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范文1

一、在传统节日中挖掘德育元素

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端午节重国家、重社会;重阳节敬长辈;清明节缅怀先人先烈、感恩思源……学校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小学生较为熟悉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因为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元素,能为开展以体验为主的传统教育活动,探索小学德育新模式提供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节日文化元素

发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如语文学科结合端午节,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图画、手抄报,开展“端午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的装束,吟诵端午的古诗,演绎端午的由来;音乐学科不仅教唱具有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老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传统工艺美术样式表现出来……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和民族文化的浸润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在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开展了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风情习俗。如,在春节的时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引导学生体会春节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请学生尝试自制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体验自己动手的快乐;做灯笼、猜灯谜等更让学生体验到传统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到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重阳节,各种小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在重阳 雏鹰行动”主题系列活动,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等……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无穷魅力,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在心中深植民俗文化之根,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姿、神采飞扬,那种本能的归属感、传承性,把我们聚集在一起。

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范文2

一、精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贪多、贪深,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要,我们可以将自己身边的传统美德、文学经典、民族工艺(布依族的织布、蜡染等)、传统体育、古典音乐(布依族的木叶、八音坐唱等)、民风民俗(布依族每年三月三、六月六等)等领域的内容,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一是打造环境文化。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每一间教室,每一面墙壁,开辟传统文化经典长廊,讲述传统美德故事,展示传统文化经典代表,使学生身处校园,能时时处处感受到伟大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二是建设班级文化。把圣贤智慧、经典名著、璀璨艺术和传统节日文化等与班级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开辟学习园地,展示学生的剪纸、书法、绘画作品,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三是铸造精神文化。致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班风,使其成为师生思想的引领,诠释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新内涵。

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一是参观名胜古迹。结合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下五屯刘氏庄园、泥凼何应钦故居等),使学生了解祖国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布依族的编、织、染布等),直接参与到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古往今来,经典文化长久不衰,灿若星辰。经典诵读气势磅礴,可以震撼学生心灵,给学生带来各种感官的刺激,使其直观、有兴趣地参与其中,用传统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一幅厚重而宏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令人震撼而又倍感亲切,也勾起了世界人民包括广大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为我们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被科学技术带来的利益所迷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少之又少,从而形成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年青一代最为明显。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应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讲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讲清学生自己肩上所负的责任,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让学生知道没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独立品格。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传统文化的血脉和根,就会迷失自我、丧失根本。

四、利用节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涵盖了民族习俗、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诸多知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充分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文本的解读也会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寒假结束,学生带着对春节的留恋走进了课堂,对贴春联、包饺子、看花灯等地方习俗还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教师可专门拿出一节课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例如,由学生任意组合,分成春联小组、饺子小组、花灯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贴春联、猜灯谜、包饺子等关于春节习俗的材料;在交流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懂的问题,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也可以摘抄积累。如果学生的交流背道而驰,或抓不住重点,教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读给他们听,以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又如,清明节时可以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下,带领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凭吊先烈,现场给学生讲一讲革命先驱的丰功伟绩,然后让学生写一写作文,洗涤心灵、提升素养。再如,端午节自然要引出屈原,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屈原的爱国故事,品读屈原的《离骚》等,观看赛龙舟的视频,从视觉和感觉上领悟伟人的爱国情怀,欣赏地方习俗的热闹和喜庆。又再如,中秋节期间可以开展中秋诗词比赛,鼓励学生踊跃搜集,并利用阅读课展示表演;还可以组织开展中秋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研究、访问、查找资料等多种形式,了解各地和家乡过中秋的习俗;然后,每人制作一份手抄报,在交流会上,同学们以解说形式汇报。这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节日的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精神,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利用校园宣传阵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之一,是无声的传统文化教科书。我校虽属农村学校,但是文化氛围浓厚。教学楼的墙壁上则戎有名的人物像、中国有名人物的事迹,操场上的《五心童谣》等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此外,学生在课间活动的时候进出教学楼,必然可以欣赏到文化长廊上那些图文并茂的经典诗文,通过走一走、背一背,积累古典文化,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也可以利用三分钟口语训练引导学生加深记忆,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达到了积累目的。

六、做到学科教学渗透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

小学生元宵节手抄报范文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文化根基

文化即“以文化人”,即教育人、影响人和感染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塑造人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创新性。如自古以来“忠、孝、仁、义、廉、耻”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孔夫子德育内容的精髓。即便是进入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对国家、对父母、对他人以及对自己。当前,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影响下,不少小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品质等受到外来文化的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表现,如拜金主义、盲目攀比、自私自利、享乐主义、诚信缺失、集体意识淡薄等。这些现象及问题对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学校盲目提出各种形式主义口号,开展了大量的德育活动,但收效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层面对德育工作目的理解不够透彻,对德育工作内容把握不够全面,德育开展途径选择也不够科学等。从本质上来讲,小学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科学的文化引领。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对传统文化经典及精髓等进行系列整合,将其融入到小学德育工作中非常必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更注重对人思想的改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如果在小学阶段忽略了这些教育和引导,日后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很难。因此,在小学阶段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让他们学会做事认真、尊敬师长、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将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修养

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社会变迁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当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下去;另一方面,又难免会受到现实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就小学生行为表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常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小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规范其文明行为,而且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增强其文化自信。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有机结合的路径选择

(一)分学段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按照规律办事才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阶段按照学生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成熟程度,具体分为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按照纲要的具体要求,小学低年级主要是启蒙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知道一些传统的文化节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组织开展不同文化内容的班会或文体活动,如元宵节的猜灯谜、赛诗会;端午节的“端午情怀”手抄报、“浓浓中华情”文艺汇演;教师节的“老师,您辛苦啦”演讲比赛、“唱给老师一首歌”演唱会等,通过各种表现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此外,低年级学生还需要了解和使用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如见人问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播放以及家庭实践活动等,让孩子体会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并能够亲身实践,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低年级相比,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例如,高年级小学生不仅要知道一些传统节日,更要知道节日的文化内涵,包括节日的来历、习俗、经典故事以及与国外节日的对比情况等。在经典诗文赏析方面,要能够理解作品大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及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述评其社会影响等。因为经典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民族精神的凝结,也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此外,要培养高年级学生具有更强的识别能力,逐步提高其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相关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相结合的主要路径。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里,积淀为一种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课堂的重要教育影响作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创新德育方法及手段。此外,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中,也可以渗透德育内容。如语文课中的诗词欣赏、文章解析;历史课中的人物介绍、事件背景;音乐课中的经典名曲欣赏;美术课中对美的认识;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拓宽小学德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增强校本特色,多角度多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三)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要使学生学有所长,教师必须先教有所长。一位好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悟做人的原则及道理。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时刻树立为人师表的意识,增强自身责任感、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文明有礼,谦虚待人,以身作则,努力争做学生的好老师和好榜样。学校也应该将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文化修养等作为学校的重头工作,树立典型,强调示范,打造一支高素质、高修养的教师队伍。

(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融合