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话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丽话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丽话题

美丽话题范文1

2、夏雨来得飞快,它的速度可以比一位随叫随到的仆人还快。这不,刚才还是万里无云,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之后马上就聚拢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乌云。天渐渐被这群“不速之客”“霸占”了,现在明明是下午一二点钟,太阳正好着的时候,却黑得就跟傍晚七八点钟似的,许多人家点起了明晃晃的灯,空气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既潮湿又厚重。

3、小草轻绵绵地趴在了地上,毫无生机,花朵们也垂下了头,像犯了错正在挨批评的孩子一般,树叶有点卷曲,倒像是脱了水,树上的蝉一直不知疲倦地叫道“知了——知了——”好像在抱怨说:“什么天气呀,怎么还不下雨。”路上的行人飞奔回家,生怕这雨突然掉下来,把自己淋成落汤鸡,一辆汽车急忙“飞”过,扬起了灰尘落在了树叶上。这时的树叶没有任何生机,死一般寂静。

4、乌云越压越低,空气越来越厚重,空气潮湿又闷热。闪电突然划破了天际,雷声随之而来,打破了沉寂。之后豆大的雨点敲打着玻璃,“嗒嗒嗒”雨水落在房檐上,溅起一朵小水花,又顺着房檐滴下去,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去,雨点落在了雨伞,溅出了夏天最晶莹的花,渐渐的,薄雾笼罩了远方,远方越来越让人看不清,迷迷蒙蒙的。

5、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更快,前一秒还乌云密布,让人感到压抑,下一秒,又晴空万里,雨把世界洗礼得干干净净,轻柔的白云又出现在天空,青青的小草挺起了腰,充满了生机,花朵抬起了头,就像一个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一样快乐,树叶喝足了水,也不卷曲了,树上的蝉在树上欢乐地叫着“知了知了。”待在家中的人又出了门,出来呼叫雨后清新的空气,马路上再也没有飞扬的尘土。

美丽话题范文2

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利用多媒体声形并茂、动画演绎、人机交互、搜寻查找等功能,具体体现全人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教学实践创建一套图文声像并茂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模式,构建“视听赏学练”多维度教学模式。视———动画演绎,心领神会,听———声音悦耳,听觉享受,赏———意境唯美,情感真挚,学———百川入海,为我所用,练———人机交互,即时评测。

1.利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形式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突出学习的趣味性,挖掘孩子学习的潜能,让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具备主动性、愉悦性、操作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遵循以读感染、以读代讲、以读会意、以读认知的原则,在声、形、情、意中与作者共鸣。把课成动画,以声、乐、画的形式再现课文情境,专业的配音、精美的动画、优美的音乐,将一行行静止的文字变成了声情并茂的音乐电视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增强孩子的感受能力,让他们像欣赏动画片一样欣赏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设置“英语情境动画”导入教学,让学生在看动画时,不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将课文对话部分做成可进行角色扮演的动画片,学生可以和动画片中的人物进行人机对话,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还可将小学英语中的“英文歌曲”制作成旋律动听、节奏明快的歌曲,让孩子在欣赏、学唱歌曲时学会英语,寓教于乐。

2.利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具象思维教学法”,提高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具象思维教学法”是指用右脑的形象思维展现并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同时建立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左右脑均衡发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画面形象生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优势,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全面提升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帮助教师进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活动。韩宏宇教授指出“学科思维训练的内容是: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训练成为各个学科、各年级进行学科思维训练的实验变量,即自变量”,将学科思维训练与学科教学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任何创新都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始于灵感形象,成于抽象思维,综合就是创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抽象概念、公理定理与感性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便于学生理解、创新。例如,初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课本上的文字和图形,以及老师在黑板上的画图讲解,很难给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建立一种清晰的空间感觉,而Flash课件的优势恰恰在这里。采用色彩丰富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顺利理解空间几何体被空间平面所截,形成截面的位置以及形状,并且通过闪动相应的线条,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截面的轮廓。这个课件,首先采用类比的方法,用日常生活中“刀切豆腐块”的动画,很自然地引入了“空间平面截几何体”的数学知识,达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目的,便于学生理解。在讲初中物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时,通过常见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场景引入有关凸透镜知识,通过精确、清晰的实验现象,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变幻的光学世界,通过光屏与蜡烛的不断变换,逐步使学生明白凸透镜成像的真正规律。为什么同样一个凸透镜,既可以使物体放大,也可以使物体变小?为什么有时候可以用光屏接收真实存在的实像,而某些时候又接收不到?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这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可以迎刃而解。

