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1
有真爱不记仇
从赵家班的《乡村爱情》(通称《乡1》)到如今的《乡村爱情变奏曲》(通称《乡6》),一个象牙山村,涉及到的夫妻两口子起码也得有十对儿。而在这上百集的电视剧中,从头至尾就没断了两口子吵架,尤其是小两口吵架。因为出發点不同,剧中的小两口总是在争吵,甚至是冷战,但是在观众的眼中,吵架当中的任何一方都是处于替对方着想,都是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是,尽管吵架涉及的每一对人物,他们各自的家庭背景及文化修养各不相同,但是,在观众的心目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可爱,而每一部戏最终并非刻意让他们彼此和好,而是每对小两口都是真心实意地爱着对方,这使得打归打,闹归闹,但是没有记仇的,没有因此而分手的。这就是真爱。相比于此,那些充斥于荧屏的刻意编造出来的家庭矛盾,是不是就太拙劣了……
观众单瑛:采写 记者 马丽
小两口电视里吵架有看头
看现实生活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特别是婚恋题材的电视剧的时候,时常能看到结婚不久的小两口吵架的镜头,我觉得其中还是很有看头的。他们吵架的原因五花八门,但大多与生活中的琐事或因各自的脾气秉性不同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有关。记得有一部电视剧中,有—对儿结婚不久的小两口因为是否很快要孩子产生了争执,男方因为母亲的压力想早些要孩子,而女方因为从事的是媒体行业,生活不太规律,想自己事业有一定的成绩之后再考虑,于是两人先是冷战,后来终于爆發了争吵。最后的结果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这种情况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普遍的。当然了,电视中的小两口吵架不能为了争吵而争吵,而是要给人带来启示,对观众的生活有所帮助,最不济也要能够推动情节的發展。吵架毕竟伤神,看吵架也不是让人愉快的事,所以只有那些或给人带来启示或对情节推动有作用的吵架才是可取的,否则最好不要出现,会让观众感到厌烦。
观众刘航:采写 记者 程戈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2
[关键词] TV2.0 后婚恋节目 网络语境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28
2011年,婚恋类节目持续升温,众多电视台纷纷加入“电视相亲大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71大中城市共有30档电视婚恋类节目分布在各级频道中。《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江苏卫视),《爱情保卫战》(天津卫视),《非你不可》(贵州卫视)等以相亲后的情侣(或夫妻)为主要取材对象的后婚恋节目,在相亲类节目的基础上进行后续开发,延续了“相亲”这一前婚恋节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开辟另一片收视喜人的节目秀场。TV2.0时代,开启了个性张扬最大化的个人时代,个人深度参与到电视媒介与互联网中,处于TV2.0的语境下,后婚恋节目正逐渐呈现出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效表征。后婚恋节目以电视这一传统媒介为立足点,通过对网络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的桥接,探寻着新的传播模式,善用帕累托改进原理、借鉴网络语境的模式,营造多方博弈的戏剧精彩,最大限度的拓展着受众的收视与参与。
一、“媒体奇观”引发帕累托改进
TV2.0 ,其核心要义就是突破 TV1.0 时代电视节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藩篱,终结用户作为“观众”的被动角色,开创以互动参与为特色的全新电视时代。处于电视与网络联姻的TV2.0语境之下,主打“在冲突中调和”的后婚恋节目应和着当代消费社会的媒体文化表征,在媒体、观众、网络的多方合谋之下,制造了一场较为红火的收视格局。美国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将“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命名为媒体奇观。细观之下可以发现,当下的后婚恋节目正带有其强烈的有效表征,在不自觉中积累起制造“媒体奇观”的强大力量。后婚恋节目的兴起紧随相亲节目这一“前婚恋”节目之后,顺应着国人相亲之后的爱情幸福与纠葛的惯性思维,在这些节目中,恩爱夫妻、离异男女、婆媳冲突、夫妻别扭被放置在镁光灯下进行幸福展示或矛盾梳理,既有嘉宾的“非寻常”价值观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形成冲突和碰撞,也有信心主判官(江苏卫视的《老公看你的》),幸福婆婆、闺蜜团、兄弟连(贵州卫视的《非你不可》),幸福引导员(四川卫视的《让爱做主》)等特邀嘉宾的适时引导,使节目在突出矛盾火花的同时不至于成为脱缰之野马,将节目掌控在现代视野可容忍范围之内。后婚恋节目的这种媒体奇观现象, 使之成为网络、媒体、观众(具有观众、网民双重身份)各取所需的厚实基础。
