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渊明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渊明的诗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60―01

陶渊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诗人归隐后对的咏唱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一、“菊之境”与“我之境”相互融合

“菊之境”可谓之“无我之境”。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就属于“无我之境”。其实,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是“我”的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写照。只是诗人情感不在诗中直接显出,所以好像无我一般。也就是说诗人的心境是“悠然”的,眼中的景色也是“悠然”的,诗人只是把这一景色的直觉诉诸笔端,表面看似与己无关, 但情感内涵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这种“无我之境”中也渗透着“有我之境”,即“菊之境”融合着“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饮酒》中的“”是在“悠然”中染上情感色彩的。诗中的“我”,是披露自然风貌的主观存在。作为我观之物,实际上也染上了“我”之色彩。 客观冷静的描绘渗透着主观情思,主观情思寄寓在客观冷静的描绘中。这里没有斧凿雕琢之痕,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欣赏陶渊明的“菊”诗,可以从“菊之境”和“我之境”的相互融合中感受诗人的生命情调和意味。

二、是可感的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的自然形象,是陶渊明精神的一种投影

是有形的实的,而精神是无形的。化精神为,就是要以神求形。归隐的陶渊明寓精神于中,呈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小径荒芜了,但松树和依然宁静地存在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喧嚣,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情景真切而富于生活情趣,真是“我的劳动是生活的自由表现,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还呈现了陶渊明守志不移、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在东晋那个“终日驱车走”的追名逐利的时代,东篱采菊本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行为,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无言抗争。也呈现出陶渊明热爱劳动、歌颂劳动的精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诗句勾勒出了一幅幅农村风俗画面,体现了陶渊明由衷喜爱劳动的情趣,这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脉相承的,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沿袭。

三、对的咏唱,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情绪的外化

“菊之于渊明,犹兰之于屈子,梅之于放翁,都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 诗的情绪在大自然中都能寻找出一种对应物,情绪托于物,物化的情绪便是诗。陶渊明志隐味深,菊正是他情绪深沉凝聚的载体。

菊的风姿,正是诗人的情绪。《和郭主簿》中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盛开在霜威下的正是诗人不屈性格的传神写照。纵观诗人一生的境遇,尽管有做官的希望存在,但在追名逐利的东晋,诗人反其道而行之,热情歌颂霜威下的正是其志之所在。

陶渊明的诗范文2

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陶渊明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艺术的特点: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纵而观之,陶渊明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采自归隐后的生活,他将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也是最贴近田园的纯自然性质的生活。其诗所描写的对象,亦是习见常闻的事物,如,村舍、鸡犬、桑麻、豆苗、耕种、风雨等,都是直写其物其事,而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粗略几笔即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于联想中生出诗的隽永的意境。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未及“人”字却有“人”在诗中之实感,读来颇有闲趣;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一个“贮”字,情景交融,平生绮丽。

二、意境的特点: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

陶诗常常取材“自然”和平常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日入室内暗,荆薪代明烛”(《归田园居》其五),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就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其一),就具体地写出了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读过陶诗的人,都会对他描写的农村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鸟欢新节,泠风送馀善”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田舍二首》),同样是写春风,但都写得这样简练丰富,不相重复。再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人似乎毫不经意地就写出了人们在冬雪时候的一切细微感觉。

三、语言的特点: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美

苏轼曾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是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平淡之中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浓厚的情味,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然平淡无奇,但是谁都能感受到诗句的形象鲜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就准确指出了陶诗这一特点。陶诗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艳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的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

四、笔法的特点:清新自然

陶渊明的诗范文3

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诗;词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213-02

一、辛词继承陶诗的排忧适性意识

排忧适性意识,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不同时代的作家,往往有着大体相同的思想历程。他们青少年时代奋发向上,至君尧曛舜,为民造福;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作为,为封建社会所不容,现实挫钝了他们的人生追求的锋刃,到了壮年或晚年,希望隐退,于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强烈地表现出一股浓重的排忧适性意识。

公元4世纪的陶渊明与公元十二三世纪之间的辛弃疾相隔八百多年,但他们的排忧适性意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敏锐地感受了时代的重压之后,潜心追慕山水田园的恬适,在对大自然的美的享受中陶醉,从而使自己在现实中受创伤的心灵得到慰藉。陶渊明与辛弃疾的时代相距很远,个性与生活遭遇的差别也很大,但他们之间有一种隐藏的神交,有一种无形的思想意识笼罩着他们。

