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续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色龙续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色龙续写范文1

原来迎面撞来的是一个“冒失鬼”,正低着头东张西望,不想正和奥楚蔑洛夫撞了一个满怀,奥楚蔑洛夫就像一只蠢笨的木偶被掀翻在地。“叶尔德林!”奥楚蔑洛夫哪里受过这等委屈,气急败坏地直嚷,“你在干什么!快把我扶起来——”巡警吃力的把奥楚蔑洛夫扶起来,奥楚蔑洛夫一边用心地拍打着身上的大衣,一边头也不抬地骂骂咧咧:“混蛋,猪崽子,想必你还不知道我是谁,你今天该倒霉了,不给点颜色你们瞧瞧,竟不知道法律的存在,叶尔德林------”他瞪大了眼睛,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因为一个更为严厉的声音在响:“奥楚蔑洛夫警官,你在骂谁呀——”奥楚蔑洛夫惊呆了,裹了裹大衣,只见比自己还高一头的伊凡尼奇凡尼奇将军像铁塔一样站在自己面前。

“啊——哈!伊凡尼奇将军吗?你好吗?你上这儿来啦!是住一阵才走吗?”奥楚蔑洛夫一连串的问候,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肌肉也在不停的抖动着,“噢!将军,你是来找你的小狗吗?我给你找到了,已经派人送到您府上去了,呵——,那小家伙真不赖,一口就咬掉了那家伙的手指头,我想,整个莫斯科也找不到这样的小乖乖!”奥楚蔑洛夫连珠炮似的讲话,真想把所有的赞美之词都用上。没想到伊凡尼奇将军一点儿不领奥楚蔑洛夫的情,朝着奥楚蔑洛夫大吼到:“闭上你的嘴!你该回答我刚才的问题,至于我的’达令’,少一根毫毛,我撕了你的皮!”奥楚蔑洛夫有点慌,张大了嘴巴,眼珠直转。

忽然,他一手拉住巡警的胸脯,“叶尔德林!你个该死的混蛋,猪崽子,我在骂你呢!让伊凡尼奇将军误会了我,谁都知道我对将军的爱戴和忠心,你该向将军道歉!”他简直有点发疯似的命令着巡警。叶尔德林不知所措,哭丧着脸,机械地向将军作着揖,嘴里却说不出话来。

变色龙续写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36—01

一、打破思维定势,增强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能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学生的创造火花一闪现,教师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学生的回答充满智慧,但是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是富有创意的,所以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教师要把有无创意摆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的火花,它们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如,教学《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团,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思考,最终揣摩清楚作者命题的艺术。

三、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象。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章,大都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文章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比如,阅读文学作品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发展,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变色龙续写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想象;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对中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

一、提倡扩写,诱发形象思维

有的课文对涉及的某个人物或某件事情,根据需要往往叙述得不够完整和充分。对此,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扩写,以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并使原文充实饱满、生动形象。如《孔乙己》,课文只在两处简略地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世。由此,就可让学生写《孔乙己小传》,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零碎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现象,补充、扩充孔乙己的身世、遭遇,或者对孔乙己用手“走”出酒店后的生活境况进行续写,以进一步了解孔乙己其人,认识造成孔已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这样的写作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结合补写,激励想象思维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由于作者的构思、剪裁等需要,往往留下艺术的“空白”――或跳跃情节,催人想象、补全;或造成悬念,令人掩卷遐思。对这些课文中没有提及的“空白”,教师要激励学生想象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这样的写作练习,能突破传统的单向思维习惯的框框,使思维别具一格。

三、加强读写,激发想象思维

在以小说为主的课文或文章中,常有一些看起来不够完整(指情节上)的结尾,这是作者的疏忽吗?显然不是,这也是一种艺术手段,它留给读者以想象领会的余地,达到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鉴于此,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读写练习――继续补充原文情节,使原文获得新的发展,培养学生根据事理逻辑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如学习《变色龙》以后,就引导学生延续课文的结尾,根据事理逻辑构想出奥楚蔑洛夫在恐吓了赫留金,然后便“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广场径自走了”以后的种种情况,以充分展现一个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变色龙”的典型形象。

四、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思维

中学生一般好奇心强,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往往倾注了很大的关心,且很少顾虑。有时对待某些事物可谓是雄心勃勃,跃跃欲试。鉴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师首先必须坚信学生的创造力,并能帮助他们愿意表现自己的创造素质;其次,要结合习作教学,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成为情境中之人,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海洋里尽情遨游畅想,使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得发挥。如教师可以创设某厂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所遭遇的困难这一问题情境,并请学生以“假如我是厂长”的身份如何带领全厂职工渡过难关;或以“假如我是班主任”的身份提出班级管理策略,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意识。这样的写作练习,学生不但兴致高,想象思维的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五、反面立意,触发想象思维

