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战争的诗句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1

为加强国有住房出售收入的管理,贯彻落实《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上交财政暂行办法》,根据财政部财综字(1995)36号《关于开展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工作的通知》,现将我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市、区县财政部门负责市、区县所属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工作。

二、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房地产管理部门要对以前年度出售的国有住房进行认真清查,并按规定填写“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表(基层表)”,于9月10日前将基层表并附文字说明一式二份报送主管部门。没有出售国有住房情况的单位报送空白表。主管部门将各基层表汇总后于9月30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北京市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表(汇总表)”,并附文字说明一份。

三、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起止期为1989年1月1日?1995年6月31日,凡在此期间出售的国有住房均在清查之列。

四、国有住房清查的具体内容:

(一)已出售国有住房建筑面积;

(二)应收售房款(按批准的售房价格扣除各项优惠计算填写);

(三)已收售房款,按单位实际已收到的售房款填写;

(四)应上交财政比例,根据单位不同性质,按京财建(1995)132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填写。

(五)应上交财政金额。

五、在国有住房出售收入清查中,各单位还应向负责清查的同级财政部门提供1993年12月31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职工及配偶名册。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风尘 修辞 借代

对于风尘所用的修辞,有人认为是比喻,有人认为是借代。坚持第一种观点很重要的依据是字典中给出的解释,因为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中对“风尘”的解释为:

①比喻旅途的劳累:~仆仆、满面~(旅途劳累的神色)。

②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侠士、沦落~。

③(书)比喻战乱:~之警。

而在新版的第6版字典中,则把三个释义中的“比喻”修改为“借指”。

那么对于“风尘”所用的修辞该如何界定呢?本文以从全唐诗库中检索出的有关“风尘”的诗句为例,探究其运用的修辞。

我们先探讨风尘的本意。先从两个例子看起,“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高適《送董判官》)”、“宛洛有风尘,君行多苦辛(王维《送丘为往唐州》)”,不难看出,风尘多指大风扬起的尘土,这在送别诗中最为常见,其实送别时候的风尘还应有另一层意思,即车马奔驰时扬起的尘土,比如“高驾临长路,日夕起风尘(韦应物《送宣州周录事》)”,以这两个解释最为基本。

那么,界定风尘是不是比喻,有个非常重要的标准是看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不是存在着相似的地方,同样以唐诗为例:“车马无时绝,行子倦风尘(韦应物《天长寺上方别子西有道》)”,这首送别诗中可见游子为漂泊的旅程所苦,那么“漂泊的旅程”和“风尘”是不是相似的呢?显然不是,那么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结合前文对风尘本意的梳理,同时结合情境可知其应为“车马奔驰时扬起的尘土”,那么可推知它们之间应该是相关的,既然相关,就意味着此处“风尘”所运用的修辞应该是借代,因为只有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1],所以此处的风尘代指漂泊的旅程或生涯。相应地,释义①所举示例“满面风尘”应该借指旅途的劳累。

那其余两个释义呢?

“风尘非所愿,泉石本相宜。(孟贯《山中答友人》)”,这句诗所用的修辞是对仗,即用风尘对泉石,泉石是什么,在古代,诸如泉石、林下之类,因为它们与幽静而平和的自然景观相关,所以往往会代指隐逸的生活方式,并借以表达作者的人生观念;与之相对的是流落于风尘中的生活,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迎来送往,这种生活是充满喧嚣与浮躁的,究其本质,风尘同样是与这纷乱的社会相关的。相类似的句子还有:

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李白《王右军》

柴门草舍绝风尘,空谷耕田学子真。——刘长卿《寻龙井杨老》

虽在风尘里,陶潜身自闲。——皇甫冉《送朱逸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风尘。——孟郊《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

应笑风尘客,区区逐世名。——张籍《题李山人幽居》

白鹤山边秋复春,张文宅畔少风尘。——张又新《游白鹤山》

出风尘还是入风尘,这个问题在诗人的作品中已然给出了答案,不论是处在太平盛世还是王朝式微,不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茫然失路,有着自己独立的精神追求的诗人毫无例外地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即使为俗世所累,也要有一片神往之地,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2],风尘非所愿。所以风尘应该是借指纷乱的社会。释义②同样符合这一理解。

一个王朝,总是会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所以在唐代不少的诗歌与战争相关。在这类诗歌中多出现诸如兵戈、烽火、烟尘、风尘等与战争相关的事物词语,如“汉家轻壮士,无状杀彭王。一遇风尘起,令谁守四方”(孙处玄《失题》)。这里的风尘可以理解为战争或战乱,那么战争和风尘是不是相似呢?如果说战争像漫天风尘一样,这样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倒不如说征战时扬起了漫天的尘土。此外,还有类似的例子,如: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京洛风尘后,村乡烟火稀。——李端《送耿拾遗归上都代村中老人答》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杜牧《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战时百姓流离失所,战后则民生凋敝,有良知的人对战争肯定是加以挞伐,所以看到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激起那些有着担当意识悲悯情怀的诗人的愤慨。这些例子中所出现的风尘都与战争相关,所以,风尘应是借指战乱,是典型的结果代原因。释义③中的示例“风尘之警”所用修辞同样应为借代。

此外,还可以为风尘的解释作如下补充:

骆宾王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有这样两句: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战马所想的应该是它坚守的位置,正如同一个人所想的应该是到边关去建功立业一样,这比较符合初唐下层文士的价值取向,也符合初唐的进取勃发的精神风貌,这里的风尘应借指边关。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风尘一词所用的修辞应是借代而非比喻的结论,因为两者之间多是相关而非相似。新版辞书认为是借指,这样更合乎这一词语的修辞特征,所以当以新版为是。

