流所能创造的价值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能与全球经济接轨,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工商企业有必要使用专业的物流服务。个性化物流服务促成物流体系形成

工商企业对物流的需求是千变万化的,有的企业采用零库存生产,这就需要物流企业提供及时配送,快速物流;有的企业采用的直销模式,这就需要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紧密配合,采用供应链物流;作为商业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需要配送物流。总之企业的需求不同,物流服务上所提供的服务也应该不同。因此在物流体系中,物流企业应该各具特色,各司其主,可以从事专营单项物流,也可以从事综合物流服务;可以只从事物流环节的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如运输、仓储,也可以从事一体化物流,整合物流业务的所有功能,为工商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物流服务。

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专业物流等企业作为物流服务的提供者,必须突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用户满意为目标,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现代物流服务。物流服务的方式、范围、品种、对象可以多种多样,各具特色,不能强求一个模式。企业之间应该既是一种竞争关系,更是一种合作关系,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现代物流的结果。

行政部门创立良好发展环境

从政府角度来说,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促进经济的发展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由于物流业的发展将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政策,包括制定产业政策来鼓励;制定本地区的物流规划,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立项,促进物流企业稳步、健康发展,这些都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比如,海关电子通关的建设将加快物流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税务部门相关税法的制定,对物流业的发展与扶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社会化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体系中各个部门、各个行业都应该协调运作,做好服务,努力降低整个社会系统的运作成本。

社会化物流体系构建的实施步骤

合理布局社会化物流服务网点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依据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体系创建了大量的仓库,建立了初始的物流体系。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原有的物流网点布局已不尽合理,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将分散在千家万户的物流合理化布局为社会物流网点集中组织,形成产业,实现物流的规模效应,减轻和分担企业的供应压力,实现企业零库存生产,建立起全国性的物流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化物流发展

专业化、社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是社会化物流体系形成的基础,在现有条件下,各部门、各行业应该尽量整合社会资源,重组、兼并,优化配置物流资源,由原来单一业务型向多功能转变,形成专业化经营;从而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社会化物流网络体系,展开物流的社会化、产业化、优质高效、功能齐全的服务。

建设支持工商企业发展的物流体系

以现有物流网络体系为基础,为工商企业提供高效物流服务。作为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可以:第一、与厂商共建物流配送中心。成为厂商的物流商、运输商、配送商、流通加工基地及厂商自有物流基地的后援;第二、与零售商共建物流配送中心。成为零售商的物流、配送及零售商自有物流基地的支持;第三、为社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为厂商、批发商、零售商及其它机构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现代物流要求配送企业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何区域内(包括国际)的物流任务,同时其物流成本还应合理,没有这种能力,商品供应、补货及配送的及时性就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完成这种任务,必须建立全程全网的物流配送网络。整合物流企业,构建集约型物流配送体系。

政府部门创造有利条件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引导、改进管理、搞好服务,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比如为从事现代物流服务的企业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用发展的观点和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重点制止行业保护、地区封锁和有碍公平竟争的垄断行为,维护供需双方特别是用户一方的正当权益;对物流企业的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以支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搞好协调服务。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牵引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管理

1铁路供电劳动安全特点

1.1铁路供电行业特点

一是全天候、全时段作业,天窗作业时段跨度大。二是具有流动性,作业车长距离送达,跨地区作业。三是地理跨度长,沿线作业环境复杂。四是高空、高压、高速、大电流,呈现高危特性。铁路线上高速运行的机车车辆、高压供电接触网,高空操作等,为铁路供电作业人员带来了安全威胁。

1.2专业及现场作业特点

铁路供电主要分为接触网、变电、配电、电力、作业车等专业,其中劳动安全作业风险点因专业不同而存在差别。而铁路供电现场作业情况按环境划分,主要为三大类:一是线上及高空作业人员,如:接触网工、电力工、作业车司乘人员等;二是地面和室内检修人员,如:变配电值班员、检修车间人员等;三是机关工作人员。现场作业人员劳动安全事故与其所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同时与其作业地点、作业环境也密切相关,从铁路供电伤亡事故分析中发现,线上及高空作业人员是劳动安全事故多发群体,其次是地面和室内检修人员。其中触电伤害和高空坠落是最主要的人身伤害种类。

2铁路供电劳动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缺乏对岗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预控的精细控制