3.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优化教学过程。①使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清晰。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放出气体、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在课堂上做这些实验,总是有部分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看不清楚,而且有时候实验也不一定成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清晰可见的实验效果,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②模拟无法操作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有些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可以减少污染;如氯气、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无法让学生感知的,这时可借助动画模拟小白鼠中毒死亡的过程。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等,大多数学生都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而用多媒体技术可形象、逼真地再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思考与展望

美丽话题范文3

关键词: 化学 多媒体教学 利弊

课堂是教学的直接载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目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为数不少的多媒体教室,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进行执教。在教学评比、优质课竞赛、新教师过关课验收等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教师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多媒体课件是老师用来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及内容,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创意,先从总体上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然后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他们融为一体并赋予他们以交互特性,从而制作出各种精彩纷呈的多媒体课件,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之中。

一、多媒体课件具备的特点

(一)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更加自然、逼真地表现多姿多彩的视听世界;而且可以对宏观和微观事物进行模拟,对抽象、无形事物进行生动、直观的表现;对复杂过程进行简化再现,等等。这样,就使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了魅力。

(二)良好的交互性。

课件不仅可以在内容的学习使用上提供良好的交互控制,而且可以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学习、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学”。

(三)极大的共享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的自由传输,使得教育在全世界交换、共享成为可能。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增强了教学效果。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和推广,人们对多媒体有了一定的认识,意识到多媒体对教学的巨大辅助作用。它不仅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新途径,而且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多媒体通过计算机集文字、图表、录音、录像、动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显示了它在教学过程中无与伦比的优势。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将很勉强。营造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富动感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获取知识。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主要感觉器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心理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增进记忆和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突出地位。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化学能力的核心。借助计算机,教师能创设比传统教学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出现所要的实验,其善于随机应变,不受常规、规则的束缚、可以快放慢播、可以放大缩小、可以反复观看等优点都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出化学实验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化学实验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学习效率。

使用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而且大大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课堂信息量加大了,各章节的交互性变强了,抽象的概念容易理解了,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真正步入“教师善导,学生乐学”的良性循环。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反馈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传统教学的反馈速度慢,导致教学效率较低,而利用计算辅助教学则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出现。由于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自定学习速度、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时间,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进度来安排学习。这样的学习没有压迫感、自卑感。同时,计算机对学生所做的每一题可以立即作出判断,便于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得到不同形式的强化训练和及时的鼓励,使知识完整而又系统化。运用多媒体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再加上教师制作课件、使用设备的水平有限、运用不当等原因,就会使多媒体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的缺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受教师教学理论及教学水平制约,课堂不易驾驭。

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首先,课件制作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只有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课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要面带微笑,经常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进行交流,不操作机器时,要走到屏幕前或走到学生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课件的设计缺陷和使用不当,造成负面影响。

有些课件注重形式,忽略效果。课件背景画面过于复杂,过多地使用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有些课件信息超量、展示速度过快,学生无法消化吸收。还有些课件直接来源于网络,既没有领会制作者的思想,又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于教于学都带了极大的不便。

(三)受设备和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要想达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理想效果,设备的好坏,以及教室的环境也至关重要。因为多媒体设备是由计算机、投影机、音响系统和网络系统等多种高科技设备组合起来的,而在教学中,设备处于无专业人员监控、维护状态中。如果使用不当或保养不到位,就会造成教学工作的中断,减少教学时间,有时甚至会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又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只有做到多媒体与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并且避免或消除它的消极作用。总之,迅猛发展的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接受知识的客观规律,正确看待其利弊,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不断探索优化教学过程的新措施,总结出最有效的使用方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建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美丽话题范文4

关键词:电脑绘画 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

近些年来,发展职业教育已被摆到议事日程上来,尤其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发展。其中课堂教学部分的美术技能训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新手段。

过去的美术技能训练手段多是以老师的讲解、示范为主,学生听起来难免枯燥、乏味,教与学的环节容易脱钩,课堂教学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但现在不同了,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用计算机为教学媒体,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新鲜有趣的课堂氛围,在中等美术教与学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其独特教学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软件,发挥演示同步教学作用