反面立意就是有意识的从某一事物的发展变化了客观现状中“背其道而行之”。这样做,一方面是与原事物的发展变化形成鲜明对照,从而更全面深刻地加以理解和领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触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后,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假如范进没中举,他后来的生活会怎样”,让学生从反面去思考,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时代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这样,学生不但兴趣高,而且想象思维也得到极大的训练。

六、看图作文,诱导想象思维

一幅好的画图(或照片),往往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经过去粗取精的设计改造制作出来的,它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自然景观更集中、更概括、更具典型性。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而生动地把这“集中、概括、典型”的画面诉诸笔端呢?关键还在于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在学习了一些写景的文章后,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画图(或照片)转换成文字。通过此类写作练习,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借助幻想,培养形象思维

变色龙续写范文4

一、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强调的是兴趣。兴趣是学生积累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为此,我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注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占有与教学有关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有:

1、网上查询与课文有关的背景、图片、资料,补充课文内容,帮助了解课文。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走进千家万户。计算机网络存储着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和信息,是当代学生获取资料的最佳选择。如讲“苏州园林”,让学生查找拙政园、留丁园、狮子林等重要园林的游览图,下载名胜景点,制成简单的课件,增强对各种园林特点的直观认识。课上,使学生边浏览秀丽风光,边掌握课文形象的特点,同时抓住学生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的心理年龄特点,举行竞赛,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正是由于利用了计算机存储的大量文字、图片、动画、影音视频资料,丰富了举例资源,使学生从无兴趣到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到兴奋状态转化,愉快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2、充分利用学生周围人及社会各方面的教学资料。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他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社会群体中的分子。让学生从身边的家人朋友中间发掘教学材料比教师强硬灌输入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这些渠道,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认识到知识不仅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身边、社会中。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训练思维,培养创造力,使学生乐学

素质教育提出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本宗旨就是弘扬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创造能力。这三种能力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捕鱼之法及“点石成金”之术。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方法主要有:

1、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我们现行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的有效措施。

2、编排课本剧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如讲“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欲望,以班为单位展演,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才能。学生们在观看表演和评论中,不知不觉提高了整理和筛选文章知识信息的能力,达到了深刻领会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教学目的,这样的课堂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直观化。如讲“活板”,为了突出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说明”这一重点和难点,课上,让学生观看活板印的教学片,然后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再用课件演示活板制作的动态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总结本文的说明顺序,运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实践证明,学生能在观看中,自觉思考、归纳、获取课文内容和要点。

4、通过比较,训练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常用,其特点在于能提高探究、质疑、辨析、欣赏的能力。

5、训练思维,培养欣赏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我有意增强了仿写训练和想象作文训练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文章续写结尾。如“变色龙”“范进中举”等。学习“爱莲说”“寓言四则”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仿写“小草赞”“山羊和老虎”等短文。利用作文课进行交流点评,给每个学生以展示才能的机会,提高学生辨析欣赏的能力。作为教师此时要高度重视欣赏的创造力,随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引导欣赏、领悟提高,使创造性萌芽得以茁壮成长。

三、保持主体参与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完善能力,使学生会学

变色龙续写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课程不仅十分强调探究,而且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提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在总目标中也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可见,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但长时期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与探究式学习相对的接受式学习:信息主要由教师直接供给,表现形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的确不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品质,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将探究式学习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把时代的“活水”注入传统的课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通过学语文来培养情感、美感,学会做人。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信息收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等都将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要让探究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教师应当把握好自己在探究式学习中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作用、任务,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探究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在课改实验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几种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探究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理由,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我在教学中就经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如我在上《春》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论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既

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提不出问题探究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情境探究法

情境探究法要求教师要创设探究性学习的情境,创造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情感氛围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把情节紧凑、人物鲜明的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如《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利用上课时间演出。课本剧把课文内容立体化,再现历史和现实中使人感兴趣的形象,适合学生审美直觉强烈的审美心理特征,学生在观看表演时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让学生探究的问题,学生探究的热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将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如探究学习《变色龙》时,学生令人捧腹的滑稽表演,不仅让表演者过了一把演员瘾,还让其他同学在笑声中认清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把握了文章的内涵。

也可以创设直接情境,即由现实生活提供的直接形象为主体构成的情境。如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设置情境让学生探究:盲孩子为什么这么快乐呢?文中哪些句段描写了盲孩子的快乐?这些句段你认为该怎么读呢?学生自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将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再现逼真的情境,真切地体验到盲孩子快乐的情感。同时,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三、自主探究法

