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莲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莲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莲的作文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莲;多重意味;审美

1 中国莲之探源

千年来,莲花及莲花的图式广泛出现在中国的文学、美术乃至百姓日常生活中,中国人之爱莲由来已久。“中国莲”文化中的“莲”实际上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荷”,古时也称芙蕖、菡萏、芙蓉、玉环等。(睡莲与荷从植物学角度来说虽然属同科,但睡莲的茎不伸出水面,且睡莲既无莲子,也无藕。因此睡莲虽也称为“莲”却缺乏中国莲“花果共生”,华而有实的美德,故不在“中国莲”的描述范围之中。)汉初时的《尔雅》中即有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中薏。”历史上也有人将荷叶、藕、或莲子称作“荷”的。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莲”与“荷”的叫法常混用,但绝大多数都指的是荷花,尤其是在古代。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之“莲”其实指的就是“荷”;至今在我国有些地区还在延续的盂兰盆节(佛教节日)放河灯活动,有的地区将河灯称作“荷花灯”,有些地区称作“莲花灯”。

关于中国莲的由来,最初的观点是:古中国并没有莲与荷,后来的莲荷及与莲荷有关的装饰形式都是与佛教一起由印度传入我国。不过,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考古学也为中国早有荷花提出佐证:1972在现存河南郑州的“仰韶文化”遗址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粒碳化莲子,经碳元素测定确认,其距今己有5000多年的历史;1981年在湖南石门的商代遗址中也发掘了出碳化莲子,距今3500年左右。《周书》中也有记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说明我国早在奴隶制社会――印度佛教尚未传入我国之前――早已有莲荷,且国人已经知道莲藕的食用价值。

莲荷在装饰应用方面可考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一件距今约7000年的夹炭黑陶盖,其上以线刻装饰着形似莲纹的重瓣图案,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植物装饰纹样。周代流传至今的陶器与青铜器中更是广泛使用莲瓣的形式做口缘或顶盖的装饰。制作于春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莲鹤方壶,其盖上就饰以两层莲瓣,中间立一只仙鹤,另有龙形双耳,腹部饰蟠龙纹,四角各攀附有一立体小兽。整体造型优美,纹饰精细,集清新的自然神韵与凝重的青铜之美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东汉末佛教传入中国,莲荷因为其在佛教中的特殊寓意被赋予新的含义,除了原有的载体,还被广泛应用在与佛教有关的装饰艺术与造窟艺术中。及至唐代,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推崇,还诞生了以莲为轮廓特征的宝相花。

2 中国莲的多重意义

莲生于水中,吟风吐露,清新脱俗;姿态婷婷袅袅,绿叶粉花相映成趣;上生莲子,下结莲藕。其不仅外形优美富有装饰感,内涵也十分丰富。因此,自远古至今,从民间到官方,从布衣到文人都对莲荷亲睐有加,对其内涵进行不断发掘,共同塑造出了“中国莲”层次丰富的美学意味。

2.1 象征――女性优美

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记叙:山有扶苏,湿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湿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出自《诗经・国风》之《山有扶苏》)将山上的扶苏比作男性,将水生的荷花比作女性。荷花因其植物属性与生长环境被当做女性的象征由来已久。“花”所包含的女性意味,荷花的婷婷袅袅如女性柔美的之姿,生于水的“阴性”属性,结实多子的母性属性都使其成为对女性内在(妇德)外在(妇容)美的完美象征。乐府诗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即以莲为女性的象征,以“采莲”暗喻情爱。

2.2 比拟――君子之高洁

中国文人以植物抒怀自屈原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芙蓉即荷花――也就是文中的中国莲的花冠)。可见早在《离骚》中,中国莲就已经和高尚的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了。朝代的兴废更迭中,士人在道家的“出世”哲学与儒家的“入世”哲学中迷惘徘徊,二者中是否可以求得两全之策?一个“入世”之人――宋学代表周敦颐,以《爱莲说》给出了答案:君子即便入世,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纵然世间浑噩,君子依旧可以“亭亭净植,不蔓不枝”。于是,周敦颐的莲似乎比陶渊明的菊塑造出一种更加全面的君子姿态。

2.3 寓意――多子之寓

因常见的被子植物都是春华秋实,先开花后结果,远古人类在对自然的观察的基础上创造出“花生人”的植物生殖崇拜。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将军崖岩画中就有对“花生人”这一说法的反映,而蒙古族的神话也有关于花儿生人的描绘。直到今天壮族妇女还会将原野的花朵采回家来插在床头以示崇敬,怀孕妇女崇拜花朵以求生育。荷花,花果共生,花瓣层叠似女阴,花中有莲蓬,一蓬多子,因此我国民间也素来将莲荷作为生殖能力的象征。从面塑、泥塑到剪纸、刺绣,莲花是民间艺术中反复使用的题材,常见的有莲花童子、并蒂莲、鱼戏莲叶等富有寓意的图案,以此祈福子孙绵延。

2.4 谐音――“连”与“和”

中国的吉祥文化中常以谐音的相近的字来寄托美好的祈愿。“莲”与“连”谐音,“荷”与“和”、“合”谐音,因此中国莲的形象又以此种用途用于吉祥纹样和民俗画中以讨彩头:如“连年有余”(莲与鱼的组合)、“连生贵子”(莲与桂花、牡丹等的组合)、“和合二仙”等常见的吉祥纹样。

3 三教共赏的中国莲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将为人的理想状态描述为:“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出自 南怀瑾 《论语别裁》)莲之脱俗,莲之清逸,莲之实用恰恰是这全面品质的完美代表。因此,莲被佛教尊为圣物,被隐逸士人作为自己遗世独立的象征,被儒家弟子作为君子全面品格的代表。

