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徒结对小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1
一、认真读书,虚心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在知识信息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超越教材之外向学生传播知识时,务必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我与马老师虚心学习,把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作为我本学期的工作目标之一。首先,我与马老师一起认真制定读书活动计划,一起学习精彩案例,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努力使我与马老师都在课堂教学、班级学生管理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其次,我和马老师认真参加每一次教研,仔细记录、认真评课。我们彼此都认识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不可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示范。
二、做好示范,共同研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2
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要求,为认真做好年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结合我区实际,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结评估内容
(一)基本情况。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别汇总总体情况及其所包含分类别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与2008年度相比较的情况等,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急工作总结评估。对照《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根据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对年应急管理工作及突发事件防范处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好的经验和有效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各选择1至2个典型案例,对应急处置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预案,改进工作。
二、总结评估工作的组织安排
(一)各乡镇、街道和庐阳工业区负责汇总编写本辖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并以正式文件报区应急办备案。
(二)区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分为四个编写组。各组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部门、本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单位负责提供本组典型类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工作有关总结分析材料,并在各组成员评估报告的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组突发公共事件的评估报告,报区应急办。
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组如下:
自然灾害组:由区民政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等参加;
事故灾难组:由区安监局牵头,区建设局、公安庐阳分局、质监庐阳分局、环保庐阳分局等参加;
公共卫生事件组:由区卫生局牵头,区农委、区林业局、质监庐阳分局等参加;
社会安全事件组:由公安庐阳分局牵头,区民政局、区民族宗教局、区教育局、区建设局、区局、庐阳消防大队等参加。
三、评估分析工作的有关要求
(一)各乡镇、街道、工业区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评估工作,各牵头部门要指定一位领导具体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有关单位要组织精干力量积极参与,全面、准确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二)要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各项数据的统计要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文字与图表、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并配以典型实例。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3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紧迫感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近年来,我园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开创了全新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同时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幼儿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我园各方面的总体形势较好。全园围绕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的有关要求,着力抓了各方面的工作:中心园根据大王教育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幼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园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园所园长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围绕地震、火灾、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高危领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通过开展预案演练,既熟悉并宣传了应急预案知识,检验了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了应急预案成为一纸空文,还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和本领。应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园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差距。应急预案的制订还不够全面、系统,所制定的预案不够全面,或不够实用。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近几年来应急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查找不足,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努力促使我园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氛围
我园在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老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幼儿园常年坚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参与社区活动实践,积极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氛围。我园积极将安全宣传工作送入社区,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还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对家长、周围居民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平安和谐氛围。由于宣传教育深得人心,全员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居民法制、安全观念大大加强。切实抓好了学习培训。我园的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组织了学习活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走进班级、走进家庭。
三、加强安全检查,抓住重点,切实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到了实处,及时整治整改。
幼儿园经常联系镇派出所、工商所、城管执法大队、卫生院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园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园所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且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向社区反映,及时整改。但请有关领导协助解决园所外的小卖部。
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认真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切实把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了当前幼儿园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和依法应对的水平。
