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雪景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雪景的诗句范文1
假如生活是一条河流,愿你是一叶执著向前的小舟;假如生活是一叶小舟,愿你是个风雨无阻的水手。
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雪景的诗句范文2
一、培养教师自身的京剧兴趣,提高教师自身的京剧水平
《音乐课程标准》在提升素质及修养中指出:“音乐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动,音乐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动,因为只有音乐教师首先走进音乐,学生才有可能走进音乐。”我们一味强调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的学生对古老的京剧失去了兴趣,指责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产生了偏差,对现状的改变毫无用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通过培养教师自身的京剧兴趣和提高自身的京剧素质来带动我们的学生。
因本人是个京剧爱好者,在三年级下册京剧欣赏课上,我模仿京剧演员范唱表演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学生为我投入的表演热烈鼓掌,有位学生听后一脸兴奋道:“老师,没想到你京剧唱得这么好。”后来他们觉得不过瘾,还让我继续表演。在他们的热烈要求下,我又唱了《打不尽豺狼永不下战场》,好多女孩子都按奈不住跟着表演了起来。那节课的教学效果不错,我知道不仅仅是我的表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已经唤起了学生对越剧的兴趣。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身就有一定的京剧修养和较为地道的京剧功底,那么在课堂上就会更自信、更自如地侃侃而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使京剧教学变得更加有魅力。所以,教师要自己先喜欢上京剧,多听、多学、多唱、多接触京剧,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二、优化课堂教学,以趣激学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这是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过去我们在教授京剧时只是从音乐入手,欣赏、学唱等,不管学生喜好与否,先“灌注”下去再说,完全忽略了学生一切的学习都应从兴趣入手,应引导其自发、自觉、自主地学习这一原则。
京剧艺术的教学内容要富有创造性。京剧艺术是一门集诗、乐、舞以及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以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种综合让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比如在课堂导入时,我们可以以讲述跟欣赏剧目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欣赏京剧时还可以以模仿简单动作的表演、了解绚丽脸谱色彩的含义和绘制各种脸谱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记得有一次京剧欣赏课上,讲到京剧行当时,有位学生给大家展示了“小丑”的形象,他在自己鼻梁上贴了个“豆腐块”,并邀请组里同学用双响筒给他伴奏,他随着有节奏的打击乐边走“矮子步”边念自己编的台词,那滑稽、风趣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他的表演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演欲望,后来又有学生模仿表演了旦、净等角色。这种多角度的切入学习可让京剧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更自然、更容易。
京剧艺术的教学环节设计要富有创造性。京剧走进音乐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乐学”的学习环境,要去开发一些具有游戏性的活动。如在京剧脸谱的介绍时,给学生六张脸谱,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
雪景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情感教育;理论依据;多媒体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20-02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所谓情感教育,是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气氛中发生新的质变,达到人的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和人性的完善发展[1]。其目标是使学生的情感系统同认知、意志和行为系统平行发展、和谐一致。它以心灵感应为载体,以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把情感因素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整个领域和全部过程。包括:在教育中关怀人的情感 、道德、审美观、价值观和运用情感因素使教育成为更好的教育、更人性化的教育,使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处于最佳配合状态。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对促进外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改革传统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材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方式。从而有效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情境创设、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等多种教学方式与学习手段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智慧潜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充分发挥[2]。以往的教学过分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教育,不利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把情感引人课堂,并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已成为外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有效实施情感教育,提高多媒体英语教学效率,促进外语教学改革步伐,以实现对于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使得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多媒体网络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通过将网络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外语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该理论强调:(1)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随着同化与顺应的循环,形成了对知识的建构。(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通过交流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理解”,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4)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发现式”和“探索式”学习的场所。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1]。因此,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组织教学。使认知活动与情意表达相结合,力求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
四、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有效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依据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媒体观。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媒体观,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使多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不断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多媒体所能提供的图像、影片、提示语和背景音乐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
2.转换角色意识,发挥主导作用。多媒体英语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之间不断互动的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始终体现“教师是主导,媒体是工具”这一主导策略,避免因大量使用多媒体而造成课堂情感的流失。教师应始终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才能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发挥最佳教学功能。
3.钻研教材教法、提高业务素质。首先,教师应吃透教材,分析研究学生学习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制作适合他们的课件;其次,教师应跟据授课内容的需要,合理分配课件的使用时间,处理好大量使用与适度使用的关系;第三,教师应以富有激情的讲解和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第四,教师应当选择合适的问题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并引导学生寻找可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五,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英语网络教学优势,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动力。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培养自信心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交互功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以精心导入激发思维,复习巩固深化思维。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智慧潜能,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相信并提供给学生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与条件。
2.营造语言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驱动力。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了良好的语言情景和交际环境。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研讨会,定期举办英语角、英语风采大赛、口语竞赛、联欢等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他们的实践表现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他们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持久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语言学习必须具备的内在驱动力。