3.1 莲与佛教

莲一直被视为佛教的象征,在佛教的起源之地――印度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莲花就已作为圣物被先民所崇拜,当然这种崇拜也是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在佛教典籍《杂宝藏经》中就提到印度有一位步步生莲的莲花夫人,共为乌提王生下五百个男孩,个个骁勇。佛教中又有很多与莲有关的比喻和传说:据记载释迎牟尼有“如莲花的双手”、“似出于淤泥般的莲花大眼”;《华严经》中提到,佛陀化身为六牙白象投胎,摩耶夫人因看见巨莲后有感而怀胎,佛祖出生即落于莲花之上。莲即佛,佛即莲。莲的“植根于泥而能不染,发生清净殊妙,香、色非他草木之花可比,故以为喻。”在佛家的眼中,莲是纯净超然的存在,以朵朵莲瓣绽放普世之光。

3.2 莲与道教

道教将神灵们所在的世界称为“仙界”,而荷花被视为仙界之花。在道家修行者对仙界的描述中就时常有莲花作为仙花的一种而出现――故有“真人游时,各个坐莲花之上。一花辄径十丈。”(出自《艺文类聚》)。或与神仙相伴而生或为神仙手中的法器。随着道教的传播而在民间耳熟能详的八仙之一何仙姑,其化身即是莲花。在道家的种种记载中,中国莲有着神奇力量,甚至可以赋予哪吒死后重生的躯体。在道家的眼中,莲是脱离肉体凡胎,获得升仙的象征。

3.3 莲与儒教

“儒家的哲学是生殖崇拜哲学”(周予同),因此被作为生殖崇拜物的中国莲也是儒家推崇的对象。莲的“多子”寓意,莲子、莲藕的可食用和药用的实用性,以及中国莲的清新脱俗之姿都圆满贴合儒家的“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和内外兼修“文质彬彬”的君子风范。因此,诗词歌赋中,中国莲宜俗宜雅地频繁出现在儒生的文字中。可寄托祝愿,可暗喻情爱,亦可自喻高洁。在儒家的眼中,莲是面面俱到的实用性存在。

4 总结

中国的传统文化至宋时发展成熟,集儒、释、道三教的思想于一身,杂揉着世俗理性的吉祥文化与超凡脱俗的隐逸思想和源自生殖崇拜归于清净超脱的佛教文化。而中国莲,这个亦雅亦俗的载体,以其多重性获得了各个文化层面的认同。在莫高窟的佛教画像里,在唐代富丽的宝相花图案中,在得道成仙的画卷之间,在乡间新妇的肚兜刺绣上,中国莲吐露着浓浓历史的芬芳。

附录:

图1 天津杨柳青 年画 《连年有余》

图2 现代民间面塑 喜庆花馍

图3 明末清初 朱耷 《荷花水禽》

【参考文献】

[1]朱熹,注.诗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杜松柏,主编.楚辞汇编[M].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

[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中华书局,1982.

[4]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M].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1989.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缝隙;为官哲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18-02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讲述了李雪莲假离婚后不服法院判决,十余年来两会期间进京上访,使当地政府惶恐不已,甚至将“稳定李雪莲”作为每年的重要任务,最后靠李雪莲前夫意外死亡结束多年来的“心病”的故事。

电影以李雪莲多年进京上访作为切入点,从微观角度揭露宏观的社会问题,折射出当下政府部门在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现出传统道德与现代法律之间存在着的不匹配缝隙的现实。主人公李雪莲从一开始与前夫的矛盾,“滚雪球式”地扩展到与法院、政府之间的矛盾,关注点也从个体放大到官场的整体。从宏观角度看待这部电影,无疑是一场闹剧。闹剧的背后,是晦暗的社会问题的透视,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遭遇的关照。

一、道德与法律的缝隙

现代法律在建立时参照传统道德,但在建立过程中,现代法律体系因时代特征的制约,并没有完全覆盖传统道德的任何角落。因此,现代法律遗留着与传统道德不匹配、相违背的缝隙乃至死角。

影片交代了李雪莲出于骗房的动机,与丈夫秦玉河“假离婚”,但没想到丈夫假戏真做,与镇上另一女子结婚。李雪莲因此成为了在道德上的被欺骗者,但是在法律上并不被认可为受害方。

李雪莲提出要与秦玉河先复婚再离婚,首先在李雪莲的行动中便设置了悖论障碍,她努力的结果是为了回到离婚的出发点,但是李雪莲从“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第一次离婚是假的,需要证明和。之后再真真正正地离一次婚才是真的,才符合心中的“理”。

首先从法律程序上看,之前的离婚是真实的,而李雪莲认为的假是道德上。电影中李雪莲对外宣称为了骗房子,结尾交代是为了二胎。无论哪种目的,都反映了假离婚而牟取个人利益的现象,李雪莲假离婚而演变的真离婚的案例也并非个案,这种钻法律空子的投机取利、假离婚演变为真离婚,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反观受害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恰恰又是这部分法律空子本身,因为无法证明假离婚所以才可以牟取个人利益,而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因为这部分是空白,所以李雪莲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假离婚无法被证明,是众多投机者利用假离婚牟取利益的决定因素。简单来讲,从李雪莲的行动看,她希望的是在分房时假离婚无法被证明,在打官司时假离婚可以被证明,这明显是荒唐的逻辑。