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 Pareto)提出一项改进理论――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双方的福利或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的同时,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即为帕累托改善(PARETO IMPROVEMENT)。在后婚恋节目所引发的多方互动中,正逐步实现着帕累托改善。这一现象由后婚恋节目的“媒体奇观”作为基本立足点,成“病毒式”扩散状态,全面推动帕累托改善效应。在当下的这些后婚恋节目中,电视媒体、官方网站同步播出,短信平台、微博互动、栏目热线等多媒介互动,节目交流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靠拢,嘉宾在爱情、婚姻中遇到的甜蜜与纠葛,在节目中所阐发的爱情观、价值观,充当起观众参与互动一吐为快的强有力推手,在网络世界形成一片沸腾之势。不仅如此,传统的大众媒体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婚姻娱乐潮,利用其话题点进行下一轮的价值榨取。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惠,扩大了多方可供消费信息资源的总和,这种信息资源共享的互利行为,进一步确认了范瓦里安在团体消费模型中所说的消费集扩大,扩展了多方的信息消费能力,增加了信息福利。于是在栏目――媒体――观众的循环互动中,三方相互诱导,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共赢的循环圈,相互推进,共同实现着帕累托改善。
二、网络语境的借鉴与整合
在TV2.0的时代视野下,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深度融合,后婚恋类节目积极与网络联姻,通过对网络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的借鉴,在节目中显现出诸多与互联网表现手法有关的视听元素,最大限度地扩展受众的参与。新元素的出现正逐渐推动后婚恋节目向电视与网络的无缝结合靠拢。于是,后婚恋类节目在这一片全民狂欢式、平民明星化和网络舆论热等因素的助推下,按着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的原理,呈现一派喧嚣的收视景观。
在网络文化中,流行着一种“晒”文化,这是一种自发性的分享行为。晒幸福、晒事、晒心情等等“晒文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普通大众的自发性分享行为,一方面为晒者带来“喜事有人同享、哀情有处发泄”的心理满足感,另一方面,这种“晒”文化,也满足了围观者的窥探。江苏卫视的《老公看你的》主打婚姻幸福秀,通过游戏竞技的方式调动夫妻的积极性,在节目中,参与嘉宾也刻意地强调“秀出”夫妻双方恩爱和幸福感。而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则主打“晒矛盾”的路线,一改“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华传统思维,将网络上的主动曝光,“求慰藉、求调解”的“求客”心理在节目现场作一番展示。在以夫妻(或恋人)为主体的晒内容之下,后婚恋节目也在氛围上极力营造出一种类似网络语境的封闭式围观情境。弧形的舞台设计,将嘉宾亮相于高光之下,现场嘉宾则全部处于较暗的光影之中,营造着一种偷窥式的,在BBS中潜水观热闹的看客效果。而主持人在环节间隙不断强调的多种网络互动方式和屏幕之下的滚动的提示字幕,更以明示暗示双管齐下之法直接将电视平台延伸进网络空间,构建起一种强烈的互动。更有节目直接在现场与网友进行视频连线,让网友为身处矛盾中心的夫妻/恋人出谋划策。这样的技术安排在本质上迎合了TV2.0的时代需要,让受众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不仅是作为观众进行观看,更可以演化为积极的参与者,融入节目之中,从而建构出多层次的参与语境。