魏晋文坛,兴起了一种对自然山水的新的感受,陶渊明的诗,是这种思潮的一种突出的表现,他诗呈现出一种平易冲淡的自然主义色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用坡的话说。这是“景与意会”。“陶公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这完全是追求一种悠然忘情的闲趣,寄寓作者的自然幽逸的心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树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其一),描绘了农村幽静、淳朴的生活环境,运用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将田园风光写得栩栩如生,诗意昂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归田园后欢快愉悦的情绪。农村的清淡自然的景色,使陶渊明适意写心,恬静安闲。“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研究陶诗的学者认为这“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从而突现出诗人顺应自然界万物所归的和谐心境。

辛弃疾与陶渊明相比,他接受排忧适性意识的思想历程,比陶渊明更为复杂,思想斗争更为强烈。辛弃疾早年功名事业的意念极为强烈,所处的抗金时代环境也与处于和平环境的陶渊明不同,他学陶诗而作的词篇,笔下固然也有绮丽的山水和恬适的农村自然风光,但这些自然风物,往往呈现着一种躁动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笔下的山水风光,更多的是静态的、简朴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辛弃疾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情感,虽然寄情于幽静的山水之中,但感情深处无法宁静。像他所写的《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词,把自己灵魂深处的躁动裸地呈现出来:“一丘壑,老子风流占却,茅檐上,松月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寻思前事错,恼杀晨猿夜鹤。终须是、邓禹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长歌自深酌。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怅曰幕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辛弃疾笔下的自然景色,即使是松月石泉,也是动态的,这与陶渊明静态的自然描写不相同。“脉脉石泉逗山脚”,一个逗字,形象地写出了山泉的跃动,在“晨猿夜鹤“的静夜晨思中,他的思绪却像海潮一样翻滚,于是便“寻思前事错”了,在“长歌自深酌”中,周围的景物也反衬他心情的不宁静。“天阔鸢飞,渊静鱼跃。西风黄菊香喷薄。”陶渊明的东篱菊是静态的,辛弃疾的黄菊是动态的,是在西风之中喷出能让人引起神思的香味来的。

二、辛弃疾从知陶转而论陶、学陶

辛弃疾是“不薄今人爱古人”的人,正因为“转益多师”,故能成其大,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在闲居农村近二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写下了不少景仰和追慕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是他念念不忘的古人之一。在六百余首辛词中,提到陶渊明其人、其事、其诗的,就有七十余首,几乎占了全部的八分之一:由此可见,辛弃疾对陶渊明是何等敬慕了。辛弃疾不止一次地说:“待学渊明。”《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曰:“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看来他是有意把陶渊明当成自己的榜样。他说:“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念奴娇・重九席上》)又说:“倾白酒,浇东篱,只于陶令有心期。”(《鹧鸪天・重九席上作》)他把陶渊明视为知己,他认为陶渊明不仅具有诸葛亮的风流,甚至超过诸葛亮的风流。他说:“岁晚凄其无葛亮,惟有黄花入手。”(把酒长亭说)

但岂止是知己而己!他又说:“穆先生,陶县令,是吾师。”(《最高楼・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上我,赋此骂之》)而且,他也真个学起陶渊明的生活方式来了:“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在学效渊明爱好的同时,进一步如渊明般赏品事物:“种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满维摩室”(《满江红・我对君候》于庆元二三年,稼轩五十七或五十八岁)。他不懈地学习陶渊明的思想情操:“渊明最爱菊,三径也栽松。何人收拾,干载风味此山中。”(《水调歌头・赋松菊堂》)“道如今,吾亦爱吾庐,多松菊。”(《水调歌头》老子平生)辛弃疾中年百罢官以后,在上饶营建带湖楼居,当谓“人生在勤,当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于是以稼轩给新居命名,并自称稼轩居士,这也是稼轩学陶的结果。

陶渊明的许多言论,也为辛弃疾所学所用,比如陶渊明的《劝农》诗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移居》诗云:“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杂诗》其八又云:“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这些都成了稼轩所说的“人在所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注脚。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籽。”稼轩就据此在带湖新居田边立“植杖亭”。稼轩五十七岁时,徒居铅山县期恩市瓜山之下,曾在别墅中筑堂,以陶渊明《停云》诗命名为“停云堂”并辟开一条“停云竹径”。在闲居农村期间,稼轩学渊明的喝酒、赏月、吟诗、抚琴,他的居处真是“种柳已成陶令宅”了,俨然以“五柳先生”自居。

