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1
1、2019辽宁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已结束,笔试成绩12月13日起开始查询。
2、各个地方的考试科目都是地方自定的,一般都有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各有不同,北京、山东、浙江、上海和广东等省的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
3、要报地方公务员考试的同学要注意查阅当地政府公布的招考简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当下就公务员考试改革的趋势来看,倾向于向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靠拢。
(来源:文章屋网 )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2
俗话说“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广大公务员考生来说,由于面临着毕业、就业以及工作繁忙等的现实困难,很多人会遇到复习时间不够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等问题。目前距离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只有不到3个月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考生们将何去何从?专门从事公务员考试辅导培训的专家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特为大家提供一个备考时间表,希望对大家的复习能助一臂之力:
2007年
8月上旬 搜集公务员考试资料,听公考形势讲座,确定目标。确定所要报考的大概范围、方向和岗位,全面了解所报部门、岗位的信息。购买历年真题,评估自己实力,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
8月中旬 第一轮复习,可以报一个基础班,主要是申论和行政能力测试两门基础课学习。不要急于做真题,着重夯实基础。
8月下旬 全面关注去年公务员考试大纲,购买最新辅导用书,准备暑期结束前的最后复习,特别是留意最新辅导用书的修订部分,以及最新补充进去的例题。
9月上旬 制定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可参加有权威性的暑期班,做到两门笔试科目同步提高。
9月中旬 以系统阶段式学习模式为基础,复习进度讲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系统不间断,跟着辅导课程学习一个阶段后,带着学到的各种方法、思路和技巧回去做题、揣摩,之后再带着疑惑和问题再进入到下一个辅导环节中,寻求老师的解答,如此往复。
9月下旬 对前两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重点内容要进一步巩固,最好在教材中做出明显的标记,以备最后冲刺时使用。
10月上旬 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网上报名,考生登录人事部网站(mop.省略)报名。考生要谨慎填报,牢记报名信息。
10月中旬 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申论、行政能力测试的冲刺复习要进行查漏补缺,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考生可参加冲刺辅导班。
11月上旬―考前 进行模拟实训,最后梳理考点,调整考试状态。
11月中旬 调整心态,熟悉考试环境和流程,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12月 也就是笔试一个月之后,考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成绩。
2008年
1月份以后日程如下:
1.查询所报职位的最低分数,预测是否过关。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考生可以开始准备面试,首先去书店买一本有关面试的教材,还可以跟周围的同学朋友进行一些类似的情景演练,提高临场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查询所报岗位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3.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审查时间。(参加资格审查:毕业证、学籍证明、户籍证明、学生证、自我简历等。)
4.关注所报岗位的体检或体能测试时间。
5.关注所报岗位的资格面试时间(面试内容:报考动机、举止仪表、个人情况介绍、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处理、复杂事件处理、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行政公文应用(演讲稿);方式:现场表达当场评分、公布分数)。
6.查询所报岗位面试入围人员名单,确定是否入围。
7.录用考核(两种方式:发调查函、派人到所在学校或单位)。
8.关注所报岗位人员录用名单(公示一周)。
9.关注所报岗位录用人员报到时间、地点、有关手续。
10.岗前培训(注意学习、考试,当心因考试不及格淘汰)。
11.试用(试用期为一年)。
12.正式录用。
(8月9日,北京景山公务员培训中心网)
公务员考试是智力与能力综合的测试,考生需要具备的绝不仅仅是某一种能力,而是全方位的能力展现。在复习备考中,只有积极进行读、听、讲、写、用等多个方面的训练,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场实战能力。
读
1.读教材
教材是考生备战公务员考试的主要材料,它是公务员考试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考生生理心理特征、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如教材能够配合辅导课程来使用,将会相得益彰。读教材包括辅导班前、辅导班中、辅导班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中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考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就申论而言,如《人民日报》、《半月谈》、《望》等期刊。这些材料不仅能帮助考生多角度地理解教材和考试本身,还能入木三分,点出各种社会热点问题考查的走向和趋势,给考生以很深的启发,不但能让考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考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引人思考。不过公务员考试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来摘抄与记录,还需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听
公务员考试备考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参加辅导班),它是考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考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发挥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也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也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
讲
公务员考试复习中的“讲”是培养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1、讲体会
考生们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课、听发言后,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概念、例题、解析内容的体会,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讲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讲思路
公务员考试是一种应试性的考试,复习中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考生通过大胆的讲,才能全面反映自身的思想和思维的过程,也利于培训老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写
通过上述“读、听、讲”,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考生通常除了要完成的书面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总结、写提纲、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
例如申论,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文章的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总结