曾有学者指出,在网络中蕴含着一种“无聊的力量”,潜伏在网络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可以最终呈现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1]。后婚恋节目在设置中加入了大量具有仪式感的象征性活动,以这种仪式感来强化某种可能引发“无聊的力量”的思想言论,企图以此为炒作出发点,实现“无法忽视的力量”。在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学家常用“仪式”这个词来表示“受规则支配的象征性活动,它使参加者注意他们认为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感情对象”[2]。就所有的婚恋类节目而言,节目的录制现场几乎就是仪式举行的场所。仪式的内容即为“走向爱情”或“捍卫爱情”,作为仪式的参与者,现场观众和电视观众都有了“我见证”这一平民狂欢的心理。在人类学中,仪式经历了宗教仪式、生命仪式到世俗仪式的发展过程。宣泄某种情感的娱乐活动的世俗仪式,成为炮制媒介仪式的最佳利器。《非诚勿扰》等“前婚恋”(或曰“婚恋前”)节目以炫目的灯光、低机位的仰拍为女嘉宾的出场营造了一种如梦的绚丽出场仪式;以亮灯、灭灯和强烈夸张的声效凸显选择的重要性和仪式感;再以牵手离开或孤单退场的煽情音乐为这个仪式作一个完整的句点。相形之下,以《老公看你的》、《婚姻保卫战》、《非你不可》等为代表的后婚恋节目在其基础上添加了更为繁琐明显的仪式过程。除去常规的开场退场的强仪式感之外,后婚恋节目加入了如信心给分、老婆对老公说口号(《老公看你的》)、丘比特问卷、旁观者清、出入情感之门(《非你不可》)等更多环节的仪式名号,使节目充分成为一个包含价值评判体系的信息场,将能够接收到这个媒体信息范围内的受众,都处于仪式现场的信息圈内。如果说嘉宾们的言论是具有散播潜力的句子的话,这些具有强烈形式感的仪式就如一个个带有强烈感彩的标点,把这些能够激起传播欲望的句子凸显在传播的平台上,释放出激发网络传播的力量。
三、多方博弈的戏剧精彩
戏剧性作为影视艺术的基本特性之一,往往是吸引受众目光、激起观众观赏情趣和期待心理的有效要素。在戏剧艺术中,戏剧动作、矛盾冲突、特定的情境和戏剧悬念是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戏剧要素的运用,使当下的后婚恋节目更具屏幕爆发力,更应和着TV2.0的框架背景之下、在电视与网络媒介间立足的首要必备点――优质内容的要求。在《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前”婚恋节目中,戏剧冲突主要在男女嘉宾双方的博弈中展开,而后婚恋节目则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刷新升级,将戏剧的冲突点扩展到多方嘉宾,进行多位点博弈。
在戏剧作品中冲突大致有以下三种表现方式:剧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外部冲突”);剧中人物自身的内心冲突(“内部冲突”);剧中人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冲突[3]。而蕴含“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幻境、对剧中人物发生影响的特殊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的戏剧情境是戏剧性的核心所在。后婚恋节目在实际运用中对其进行移植改造。以《老公看你的》为例,录制现场四对夫妻争夺大奖的关系对立、使节目有了一个终极的戏剧冲突,老婆与老婆之间的相互博弈以及老公游戏竞技时的闯关悬念,节目在其“戏剧情境”设置中已经预埋伏笔,为后面一系列的人物冲突与矛盾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既增强了由于对立关系产生的节目可看性,也把竞技的结局待定性数倍放大。而在《非你不可》《爱情保卫战》等节目中,博弈的对象呈现得更加的多元化:遇到情感瓶颈的恋人(或夫妻,以下仅以恋人为例)双方,闺蜜团、兄弟连、幸福婆婆(《非你不可》);情感咨询师、双方父母(《爱情保卫战》),多重身份的嘉宾的加入,使这一场本属于恋人双方的情感纠葛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戏剧冲突也精彩升级。在这一类的节目中,恋人双方往往相互指责、相互评论,从而将本应属于私人领域的家庭问题搬上荧屏,由此引发多方嘉宾对这个问题的热议以及试图说服对方的精彩博弈,至此,在主持人和嘉宾的现场协调乃至仲裁之下,节目的戏剧冲突由此被引入大众文化的领域,再由场外观众在网络上的对于事件的争论使之升级为媒介事件。这种多方博弈的戏剧精彩,成为其赢得TV2.0市场的最本质出发点。
在某种意义上,电视被称之为“看的艺术”。看/视觉元素是电视叙事的言说与讲述的方式。而后婚恋节目多方博弈的戏剧精彩还在于,以摄像机的全能视野引领观众,为观众营造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无所不知的“上帝视野”。例如在《老公看你的》节目中,老婆不知身后老公的动作、意向,而摄像机却引领着观众的视野,比在场的老婆们更先一步洞察先机;在贵州卫视的《非你不可》中,第二现场的开辟与展示,辅助与增强了“第一现场”的动势与走向。正是在此摄像机的全能视野中,博弈的时空心理的范围为大大的拓展,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或悬念与期待,这种观众知而嘉宾不知的受众“全知视野”,把节目叙述组合系统中的嘉宾的个体内在张力和心理深度的描绘大大增强,有效地增强了节目的戏剧品格,为打造优质内容增光添彩。