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把握好了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事故灾难,如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重大卫生传染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也叫,如、恐怖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等。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前期工作很重要,但按照《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应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故。二是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目标,努力控制了的的发生,在矛盾纠纷刚刚显现的时候,就平息消除。第三,把握了应对管理的“四个特点”。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二是协作的服从性。三是措施的非常规性。四是处置的强制性。第四,把握好了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三条原则”。一是要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二是要坚持软处理放在首位、硬手段适用恰当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高度警惕、高度敏锐的原则。
二是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了预案、健全了体制、建立了机制、加强了法制,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得以执行。理顺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了必要的应急演练。我园分别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比较成功、效果很好。通过必要的应急演练,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四是完善了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各级政府、各部门,还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义务,并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这就要求:首先,我园高度重视信息报告工作。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研判、处置、和评估工作。其次,我园向政府部门直报重大事故、事件信息的同时,要及时报镇教育办,确保园所获知信息不落后于政府部门。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师资队伍 构建 管理
[作者简介]彭华(1978- ),女,河南南阳人,黄河科技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WSR方法论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YJC880051)和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南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GH-18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058-02
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国家素质的提升,高校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提升全民族素质的重任。而高校主要的教育责任是由教师来承担的,所以高校的师资队伍构建关系着整体的教育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提高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有利于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教育近些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革,高校的师资力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科技快速发展,高校的改革需要向着更深层次推进。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在不断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其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许多问题,目前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以期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一、我国高校在师资队伍构建与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1.师资队伍的素质不平均,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存在弊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存在知识体系陈旧、课堂缺乏活跃气氛、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其整体素质都有待于提高。高校当中的支撑结构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之下,高校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的构成比例要按照1∶2∶4∶3来构建,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师资队伍的构建出现过分追求高职称人才的现象,高级职称的职务人员比例偏高,中间师资力量薄弱,这样对高校的学科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高校教师的来源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的年龄结构需要调整。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来源中存在教师子女顶替进入高校执教的现象,教师之间缺乏竞争,在高校当中还存在毕业生留校担任教师的现象,这就加大了师资竞争的不公平性,不利于高校学术思想的构建和教育质量的进步。在高校教师中,高级职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老龄化的现象。据统计,我国高校教授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占到了55%,年龄在45~55岁之间的占10%,而年龄在45岁以下的仅仅占到20%。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未来的五年时间内,近70%的教授和科研人员要退出高校师资队伍,高校急需年轻的教师进行补充。所以高校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尽快地成长来充实高校教师队伍。
3.高校的学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年轻教师流失现象严重。在高校的教师队伍当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依然偏低,高校急需高学历的人员来担任高校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迅速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提高办学层次。年轻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主力,但是现在许多高校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高校年轻教师时常在外兼职、出国不归、改变行业等。许多任职于高校内的高学历年轻教师也有了转行的意图,这些都造成了我国高校年轻教师严重流失,各高校应当提高重视程度。
4.高校教师队伍中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教师培养经费不足。在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年龄在50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少之又少,多半都是50岁以上的,这样发展下去,学科带头人会出现断层现象,将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科的发展。另外,高校对于教师的培养经费投入不足,从我国高校目前的现状来看,师资培训进修经费紧张,且教师的教学任务负担重,正常培训进修的时间不断被缩减等,造成了目前教师知识面狭窄、学科结构单一、知识老化,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质量。
5.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存在弊端,考核机制不完善。多年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当中的研究成果多由教师所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忽视了要把理论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而且职称的评定是终身制的,导致高校的教师只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不注重科研的实际需要,有些教师的视野比较狭窄,把培训的机会当成自己的负担。这些都直接导致教师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教师的知识构成达不到高校教学的标准。
6.高校教师的配备不合理,工资报酬偏低。在我国,非教学人员在高校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较之其他社会脑力劳动者没有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没有与经济增长相适应,高校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处于劣势,这就直接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在择业时选择其他行业,而忽视高校教师的行业。
二、解决高校师资队伍构建与管理问题的途径
