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子货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范文1

[关键词]电子货币反洗钱措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利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已经成为当前洗钱活动的重要形式,它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合法的商业活动,而且加大了全球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加强对电子货币流通下的反洗钱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子货币的概述

电子货币是适应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数字化货币,是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货币从形式上看,早已与钱币无关,是一种通过0与1的排列组合,运用网络载体进行金融交易的货币。目前关于电子货币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里引用世界银行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做出的定义: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Mondex智能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由多组二进制数据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目前电子货币的使用是电子货币使用者用一定金额的实体货币从发行者处兑换并获得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将现金价值预存在集成电路芯片内,通过使用某些电子化方法直接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能够清偿债务,可见现在的电子货币还是以实体货币为基础的。按照电子货币的支付方式划分,电子货币有以下几种:一是储值和信用卡型,如储蓄卡和信用卡;二是电子支票型;三是智能卡型,如IC卡;四是数字现金型,指依靠Internet支持在网络上发行、购买、支付的数字现金。第一种与第二种电子货币进行支付时由于离不开基本账户需要把存款或其他资金划分另一个账户,只能视为查询和划的划拨银行存款的电子工具或对现存货币进行支付的电子化工具。第三种IC卡型的电子货币是把金额和相关的信息记录在镶在该卡上的芯片或磁条上,取代了纸币在特定的范围内使用,但其受限在于流通范围有限,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终端设备。第四种可以认为是一种真正的电子货币,它采用了全新的信用方式,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并且可以循环使用,货币所有人对该数字现金的控制体现在对包含有该货币数量的信息的密码控制上,这种货币正在形成和发展当中。如发达国家的CybederCash、DigiCash、NetCheque等。

二、电子货币流通下的洗钱问题

凡隐匿或掩饰犯罪行为所取得的财物的真实性质、来源、地点、流向及转移,或协助非法活动有关系之人规避法律应负责任均属于洗钱行为。一般的洗钱方法主要是通过货币走私、利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洗钱。然而随着各国反洗钱措施的不断加强及传统洗钱犯罪方法的弊端日益明显,洗钱者正在寻找新的洗钱方式,而在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其本身的无形性、网络性、匿名性、快速性等特点为洗钱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从洗钱犯罪的基本过程来看,一个典型的、完整的洗钱过程应经历三个阶段即为放置阶段、离析阶段和融合阶段。对于洗钱来说,利用电子货币洗钱模糊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而且加大了反洗钱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1.处置阶段

此阶段一般被认为是洗钱犯罪的最脆弱环节。即对来自犯罪活动的收入改变成便于控制而且不易被怀疑的形式,其传统方式主要有:将现金存入国内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或将现金走私出境存往国外账户;或购买飞机、贵重金属等高价值物品。在使用电子货币的情况下,洗钱者可以将现金先存入银行,然后通过使用智能卡或数字现金直接兑换外币或购买商品等,由于电子货币支付体系有严密的密码体系保证了这些交易表现为较强的匿名性。

2.离析阶段

作为洗钱活动的核心阶段,即通过复杂的金融交易,以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的真实来源和真实的所有权关系,模糊犯罪收益的非法特征。其传统方式主要有:现金电汇银行后用存款购买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房地产及其他合法行业的投资等。而在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下,可通过一台简单的个人PC就能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也不会留下任何账目痕迹,电子货币的交易能即时完成,也会不受到任何地域、时间的限制。

3.融合阶段

即将上一阶段“离析”过的犯罪收益与合法资金结合在一起混入经济、金融体系中去,让非法所得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其传统的方式主要有“前台公司”将资金“”贷回原主,增开或伪造发票等,或以在外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为国内贷款提供抵押。在电子货币的环境下,洗钱犯罪不需要任何金融机构,只需要一台简单的个人PC机就能将资金用于投资或购买其它资产。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电子货币所具在的特点已经使传统洗钱的三个阶段融为一体,洗钱活动已从现实世界转向虚拟空间,利用电子货币能够轻而易举地将犯罪所得转移到世界的任何地方,电子洗钱已成为了更为隐秘的洗钱手段,而由于洗钱犯罪活动的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电子货币流通条件下反洗钱的对策

1.限制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现在各国的货币发行权一般都规定由本国的中央银行或准央行垄断发行。而电子货币目前各国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商家、企业或非金融机构也可以发行电子货币,而且实现跨界流通,这必将侵害一国的货币发行权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必须控制电子货币的发行权问题,由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授权的机构发行电子货币,但必须要纳入金融监管范畴并进行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完善的密钥托管机制

必须建立一套密钥托管机制,使政府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得电子货币密码技术中的私人密钥。由于电子货币的加密性给政府机构的监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由政府机构对所有的私人密钥进行托管,在一定条件下如为了追踪洗钱犯罪分子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就可以从托管机构那里获得私人密钥,破解相关的信息,从而较好地监控犯罪分子的洗钱活动。但其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消费者的隐私权,否则就会动摇消费者的信心,因此,只有政府机构才能建立密钥托管机构,统一管理私人密钥,并允许执法部门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取密钥,才能保证打击洗钱等犯罪。

3.扩大反洗钱的范围

反洗钱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各界及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因此首先要强化各级金融机构领导和员工的反洗钱意识,要充分认识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及危害性,把反洗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正确定位、强化责任感;其次是强化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它发行电子货币的机构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电子货币的参与者的反洗钱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监测、收集、分析、汇总可以资金的流动;最后还必须联合税务、海关、工商、公安及个人对反洗钱工作的充分认识,支持和理解反洗钱工作,最终形成反洗钱的合力。