当下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在此背景下,后婚恋节目的实践意义,不在于其扩展了一个较为喜人的新的收视增长点,而在于后婚恋节目在实践中对TV2.0的顺应与确认过程。在这充满挑战与变数的2.0过程中,后婚恋节目对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进行深度整合,从而得以在此双方间进行多维的互文参照。可以说,后婚恋节目的开发,打开了若干TV2.0的电视栏目实践的场域与空间。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TV2.0时代下的后婚恋节目发展趋势探析》研究成果,本课题由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资助。
注释
[1]陈霖、马中红《亚文化: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南方周末》,省略/content/54977
[2]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3]宋民《艺术欣赏教程:不同艺术样式的表现特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作者简介
许哲敏,福建厦门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3
另辟蹊径,不断开发新产品
“相亲风”降温,婚恋秀持续升温,荧屏迎来“婚姻潮”。2010年上半年,伴随着《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的一炮走红,各大卫视掀起了“相亲”热潮,《全城热恋》、《百里挑一》、《一见钟情》、《为爱向前冲》、《爱情来敲门》、《周日我最大》……一时间相亲类节目泛滥、质量良莠不齐。
2010年下半年,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相亲类节目市场,各电视台从“相亲节目热”升级到“婚恋幸福秀”。江苏卫视推出关注夫妻矛盾的《欢喜冤家》和秀出婚姻恩爱的《老公看你的》,安徽卫视推出了《幸福夫妻档》,天津卫视推出《爱情保卫战》,湖北卫视推出《精诚所至》,北京卫视则推出反映夫妻幸福生活的脱口秀节目的《幸福秀》。
央视也推出《向幸福出发》栏目,以“秀婚礼、晒幸福”为定位,通过游戏“晒幸福”让观众学会面对婚姻困扰时的应对之道。
歌唱选秀有了新突破。2011年3月,福建东南卫视率先启动全国首档集体选秀节目《欢乐合唱团》。本着零门槛、全民参与的宗旨,网罗了众多极具特色的合唱团队。各大唱区获胜的代表队将前往福州与全国各赛区“高手”进行总决赛,冠军队将代表中国,放歌世界合唱节,还将有机会实现“百万梦想”;青海卫视打造的大型歌唱才艺大型选秀活动《花儿朵朵》,除9大地面唱区之外,还开辟以走进校园形式的高校唱区和以走进企业形式的分众唱区等创新唱区,并首次进军北京、上海。
职场节目崭露头角。央视曾办过《赢在中国》、《劳动就业》等职场类节目,但最终都未能成功。2011年,职场节目卷土重来,有“职场版”《非诚勿扰》之称的《职来职往》,由江苏卫视制作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节目直面就业大潮,聚焦求职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真实还原面试过程,降低报名门槛,展现不同的职场观,并告诉观众如何才能求职成功,给观众多方位的思考。
“跨年”之战愈演愈烈。新年之际,各大电视台的晚会成为关注热点,也成为各台抢占收视率、塑造和提升品牌的重要契机。2011年的最后一天,一场有16家卫视参与的史上最惨烈“跨年”晚会盛宴如期上演。湖南卫视投资5000万人民币制作跨年晚会;江苏卫视走的是国际化和本土相结合的路线;深圳卫视则温情奉上章子怡的跨年处女演唱;东方卫视跨年主打怀旧风,将齐秦伤后复出的表演和山下智久首秀作为卖点;安徽卫视则邀请200多名电视明星到场参加电视剧颁奖典礼。
央视的“启航2012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与众多跨年晚会一样,拼阵容、拼明星、拼创意,不过作为行业老大,央视的节目最终拼的也是“大”,宏大的歌舞、宏大的杂技魔术、宏大的国家体育馆。
引进版权,包装国际化
2010年,东方卫视打造的《中国达人秀》,斥重资从英国Fremantle Media公司购买版权,版权方在前期派来了两位工作人员对他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并提供了专门的指导手册,指导手册从片头制作到如何操作海选、节目如何剪辑、选手出镜次数、节目音乐、主持人的仪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实验室工作般严谨。通过借鉴英国成熟的节目运作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理念,不仅保证《中国达人秀》能够高效、有序的运作,而且能够提升节目的内在品质和涵养。本土化制作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不仅创造了电视节目在上海本地的收视记录,而且在全国71座城市的收视率也呈现一路高升的趋势。