而另一部分重要的原因是在假离婚的环节中,道德起着重要的作用。李雪莲冤屈的根本原因是自己和秦玉河共同造成的,而秦玉河的背叛又是直接原因。离婚后,两个人的法律关系已经解除,维系两个人的纽带只有道德,并且两个人的道德契约并非公共道德,而是两个人自发形成的道德标准。法律程序与道德准绳的不匹配缝隙,是李雪莲离婚告状失败的重要原因。处在缝隙的秦玉河无疑是有了法律的保护伞,同时两个人的道德契约无法被证明,逼迫李雪莲只能通过法律的途径,而她认定的“死理”是属于道德范畴的,所以从一开始的劣势中,便预示了李雪莲官司的失败。在法律不能涵盖,道德力量不能起作用的缝隙,李雪莲想到的方法是利用暴力解决,她想到了杀死秦玉河以及令她蒙受冤屈的众多官员。但是暴力的方式解决的是李雪莲出气的目的,而不能维护她自身的权益,同时之后被秦玉河扣上了“潘金”的帽子,那么暴力的手段便更加不能起作用,因为即使杀死了秦玉河也不能摘掉“潘金莲”这个帽子。

在传统道德的指引下,李雪莲选择与前夫“离婚-复婚-再离婚”的方式来为自己辩白、正名;但是在现代法律标准中,李雪莲与前夫离婚已成事实。李雪莲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能实施的。这时的李雪莲身处法律与道德之间不匹配的缝隙之中。她上访的目的在于想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上的问题,但正是由于现代法律与传统道德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缝隙,使得李雪莲的上访行为显得荒谬不堪,在上访过程中困难重重。

二、中国式为官哲学

映射官场现状是《我不是潘金莲》的又一现实价值,也是闹剧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影片《我不是潘金莲》的结尾,市长马文彬说道:“在这个李雪莲的问题上,政府的各级官员,没有一个是有恶意的。”对于李雪莲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除了法律与道德的问题,还有中国式的为官哲学在起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官相护、党同伐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官场潜规则。”①可以看出中国式的为官哲学是对古代官场潜规则的延续,这种潜规则是以官本位制为核心的,在保证自己官位的同时力求向上,然而作为当权者,群众的利益才应是最先考虑的。

行政方式的简单粗暴,直接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效果,并且导致了闹剧的重重加重。市长的一句把她弄走,静坐的李雪莲被抓进派出所;各级官员是召开人代会时才来关注李雪莲,对李雪莲的诉求并不关心,只是对她的上告围追堵截;被首长批评后,一股脑地将所有的涉及干部全部革职,李雪莲的诉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

李雪莲所提出的与前夫“离婚-复婚-再复婚”的解决方法,无非是其本人在离婚被骗后想争口气,为自己正名,摘掉“潘金莲”的帽子而已。但她的问题在当地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与解决,反而被众位领导骂做“刁民”。在进京上访成功后,该省省长虽受到首长批评,却并没有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矫枉过正”地将有关政府官员一律免职,这样粗暴简单的解决方法才是后续当地历届政府“怕”李雪莲的根本原因。

行政方式的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并不是从问题的根源入手,只是简单地进行表面处理,这种方式的后果就是无法根本解决实际问题,以至于李雪莲的问题一拖再拖,十年间已经成为了解不开的“死结”,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以秦玉河的死而不了了之。李雪莲的问题虽然结束了,但是就像市长马文彬所说,李雪莲的事情完了,还会有一个王雪莲,如何真正地解决才是当权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作为也是政府失去群众信任的重要因素。不作为产生的是低效的政府,尸位素餐严重影响政府职能的发挥。在小说中,李雪莲在进京前,各级官员相互推诿,在电影中县长史惟闵在听到李雪莲状告多人后,谎称自己是秘书逃走;李雪莲在市政府门口静坐三天,市长蔡沪浜抱怨道:“你们平时都嫌官小,事情出现了,不还都是推到我的头上吗?”“官本位”的文化因素内化为各级官员的行动准则,各级官员的推诿,不希望将烂摊子揽过来,驱除不利于官位的消极因素,李雪莲对这样的官场感到失望,因此在市长马文彬来到家里时,她更是直言不讳:“你们不要再骗我了,北京一开人代会,你们就排着队的都来了,还不就是想把这几天糊弄过去,然后接着把我的事搁在一边,就不管了嘛。”一拖就是十几年,时间是对政府不作为的最好证明,而市长虽然抱着良好的愿望,但是两方的不信任难以形成共识。当李雪莲的问题威胁到他们的官位,政府的各级官员才会着手去解决,平时的不作为和“临时抱佛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中国式为官哲学的典型之一。

领导本位制是“官本位”的官场准则的核心,是为官哲学的测评指标。领导是关系到升迁的核心要素,官位网与人情网的相互交错,使得官位的评价机制与人情挂钩。电影直面刻画官员对于上级的阿谀、谄媚,在对待下级以及职务责任表现的是不作为,而在对待领导表现出来的则是“不在其位反谋其政”,为领导分忧则是官员的强大行动力。市长蔡沪浜为了避开领导视察,在了解到李雪莲静坐三天后,指示把李雪莲弄走,可是最后李雪莲却被抓了起来。电影旁白中提到:“蔡市长只是说把李雪莲弄走,并没有说弄到哪里去,说过这话,就忙别的工作去了,但他的指示一层层传下来,到了派出所,指示早已变了味,成了市长发了脾气,让把这个妇女关起来。”在北京的人代会中,省长储敬琏规定了八个代表发言的次序和内容,同时要求发言不得超过八分钟,为的是把首长作最后指示的时间留出来。电影中各级官员都是这样对上级负责,从最下层的官员负责到首长,但是最需要被负责的却被遗忘在了最下层。在首长知道了李雪莲的情况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之后涉事的官员遭到了革职,仔细分析,在革职的官员中,法官以及市长蔡沪浜的革职有“冤枉”的成分,但是他们令首长震怒,在领导本位制中已然触犯了“大忌”,仕途必然走到了尽头。

中国式的为官哲学是刘震云直接批评的对象,如果说李雪莲是这场闹剧的发起者,那么各级官员则是这场闹剧的推动者,不自觉地充当了支持者和拥护者,这场闹剧的产生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却在各级官员的推动下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必然。中国式的为官哲学是中国千百年传统封建文化沉积的集中展示,在戏剧化的故事模式中,众多偶然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这场闹剧变成“死局”。

三、结语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总体忠于小说本身,在这场闹剧的塑造中,展现了多种社会问题,它从一个小的离婚案入手,用一个知识水平不高,只认“死理”的农村妇女的视角。看待传统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缝隙、看待官场百态。李雪莲在法律层面作为弱势方、在道德层面作为受害者,想要找寻公平,但身处道德与法律的缝隙中却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支持;同时,这场闹剧是对为官者、当权者的拷问,同时也是对个体生命的集中问责。本文探究闹剧原因在于深入理解电影对于现实的再现,反观当下,不仅仅是当权者需要改进作风,个体的道德操守也亟需深刻反思。

注释:

①林海曦.刘震云:中国经验的极端叙述――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J].文艺争鸣,2013,(09):154.