一是规章制度不够严谨、规范,措施内容笼统、宽泛,对劳动安全风险规律把握不够。二是劳动安全风险识别缺乏规律性,对劳动安全管理权责不清,现场作业流程标准落实不彻底,危害辩识、风险防范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不强。三是风险卡控的执行力度不够,管理中对作业标准、现场卡控和违章违纪的重点检查不到位。

2.2缺乏对岗位安全技能、检修技能、应急技能的针对性培训

一是职工自身业务素质不高。现场职工对铁路供电危险源和危险性缺乏系统认识,凭经验、想当然,基本理论和实作技能匮乏。二是职工培训走过场、完任务。技能培训只是为完成职教任务而完任务,职工全凭个人喜好进行学习。三是考试形式主义导致成绩“失真”。在安规、红线、作业标准等职工应知应会知识的考试上不同程度存在着形式主义,考试纪律松散,考试成了走过场。

2.3缺乏对岗位责任落实、标准到位、爱岗敬业的文化认同

一是干部职工对违章违纪问题缺乏本质认识。劳动安全检查停留在完成任务层面,职工对由安全问题形成的考核缺乏正确对待,抵触情绪突出。二是职工对同类事故教训学习不深入、不主动,对深层次原因和教训一知半解,对如何结合自身工作制定防范措施,缺乏深度认识和思考。三是爱岗敬业文化认知上还有偏差。爱岗敬业的认识停留在表面,对岗位履职尽责,遵章守纪的主动性不够,对岗位安全标准的自觉执行上还有差距。

3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的分析和预判

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必须通过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将事故诱因和致因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归纳事故发生的规律、特点和因果关系,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以我局供电系统“7.31”典型劳动安全事故为例,运用目前比较客观的因果论、能量转移论、轨迹交叉论、系统论等几种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实际分析。运用事故致因理论的分析思路如下:(1)因果论:由于作业时将接地线错挂,没有封住所有可能来电方向;同时,短封线安装不可靠。供电检修作业中,要全面研判、消除事故发生的因素,切断事故链。在规范制度和作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如何切断“人、机、料、法、环”的隐患链,形成针对性控制措施。(2)能量转移论:感应电的高压电能通过人体,导致职工伤亡。防止人身伤害就是防止能量逆流,或降低能量的绝对值大小。“7.31”事故中主要是防止感应电电能和有可能造成二次伤害的势能(防止高处坠落)。(3)轨迹交叉论:人的不安全行为错挂接地线和短封线安装不牢靠,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感应电,发生了轨迹交叉,导致事故发生。在管理中,应考虑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予以隔离或屏蔽,防止双方发生轨迹交叉。(4)系统论:“7.31”事故原因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外,还有安全措施检查、管理上的缺陷,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事故发生。作业时,不但要考虑人、物、环境、管理等各个环节,而且要考虑各个环节、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综合管理。综上,目前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方面;对人的组织和设备使用方面;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方面;现场工作任务的上传下达方面;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方面;应急处置等方面管理不到位或存在严重失误。

4铁路供电劳动安全风险的控制

4.1主要思路

针对现状,铁路供电系统必须建立以“三控制、两明确、一评价、一促进”为主线的安全过程卡控机制。“三控制”,按照“对人员的控制、对设备的控制、对作业过程的控制”三方面确定控制标准和控制措施,对现场作业、设备质量、日常管理等内容进行全过程控制。“两明确”,一是确定现场检查细节。明确现场安全检查什么时间去、什么人去、到什么地点去、去干什么、需要盯住哪些关键时间、关键环节和关键地点以及关键作业、关键设备。二是确定问题处置程序。依据问题信息的重要程度,分成不同等级,按责任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销号,形成闭环。“一评价”,以工效挂钩、经济责任制考核为主体,完善安全考核分配评价机制,实现劳动安全管理与利益分配、人员任用、奖优评先挂钩。“一促进”,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方式进行劳动安全检查,对好的经验和典型问题,重点分析,积极推广或者帮促整治,促进劳动安全管理。