例如行政能力测试,数学、逻辑、统计题所涉及的题型和基本技能较多,要想熟练、系统地掌握它,就需要常总结。学完一个单元,就及时把这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学完一个专题,就把这个专题的常见类型、常用解法总结出来,这样不仅能及时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也能从整体上把握题型求解,便于综合训练。
用
“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不应当是只注重基础理论的记忆和背诵,更要学会把学到的方法、技巧运用到练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去,让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变成自己实实在在的技能。
公务员考试中的“读、听、讲、写、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积极引导和点拨,也需要考生们有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双方之间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最终达到理想的分数。
(9月18日,《石家庄日报》)
公务员考试备考“三部曲”
现在,大学毕业生公务员考试备考工作又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专门从事公务员考试辅导与教研工作的尹宪伟老师认为,注意以下三点,对考生备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弄清楚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和地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区别和联系。两种考试科目相同,但有细微差别,比如,天津公务员考试不考“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两种题型。另外,天津市2007年春季(含)以前的考试题型,也就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以前的考试题型(1994年-2000年),以前是150道题,后来增加到160道题。
2007年以来,很多原来和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题型不一致的省市,现在的考试题型已经和中央国家机关考试题型保持一致。因此,大家可以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试难度来备考,以国考为标准,关注地方特殊题型。
第二,提前备考,分模块专项训练。很多考生由于备考时间不充足,导致在备考的过程中不知道从何入手,一张试卷和一套练习题一做到底,各种题型一起做,到最后什么题型也没有做好。在这里建议考生,一是提前备考,一般以三到五个月最为适合,早一天准备,多一份信心。二是分模块练习,才能弄清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有针对性地复习。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录制度执行力度缺乏严肃性。经过7年的耕耘,“凡进必考”现已成为公务员录用的共识。但是一些地方,仍然还心存侥幸,对考录工作认识不够深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是为了吸引人才,对高学历、高职称、稀缺专业人员实行免考或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以考核代替考试,以考调代替考录。二是“钻政策的空子”,利用考试与调任领导干部的空间,个别“庸才”不经考试披上公务员的“外衣”,堂而皇之登上领导干部的舞台,出现了“考不进来调进来”的现象。三是考录工作缺少透明度,考生、家长心存疑虑,对考录工作“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缺乏可信度。
二、录用要求“门槛”过高,缺少平等性。一些部门用人要求过高,使很大一批考生“望门兴叹”,也让他们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一是学历要求过高,只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这样就把一批同等学历的自考生排斥在外。这既违反了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关于“平等竞争”的规定,也违反了我国教育法关于“自考文凭和普通高校毕业文凭同等待遇”的规定。二是制定“土政策”,实行地域限制,只招收本地籍考生。这让公务员招考面向社会成为空话。
三、考录工作未实现定期化、缺乏连续性。一是公务员考录信息“闭塞”。由于考录工作未定期,考生不知道招考工作何时举行,县级人事部门又很难给一个明确答复,等有一个明确信息后,又由于来得比较突然,时间、空间衔接上又相对紧凑,缺乏有效准备,往往不得不放弃考录机会,因此很多考生抱怨考录信息“闭塞”。二是考录工作无连续性。县市没有招考公务员的主动权,一些地方、部门严重缺人,上报审批、考试录用“战线”太长,急需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致使公务员队伍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的更新与交替出现断档,这样既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正常新陈代谢,又因人员配备不足而影响了某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考录缺乏针对性,用人单位难找想用的人。在当前的招考方式中,特别是在笔试、面试工作中实行“千人一卷”的模式,不能突出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专业要求,致使录用对象虽然通过层层考试选拔,但仍存在着“高分低能”现象,即符合招考职位的条件,却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五、考录工作缺乏灵活性,考录成本较高。乡镇、县、市机关考录公务员由市地级人事部门向省级人事部门上报考录计划,待审批后,全省统一组织实施。一是缺乏灵活性。基层机关补充公务员唯一途径只能考录,而考录工作全省一个步调,个别地方、部门因特殊情况也不能有特批计划,只能等待。二是现行考录政策成本较高。考试结果只在一次考录中适用,而报名、考试由省、市、县分级组织,这不仅加大了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考录成本,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相同职位、相同科目的考试结果,因试卷命题、考试标准不同,难以重复有效利用。
对策及建议
一、实行分级分类制度。为了避免“千人一卷”、“高分低能”的尴尬局面,实行分级分类制度。调整笔试内容,在公共科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职位、不同行业增加相对应的专业知识考试。公共知识作为测评机关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考试以招考职位为核心,主要测评本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文秘、政法、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并在成绩的计算上要突出专业知识所占比重。
二、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考录制度是打开国家行政机关面向社会的一条“独木桥”,唯一通道开或关的时间应该为世人所共知,也即应该有一个开门关门的具体时间供人们去选择。因此,以省为单位进行定时定期的公务员招考工作,既可以降低考试成本,又可以统一考试程序、考试内容,还能由于考生的精心准备而保证考试质量。一是规范笔试内容、形式以便考生更能够较系统全面地查找资料、进行复习。二是借鉴普通高考、自学考试、计算机、英语、司法考试的组织方式,建立定期连续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每年确定具体固定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面试时间,做到有章可循。三是采取“一次考试、多个专业、结果适用”的途径,对公共知识以划定合格分数线,不计入考试总分,测试结果各个职位有效,全省适用。凡参加公共知识考试合格者,可相应的公务员考试公共知识合格证书,并规定有效期。这样既可减轻考生的负担,又可减少考录的成本。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4
[关键词]公务员考录制度;科举制度;传承;超越
[中图分类号]D6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072 ― 02
一、对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评鉴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而后一直沿袭到清末,历时13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推行时间最长的一种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优点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不少人存在一个思想误区:把封建制与科举制等同,把八股取士制度当做科举制度的全部。因此,科举制度长期以来为人们所批判。但是我们若以全面公正客观的态度来认识科举制度,却能发现它有着合理的内核,实际上已形成了一种“筛选德才兼备人才的权力精英体制”。〔1〕