《中国达人秀》的成功经验给其他娱乐节目树立了典范――引入海外节目模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式引入,更是一套娴熟管理操作系统的引入、一个成熟制作流程的的引入,激发了本土原创的能力。各省台受此启发,纷纷斥资购买节目模式。2010~2011年,引进自国外版权的节目出现井喷,大家都期盼能借助海外节目模式,为原创力匮乏的国内综艺节目“补血”。
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
随着电视竞争升级,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也进入一个大投入、大制作的阶段。以《中国达人秀》为例,版权购买的费用是110多万人民币,导演组团队约60人,加上宣传、制作共100多人,一个栏目投入如此大的人力在目前国内是很少见的。同时,《中国达人秀》舞台表演有13台摄像机,一共20个机位,全方位、多角度地拍摄到选手的表现、现场评委、观众和侧幕主持的反映,以及现场的突发状况。
大投入、大制作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非诚勿扰》、《我爱记歌词》等广告费水涨船高,收入早已过亿;《花儿朵朵》广告收入在5000万左右;《中国达人秀》广告收入更是持续追加,第三季节目的总冠名广告费已经突破1亿元人民币大关,比第二季又增加了2千多万。
借助微博展开观众互动,扩大影响力、增加收视率
浙江卫视《越跳越美丽》联合网易微博,用微博捧红节目嘉宾,制造话题。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在春节期间制作了“返场男嘉宾系列节目”,腾讯微博就此推出相应活动,活动开始之前就吸引了600万腾讯网友参与;2011年情人节,江苏卫视与腾讯网合作推出了“520微姻缘腾讯专场”,20天之内,通过微博报名人数已过8万人,共有10万多条微广播参与互动。
这种通过微博互动的方式弥补了低介入媒体造成受众短暂记忆的缺陷,使一般接触向深度接触转化,受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信息处理、思考判断、行为发生等一系列过程,对传播主体的记忆提升到更高层次,获得与品牌关联的深刻体验。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营销理念。
与视频网站合作紧密,营销活动常态化
天津婚姻保卫战范文4
一晃五年,哪年我都没少为民航做贡献,但2011年却有不同,有新意。许多年前有一部前苏联的电视剧《春天里的十七个瞬间》,著名演员吉洪诺夫把剧中的前苏联特工施季里茨演绎得出神入化,虽没有假夫妻类的噱头,却步步惊心,比咱们一些谍战剧的“豪华饭店灯红酒绿,特工美女情深缘浅”强多了。克隆一把,说说2011年我的17个瞬间。
1.2011年元旦刚过的第一趟差是去西安,陕西电视台的《开坛》做两期节目――回顾2010年的中国影视市场。头天晚上很晚了编导来电话,要求对创出票房新高的《让子弹飞》悠着点儿。个中原因不再细说,其后的《金陵十三钗》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对《非诚勿扰2》和《婚姻保卫战》多费了些口舌。2011年播出了《男人帮》,有评论说该剧有“四装”:装嫩、装萌、装酷、装潮。话说得有点狠。不过如今的影视还有一“装”:装二。
2.农历2010年的腊月二十九,空荡荡的飞机上,我从南京赶回家,前一天我在扬州电视台做了两期节目:一个是十六岁少女生下孩子是否值得同情?另一个是嫁给被判刑入狱的毒犯值得吗?扬州电视台无论在中国、在江苏都算不上特富的台,但这个台在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色方面则可圈可点。在第二届电视文化节目评选中,扬州台的《市民论坛》和《绿杨茶馆》榜上有名。和扬州台的总编辑陈韵强等聊起来,他们都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民生新闻也应当是安静和干净的,是充溢着真善美的。因此,他们对于打架了、撞车了、着火了、神经病要跳楼了、第三者插足了等是时刻警觉和拒绝的。实际上,扬州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今日生活》就是遵循“注重审美、寻找感动”的定位一路走来的。这让我来了精神。除了俗,我们还能干什么?这是我对中国电视的基本追问。我真希望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电视,能够给人满意的答案。
