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幕遮范仲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1

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4、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2

第一个环节——同类诗句接龙比赛就要开始了,大家连忙准备、复习。有的翻开诗文书,边看边背,可用功了;有的目视远方,嘴里不停的背着,仿佛是不拿第一,誓不罢休;有的满脸笑容,似乎已经稳操胜卷……瞧,好朋友杨光双眼望着天花板,眼中闪着灵光,嘴唇飞快地跳动着,一会儿看看书本,一会儿又看看我们,瞧他那胸有成竹的样子,如同已经夺冠了似的。

比赛开始了,首先是古诗女王——徐荭汝登场。她腼腆得上了台,羞涩地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想了一下,这是一首写春诗,于是,我答:“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接了起来。突然,这一条有16句诗的长龙在张悦的嘴边倒下了,他吞吞吐吐的说:“我会的全被你们说了。”没办法,龙断了,冠军便是他前面一位的陈辉,陈辉万分荣幸的戴上了接龙大王的皇冠,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嘴都笑得合不拢了。

下面就是第二个环节——诗文朗诵比赛。第一个上场的是我们张烨琳同学。张烨琳一上台,全场一片肃静。她朗诵的是《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每当读到一个语气较重的词语时,她总会做出一些贴切的动作,来凸现梅的精神。动作现在正是盛夏酷暑,天气十分闷热,可听了她生动的朗诵,感受到了梅的清高

大家不免觉得凉爽了许多。于是,她获得了我们的阵阵好评。

接下来是瞿佳朗诵,她朗诵的是范仲淹的《苏幕遮》。她上台时,一点儿也不紧张。她的神态变化多端,有时候一副悲痛的表情,有时候满脸惆怅,有时满脸黯然,动作也做得和课文十分吻合。让观众不由想起范仲淹那惆怅连绵的思乡之情和那背井离乡的愁思恨意。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3

“终日成章,涕泣零如雨。” (《迢迢牵牛星》)

盈盈一条天河隔开一对有情人牛郎和织女,互相只能含情脉脉地遥望而不能相见,不禁泪如雨下,哪里还有心思弄机织布,此句用夸张手法写尽了人间有情人的相思之深,相思之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诗人杜甫登上岳阳楼,望着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想起杳无音信、远在天边的亲人,贫病交加,以孤舟为伴,再想到国家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不禁悲从中来。倚着栏杆老泪纵横。此句将诗人思亲忧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这是乐景写悲情的典范诗句。安史之乱使京都满目疮痍,一片荒凉,百姓妻离子散。杜甫感时伤怀,加之思念亲人,面对鸟雨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泪落心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是欢喜激动的眼泪,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战乱,而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泣。“初闻”仅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加的逼真表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诗人陈子昂登上幽州蓟北极目远眺,不禁感慨万端:时光匆匆,天地宇宙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有生不能建功立业,这怎能不悲伤叫人怆然泪下呢!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这是乡思旅愁之泪,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的作者,便想登高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又使他倍感孤独和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他又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酒入愁肠,思乡之情更涌上心头,不禁黯然神伤,流下一行热泪。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大漠边关,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又怎能抵御万里乡关之思?久困孤城,将士们早已归心似箭。但壮志未愁,功业未就,还乡之计又从何谈起。万般思绪萦绕心头,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读来情真意切,感同身受。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霖铃》)

这是离别之泪。一对有情人即将离别,河岸边,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一句话也说不出,但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为柔情蜜语,依恋祝福,都在泪花闪烁间。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4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把它归为三种形式。

一、比邻断续式

在相邻的句间某处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或在断续处采用顶针修辞的现象。我把它称之为比邻断续式。前者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游山只道寻高处,高处何曾见故乡。”(宋代李遘《登越山》)“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后者如“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我在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汉代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这种便是一种间歇式的断断续续的顶针,这种方法有助于绵密的情思和丰富的联想。

二、通篇连环式

通篇运用一连串的顶针句环环相套的这种形式,称之为通篇连环式。例如: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这首具有民歌风味的诗作,几乎通篇运用顶针,环环相套,音调谐美。又如元代的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定格》条《小桃红》:“断肠人寄断肠诗,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通篇顶针到底,一气贯注,层层转折,圆转如流丸。还有运用顶针手法,生动描绘出一幅“美人怀远图”的,以周围的静物反衬美人内心不平静,将其相思病态刻画的栩栩如生,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元代乔元吉的(越调)《小桃红・效联珠格》:“落花飞絮隔朱帘,帘静重门掩。掩镜羞看脸儿欤欤美貌),烀技狻C技庵盖将归期念。念他抛闪,闪咱少欠,(欠,惦念),欠你病恹恹。”这是何等的惟妙惟肖呀!真是妙绝了,入木三分。

