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鲁迅故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鲁迅故乡范文1

当你走进鲁镇,你就会觉得绍兴人这个“聪明”来得一点都不牵强,一入街口,鲁迅小说中弥漫的那种文化气氛扑面而来。

第一个景观便是“咸亨酒店”。酒店保持着一百多年以前酒肆的格局。屋檐下悬挂着一块书有店号的横匾,店堂内垂着一幅醉酒后狂书的李白画像。曲尺形的大柜台,朴拙的陶制酒坛,铁皮的温酒筒,入味的茴香豆……楼上楼下挤满游客,有当地的,有外地的,甚至还有外国的,大家一律平等地端坐在那里,细细地咀嚼《孔乙己》中所描绘的清末古味。

鲁镇其实就是一条街,都昌坊街嘛,据说是因唐朝人董昌的名字转音而来。街很窄,石板铺路。街南路边是一条小河渠,徐徐地流淌着,似乎是有意向人们证明,小镇是江南的。青砖、青瓦、白墙构成的建筑倒映在水里,愈发衬出小镇的清幽、宁静、古雅。润润的绿树上偶尔的一声莺啼,都极易令你想起一个个婉约温柔的故事,从西施到唐婉……然而,讲到鲁迅年代,就只剩了凄清和沉重。或许,就是因为到了封建末世已无爱情可讲了吧!鲁迅的笔下,绍兴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似乎只有诡谲的风云,而无绮丽的风月了。

说起阿Q,就不能不去他的故居看看。出了咸亨酒店,北走200米左右,便是土谷祠。在众多庙宇道观中,土谷祠算是比较接近基层比较平民化的那种了。正如许广平所说,在这里“找到阿Q的所在,仿佛此中有熟人,呼之欲出”。

现在我走进鲁镇最大的风景区――绍兴鲁迅纪念馆。《故乡》里闰土的孙子章贵在这里做过馆长。关于这座故居,他一下子能说到清朝嘉庆年间。但他讲的最多的还是百草园,我对这一段也最感兴趣。百草园在鲁迅故居的后面,原来是周家近族十来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谷。鲁迅小时候经常到园里玩耍嬉戏,如今的百草园基本保持原样,地上种的,依旧是绿绿的油菜,几株高大的皂荚树将斜影投给小园。西边,少年鲁迅爬上爬下的那道泥墙还在,矮矮的,布满了何首乌青青的藤蔓。百草园确是一个好景致,我依着泥墙拍了一张照片,并不担心后面的长草里会窜出一条很大的赤练蛇来。

出了百草园,隔桥对面有一个幽深的胡同,我的心不由得一下抽紧,接着便沉了起来。因为秋瑾的故居就在那个胡同里,小说《药》里的夏瑜就是以秋瑾为原型的。秋瑾故居当属鲁镇的一部分,它是价目依山而筑的五进屋宇,当年从这个屋宇里吼出的“秋雨秋风愁煞人”震撼的何止一个小小的鲁镇。

鲁迅故乡范文2

鲁迅先生的乐园是三味书屋或百草园,而我的乐园是我家楼下的院子.

那时侯,我小,一直住在姥姥家的古典式宅子里,那四周尽是院子.

院里有很大的空地,我和姐姐常在那儿跳房子玩,或耍小桌,又或理院子.院里之所以有那么大的空地,我们的功劳是少不了的.当然还有忙月李古的指点.那院子是很杂的,院子角常有些稀奇玩意儿.我和姐姐总到那儿淘宝似的淘.玻璃弹珠,琉璃碎片,在那儿是很多的,有一次我甚至在那儿发现一枚古七子,亮晶晶的,很漂亮.我就把它收在忙月李古送我的那个锦盒里.多边形的古七子和四方的锦盒凑一块儿,挺漂亮.

院前,是和其他院子相通的,那儿有片菜地,入夜,会有些蛇出没,也有青蛙,夏天的时候,它就使劲叫,很有节奏感,但在睡前那是很恼人心的,一点响声都能让人心烦.蛇嘛,我倒是很喜欢的,忙月李古有时会带我们去捉它,那蛇的肉是很美味的.