3.2011年的春季,新闻界开展了杜绝虚假新闻的活动,我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研讨会和安徽电视台的报告会。这是两个规格比较高的会,央视请来了和中国记协的领导,安徽台则由台长张苏洲加我和北大的陆地教授发言。我在发言中集中讲了这样一个观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真实性问题更加复杂。具体表现为:在收视率的压迫下,新闻虚假升级为新闻造假;在相关部门和民间利益的共谋下的造假,媒体推波助澜;网络推手、水军的干扰和影响。
4.西湖龙井明前茶上市的时候,浙江卫视的《新闻深一度》召开研讨会。年底,在北大“2011中国电视掌声・嘘声”活动上,这个栏目“掌”上有名。致掌词是我说的:“《新闻深一度》深在公共评论员这一度。充分发挥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优势,让观众领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评论广度与深度,《新闻深一度》为传统电视评论开启崭新一页。”浙江卫视的这个栏目动手比较早,它不是被“限娱令”逼出来的,仅就这一点来说,就很值得赞赏。说实话,最近出现的一些被逼无奈的节目,到底能走多远,真的挺悬。
5.广电总局的《电视艺术蓝皮书》会在三亚召开,地方电视台的一些巨头汇聚陵水海边一个全部由独栋别墅组成的度假村,仪式由央视的周涛主持,论坛的主持是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研讨的主题是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问题。此次会议的协办方是搜狐。“两限令”后有人忽悠说网络的好日子来了,实际上网络特想把自己由原来的传播平台变成制作平台,谁都知道中国最大的资源是政策资源。
6.地球日这天,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举办论坛。有日本3・11大地震的背景,自然集中在突发事件上。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的发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的是“抢盐风波”中信息公开的缺失和政府反应的迟钝。尽管某些数据可能还不够充分,某些结论也还需要进一步周延,但一线专家在舆论热点中做出的迅速反应,强烈地表现出与现实对话的责任和能力。我和喻教授是老朋友,有的场合讲课的就我们两个人,一人半天,剩下的时间大家就心满意足地考察去了。我们没什么诀窍,以中国传媒的实际为核心,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就是我们的学术观和市场观。
7.《泊客中国》是天津电视台的一档记录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栏目,尹畅是这个栏目的美女主持人。2011年5月,中国纪录片年会前,举行了一场这个栏目的研讨会,我应邀参加。我发现了一个可以经常拿来说事的中国电视最洋气的主持人。
以中国电视现在这点儿出息,外国人在电视节目中基本都是这样的:汉语说得比较利索的,那就说相声、演小品;差一点的,那就唱歌;实在不行的,来个海豚音。他们要是在自己的国家都混不下去了,来中国还能挣大钱,比如酒井法子。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这些泊客们的影响和魅力,那就太难看到了,因为它不能娱乐,不能保证比较高的收视率,所以,一个不那么安静和干净的屏幕,想要看到安静甚至宁静的泊客,太难了。然而,这种有些奢望的安静和平静,我们在《泊客中国》里看到了。
8.5月底,主持人金话筒比赛复评由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承办,我有幸参观了云南广播博物馆。博物馆里展示着从最早收音机的诞生、世界广播发展的历史,到各个时期的各种收音机、中国广播的历史等大量的珍贵资料。据说,这是中国唯一一家获得国家正式批准的广播历史博物馆。在中国广电如此热衷视听率的今天,办这样一个非营利的广播博物馆,关键在领导。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覃信刚是一位有文人情怀和学人理想的台长,评奖那几天,他曾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起当年他用一年时间走完了云南国境线。这个例子成为我在当年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上,讲给一些基础不错的主持人的保留案例:要想走得更远,就别着急出名和成熟,先去当几年记者和编导。毕竟,人人都有麦克风终究代替不了只有一个麦克风。
