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试成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考试成绩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1

查询方式

2020年贵州研究生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于2月20日起陆续开通,考生可以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a/)硕士初试成绩查询系统登录后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查询入口

注意:部分院校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开通后,希望考生提前注意,由可能查询的人太多,希望家不用着急,稍等一下。

2020贵州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相关推荐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分数线信息: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2

查询方式

2020年内蒙古研究生考试成绩查询入口已于2月20日起陆续开通,考生可以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apply/cjcxa/)硕士初试成绩查询系统登录后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查询入口

注意:部分院校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查询系统开通后,希望考生提前注意,由可能查询的人太多,希望家不用着急,稍等一下。

2020内蒙古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点击进入

相关推荐

更多需要关注的考研成绩分数线信息: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3

一、成绩公布时间及方式

1.成绩公布时间:2019年2月15日起。

2.成绩公布方式:由各招研单位公布。

二、成绩复核时间及办法

1.复核时间:考生如对成绩有异议,可于2019年2月16日-20日申请复核。逾期不再受理。

2.复核办法:考生一次性向所报考招研单位提出复核申请,具体可查阅各招研单位公布的成绩复核通知。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4

关键词: 评价方式 考试焦虑 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和焦虑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个体的心理和情绪健康,是一项持续一生的任务。小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各种能力和人格特质形成的关键期,同时是一个危险期,在这个时期,强度过大或过于频繁的压力和焦虑,显然是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

考试作为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情绪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考?成绩如何反馈?这些因素对小学生的焦虑和压力有很大影响。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找出这种影响的规律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拟找出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小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的规律,从而为设置科学的考试评价方式提出实践上的思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四所小学12个班级共707人,其中五年级5个班共289人、六年级7个班共418人。12个自然班级体随机分配到四个小组。

处理1含5年级学生58人,6年级学生122人,共180人;

处理2含5年级学生59人,6年级学生120人,共179人;

处理3含5年级学生59人,6年级学生120人,共179人;

处理4含5年级学生113人,6年级学生56人,共169人。

各处理经过Zung氏焦虑量表前测,各实验处理组之间焦虑程度无显著差异。

(二)实验设计。

采用不同实验处理组的后测设计。每个小组同学采用一种指导语控制,指导语控制后,立刻实施沙拉松考试焦虑问卷。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均由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负责指导语实施工作。

(三)研究材料。

1.实验材料。

本研究实验设计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问卷调查结果及研究者本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编制而成的。本实验主要采取“指导语控制”的方式,让老师在考试之前,先通过一定的语言向学生表明此次考试的评分制度和反馈方式,然后立刻向学生实施考试焦虑问卷,测量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状态焦虑的程度差异。四个实验组所用的实验指导语如下表:

2.测试材料。

《沙拉松考试焦虑问卷》。

(四)实验流程。

1.上课铃响之后,教师手捧问卷及一叠试卷进入班级,示意大家安静。

2.教师呈现实验指导语:

按照实验处理组别,开始将指导语内容传递给全班同学。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真实性,指导语以很自然、很严肃的方式“讲”给学生听,而不是“读”。

如: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一次考试。考试分数满分为100分,分数出来后每人会发一张分数条,分数条上只有自己的分数,别人不会知道你的分数。现在考试开始,在考试之前,请同学们填写以下这个问卷……

原则上每次指导语说两遍,按照当时的气氛可适当重复,确保每一位同学真实地相信。

3.教师呈现问卷指导语:

实验指导语结束后,教师开始呈现问卷指导语:

在考试之前,请同学们做一份问卷,该问卷和考试成绩没有关系,大家请认真填写,会对你的回答严格保密!你无须填写姓名!调查结果不会影响你的考试成绩和老师对你的态度。请认真填写,真诚感谢你的合作!请阅读下面的每一个陈述,并考虑是否符合你现在的实际感觉,然后在右面的是否上打钩。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对每一个陈述不要花太多时间考虑,但所给的应该是你现在最恰当的感觉。

4.学生填写问卷,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适当提醒问卷指导语中的内容。

5.学生填写问卷完毕,教师收取问卷,并进行后续处理(如考试等)。

三、研究结果

各实验组在考试焦虑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

就百分制和等级制的差异比较而言,结果发现F=17.515,p=0.000**,差异显著,因此,不同评分制度所引起的考试焦虑程度差异显著,百分制所引起的考试焦虑要显著高于等级制。此外,对评分制度和考试成绩反馈方式二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F=5.281,p=0.022*,差异显著,因此,在公开宣布的每位同学的成绩的情况下,百分制所引起的考试焦虑要更加高于等级制。