3.降低学生焦虑感,培养积极学习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研究表明:焦虑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它能产生紧张、害怕和懊恼,直接导致行为的失败,继而加重心理的紧张和恐惧,从而对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焦虑感给大学生外语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对其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多媒体网络语言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被动学习局面,学生成了学习和设备的主人。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控制学习,自行决定处理收集的信息,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消除焦虑和紧张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学生言行举止,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表现,应及时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最大限度地降低学生的焦虑心理。同时,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和语言学习环境,用温和的声音、和蔼的笑容、理解的表情来减少他们的焦虑感。尽量促使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与进步。
4.创建和谐、融洽、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为有效实施情感策略奠定基础。教师以自己真诚的心、炽烈的情感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教师成为知心朋友,从而使师生关系融洽,营造一种彼此相互尊重、信赖的环境,真正建立起情感沟通的桥梁。只有从感情上、行动上对学生一视同仁,师生之间的情感才能得以沟通,才能形成一条对优生和后进生无形的情感纽带。只有重视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交流,由原来的权威式转向平等合作的交流,才能带来教学风貌的变化,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5.创建公正、合理、开放的外语评价体系:外语教学评价是外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公正、客观、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速率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使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更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过程更加重视,使学习成绩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体现了外语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综合评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雪景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大学文化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党的十以来,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建设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大学作为精神的殿堂,在这种历史进程和时代命题当中,无疑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具有民族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亦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坚持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质,指导和完善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凝聚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人产生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坚定地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带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接续优秀文化传统,培育核心价值观,其中教师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大学文化是载体。提高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起表率和模范作用,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高校要时刻教育和提醒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勿忘历史、勿忘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大学文化是大学活的灵魂和核心要素,其深厚的根基是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辩证认识,厘清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体现本民族的特色,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高校要时刻教育和提醒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清楚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来考量,深刻阐述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古为今用,学以致用,继承创新,放大传统文化的价值效应。
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丰富创新载体,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通道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师生的认同感,共同致力于构建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借助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民俗活动,依托各类选修课"讲座"报告"学生活动 运用网络,手机,微信,飞信等新兴媒体开展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建设具有民族精神的大学文化,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协调发展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媒介作用。当代大学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成果的运用,大学利用技术革新,提升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文化建设的边界,用文化去鼓舞和感染大学生青年群体,让大学文化为未来更多%更好的技术和成果的诞生孕育良好的环境。
构建在线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以“开放教育”为本质特征的虚拟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活动平台的新型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在文化认同和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未来规划。
利用“慕课”这种“碎片化”的知识传播方式对学习的主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慕课”背景下依然要坚持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从理念上鼓励学生高效利用时间,主动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享,在方式方法上加以引导主动式学习文化的强化。以价值观比较为引导,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强化主动学习,营造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
其次,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衔接,创业型大学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及交际能力、诚信和市场应变能力等的企业家精神。创业型大学在国内外迅速崛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创业型大学”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产业创新结合在一起的“234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
以大学的知识资本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智力,人才和科学技术支持,有效介入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衔接,将学科设置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及企业需求紧密衔接,提高大学文化建设的市场化程度将企业文化与大学文化进行有效衔接与整合,构建更适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业型大学文化。
以提高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目标从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开发机制入手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创业型高校办学需要的办学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构建鼓励个人创业的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是创业成功的有效保障,要建立激发大学师生创业的内在动力机制,制定与创业型大学相适应的教师评定和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将发明专利技术进行转移,深度参与区域经济建设。
把创业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的思想深处,做好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和科技园区的工作,为学生提供创业锻炼平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开发研究的场所。
三.手机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手机媒体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生活学习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手机媒体对大学文化建设的舆论导向作用手机媒体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文化资源。手机媒体中的新闻引导着舆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向科学性、民主性发展。通过数字化手机媒体信息平台逐步替代像黑板报和通告栏等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手机媒体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的革命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双重变化手机媒体蕴含的科技、先进、人本的理念,促使我们更好地运用手机媒体将校园文化向着先进、科技的方向发展,集思广益,及时地听取广大师生的心声与建议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建议与意见。
大学文化是大学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学的最重要的竞争力,是大学办学质量最根本的体现,也是大学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办学资源。高校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大学文化,既是高校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内在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少锋,李月云.手机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构想[J].普洱学院学报,2014年10月.