9.5月23日,还是在北大,为纪念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9周年,广电总局艺委会和北大电视研究中心举办了一个论坛。我发言的中心论点是:坚持真诚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讲话》发表的年代,中国还没有电视,但《讲话》对中国电视特别是电视文艺的指导意义毋庸置疑。在今天中国电视的环境和语境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讲话》倡导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因为,如今中国电视的现实已经在淡化、解构、甚至颠覆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而对这种“躲避崇高,告别传统”形成巨大讽刺的却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到了不知道该吃什么的地步:三聚氰胺、染色馒头、瘦肉精、苏丹红、膨化剂……甚至有的东西都没听说过。当下的影视文艺现状也如此,不知道该“吃什么”,假恶丑、脏乱差此起彼伏。直到连我们最应当尊重的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作品,竟然也出现了“曹操愤青”、“黛玉裸死”、“关云长吃”等场景,还美其名曰创新和穿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影视创作中抛弃现实主义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丑恶和不道德,而今天我们不知道该“吃什么”,恰恰就是对这种致命抛弃的惩罚。
10.6月底,为纪念建党9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专题研讨会,探讨党建与新闻教育问题,胡智锋教授给我出的题目是“新闻教育与传媒批评”。传媒批评是媒体守望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传媒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前世今生和价值判断,也因此,诸如某大学设立新闻发言人专业招致的传媒批评,表明了传媒批评对传媒教育存在的问题决不护短。我认为,面对这些年来快马加鞭的传媒教育,传媒批评发展中的这样两个问题,特别值得人们深思:一,当“民以食为天”的最现实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的时候,传媒批评的诚信原则最为稀缺;二,传媒批评必须具备拥抱现实的热情、直面人生的勇气、开掘生活的冷静,强调与现实进行对话的能力。
11.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我到济南做了两期直播,都是有关新版电视剧《水浒》的。山东卫视把齐鲁台的《开讲天下》移到了卫视,尽管编导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把扮演林冲和高俅的演员都请到了现场,但收视率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电视剧不给力是关键。与老版的四大名著电视剧比起来,新版不仅口碑不行,口水都不够。翻拍剧成了电视台的自娱自乐,实在可悲。
12.这一年我当评委最辛苦的当数中央电视台的第六届主持人大赛――从初赛开始我担任点评嘉宾,除了初赛“逃”了两场外,直到总决赛的15场下来真有被掏空的感觉。坚持把“走转改”的优质资源引入竞赛类节目,是我在现场的突出感受。中央电视台从2011年春节期间的“新春走基层”到与全国新闻界广泛深入开展的“走转改”,为本届主持人大赛提供了丰富、生动、鲜活的节目资源。大赛决赛阶段共有24名选手,也就有24名“走转改”报道的人物来到“特别现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本届大赛极力营造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气场,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感人氛围。本届大赛结束以后,《光明日报》以“一个电视竞赛节目的样本”为题,在《大视野》专栏中用较长的篇幅总结归纳了本届大赛的一种坚持:普通劳动者的屏幕形象永远是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一种态度:对以牺牲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来换取收视率的倾向说不;一个理念:坚持中国电视新闻为本的立台原则。