参考文献:

[1]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2]李嘉玮.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D].河南大学,2010.

[3]付飞.刘震云小说的影视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4]孔维丹.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荒诞意味[J].文学教育(上),2016,(1):46-47.

[5]林海曦.刘震云:中国经验的极端叙述――以《我不是潘金莲》为例[J].文艺争鸣,2014,(09):152-155.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3

摘 要:目的:建立测定玉叶清火胶囊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VP-ODS柱C18(250mm×4.6mm,5μm)柱分离,以甲醇水(55∶45)为流动相,在250nm处检测。结果:穿心莲内酯在0.00676~0.1082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82%,RSD=0.8%(n=6);脱水穿心莲内酯在0.01288~0.2061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8.95%,RSD=1.6%(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方法稳定,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玉叶清火胶囊;HPLC;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

中图分类号:R2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3-0023-02

玉叶清火胶囊是由玉叶清火片[1]改剂型而来,它包含玉叶金花、穿心莲、栀子、墨旱莲、倒扣草等中草药组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喉痹、暴喑、急性咽炎以及其它风热症者。为控制该药品的质量,本研究采用HPLC法测定穿心莲中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岛津LC-2010 HPLC;日本AND GR-202电子分析天平。

1.2 试药

穿心莲内酯对照品、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水为高纯水;甲醇(色谱纯Fisher Scientific);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岛津VP-ODS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0nm;柱温为室温;进样:10μL。

2.2 溶液的配制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适量,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含穿心莲内酯50μg、脱水穿心莲内酯100μg的溶液,即得。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内容物,研细,取约1.5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3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2.3 阴性对照溶液

按处方比例称取除穿心莲以外的其余味药,按玉叶清火胶囊制备工艺制成缺穿心莲阴性样品;按2.2.2项下操作,制成缺穿心莲的阴性对照溶液。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的保留时间分别为8.42min和23.38min,与相邻色谱峰的分离度均大于1.5,对称因子在0.95~1.05之间,理论塔板数按穿心莲内酯计算不低于4000,按脱水穿心莲内酯计算不低于8000。阴性对照对样品测定无干扰。结果见图1、图2。

2.4 专属性考察

取缺穿心莲阴性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进样,测定。图谱表明在该色谱条件下,阴性对照无干扰,结果见图3。

2.5 供试品测定

按上述色谱条件,取供试品溶液,进样,测定。图谱中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有相同的色谱峰,表明供试品为穿心莲内脂和脱水穿心莲内脂,如图4。

2.6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穿心莲内酯13.52mg,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25.76mg置100mL量瓶中,摇匀,作为对照品储备溶液(浓度分别为0.1352,0.2576mg/mL)。精密量取对照品储备溶液0.5、1、2、4、8m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吸取上述6个对照品溶液各10mL,按正文拟定的色谱条件测定。以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进样量(g)为横坐标(X),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

穿心莲内酯:Y=823520X+4333.3(r=0.9998)

脱水穿心莲内酯:Y=1762866X-5264(r=0.9997)

结果表明:当穿心莲内酯在0.00676~0.1082g范围内,脱水穿心莲内酯在0.01288~0.2061g时,进样量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7 精密度实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积分值,穿心莲内酯的RSD为0.36%,脱水穿心莲内酯的RSD为0.29%。

2.8 稳定性实验

取同一份样品溶液,放置0,1,2,4,8,12h,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测定峰面积积分值,RSD为0.82%。

2.9 重复性实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的样品6份,按上述方法试验,结果穿心莲内酯的平均含量为0.912mg/g,RSD=1.47%,脱水穿心莲内酯平均含量为2.024mg/g,RSD=1.06%。

2.10 加样回收率实验

精密量取线性关系项下穿心莲内酯对照品储备溶液(浓度为0.1352mg/mL)50mL,置500mL量瓶中,精密称取脱水穿心莲内酯对照品12.46mg置同一量瓶中,加甲醇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穿心莲内酯浓度为13.52g/mL,脱水穿心莲内酯浓度为24.92g/mL)。精密称取重复性试验项下的玉叶清火胶囊(穿心莲内酯含量0.912mg/g,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2.068mg/g)约0.75g,平行取6份样,分别精密加入上述对照品溶液各50mL,按正文拟订的方法提取、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详见表1,表2。

3 讨论

尝试了乙腈-水以及甲醇-水等不同的浓度比,发现甲醇-水(50∶50)峰形对称,无干扰,故选择为流动相。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莲;古典诗歌;意象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已出现了关于莲的描述。后来,“莲”意象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古典诗歌中,诗人较常运用象征、比喻、白描、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赋予莲以美人、爱情、祥瑞、高洁人格、佛心佛性等象征意义。莲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比多了份高洁的气质,且不似桃花的妖艳,也无梅花的孤傲,更没有梨花的娇柔,让历代文人为之倾心。与此同时,莲花图案和莲花节也成了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1 莲的生物特征