院子后面,有个小池,种了些荷花、莲蓬之类的,我们这些小孩会学着林黛玉他们组个诗社,夏天,大家聚一块,写写诗什么的.还别说,别看我们小,才气倒是有的,虽作不出像"偷来犁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那样的,但像"花谢花落漫天飞,尔学小荷静立水"那样倒是吟得出来的.

房子左上角,有一座石头垒的屋,里面从来不住人,听姥姥说,是堆杂物的,可我怎么也找不到那屋子的门.一天晚上,我和姐姐点着小橘灯去那儿探险.竟听到脚步声,过了很久,那声音还在,却不靠近.我们连忙回屋了.第二天去看,却是一群公鸡在那儿。我和姐姐啼笑皆非。

趴在围栏上看鸡倒是很有趣的.忙月李古这时候走过来跟我们打招呼.我就问他:

"李古,你不是忙月吗?怎么现在还在?早过了祭祀了!"我们和他从不分大小,也不讲礼貌,大家都乐意的很.

他回答说:"我跟老太君说了,我要做长工,还说是少小姐要我留下来的."

我羞他:"我哪个时候说了?牛皮满天飞!"

姐倒是不急,只是笑:"咱们姥姥没那么威严!用不着叫老太君的."

李古呵呵的:"可不是,在这儿工作真是我的福啊!凝儿小姐,媛儿小姐,你们也不难伺候."

我和姐都佯装生气:"谁要你伺候拉,说得好像我们多娇气似的."

李古就陪着笑:"行了行了,少小姐,大小姐.我投降."

然后大家一起笑,我问:"李古啊,你做长工挺好,可我们叫惯了你忙月李古,怎么办呀?"

他挥挥手:"叫吧叫吧,随你们便."

院子是很大的,除了我们住的古宅,后面还修了几座平房.住着我的阿太和老太公.按理说,他们的辈分应是很大的,可没什么人把他们当回事儿.不过忙月李古倒是经常拿着些食物去那儿的,我们也会去坐坐.老太爷会给我们讲《红楼梦》.

鲁迅故乡范文3

[关键词]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 清洁煤燃烧技术 气固两相流特性

中图分类号:TK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038-01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部分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缺少自然资源,社会就不能向前发展,人类就会灭亡。为了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人们要求用环保的理念开展生产活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 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的必要性

过去,清洁煤燃烧技术需要损耗很多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为了减少能源损耗,科研部门结合环保的理念优化清洁煤燃烧的技术。其中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是一种自然资源率应用较高、可操作性强、成本投入不太大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应和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00MW CFB锅炉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自然循环流化床汽包炉,该设备具有固体循环回路与烟气循环回路。该型号的锅炉应用固体循环回路能够实现清洁煤分级燃烧,使自然资源能被充分的利用,应用烟气回路,能够使烟气通过空气预热器加热炉膛送风温度,充分利用了烟气的余热,有效的应用能源。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作业的时候,会遇到翻床的问题,它短暂中断锅炉的循环,使气固两相流出现故障,引发锅炉安全事故。对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两相流特性进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优化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性能,推动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

二 裤衩腿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模化试验

本次研究首先在冷态模化试验台上完成裤衩腿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模化实验。通过实验可了解在无燃烧无传热的状态下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流动特性如下:参看图1统计的测试数据,以布风板的阻力特性结果来看,风量与风速与布风板阻力呈正向线性关系;在投入物料后,进行床料压降特性实验,可了解到风量的参数变化呈“几”字型曲线变化,其变化趋势如图2。。为了了解风速和床压厚度之间的关系,现逐渐加大床压的厚度。图3为15mm厚度时床料压降特性,图4为15mm厚度时炉膛压降的特性。现将床料加至22mm,图5为15mm厚度时床料压降特性,图6为15mm厚度时炉膛压降的特性。将床料厚度加至30mm,图7为15mm厚度时床料压降特性,图8为15mm厚度时炉膛压降的特性。

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到,床料压降与床料厚度决定风量的大小,如果这两项参数不能同步增长,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便会出现翻床现象。于是从该次模化实验可以看到,应用控制床料压降与床料厚度和控制风量可加强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的稳定性。

