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1

写记叙文无疑离不开写人和记事,必然要通过对事情的叙述、人物的描写刻画来表现一个主题。正常情况之下学生能把事情叙述清楚,但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往往成为学生作文中的软肋,而人物刻画得成功与否则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因此老师会不遗余力地反复讲解人物刻画的技巧方法,也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大量的写人的记叙类型的文章以提高人物刻画的水平。但这些做法往往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能因此而提高多少。结合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广大语文教师无需舍本逐末,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课内文本来提高学生的刻画人物的能力。

初中阶段课内写人类型的文章(连同记叙文、小说)不下于10篇,既然这些文章能选来作为初中语文课文,必定有它的可取之处,而且这些文章中刻画的人物往往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些人物学生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教者完全可以以这些课文为教材,直观的教给学生如何写人。

先看以下两则对人物的描写的片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彩,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以上两个片段都是人物的外貌描写,教者在讲这些课文的时候一定会把它们作为重点语段来加以仔细分析。两个片段对人物外貌的刻画都非常成功,堪称经典。教者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语段的精妙之处,适当对相应的技巧加以点评总结,进而教会学生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比较两则片段的共同之处我们可以有以下发现:

1 作者在对人物外貌进行刻画时都紧紧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征。所谓人物的外貌特征即人物的外貌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具个性的方面。《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刻画抓住了他的衣着、身材、胡子,《一面》中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则重点抓住了他的头发和胡须,突出表现了他的瘦而且有精神。

2 人物的外貌刻画不但着重写人物的“形”,更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神”,即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外貌往往就是人物性格的外在体现。《孔乙己》片断中从孔乙己身着又脏又破的长衫可以看出他清高、懒惰的性格。而《一面》片断中对鲁迅先生直竖着的头发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的描写则形象的将鲁迅先生顽强、刚毅的性格展现得非常到位。

3 人物的外貌描写都符合人物身份和社会地位。人物的长相相对而言是成静止状态的,不可能发生多大变化的,但人物的外貌却可以随着人物身份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应当成为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孔乙己是一个没落的读书人,又不具备最起码的生存技能,那他只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过着穷困潦倒、倍受的生活。鲁迅先生身为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旗手,一直坚持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生理、心理透支严重,也只能“瘦得叫人担心”了。

另外,课内文本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物描写的语段也应引起重视,如: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杨二嫂)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鲁迅《故乡》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干线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甘蔗。

――姜孟之《一双手》

他(鲁迅)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阿累《一面》

以上三则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还成功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直观可感,这一点也值得广大学生学习借鉴。

除了人物的外貌描写以外,人物的动作描写也可以从课内文本中找到很多成功的例子加以学习。

看下面几则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得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鲁迅《孔乙己》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吴敬梓《范进中举》

以上三个片段中对人物动作的刻画堪称一绝。《背影》片段中“探”、“攀”、“缩”、“倾”四个动词准确地把父亲作为一个体态偏胖的中年人攀爬月台之艰难刻画得淋漓尽致。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在这四个动词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与展现。也正因为如此,这个片段曾让多少读者为之动容流泪。《孔乙己》片段中孔乙己拿酒钱的两个动词富于变化,“排”字形象地展示了孔乙己想要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虚荣心理,而“摸”则表现了孔乙己精神和肉体所受的折磨之深和穷困潦倒的尴尬局面,两个动词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孔乙己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为他最终走向死亡埋下了伏笔。《范进中举》中“攥”、“舒”、“缩”、“揣”四个动词充分的展现了胡屠夫贪财、自私、虚伪的性格。

写作中出色的动作描写不仅要表现人物做什么,更要表现人物在怎样做,从而通过准确的、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现人物的性格。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以说人物的动作描写就成功了。