莲是自古至今为我国广大人民所珍爱的花卉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莲,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芙渠、扶蕖、菡萏、藕花、水花、水芝、泽芝、玉芝、净友、净客、水芙蓉、草芙蓉、君子花、水宫仙子、醉客、绮帐、巧笑花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睡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均证明,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我国先民对荷花的观察、认识十分细致。最古老的词典《尔雅》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蘧,其本营,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药,药中薏。”古人对荷花的不同部位均有专名称呼,将它的地上茎(即梗)叫做茄,将它的叶子叫做蘧,将它的地下茎叫做营,将它的花口叫做菡萏,将它的果实叫做莲(即莲蓬),将它的根状茎叫做藕,将莲蓬中结的子叫做药(即莲子),将莲子中的青嫩胚芽叫做薏(即莲心)。

2 “莲”意象的文学起源

作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的莲花,早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就已出现。《诗经》和《楚辞》这两部作品,对莲花的关注和记载描写虽不太多,但从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上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中莲花意象的雏形。

《诗经》中有三首是以“莲”起兴的,即《邺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邺风・简兮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这是一位女子赞美私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起兴。

郑风・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荷华’即‘荷花’,也就是‘莲花’)”起兴。

陈风・泽陂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简。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倦倦。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这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时唱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与茼”、“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

而《楚辞》[1]单涉及到莲花的作品就有十篇之多,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招魂》:“临曲池些,芙蓉始发,杂芰荷些。”屈原将莲花视为香草,并认为它所具有的美好的品质是文人高洁志趣的象征。

可以说《诗经》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女子之间的类比关系,《楚辞》中的莲花意象奠定了莲花与士大夫之间的类比关系。早期文学作品中的莲花形象,它已经具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只是还不具有特定的隐喻符号性质。

3 “莲”的象征意义

3.1 美女

莲花因为生长在水中,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所以人们经常把它比喻成美人。《诗经》中就有非常好的描述:“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菡萏即荷花,便是将荷花比作美人。又如《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

莲花与女性的渊源关系,让后世文人对莲花爱不释手,涌现了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借莲花描写女子的美貌,往往将莲花喻为美丽、纯情的女子形象。如杜衍的《荷花》:“凿破苍苔涨作池,芰荷分得绿参差,晓开一朵烟波上,似画真妃出浴时。”又如杨万里的《红白莲》:“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般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唐代七绝高手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人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美丽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3.2 爱情

由莲之美,联想到人之美,而由人之美又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情爱之美。因此,写到莲花又总会关乎情爱。实际上,“莲”、“荷”、“藕”、“芙蓉”常常是作为爱情与婚姻的喻指符号出现的。“莲”谐音“怜”、“连”,寓意爱情、连理。“荷”谐音“和”、“合”,象征夫妻和睦,百年好合。“藕”谐音“偶”,象征配偶。而“芙蓉”原本作“夫容”解,即“女子想取悦丈夫”之意。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表明莲花意象与情爱相关。如《子夜四时・夏歌》:“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清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西曲歌《杨叛儿》第五首:“欢欲见莲时,移湖东屋里。芙蓉绕床生,眠卧抱莲子。”南朝的《西洲曲》[2]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5

一、北山南水造就多情儿女

作为文学源头的农业劳动,采桑与采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典型社会劳作,同时带有浓厚的先民神灵信仰特质,覆盖着神秘复杂的面纱。

(一)根植于北方山地的采桑

在传统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是基本的生活模式,其中采桑养蚕是女织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采桑”是远古时代北方地区常见的农业劳动。古代北方主要是指黄河流域诸地,那里山体环绕,整体上水体较少,气候干燥少雨,以山地耕作为主,“桑”一度成为主要的经济和生活作物。采桑在民众的生活劳作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蚕桑业在殷商时期就相当发达,桑蚕的丰收情况对国家经济和民众生活状况有直接影响。正因为如此,采桑活动在古代社会不仅是农业劳动,在采桑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不仅是一种祈求丰收的愿望,深层次上是一种远古先民古老的神灵信仰,桑已经神化为生命之树,在先民看来,桑树是一种生殖力量的象征,因为桑叶采了之后又可再生。累累桑葚和再生不衰的桑叶使古人对桑树产生了对之的生殖能力的原始印象。在始祖神话传说中,有不少“生于空桑”的例子,比如少昊、颛顼、伊尹,甚至包括孔子。作为社祭的桑林,男女“奔者不禁”,在桑林中野合以期达到人口繁衍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虔诚和庄重的习俗,带有远古的神巫意味。《墨子•明鬼》载:“燕之有祖泽,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乐而观也。”所以采桑诗歌最初就带有浓厚的男女情爱主题。所以以“桑”起兴,来表达男女爱情的诗歌在《诗经》中达20多篇。《诗经•桑中》写道“期我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明确地表现了桑树在古代社会男女幽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当言及爱情的失落之时,《卫风•氓》说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也要借助“桑”来表达一种爱情退潮后的失落和生命隐退于灰色的悲哀。晋代《搜神记•马男》篇中,一位女子想念外出的父亲,向家中豢养的一匹马许诺如载她找回父亲就嫁给它,后来女子不仅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还恼羞成怒杀死了马,并把剥下的马皮晒在庭院中。一日大风吹来马皮裹挟着女子飞走,众人最终在桑树上发现了化为蚕的女子和马皮。在这个传说故事里,桑树成了悲伤爱情故事的最终归宿,承载着背叛者和痴情者的化解以及合生。《马男》的故事演变同样可以看出先民原始信仰中“桑”的独特内涵。