1.根据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师资培养方案。(1)建设各学科的学术团队。当代高校的各个学科之间都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新的学科也在不断地产生,高校应当打破传统的管理和组织模式,建立各学科专业化的学术团队,通过理论创新,创造出全新的学术成果,在学科学术团队的内部应当采用相互合作与竞争的机制,以学科带头人为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术团队的内部要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的教师积极进行学术研究。高校对于薄弱学科,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出现断层的“濒危”学科,更加应该予以政策上的倾斜。一是选拔和培养有前途的中青年教师,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二是对科研设施和条件进行升级换代,进行必要的财政支持,使年轻教师可以迅速健康地成长,把人才断层的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2)拓宽师资队伍来源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来源的素质。在招揽高学历人才方面,高校应当抓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校、院两级必须制定出接纳优秀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比如实际的科研经费问题、住房问题、安家费、配偶工作及其子女升学和工作条件等实际问题,高校应该创造出一个适宜招纳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以找到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充实高校的师资队伍,对于高校内部的教师要进行合理的师资资源配置,实现教师的优化组合。高校也可以适当地外调一部分教师来对本校的师资团队进行合理补充,但是高校要严格控制外调教师的比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旨在提升高校师资队伍整体的水平。同时,还可以从企业以及社会当中引进一些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进入高校的师资队伍当中,这样既可以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数量的不足,还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有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3)提升师资队伍的自身素质。学院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选拔和培养中青年教师,并鼓励他们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个人修养,高校应当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了解本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从而能够与时俱进。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类似于学科专业知识竞赛的活动,以赛代练,这样既可以促进高校教师不断加深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又可以活跃高校的学术气氛。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观摩一些专业课程的讲座,或是一些特级教师教学的录像,通过观摩可以使高校教师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2.引进教师竞争上岗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的配置。首先,应该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入校”门槛进行高设置,保证后备教师的来源层次和学术水平,做到后备充裕。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高校面临着人才培养断层、师资队伍建设无从谈起的问题,高校引进了一大批本科生充实高校师资队伍,暂时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可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校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走向,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给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此,我国教育部开始严把高校教师进校关,将其高标准放在了进校时的学历和学位上,使高校教师在进校前就完成了高学历高学位的教育。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制订明确的教师培养计划与方案,旨在增强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理念品质和对事业的责任心。摆正他们的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高校还应当建立健全自身监督管理机制,对学校教师进行检查、监督与评价,做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理念的评价工作。
3.完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要抛弃以往的陈规陋习,应该形成公开公平、自由竞争、学术第一、教学相辅的合理评价体系,切实做到以学术水平为职称评定的标准,切实调动和激发教师们的学术科研兴趣,使教学、科研和能力相辅相成,促进教师自我科研和自我学术水平的提升。高校应当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职称评定条件,不要把所有学科的职称评定一概而论,在职称评定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开职称评定的过程,完善我国的职称评定机制。应当由专门的评审专家去负责职称评定的监督与执行工作,对职称评定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以防有些人进行暗箱操作。要进一步规范职称论文的认定标准,不但要看到论文所发刊物的级别,还要综合评价学术论文的质量,看其是否具有实用性。在对论文质量进行鉴定的时候应当采取一个完善、规范的鉴定标准,使得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更加系统化。高校还应当努力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对于所出现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问题应当严肃处理,努力构建一个诚信公平的职称评定平台。另外,在学术评定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职称评定的公平与民主。国家还应当多兴办一些学术性的刊物,这样才能够给高校教师发表学术性论文更大的选择余地,也能促进刊物之间进行市场竞争,不好的刊物就会被市场所淘汰,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学术造假与学术腐败的问题。
4.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进修和提高是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师资队伍水平提高的必要途径,当今世界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变革的年代,知识更新换代时间短、周期快,高校对教师的进修培训应该经常化和制度化。国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对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高校教师培训的过程当中,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有道德方面的培训,要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师德和形象,为高校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高校教师的师德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当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并且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高校应当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努力促进他们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另外,高校应当制订系统完善的教师师德培养方案,要把教师的师德培训作为高校教师日常培训的一部分,对于新上岗的高校教师要把对他们的师德教育作为培训重点。要树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师德优秀的高校教师应当予以相应的奖励,以增强其荣誉感。高校的师德评选应当与教师的职称、晋升以及高校其他荣誉的评选挂钩。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对于高校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定期让大学生对高校教师进行师德方面的评价,督促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
目前,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关键在于我们要直面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并进行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的改革才可以顺利地进行。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不单单是教师的个人问题,更多的是师资管理的问题,所以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应该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鲁雷.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13).
[2]李学容,邹渝,夏泽胜.城乡统筹视野下重庆市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2).