1.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考录原则
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有其合理的内核,在考试过程中制定了很多制度来防止考生的作弊行为以及考生和考官串通作假的行为,比如,对主考官实行回避、锁院制度,对考生考卷实行糊名、誊录制度。正是由于这些具体制度的施行,使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尽管各朝代科举考试具体科目和内容设置不同,但基本是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以唐朝的殿试为例,“中试者分三甲,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3〕,体现了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科举制度下,考试是选官的基本途径,普通人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而形成了人们重视教育、勤奋读书的优秀品质,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
2.集中的人事选拔权
科举制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收归中央,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用人标准等完全由中央确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官吏选拔方式。中央利用科举制的这一措施,垄断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公平公正的考录原则打破了门第的限制,让一大批普通的知识分子甚至出身寒微的平民通过考试方式也有入仕做官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行政权力的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通过四书、五经等儒家思想的考试内容,向知识分子灌输了等级观念,统一了其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政治稳定。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
1.考试内容逐渐僵化
隋炀帝开科取士,科举制开始萌芽,这一时期主要考时务策,也就是撰写有关当时国家政治方面的论文,为国家各方面发展提供政策,较为实用;到唐朝,“进士”和“明经”科是主要考试科目,此外要加考诗词歌赋,这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宋代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取消了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4〕。经义,与论相似,都要求写文章,但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做题目,并用经书中的理念进行阐释,考试内容逐渐僵化;到明代以后,科举制度虽然日益完备,形成了包括院试(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一套考试体系,但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它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措辞要用古人语气,格式很死板,对结构和字数都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综上所述,科举制从建立到衰亡,其考试内容都是以四书、五经以及诗词歌赋为主,起初确实能够为封建生产关系服务,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考试内容越发显得空洞单调,没有贴合实际,从而导致知识分子注重死记硬背,忽视了实际的社会需要,此外,考试内容重文轻理,缺乏实用性,埋没了大量科技人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考试程序日渐复杂
隋朝科举考试属于初创阶段,采取地方荐举和中央考试相结合的考试程序;宋代确立了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即州试、省试和殿试。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初步考试有三种,童试、岁试和科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学校成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参加每一年一次的考试,叫做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也分为三种,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考中了成为举人,接下来是会试,是第二年的春天到京城考试,考中了成为进士,之后的第二个月进行第三场殿试,考中后就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样看来,以清朝来说,它的录用考试要经过童试、岁试、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和任用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程序纷繁复杂,所以一个人要想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可能要耗费大半生的时间,如果再遇上不得志,可能到老也不能如愿。因此,尽管出发点是为了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谨性,但越发复杂的考试程序、求偏求难的考试内容以及种种防止舞弊的制度办法导致科举制度畸形发展。
3.考选方式过于单一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选方式分为笔试和面试,以笔试为主。如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每场考三天;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也是笔试形式,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考中的贡士参加由皇帝主持和出题的殿试,殿试只考一题,内容为对策,为期一天,考试形式为面试,但有时是皇帝出题,考生以笔试形式答卷,由大学士评卷并草拟出名次,皇帝圈阅同意即可。因此,古代科举考试的考选方式比较单一,通过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不能考查考生的其他方面综合能力,导致招录的人才在担任官职时缺乏一定的素质。
总之,以辩证的、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评鉴科举制时,我们应看到它确实有一定的弊端,如考试内容逐渐僵化、考试程序日益复杂、考选方式过于单一等,但它公平、公正、择优、录用的考试原则和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形式都是具有开创性的,是值得西方国家甚至当代中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借鉴的。
二、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传承
(一)科举制西传至英国的必然性
“科举制会受到英国人的推崇和效仿,原因在于它适应了英国当时社会的需要”〔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兴起,必然导致政治制度层面的变革。18世纪以前,英国文官制度的选用或实行恩赐官职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制度有很大的弊端;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急需打破传统的陈旧的取材方式,建立起公正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选拔方式,虽然此时的科举制度在内容上已经不合时宜,但是在形式上,它的标准化操作手段刚好满足了英国人才选拔的需要。由于英国资本扩张,使其接触到了中国的科举制,于是吸收了科举制的精华,即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考录形式,也就是说,科举制传到英国甚至其他西方国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 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科举制度的传承