三 循环流化床多相流数值模拟

为了详细了解让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稳定与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次进行了循环流化床多相流数值模拟实验。该次实验共模拟了5种风速、4种床料厚度、20种作业状况。图9与图10记录了该次实验统计的结果。通过实验可以看到,风量与作业的稳定性有密切的关系。不同厚度的物料需要应用不同的风速,才能提高作业稳定性。不过风速的大小和作业的稳定性存在临界点的问题。参看图9和图10。图9为应用二次风速吹入的情况,图10为应用一次风速吹入的情况。两种情况都存在风速临界点的问题,只有到达临界点,并且不超过临界点,才能让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气固两相流特性保持稳定。而在临界点确定的情况下,应用二次风速,作业的平稳度极高,图9呈极稳定的“几”字图形,而图10则存在作业略微不稳定的情况。从稳定性来看,应用二次风速吹入的方法更易控制气固两相流的作业。根据以上所有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物料厚度与气固两相流性能有直接的关系,它能与其它的参数构成互动关系,加强气固两相流性能的稳定性,在作业时,要减少物料的厚度,提高作业的稳定性;在确定了最佳的物料厚度以后,应用二次风吹入的方式提高风速的方式,这种方式比应用一次风吹入提高风速的方式稳定性高。由此可以看到,降低风速、减少物料厚度、应用二次风吹入的方式能够提高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稳定。

结论与展望:

本次研究以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为原理,采集和分析数据,完成裤衩腿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模化试验、循环流化床多相流数值模拟两项实验,通过实验可以看到降低风速、减少物料厚度、应用二次风吹入的方式能够提高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稳定。当然,本次的实验还存在疏漏之处,首先,本次研究是应用冷态流化床进行实验,它与工程实践作业环境有较大的区别,该实验可能缺乏精确性;其次,本次研究应用统一的固体颗粒为模型进行分析,在实践作业中固体颗粒为不确定和变化性;再次,本次研究未能提出固体颗粒的变化与其它参数之间的关系;最后,该次实验的持续时间不足,不能全面的了解各项参数与两相流特性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来说,我国对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才刚起步,本次的研究仅从模型的角度对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初步进行分析,从本次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到,虽然本次的研究以理论模型为主,然而该理论模型给出了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优化的方向,即从实践的角度考虑,优化二次风口设计是未来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气固两相流性能研究的最佳突破口。

参考文献

鲁迅故乡范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故乡》;文本分析

鲁迅先生的《故乡》最初发表在一九二一年五月《新青年》的第九卷第一号,后收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题之为“呐喊”,用他的话说就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鲁迅并不相信自己的呐喊所拥有的威力和效用。他用铁屋子来比喻当时的中国,用将要昏睡而死的人来比喻国人。可是,鲁迅并没有为自己找到一条明确的路。他在《呐喊》自序里说到希望的时候说:“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可谓可有。”这段话有些纠结。首先,他说他有自己的确信,也就是说有自己坚信的观念,有自己的主张。但这主张里却不能排除希望,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是没有希望的。鲁迅一方面坚信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希望是必无的,因为他有“必无的证明”,这是对自己的确信。但鲁迅又站在自己之外来看希望,希望在于将来,虽然自己不信它的存在,但未来的事谁能说得准?所以又不能抹杀这种可能。对于希望,鲁迅就是如此的纠结。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年青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的梦,也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了热忱,但他的经历屡屡的让他失望,这还并不仅仅是说他个人的遭遇,更多的则是指国家的命运。整个中国就像一个舞台,无尽的丑角跳来跳去,让人寒彻心扉。鲁迅心中的希望就是如此的矛盾与纠结,他曾经引用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来形容希望:“希望就像妓,她对谁都蛊惑,把一切都献给,最后又抛弃你。”可以说,尽管鲁迅已经确认希望的不存在,然而,他又一次次地禁不起希望的蛊惑,然而,又一次次地失望。