4.建立完善的反洗钱监管体系

实行各国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和存款货币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监管体系,银行监管部门应该严密网络银行及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的业务审批和监管机制,并将是否实施有效的反洗钱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审核内容。各国中央银行可充分利用银行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提供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检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可疑线索,掌握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查处,确保反洗钱取得实效。

5.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

在数字签名制度下,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CA认证中心核发私钥和公钥来解决客户身份确认问题,以防止客户使用不实的身份进行洗钱犯罪。客户以网络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交使用电子支付工具的申请并下载CA证书后,开户银行应该要求客户当面提交身份证明文件,核准无误后才能批准客户使用电子支付交易工具。

6.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

洗钱是一种国际犯罪活动,对洗钱者来说,采用电子货币进行洗钱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可以通过互联网超越时空界限,进行更具隐蔽性的跨国资金划拨,并利用不同司法管辖区对洗钱犯罪立法的差异来逃避制裁。因此,仅仅依靠一个国家的孤军奋战是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为此各国除了运用本国法律对洗钱犯罪进行预防和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协作与交流,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络、经验和信息的共享、反洗钱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等,这样才有助于整个国际社会共同打击洗钱犯罪活动。

参考文献:

[1]泰国宏李良:“浅析电子货币的洗钱问题”[J].《金融会计》,2006,(8)41~45

[2]马冰:“电子货币对反洗钱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福建金融》,2006年第8期,31~33

电子货币范文2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供给;货币乘数;流通速度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27802

1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与现状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史,Internet在全球的普及,网络经济的兴起,电子货币应运而生。银行珠海分行于1985年3月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后,各家商业银行便把信用卡发行作为重要的业务竞争手段。工行“牡丹卡”、农行“金穗卡”、建行“龙卡”、中行“长城卡”等相继发行。1993年我国政府组织实施了“金卡工程”它是以电子货币应用系统工程,旨在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金融改革、加速景荣商贸现代化建设。据2007年l2月26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金卡工程全国IC卡第十次工作会议”披露,2000年以来,银行卡联网通用极大促进了银行卡的发展,发卡量已近16亿张,POS机达到120万台,ATM达到13万台,商户85万家,跨行交易金额3.26万亿元, 跨行消费交易金额2.31万亿元。非银行电子货币也迅猛发展,各大中城市的公交乘车卡、超市购物卡、校园付费卡、医保卡和社保卡、加油站加油卡、“一卡通”型电子货币等如潮水般涌人人们的日常生活,极大方便了消费者购物、付费,促进了商品零售业的繁荣。

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2.1通过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

传统货币供给模型简单描述为: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量与货币乘数之积,又等于流通中通货与银行体系各种存款之和。基础货币由流通中通货和银行体系准备金构成,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是通过银行准备金的的多倍扩张创造出来的。

我国根据流通性的不同将货币分为各个层次。狭义货币M1就是流通中通货加银行体系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是M1加上小额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等。

因此货币乘数有:

m=M1H=C+DC+R=CD+1CD+RD=k+1k+r>1(1)

其中,k=CD为现金与存款的固定比率,r=RD为银行现金储备与存款的固定比率。

加入电子货币以后的货币乘数是:

m′=C′+EM+D′R′+C′(2)

式(2)中C′、EM、D′、R′分别代表加入电子货币因素后的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电子货币、商业银行的存款及存款准备金。

(1)当电子货币代替存款时,因为我国尚不对电子货币征收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同步减少,D′

(2)当电子货币代替现金时,式(2)中分子C′+EM=C,C′

与此同时,电子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由其影响的电子货币总的流通规模创造出来的再创造速度极快,使货币乘数无限放大。

2.2通过影响流通速度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影响电子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有:现金比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金融电子化程度以及货币电子化程度,它们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不同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2.1现金比率(M0/M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2008年之间,虽然现金比率起伏,但总体为下降趋势。这是因为,电子货币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它使M0、M1、M2之间差异趋向模糊,各货币层次之间的转换就不仅仅只在M0、M1、M2三者之间进行,特别是向流动性小的金融资产(有价证券及其他金融投资品)转化。因为这种反向转化所需费用很少,所需时间几乎为零。所以,随着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货币形态将逐渐向赢利性高,且流动性小的方向转化。这种变化趋势必然使流通中现金的数量减少,从而降低货币流通速度。

2.2.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

它表明狭义货币供给相对于广义货币供给的比重。当M1/M2的值趋于增大,意味着代表现实流通的也即现实将用于购买和支付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供给量中的比重相对上升,货币供给的流动性增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一般来说,在电子货币发展的初期阶段,电子货币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后期则对转化到投资性领域,流动性逐渐减弱。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比率从1990年的0.2065下降到2006年的0.13299,说明电子货币对我国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替代作用较为明显,但自06年开始略有上扬,说明我们的电子货币发展已经进入一定阶段,电子货币逐渐转入流动性较差的投资等领域。

2.2.3金融电子化程度(M2-M0)/M2

所谓金融电子化程度,就是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货币与社会中流通的现金的比率。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比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

(M2-M0)/M2说明非流通现金比重越大,该国金融电子化程度越高。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的取代程度随着流动性的下降而减弱, 因此电子货币对M0的替代作用也必然大于对M2的替代。这样,M0的下降就会使(M2-M0)/M2的比率上升,金融电子化程度也就提高而流通速度越低。

2.2.4货币电子化程度FA/M1

所谓货币电子化程度,是指投资性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之间的比率,电子货币通过在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影响流通速度。