事实上,西方国家借鉴科举来建立公务员制度正是从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的。1600年东印度公司建立。邓嗣禹认为:公司在有限的基础上为印度引进了考试任职制度,“结果使中国的这一发明及时在印度得以充分发展。”〔6〕 1835年7月,一位留居中国的英国人在《中国文库》这本英文杂志上发表文章,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采用了考试竞争原则,并预言:“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甚至是欧洲的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7〕中国的科举制度,第一次被看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1855年5月,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1870年6月4日又颁布了第二个枢密院令,这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8〕,至此公务员考录制度在全英国境内推广开来并对西方各国产生影响。
科举制度作为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蓝本,必然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公开考试原则”〔9〕。英国的考试公开,包括考试公开和录用结果的公开两方面。考试公开指的是开考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政府公报等各种渠道和媒介,向社会公布招考职类、报考条件(一般包括职务、责任、待遇、报考资格等)、开考科目和内容、考试时间和地点等,便于有志者报考,也便于公众进行监督。录取人员的名单,也要公示并通知报考者本人。第二,平等竞争原则。每个人在公务员考试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因性别、民族、种族、、出身等原因受到歧视。第三,择优录取原则。公务员的录用必须在竞争考试的基础上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选拔的标准,根据报考人的知识、能力和品行,择优录取,这样才能保证优秀的人才进入文官队伍,达到选贤任能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可见,从英国现代公务员考录制度的原则和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理念来看,两者有着相通、相似之处,这成为推导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渊源的又一重要依据。
三、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
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是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但抛弃了其陈旧的考试内容,用标准化、公平化的形式搭配新型的资本主义内涵以及考选方式,成就了对中国科举制度的超越。
(一) 考试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现代英国公务员考试,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务员,即普通公务员和高级公务员以及报考不同职类的公务员,考试内容均有所区别,但大多都与政府工作紧密相关。在普通公务员考试中,情景模拟考试会给报考者假设日常政府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景或者突发状况,然后给出选项让报考者做出选择;“数字推理测试会给出若干组政府工作经常会遇到的具体数字,让考生分析后进行多项选择”〔10〕,以考查报考者的数字敏感能力;电子文件筐的处理就是让报考者以一定的身份来处理若干份文件,以考察其能否分清任务的轻重缓急,以及是否认识所报考职位的工作职责;小组讨论是围绕一个话题,通过考生的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并最终达成共识,提出有效的政府决策或对一问题的看法。对于高级公务员的招考要求较高,需要有一定的经验、技巧、人格特质和任职资格,因此在高级公务员的考试中,面试是主要的方法,除了考查报考人过去的工作经历、知识水平、团队合作能力以外,也可通过心理测试来考察其重要的心理素质。总之,无论是普通公务员还是高级公务员,现代英国公务员考试的内容与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相比都更加贴近实际,且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 录用程序更加简单易行
现代英国公务员的考录程序相对比较简单,大体分为四阶段,即“招考-考试-选用-试用”。〔11〕招考即政府各部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政府公报等媒介发出招考公告,公布招考的职位、报考资格、考试科目和内容、时间和地点等;考试对于普通公务员分为网上模拟测试和正式集中考试,网上模拟测试和在线正式考试的内容、难度相似,正式集中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而高级公务员以面试为主;选用是对考试合格的人,按照成绩高低择优推荐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通过资格审查、面谈及体检后,选用相对满意的人才;试用是对新录用的公务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试用期,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在实际工作中再考核被录用者是否具备任职的水平和能力。总之,无论是普通公务员还是高级公务员,从报考到正式上岗工作一般不会超过一年,考录程序相比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言更简单易行。
(三) 考选方式更加科学多样
英国现代公务员的考选方式一般以笔试、面试、在线考试、评价中心测试和电子文件筐测试等为主。笔试用来测验报考者个人的知识结构、分析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素质能力,英国公务员考试的笔试试题就大部分职位来说,对算术、历史、地理、作文、语法等比较重视,但1985年之后,笔试基本被废除,目前仅限在“快速升迁通道”录取计划中使用;面试是用来考查报考者个人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性格特征以及机敏程度等,除此之外,还可以了解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在线测试是英国公务员考试的一大特色,分为在线模拟评估和在线正式测试,主要考试内容为数字推理和词语推理,考生通过在线模拟不仅可以熟悉题型,也可以通过电脑评分和建议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公务员工作,并预测自己在下一阶段的成功几率,这样不仅提高了招录效率,也节约了成本;评价中心测试主要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类似于无领导小组讨论,通过考生之间的互动,来评量考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说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领导潜能等;电子文件筐测试主要通过不断向考生发送电子邮件,让考生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方式来考验候选人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决断能力等。英国公务员考试多样化的考选方式,不仅能够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而且能够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
四、结语
考选制不仅是科举制的核心,也是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真正从科举制中借鉴的内容,它不仅采取了“以试选人”的新办法,更重要的是它采取的公平竞争机制,根据考试成绩的优劣来选拔人才,体现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合理的内核、公平的考试形式以及贴近实际的考试内容和多样化的考选方式,使得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完成了对科举制度的传承到超越的过程。所谓“观今宜鉴古”,我们要采取辩证的态度看待科举制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考选制也成为我国公务员制度所必须坚持和强调的内容。此外,在内容设置上应吸取科举考试的教训,根据各用人部门的实际需求和各行业各职位的不同性质,采用基础知识加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多层考试和多样考选方式相结合的办法,选拔出既有一定文化水平,又有相应专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最后,要简化考试录用程序,避免纷繁复杂的考录过程中掺杂了某些人为因素,影响了公务员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参 考 文 献〕
〔1〕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J〕.学术交流,2007,(05).