4.2具体做法

(1)规范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以安全风险岗位责任机制、安全风险控制机制、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和教育培训及改进机制为主体的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管控制度,细化工作标准,从规范安全卡控措施、专业技术指导、综合协调服务、责任落实追究等方面健全劳动安全风险管理体系。(2)拓展劳动安全文化辐射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季度劳动安全宣讲、案例培训、“家”文化、亲情文化等载体从思想根源遏制违章违纪苗头,紧紧抓住现场管理的牛鼻子,在职工中树牢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同时,对各项考核制度从考核时机、考核频率、考核程度和考核方向进行精准设计,注重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激励职工,凝聚队伍,增强企业对职工的凝聚力、感召力、亲和力和职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责任感、荣誉感,并以培育企业职工的共同价值理念、安全风险理念为重点,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来认真对待日常工作,自觉执行规章制度。(3)提升供电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在安全培训内容上,在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上,加强安全培训的全面性、综合性,不断充实培训内涵,优化更新接触网、牵引变电、电力、变配电、作业车各专业标准示范内容,结合高铁运营、新线开通、新技术、新设备大量涌入,突出抓现场职工最基本的检修流程和安装工艺、图纸确认、设备巡视、“四会”落实、工作票签发、材料准备、常见故障处理等,持续推进岗位推标示范演练,提高职工实际操作和处理故障技能,确保职工素质及时跟上生产的需要。(4)防控关键环节劳动安全风险。强化现场作业标准,结合典型安全风险分析,对同杆架设、交叉跨越、双电源杆等关键环节,针对性细化安全风险自控、互控、联控防范措施,严防作业细节纰漏;突出加强对夜间、高空、群体、倒闸、车辆联控等关键作业监控,实施专业工程师关键作业盯控量化写实制度,进一步保证现场作业劳动安全有效控制。(5)全面应用科技手段保安全。运用“互联网+”思路大力改造传统铁路供电作业模式,积极配置使用供电6C监测检测系统、SCADA复示终端、调度管理系统,攻关研发接触网设备“检、修、验”一体化实施系统等,大力应用信息科学技术,改变作业方式,减少传统现场作业管理中职工步行巡视、检测、检修的劳动安全风险。

5结语

铁路供电系统“三高一大”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劳动安全始终是安全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铁路供电企业必须坚持安全依法治理,以人为本发展思路,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力,对原有的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进行合理配置和整合,集中优势组织和实施科学劳动安全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劳动安全有序可控。

作者:王鹏年 单位:兰州铁路局供电处

参考文献: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策

1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在新时代的发展下,物流的标准化能够为物流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物流标准化起着纽带的作用。只有在标准化的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才能够逐步的实现现代化,这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构建国际物流发展的首要前提。只有在物流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发展,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个物流体系的和谐统一,从而不断的提高物流工作的效率,提高物流管理的水平。

1.2有利于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物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物流的标准化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为物流的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保障。物流的标准化是物流业快速发展交流的平台,使得物流产业能够快速的集中起来,实现物流产业的规范化,同时,物流标准化的提高使得服务的技能更加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物流工作的效率,保证了物流服务的质量。

1.3有利于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

由于物流被分割成了若干个阶段,使得各个阶段的发展不能够有效的协调在一起,信息共享的传播速度十分缓慢,使得物流的效率十分的低。物流的标准化有利用设立一个完整的系统,将物流中的设备、信息、包装、等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各个部门能够相互的配合,使得物流工作能够更加的快速便捷,在物流标准化的手段下,加快了物流中运输、装卸等过程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中间过程中的浪费,有效的提高了物流的经济效益。

2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尽管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为了促进物流行业标准化的快速发展,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再加上物流标准化工作十分的繁琐复杂,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等等问题,仍然要不断的发展提高。

2.1各个管理部门之间联系滞后

由于物流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物流标准的管理也是在各个行业中进行管理的,相互之间没有个相互连接的点,在加上标准制定的规则分割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没有一个统一的版本,而且形式也是十分的多样化,使得各个规则都存在很多的差异,导致了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十分的艰难。

2.2采用国际标准比重比较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是否采取国际标准决定着是否能够快速有效的在国际的竞争中获得优势条件。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与国际进行交流。并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采用了国际标准,但是仍然与国际间相差很大,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发展仍然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2.3物流标准的推广和实施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国家建立了相应的物流标准,但是在推广和实施过程十分的困难。我们国家的物流流市场仍然不是很完善,标准化程度很低,在操作上不能够完善服务的内容,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再加上,现在物标准化人才比较缺乏,大多数的物流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业过来的,没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使得真正有经验的在物流行业中的人才十分的匮乏。此外,人们对于物流标准化的意识十分的薄弱,对于市场的经济发展需求了解不够,没有将物流细分,使得标准化进程十分的缓慢。