根据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可以把金融资产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投资性金融资产两部分。交易性金融资产是那些可以用于直接支付的金融资产,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根据货币层次的划分,可以近似看成狭义货币M1。而投资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但它是具有到期获得收益的特性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准货币、有价证券及金融衍生工具,用FA表示。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不仅代替了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而且具有使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向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转化的趋势。从而电子货币会引起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的降低和投资性金融资产比重的提高,从而降低货币的流通速度。

3避免电子货币影响的对策

3.1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对策

首先,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电子货币的发展模糊了货币供应量这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造成的。当前我国并不具备直接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条件,所以要提高货币乘数的可测性和可控性,可以考虑重新划分货币层次,然后确定能使产出方差最小的那一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以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一个高流动性辅助的货币层次,将被电子货币替代的传统货币划到该货币层次中,以达到掌控电子货币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替代程度的目的。

其次,要防止电子货币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可以先要求电子货币的发行机构对其发行的电子货币额度在央行存有相应比例的准备金;然后将电子货币和传统货币区分开来,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对电子货币制定相对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3.2对流通速度影响的对策

电子货币范文3

关键词:货币层次 电子货币 本质

文献回顾

关于电子货币的定义,巴塞尔委员会(Basle,1998)提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致富的“储值”和预支付机制。欧洲中央银行在《电子货币》的报告(1998)中认为电子货币是“以电子方式存储在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是一种预付价值的无记名支付工具,被广泛用于向除电子货币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但在交易中并不一定涉及银行账户”。

电子货币层次的构想

广义电子货币。仿照经济学家对传统货币的定义,很自然地,可以对电子货币作如下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商品或劳务的电子化支付过程中,或在债务的电子化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本文将电子化支付或偿还过程中的这种价值载体称为广义电子货币,记做EM2。

狭义电子货币。国际清算银行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为:“记录消费者能够使用的资金或价值的储值或预付产品,这些产品储存在消费者持有的设备上。这个定义包括预付卡(有时称为电子钱包)以及使用计算机网络的预付软件产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如互联网)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机制”。它们谈到的电子货币是电子化转移价值过程中的价值载体,而且是能够被存储的。因此,本文将狭义电子货币定义为具备价值储藏职能的电子货币,这个集合是EM2的一个子集,记为EM1。

流动电子货币。这种流通电子货币代表了对发行者有要求权的货币价值,具备以下特征:存储在电子设备上;其价值等于发行机构收到的传统货币价值;通过承诺可被使用者外的人接受为支付媒介。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本质的界定

(一)政治经济学对于货币的界定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货币在金属货币本位制度条件下是“固定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五种基本职能”。

(二)从电子货币层次看电子货币的本质

1.广义电子货币。对照上述定义,分析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银行有关的借记卡是否属于电子货币的存储工具。将瞬间完成的支付过程分拆成几步:第一步是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减少,商家B的活期存款不变,此时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转化成等额的电子货币;第二步是电子货币从消费者A的活期账户转到商家B的活期账户;第三步是等额的电子货币转化成商家B账户上的活期存款。由于银行电子化资金划拨的速度太快,电子货币在这个过程中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了,我们看到的只是消费者A的活期存款减少以及商家B的活期存款增加。因此,在持卡人使用借记卡进行消费的过程中,虽然持卡人对商家进行的是电子化支付,但是由于电子货币迅速产生并迅速消失,借记卡根本无法存储这个价值载体。即电子货币没有通货的价值贮藏功能。

2.狭义电子货币。腾讯Q币、网易POPO币等网络货币,以及手机储值卡、公交IC卡和学生食堂使用的饭卡中储存的价值载体,都是狭义的电子货币。

人们利用传统货币购买储值卡或对储值卡充值,然后使用卡上存储的电子货币支付服务费用,支付对象为发行电子货币的商家。狭义电子货币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够在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自由流通。

3.流通电子货币。电子货币若要实现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必须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而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之一是电子货币不能由各商家独立发行、各自为阵,而必须由类似于中央银行的发行机构统一发行。在这种情况下,电子货币被普遍接受,行使交易媒介的职能,实现了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这种货币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流通电子货币。它是上述狭义电子货币EM1的一个子集,本文将其记为EM0。

综上,仿照传统货币的定义形式和层次划分,电子货币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电子货币、狭义电子货币和流通电子货币。按照这个划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是狭义的电子货币,它们并不能实现对传统货币的完全替代,本质不是货币,而只能算准货币。

参考文献:

电子货币范文4

关键词:电子货币 交易费用 货币政策

伴随着人类 历史 上每一次 科技 进步,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应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至今已实现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化。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货币将实现从“原子形态”向“比特形态”的转变,电子货币也将成为人类货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一.电子货币产生的原因

从本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麦克纳马拉发明的信用卡到今天,电子货币已经拥有了各种智能卡、数字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等多种形式。对电子货币的产生原因进行 分析 可得:

(一)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电子货币产生的基本原因

由于 金融 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传统业务所带来的利润越来越微薄,这就迫使金融 企业 进行不断的创新以弥颓势。这样一来,为丰厚回报而进行的业务创新就给电子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因为对于电子货币的提供商而言,发行电子货币既可以作为金融创新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又可作为一种新颖的服务手段来吸引客户以增加潜在的收益。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内在地需要电子货币的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 网络 在商业贸易中的深入 应用 ,网上购物、虚拟交易等新的