13.秋天,《光明日报》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召开“走转改”研讨会,主办方要求我从媒介批评的角度发言。我的中心论点是:“走转改”是对近年来媒体特别是电视的低俗化、过度娱乐化、贵族化的一次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几年前,上海电视台一个研讨会的邀请函中的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大众传媒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正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放眼传媒,绯闻八卦充斥版面,偷拍恶搞乌烟瘴气,恶意炒作屡见不鲜,虚假新闻时有所闻。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应该坚守怎样的道义立场?大众传媒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操守?大众传媒应该肩负怎样的社会责任?这里的“绯闻八卦”、“偷拍恶搞”、“恶意炒作”等有一个非常时髦且动人的招牌――新闻娱乐化。我们想再一次以正视听:新闻娱乐化害了中国新闻,新闻娱乐化是中国新闻的三聚氰胺。
14.记者节那天,我们又一次聚会北大,算起来已经连续七年了。2011年的议题是新媒体。早些年我就在第一视频做过节目,挺像模像样的。而搜狐做节目的地方比电视台的一点不差,甚至比一些小气的栏目强多了。选题也很“潮”,比如我就说过“姜昆和郭德纲掐架”。说来也巧,就在我在电脑上敲这篇稿子的时候,单位科研处来电话,说某刊物约我的稿子啥时候交?我说我啥时候答应过他们?对方说我在微博上答应的。我说我没有微博,但知道有假冒我的名字开的。白岩松连电脑都不用,也已经有好几个微博了,我才一个,看来我还要继续努力。
15.头一回参加电视文艺“星光奖”的终评,我被分在纪录片组,在半封闭的状态中,一干就是一礼拜。中国纪录片没有让我失望,我看到了一大批可以代表中国电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优秀作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仍然是纪录片最丰富的优质资源之一,我们古老而优秀的文化精神传统能够可持续地续写珍贵的影像篇章,不仅实力雄厚的央视和一些省级电视台对历史人文纪录片进行了大投入,而且一些我们很少关注的地市级电视台也表现出了大手笔,比如广东河源电视台的《天下客家》,山东临沂电视台的《沂河》等。这两部纪录片让我再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态度决定一切”,中国电视的干净和安静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做不做。在进入终评的63部作品中,有7部是动物题材的,其中大连电视台的《黑尾鸥之生死》榜上有名。这部记录大连附近渤海海域一个荒无人烟小岛上各类候鸟的作品,全长只有52分钟,前后拍摄却历时数年,镜头中各种鸟们的爱恨情仇和生死歌哭令人荡气回肠。看完这部作品后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不再对国外的“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感到高深莫测,中国的电视人一点也不差,只要我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艺术的敬畏和对审美的追求,我们的纪录片能行,中国电视能行。
16.央视七套每年都搞一次“三农”人物评选,我参加了在河北大厂的一期录制,我点评的是大厂评剧团团长。“我的团长我的团”,不再赘述。这期节目中的人物有大寨的郭凤莲,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郭凤莲如今已经是老奶奶级的人物,当年是铁姑娘队队长,她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超女”,我们作为当年的知青,这一代人都是她的“粉丝”。“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穿过历史烟云的郭凤莲一路走来,这个女人不寻常。中国电视的对农节目是一个自强不息的群体。这些年,他们每年的年会我都参加了,我和他们很熟悉,甚至很哥儿们。走基层不是他们的“响应”,而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不走基层他们去哪儿呀?想起了参加央视主持人大赛并获得了银奖的顾国宁,他说他到过中国一半以上的县。我挺羡慕他。
17.最后的瞬间留给2011我出的一本书吧,书名叫《冷眼向洋看传媒》。尽管本书的作者不开博客,不玩微博,但本书是学术研究的博客。书中一百篇小文章用时六年,是已发表的专栏文章的集纳。作者不愿把它归为时评、酷评类的时髦文章,更愿是一本与学术挂钩的随笔。书中的内容来自中国传媒正在做的事情,俗称传媒热点。传媒守望社会,作者守望传媒,这话说得可能有点大,但作为当下非常活跃的学者之一,此言不虚。冷眼所及,从超女、收视率、手机短信、谍战剧……到庄重罗京、善意张越、行者尹畅……均有“小切口,大背景”的特点。见微知著,微言大义,润物细无声,在完成一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学术研究的宏大叙事的同时,点滴记录游走传媒间的批判性思考,这就是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