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硕士金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1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上海交通大学
要求字数:4000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是
补充要求和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硕士生开题报告: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现状分析:
银行业金融自由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放松管制带来了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市场竞争中,银行利润率下降,在分配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突出,银行等行业遭受失败的后果,也忙着处理与非的问题不良资产和债务危机的教育。
中国的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墨西哥银行风险问题已悄然出现。近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进程的主要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坏账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何更好地控制风险已成为当前银行业更侧重于。特别是作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公布,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银行也开始逐步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设标准。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计划进度和预期成果: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2 新企业信贷管理系统的分析
2.1 现存问题的分析
2.2 系统的目标与建设原则
2.3 数据抓取相关技术
2.3.1 数据清洗
2.3.2 数据清洗技术的研究
2.3.3 重复记录检测技术
2.4 已有贷款风险识别和评估模型评价
2.4.1 a银行信贷项目风险管理与评价
2.4.2 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评估模型建立
2.5 系统实现技术
2.5.1 web2.0体系结构
2.5.2 .net fw4.0体系结构与最新技术
2.5.3 ado.net技术概述
2.5.4 asp.net mvc3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3.1 设计概述
3.1.1 设计思路
3.1.2 现有数据库分析
3.2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
3.2.2 企业信誉度评级管理设计
3.3 基于核心词的重复数据检测模型构建设计
3.3.1 模型概述
3.3.2 主要流程
3.4 银行信贷风险模型的建立
3.4.1 变量选择
3.4.2 模型建立
3.4本章小结
4 企业信贷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4.1 系统详细设计
4.1.1 功能结构
4.1.2 关键流程序列图
4.1.3 详细流程设计举例
4.1.4 详细数据结构
4.2 数据抽取部分的实现
4.2.1 样例数据抽取
4.2.2 构建企业名称的特征属性表
4.2.3 字典表的构建
4.2.4 程序实现
4.3 本章小结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2
论文参考文献的撰写表示论文的结束,我们文献的引用是要真实的有科学依据的,不能为了文章凑数才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写作的主要文献资料是为了参考和引证。下面是千里马网站的小编整理的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欣赏阅读。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苟骏.风险成本论[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4]林万祥,苟骏.论风险与风险成本管理[J].四川会计,2003,(2)
[5]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6]哈里·马柯维茨.资产组合选择[J].原载:金融学杂志,1952,(1):77-79
[7]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8]苟骏.风险成本--成本研究的新领域[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9]林万祥.试论风险成本的本质与特征[J].财会月刊,2005,(07)
[10]李素红,阚德梅.浅谈风险成本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J].武汉市经济干部管理学报,2004,(S1).
[11]刘芳芳,魏京红.企业风险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研究,2011,(01)
[12]湛武.船舶海运风险成本管理研究[D].中国知网: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6
[13]李亚琴.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成本控制机制研究[D].中国知网: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14]王庆成、郭复初,财务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徐中杰.对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现实思考(J〕.商业会计,2005,(1).
[16]李红.企业财务集中管[J].科技创业月刊,2008,(4).
[17]郦晨斐.浅谈财务集中核算对现代企业的意义[J].北方经济,2008,(11).
[18]杜建华.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新模式的做法[J].财务与会计.2006.
[19]朱幼风.论保险业信息化的财务集中管理(J).价值工程,2005,(5).
[20]张薇薇、于文凯.我国企业集团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J].商业经济.2006.
[2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3]陆正飞,高级财务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4]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2]杨家新,李琴.企业年金会计问题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4(13).
[3]郭荟.企业年金会计处理若千问题的理论探讨与适用分析[J].财会通讯.2005(6).
[4]刘爱东,王慧.对养老金会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2(10).
[5]吴红英.企业年金会计问题浅析[J].中国总会计师.2009(6).
[6]吴祥云.养老金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
[7]刘有责,蒋年云.委托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6(1).
[8]郭席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问题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9]田娟.年金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12).
[10]董英.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师.2014(7).
[11]姜灵敏.网络财务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4:49-51
[12]万希宁,郭炜等.会计信息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7-113
[13]陈宏.我国工业企业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2)
[14]王凡林,周国刚.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302-308
[15]潘上永.会计电算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91-195
[16]张先治,陈友邦.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90-165
[17]徐晓鹏.浅议企业ERP财务软件体系的结构“],会计之友,2005(05):79
[18]薛化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1-60
[19]周钢,赵永军,方小伟.Powerbuilder项目开发实践[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1-370
[20]陈福军,孙芳.会计信息系统实务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65
[21]史宗鹏,陈洪辉.基于B/S模式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3(7)
[22]夏翔.Powerbuilder商场零售系统实例开发导航[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447-454
会计核算论文参考文献:
[1]潘文轩.营改增十点钟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解疑[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2]张云,匡勇.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江西三大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3(01).