商务模式让人们有了新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感到支付上的不便。对能够快捷安全的进行支付的新货币形式就有了内在的需求,电子货币不但可以满足这一需求,而且也具备了基本的货币特征,能够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所以电子货币在这种环境下迅速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给电子货币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没有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高度发展,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包括各种信用卡、储值卡、数字现金等电子货币形式被普遍地接受并使用是不可想象的,由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除了要考虑能被普遍接受,同时对其的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电子货币本身必须是安全的,而且应该同时被认为是安全的才可以广泛地进入流通;信息技术和加密技术的发展则对这一安全性给予了极大的保障。

(四)降低交易费用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综观货币形态的演化历史,都体现着这样一种内在机制,就是货币自身的物质价值与其代表的商品价值的逐渐剥离;同时其大小和重量也逐渐变小,慢慢地从可见演化为不可见;这些演变无外乎都是为了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交易费用,这也是电子货币产生并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电子货币成为独立通货的条件

电子货币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电子现金、数字现金、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形式,但实践中,这些电子货币都是在原有的现金或存款基础上发行使用的,并不是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2因为从 理论 上讲,电子货币要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独立的支付手段

作为一种独立的通货形式,电子货币被用来进行支付时,当其通过网络以数据信息形式从交易一方转移到另一方时,钱货两讫,交易应随即宣告完成。但目前由于被认可程度不同和行业间的限制,电子货币在支付中并不被普遍接受。很多时候,只有将其同比例兑换为传统货币才能满易需求;而个人之间在目前还几乎无法直接通过电子货币完成借贷和支付。所以最终能标志支付完成的还是现金、存款形式通货的转移,真正体现交易信用的仍是被电子化、数字化前的现金或存款。所以电子货币要想成为独立的通货进入流通,独立的支付功能是必要条件。

(二)独立的价值尺度

在行使价值尺度方面,目前的电子货币也还离不开传统通货的支持,这倒不是因为电子货币缺少货币价格标准(元)3,这样的量度只是人为的一个约定基准,

三. 电子 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 影响

国外有观点认为,电子货币的 发展 大量减少公众对央行基础货币的需求,从而减小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规模,使得“未来的央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它只能向私人部门指出货币政策的发展前景,却无法干预私人部门的政策预期和行为选择”,4这样一来,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就被削弱了;而且,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取代对央行货币的需求,甚至是央行提供的支付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将失去稳定 经济 的作用,央行也只能相应淡出货币政策的舞台”。5

(一)央行在经济中的地位不会被取代

首先,央行在货币发行方面的地位还无法被取代,这在上面的论述中已经提到。其次,就 目前 社会 信用发展状况来看, 企业 或私人信用还远未达到国家信用的高度。所以商业银行利用私人部门的系统进行支付结算的风险还很高,成本也很大,选择央行进行支付结算服务相对而言仍是经济的;与此相似,央行最后贷款人的地位也还无人能撼。

(二)央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会被削弱

在短期内,电子货币的影响不仅不会削弱、相反可能会增强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般来说,央行基础货币的变动是通过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利率乃至总需求和实际产出,电子货币的发展首先导致货币乘数的扩大。根据以下的货币乘数公式,

其中 、 和k分别是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和现金漏损率。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公众少用现金,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就是现金漏损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也将其超额准备降到最低限度,因为电脑化可以使他们精确地 计算 每日所需的准备头寸。如果央行再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则此三变量都大为缩小,货币乘数将相应扩大。此时,基础货币供给小有变动,则整个货币供给就会大为增加,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不是被削弱、而是因为“四两拨千斤”的效应大为增强了。

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根本就不需要央行的基础货币进行日常交易、办理结算等,货币供给量变动因此难以调控利率。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

但是,以往的利率调控主要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来实现,密歇尔·伍德福特根据新西兰的经验,提出在基本不改变货币供给量的条件下,通过对准备金存款的付息,可以实现对隔夜拆借利率的调节。

该控制机制表现在下图中,其中br表示央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tr是央行控制隔夜拆借利率的目标,scr是央行付给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的利率,d1和d2分别是纸币和电子货币条件下,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需求曲线,d1比d2平坦是因为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上,电子货币条件下的基础货币需求比纸币条件下大为减少了。br利率上的水平直线表明央行按既定利率满足所有的借款需求。scr利率上的水平线表示对商业银行在央行存款付息的轨迹。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表现在曲线的垂直部分,也就是在横轴的m上,央行决定的基础货币供给相对于市场日交易量较小,并且基本保持不变。

在这个利率决定的机制中,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可以既定利率提供任意数量的基础货币,这个贷款利率(br)高于央行欲控制的隔夜拆借利率(tr),央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的利息(scr)则低于隔夜拆借利率。商业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后,将多余的资金按存款利率(scr)存在央行账户上。(新西兰央行贷款利率高于隔夜拆借利率25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低于隔夜拆借利率也是25个百分点。)因为当隔夜拆借利率位于贷款利率与借款利率的中间,就没有银行愿意以高于央行贷款的利率,从拆借市场上拆入资金,也没有银行愿意以低于央行存款的利率,将资金拆借出到拆借市场,它们势必在这个利率范围内,互相拆借资金,而不是把多余资金存入央行。“因为商业银行的交易规模很大,央行就没有必要再亲自参与交易”(brookes and hampton 2000)。这就是说,央行不必变动货币供给量,只要调节存贷款利率,就能将隔夜拆借利率控制在期望的水平上。

这个利率控制机制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中相当成功。

the overnight rate under the ocr6 system in new zealand.7

可以看出,长期中,尽管电子货币对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都很显著,但是,它还无法改变这样的利率控制机制,这就是说,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时间中,只要适时调整操作 方法 ,央行的货币政策仍将继续发挥稳定币值和经济的作用。当然,这个论断的前提是,电子货币发展不能危及 金融 机构对央行结算服务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的需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电子货币只是一种二次通货形式,但随着其不断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通货将是必然的结果,这势必会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审时度势,以便及时调整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方式和改革方向,从而有准备地迎接电子货币带来的各种挑战。