四、研究结果对教育工作的思考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者提出有关一线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如下思考:

(一)在评分制度上,可多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尽量减轻学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对小学生而言,百分制所引起的焦虑较大,等级制所引起的焦虑较小。小学阶段应该是人生中轻松快乐和天真烂漫的阶段,也是养成各种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阶段和形成众多心理特质的关键期,过大的心理竞争压力和焦虑感,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甚至对其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的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减轻小学生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促进其心理和人格各方面的健康发展,是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教师而言,为了降低学生的焦虑水平和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在学科的考试过程中,可以将传统的百分制评价方式,逐渐过渡到等级制评价方式。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多项心理功能正处于关键发展期,极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因此,小学生的考试成绩评分制度上,更应该多采取等级制的形式,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和压力,并促进学生各方面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

(二)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考试观念。

百分制之所以会引起更多的焦虑,主要是因为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竞争压力,以及在这种压力背后,家长、老师、同学等对自己的认可、态度等多方面的顾虑,形成了“分分计较”的竞争氛围。从这个角度来说,考试焦虑和学习目标息息相关,如果学生是为了得到高的分数、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比同学厉害而学习,那么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就会受到知识无关的因素的影响,从而焦虑感会进一步增强,也会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长此以往,学习和考试都会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也会让学生对学习、考试产生逃避和厌恶倾向,甚至在考试失败之后会产生极端消极的自我评价,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定位于学习本身,因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学习态度会更加自觉,在学习过程中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在这种情况下,考试不是为了高分,也不是为了横向比较,也不是为了获得认可或完成任务,而仅仅是检验自己学习状况的一个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考试焦虑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学习目标和考试观念,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梅,黄高贵,曹蓉,倪金昌.419名中小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2).

[2]游慧慧.小学生考试焦虑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4(08).

[3]寿业青,孙洪旭.谈考试焦虑成因和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35-02

课程考试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考试作弊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之一,现今各高校对课程考试的监管和处罚工作日趋缜密和严厉,但考试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作弊人数虽不多,但作弊现象的危害性却十分明显,它严重影响考试应有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使考试功能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如何防范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我们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

一、课程考试作弊原因及分析

1.学生学风方面。现如今,各高校对考试作弊现象都作了非常严厉的处罚规定,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不断出新。究其原因,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差、认为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后过渡到大学就会轻松,所以放宽了对自己的要求;还有的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总想投机取巧,这些因素都使得考试作弊成为他们应付课程考试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的原因就是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一次考试成绩就决定这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的评定模式,使学生在思想上容易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导致一些学生考试作弊。特别是在政治理论课和公共课的考试中,作弊现象尤为明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流于形式。为了从源头上遏制作弊现象的出现,各高校都把校规校纪教育、诚信教育纳入了新生入学教育范畴,特别是将考场规则、处罚条例等内容对学生进行重点宣讲,并通过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告诫学生要诚信考试,如果考试作弊,就需要承担严重的处罚后果。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有的教育过程流于形式,使得同学们对考试作弊问题的严重性、违背诚信所应承担的责任及所将受到的处罚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我校因作弊而受处分的学生中,许多都不清楚作弊有多么严重的后果。当这些学生受到周围同学不良风气的影响或在考试中出现监考教师监考不严的情况时,他们就会觉得考试作弊是很容易的事,有的同学甚至会明知故犯,抱着侥幸心理去挺而走险。