要学好美术课,首先要讲求正确的学习方法,要观察与训练相结合,要大胆去画,敢于动手,多看多画。在美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法等。多媒体软件提供了多种教学演示方法,可以插入演示视频、Flash、实物投影、Photoshop等展现教学演示过程和方法,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Photoshop为例:在Photoshop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它除了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外,对美术教学还具有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它进行迅速有效的示范、讲解、演示,使美术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美术教学中渗透了一定量的美术基础知识,相对于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如,在教授构图课时,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使用画图或拼贴的方法来说明构图时要把主要的物体放在主要的位置。但使用Photoshop就可以使构图知识具体化:打开Photoshop,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导入一些蔬菜、水果、陶罐的图片,接着用移动和自由变换的功能来说明构图的要求,通过不同的演示来说明什么样的构图是合理的。

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材中每一册都有一些欣赏的内容,如水墨、油画、水彩、铅笔、色粉笔、浮雕……对于画种、材料、表现方法教师只能泛泛而谈,或者给学生一张图片说明:这就是浮雕,这就是油画。有了Photoshop,教师就可以当场演示、当场制作出不同的效果,并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欣赏浮雕、油画、水彩画等作品时,为了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我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一些学生的头像,根据讲解需要,打开滤境,然后根据需要点击浮雕或油画以及另外的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欣赏同一内容的不同表现形式了。

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使用进行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制约,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好。

二、变抽象为形象,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特色

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图形显示在同学们的眼前。一个美术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动手的效果好。如在讲《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一课通过多媒体3Dmax软件,先播放在田野里有一排整齐的电线杆、一条笔直的公路或笔直的铁轨,让学生先从视觉上了解透视规律――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接着播放各种各样的楼房,让学生加深对刚才透视规律的认识,再让楼房慢慢溶解变成了长方体或正方体,从而引入新课。如果用鼠标点击下沉、上翘、左转、右转,即可产生不同方向旋转的立方体,有利于同学们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透视,也可以点击灯光效果,从中选择一种灯照方向,则立方体就会呈现出不同的黑、白、灰三大面。这样比老师在黑板上分析比较更直观、更易懂、更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条不紊地去感知、识记所展现的形象、色彩,使原来非常抽象的理性认识比较直观地变为感性认识展现在同学眼前,这样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清整个演示过程,而且不易忘记。不但产生了强烈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把广大学生带进了一个理想的艺术教学境界,教学课堂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是一次运用新型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观念教学的成功尝试。再如讲解绘画构图时,以往学生往往面对大自然的景物,不知道哪些东西可以入画,感到无从下手。现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存储图库中打开一幅风景图片,让同学们自己利用电脑的裁剪工具从不同的角度裁剪,存储,然后进行比较究竟哪一个构图更好。也可以利用Window98下自带的附件中选取画笔软件或Photoshop软件来对画面进行修改,它不但具有多种工具(铅笔、喷枪、板刷、橡皮等)而且在颜色的改变、图形的改变,都有得心应手,随时调用、修改,可以产生放大、缩小、倾斜、反色等特殊效果;裁剪、重新组合更是手工绘画中难以实现的,充分体现了它的方便快捷。

三、利用电脑美术,优化色彩构成教学模式

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作为美术设计者,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是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价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在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 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色彩搭配,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电脑美术,辅助立体构成教学模式

立体构成的原理对形体基本的构成要素;点、线、面、体,即从几何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概念,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人的感觉作用,把科学地认识和感性的印象结合在一起。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试点具有流动性,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试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这样对于刚刚接触形体设计的学生,便于从计算机模拟的近似真实的空间中自由发挥其创造力。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3DX MAX软件在后期渲染图的绘制过程中,是必须掌握的一个绘图软件,3Ds MAX软件系统提供了标准集合体的建立命令面板,在建立立方体、球体、椎体等一些标准集合体是非常方便,直接拉伸或输入数值就可完成。随着材料行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材料层出不穷,教师在要求学生构筑形体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材料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即打破常规的以纸作为基本材料的做法,例如采用石材、木材、金属、玻璃、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鼓励学生使用新材料,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制作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3Ds MAX软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材质库,可以进行材质的真实模拟,学生可以不去考虑制作问题,全身心投入造型设计中,并可通过系统提供的灯光、动画来多角度地观看自己的作品,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思维上的训练,减弱手工操作上的难度。

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它必将在改革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跨世纪人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作为我们美术教师来讲,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多媒体电脑技术,及其他教学手段的使用;抓住职业高点,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紧扣教材选择恰当而新颖的事例,依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电教软件,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美术课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将信息技术引进教育领域将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契机,但同时也应看到,信息技术和美术教学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解决。我们确信,信息技术在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电脑美术工作室.电脑美术.