(二)发端于南方泽国的采莲

“采莲”是江南水乡独具特色的农事活动,仲夏时节,少女三五成群采莲戏水,在采莲的劳动过程中产生了采莲民歌。随着莲这种南方植物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所喜爱,她逐步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美好的含义。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美丽的莲花,“莲”同时被赋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所以往往用莲来指称那些貌美贞洁的女子,同时芙蓉谐音“夫容”,又有异名为合欢莲、同心莲,因此还传达着男女之间同心之爱。不仅如此,“莲子”也谐音“恋子”,“怜子”,也是暗指男女爱情之语。所以南朝民歌《西洲曲》的妙龄女子才会在思念情人时“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在当时的南方一带,采莲既是一种日常劳作,同时跟端午节的祭祀活动有着紧密关联,带有浓烈的祀神色彩。在凡俗中,莲女们与鱼儿嬉戏对唱于采莲劳动中,而在祀神的意味上,民俗学家认为采莲女的戏鱼其实是对男女狎戏的隐语,鱼和莲则分别代指男女生殖器官,这让采莲在原始崇拜中具有类似于采桑一样寄托着原始欲望和生殖崇拜的内涵,所以后世诗文中描写青年男女在采莲时相会甚至欢合的例子屡见不鲜。在最早的采莲诗歌汉乐府诗《江南》中,有研究者就认为“其中的‘鱼’字并非‘鱼虾麋鹿’之‘鱼’,而是人称代词‘吾’、‘余’、‘予’等的借字,它们因音同而相通。”《江南》中的“鱼”实是那些天真烂漫的采莲少女们的自称,那些“戏”于莲叶之间的不是“鱼”而是“人”。鱼儿本身在水里及其警觉,只怕采莲船还未及接近,它们就逃遁无踪了。所以在这里,“戏”其实既指少女们自己的玩闹,也指她们跟心爱的少年郎在碧波荡漾中的调情。可以说,无论采桑还是采莲诗歌的发端都跟远古时代民众的生活相关,最初都带有浓厚的先民原始信仰成分,其中不乏巫术的意味。这也是洪荒时代民众思想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这也使得这两种南北方典型的日常劳作活动具有着深沉的爱情和生命力内涵。荣格说:“神话是揭示灵魂现象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现象。”又说“集体无意识既不来源于个人经验,也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它组成一种超个人的心理基础。”所以当采桑女和采莲女开始进入文人的视野,开始表达的都跟朴素的男女情爱有关。尽管如此,来自于北方山地的采桑女和南方泽国的采莲女们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学形象的表现。

二、文学表现各领

在文坛上,采桑与采莲两种女性题材作品在文学的发端和传承上各不相同,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同表现。

(一)从文学形象的出现时间来看,采桑女比采莲女在诗歌中出现得更早。跟中国农业社会由北逐步向南推进的发展路线相对应,文学领域的采桑女形象出现得更早。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出现了美丽多情的桑女形象。譬如《诗经•风•桑中》:“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方,言乎其桑。彼其一子,美如英。英如美,殊长乎公行!”描写的都是女子采桑时跟男子发生的爱情故事。采桑女的题材在诗经发端之后,在汉魏时期仍然经久不衰。其中为人所熟知的包括刘向《列女传》中三位采桑女的故事,还有著名的汉乐府诗歌《陌上桑》,到了六朝隋唐,采桑女仍然活跃在文人的笔下。一般认为采莲诗歌的出现要晚于采桑,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在先秦时期应该说是被长期排斥在中原主流文化圈之外。当时地处西和南的秦楚两国在文化上都是被轻视的对象。楚国作为当时文学背景中南方的主要区域,文人对之的印象,几乎主要来源于楚辞当中迷离梦幻的描绘。一直到东汉末年中原动荡,士大夫不少避乱南方一带,加上由三国开始对南方的开发,当地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提高,远离中原文化圈的南方才逐渐融入文人的世界。所以文人对于“采莲”题材的创作在时间上要后于“采桑”。采莲活动和采莲女形象的描绘应该说是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而渐渐得到了文人的关注。相比采桑的出现,采莲题材在《诗经》中难觅身影,目前的汉乐府《江南》一诗被认为是最早可见写作采莲活动的古代诗歌。在《诗经》传唱采桑女优美诗歌的年代,中原文明是文学创作的主要背景。而采莲是南方水乡的典型劳动,相对南方水路交错的地理而言,莲在北方的生长就较为稀少,采莲活动也甚为少见,对文人而言,无论来自于宫廷还是民间,这种农事活动的文学影响力自然低微。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采莲作为南方常见的一种农事活动也逐渐被带入到了文学的视野,文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到了这种南方特色的劳动之美。