参考 文献 :

电子货币范文5

电子货币最早的构想是德国发明家提出的IC卡,而真正的产品化是在1984年由法国一家通讯服务公司将之应用在电话卡上,当消费者进行消费时,可从电子装置上直接扣除相应量价值,因此在零售支付是十分方便。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货币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欧盟支付系统工作小组1994年5月向欧洲货币当局提交的《预付价值卡》报告认为:"(电子货币)是一种最近出现的新型支付工具,被称为多用途卡或者''''电子钱包'''',它是包含着真实购买力的塑料卡片,为了获得该卡片,消费者必须预先支付其价值。"欧盟工作小组的这个报告侧重于智能卡。

经过4年的进一步调查和研究,欧洲中央银行1998年8月的名为《电子货币》的报告正式使用了"电子货币"这一概念,并对1994年报告中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该报告把"电子货币"定义为:"以电子方式存储在技术设备中的货币价值,是一种预付价值的无记名支付工具(bearerinstrument),被广泛用于向除电子货币发行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支付,但在交易中并不一定涉及银行账户。"同1994年的定义相比,这个报告对电子货币的含义作出了两个重要的修止:第一,电子货币不仅包括1994年报告中所称的"电子钱包",还包括另外一种类型的电子货币,也就是使用个人计算机和特殊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存储货币价值,通过电子通信网络(主要指开放式的互联网)传输货币价值的电子货币;第二,明确提出当储值卡的发行人同时又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时,比如电话卡、乘车卡等,用于支付发行人提供货物或服务的支付工具不属于电子货币的定义范畴。

针对用于支付发行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支付工具,即封闭系统的储值卡,如电话卡、乘车IC卡等是否应列入电子货币的范畴的问题,理论界有着与欧洲中央银行的不同的观点。如王春富(2007)认为手机冲值卡、公交IC卡和食堂饭卡等不能向发行人以外的商家支付的储值卡是狭义电子货币的一种。

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曾组织各国银行监管机构和有关技术专家对电子货币进行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了一系列报告,在1996年8月《电子货币的安全》报告中认为:"''''电子货币''''一词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用来描述种类繁多的支付工具和技术。"这个报告将电子货币称为"预付价值产品",是"预付价值的支付工具.消费者所有的或可以得到的资金被存储在电子设备中并由消费者占有,当消费者使用该设备从事交易时,所存储的价值数额随之增加或者减少",它包括"储值卡或者电子钱包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的类似产品,后者有时又被称为''''数字现金''''"。

随后,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和1998年的两个报告中也基本沿用了类似的定义。比如,在1997年名为《电子货币》的报告中,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包括多用途的预付价值卡,有时也被称为电子钱包或储值卡,以及借助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的预付价值或储值类支付系统"。在1998年3月的《电子银行和电子货币业务的风险管理》报告巾,电子货币被认为是"储值或预付价值的支付机制,通过销售点终端进行支付,也可以在两个储值设备之间直接转移价值,或通过开放的计算机网络转移价值。它包括以卡类为基础和以软件或者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电子货币"。

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界定明确指出电子货币必须是储值或预付的,也就是说持有人必须向发行人购买电子货币。欧盟中央银行也作出过相似的规定,而且在2000年的《电子货币指令》中规定收取的现金不得少于发行的电子货币价值。这一界定明确把贷记卡排除在电子货币的范畴,因为贷记卡进行支付时余额可以是非正数,同时电子货币价值"打折发行"时,即发行的价值大于接受的现金时,就不是指令所界定的电子货币。

日本学者岩崎和雄、左藤元则在其《明日货币》一书中这样定义电子货币:"所谓电子货币是指''''数字化时代'''',举凡付款、取款、通货的使用、融资存款等通货有关的信息,全部经过数字化者,便叫电子货币。"这一定义把电子支票归为电子货币的范畴,而我们知道,支票是属于票据范畴,电子支票和纸质支票在本质上应该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不同。岩崎和雄、左藤元则的电子货币定义偏重于从信息角度去理解电子货币,而对电子货币的本质即信用货币没有提及。这一定义只从技术层面对电子货币界定,使其显得过于宽泛。

朱夫昌(1993)在国内较早对电子货币进行定义:"电子货币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讯手段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

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1993年左右电子货币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这一定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电子货币的发展现状告诉我们,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只是一部分电子货币的特点,并不是电子货币所必须具备的属性。电子货币是否采用法定货币单位来反映商品的价值,取决于该电子货币的普及程度。

高荣贵(1994)把子货币定义为"所谓电子货币,一般地说,就是借助电子技术进行货币流通的一种货币形式,或者说是以电子计算机设备为载体的货币形式,其具体表现主要是银行或金融机构所发行的信用卡及与之相配套的电子设备"。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并不仅包括银行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同样也可以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者。电子货币的发行流通实践证明,电子货币的发行是竞争性的,非金融机构特别是网络公司的竞争潜力巨大。