美丽话题范文5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质来看,艺术教育的开展还是极其薄弱的。如何才能使美术教育顺应时代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人们思考的大问题,也是美术教师面临的严肃课题。

当前,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在理论上、观念上的缺陷,影响和剥弱了美术教育作用的发挥,“理论认识始终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大问题”。多年来,出于急近功利,满足于数字的提高和表面的繁荣,不仅仅在导向上出现混乱,在教学行政、教师方面也无所适从。社会的浮躁和对美术教育的偏见,助长了人们的“实利主义”观念。

由于对美术教育缺乏正确和深层的认识,美术课被降至可有可无的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具体形象的运用和实际的技能操作少而不系统,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制度下,这种现象越演越烈,致使一些教育者断定“获得稳固和有用知识的唯一途径是理智途径,理智在其中得到训练和运用的唯一领域是文学和数学语言的领域”。学校教育中抽象的认识性的语言学习被放到优先地位,而感觉的身体的体验受到忽视,由于连续地在词语世界里生活,视觉意识的发展受到限制。

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中小学校美术教育虽然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历程,但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不少青少年走向社会生活以后,“再通过自己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的新的领悟,来冲刷教育给他留下的某些无用乃至有害的印记,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寻找新的支撑点”。“美术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革。因为对待美术教育方方面面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取决于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美术教育观念的目的,是保障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困惑、释然,改革保障和持续发展都有赖于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以及诸多智者实实在在的研究与实践。学校、家庭、社会美育不能继续满足于灌输“一技之长”,要更新观念而“由理入道”,重视以艺术理论培养审美能力这一重要环节。21世纪的美术目标不仅仅是整体性或全民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综合创作能力的通才或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学校美术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只要我们行动起来,勇于实践,善于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克服中小学校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让中小学校美术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美感体验,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会使儿童的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我结合自身对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提出小学美术课堂的优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和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要多给与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发展。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比如在高年级绘画理论教学中,作品的构图与语文教学中作文的布局谋篇很相似,教师一指点学生即可理解。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放一些轻音乐,感染气氛,放松学生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达到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业的目的。如此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发展,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改变传统的模仿教学模式,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美丽话题范文6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个体心理变化

2013年是社会化媒体全面席卷网络的一年。社会化媒体作为能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强调参与性、公开性、社区化、联通性,使个体间的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与呈现。在这个拟态环境下,个体的心理必定会受到冲击,在很多方面发生改变。

1 社会化媒体

1.1社会化媒体的定义

社会化媒体也可称为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1.2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现状

社会化媒体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国际上社会化媒体的巨头facebook,2013年Q3财报显示,该网站目前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达1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8%。

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也是相当迅猛。根据人人公司的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人人网月独立登录用户已经增至 5000 万,累积激活用户增至 2 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而据腾讯内部人员透露,社会化媒体的后起之秀――微信用户数量目前已经突破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国内用户超过4亿。微信自推出以来,其用户数量增长就相当快。

由以上数据可见,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越来越多,所以研究社会化媒体下的个体心理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1.3 社会化媒体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2008年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对社会化媒体曾做出过界定:从使用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建立的去自我中心化的,以人为基础的网络。

既然社会化媒体要以人为基础,那么,它与使用者的个体心理之间必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将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在拟态环境中予以复活。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从而打造了出一个“时刻被凝视”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群体意识或社区意识,但是人们也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点对点传播,而是处在一个由许多人际关系链条构成的社会网络中。

正是由于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对使用者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心理的变化

总结起来,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心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趋同心理下,个体从众行为加剧

海德的平衡理论与纽科姆的对称模式可以在微观的人际互动角度解释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认知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每两者之间产生关系,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不同关系组合最终形成8种不同结构,其中第一行4种是平衡的结构,第二行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见下图(P-O-X关系形式):

P-O-X关系形式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消除这种紧张感,就必须有人产生态度改变,这意味着认知者P要么逆转自己对认知对象X的原始态度,要么改变对O的态度,而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的原则,最终恢复平衡状态。

后来纽科姆又把海德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理论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发展出“对称模式”(如下图所示),他认为和要想维护A与B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保证A-X与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只有维持如此对称的等腰三角形时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