难道这就是稼轩心目中的“吾师”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稼轩哪里是真正识得渊明啊!在稼轩之前,人们多把陶渊明看作“隐士”,如钟嵘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许多人看来,陶渊明完全是一个不染尘俗、超然物外的“浑身静穆”的隐逸之士,稼轩独具慧眼,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个方面。在稼轩眼中,陶渊明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豪杰。

三、陶诗对辛词的影响

陶渊明的思想和人格,陶诗恬淡而豪放的风格对农村田园山水的描绘,对辛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着力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诗人,而辛弃疾是第一个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词人。陶诗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辛词如《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连山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田,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谴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陶渊明说“悠然”,俨然隐士,辛弃疾说“闲看”,简直闲汉。看似境与心会,闲适自得,但二人果真静意闲吗?其实不然,他们各有一段“心事”在。陶的心事姑且不表,稼轩的心事不妨试探一下:稼轩罢官闲居,已极无聊,这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香万里如虎”的老英雄,现在却闲愁最苦,于是就“检校山园”,于静处闲看“偷儿”行动。这止是极度苦闷的表现。他愈是说的淡,他的愁就愈显得深。

由于稼轩功名心未死,深有待时而起的东山之志,所以即使学陶赏山悦水,也不忘叙说功名未成、壮志难酬之意。“休更叹、旧时青镜,而今华发。明日伏波堂上客,老当益壮翁应说。恨苦遭、邓禹笑人来,长寂寞。诗酒社,江山笔。松菊径,云烟屐……记功名、万里要吾身,佳眠食”(《满江红・绝代佳人》于淳熙十六年,稼轩五十岁)。这时的他,只是随着所处位置的变化,适度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状态,使心理得到平衡。学效陶渊明,试图以其生活方式生活哲学为己释怀,也只是借以舒缓雄心受阻之郁、平衡心理矛盾之苦的一种方式。对于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隐居甘苦,辛弃疾心神领会,但并不心甘情愿。辛词以淡语说浓愁,陶诗以悠然之态掩盖满腹心事,“吾侪心事”,只有陶、辛可以心领神会。此中真意,含而不露,让读者自己领会。语浅而意深,言尽意不尽,这里看来,陶诗、辛词真可谓异曲同工了。

辛弃疾也像陶渊明一样,过了二十多年的农村闲居生活,使他和农村产生了较深的感情,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表面看来,辛弃疾那么喜爱自然山水,“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归隐时,“百鸟相迎,相怜相笑”,“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他和它们相处的是那么和谐友好,“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与它们互诉衷肠。但稼轩真的甘于退隐闲居吗?不!一向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辛弃疾,他是最大志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莆赋状词以寄之》)但他的志难酬,一腔盅愤,无处发泄,情郁于中,不能自已,发为吟咏,自然是慷慨悲壮的声音,这就形成了辛词雄奇幽怨、摧刚为柔的独特艺术风格,再加上词这种长短参差的艺术形式,更适宜于稼轩抒发那种纵横激荡的感情。在就是辛弃疾不同陶渊明的地方,也是辛词不同于陶诗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孙崇恩,刘德仕,李福仁.辛弃疾研究论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3.

陶渊明的诗范文4

关键词:陶渊明 诗词 忘字分析

陶渊明之所以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于他能够“应物而不累于物,有情而不为情所累。”他能够很好地在外物与心灵之间建起一座桥梁,这是一颗因物而悲喜的心,又是一颗不因物而背上沉重负担的心。陶渊明悟彻庄子的“忘”之境,同时在这遨游独化之场中,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悟。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忘”字重点句出现次数颇多,例如:《游斜川》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连雨独饮》中“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咏贫士》其三:“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五柳先生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表现出陶渊明对“忘”之境的不懈追求。

一、忘却尘世的富贵与功利,追求自足常乐的生活

《和郭主簿》其一:“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华簪”与“草庐寄穷巷,甘以辞华轩。”(《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的“华轩”都是用贵显所用、所乘之物,用来指代富贵名利。仲夏时节,陶渊明纳凉于“堂前林”的“清阴”下,“凯风”送来阵阵凉意,诗人在农务之余,纵心于“琴书”中,消遣自乐,发出“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的人生慨叹,诗人品味着“自酌”的“熟酒”,享受着“弱子戏侧”的人间至乐,感悟到眼前此景、心中此情才是真正的人生快乐所在,放下了浮华虚妄的追求富贵名利之心,寄情于“遥遥白云”间的逍遥自得。