[3]李爱红.高职教师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12).
[4]宋亦芳.转型中的区域成人高校教师激励方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23).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5
一、引言
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教育,除了由师范院校开展短期集中培训外,由初任教师所在学校或学区实行师徒结对式指导,即安排一名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实行“传、帮、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初任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帮助初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师职业。本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探究师徒结对的方式有哪些,在结对过程中初任教师与师傅存在怎样的关系,在结对过程中初任教师获得了怎样的专业成长,“师徒结对”实施中存在哪些问题。以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为“师徒结对”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实证支持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问卷调查之前,结合教师的教龄、学校层级等因素,预先对北京市朝阳区的8名初任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预调查基础上又对问卷进行了修订。调查的内容包括师徒结对方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初任教师的内容、主要的指导方式、师徒关系类型、师徒任教科目与年级、师徒结对的效果、师徒结对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运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二)研究被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初任教师(教龄在1~4年)。随机选取了在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参加进修的100位初任教师。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教师被试的基本信息见表1。
三、结果分析
(一)师徒结对的活动形式
1 师徒结对的方式
目前师徒结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对一,即一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多对一,即多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对多,即一名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多名初任教师。从调查来看,一对一占到69.9%,多对一和一对多分别为10.8%和14.0%。可见,在朝阳区的中小学中,一对一是师徒结对的主要方式。
2 师徒关系的类型
哈贝马斯(J.Habermas)把人类社会生活分为三个基本要素:工作、沟通和权力。相应地,人类的认识兴趣就有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三种。本研究以此理论为基础,将师徒之间的指导关系分为三种:一是权威型,即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师傅在关系中居于权威地位,只强调师傅的教导作用。而忽视了徒弟的反作用,二是平等、民主型,即是一种真正平等的、民主的师徒关系,师傅和徒弟均是学习的主体,两者互惠、共同发展,三是批判反思型,即徒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对于师傅给予的指导随时进行反思、审慎判断、批判性分析,同时师傅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不断进行批判反思。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平等、民主型的师徒关系类型所占比例为62.4%,反思型所占比例为25.8%,权威型所占比例为8.6%。
从根本上说,指导教师和初任教师都有基于个人阅历的缄默知识,而且作为成人,他们都有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最理想的师徒关系应该是批判反思型。但现实中,有些指导教师年龄较大,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初任教师来说,他就是权威,而且他对初任教师的指导非常具体、有效,对于急需获得指导的初任教师来说,这种权威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的单项教导也具有肯定的意义。再加上人的思维可能会发生延时反应,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的指导,在很短时间内初任教师未必就很快地接受,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所以表面看起来权威型的指导,事实未必就是,而要辩证地思考这一过程。
3 师徒之间任教科目与年级的关系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师徒任教同级同科所占比例最大,为61.3%,其次是同科不同级,所占比例为28.0%,同级不同科和既不同级也不同科所占比例分别为3.2%和4.3%。可见,在师徒结对中,师徒同级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这便于师徒之间基于共同语言进行交流。
4 指导方式
师徒结对中,师傅指导初任教师的方式有集体备课、说课、课后评课、相互听课、提供资料、办公室讨论、协同教学、指导研究、教案翻阅等。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所占百分比分别为73.1%、68.8%、68.8%、55.9%、40.9%、40.9%。
(二)师傅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
在师徒结对中,有经验的教师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从调查数据来看,有59.2%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对他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进行指导,有52.7%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对他们的班级活动和教育活动经常进行指导,有33.3%的初任教师认为师傅在生活方面对他们经常进行指导。可见,在中小学师徒结对中,指导教师较重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指导初任教师,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
(三)师徒结对的效能情况
本研究中将师徒结对促进初任教师发展的效能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的提高,以及生活技能的发展,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又分为四个小的方面,即加深对学科的理解、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加深对教学方法的理解、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
由于问卷中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分反向评分制,故取3为参照值。从表2可以看出,初任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3分,属于较好程度范围。可见,通过师徒结对,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从调查中看出,初任教师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方面发展的幅度比较大,而在对学科的理解上,相对来说,初任教师在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课堂管理方面的进步幅度比较小。尽管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指导教师对初任教师在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少于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的指导,但由于初任教师作为成人,他们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会主动地从同事或其他教师那里寻求帮助。因此,展现在指导教师前面的初任教师在生活技能方面也获得了相对较好的发展。
(四)师徒结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师徒之间交流时间不充分
造成师徒之间交流时间太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指导教师和初任教师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繁重,另一个是学校重视度不够,未能安排师徒之间专门的交流时间和场所,甚至有些学校的
师徒结对仅是形式。
2 师徒之间交流形式太少
师徒之间主要的交流形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等。这些形式并没有满足初任教师的需求,他们更渴望师徒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形式,如座谈会、研讨会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师徒之间的交流,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将一对一的师徒扩展成一个新老教师沟通交流的共同体。
3 师傅对徒弟指导的计划性不强
接受调查的初任教师在承认师徒结促进他们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师傅对他们的指导比较零散,没有计划性。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虽然几乎每所中小学都在实施师徒结对,但实际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实施计划或方案,如师傅选拔的资格、对初任教师的考核、师傅的权利与义务、师徒交流的时间和场所等。