[3]王桂英.我国预算会计现状与发展思路[J].科技风,2012(23).
[4]赵云.探讨如何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江苏商论,2011(,15):196.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3
【摘 要】我国现行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亟待完善,本文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不合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质量不高、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以及实践环节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全日制商科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04-02
自2009 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以来,我国专业硕士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人,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尽管至201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总数有所下降,但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却呈上升趋势,几近与学术硕士持平,尤其是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等应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商科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更快。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起步较晚,当前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亟待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武汉某重点高校的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四个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术界对培养模式的界定,理论上主要体现为“结构论”和“过程论”两种观点,“结构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过程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中诸要素的有机构成及其运行方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则融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观点。自专业硕士设置以来,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包括美国的“多种类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法国的“高等专业学习文凭”培养模式与日本的“专门职大学院”培养模式。近几年,我国学者通过对我国现有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宋伟伟提出“二段制、双导师、三种经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叶志明建议推行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黄锐认为应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4”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三个模块+三种方法+四项保障”。钟晓军与楼百均提出“产—学—研—用”的递进式培养模式,即先实践、再理论学习、到实践问题研究、再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循环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本文从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指导质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四个商科专业硕士(即会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教学与考核方式需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类课程,包括英语(或其他语种)、政治类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三是选修类课程,主要是学校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一些公选类课程。对于公共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仅仅只是英语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差别很大。专硕课程更多偏向于实际应用,如金融学专硕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并购和重组案例”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会展与节庆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较好培养专业硕士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该校商科专硕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专硕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课程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授课方式需要创新,以培养未来工作实践所需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专硕与学硕区别并不明显,专硕与学硕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是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课程论文的选题由授课老师直接指定,完成形式也多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分析报告,学生并不需要实际调研便可完成报告。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2.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指导质量不高。调查发现,该校导师一般指导5~6个专硕学生,同时,各个学院还为商科专业硕士生聘请了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内导师一般同时指导专硕和学硕,博士生导师还会需要指导博士生,由于单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造成对专硕的指导力量不够。调查还发现,导师对专硕的指导次数和深度上均不如学硕,有的专业,例如某商科专业的导师甚至很少与其指导的学生见面,仅仅在毕业论文阶段给予专硕学生一些指导,如果专硕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学生;这表明部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导师无企业管理经验,不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无法给专业硕士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尽管专硕学生非常认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外导师日常工作繁忙,对学生缺乏实际指导,这种校外导师多是流于形式。
3.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实践环节管理也不完善。商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研究生一年级一般主要学习专业课,研究生二年级主要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发现,该校四个商科专硕的课程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研究生一年级,仅仅只有旅游管理专硕有一门课程安排在研二上学期。以金融硕士为例,该专业第一学期开设8门课程,而第二学期开设13门课程。接受访谈的多数学生认为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年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密集,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践环节方面,学校和学院鼓励专硕学生参加实习,但是对实习机会的推荐方面做得不够。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只有少量学生听说过学校有校内外共建实习基地,并且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或者学院安排的实习单位不理想,实习过程中管理也不完善,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三、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改进传统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科专业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商科专业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各个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基于此,课程考核方式也应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也应该体现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授课老师要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如课程论文,授课老师可以指定某一研究主题,但不应对具体选题做过多限定,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课程论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研究层面。要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企业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质量。商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需要商科专硕导师了解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运作模式与规律,否则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也达不到专硕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学校应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导师在工作之余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与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际经验,从而在培养过程中为专业硕士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还可以将专硕和学硕分开指导,即一个导师不再同时指导专硕生和学硕生,将对企业实践感兴趣的导师单列出来专门指导专业硕士生,这使导师能专注于企业实践领域的研究,从而提高指导质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过程管理,提高导师对专硕的重视程度,并量化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时间。当前针对专业硕士生实行的双导师制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指导力量的重要补充。但针对校外导师对学生缺乏实质性指导等问题,管理部门应细化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让校外导师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增加校外导师的数量,对于校外导师的资格评审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突出对校外导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放宽对其学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校外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划,确定指导形式与指导时间,从而保证指导时间,提高指导质量。
3.科学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应适当精简课程数目,并在课程结构方面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务类课程的比例,以应实务类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突出商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此外,鉴于当前专业硕士课程安排过于密集的问题,可适当调整课程在各学期的学时安排,在专业硕士第三学期可以适当开设专业课程,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实践环节的管理,改变当前粗放式的管理现状,特别应细化完善学生实习涉及的实习导师管理、实习内容选择以及实习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校友资源,积极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优质的实习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实习基地所在公司也希望通过学生实习的表现挑选所需的人才。因此,公司会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2]刘小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6).