〔2〕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56.
〔3〕徐晓杰,王一媛.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J〕.理论学刊,2008,(08).
〔4〕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J〕.福建论坛,2010.
〔5〕任爽,石庆环.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
〔6〕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J〕.学术交流,2007,(05):5.
〔7〕施忠连.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制度〔J〕.孔子研究,2009,(03).
〔8〕刘海波.英国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的渊源〔J〕.福建论坛,2010.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5
事业单位指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对于文化、卫生、教育、科技、体育、交通、公益事业等多方面的需求,以向社会提供服务为宗旨的组织。事业单位一般不以盈利作为其目的,其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1]。但是,事业单位有不属于政府机构编制,单位的工作人员与政府机构公务员的性质不同。事业单位一般具有知识密集性的特点,人才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过程,与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主要根据事业单位招聘相关法律、法规,由单位委托其所在地的人事局下属考试中心统一进行招聘业务处理。考试中心根据计划编制情况,对招聘工作进行用人计划编制、报名、笔试、面试等业务的处理,最终确定录用名单并向社会进行公布。事业单位的招聘过程又不同于公务员招考。公务员招考每年固定有1-2次考试,而事业单位招考是根据具体人才需求而确定,在考前一段时期向社会进行公告。并且其考试科目大多由招考单位所确定。
事业单位以其工作稳定、待遇优厚,成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近年来大学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的报考人数也在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给事业单位的招考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事业单位招考过程中,涉及到报名、审核、笔试、面试等若干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疏漏都会造成考生不能录取等责任事故的发生,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2]。在报名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招考管理过程中所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对招考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市、县开始构建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系统对于招聘工作的各干业务流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招聘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业务处理差错。
河北省某县级市的医疗卫生机构属于地方事业编制,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有80余家。包括市直属医院5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以及诸多的乡镇卫生院。该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招聘工作,由市人事局全面负责。招聘工作中,需要由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招聘计划进行招聘岗位的申报,并由人事局负责组织笔试、面试等业务处理。该市尚未实现对于招聘工作的信息化处理,在招聘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数据通过Excel表格等电子文档进行传递,极易发生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数据丢失、损毁等情况,给招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并且招聘过程中的数据处理操作无法进行有效记录,使得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无法对于事故责任进行有效认定。为了提高该市卫生医疗机构招聘工作的效率,降低招聘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使得招聘工作能够更加公开、透明,该市对于人才招聘信息系统的需求十分迫切。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针对于该市卫生系统人才招聘对于信息系统的迫切需求,进行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以期通过信息系统提升招考工作业务处理能力,保障招考工作顺利开展。
由于发达国家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较早,其技术方案成熟性较高,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政府机构工作人员的招考大多已经实现通过信息系统完成招考过程中各项业务的处理。
以公务员招考为例,其大多都需要经过报名、资格审核、考试、录用名单确认等若干环节。考生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海报等多种途径获取招考信息,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考试报名、成绩查询等操作。国外一些大型考试,其标准化程度也较高。例如:GRE、TOEFL考试,均有大量标准的试题组成考试题库。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考题,组成考卷。并且在近些年,GRE和TOEFL考试已经实现了无纸化考试,考生通过计算机进行答题,系统将考生的答题情况保存到数据库中,有效降低了传统纸质考卷所面临的印刷、运输、保管等工作。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的一些大型招考业务中也对于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运用。例如:国家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过程中已经采用信息系统进行考试相关业务处理;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资格认证考试中,也对于信息系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招考信息系统的前沿研究,主要有如下研究方向:
(1)系统性能优化研究
在招考工作中,往往有数量庞大的考生在相同的时间段进行报名和考试。在该过程中,会与数据库发生大量的读写操作。如果信息系统的性能无法承受该并发访问量,则会导致系统崩溃、数据损毁等招考事故的发生。系统性能优化能够保障招考工作中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优化中主要所采用的技术有:页面静态化、服务器负载均衡、页面缓存、数据库缓存等。
(2)设计模式研究