2.教学管理方面。首先,高校课程考核的模式比较单一和僵化。近年来,各高校在课程考试方法上已尝试做了许多改革,闭卷笔试仍是课程教学结束时的主要考核方式,其考试内容片面、考试的方法和题型单一、考试手段落后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考试内容大多限定在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或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题型大多含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答案大多能在书本或课堂笔记上直接找到。教师评分也强调标准化,得分以复述教科书或课堂笔记的准确程度为标准,作弊者只要将老师考前划定的考试范围或复习重点带进考场抄袭,就能轻易过关甚至取得“好成绩”。其次,课程考试的目的明确,第一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二是通过考试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高校普遍采取传统的考试方法来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多年以来,教育管理者和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要改变其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是非常困难的,这种长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使教师们已经习惯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核方法。目前,我们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旧采取的是一次性期末考试方式,对教学过程疏于管理,考试方式、内容及题型的设计也不尽合理,这些情况都在客观上助长了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滋生。第三,教学、考试、评阅试卷三合一。高校许多教师都是科研教学双肩挑,他们的教学任务、科研课题工作繁重,而学校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监管缺乏力度,学院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多从所授课程的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的结果来考察。许多高校的大多数教师集课堂教学、考试命题、阅卷于一身(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在出题时只注意试题是否有错误,试题和以往的是否重复等问题,缺乏在试题上的主动创新和改革精神。另外,部分老师在考前还给学生划出考试范围,使平时不认真上课,不做作业的部分学生,把考试寄托于考前教师所划定的考试范围和对考试重点的辅导上,使得学生猜题、押题成为可能,方便了学生考场夹带作弊。根据我校考试作弊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夹带作弊现象占总数的85%,这是学生作弊行为最高的一种。

二、杜绝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措施

1.积极改善学习风气。学校应从大一新生开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问题,教育学生不要幻想不劳而获,让学生认识到只有靠自己努力获得的真才实学才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的根本。要遵守诚实、守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只有学生们目标明确,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动力,才会对自己的将来充满期待,要激发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让他们珍惜眼前的学习、生活,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抵制不良的学习风气。

2.教育质量考核指标多样化。众所周知,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考试作一个自我总结。如果把一次性考试改成多次考试和多种形式的考试,使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而不是以一次考试成绩来作为课程的最终考核标准。具体来说,就是把一次性考核成绩改成多样化的考核指标,这样就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师的教研活动过程中,应集体讨论、研究试卷的质量问题,严格把握试卷的质量关,避免出现同一门课程中出题教师班级的学生成绩较好的现象,要不断提高试卷的质量。

3.加强考试过程管理。课程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加强考试过程的监督,监考教师应把重点放在防止作弊和抄袭上,比如考试前对清理考场、排考生座位、宣布考场规则、重点提醒学生关闭手机等措施加以关注,将学生的作弊行为制止于萌芽状态。此外,要加强监考教师的管理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考场纪律和考试违纪、作弊处理制度,使他们能够正确履行监考职责,对考试中有违纪行为的学生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处理,一视同仁,必要时应开除学籍,以起到警示他人的作用,监考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有作弊动机学生的策略选择。在我校以往作弊学生中,由于监考教师监考不严,使得个别学生心存侥幸心理,导致作弊的情况屡见不鲜。另外,应积极加强标准化考场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维护考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有效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严防高科技作弊,切实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利益。标准化考场的建设在硬件上能够有效遏制各种违纪舞弊事件的发生,让见不得阳光的作弊手段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4.建立健全课程考试制度。如今国家已对考试作弊行为高度重视,已将考试作弊行为明确纳入刑法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在刑法第二百八十四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国家将考试作弊行为明确纳入刑法的范围,是对当前社会关注问题的积极回应,是维护教育考试公平的法律保障,是对考试作弊行为的有力打击。在此形势下,高校课程考试应积极加强考试管理制度的建设,让监考教师在课程考试过程中严格、规范地行使监考职责,让考试在公平的环境下进行。

总之,大学生课程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它严重破坏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影响了考风、考纪和学风。我们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者只有通过积极改善学习风气,使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多样化,加强考试的过程管理和建立建全课程考试制度等方面严格进行教学考试的管理,才能杜绝学生考试作弊,使考试真正反映教学效果,以维护考试的公平原则。

参考文献:

[1]文迤.大学生学业考试作弊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227-228.

[2]张蓓.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分析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佘丽.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问题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05):105-107.

A Study of Cheating in Examinations and of Anti-Cheating Strategies

XIA Xiao-tian,SHI Ya-l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China)

研究生考试成绩范文6

关键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课程设置;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113-05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人才培养水平,发展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体系作为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体系构架和内容设置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劣和研究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着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我国企业管理作为兴办历史相对较短的博士专业,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因此,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结合生源和培养单位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或调整课程体系,在当前形势下很有必要。

一、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培养目标的确立

博士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中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延伸。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看,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业标准,是一种在知识和能力层次要求上的前衔后续、逐步深入的梯度安排(具体见表1)。