《故乡》,题曰“故乡”,似乎并不是在写希望,然而,我们发现,这篇小说从始至终所充斥的莫不是这种希望—失望—希望—又失望的情绪。而且,小说在最后结束的时候回到了对希望的探讨上,写出了关于希望的经典语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第一句话作者是解构了希望的,它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但作者用一个美好的比喻来劝说自己,并不以自己必无的证明来否认希望存在的可能。这就像路,虽然开始没有,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但这句话是从理论上来讲的,也只是希望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走这条路的人并不多呢?希望不仍然是虚无缥缈吗?所以,《故乡》所探讨的仍然是关于希望的话题。从文中的叙述来看,出现了三个时空的“故乡”,下面一一分析。

一、回忆中的故乡

我们先来看作者回故乡的心情。首先是时间上的久远,“相隔两千余里”,其次是感情上的陌生,“别了二十余年”。古人云“近乡情更怯”,等“我”回乡那天,我所看到的是阴晦的天气,苍黄的天地,萧索的荒村,完全是一副破败了无生机的样子,“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因为这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相隔那么多年,下定决心回到相隔那么遥远的故乡去,当然希望寻找到原来记忆中的故乡的影子,也当然希望重温一下记忆中故乡的种种温馨和美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记忆中的故乡要好得多了,但是要说它有多么的美丽,又无从说出,似乎也就是如此,于是就自己安慰自己,故乡本就是如此。”这就是鲁迅在序言中提到的麻醉法,以此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这是真实的记忆中的故乡,却被眼前的萧索击得粉碎。但是作者的热忱仍然在挣扎,他希望为自己残留些希望。这希望就是闰土,于是出现了一段关于闰土的回忆。要知道,这是当做记忆中的故乡来写的,记忆中的故乡似乎就是以少年闰土为代表的。我们注意到,在这个段落里,除了闰土几乎没有写到其他人和事。这就是那份残留的美好和希望吧。然而,结果呢?

二、现实中的故乡

然而,等到现在的闰土一出场,这一点美好也荡然无存了。闰土已经不再有紫色的脸膛,更可怕的是“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这一叫,就将记忆中的故乡和希望叫得荡然无存。记忆中的希望已经没有了,而所看到的又是如此破败了的无生机的故乡。豆腐西施面目可憎,为自己打算精细。而“我”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竟然如此的孤独,像有四壁将“我”围起,和一切人都那么的隔膜。从此,故乡已经不再是我的故乡。早有论者指出,这不仅是知识分子没有了家乡,也是他们精神家园迷失的一个最好象征。

三、理想中的故乡

故乡如此,那么,“我”只好又走出。我们发现,“走出”是鲁迅在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和意象。他总是在不停地向前走,就像《过客》里的那个过客,就算前面是坟墓,也一如既往。“你总还是觉得走好么?”“是的。还是走好。”于是,我带了母亲和宏儿走出故乡。我躺着,听船下潺潺的水声,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这个时候我有了自己的希望。我希望什么?我希望什么样的生活?未来的,理想中的故乡应该是什么样子?鲁迅还是没有说出。他从来都不给众人许诺一个黄金的世界,从来不给别人一个虚无的不可靠的描述。所以,他并没有从正面回答希望是什么,而是用否定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只要他们不这样生活,那么,就应该是美好的生活吧。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这就是作者笔下理想中的故乡,不过是一个乌托邦,不过是一个并不可靠的希望。我希望他美,却不知道怎么才是美。在小说中,尽管作者忧郁苦闷悲凉的情绪时有流露,但他时时地提醒和劝说自己,让自己相信希望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努力。文章以个人的独思结尾,想到希望竟然害怕起来。闰土的要求简单,容易满足,所以,他的希望还算切近,而我的,却茫远无期。到了就要结尾的时候,作者仍然不能确信自己的希望。不过,正如《呐喊》序言里所说的那样,“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而我朦胧中,眼前所展开的那片海边碧绿的沙地,也不过是一处“曲笔”罢了。

参考文献:

鲁迅故乡范文5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这里写暧国(比如广东、海南等地)的雨从来没有变成过雪花,遗憾不仅在于博识的人觉得单调,而且比照生命过程从象征意来看,从雨到雪的过程是生命蜕变浓缩和升华的过程,是经历丰富的痛苦之后生命变得更为博大、浑厚、坚韧的过程,是生命境界提升的过程!而暖国的雨没有经受过寒冷的锤炼锻造和类似的过程,从生命历程来看,自然是值得遗憾的了!他自己恐怕不会以为不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怎么能够明白呢?当然也可能会略有遗憾,但难知其中味罢了!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从纯然写景的角度来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江南雪景图。江南的雪滋润美艳,白的底色中交织着血红,白中隐青,深黄色的花,在色彩方面构成强烈的对比!形成一幅青春、纯净、明丽的画面。鲁迅记忆中的故乡总是如此美丽,无论是(《风筝》中春天中的杨柳发芽,山桃吐蕾的温暖而充满生机的画面,还是此文中的雪景图!

“但我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见他们嗡嗡地闹着!”回忆中的故乡的冬天也是如此的生机勃勃,仿佛春天已经到来!就如《风筝》中那幅美丽的春天风筝图一般!这里的故乡景物的描写又可以跟在《在酒楼上》的故乡景物作一番对比:“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这里就更多地是纯粹的写景,包括南北方雪的差异也是如此。鲁迅的小说中虽然也有象征的应用,但总的来说是写实风格,而《野草》就不同,始终有象征意存在,是与《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完全不同的文本,所以在诠释《在酒楼上》的时候,我不会从生命角度去解读此一段写景文字,而在解读《野草》的时候我必须这么做!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构成这样的对比:故乡异地,江南北国,童年中年,过去现在。如果说上一幅画面典型地体现了鲁迅的故乡情结的话,那么这一段孩子堆雪人的回忆就体现了鲁迅对逝去童年的怀念。鲁迅是执著于现在的生存体验和战斗的,但他也不免时时返顾,在遥远的异地,在孤独和寒冷的暗夜,在寂寞之时神游物外,回望自己的故乡,童年美好而温暖的记忆可以给自己现在孤独而寒冷的内心以一点点的慰藉,哪怕从回忆和梦中醒来备觉寒冷和惆怅!

《故乡》当中与闰土的友情,《社戏》当中划船、看戏、剥蚕豆的如梦似幻的夜晚,还有属于孩子的蟋蟀和桑葚的世界的百草园!尽管鲁迅的故乡童年记忆中有因父亲死后家道中落窥见世人真面目的愤恨,有虐杀弟弟心灵的悲哀往事,但总的来说,鲁迅记忆中的故乡是美丽温暖的,童年是美好和无忧无虑的。但回忆毕竟是回忆,因为作为精神家园意义上的故乡和大地是永远失去了,《过客》中云:我不回转去!让我想起罗大佑苍凉而忧郁的歌声:“异乡的流浪,归不去的梦!”故乡只有在回忆和梦想中返回,本就已虚幻,而且一旦从回忆和梦想中拉回黑暗和寒冷的社会现实和内心体验,或者中年返乡,就会梦碎!童年实际生活过的故乡,回忆中的故乡,回去感受到的故乡产生强烈的对比,让人不能不产生“故乡已不是原来故乡”的悲凉而迷茫的深沉感喟!

“而有些走在无家的土地上,

跋涉着经验,失迷的灵魂,

再不能安于一个角度的温暖,

怀乡的痛苦枉然;

……

冷风吹进了昨天和今天,

冷风吹进了永久的家乡和暂住的旅店!”(引自穆旦《控诉》)

谁在经历了人生的忧患之后又能够回到与自然同体的混沌无知的童年状态呢?谁在见识了外面的大世界之后回到故乡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呢?“总之:逝去,逝去,一切一切,和光阴一同早逝去,在逝去,要逝去了。”(《写在后面》)既然故乡无法返回,勇敢地向前走去,于荒野中开辟道路就是唯一的选择!