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常用的一些设计方法、设计思路进行归纳,整理成为系统开发的设计模式。通过设计模式的研究,能够对于已有的项目开发经验进行总结,运用成熟的设计模式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够保障程序的可靠性[8]。较为成熟的的设计模式有:简单工厂模式、工厂方法模式、抽象工厂模式、建造者模式、单例模式、适配器模式、模式、责任链模式等。
(3)招考数据挖掘研究
在招考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通过海量数据进行有用信息的发掘是招考数据挖掘的研究目的。招考数据挖掘研究主要有:通过历史数据对于当年报考人数进行预测,通过卷面答题情况对于雷同试卷进行识别,通过考生注册信息对于恶意注册账号进行有效识别等。
(1)进行招考系统需求分析
医疗卫生系统招考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的系统使用者。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对于系统的功能会从各自业务需求出发有着各不相同的要求。将系统使用者划分成为若干参与者,以参与者代表对于系统功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功能要求的使用者。运用软件需求分析的各种途径,对于参与者进行需求调研和分析。通过对于参与者需求进行有效识别并剔除其中的不合理成份,形成医疗卫生招考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方案。
(2)设计系统数据库结构
信息系统的运行,需要数据库对于运行期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并且需要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的读取。数据库结构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根据数据库设计三范式的要求,在软件功能模块划分的基础上,设计了信息系统中各个功能模块相关的数据库结构,形成数据库设计方案。
(3)搭建系统开发平台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通过成熟的软件开发框架进行开发平台搭建,能够有效规范软件功能实现过程中数据响应的过程。本文运用Java语言为系统开发语言,采用Struts与Hibernate的框架组合模式进行开发平台搭建。根据软件系统层次划分MVC设计模式,将软件系统划分为Model、View和Control三层结构,并设计了软件不同层次之间的耦合方案。
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范文6
关键词:休闲体育;社会体育;培养模式;就业;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1-0039-07 文献标志码:A
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在即,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究竟区别在哪里?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就业趋势等方面到底有哪些不同?如何将《意见》融于修订之中?本研究在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对比分析后,进而对新版培养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2013版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项设定等内容进行对比,再结合对2012届至2015届的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就业角度对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对策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
2结果与分析
2.1培养方案对比研究
2.1.1培养目标
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在城市社区、农村乡镇、职工健身、商业俱乐部,从事运动健身、指导、经营和管理活动等工作。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休闲业、休闲体育服务业和休闲、娱乐、健身指导等工作,能够从事休闲体育管理与指导、体育旅游与开发、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的现状_2],体育学院也不例外。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面,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
2.1.2课程设置
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主要设为必修课和选修课2大部分(见表1、表2、表3和表4)。在选修课部分设计采用了比较流行的模块理念,共4大模块,分别为:模块一,通识理论;模块二,运动技术;模块三和四为2个专业方向,休闲体育专业方向是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社会体育专业方向是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运动。
1)公共必修课。公共必修课部分全国高校几乎都一致,首都体育学院在该部分加入了“体育概论”这一课程以体现体育专业院校特征。在公共必修课程部分,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上没有差别。
2)专业必修课。比较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部分发现,二者区别依然不明显。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19门专业必修课,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20门专业必修课,其中有17门课程在内容和学时上完全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了“休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产品策划与设计”。可以看出,上述不同课程也就是这2个专业的主干课程,由此分出了2个不同的专业。
3)专业选修课模块一(通识理论)
在这一部分的课程设置中可见,社会体育专业和休闲体育专业分别开设了10门课程,其中只有一门不同,社会体育专业开设“康乐体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专业开设“休闲社会学”。这2门课的设置原本是希望2个专业的学生通过选修了解一下对方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因为是选修部分,所以每名学生可在共计1分的课程中选修至少13学分完成学业;若是2个专业的学生都没有选上述这2门课程的话,则这一模块恐怕会再次出现课程、学时完全一样的局面。
4)专业选修课模块(运动技术)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2个专业的运动技术模块选修课设置完全一样。在通识理论模块差别不大的前提下,运动技术模块又完全一样。在运动专项理论与实践上,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对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是一致的。此外,可供选择的运动专项过少(羽毛球、网球、健美、瑜伽、游泳),导致学生不得不学毫无兴趣的项目。