帅青红(2007)认为,"像腾讯Q币①、新浪U币、盛大元宝、网易POPO币等都应该算是''''网络货币'''',它们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电子货币"。因为这种"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不仅发行电子货币,而且本身提供用其电子货币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这类电子货币已经和银行完全脱离了关系,而与发行主体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却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为这种电子货币除了购买发行主体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外,不能购买任何其它的商品或服务。此时我们用法定货币购买这类货币的本质是我们用法定货币购买商家商品或服务的一个凭证,而我们只是分次消费而已。"帅青红所定义的网络货币是否属于电子货币的范畴?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货币只可以用来购买有发行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因此发挥的作用只是改变了某项特定消费的付款媒介,未改变通货是最后支付工具的有关概念,不应作为电子货币。也有学者认为,网络货币能代替法币履行货币职能,节约了现金的流通,符合电子货币的一般定义。

二、个案分析

1、贷记卡

贷记卡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贷记卡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具有信用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功能。它具有以下特点:先消费后还款,享有免息缴款期(最长可达56天),并设有最低还款额,客户出现透支可自主分期还款。贷记卡持卡人不需要在银行存有备用金,即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信用卡,一般透支最大数额30000-50000元,不同银行最大透支的数额是不同的,而且根据每个人的信用记录的不同,透支最大数额也会不同。贷记卡消费的手续费、透支利息等是银行发行贷记卡的主要收入。

贷记卡的发行人一般是金融机构,持卡人不必足值预付,可以在所有特约商户消费。当贷记卡里的余额为正时,贷记卡的性质与借记卡相同,表现为发行人对持有人的负债。当使用贷记卡进行透支,卡内的余额为负时,可以理解为持卡人向发行人贷款后,用所贷得的通货购买电子货币并消费;也可以理解为持有人向发行人直接借贷电子货币来消费,两种理解都是合理的。

2、八达通卡

八达通卡是香港通用的电子收费系统。芯片内置在信用卡大小的塑胶卡片,替卡片充值后放在接收器上即能完成付款过程。八达通在1997年9月1日开始使用,最初只应用在巴士、铁路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后来陆续扩展至其他行业,包括商店、停车场等业务,也用作学校、办公室和住所的通行卡。充值的方法也由最初的充值机,扩展至商店付款处和以信用卡、银行账户自动转账。几乎所有设有八达通阅读器的商店都可为八达通充值。另外,就算交易金额比卡内余值金额为大,只要差额不大于HK$35,仍然可以在毋须充值的情况下,进行该次交易。换言之,八达通卡最大负数储值金额是HK$35。这允许卡主在储值金额不足的情况下,仍能乘搭香港大部份交通工具或购买商品。

香港八达通卡的发行人香港八达通公司是一个专业的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这种专业性的电子货币发行主体不仅发行电子货币,而且负责回赎所有其发行的电子货币。它专门以提供电子货币服务而盈利。这类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可能会向电子货币持有人销售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但主要还是由特约商户来提供。这类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可以是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发行的苏州通),也可以是非金融机构(如广州羊城通公司、香港八达通公司)。持卡人由原来持有现金改为持有八达通卡来满足日常交易的交易性货币需求,这减少了社会对现金的需求。八达通公司通过发行电子货币对持卡人负债,回笼社会上用于交易的现金。八达通公司回笼的现金除向特约商户赎回电子货币外,在任何时点都有与持卡人持有的电子货币等量的现金可供八达通公司自己支配,支配这些现金带来的利益就是八达通发行电子货币的铸币收入。

3、200电话卡

200电话卡,学名叫"记账卡"呼叫业务是当前世界广泛使用的一种先进通信业务。当用户把账号(卡号)及密码通过电话机(任何一台双音频电话机)输入到智能通信网络,而且被确认后,号码进行通话,通话费自动记在所拨的账号上。卡上的金额随通话时间的积累而递减。200业务的费用是记在电话卡的账号上,不是对用户所使用的电话机计费。持卡用户如果想了解电话卡上话费的使用情况,可以随时查询剩余金额。200电话卡是通信公司发行的,持卡人只能使用200电话卡来购买通信公司的通话服务,通信公司不仅发行200电话卡,而且本身提供用200电话卡消费的通话服务。这种电子货币需要预付,也就是说持卡人必须向通信公司购买电子货币。通信公司出于应付激烈的通讯行业竞争一般会打折发行200电话卡。

4、Q币

腾讯Q币是一种可以在腾讯网站支付的虚拟货币,可以通过购买Q币充值卡,电话充值,银行卡充值等方式获得。Q币充值卡面值分别有10元,15元,30元,60元,100,200元。用户可以拨打16885885声讯电话方式申请得到的Q币,申请到的Q币可以在腾讯网站购买一系列相关服务,购买时根据相应的提示投入相应的Q币数。Q币目前暂时可以用来支付QQ的所有服务(包括申请QQ行号码、购买QQ靓号、QQ会员服务、QQ交友、QQ贺卡、QQ宠物QQ钻石会员等),还可以购买QQ游戏(包括游戏大厅中的各种游戏

及QQ堂、QQ幻想、QQ音速)中的道具。腾讯还将推出一系列精彩个性化增值服务。Q币的发行模式与200电话卡类似,腾讯公司不仅发行Q币,而且提供Q币购买的相关服务。当持有人用Q币用向腾讯公司购买服务时,Q币替代现金履行货币智能,满足了交易对货币的需求。也有学者认为我们用法定货币购买Q币的本质是我们用法定货币购买腾讯服务的一个凭证,而我们只是分次消费而已,因此否认Q币是电子货币。如果Q币是持有人消费腾讯服务的一个凭证,那么这个服务必须已经先于我们用法币购买Q币之时已经存在,而且在我们持证消费时"价格"是不能变化的,而现实是我们可以用以前购买的Q币购买腾讯刚推出的新服务,腾讯也会根据市场需要调整服务的价格。