在与许广平确立恋爱关系以前,故乡和童年的回忆几乎是对鲁迅心灵最大的温暖的慰藉,但这种温暖和慰藉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鲁迅而言,爱与温情依然是非常匮乏的。而鲁迅又是一个如此敏感,对爱的渴求如此强烈的人!这种爱的匮乏的寒冷感和黑夜感在某种意义上很深很重地伤害了他的内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缺乏爱的滋润,鲁迅的灵魂逐渐变得粗糙、冷硬、黑暗、焦灼和充满仇恨了!尽管他一直试图走出这种状态。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对青年和儿童的喜欢,对童年的回忆,给人以比较明亮和温暖的感觉,但仍透露出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身边的青年仍无法解除寂寞,因年龄心境不同,精神达到的高度不同!虽然羡慕小孩子的生命活力和无忧无虑。晴天寒夜也可以对应于社会的光明和黑暗,生命的白天和黑夜,不同的心境和感受在对生命进行熬炼和锤打、锻造!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见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鲁迅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高度远远超过大多数普通中国人,而且其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深度以及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也大大超过同时期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因此,无论是作为一个深刻洞见了国民劣根性和历史悲观命运的人还是洞见了生命的虚无和黑暗深渊的人,以及作为一个独自呐喊和战斗于荒原的

猛士,鲁迅都时时刻刻被无可排遣的寂寞和孤独感缠绕着!这种寂寞心境和孤独情绪随时都可能无意识地流露于笔端,哪怕是回忆童年往事的时候!虽然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是独坐的雪人是多么寂寞啊!就如《风筝》中的瓦片风筝,寂寞之人以寂寞之眼观风筝,风筝也寂寞!以孤独之魂投射于朔方之雪上,雪也孤独!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对应于生命的过去和现在,它们的差异也是两个阶段生命和灵魂状态的差异。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尼采语)生命就在这样的阳光的曝晒和寒夜的熬炼中蜕变,青春的幼稚娇嫩和脂粉气逐渐被磨砺掉!朔方的雪是青春的生命经历风沙吹打之后的荒凉粗糙然而坚韧粗犷的大境界!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就如美好的童年的记忆,就如充满梦想的青春生命;江南的雪相互粘连,留恋着家的温暖,就如青春时候思想、精神和人格的不独立状态;而朔方的雪是独立的,决不粘连,不依傍于宏大叙事和家园来获得安全感;朔方的雪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放射出夺目的光华;朔方的雪是充满着昂扬粗犷野性的生命力的,蓬勃地奋飞。整个太空都为之动荡不安,有一种飞沙走石,气吞河岳之概。朔方的雪就是鲁迅的无形的灵魂的有形化,鲁迅将自身独立的伟大的粗壮的强魂投射到雪上,充满着一种天马行空的大旷野精神。这样的灵魂本是一个奇迹。此种灵魂与中国人普遍的萎靡的太监灵魂完全异质,仿佛是洪荒时代巨人的或者是现代伟大孤独者的灵魂,有一种超人气质。是中国人中少有的强魂。“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王国维论词之高下这句名言,我认为用在鲁迅的《野草》上也是合适的。此一朔方之雪的风采就非有人格和灵魂的大境界者不能写出!

鲁迅故乡范文6

——读《鲁迅小说》有感

鲁迅自己说过,他的文学有两类,一类是为别人乃至为敌人,一类是为自己的。依照着种说法,小说当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明确表达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方面,也有抒写个人情愫的方面。说到小说创作,他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正是人生,把别人和自己统一到他的小说里来了。

我喜欢里面的《故乡》,里面讲了作者鲁迅回到故乡,在故乡发生了一些奇妙的事。因为志在启蒙,作为小说家,鲁迅一开始就教他的读者把世界当做问题来理解,也就是说 他 必须把一个充满疑问的现实世界揭示出来。这是一个吃人的世界:吃与被吃,各种各样的吃。鲁迅把世界截然分为上下两大层面,在小说中,虽然也着意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却更多地倾注内心的悲悯,描述底层的不幸,那许许多多人们被吃的情形。他的小说中很多生动的形象都有着那样一种苍白的色调,呆滞的目光,缓慢而静悄悄的动作,以致在死亡完全抓住他们以前,他们就已经有点死尸了。丧仪、坟墓、死刑,特别是杀头还有病痛,这些题目都吸引着他的创造性的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多种形式的死亡的阴影爬满了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