3新时代下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监督

为了能够使得物流能够快速的发展,就要不断的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在国家的支持领导下,将全国的物流工作有效的协调起来,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标准化的工作制度,加强领导的能力,协调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物流单位和行业以及政府之间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合作关系。此外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管理工作,改善物流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弥补市场对于标准化的需求。

3.2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

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我们国家的物流产业,要不断的促进物流标准化的推进工作,推动与国际物流标准的统一,使得我们国家能够全面的与国际进行良好的合作。

3.3加强物流标准化的信息服务

要加强对于物流企业的标准化的制定,贯彻落实信息沟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物流也要不断的加快步伐,建立信息平台,使得行业之间能够采取标准化的检验、收集、处理、服务一体的共享机制。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现代化的物流是无法和物流的标准化两者分开讨论的,为了能够快速的促进我们国家的物流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要加快建设物流的标准化。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物流的重视,物流企业也要积极的参与到相关部门的管理中来,采取国际统一的物流标准,服务每一个人,保证物流标准化的体系能够有效的完成。

作者:胡珊珊 赵方靓 单位:长沙市质量技术监督信息管理所

参考文献

[1]杨瑞,李学工.加快完善我国商贸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J].标准科学,2015,(4):46-49.

[2]谷岩.辽宁省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38(8):34-36.

[3]韩永燕,肖文清.浅谈长三角物流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质量与标准化,2016,(6):43-46.

体系建设论文范文6

1.1内部审计不到位

检测实验室是服务于社会、企业、大众的重要组织,应严格控制检测质量,对检测的结果进行反复的确认,才可下定论。但是,由于检测实验室的内部审计不到位,并没有对检测的各个环节、流程、检测系数进行确认,仅凭检测人员的一面之词就下结论,对检测的质量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1.2质量控制意识低

质量检测数据是由检测人员得出的,由于检测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失误而导致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由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疏忽,在质量检测时缺乏规范性和合理性,为了简化操作流程,过早的下结论,最终由于质量超标而导致社会损失巨大。此类现象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归咎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质量管理意识低,并没有将质量控制最为重点项目来抓。

1.3检测数据不真实

检测数据的不真实主要取决于检测人员或质量控制人员的个人素质和职业道德上。部分质量检测人员工作态度不够严谨,在记录检测数据时发生书写上的错误,是个人态度和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获得卫生许可,对质量检测人员进行贿赂,质量检测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做出了不真实的检测报告,是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2加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加大审计与监督力度,以加强对质量的全面控制

由于检测实验室检测的对象都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像食品、化工、环境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由此可知,更要加强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加大内部审计与现场监督力度,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建设情况等进行严格的审核,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质量,对实验室现场进行监督,严格监督检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检测人员的行为、操作流程、检测手段等内容,以保证检测的规范性,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检测实验室中,应建立实验室审计与监督小组,对实验室的检测过程进行跟踪性审核与监督,随时掌握检验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对日常的检验工作的质量数据进行抽查,可有效调动质量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检测质量,为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升级保障。

2.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

食品检测、化工检测、环境监测等对检测质量的要求很高,可能一个小数点之差就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应加强质量检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能意识到质量检测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的职业态度,对提高检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检测实验室的检测中,检测数据出错、不真实的现象叠出,制约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检测人员应认真对待工作,严格进行规范性的操作,对产生的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此同时,要提升检测人员的职业道德,不被利益所诱惑,刚正不阿,都有利于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性和个人素质,能以更专业性的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将真实的检测数据进行上报,杜绝出现数据不真实、假报、误报的现象。

2.3构建质量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质量检测是一项复杂、难度系数大的工作,会随着被检测对象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的难度,也就意味着检测质量会相对受到影响,检测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尽量避免检测错误或风险的出现,应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对存在异议、难度大的检测物质要进行小组讨论或有更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检测,并进行反复的确认,一旦发现问题或错误判断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精确性,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目前,潜在的质量风险问题颇受关注,只是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客户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并没有具体的科学资料予以支持,会存在潜在质量风险,要对潜在质量进行预防,实现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