三、连章蝉联式

连章蝉联式是指在组诗中,下一章的首句与上一章的末句构成顶针,蝉联而下,直至末章的形式。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月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舟)。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5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早在那蛮荒时代,草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诗经•何草不黄》)古老《诗经》中这首厌战诗便以原野之草比喻那征召远伐的男子,诗中连用三个“不”,描绘了人世的痛苦,亲人相别的辛酸。在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看来,这些身不由己的男子不也就是草芥一个吗?而《诗经•静女》少了那种亲人诀别的哀痛,将爱情的浪漫赋予了那旷野的茅草之上:“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原来这毛糙是心上人给予自己的信物,怪不得这陶醉于爱情中的男子会那么喜欢了。

看来草所能包含的情感是有好有歹的,关键在于那写诗的人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屈原也是喜欢写芳草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常常用防草比喻品格高尚的人或自己的志向。“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这是写那些跟自己一样用芳草打扮自己的忠臣,这些人与屈原一样都一心关注国家命运,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屈原《离骚》)这里直接道出的芳草更是寄予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它是一种精神的至高境界。但是,一个人不能只为了保持自己精神的高尚而抛弃祖国,屈原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哪里舍得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屈原笔下的芳草种类很多,有的也很希奇罕见,但他总能将它们赋予高洁纯真的人生品格和难以企及的精神价值。

人世沧桑最可哀,芳草有情凭君知。自秦汉以后,大多数诗歌都将芳草拿来衬儿女私情,亲人相思了。《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涉江》就借采芳草寄托悠悠思乡之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人在他乡异地,虽然采得芳香扑鼻的花草,可是眼前却没有那受花草之人,本由相思而采芳草,却因芳草而更生思乡的悲愁,所谓“天涯无限路,芳草自斜阳”(于谦),芳草在野,人在天涯海角,浓烈的相思化作了野草的芬芳,随风飘向那远方的家。唐代诗人崔颢也曾登高而望乡,他的《黄鹤楼》将自己满腹的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惜烟波相阻,任你登上再高的楼层,也只能望见满眼的烟云,望不见心中的故乡。“历历”和“萋萋”两个叠词更是将思乡不得的无奈昭示得无比透彻。思乡而不得,有时候还会怪罪于那原野的芳草:“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本是山水无情,阻断了归程,词人却将那怨气洒在了芳草上,说芳草无情,不能消解内心的相思了。相比而言,唐代无名氏的诗歌就少了范仲淹那种文人脾气:“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既然相思不得,我就化作那翩翩飞舞的蝴蝶去追寻,也许梦中栖身芳草的快乐,还能够使我苦闷的心情得以消解吧。

苏幕遮范仲淹范文6

但不管怎么说,愁是一种概念,诗人写“愁“,不能用概念语言,而必须用形象语言。诗人不仅要把“愁”定性,而且要定量。

一、“愁”是连绵悠远而无法割断的

古诗词中有以水描写愁的,有以雨比喻愁的。水的绵长悠远和人的情绪愁苦的特点是一致的。而如丝如缕的细雨和隔不开,扯不断的愁的特点又相吻合。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就说明了“愁”的这个特点。李白在《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道出了愁的特点,愁的情状。

二、“愁”是有数量的

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贺铸《青玉案》中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用可以看得见、可以体味的实景,来形容“愁”的数量。这种手法,的确令人叹为观止。

三、“愁”是有重量的

李清照的词《武陵春》中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分明写出了“愁“的重量。“愁“是如此的重,恐怕舴艋舟都难以乘载。

四、“愁”是有长度的

伟大的诗人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五》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把“愁”说成三千丈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五、“愁”对身体是有影响的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心头忧虑烦闷,便以酒浇愁。李白说:“举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苏幕遮》中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都说明“愁”对身体影响是很大的。李白不仅把“愁”量化为三千丈。而且还把“愁”生“白发”这一自然规律,揭示了出来。

青年时代伍子胥在他受到楚平王追杀中逃离昭关时须发突然变白。这是由于他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引起过度的“愁绪”,神经紧张造成的。今年47岁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只有44天时,却已出现愈来愈多的灰白头发。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头发,几乎是在一夜间,从深黑色突然全部变成了灰白色,就仿佛落满了雪花似的!”

愁生白发的例子,在每位美国总统的身上都发生过。克林顿刚进入白宫时,还有一半的头发是棕色的,但两年之后他已经变成“银发老头”了;小布什刚入白宫时,头发还是“盐和胡椒”,好像一眨眼间全变成“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