2.王一丹.网络虚拟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
3.翁李焱.创业型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年2月.
4.印亚军,徐惠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2月.
雪景的诗句范文5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雪景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生物学具 新教材 探究活动
生物学具主要包括实物、标本、模型、挂图、实验材料设备、电教设备等。初中、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新增加了大量实验等活动课,课改也要求教师采用不同以往的教学方法,避免过去单一的、模式化的、不注意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在生物学具的使用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学具的操作,除了达到让学生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激发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等,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外,还应该加强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适应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学素养的目的。
一、选择配备生物学具的原则
生物学具可以区分为观察实验材料和自然制作材料两类,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学具,也可以根据教学目的采用低成本学具,可以采用生物材料,也可以设计模拟实验,例如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实验中,所用的材料不过是硬塑料方框、粗细铁丝,用环型塑料片代表磷酸,用双层五边形塑料片代表脱氧核糖,用四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塑料片代表四种不同的碱基。另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学具的选择、制作和准备,选择适合学生探究活动的学具必须具备几个条件:
1.根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如让学生理解某一个科学概念、了解某一个生命过程等,使用的学具应该能揭示许多有关的现象。例如在高中教学中运用“DNA复制及蛋白质复制磁性演示块”进行教学,既能演示脱氧核苷酸的组成、种类,通过教师或学生自己模仿操作,又能将DNA复制及蛋白质合成过程以直观、简洁的方式表现出来。又如“昆虫”一课,在指导学生建立“昆虫”概念的过程中最好使用实物;在知道学生运用“昆虫”概念进行辨析时,则只需挂图或投影片就可以了。
2.使用的学具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过程。注意仪器设备的美观、整洁。课件、挂图、影像资料的趣味性等,或尽量使所用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出乎学生的意料。
3.每个学生都应该有足够的关键的材料。如“光对鼠妇的影响”探究活动要保证有足够数量的鼠妇,并尽量选择个体大,活力强的个体。“测定种子发芽率”要保证选用健康、完整的新种子,并具有较大的数量。新教材在实验设备和材料等学具的经济实用和可选择性上,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教学条件的不平衡性,尽量使绝大多数实验在使用常规的仪器条件下即可完成,药品基本上是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替代品,尽量做到低成本,使实验和演示简单易行。所以教师可以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选择或制作学具。
4.注意安全性,尽量采用安全性能较好的学具,采用安全的演示或实验方法,作好防范措施。
学具选择好后,还要先进行检查、整理、擦洗,以保持学具的整洁、美观。要计划好演示或实验的顺序和方法,做到与教学内容密切配合。复杂的教具和实验,还要提前进行试演,并要有安全措施,以免造成损坏或丢失。
二、学具操作的环境创设
新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引进学具,首先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既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教师除了给每个学生支持鼓励,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外,还要加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去。当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有意义的活动,观察他们的进步,他们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并鼓励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或者即使补充学生所需要的材料,为他们扫除活动中的障碍。其次要给学生足够宽松的活动空间,学具的操作不仅仅是单一的手的动作,而还要配合其它感官活动,边看、边听、边想、边问,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必不可少。可以说,给学生宽松的活动空间,可以让学具的操作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就改变了过去传统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的模式。例如,讲授“酶的性质”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预习做“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这两个实验,教师只需在旁指导学生操作的程序和注意点,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哪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淀粉酶能否催化蔗糖水解?并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总结出“酶的性质”。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信息通道打开后,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加,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也能更好展开。另外,组成4―6人左右的协作小组,让同学们在观察、实验中互相帮助,默契配合,可以让各种性格的学生取长补短,形成探究研讨的活跃气氛。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制作动物细胞模型”、“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都是在新教材中出现的典型的需要小组协作的观察、探究活动。学生在群体中能够更好的获得激情和动力,在学具操作中敢想、敢动、敢说,培养出与人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运用、操作学具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新教材学具的操作一般倡导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则充当援助者的身份,当学具在学生面前呈现时,教师的任务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操作,而是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学具材料的相互关系,根据已有知识及生活常识,围绕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当进入探究的实质阶段时,则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在操作时应该注意的有:
1.掌握学具操作的时机。各类学具,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时机不相同,在开始阶段,要呈现材料供学生观察、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在探究研讨阶段中,则要让学生围绕问题根据设想选择学具,并探讨其可行性。最后将学具材料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验证设想并进行总结。