自主探究法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深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每一遍自读,我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得不理想,我就让学生再多读几遍,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珍珠鸟》教学中,学生通过细读课文,自由讨论发现以下问题:①课文说“信赖,往往可以创造美好的境界”,其中“美好的境界”美在哪里?②为什么小鸟能先怕人而后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③大鸟为何再三呼唤小鸟回巢?④小鸟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说明了什么?“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蓬松”为什么比“滚圆、肥胖”好?学生自主积极去发现问题,使课堂变得极为活跃。

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自卑感。

四、想像探究法

想像探究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由探究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如上《皇帝的新装》时,可以让学生想像续写: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又如上《蚊子和狮子》,可让学生续写蚊子的结局。类似这些富有想像的文章都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造。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对阿长为“我”买书的过程文中没有提及,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想像空间。我就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买书过程的看法,并推荐学生表演阿长买书的过程。于是,不识字的阿长在学生的探究想像中活起来,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买书的艰辛过程,就加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这里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因此,在想像写作的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①按照某一个情节进行扩写;②按照某一个开头进行续写;③按照规定的题目虚构作文,写成寓言、虚构性故事、想象性故事等。

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想像探究性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探究想像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而且极大地刺激和强化了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的练习,给学生作文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写作机会。

五、合作探究法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阐述。运用合作探究法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在教学重点难点处,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或全班集体合作探究。如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针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这个问题,安排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成果,全班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汇总起来,归结为两种见解:一方认为“元方是失礼”,另一方认为“元方不失礼”,双方都能说出充分的理由。从而带出“‘元方’和‘友人’的性格与品质各有哪些特点,文章给人怎样的启示”等一系列学生想得到的问题。因为一反古文教学死抓字字落实的方法,将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中,这节课的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探究热情高涨,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让学生在探究、合作的碰撞中开阔思维,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并加强了学生群体间的交流。如教学《珍珠鸟》我就用“人与蛇同吃、同睡,和睦相处一百多天”的新闻,让学生结合课文主题进行小组合作,在讨论中学生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和蛇、人和鸟相处得那么融洽?人与其它生物之间应如何相处?信赖的价值是什么?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吗?最后,还引发了学生之间关于“现代社会是否需要诚信”的一场辩论。

三是要注意合作探究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如同质分组:分好、中、后进生组;异质分组:优、中、后进生混编组;结构分组:以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自由分组: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同质分组适合分层教学,针对好、中、后进生的程度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探究任务。异质分组适合优生带动后进生,结构分组适合小型的份量不重的探究学习,自由分组适合选择多种探究题目的探究性学习。

多层次的合作探究活动,创设了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满怀热情与兴趣地参与课堂学习,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参与到探究中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创造的快乐。同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在适当的时间,用适当的方法予以支持、指导、点拨,不让学生的探究偏离正确的航向,使探究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知识在探究中被获得,思维在探究中被发展,素质在探究中被提高。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运用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一种探究法,或综合使用几种探究法。叶圣陶先生说:“教亦多术矣,动用在乎人。”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方法亦是如此。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只有真正了解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涵义,真正发挥了语文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式学习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大展独特的魅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巢宗祺等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3]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4]林振海,陈传锋主编.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6]赵徽编著.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变色龙续写范文6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并产生共鸣,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让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有关春天的音乐,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也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架起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引发学生对文中小姑娘的形象进行综合思考。

二、巧设悬念,激感

预设悬念要从呵护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一目的出发,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积极地领悟和理解。教师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乐于创造。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文中人物的命运会怎样等,教《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等经典文章时都可以这样进行,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和思考兴趣会大大增加。另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生疑激趣、交流讨论是语文课上启迪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在交流讨论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对有分歧的问题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思路;不发,是不过早下结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对课文深入理解。②对带有推测性问题的讨论,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③对反常性问题的交流,要引导求“常”。④对疑窦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暗示的方法有多种,如围绕疑难问题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又如“拎”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新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缺漏和荒谬;再如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像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来?

四、讲述故事,缩短距离

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中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喜欢有趣的故事。语文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逸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授课前,教师可以用极短的时间绘声绘色地讲述一则相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缩短师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说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氛围中受到了感染,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作品所描述的意境。

五、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 “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常见的点拨有:①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有联系的直观演示,发展学生的思维。②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由此及彼,探本求源。③迁移式点拨。即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举一反三。④诵读式点拨。即在朗读中进行指导,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六、抓住重点,触类旁通

抓住重点并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踏春时的所见所闻和当时的惬意心情。学生触类旁通后,才能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点拨重点使学生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