5、论坛币

论坛币由论坛网站开发,可以在网络论坛上"流通"。论坛币持有者可以通过参加讨论等活动或接受赠送等方式获取论坛币,论坛币持有者可以用论坛币获得更好的服务,如深度的RO币可以兑换威望值,威望值越高便可拥有更高的会员权限,可以看到更多的资源。每个论坛的论坛币用途设置不一,有的可以作为通货,有的可以作为换取物品的等价币,有的可以作为积分,等等。

论坛是论坛网站给参与者提供的一个交流和共享平台,其本身并不提供其它增值服务。论坛网站发行的论坛币其本质是一种激励机制,论坛网站通过"发行"论坛币来激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论坛讨论、资源共享等。参与者可以通过发贴、"卖信息"、接受论坛网站的"红包"及网友的赠送等获得论坛币,也可以用论坛币兑换威望值、向其他网友索要信息等。论坛网站常常在节日期间向会员发"红包"赠送论坛币,以方便网友进行交易,论坛币不构成论坛网站对持有者的负债。论坛作为交流和共享平台的这一性质,决定着网友间使用的论坛币其本质是网站安排的一种激励机制,论坛币不属于货币的范畴,也自然不属于电子货币的范畴。

三、共性分析与判断标准的选取

个性和共性是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的,个性建立在个性之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种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在于这种事物的共性不同于其它事物,同样电子货币区别于非电子货币的特点应该是电子货币所具有的共性。这里我们选取一些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电子货币"作为嫌疑电子货币,如借记卡、贷记卡、八达通卡、羊城通卡、200电话卡、公交IC卡、Q币、电子支票、论坛币等,以它们作为行,同时选取一些相关属性作为列,建立如下一个表格。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找出这样一个规律,大家普遍承认的电子货币(借记卡、贷记卡、八达通卡、羊城通卡、200电话卡、公交IC卡和Q币)都具有的属性是:1、电子货币的发行应该是电子货币发行人的负债业务;2、电子货币发行人可以从电子货币发行中获得铸币收入;3、电子货币必须是以电子技术为手段,电子机具为媒介进行流通的。这三条性质最有可能是电子货币区别于非电子货币的基本属性。而储蓄卡(由于不以电子机具作为媒介,必须兑换成法币流通,性质和存折一样)、电子支票和论坛币都不能同时满足以上三条性质。

电子货币是一种以货币符号来代替价值实体进行流通的信用货币。电子货币发行人发行电子货币就必然使其对持有人的负债并获得铸币收入,这是电子货币作为信用货币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电子货币必须以电子技术为手段,电子机具为媒介进行流通,这是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态所决定的。因此以上三个属性应是电子货币区别于非电子货币的基本属性。

四、结论与展望

总结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就电子货币必须具备的属性得出以下结论:

1、电子货币必须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机具为媒介进行流通

现代化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和通讯系统的普及运用是电子货币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没有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就没有电子货币的产生、使用和发展。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流通的成本将不断下降,其流通范围和普及的程度将大大提高。电子货币的流通在技术上体现为电子信息的传输,这就离不开电子机具的媒介作用。所以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机具为媒介进行流通是电子货币必须具备的属性。

2、电子货币的流通的实质是电子信息流代替实体价值进行流通电子货币如同纸币是有价值的,其大小是发行者发行电子货币所用的社会劳动时间,但它同流通中其所代表的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当我们用电子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我们并不是用金属货币之类的真实价值同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而是用真实价值的凭证同商品或服务进行交换。正如纸币的流通其实质是纸质凭证流代替金属实体价值流通,电子货币的流通的实质是电子信息流代替实体价值进行流通。

3、电子货币属于信用货币,发行人可以通过电子货币发行的这项负债业务获得铸币收入电子货币是现实货币的代表,在流通过程中始终表现为观念上的货币。在金融事业发达的今天,消费者能"手持一卡,行遍天下"的原因在于有可靠的信用作为保证。电子货币的存款、使用和结算,都不能离开信用,因此,信用是电子货币的基础。

信用货币体现了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电子货币才能借助科技手段得以流通。作为一种信用货币,电子货币也体现了这种关系。电子货币体现的是发行人对持有人的一种负债,电子货币的发行在发行人的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负债。电子货币的发行同纸币的发行一样可以给发行者带来铸币收入。当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中央银行时,中央银行获取铸币收入的原理同发行纸币是一样的,当电子货币的发行者是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机构时,由于现阶段中央银行法币仍居主导地位,电子货币的发行还必须依赖于法币,使得这种电子货币的发行机制类似于货币局制度。货币局式的电子货币发行在电子货币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有利于电子货币币值的稳定,有利于电子货币的普及。

总结以上三个要点,笔者认为关于电子货币的概念,应该做这样的表述:电子货币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电子机具为媒

介,以电子信息流代替实体价值进行流通和支付的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高度发达市场经济的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是货币本质属性的不变性与货币形式可变性的要求共同决定的,是货币形式在电子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世界各国电子货币的发行量在快速增加,电子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电子货币必然成为流通中主要的货币形态。

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促进货币信用的高度发展。其实把法币看成是信用货币是不够科学的,因为信用是以0+t时刻偿还并支付利息为条件的0时刻单方面的价值转让运动,依靠国家强制力流通的法币名义上是中央银行对法币持有人的负债,中央银行却不给法币持有人利息,而是把其作为铸币收入直接占有。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得铸币模式由国家垄断铸币模式重新回到自由竞争铸币模式,也使得货币史进入信用货币的黄金时期。电子货币作为信用货币的新形态,以其方便、安全、快速等优势,必将促进货币信用的高度发展。