5)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四(专业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模块三、四的设计初衷是与将来的就业方向紧密结合起来的。社会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社区体育指导和健身房指导;休闲体育专业规划出了2个就业方向:体育旅游和高尔夫球运动。
①社区体育指导。我国目前还没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目前虽然学生在读期间可以申请获得国家一级体育社会指导员证书,但目前参加这一培训的主体普遍是进修的公职人员。若想从事这一领域工作,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才能获得社区工作的岗位。
②健身房指导。这一岗位要求较高,中国唯一的健身教练认证机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中国健美协会。“中国专业健身教练证书”由国家体育总局官方认可、中国健美f会颁发的关于健身教练从业上岗的专业证书。“国际私人健身教练证书”是世界健美健身联合会对私人教练水平进行认证考核后颁发的专业证书。专业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初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中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高级)、中国专业健身教练(国家级)、国际私人健身教练(IFBB)。目前,课程培养方案中没有相关培训和输送渠道。
③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显然,我们培养的是导游、中介组织者或参与其中的管理者。这个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课程的内容以领队、导游为主。导游必须持证上岗,目前对于户外领队还没有特别资质要求。结合目前我国加大体育产业的开发力度,全民进入休闲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看出这一专业方向前景较好,但需要从业者抛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和收入,这样在一线城市有一定的生存风险。
④高尔夫球。高尔夫教练,同健身教练、导游一样都必须持证上岗。通过中国高尔夫协会相关资质考试获得CGA认证,即可成为职业教练。学生仅仅依靠简陋的挥杆练习场,几乎是不可能从事这一领域教练工作的。除此外,高尔夫俱乐部的前台接待、球童、场地养护等工作似乎又不需要大学本科学历,且收入与学生的期望落差较大。此前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方向班,其毕业生真正在高尔夫领域工作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1.3专业实习
目前2个专业的实习安排在第6个学期实施,共计18周。在具体实习的单位上,2个专业并未进行严格区分,主要实习基地有健身俱乐部、街道社区、区体育局、区体育科研所、高尔夫俱乐部、网球培训俱乐部。健身俱乐部的实习岗位有前台接待、会籍销售、幼儿健身、场区维护。街道社区的实习工作以协助办事人员日常工作、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以前台接待、球童、场地维护等为主。网球培训俱乐部实习点以协助俱乐部日常运行、协助主教练进行青少年启蒙训练为主。实习基地围绕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领域经营管理场所选择和设置。在经营性场所实习,学生可获得一定的工作报酬。
存在问题:健身房实习生无法进入健身指导领域,只能做服务性工作。社区实习与将来就业无法挂钩。体育局、体科所实习领域与本专业比较接近,但目前这些单位招聘人员要求最低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尔夫俱乐部实习工作也是让学生做些服务性工作,对于技术、指导能力帮助有限。网球俱乐部实习有一定针对性,对于专项学生技术指导能力有提高。街道社区和留在本校各科室实习基本与专业无关。
2.2近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对比分析
2.2.1就业现状
本研究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获得近4年(2012届至2015届)社会体育专业与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数据。其中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49人,社会体育专业192人,涵盖这2个专业的近4年的所有毕业生。
根据对就业数据统计,每年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率都高达96%以上。其中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学校体育教育、国企、文化体育、部队、公司、村官、行政机关、待业和灵活就业。升学是指考取研究生,休闲体育专业有3人考研,社会体育专业有7人考研。部队主要是考取特警和警备局武警,2个专业分别在2012年和2013年共有13人入警。社会体育专业4年累计有7人选拔任北京村官。入职体育文化公司的人数则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机关主要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合格者,入职公务员系统。当然,数据中不乏个别学生为完成学院就业指标任务,临时找公司接收了事,实现一次就业,但是数据中,被教育系统、特警、警备局、考研升学、村官、文化体育公司及行政机关这些接收单位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
2.2.2就业岗位分析
2.2.2.1教师岗位
尽管与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悖,但无论是社会体育专业还是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中,有半数在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其中社会体育专业占到53.7%,休闲体育专业占49%,并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为小学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师占少数。主要原因:1)北京地区由于户籍限制,中小学体育教师岗位需求较大。2)部分中小学对于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证的要求比较宽松,有些毕业生先入职工作,补考教师资格证后再转正获得教师岗位编制。3)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4)社会大众对于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了解不多,体育考生身份加上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获得认可,尽管这2个专业与学校体育教育无关。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入职体育教师岗位的数量在2014届就业情况中发生了断崖式下滑(如图1所示)。其主要原因是从2014届毕业生开始扩大招生范,面向全国招生。由于受到户籍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在北京入职中小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目前,统计就业数据仅发现3名京外生源毕业生从事体育教学工作,而北京籍毕业生入职中小学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例如:2014届社会体育专业2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23人是体育教师;2015届休闲体育专业18名北京籍毕业生中有16人应聘到体育教师岗位。