《咏贫士》其二:“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

诗歌的头四句,交代了古之贤贫者荣启期和原宪的典故,《列子・天瑞》记载:“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启期。鹿皮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固男为贵,吾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以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二、忘怀世间的是非与得失,寄托超然世外的情怀

《游斜川》:“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在序中,诗人面对山川美景,发出“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的人生感慨,屈原在《离骚》也有“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人生局促感,这是一份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的无奈与悲苦,但在这首诗的尾部,诗人在“纵觞”的“遥情”境界中,从人间世事的牵绊、尘世喧嚣的困扰中释怀而出,纵情于良辰美景,游心于酒中之趣。

《饮酒二十首》其七:“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泛此忘忧物’谓浮泛于酒耳。‘远’高远。‘遗世’弃世,《庄子・达生》:‘弃世则无累。’”“陶渊明浮于酒上,饮之而遗世之情愈加高远。”诗人独饮无伴,却自酌而欢,望着“日入”的“归鸟”,在“东轩”下放旷自得。

三、忘却生活中的饥寒,从琴书中悟得任真自得之“道”境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是研究陶渊明思想最真实可靠的材料。这篇诗作在陶渊明卒后三十多年沈约所作的《宋书・隐逸传》、卒后将近一百年萧统所作的《陶渊明传》、唐代的《南史・隐逸传》和《晋书・隐逸传》中都有被引用。历代学者对“好读书,不求甚解”都有不同的看法,南宋王应麟、明朝杨慎、清朝林云铭和方宗诚、当代学者饶宗颐和王叔岷对此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认为其中最可取的当属王叔岷先生的解释,他指出“他(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应该是爱好读书而不勉强解释,勉强解释反而失去了书的真意。”王叔岷先生联系《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和《庄子・齐物论》:“知止其所不知,至也。”进一步指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是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陶渊明读书的真实态度,由“言”去体会“意”,由于陶渊明对“言”即字句的认真研读和琢磨,才能体会出隐藏在“言”后书中的真实意义,进入得“道”的美妙境界,这时“言”已忘记,何况“食”乎?

《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屡次提到“琴书”,如:《时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和郭主簿二首》其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归去来兮辞》:“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祭从弟敬远文》:“晨采上药,夕闲素琴。”可见酒、书、琴是陶渊明生命中缺一不可的三样至宝,通过此可以达到“任真自得”、“心如止水”的境界。其中,“开卷”即读书,每每使诗人流连于“道”境而欣然忘返,这时诗人早已不拘泥于“言”,更何况“食”呢?

四、应物而不累于物,有情而不为情所累

《连雨独饮》:“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

诗作开篇点出:“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陶渊明看到人之生命运行不止,必当归于终结,自古使然,所以不必恋生恶死,诗人穿透生死之结。 在接下来的饮酒中,陶渊明初酌即已远离世情――世间的喜怒哀乐、名利之心,再饮则已忘乎天。《庄子・天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於天。”此时诗人超于物上而接近自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忘天则几于道,而近于自然也,趋于至境。

《饮酒二十首》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心远地自偏”,谓隐士高人不必穴居岩处远离人世,心不滞于尘世名利纷扰自可免除欲望侵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南山,指庐山而言。”悠然,悠远貌、闲适貌、自得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间云气缭绕,飞鸟相伴而还的美景勾起诗人无限遐想,不觉思绪悠远,闲适自乐之情激荡在心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与山交融为一,同时“日夕山气”与“相还飞鸟”的美妙风景撞入诗人眼中,直达心中。山、鸟是诗人达到“忘我”之境的媒介和桥梁,最终诗人畅游于至真之境。

陶渊明的“忘”,没有冷漠无情的表现,而是在“忘”时充满了醇厚的人性,让人感到和气充盈。陶渊明在经历世事沧桑,经历矛盾挣扎,经历了选择反省后,能够摆脱世事羁绊、心灵困境,而还原澄清明亮的先天的心灵状态,这是独属于陶渊明的“忘”。语

参考文献

陶渊明的诗范文5

据《波士顿环球报》报导,在经济危机这几年,有一个产业不仅沒有衰落,反而越来越红火,那就是农贸市场。在2007年,麻省有139个农贸市场,到2012年则上升到了253个。当然,这些农贸市场主要都集中在波士顿等几个都市圈,属于城市发展的新现象。其特点也并非物美价廉。恰恰相反,农贸市场的主要竞争对象,是像Whole Foods这样最为高档的连锁超市。