电子货币的竞争性发行使得原来属于中央银行的铸币收入在电子货币发行人和持有人间分配。在货币有中央银行垄断发行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占有所有的铸币收入;在有多个电子货币发行人竞争发行电子货币的情况下,原来属于中央银行的铸币收入首先在发行人间分配,随着电子货币发行人数量的增加,电子货币发行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出于竞争的需要,电子货币发行人向电子货币持有人让利部分铸币收入,表现为电子货币打折发行、给电子货币持有人按活期存款利率支付利息、给予一定期限的免息透支等。

电子货币以其高效率流通的优势,撬动经济实体快速发展。自从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作为一般等价物媒介商品流通,经济运动就分为两个互为映象的运动--商品运动和货币流通。这两个运动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电子货币的发展提高了货币的流通速度,提高了货币的利用率,降低了交易费用,这必然要加速经济实体的增长。

电子货币的普及将减少经济危机促进经济稳定。一方面,电子货币的竞争发行真正把自由铸币的权利还给了微观经济主体。哈耶克认为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以及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的重要前提,是必须建立微观经济主体有权自由发行货币的货币制度。另一方面,电子货币可以发挥其高度信息化的优势,对市场信息进行高效处理和整合,继而给市场微观主体传递准确和及时的价格信号。市场作为传递、反馈和消化分散的市场信息的一种组织机制,电子货币的普及使这一组织机制更加有效发挥作用。

注释:

①Q币由腾讯公司销售,用户通过腾讯公司及其合作伙伴,以及授权经销商购买,并将其充值到自己的QQ号对应的个人帐户中

参考文献:

[1]朱夫昌.电子货币概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2]李爱君.电子货币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周光友.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帅青红.Q币、U币、POPO币与电子商务[J].电子商务,2007(1)

[5]帅青红.电子货币与网络货币[J].中国信用卡,2007(4)

[6]王剑.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与监管策略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3)

[7]钟志勇,卢秀兰.试论电子货币之定义与性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4)

[8]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RiskManagementforElectronicBankingandElectronicMoneyActivities.P3.March1998

[9]EuropeanCentralBank.ReportonElectronicMoney[R].1998

[10]

[11]

电子货币范文6

【关键词】电子货币 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中,流动性过剩一直是各学者研究的重点,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情况来看都有其合理性。然而,学者或货币当局在研究流动性这一问题时必须考虑的是当今的货币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即产生了电子货币。

一、电子货币的概念和形式

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如E-cash。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二、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是否持有货币是人们的一种资产选择行为。但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不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选择的资产的范围不限于债券,还包括股票以及实物资产。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其中Y是实际恒久性收入,W非人力财富占个人财富的比率;rm货币预期收益率;rb固定收益的证券的利率;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u其他的变量函数。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与实际恒久收入是正相关关系;债券、股票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则是负相关关系,当这些资产的收益率较高时,则会增加持币者的机会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他将会减少手中的货币而选择投资收益高的其他资产;持币者的偏好是一个相对较稳定的值,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得货币和其他资产之间的转换更方便,而持币的成本却越来越高,那么人们对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收益率的关注将增强。所以,人们在进行资产选择时,货币所占的比例受到其他资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持币者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会发生相应地下降,则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也将发生相应的下降。

三、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电子货币产生以后,货币的发行主体不再局限于中央银行,这意味着货币供给的内性将更加明显。根据理论得,货币供给等于货币乘数乘以基础货币,即M=m・B其中,m代表货币乘数,B代表基础货币。一般来说,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这一部分量主要取决于中央银行;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较多,这一部分的量则主要取决于社会大众与商业银行的行为,受中央银行的影响较小。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看,电子货币一方面使得货币乘数变大,另一方面使得基础货的量相对而言减少。因此,电子货币是否会对货币产生影响以及方向如何取决于二者的变化幅度,当货币乘数的增加幅度大于基础货币的减少幅度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反之则反。

四、电子货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1911年出版的颇具影响力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货币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费雪试图考察货币供给总量M与经济体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P・Y之间的联系,其中P代表物水平,Y代表总产出(或收入)。总支出P・Y可以看成是经济体的名义总产出或名义GDP。

电子货币产生引起的支付方式、清算方式的变革对货币流通速度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交易支付的中间环节减少以及新的交易工具和结算方式的产生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从人类经济交易活动的发展进程看,人们一直追求支付体系的便捷和效率,而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电子支付被广泛应用,这正符合了人们的这种追求。因此,从支付和结算方式变革的角度来看,电子货币的发展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

五、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由费雪方程式M・V=P・Y可以看出,影响一定时期内物价水平的是由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的,也就是由社会的总需求决定。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就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反之,则下降。货币供给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即M・V,相当于社会的总需求,那么货币供给量M或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都将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对一定时期的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基于上面的分析,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现金比率,使得货币乘数变大,从而放大了货币供给量;另一方面,电子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网络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使得货币资产之间转化便捷高效且费用降低,由于持有交易需求的货币存在机会成本,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增加且自主性货币需求减少。因此,电子货币的使用使得货币供给量变得更多而货币需求量更少,从而引起了物价水平的上升,形成对通货膨胀的放大效应。此外,电子货币的发展对传统货币有一定替代效应,带动了支付方式的创新,交易结算的便捷和高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流通速度,使货币流通速度在长期有上升的趋势。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有提升作用,而其在短期内的波动会引起物价水平同向的迅速变化,进而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加速效应。总而言之,电子货币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具有放大效应和加速效应,这分别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来产生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佳.中国电子货币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4.

[2]张德成.基于商家、消费者和发行机构决策行为的电子货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