[3]庄玉琳,仝泽民,张日军.中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石油教育,2014,(5).
[4]宋伟伟,李阿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J].文教资料,2011, (11).
[5]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6]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2(11).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4
现在大部分城市80后、90后是家庭中主要接受教育的一代人,本科学历是基本标配。大家在职场就业中的分布就能发现,大型企业的门槛准入条件从博士,研究生,本科生,会依次从经理,管理岗位到普通员工的正态分布。学历越高的人更有机会进入高层管理获得高薪,硕士对于大家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来说有更多的可能性,当然这只是说能够看见的收获,那么,在职硕士证书有多大用处? 证书或者是大学学习成绩单,更多的是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硕士内取得的证书分为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还有职业技能证书,这里面的每一项都是有用的,或者说特别有用,如果从应用型的角度来说的话,研究生毕业证书的作用小于硕士学位证书等于职业技能证书。企业的用人单位理性的用人策略,真正参加工作的人更需要能力和态度来证明自己是真正掌握了硕士阶段所学的这些东西的。
本来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不过,毕业证书更强调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学习的凭证,硕士学位证书,是在如今硕士研究生论文非常严格,学生需要从实际生活应用过程中发展可研究的问题,大量的文献阅读积累,大量的著作阅读积累论文有深度有见解具有学术价值,这样的硕士学位证书是自己调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综合体现,非常具有含金量,而且为自己读博士积累一个基础。尤其是像北大、人大、贸大在职硕士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注重重点培养这样的人才。
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ICBRR在职硕士正在招生
ICBRR(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是由GARP (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专门针对银行从业人员推出的“银行风险经理”高级国际资格证书。获得该资格证书的银行从业人员能够熟悉并掌握银行风险与监管的各种方法,提高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创造风险意识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是GARP继续职业教育项目授权承办机构之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ICBRR(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证书)方向在职研修班以ICBRR考试大纲为授课蓝本,重点讲授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的识别、计量与管理方法、风险监管方法与指标等,涵盖市场、信用、操作、银行综合风险管理与监管等内容,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通过ICBRR证书认证考试。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5
一、会计论文的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6
孙华妤,女,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所长。已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2012年11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过努力从助教升任至教授;2010年3月―2012年11月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同时担任中国国际货币研究中心主任;2012年12月至今,在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担任教授;在2013年7月同时担任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2014年5月至今,担任暨南大学国际金融与商务研究所所长。
二、研究领域
孙华妤教授长期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特别聚焦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国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关系等领域。强调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必须从中国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特点出发,参考和借鉴西方理论和经验时务必对其前提条件和现实环境有细致和深刻的理解,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
三、研究成果
孙华妤教授经过多年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诸多论文,在2008年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活动中成为入选者。2013年发表的《操纵人民币汇率的可能与现实》荣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013年发表的《人民币升值并非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有效途径》荣获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优秀报告)。2008年的《贸易差额的衡量:基于所有权还是所在地》荣获第十五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004年《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负面冲击与钉住汇率制度危机的理论分析》荣获第十二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优秀论文奖二等奖。近年孙华妤教授的研究重点在人民币汇率和汇率制度改革上,主持研究的科研项目有: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目标与手段(项目号11AZD03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危机时代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战略研究(项目号10AZD017)。3、教育部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利率管制条件下货币政策对外自主性的衡量(项目号09YJA790037)。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外部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和应对策略(资助编号NCET-08-076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协调关系(批准号05BJL056)。6、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项目《外汇储备规模和损益的再审视一从政策角度》。
四、主要论著
1、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升值压力的缓解:利率机制和政府对策,金融研究,2004年第6期。
3、“不可能三角”不能作为中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依据,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第8期。
4、利率市场化:目标、障碍和对策探讨,金融论坛,2004年第9期。
5、通胀和通缩时期中国货币数量与价格的动态关系,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
6、化解热钱流入形成的升值压力――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和政策措施,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
7、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下经济的自动稳定性,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8期。
8、贸易差额的衡量:基于所有权还是所在地,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5期。
9、汇率的四个事实――伯格斯坦《汇率的四个神话》背后的事实,武汉金融,2006年第6期。
10、中国货币政策独立和有效性检验:1994―2004,当代财经,2006年第7期。
11、传统钉住汇率制度下中国货币政策自主性和有效性:1998到2005,世界经济,2007年第1期。
12、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以改革促进内外均衡,国际贸易,2010年第4期。
13、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金融,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