统计发现,在所有体育教师岗位中,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以小学体育教师为主(如图2所示),并非毕业生不想选择初、高中,而是初、高中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与小学相比,初高中的教师待遇更高、作息时间更灵活。就教师岗位而言,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面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毕业生竞争外,还要面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相关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竞争。此外,近几年体育专业研究生群体也加入到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应聘竞争中。
2.2.2.2体育文化公司
体育文化公司的岗位与这2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尤其是问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是高度吻合。体育文化公司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推广公司、体育顾问公司。从统计数据来看,就业签约单位为体育文化公司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在规模上仍然不大。个别京外生源的毕业生标注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回到户籍所在地进行二次就业也无外乎是学校和体育文化公司2种。京外生源的毕业生在北京就业只能选择体制外的岗位,这样在扩大招生范围之后的2014届毕业生中,这一数据也发生了急剧的增加(如图3所示)。
2.2.2.3升学
累计2个专业的4届毕业生中,有10名毕业生考研升学。个别入职中小学的毕业生通常会在工作后考取在职研究生。这个数值比例不到3%,同其他综合大学相比较,少之又少。体育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满分为500分,其中:英语、政治全国各专业统一命题,各100分;各院校单独出专业试题,专业课一150分、专业课二150分。不同专业根据报考热度有所差异,热门专业录取在360分左右,冷门专业则需要280分左右。虽然,考研并不是一个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是应该鼓励学生尽早准备,继续深造,为就业拓宽方向和门路。
2.2.2.4特警、武警
北京市特警总队和北京市警备局在2012年和2013年进行了2次招收应届生测试,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共有13人通过测试入选。应该说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来说,在体能测试上有一定优势;但是这种岗位的招录有着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2014年、2015年北京市没有进行招录,2016年招募测试又重新启动,这种不确定性让学生无法提前进行测试准备。
2.2.2.5其他(公司、待业、灵活)
这一部分的数据比例相对较高,主要包括保险公司、金融公司、租赁信托公司、园林绿化等。主要特征是与我们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关联不大,不排除学生为完成就业任务指标,而采取临时应付的可能性。
2.2.3矛盾所在
目前,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际就业情况存在着非常大的矛盾。毕业生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的工作非常少。反观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占有绝对比重。
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因此,体制内的工作成为首选,其次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体制外工作。随着招生范围的扩大,二者比例趋于平均。受京籍户口限制,京外生源毕业生被迫选择体制外的企业、公司等工作岗位。
2.3培养方案修订对策与建议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发展目耍强调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些无疑为社会体育和休闲体育2个专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2.3.1课程设置
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2.3.2专业模块设置
根据目前毕业生就业情况建议将专业模块设置为以下几种。
2.3.2.1学校体育(体育教师)
相应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青少年心理发展、运动损伤防治与急救。与体育教育专业区别是,体育专业以田径、体操、足、篮、排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休闲体育专业与社会体育专业的体育教学方向则以羽毛球、网球、游泳、户外拓展等新兴时尚运动为主,满足日益增加的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对这些专项教师的需求。
2.3.2.2职业体育(陪练、私教、导游、领队)
相应课程:市场营销学、体育管理学、户外运动领队、体育旅游、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与运动训练专业区别是,培训目标定位在初级或是启蒙级别的市场培训,更加贴近大众健身领域。
2.3.2.3升学、公务员(考研、出国、村官、行政、武警、特警)
其相应课程为,大学英语(四级)、行政能力测试、申论、公共基础知识。这些考试课程内容全国统一要求,个别地方政府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
2.3.2.4经营管理(公司、企业)
相应课程:经济学基础、金融学基础、经济法、管理定量分析、财务管理、消费者行为学。与体育经济管理专业区别是,其具备专业体育运动技能,能够从事体育市场一线培训、俱乐部经营、业余赛事策划等。
2.3.3运动专项
设立篮球、羽毛球、网球、游泳(4种泳姿、救生、潜水)、健身健美(限男生)、健美操(限女生,健美操、瑜伽、普拉提)、搏击(散打、跆拳道、摔跤)、户外运动(攀岩、拓展、徒步、露营、山地自行车),每个项目设定不超过20人,学生初选,任课教师复选,第二学期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可进行调整。
2.3.4专业实习
依据学生运动专项与就业需求来选择专业实习单位,去除高尔夫俱乐部、居委会、本校科室,减少健身俱乐部数量,增设中、小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公司。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通过对现培养方案的对比研究发现,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2个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实习等方面差别不大。
2)现有专业选修模块设置方向比较狭窄,培养过程难以满足社会岗位实际需求条件。运动技术专项种类可供选择太少。专业实习岗位对学生锻炼不够。
3)学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加倾向于收入稳定、社会关系相对简单的岗位。北京生源毕业生入职体育教师岗位比例较高,且以小学为主。京外生源毕业生则就业岗位最为接近专业的培养目标。
3.2建议
1)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