纽科姆对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态度、信念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系统有趋向于某种一致性的倾向。当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便会在“趋对称压力” 下产生认知失调的焦虑,促使个体努力改变态度以恢复认知平衡。而越是有凝聚力的群体,越是对内部成员有很强的“关系限制” ,使成员觉得留在群体中的重要性超过了正在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从众的可能性。

纽科姆的A-B-X对称模式

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使人们时刻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点对点传播,而是处在一个由许多人际关系链条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可以说SNS技术是网络社会现实化的转折点,它增强了虚拟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使用户个体被驱赶进不同关系组合的小圈子群体,使个体会不自觉地以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个人身份进行互动。此时,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变得更加重要,而他们作为独特个体的个人认同变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便会出现“群体思维”和在其引导下的个体独特行为模式。

所谓从众实际上是个体一种去个性化的行为,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将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在拟态环境中予以复活,一个个小的关系网成了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当信息在关系网中流动时,人们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事实信息,还有在关系网中不断积聚的价值评判和态度表达,个体为了降低认知不平衡所带来的焦虑,在关系网约束下个体更愿意沉默地转发、附和而不愿提出异议。这种情况下,本该提供更多样化的话语表达的社会化媒体,却发出了更加一致的声音,这就是群体压力下,个体心理趋同,从众加剧的表现。

2.2社会比较催生个体幸福感改变

昨天是海边度假,今天是高档餐厅的牛排,明天是一张锥子脸自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看朋友圈里朋友们“晒”的内容成为一些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看这些的同时,个体的幸福感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朋友们在吃什么、玩什么、用什么;自己又在吃什么、玩什么、用什么,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和他人的生活细节暴露在外,使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都发生了改变,社会比较不可避免。社会比较带来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个体的幸福感发生改变。若朋友们生活得都比自己更富有,更舒适,那么,个体的幸福感就会急剧下降;反之,则个体的幸福感就会提升,这和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一个道理。

2.3社会促进/社会抑制作用下个体心理独特性丧失

社会化媒体创造出一个无时无刻都被他人注意的环境。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这种在场即便是“仅仅在场,不做评判”也同样会产生“社会助长/阻抑作用”。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行为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但这种助长作用还与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即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社会抑制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被看成一个整体时所引起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一般来说理性的、有逻辑的讨论应属于复杂的脑力活动,但在社会化媒体的群体情境中,却很难实现,即使偶有一些理性的声音,也注定会被淹没在一片情绪宣泄的喧哗之中。如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所说,“我们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的交流。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所以,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各种热点话题讨论只不过是沦为简单的机械活动。这种情境下就助长了个体总是急迫地在每条信息中找寻自己熟悉的言论,去跟帖,去随声附和,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本懒得再做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同时,也抑制了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已不在。

2.4自我展露过度催生个体自恋心理

所谓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信息。无疑,自我展露是发展亲密关系的有效方法。

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今天,自我展露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看看那些所谓朋友、亲戚最近都有什么琐碎的事情发生曾经也是一种乐趣。然而,最近的社会化媒体使得这些人一天十几次的更新他们的状态想法照片。乐此不疲,甚至近乎癫狂的陷入这场竞争之中。从家长里短到衣食住行;从兴趣爱好到人生感悟;从私密照片到情感经历……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而过度的自我展示则催生了个体的自恋心理。

“大家快来看我!”――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个体自恋心理的体现。从论坛和博客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各种“做秀”,在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上更加如鱼得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埃丽亚斯(Elias Aboujaoude)指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让我们变得更加自恋。除了一些社交媒体平台让自恋者有机会展示自己之外,也有大量的资源能够为自恋者提供帮助。

研究人员主要从自恋型人格的两个行为失调现象进行判断――过高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认理所应当的特权感。有过高自我表现欲望的人会在Facebook上积累许多好友,而自恋人格指数和用户的Facebook活动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尽管“晒”生活的人们都喜欢把“分享”放在嘴边,但其实对与那些热衷“直播”自己生活的个体来说,一切只是自恋心理的表达。

3.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给个体带来海量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着很大影响,使个体心理趋同加剧,从众行为加剧;个体心理的独特性逐渐丧失,表现出去个性化特点;社会比较,使个体幸福感下降;在过度自我暴露的情境下,个体自恋心理显著。

参考文献

1.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英]Rupert Brown.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