这一奇特的现象,和美国近些年来悄声崛起的“地方食品运动”密切相关。要知道,随着全球化,美国的超市越来越国际化。几家巨无霸式的连锁超市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其供货渠道遍布世界各地。许多肉类水产来自中国等国家,蔬菜、水果则可能从墨西哥进口。当然,美国本身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中西部和南方集中了许多大农场,大部分食品依靠国内的供应。但是,这些大农场的经营过度追求利润,偏离了食品的自然生产过程。比如畜禽可能打了激素和抗生素,粮食蔬菜也许用的化肥农药太多,或采取了改变基因的种子。虽然市场管理严格,食品安全相当有保障,但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口味跳出了国家食品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水果,皮普遍比较厚,质感欠佳。其中一大原因是,为了适应从佛罗里达或加州到纽约、麻省这样的长途贸易,各农场要保证自己的水果能经得起运输的磕碰,并且不易腐烂。这种厚皮水果在安全上毫无问题,却败了大家的胃口。

面对这样的趋势,高端消费者越来越反叛,进而发起了“地方食品运动”,大家自己种菜、养家禽。比较富裕的美国人,大多住在郊区,有自家的院子,种菜养禽易如反掌,甚至有养羊养牛者。这些家庭的存在,构造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市场,供应种子、菜苗、花树,乃至各种肥料、农药、土壤等等。许多地方农场看到商机,纷纷介入,以有机的地方食品为旗帜,把消费者从大型连锁超市吸引过来。这些农场的核心战略,也许可以称为“纵向销售整合”,即不仅销售瓜果蔬菜禽蛋海产等成品,还销售这些成品的制作过程,这包括菜苗、种子、肥土等各种种植材料,消费者实际上又成了生产者。同时,农场组织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乡间生活(有的会把玉米地造成迷宫),让消费者参观整个食品的生产过程。每年到了收获季节,消费者还可以自己到果园摘苹果、草莓等等,享受一下“周末陶渊明”的日子。

一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也给这种地方食品运动添加了色彩和动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水生种植。这种技术,是亚利桑那大学的退休教授摩尔 ?H ?詹森所发明的。利用他的技术,种菜不必用土,全在水里养殖,各种养料直接通过水传输到植物的根茎。传统的土壤种植,根部的发育完全看不到。水生种植的根部则完全透明,农民可以随时根据根部发育的具体情况对湿度、光亮、温度、肥料等等进行调整,结束了靠天吃饭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这种水生农业,亩产大致比传统农业高十倍,用地甚少,有利于向都市渗透。波士顿郊区有一对兄弟即采用这样的水生农业技术,仅用半英亩地就有了相当的产量,不仅自己卖,而且供应了Whole Foods等几家连锁超市。而郊区许多家庭的院子都超过半英亩。

目前,摩尔?H?詹森的水生农业正在迅速向全球扩散。据说中国已经开始引进了他的技术。如果能把他的技术根据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使城市居民家的阳台、屋顶都被利用起来,“菜篮子”的一大部分就可以通过自家的地(其实是水)来解决。这多少会让那些被食品安全困扰的城市居民舒口气。当然,这种技术,对于都市纵式农业(即把“农田”盖成摩天大厦,在市中心生产粮食)的构想,也变得越来越可能了。同时,在市中心过一把陶渊明田园瘾,恐怕也是不少都市人所追求的吧。