根据以上标准,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需要,我们可以把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创造性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使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成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管理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同时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独立从事研究及实际工作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至少必须具有三方面特征: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知识的形态既包括能够编码的知识如事实、原理,也包括可以意会但不可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如技能、人力知识等。然而,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借助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学习、处理、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本科生教育学习的是已经成熟的知识,硕士生教育学习的是已经系统化的知识,博士生面临的知识是离散的、尚未明晰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一个合格的博士毕业生,必须能够梳理总结出所涉领域的研究现状,建构从事相关研究所需要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进而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知识结构指的是知识领域内事实、概念、观念、公理、定理、定律等的组合方式。博士生的知识结构必须:第一,有丰富的知识存量,视野开阔,能把基础理论融会贯通;第二,有合理的层次分布,基础理论和学科前沿、专业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布局有序,既“博”又“专”,(“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第三,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先进性,洞悉前沿变化,能由已知推未知(参见图1)。

(二)科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是运用既有资源,进行问题的发现、辨识、假设、论证、结果解读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工具的使用与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研究工具方面,对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来说,要能熟练地操作基本的统计分析工具和主要的财务、金融分析工具。研究方法方面,由于计量经济学方法是实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效方法,博弈论随着近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频频青睐博弈论学者而受到广泛重视,案例方法是企业管理研究与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通过在可控的实验环境下的观察、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这些方法的应用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以计量经济学方法、博弈论、案例方法、实验方法等都是企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生需要掌握的研究方法。

(三)有效的知识重构能力

如前所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借助知识传授,培养学生学习、处理、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借鉴软件设计的“重构”定义:“(重构)是一种对软件内部结构的改善,使得程序的设计模式和架构更加合理。”我们可称这种知识的学习、处理、应用和创造过程为知识重构。

知识重构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知识萃取、知识结构化、知识衍生、知识文本化四个阶段。知识萃取指通过视、听、读、讲、讨论、经历等方式得到并保留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过程;知识结构化指借助思维的透析力与综合力,把所获的原本零散的知识关联起来,形成解释现状或事实的知识体系;知识衍生指运用移植、投射、延伸等方法,集成既有知识及其体系,从而生成具有创新含量的新的知识构架;知识文本化即知识成果的表述,如报告和论文的写作、刊发、传播等等,它是知识重构的最终显现形式。

有效的知识重构能力,是知识萃取能力、知识结构化能力、知识衍生能力和知识文本化能力的协同结果。知识萃取能力是知识重构的基础和起点,它决定所获知识的存量、层次和布局,进而影响后续的知识重构功能;其他重构环节的状况,也会反过来正向影响知识的获取能力(参见图2)。

二、国内外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设置情况

(一)国内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的设置

由于我国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办历史较短,在课程设置、实施及评估上,与发达国家比还存在明显差距。

1、国内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的设置情况

目前,国内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课程一般分为三大板块:学位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位公共课是指根据教育部要求,各专业博士研究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包括理论和外国语课程;专业必修课是指为博士研究生系统深入掌握本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所必须修读的课程(至少学习三门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指为拓宽博士研究生的知识面、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而适量开设的,供博士研究生选择性修读的课程。以下是我国部分高校企业管理博士课程设置情况(见表2)。

表2显示,国内企业管理类博士课程设计中,公共必修课的内容和学分由教育部统一规定,专业课由各校自行设置,不同培养单位在学分的安排上,提供课程的门类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课程内容的取

向、知识的覆盖面方面,也各不相同(具体见表3):

2、国内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设置的不足

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的设置有许多不足,需要加以改进。 ,

第一,课程体系不规范,科学化程度不够。课程门类、学分安排差距太大,不同院校相同课程内容的目标导向差异明显,说明相关部门对博士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强。

第二,课程结构层次不分明。本科、硕士、博士课程没有反映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差异,部分院校研究生课程与本科课程名称基本相同甚至完全相同,这种不分层次的教学必定影响博士的培养的质量。 第三,课程视野“学科化”特征明显,课程覆盖面不广,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纳入较少,不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

第四,课程比例不合理,专业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少;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课程;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课程实施的效果不理想。

(二)国外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的设置情况

美国是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对研究生的培养强调课程与论文并重,如博士生一般要学16~20门课程,修习30~40个学分,较多地学习高水平课程的博士生后劲较足,因为其知识面广、能适应科技的迅速发展。

与国内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相比,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如下特点:

1、体现管理学科的渊源与发展脉络

国外高校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在设置上比较注重体现管理学科的发展脉络。从历史路径看,管理科学的发展脱胎于经济学,正逐渐呈现出与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学科交融发展的趋势。以美国为例,美国前10名的商学院如哈佛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海斯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商学院等,其管理类博士专业的课程,明显呈两个倾向,一个是经济学倾向(Ecollomics-based)――基于管理学科学术基础与理论渊源,一个是社会学倾向(Sociology-based)――基于心理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演变趋势。

2、课程体系层次性强,培养目标明确

在研究生教育发达的国家中,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以重视课程教学著称,其课程设置不但反映学科渊源与发展脉络,而且课程体系层次分明,有基础课(研究工具)、核心课(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专业课(研究方向及前沿动态)、辅修课(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知识)等层次,课程功能明确,能体现培养目标。详情参见表4。

3、教学互动的“理论学习+方法研究”的授课模式

由表4可知,美国博士课程体系中,研究工具、研究方法类课程数量多,而且授课模式有很强的互动性、探索性,通过将社会科学原理与研究方法应用到管理问题上,致力于培养学生对这多个领域的敏感。如哈佛的DBA(工商管理博士)就有管理领域研究设计(Design of Field Research in Administration)、定量分析概论(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Methods)、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缺失多元数据分析(Incomplete Multivariate Data)等近20门工具类、方法类课程供学生选择。

此外,美国所有商学院都提供诸多互动讨论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讨论课程(Seminar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公司战略研究讨论课程(Research Seminar in Corporate Strategy)、网络理论及应用(Network Theory&Applications)等。值得一提的是,沃顿商学院还将深度自学(In-depth independentstudv)也纳入了博士课程管理体系,由各学科的教员(facuhv)根据学生的特殊兴趣进行相应安排。

三、企业管理专业博士课程设置的思路

英国教育家洛克告诫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如配错药一样,绝不能错第二次,第三次再去补救”。教育是事关几代人的功业,改革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事关博士研究生教育大业的成败。博士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围绕“培养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和创造性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借鉴国内外企管专业博士课程设计的成果,同时注意发挥各培养单位企业管理研究团队的特色和整体实力。

1、完善课程体系,明晰课程功能

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生的课程,应围绕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研究能力――知识重构能力,进行系统科学的设计。重视前沿性和创新性,动态反映本学科国内外新成就、新进展,反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使学生在积累扎实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学科的最新的发展,洞悉现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企业管理博士的课程:

第一,把博士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最高环节,在课程设置上与本科、硕士研究生作梯度衔接,突出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构造功能和能力结构提升功能,将博士课程解构为基础理论与学科渊源、专业知识与理论运用、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知识等五大模块,通过不同模块课程合规律的组配,实现博士研究生知识萃取能力、知识结构化能力、知识衍生能力和知识文本化能力提高的目的(详见图3)。

第二,重视基础课程的安排,体现学科渊源与发展脉络,使博士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管理学研究范式,培养学术规范。

第三,强调学科渗透,增加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容量(如管理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组织传播学等),在扩大学术视野的同时,激发知识创新能力。

第四,增加课程门类,扩大学生选课范围和选择自由,以更好地满足博士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社会对企业管理高级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表5提供的是各模块课程的具体安排,可供参考。

2、整合课堂资源,碰撞思想火花可以整合学科导师组集体的力量,对课程内容进行专题性解构,将每个专题提前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其作课堂讨论的预备;每位导师只讲述自己对其最有研究和创新的一个或几个专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每一次交流都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每一次都能发现授课者的思想亮光,从而受到或大或小的启发;另一方面,让授课者授讲得精彩,变被动劳苦的宣讲为愉快兴奋的分享,并且由于学生的积极回应中也能不时闪现创新的火花,使教学双方产生智慧碰撞,催化新思想的诞生;第三,通过组合式授课,增加了导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加深了双方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博士培养期间的师生交流。

对于设置在前沿动态板块的大部分课程,都适合采取这种组配法来讲述。国内外已有类似做法,实践证明颇有成效。

3、拓展课堂空间,提升课程实效

创新教育理念,拓展博士生课程空间,把课堂从单一的教室,搬到工厂车间、搬到互联网、搬进沙龙茶室。

第一,请进来讲。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举行前瞻性的学术讲座,实现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这种做法一些院校已坚持多年,师生及社会反应积极。

第二,送出去学。选派博士生走出门去,接受综合性的、跨学科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与实践体系的训练,作为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引进和实现。上海交大实施的选派博士生国外访学、国内访学,已取得明显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