再看课内文本中对人物神态的刻画与描写。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孔乙己》

写人物神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有没有能够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反映出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的心理状态。《我的叔叔于勒》片段中对菲利普“脸色早已煞白”的神态描写将菲利普在得知弟弟于勒破产了,自己的发财梦破灭时的恐惧、绝望的心理准确的表现了出来;《孔乙己》片段中描写的孔乙己“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神态则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在遭到别人嘲笑时的羞愧、尴尬、难堪、愤怒而又要挽回自己的面子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关于人物描写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情境;语文课堂;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42-1

一、情境是学习的起源

记得一次我上《蜀道难》,文章字生意深讲解有难度,又恰逢下午第一节课,我很悲哀地发现进入不了文本,怎么办?书面“峭壁的图片”陡然闯入我的眼帘:“我知道不少同学暑假都出去旅游了,我呢,也去了下张家界,那崖如刀削出,山似斧劈开。云从脚下起,日自岭边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胆小的人,可我当时竟然走下来了,真是佩服自己,同学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能用一两句形容它的险吗?”这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谈起来,煞是热闹,接着交流“险”的感受时,大家觉得言辞不足以表达出那种险峻,有点怅然,这时我适时点拨:“同学们,从刚刚的交流中我发现大家有点意犹未尽,又有点不甘心,我们学了十年的语文了,说了十几年的话了,可是面对如此瑰丽多姿的大自然。我们竟很难充分地展示出她的独特魅力!真是可悲呀,不过,学无止境,今天呀,有个人就厉害了,我们就要看看他是如何妙笔生花……他笔下的那蜀道呀……”没等我说完,学生已经纷纷打开书本,找起了描写蜀道高险的句子,大声地朗读并交流起来……

而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讲到后面的六个“我有一个梦想”时,我说:“下面让我们来动动手写一写……”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学生在下面纷纷说起来:“是让我们用排比句写一写我们自己的梦想!”我故作懊恼状:“你们也太聪明了,还让我这老师怎么当呀?”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突然语气一转:“不过,我今天是要大家用排比句的方式来评价这六个排比句,怎么样,老师还是高明吧,你们还会写吗?”会不会不要紧,要紧的是同学们被我这一说,纷纷摩拳擦掌……

二、情境是问题的起源

语文教育家王尚文先生说:“生活就是读写听说的本和源……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起他们作为生活的主体读写听说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由此可见,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与文本内容相关联的生活场景,营造一种氛围,以此来幻化课文中的各种意境,让生活与文本相连,让作者与学生相连,从而激起学生求学的热情和质疑的能力,着实是语文教学中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问题。

记得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共同学习与鉴赏宋代豪放词的代表词人,苏轼的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这是词人的代表作品,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个常识:苏轼一生写词三百四十多首,其中豪放风格词只有20多首。那为什么还称他是豪放派代表词人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来,课堂中充满了质疑思考的声音……

在这样的情境铺垫之下,整堂课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质疑,让我充分感受到学生的那澎湃的青春。

三、情境是体验的起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与“独特体验”。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课堂的局限性,更多的要依靠“心灵的历练”。我们不能否定生活经验的重要性,但是在肯定它的同时,将目光回归传统课堂,思考课堂教学如何将生活经验引入课堂,这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我们既要让学习内容出自于生活,又要能进入课堂。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情境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教学元素。生动形象的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不落痕迹的体验氛围中锻炼语言能力,增强生命感悟。

教学《十八岁和其他》时,我把班上的五十三个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打破传统课堂规规矩矩的整齐的上课模式,一组的人把桌子围一圈,我事先安排一个学生讲讲自己和父母的故事,然后一组人在一起互相说说自己的故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们打开了心扉。而且有学生主动起来说说父母对自己的好及自己对父母的“坏”,那种真情流露,让课堂充满了亲情和温馨。这堂课的目标也顺利圆满地完成了!

四、情境是生成的起源

所谓生成,是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而在课堂活动中临时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思路与方法。面对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如何有效把握,并让她闪动灵性光辉,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

上一篇简报的写法

下一篇谈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