(二)从文学的历史传承演变来看,在对原有文学传统的传承上两者显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采桑女在完成从爱情主题到道德主题的转变之后离我们渐行远去,采莲女却在桑女逐渐隐去的光环中继续着爱情的传奇。在文学形象的塑造上,对采桑女而言,从先秦到魏晋,她完成了从欢爱桑林的民间少女到捍卫夫君尊严拒绝的坚贞妻子这一形象的转变,在内心世界中也从对爱情的自由追求过渡到对爱情的执着坚守,不变的是两者都跟爱情相关。先秦诗歌中,采桑女对待爱情大胆而炽烈,可以和爱人在桑林之中自由约会嬉乐甚至媾和。不仅《诗经》中有大量此类采桑诗歌,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也描写了章华大夫与采桑女的嬉戏,诗中借助大夫的口吻不厌其烦的赞美采桑女的迷人体态和艳丽容貌,还有两人欢会的热烈和美好。到了汉代,枚乘《梁王菟园赋》也展示了贵族子弟与桑妇调情的场面,采桑女与男子沉迷于缠绵中,已把采桑养蚕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采桑女形象发生转变的第一个重要变化见于汉乐府《陌上桑》中。“秦罗敷”义绝使君的光辉故事为后世的桑女形象奠定了一个重要的转型基础。诗歌从重点描述纯洁美好的桑林爱情转变为渲染采桑女子不畏权势的贞洁道德为主。到刘向《列女传》记录了陈辨女、齐宿瘤女和鲁秋胡妻三则与采桑有关的故事。其中陈辩女言辞拒绝了晋国大夫解居甫的调戏,并唱诗讽刺、拒绝大夫的恶行,得到了作者贞洁守礼的高度评价。齐宿瘤女长相丑陋,脖子生有巨瘤,有天齐闵王出城游玩,百姓围观,唯宿瘤女采桑如故,闵王很奇怪,问女原因,女以礼答之,闵王以为贤而聘为妻,女入宫后遭到众妃嘲笑,即以俭奢兴亡论不修饰,闵王深受感动于是立女为后,并倡导节俭,国势遂强。鲁秋胡娶妻五日,出外为官,五年后回家,路遇一采桑女,秋胡上前调戏并诱之,被女严词拒绝,至家方知是其妻,妻严厉指责了秋胡后,愤而投河死。可以说后世文人对采桑母题进行了一个文人化、雅化的过程,使得采桑逐渐淡化和脱离民间采桑的劳动背景与野合风俗,随之采桑女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说教的意味变得浓厚。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到了六朝唐人的笔下,采桑女与复仇洁身自爱以及生活苦难等主题联系了起来,曾经卓越多姿的采桑女们摇身一变,成了唐人笔下形容枯槁、风餐露宿,向世人哭诉生活苦痛的普通农妇。在“诗经”时代,采桑女和其他女性文学形象一样,率真而大胆,带着生命本原的淳朴气息。随着社会的改变,尤其是儒家礼乐之邦的治国理想的宣扬,现实生活中的女子们走进了各种社会道德束缚的囚笼,带有浓厚的原始婚恋情爱色彩的桑女形象也被文人们进行着改造,人类情感的原始力量被礼教所规范。采桑女正在逐步朝道德的方向转移,她们成为了道德说教的代言人,身上来自于山川的毓秀和灵动被逐渐抽离。应该说,这种转变的发生非常微妙而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对传统采桑女命题的历史大挪移,使得很多研究者发现至宋,采桑女的题材在文学的世界中已经难觅踪迹,文人们对采桑女的形象进行了喧嚣的道德宣教经营,却使得这最初表达着生动人性和生命力的纯真少女们不堪其累,也使世人看得倦乏,桑女们终于隐归到茫茫的浓雾桑林中。反观采莲女们,她们从一汪碧波中,脚踩舢板,口吟棹歌而来,从最初的一往纯真到后续的一往情深,始终不变的是采莲女们的多情和美好。在最早可见的采莲题材诗歌汉乐府《江南》中,采莲与爱情就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首民歌流传千百余年而不衰。由此开始的多情妩媚的采莲女形象得到了延续的发挥。南朝时候甚为流行的《采莲曲》,首作者就是梁武帝萧衍。“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曰《采莲曲》,四曰《凤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在当时,采莲已经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宫廷舞蹈曲目,一般都是由宫中佳人演唱表演的暗示或直接表达男女情爱的歌舞曲。从南朝开始,这种“采莲”舞曲流行于宫廷及其它享乐场所。而且总体上这个时期的采莲词有了更加浓厚的香艳气质,打上了男欢女爱的烙印。即使到唐宋诗词中的“采莲”描写,大多数都是骚人墨客在欣赏妙龄少女歌舞时的创作,当时的著名诗人如王勃、贺知章、李白、王昌龄等人都有相关的作品。可以说采莲女们的爱情欢歌在泽国的荷荡中回响,仍在近代余波有续。而诗人们对采桑题材的处理却越来越远离原有的诗情画意氛围,而不断加在她们身上的道德宣讲和日益枯燥的程式化语言描绘,最终导致采桑女这一形象在诗歌作品中的消亡。

三、情歌一曲绵唱千古

关于莲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双季莲藕产业;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09-04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和限制流动因素的解除,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乡城转移;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技术进步步伐、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们以广西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百朋镇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为个例进行了调查,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调查了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的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经分析研究,并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形势下的双季莲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 柳江县双季莲藕产区劳动力现状

广西柳江县是双季莲藕的主产地,常年种植面积4 000 hm2左右,年产商品藕约8.5万t。柳江双季莲藕具有白嫩、个大圆润、藕节均匀、脆甜爽口的特点,被称之为“白玉藕”,产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区,由于其上市时间与湖北莲藕错开,因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莲藕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百朋镇是柳江县的“双季莲藕之乡”, 常年种植面积2 200 hm2,约占全县的60%,而五九、里团、怀洪3个村委(通称“五里怀”)是百朋镇双季莲藕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 2 000 hm2,约占全镇的90%。

“十五”期末,百朋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 31 245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27 209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1%;外出就业人员为4 036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2.9%。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3 854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10 400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43.6%;外出就业的人数为13 45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56.4%。“十一五”期以来,全镇外出就业的人数达9 418人,是“十五”期末的2.3倍;且外出就业的人数当中初中以上文化占多数,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初中及以下文化占多数,高中以上文化占极少数(表1)。

双季莲藕主产区“五里怀”“十五”期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9 621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8 8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1.5%;外出就业的人数为817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5%。2012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8 832人,其中,农村从业人员6 104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69.1%;外出就业的人数为2 728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9%。“十一五”期以来,“五里怀”外出就业的人数达1 911人,是“十五”期末的2.4倍(表2)。2012年末,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当中,从性别看,男劳动力3 188人,占52.2%,女劳动力2 916人,占47.8%;从年龄构成看,20~30岁的有601人,占9.9%,30~40岁的723人,占11.8%,40~50岁的1 104人,占18.1%,50岁以上的3 676人,占60.2%;从文化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5 921人,占97%,高中和中专151人,占2.5%,大专以上文化32人,占0.5%(表3)。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劳动力转移幅度较大,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后,农村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年轻力壮的男性占少数,从文化程度来看,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人为初中及以下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占极少数。