陶渊明的诗范文6

(一)发展现状及其前景目前,我国的煤炭城市总共有63座,其中典型的煤炭城市达到了31座,它们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和山西省。我国的煤炭城市大多煤炭资源基础良好,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煤炭供应能力。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当地煤炭产业集群,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十分旺盛,煤炭城市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优势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同时,我国当前的铁路、道路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煤炭城市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在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中,在国家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我国的煤炭城市也在不断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多元生产。煤炭城市产煤基地和矿区利用煤炭开发利用的输出产品在电力、煤电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方面的多元性和功能性,积极整合产业链,提供环保的、具有高附加的煤炭衍生产品,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煤炭城市逐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广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努力实现自身的清洁发展、安全发展、节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一系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郊森林绿化、污水治理项目已经完成,煤炭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以说,我国煤炭城市的发展前景良好,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经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土地资源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作为以采掘为主要手段的传统工业,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必然会破坏脆弱的土地资源。在开采期,重型工具粗放的挖掘作业,无疑会破坏地面、损坏地质结构。而且,开采前需要在矿区修建基础设施,如:厂房、道路等,无疑会占据有限的地面空间。还有,采掘必然会伴随着废渣废料的产生,这也会使土地资源更为匮乏。2.水体方面。矿产开发的过程中,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在矿井作业、清洗淋溶煤料等方面都会污染水资源,并通过地表和地下两个层面,进一步破坏水资源的平衡和清洁。采煤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泡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有的地表水顺采煤塌陷地缝而下渗,污染地下水体,造成恶性循环。3.空气资源方面。煤炭的开采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直接进入空气中,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同时,煤矸石和粉煤灰等中间产品和废料,或者直接以悬浮颗粒的形式造成空气混浊,影响清洁,导致浓雾出现频数的增多;或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与日照、雨水等进行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硫化物、氢化物等以气态形式污染大气,降低空气质量水平,危害矿区附近居民的健康和安全。采煤矸石从井下运到地面后,堆积如山。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会自燃,其中也释放有害气体,造成大气的污染。4.生物多样性方面。煤矿区在规划和建设前期,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土地、砍伐植被。毫无疑问,对于土地植被的大面积损坏,必然会引起土壤污染与退化而导致土壤沙化、肥力减弱和酸碱性失衡,从而影响着矿区动植物的生存。此外在矿区,由于煤矿的生产,很多地面的各种机械、车辆和小井的放炮声,原煤装车外运,轨道机车和各种运输产生了噪音,这些噪音久而久之,使少部分人承受不了,甚至患上疾病。煤化工生产,加重了矿区环境污染。现在矿区为了增加效益都在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延长煤炭的产业链,都在上大大小小的洗煤厂和焦化厂。这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件大好事,但有些企业由于认识和投资不足等因素,造成烟气不达标排放,废水不经处理就排入河道,污染了矿区的空气和水体。

煤炭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党的十提出,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煤炭资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对生态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技术方面加大煤炭开采相关技术和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资金投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坚持环保生产与生态环境修复同步进行。第一,绿化和无害处理。针对矿区的土地退化和利用受限的问题,对于塌陷区的洼地可以在平整后用于农业或渔业,对有滑坡可能的部分进行加固处理、整形修坡、固化山体,并结合地形进行种草、种树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的状况;针对水和大气污染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并逐年增加人工绿化面积,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将矿区废水进行进一步的无害处理。第二,造林。采用推填、搬运覆土的方式恢复治理占用耕地或可耕地的煤矸石堆(山),依据地形对部分区域实行就地平整、覆土,改造为林业绿化用地。第三,合理利用和治理煤矸石。矸石可以采用植树方式进行生态恢复,而且煤矸石可用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燃烧发电,灰渣可以作为水泥和砖材的原料,拓宽其用途;废料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功能性和效率。第四,大力推广应用清洁开采和洁净煤技术。推动开采的产业的绿色化和清洁化,打造一条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方面针对新老矿区实际情况,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体制。紧密结合我国煤炭城市基地、矿区生态环境特点,在已有的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新上矿区、老矿区和废弃矿区,坚持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把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融入矿区发展的全过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明确法律法规。同时坚决贯彻环保政策,加强环保力度,扶持环保型煤矿开采企业。针对新上矿区项目,严格控制新矿区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审查,达不到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对于老矿区不符合环保标准的,通过关停整治提高到环保标准,若仍达不到环保标准,责令关闭停产,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现象继续发生。对于无法追究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的矿区,由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向正在生产的矿区征收生态环境破坏补偿费以及征收新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的形式,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基金,该基金为各个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三)控制监督方面在煤炭开采、利用和废料处理的整个工艺流程中,要注意进行全程的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煤炭城市主要的产煤基地、矿区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环境危害评估体系,并在日常作业中实施严格的操作标准,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基地需要进行整个环节控制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从而实现绿色生产。同时,在企业自律的同时,社会公众、媒体也要积极参与到环境监督中,社会各界共同抓管,实现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把治理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提高到发展区域经济的高度来认识。首先,要提高领导者的认识,把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摆上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和治理的力度。其次,是教育采矿者谁采、谁治理,并做到采矿的同时就要边采、边治理、边恢复,不要一切等到关停。第三,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并认真的加以执行。常抓不懈,形成氛围,做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两个轮子一起转。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