2.引导自行探究。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学具操作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自行探究做好引导工作,不要包办代替也不要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目的的摸索。在教学引入阶段,将挂图、模型、新鲜材料或多媒体技术材料及教师的讲解结合,抓住学生兴趣已被激发的有利时机,结合上述学具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做出探究活动的假设结果。在学生研究实验方案、尝试做出设想时,教师适当向学生提示探究活动中有可能用到的学具,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也可以提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观看插图,围绕问题和假设展开小组研讨,指导他们设计出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最后的研讨阶段,一般要让学生脱离学具材料,摆脱对直观材料的束缚,最终形成概念或掌握规律性。例如在“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这一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插图、文字,然后观察准备好的两种不同种类花生种子的大小差异,通过协作小组分工合作用尺子或其它工具测量出一定数量花生仁的长度,并绘制曲线图,通过曲线图来得出结论:a.大花生的长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波动的范围有限;小花生的长度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波动的范围同样也有限。这种波动是由于环境条件(如栽培条件)等后天差异引起的。b.大花生的平均长度大于小花生的平均长度,这是由于遗传物质的差异引起的。最后再通过小组间引申讨论,让学生自行解答课本中的4个问题,得到生物变异的有关知识。
3.处理好科学性和表现形式的关系。学具当中的挂图、模型、生物实验中的实验材料、多媒体技术的虚拟实验等,一般在形态结构和大小比例上都应该接近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实物和标本也必须真实可靠具有代表性,这就是学具应当具有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或引起对某一部分的注意,或者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具有一定的不同于实际事物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模式或示意性的挂图、模型、仪器及课件等,为了便于观察和理解,往往要采取一些变形、变位、变色和趣味性的处理。例如在讲解血液循环时,挂图、演示仪器,课件等都是将人体的动脉和静脉分开表现在人身体的两侧,而实际上人体中大的动静脉是伴行的,人体的毛细血管遍布全身各处,而在学具上只能表现出部分器官的毛细血管。人体的静脉血是暗红色,而学具上往往表现为兰色。所以,在运用学具进行说明时,必须特别向学生讲清楚,以免引起学生错觉,造成错误的概念。
4.及时提供帮助。在一些旨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实验中,仪器使用有严格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及实验技巧。例如显微镜的使用就需要老师提供及时的帮助,亲自做出示范,确保学生的正确操作。还有的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就偏离正确的方向,有必要在适时做适当的提示。还有一些实验,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或实验的最后效果不明显,原定的实验方案行不通,这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提醒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排除故障完成实验任务。象原来采用的规定学生按照老师要求一步步模仿操作的方法,束缚了学生手脚,不利于创造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尽量避免。
四、学具使用中学生的能力培养
1.语言智能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学具使用过程中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流畅,同时提倡让学生多说,教师设法把自己要讲的话由学生口中说出来,比如观察或实验中的现象、结论,课后的总结等,都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来完成。
2.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明确的观察目标,只有带着目标去观察,突出观察的重点,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其次要有一定的顺序,才能清晰地、全面的观察事物,例如观察花的结构,可以让学生有下而上观察花柄、花托,在由外及里观察花萼、花冠、雄蕊、雌蕊。最后在观察两个或多个事物时,还应该注意对比性,例如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时,应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比较出两种种子的异同点。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该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强调注意事项并加强指导,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对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做法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培养创新精神。
4.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协作小组内,选择具有较好基础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探究活动或观察过程中,由组长协调各成员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并通过分工合作使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允许进行组间的广泛交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各自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或观察结果等。让学生在积极踊跃的氛围里完成观察或探究。
5.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根据现象或演示过程推断出正确的结论。或者教师通过激励、引导、启发学生自己针对某一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并进行交流总结的过程,这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
6.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学具运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然后对自己的想法或看法加以反思,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使学生学会自我小结,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结束语
根据新教材的要求,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该按照所用学具的特点和要求,做好如下几点工作:
1.教师在每学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就应该所要使用的学具进行分类编排,按照时间顺序拟订好使用方案,根据难度和所需时间确定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情况不断改进。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了解情况,听取学生的反映,并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