2 农村劳动力日益匮乏对双季莲藕产业发展的影响

2.1 生产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

莲藕生产属于劳动相对密集型,劳动密集主要集中在种植和采收阶段。“十五”期末,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1 600元/667 m2,2012年,双季莲藕生产成本平均2 870元/667 m2,上升了1 270元/667 m2,生产成本提高达79.4%,而增加部分主要在请工支出,高达1 000元/667 m2。

“十五”期末,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7 912元/667 m2,2012年,种植双季莲藕纯收入平均9 974元/667 m2,扣除产量增加和产品销售价格提高的增长值3 332元/667 m2,实际纯收入比“十五”期末下降1 270元/667 m2,生产效益降幅达16.1%(表4)。

2.2 先进技术推广难度大,产业结构难以优化,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大量高技术人才及具备一定技能的有知识、有经验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和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莲藕生产从业人员中留守老人、妇女占多数,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双季莲藕品种更新提纯换代步伐缓慢,直接影响了莲藕种植产量、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由于缺乏劳动力,双季莲藕生产上,每季均为随意性种植,尤其是秋藕生产随意性比较大,表现在秋藕不采收或极少采收、随地留种,春藕随地发芽、自由生长、不经翻种,生产效益低且影响春藕的早生快长。新品种、新技术、高产高效的生态套种套养模式栽培难以推广,绿色莲藕生产发展滞后。

2.3 制约了品牌效应发展,不利于做强、做大、做优

“十一五”期以来,柳江县先后成立了几家莲藕合作社,虽然“百朋玉藕”名称在外,但由于大量有知识、有经验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就业,合作社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加上合作社基础差、运行机制不健全,只是一个空壳,形同虚设,多数是买卖关系,没有发挥合作社应有的功能,“百朋玉藕”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公共的品牌,品牌效应不明显。

“十五”期末,柳江县双季莲藕生产面积 3 933.3 hm2,2012年4 133.3 hm2,生产规模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柳江县双季莲藕产业以季节性成品鲜藕销售为主,无藕带(鞭)等其他鲜食产品及莲藕、莲籽、荷叶加工品等综合利用开发的产品,产业链短[2]。

由于劳动力转移,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4 不利于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十一五”期以来,双季莲藕主产区百朋镇怀洪村下伦屯先后获得首届“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广西“十大魅力乡村”、首届“柳州市十大最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2]。但由于缺乏有知识、有经验、服务意识强的管理人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档次不高,活动单一,缺乏特色。如,除供游人观光、采摘荷花之外,缺乏必要的休息、娱乐、餐饮、特色产品消费等配套设施和服务,致使游客在示范园区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3 劳动力转移与双季莲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转移劳动力

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角度出发,加以引导劳动力转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该做到有序合理地转移剩余劳动力,而不是为了完成农民增收的指标任务而把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否则会造成农村“空巢”和田地闲置等[1]。

3.2 推广轻型化栽培技术

莲藕轻型化栽培是提高种植莲藕比较效益的一项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省去了常规藕种植过程中的藕种搬运、种植、施肥、管水、挖藕等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化了操作程序,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同时又节约了种藕成本。

①选用微型藕作种 微型藕的栽培管理和产量与常规藕种相同,但微型藕体积小,质量轻、单枝质量0.3 kg左右,每667 m2用种150枝左右,是常规藕种用量的1/6;且便于运输和携带,不带病菌,繁殖速度快。因此,种植微型藕节本、省工、高效,同时可加快良种繁育、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②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一体化技术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农业新技术,是借助压力系统或地形自然落差,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莲藕的需肥规律和特点测土配方施肥,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施入。

柳江县百朋镇的双季莲藕生产大部分以抽地下水来灌溉,传统的肥水管理方式,费工费时,非常麻烦,作物又不能均匀地“吃喝”,肥水利用率低,不利于双季莲藕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村屯为单位或连片的藕田建立莲藕水肥一体化基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根据莲藕的需水需肥规律随时供给,保证莲藕“吃得舒服,喝得痛快”,提高肥水利用率,省肥节水、省工省力,提高规模整体效率。

③实行病虫害无害化治理 推广绿色防治技术,采用灯光、色板诱杀害虫等物理防治;应用Bt类、阿维菌素、苦参碱类等生物农药和性诱技术等生物防治。在病虫害发生关键时期开展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出动机防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用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省工、节本、简便、安全、生态。

④机械化采收 传统的采藕方式主要靠人工,一个劳动力1 d只能挖藕100 kg左右,挖后还要经过人工洗泥,劳动强度大,且对莲藕有一定的损伤,不仅费工、费时、费力、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低,而且人工挖藕已经不适应规模化种植莲藕的发展要求。机械化采藕,采收效率是人工的30倍以上,且挖出的莲藕干净、完整,不必手工洗泥,减少了挖藕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而且采用机械化采藕后,藕田土质松软平整,有利于下季莲藕的种植和生长。

3.3 培育莲藕种植大户,大力扶持家庭农场,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按照增加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加强监管的要求,不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提高农业获得合理利润水平。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双季莲藕主产区、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

3.4 抓品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力度,引导、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莲藕加工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研发莲藕深加工,统一打造“百朋玉藕”品牌。充分调动和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产、供、销服务和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实行双季莲藕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实现订单农业。通过系统的产业技能培训,让莲藕生产基地的劳动力就地转换成产业工人,就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

3.5 加快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综合开发

建立集观赏、饮食(荷花+莲蓬)+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农家乐(饮食、垂钓)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区,扩大观赏莲、睡莲、子莲的种植面积,举办季节性的莲文化活动(如莲藕擂台赛、荷花节、莲藕节等,以及相关的摄影、绘画、诗歌、散文、选美等比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莲藕系列食品、系列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