4 缺乏监督、激励机制
从被试教师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多数学校在实施师徒结对的过程中,缺乏监督、激励机制,如对初任教师和指导教师的考核、对指导教师的激励等。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从师徒结对的活动形式来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小学初任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师徒结对”实施中,师徒结对的方式主要还是一对一的形式,即一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初任教师;从师徒关系的类型来看,平等、民主型是最主要的师徒关系类型,其次是反思型,权威型所占比例较小,从师徒之间任教的科目与年级来看,师徒同级同科是最主流的形式,从师徒结对中指导教师的指导方式来看,最主要的指导方式是相互听课、办公室讨论、课后评课、集体备课、说课、提供资料等。这些指导方式还未满足初任教师的需求,他们渴望更多的交流时间和交流形式。
从师徒结对中师傅对初任教师指导的内容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而且指导教师较重视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方面指导初任教师,而在生活方面的指导相对较少。
从师徒结对的效能来看,初任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生活技能方面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师徒结对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徒之间交流时间不充分,师徒之间交流形式太少,师傅对徒弟指导的计划性不强,缺乏监督、激励机制等。
(二)建议
师徒结对小结范文6
对接多学期分段式工程引领多元评价
1前言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化工产业的重点支撑专业,在全国化工技术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位居第4位,有69个学院设立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位居第3位,2010年毕业生人数位居地2位,近三年来,该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增加,这种增加与全国化工企业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特色专业的建设迫在眉睫。
2调研确定专业岗位需求
“十一五”期间,通过对环渤海地区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在人才需求、生产工艺、使用设备、岗位需求、核心技能、主要控制手段等方面的深入调研,三年来全国化工行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录取率达到40.4%,从事技术工人工作的比例是21.9%,环渤海地区化工企业录用高职毕业生从事技术工人工作比例31.5%,比全国平均比例高将近10个百分点;这些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岗位有三个,化工仪表维修工岗位占49.5%,中央控制室操作工占20.6%,DCS/PLC系统维护工占16.8%。
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天津市化工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一步深入企业调研,进行专业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分析,面向技术领域进行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的分析,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构建与社会相适应的专业规范,将企业新产品及新的生产与控制过程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4专业建设实现六个对接
(1)课程体系建设,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
本着“课程跟着工程走”的理念,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1348教学模式。1——是指围绕一个专业培养目标;3——是指专业的三个主要职业岗位;4——是指专业技能的四大核心能力,即:电气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护;仪表调校、安装与维护,过控系统运行与维护, DCS/PLC运行与维护;8——是指将课程分为八个教学阶段。
化工企业的大修一般安排在每年的4月到8月期间,将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企业大修的时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融入企业生产过程。以此将教学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第2、4学期各分为两个阶段,其它学期是1个阶段),第3、6、8阶段安排在企业。
(2)虚拟仿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通过模拟企业的典型生产过程和工艺,让学生在位于实训中心的虚拟企业中学习,本文在两年内规划了四个虚拟仿真系统:DOP生产车间控制仿真系统;精馏塔生产工艺及控制仿真系统;盐化工生产工艺及控制仿真系统;污水处理过程控制仿真系统,通过以上仿真系统的学习,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环境都可实现。
(3)课程建设与产品或工程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为引领,带动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建设。核心课程与职业标准紧密结合,由企业技术骨干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开发团队,进行基于产品或工程项目的学习性任务的项目开发,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
(4)探索中高职无缝衔接,实现升学与深造的对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以“宽基础、活模块”为原则,全面统筹中高职教育内容和教材体系,构建、调整和不断完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中职和高职的不同培养目标,以及不同类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选取其中一些模块进行课程组合,以此来确定中高职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考试招生方式,实行“宽进严出”制度,中职学生可以凭借其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报考高职院校,在毕业时无需再参加统一考试。
(5)深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与过程对接
学生的“多元化”评价模式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对学生评价:同班同学、班主任(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干部、宿管管理工作人员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另一部分是校外对学生的评价:由学生家长、学生所在企业第三方和聘请的专门评价机构麦可思研究院以及社会来对学生评价。
(6)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产学与服务对接
拓展环渤海地区化工企业职工培训、同行院校师生培训。承接电子产品加工、仪表校验和安装工程、充分发挥基地为社会服务作用。每年选派优秀教师为西部院校实施师资队伍培养工作、指导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工作;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同时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企业提供生产控制解决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校企互利。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为契机,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5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成立管理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各个项目工作组和项目建设团队,建立健全包括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制度,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方案落实、资金落实、奖惩落实;建立健全包括专业建设管理、教学督导及教学检查、教师队伍建设、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考核、顶岗实习等一系列制度,使专业建设的各个项目及各个环节都有规范的制度管理作支撑;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严格遵守国家、学院有关财务规章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所有设备的采购实行公开招标,自觉接受学院的检查、监督和审计。
6取得效果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本专业对环渤海地区化工行业企业服务能力,培养的学生在全国化工仪表维修工竞赛、天津市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天津市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竞赛、天津市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等多项赛事上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机械职业教育,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