参考文献: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3

技巧分析、语言品味,也是古诗词阅读的两个重要考点。表达技巧包括比喻、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鉴赏诗词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考点解读】

此考点的命题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分析篇中妙笔。如2013年广东省佛山市卷附加题第4题:“垂死病中惊坐起”中“惊坐起”是篇中妙笔,请简要分析。

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如2013年广东省湛江市卷第15题: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三是对诗词的写作技巧进行鉴赏。如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卷第15题:全诗写人叙事,有时“泼墨如水”,有时“惜墨如金”,请结合节选部分的诗句分析这一手法。

四是对诗词用词的精妙进行赏析。如2013年贵州省安顺市卷第12题:文中“千骑卷平冈”的“卷”字能否用“过”字替换?为什么?又如2013年湖北省随州市卷第9题:古人写诗注重炼字,请对诗中“断”“复”二字作简要赏析。

【解题指津】

首先鉴赏诗歌时应从鉴赏诗歌的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一要疏通文意,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内涵;二要品味诗歌含蓄、平淡、绚丽、清新、简洁、豪迈等风格。

其次,鉴赏诗歌还要注意诗歌表达方式的评析。诗歌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及作用。在古诗词中,记叙主要是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抒情则主要指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议论则是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这四种表达方式在诗词中往往并不单独使用,而常常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此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艺术手法的赏析入手。艺术手法的赏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赏析,二是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赏析。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它们的艺术效果。对诗词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在中考中考查得比较多,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再联系作品加以细致的分析。

【阅读闯关】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蚕妇吟

〔南宋〕谢枋得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注]歌舞未曾归。

【注】玉人:美人,此处指歌女。

(1)“起视蚕稠怕叶稀”,一个“怕”字写出蚕妇怎样的生活状态和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将蚕妇和歌女放在一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本诗首句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唐〕施肩吾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1)这首诗写出了四明山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即事

〔北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释】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1)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南宋〕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本词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从弟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为“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你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析诗歌颔联中连用两个“一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三迁有感①

〔南宋〕梁栋

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诗人因受谗言之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刚直,忠于朝廷。诗人在此处以李绅自比。

(1)诗中颈联的“唤酒”“愁人”与首联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宴词①

〔唐〕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写于送别宴席上的诗。②畎:田间小沟。

(1)“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诗词专项阅读训练之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古诗教学;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对于第一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而言,增加了难度和深度。第二学段教材在选择古诗的篇目上,数量和难度有所增加,并对难以理解的词语进行了注释。在数量上中年级阶段的古诗与低年级阶段相比,明显增多,所选录的古诗也有别于低年段学习的浅显与生活相近的古诗,出现了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离别”、“战争”等主题的古诗。

一、正确的引导学生诵读

首先,读准字音。古诗中会出现一些生僻的字、词,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是平时不常见的词,这时教师可让学生参考书下的注释,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再根据字形帮助学生记住字音。另外,教师也要注意有些字受古今意义的区别,字音也发生了改变。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古诗的原意,更好的记住字音。有些出现在古诗中的字,为了使古诗读起来押韵,字音和现代也不同,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元稹的古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中的“斜”,在这里读xiá。

其次,读懂诗意。中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古诗在内容和难度上都有明显的增加,不同于低年级古诗文浅显易懂,从语文教材第五册起古诗篇目出现了对难理解字词的注释。教师要巧妙的运用书下的注释,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可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字词和诗句的意思,对需要强调的,教师稍加点拨。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中的“长河”,这里是银河,是天河的意思。

再次,读出诗的韵律,在学生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中年级学生比低年级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教师可在这个阶段,向学生传授有关古诗韵律的知识。中国古典古诗著名学者叶嘉莹认为,五言诗的节奏可以细分为2-2-1的停顿,七言诗的节奏则可以细分为2-2-2-1的停顿。总体上古诗的节奏符合节奏规律,但也要根据古诗和内容进行改变诵读的节奏。如:叶绍翁《夜书所见》“萧萧M梧叶M送M寒声,江上M秋风M动M客情。知有M儿童M挑M促织,夜深M篱落M动M客情。”则是2-2-2-1的停顿。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古诗时,注意平仄,平声绵长,仄声短促。

二、创设古诗意象,引导学生走近古诗

古诗通常选取一些赋有情感和特殊意义的“意象”,用简短的字句表达特定的情感。而古诗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的情感与小学生生活甚远。面对古诗难度的增加,题材不同于低年级比较浅显易懂,“离别”、“战争”等题材的古诗相继出现,中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不是易事。若不诗意,便更不能体会诗情,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具体形象的意象,营造氛围,渲染意境,引学生入境,理解诗意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三、以诗解诗,拓展学生古诗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古诗有限,以S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中年级古诗数量占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古诗数量的42.5%,虽所占比例较大,但是若想使中年级学生从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中汲取更多营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34首古诗是远远不够的。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教师可采取“以诗解诗”的方法,传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

教师可选择与新授古诗相同题材的古诗名句来解诗,比教师逐字逐句将学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走进作者的世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这样也会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有效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古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思,抓住 “酒”字,并引用了几句与酒有关的诗句,娓娓道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是无奈的解,“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诗喜悦的酒,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怎样的酒。学生在听老师引用诗句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讲出不同的酒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后,内心对古诗中的酒有更深的认识,轻松的回答出,“舍不得的酒”、“牵挂的酒”等等,加深对所学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也可以选择同一作者不同的作品的进行解释,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诗作,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相同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如:S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古诗《从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边塞诗,处于和平时代的他们无法感受古时战争生活。在向学生介绍边塞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向学生推荐王昌龄的其他诗作。如《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那个时代战争频发,战争条件如此艰苦,作者表达的是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5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有关战争的诗句范文6

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